衣食住行看变化
从衣食住行写家乡的变化作文

从衣食住行写家乡的变化作文《衣的变化》以前呀,在我的家乡,大家穿的衣服都很简单,颜色也没那么多。
我爷爷奶奶说,他们小时候,衣服都是哥哥姐姐穿完弟弟妹妹接着穿,破了就补一补。
记得妈妈跟我说过,她小时候过年才有新衣服穿,平时的衣服也不多。
但是现在可不一样啦!我们随时都能买新衣服,各种颜色、款式,要啥有啥。
而且夏天有凉快的短袖短裤,冬天有厚厚的羽绒服,又好看又保暖。
上次我和妈妈去逛街,商场里的衣服多得我眼睛都看不过来。
我挑了一件漂亮的裙子,穿上可美啦!现在的衣服真是又多又好,大家都能穿得漂漂亮亮的!《衣的变化》我听姥姥讲,她年轻的时候,做衣服都要用布票去买布,而且布料的种类很少。
大家穿的衣服款式差不多,颜色也很单调。
爸爸说他小时候,衣服经常是不合身的,因为条件不好,能有衣服穿就不错了。
可是看看现在,我的衣柜里挂满了各种各样的衣服。
有运动服,方便我上体育课的时候穿;有漂亮的公主裙,参加活动的时候我会穿上它;还有帅气的牛仔裤,平时出去玩的时候穿正合适。
有一次学校组织活动,要求我们穿自己喜欢的衣服。
同学们穿的衣服可好看啦,五颜六色的,就像一个大花园。
家乡在衣服这方面的变化可真大呀,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食的变化》我爷爷常常跟我讲他们过去的日子。
那时候,能吃饱饭就很满足啦。
家里经常吃的是粗粮,像玉米面、红薯,很少能吃到白米饭和白面馒头。
我爸爸小时候,虽然能吃饱,但肉啊、水果啊,也不是经常能吃到。
可现在不一样喽!我们的餐桌上,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美食。
早上有牛奶、面包,中午有香喷喷的米饭和美味的炒菜,晚上还能喝到营养的汤。
水果更是随时都能吃到,什么苹果、香蕉、草莓,应有尽有。
过年的时候,我们一家人去饭店吃饭,一桌子的菜,看得我眼花缭乱。
家乡的饮食变化可真大,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幸福啦!《食的变化》以前在我的家乡,大家吃饭可没现在这么丰富。
听奶奶说,她小时候经常吃不饱,有时候就去挖野菜吃。
家里有点粮食,也得省着吃。
妈妈小时候虽然能吃饱了,但是零食很少。
从衣食住行喜看家乡新变化

从衣食住行看家乡xx新变化尽管近年来物价飞涨,生活多变,尤其对于我们这些60年代末出生的人来说,上有老要赡养,下有小要抚养,家庭负担日益沉重,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
但不可否认的是,改革开放尤其是近十几年来,无论是大到国家,小到我们老百姓的小家,似乎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最能让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当然还数我们的日常衣食住行吧。
衣着由老土到时尚。
生于六十年代的我,在记忆中那时的衣服色彩很单调,样式很老土。
如果翻开以前小时候的照片,看到清一式的灰色底调大家都会哑然失笑。
记得我小时候的衣服做得很大,因为我是家中老大,下面还有妹妹和弟弟,我穿过的衣服还能让弟妹接着穿,如果哪一天衣服实在穿不上或无法穿了,父母省吃俭用在过年的时候给我们做一身新衣服,那才叫神气啊!我记得我直到八十年代初,在县中读高中时才穿上平生第一套卡叽中山装。
现在可不同了,人们穿衣服,讲究品牌和时尚,我的女儿读初中时就非品牌不穿了。
现在走在家乡城镇大街上,用五彩斑斓来形容人们的穿着毫不为过,就连上了岁数的中老年朋友也很少穿中山装了,西装、休闲服已成为人们的时尚,市场上服装门市永远引领着人们的穿着潮流。
各式专卖店彼此起伏,国内外名牌已不再是新鲜事物。
食物由求饱到求精。
我记得七十年代我刚上初中时候,有一次姑父送来一盒天津点心,从未见过如此精美的食品的我和妹妹、弟弟都争抢着吃,三下五除二就消灭得干干净净,最后连掉在桌上的碎渣都用手指头沾着舔干净了。
我当时想如果能天天有点心吃,那真是活在天堂了。
到了我在灌南中学读高中,已是八十年代初,那时住校生每天自己蒸饭,一大桶汤里漂着几片肥肉片,人人都争抢着吃,现在想想都觉得好笑,但是在物质生活匮乏、生活条件不易的年代,这都是真实的,也是当时贫困生活的写照。
如今家乡农工商超市、家得福超市、乐客隆超市、时代超市等一批批超市相继开张,我每次带着爱人和女儿逛超市,货架上各式各样,包装精美的点心已吸引不了我的眼球。
面对物产丰富的市场,我们已不仅想吃什么买什么,更注重讲究营养均衡,荤素搭配,粗细结合了,还要讲究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
从衣食住行看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

从衣食住行看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一、本文概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本文旨在通过衣食住行这四个基本生活方面,来揭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革。
我们将从衣物的多样化、食品的丰富性、住房条件的改善以及交通方式的革新等方面,深入探讨改革开放给普通民众生活带来的深远影响。
在衣物方面,改革开放使得人们的穿着从单一走向多元,从朴素走向时尚。
在食品方面,改革开放带来了食品种类的极大丰富,人们的饮食习惯和消费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住房方面,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住房制度的改革,人们的居住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
在交通方面,改革开放推动了交通方式的革新,人们的出行更加便捷和高效。
通过对这四个方面的详细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这些变化如何深刻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本文旨在展现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成就,同时也期待在未来,中国能在更多领域实现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二、衣:时尚与多元化的演变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衣着打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最初的“蓝海洋”到如今的“彩虹世界”,体现了时代的进步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多元化。
在改革开放初期,物资匮乏,布料短缺,人们普遍穿着颜色单一的衣物,尤其是深蓝色的工作服和军装,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标志。
那时的人们,对于“时尚”这个词还十分陌生,更多的是追求实用和耐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蓬勃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逐渐丰富起来,衣着也开始发生变化。
80年代,开始有了“时髦”的概念,喇叭裤、花衬衫、高跟鞋等外来元素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虽然还伴随着一些争议,但无疑为人们的着装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到了90年代,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时尚杂志和电视节目的普及,人们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穿着打扮,追求个性和潮流。
这一时期的服装,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不同风格、不同材质、不同颜色的衣物,开始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改革开放前后变化(衣食住行)

改革开放前后变化(衣食住行)改革开放前后变化(衣食住行)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它意味着中国经济与社会生活的根本变化。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人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生活水平极低,生活质量相对较差。
但改革开放的到来,使人们的生活状态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通过比较改革开放前后的生活变化,我们可以看到世人的日常生活因此而变得更好,本文将着重探讨改革开放前后衣、食、住、行等方面生活的变化。
一、衣服方面改革开放前,中国人的衣着是非常单调和落后的。
传统的中国服饰大多是带有民族特色的长衫、对襟衫、褶裙、领巾等。
由于经济的落后,很多人都穿着家常衣,孩子们不少都是穿大人的旧衣服。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飞跃式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外国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各种时装品牌不断涌现。
人们的衣着不仅注重美观和时尚,而且也逐渐注重质地、用料以及服装的舒适性和健康性。
二、食品方面改革开放前,中国人的饮食以粗粮为主,热量不足,在食品缺乏的情况下,经常饥饿。
而工业食品极少,淀粉类和肉类占据了人们的主食。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各种精制高档食品陆续进入了中国市场,越来越多的新食品品牌不断涌现。
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也促进了各种食品的跨界融合。
新式餐馆、快餐厅、肯德基、麦当劳等快餐连锁店成功落地中国市场,创新的餐饮新品种层出不穷,满足了人们对食品的多元化需求。
三、住房方面改革开放前,人们住房条件非常差劣,普遍居住在窄小的房子里。
公共住房荒,人们只能依靠单位分配。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住房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随着建筑业的飞速发展和市场的逐渐开放,住房面积日益扩大,各种高档住房品牌如松江、港城、大连等大型住房项目陆续出现,社会住房制度逐渐完善,人们的居住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四、交通方面改革开放前,人们的出行主要依靠自行车、步行等方式,公共交通非常匮乏,汽车属于奢侈品。
改革开放后,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人们的交通方式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你家在衣、食、住、行、用方面有哪些重要变化。

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你家在衣、食、住、行、用方面有
哪些重要变化。
以下是普遍意义上改革开放前后在这些方面存在的一些变化:
1.衣着方面:改革开放前,由于物质匮乏和供应不足,衣着
选择相对较少,人们的穿着往往以朴素为主。
然而,改革
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进口的增加,人们的衣着选择
变得更加多样化和时尚化。
2.饮食方面:改革开放前,由于生产和供应的限制,食物种
类相对有限,人们的饮食习惯普遍比较简单。
但随着改革
开放,食品供应增加,人们的饮食变得更加多样化和丰富。
3.住房方面:改革开放前,由于资源有限,住房条件普遍比
较简陋。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住房条件
得到改善,建筑和住房的质量和规模得以提升。
4.交通出行方面:改革开放前,交通工具相对有限,人们出
行的方式主要是步行、自行车等。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
发展,人们拥有更多的交通选择,如私家车、公共交通等,交通出行更加方便快捷。
5.生活用品方面:改革开放前,由于供应问题,人们的生活
用品选择有限。
改革开放后,大量进口和国内生产的产品
丰富了市场,人们的生活用品得到了更多的选择和改善。
每个家庭的情况和经历都是独特的。
然而,总的来说,改革开放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变化,提高了生活质量和生
活水平。
[中国衣食住行的变化]衣食住行看新中国之变化
![[中国衣食住行的变化]衣食住行看新中国之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97b6a896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9b.png)
[中国衣食住行的变化]衣食住行看新中国之变化篇一: 衣食住行看新中国之变化衣食住行看新中国之变化今年是建国六十周年。
六十年,一甲子的岁月。
这六十年,是不寻常的六十年;这六十年,是让人荡气回肠的六十年。
六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心灵和感受的角度来讲,衣食住行就如一对对孪生兄弟,他们有着共同的品质,又有着各自不同的性格,他们共同构成了我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又共同擎起我心灵之上那片让人想往的蔚蓝的天。
风雨兼程,一路高歌,2009年10月1日我们即将要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60个生日。
建国60年,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实现历史性的大跨越,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单是从百姓最普通的衣、食、住、行中就能看得清清楚楚。
穿衣60年从穿衣保暖到高档名牌建国60年,我国的“穿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我,在记忆里,那时候衣服的色彩仅有灰、黑、蓝三种颜色,样式简单,布料粗糙,翻开以前的老照片,清一色的灰色底调大家都会哑然失笑。
记得我小时候的衣服都做得很大,这样才能“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温暖而朴实。
在建国60年中,人们对服装的要求可谓越来越高,人们更加的去追求个性、时尚、流行、品牌。
衣服已不再仅仅为了保暖,更多的是为了彰显个人的性格与品位。
衣服已不仅仅是那个时代的标志,更彰显出当时人民的物质和精神追求。
饮食60年从吃不饱到“吃”文化说到吃,勾起我的回忆:70年代初期,我们一家5口靠父母微薄的工资维持生活,生活十分贫困,一年四季只能吃大路菜。
不是逢年过节,就难得吃上顿肉,家里来了贵客,父母才肯起大早,拿上“肉票”去排长队买肉,那时副食供应不足,全城4个肉食店每天只卖几百斤肉,每次买肉若是能买上一块膘头好的肉算幸运的了。
一个星期天,我去红卫路肉食店买肉,称肉的“肥猪头”给我砍了一块红赤赤的“槽头肉”,回到家里惹得母亲好是生气,从此,我再不在红卫路肉食店那买肉了。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衣食住行的变化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衣食住行的变化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在人们的衣食住行方面,这种变化更是显著。
以下,我将从这四个方面详细阐述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
衣:从单一到多元,从实用到时尚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物资匮乏,人们的服装选择非常有限,颜色单一,款式简单。
大多数人的衣物都是以实用为主,时尚元素几乎不存在。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服装的需求也开始发生变化。
进入21世纪,中国的服装市场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无论是款式、颜色,还是材质,都变得更加丰富多样。
人们开始注重服装的品牌、设计,追求个性化和时尚感。
如今,走在大街小巷,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服装风格,从传统的汉服、旗袍,到现代的休闲装、运动装,应有尽有。
食:从温饱到健康,从单一到多元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粮食供应紧张,人们的饮食主要以解决温饱问题为主。
大多数人的饮食结构单一,以主食为主,副食较少。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开始发生变化。
如今,中国的饮食文化已经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不仅有各种地方特色美食,还有各种国际美食。
人们开始注重饮食的健康和营养,追求绿色、有机、无污染的食品。
同时,随着外卖、餐饮连锁等新型业态的发展,人们的饮食方式也变得更加便捷和多样。
住:从简陋到舒适,从拥挤到宽敞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住房资源紧张,大多数人的住房条件都比较简陋,拥挤不堪。
很多人一家人挤在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小屋里,生活空间非常有限。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住房条件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
如今,中国的住房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出现了许多宽敞、舒适的住房。
人们开始注重住房的品质和设计,追求环保、节能、舒适的居住环境。
同时,随着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住房选择也变得更加多样和灵活。
行:从步行到便捷,从封闭到开放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交通不便,人们的出行方式主要以步行为主。
谈中国的衣、食、住、行——从衣食住行看中国近六十年的发展(最新)

衣食住行是一个人的基本需要。
人是生活在社会上的,他的各种活动都会受到社会的发展水平和主流认识的影响,他的生活离不开社会。
那么人们在衣食住行这些方面的需要和得到的满足无可非议的一定会受到社会的限制和影响,那么反过来我们就可以通过研究人们的衣食住行的变化来管窥社会的发展变化,在这里我就通过人们基本生活需要的发展变化来谈一下中国从建国至今的巨大变化。
一,人们穿着的变化(1)新中国刚成立时,人们的服装上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样式。
城市市民一般穿侧面开襟扣扣的长袍,妇女穿旗袍。
农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对襟短衣、长裤,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有的还穿一条长裙。
当时人们做衣的面料多是机织的“洋布”、粗棉布、麻布。
此外还时行西装和中山装。
晚年的孙中山经常穿的服装在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中间显得格外突出,人们把这种服装称作中山装,并把它的款式与孙中山的革命信仰和原则联系在一起,比如四个口袋象征国之四维,即礼、义、廉、耻;袖子上的三颗纽扣则代表民族、民权和民生三民主义。
(2) 新中国成立后,穿衣打扮与革命紧紧的联系在一起。
西装和旗袍被看作资产阶级情调,它们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了将近20年。
中山装和列宁装成为人民的普遍选择。
开国大典时,新中国的领导人第一次在天安门城楼上集体亮相,毛泽东和他身边的领导人穿中山装的形象更是引起世界瞩目。
男性穿中山装,显得庄重、精神。
后来,有人根据中山装的特点,设计出了款式更简洁、明快的“人民装”、“青年装”和“学生装”。
也就是从那时起,一种来自苏联的双排扣制服——“列宁装”,在参加工作的女性中流行起来。
它因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常穿而得名,样式为西装开领,双排扣,各有三个纽扣,腰中束一根布带。
这款服装后来竟成了无数中国女性最崇尚、青睐的“时装”,其中,革命女干部几乎是人人必穿列宁装,以显示其革命。
50年代的人们崇尚劳动最光荣,朴素是时尚。
年轻姑娘们曾一度爱上了男式背带工装裤和格子衬衣。
(3)60年代初期,是新中国历史上最艰苦的时期,由于三年自然灾害,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减产,棉布定量为每人21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爷爷奶奶小时候,人们穿的是自己纺织做成的粗布衣裳,夏天还好,冬天就不行了,厚厚的棉衣、棉裤可笨了,上面还有好多的补丁呢。
真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呀!可是现在,人们穿什么都讲究牌子:什么李宁、皮尔卡丹、梦特娇等等,数都数不过来了。
冬天来了,人们穿上既轻又软还保暖的羽绒服,一点也不怕寒风的侵袭。
那以前吃得怎么样呢?听爷爷奶奶说,他们小时候吃的太差了。
每天就是红薯片、野菜,没有东西吃的时候,要靠花生根磨成淀粉填饱肚子。
让我们看看现在吃的东西吧:白米白面不用说,到鼓楼夜市上走走看看,开封一楼的包子、新疆的羊肉串、广东的甘蔗汁……小吃都会让你眼花缭乱。
许多小朋友平时喜欢吃的西餐食品也不少:肯德基、德克士。
也许可能还想尝尝麦当劳,可能开封现在还没有。
以前人们住的条件很差。
普通人家住的都是自己建造的房子,里生外熟,就是墙里面用的是泥坯,墙外面用的自己烧制的蓝砖头。
三四十平方米大小,里面经常阴暗潮湿。
你想,一家几代人挤在那么小的房子里,能不生病吗?富裕的人家也强不多少,也不过房子比普通人家大一点,吃的好一点。
你看看现在,家家都往小区里搬,富裕的人家还有小洋楼别墅呢!那时候,有的人家已经有了水箱煤火,但是也要等到冬天冷的时候才用,那像现在,只要稍微有点冷就把暖气或者空调打开了。
最可怜的是,那时候广大的农村没有电,当然看不上电视了,就是看一场电影也要跑好几里路呢!现在我们家家都有彩电、电脑。
mp3、mp4成了大人和小朋友的好玩意了。
从前,农村根本就不通公路,城市的主干道也常常是坑坑洼洼,人们出行大多都是步行。
如果下点雨,出远门可就惨了,那飞溅起来的泥水随时都会亲吻你衣服和小脸。
现在不但我们城里的马路又宽又平,农村的路也铺上柏油了。
人们出门骑着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还可以坐公交、打的。
很多富裕的人家已经用有了自家的小汽车。
苦难已经过去,现在我们在幸福的生活,我们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呢?我想,不久的将来,开封成为闻名世界的旅游城市,吸引更多的五洲四海的宾朋来“七朝古都”观光旅游;我们借助中原崛起的东风,抓住“郑汴一体化发展"的机遇,使开封成为世界级的商业大都市;我们开封人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到处都能听到文明用语,成为世界有名的文明城市;未来的开封天更蓝、水更清、树更茂、草更绿、花更艳,到处鸟语花香,成为最适宜人类居住的美好家园。
我相信,我们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不过,好日子需要大家一起努力,一起奋斗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