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融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高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融合

作者:姜彩丽

来源:《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2012年第08期

摘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然而在实践中二者融合还面临着诸多困境。为此,需要转变认识,树立正确的通识教育观念;进行课程改革,构建科学的课程结构体系;改革管理体制,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注重融合,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

关键词: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2)08-0047-02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二者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专业教育重视对大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技术培养,是“为学生从事某一领域工作所需知识和技能做准备的高等教育”[1]。通识教育则不直接与社会职业活动相联系,它的目的是培养作为一名合格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包括宽广的文化知识、科学的理性以及人文关怀的精神等。专业教育只有以通识教育为背景,才能使专业学习走向深入,不至于陷入过偏过窄的怪圈;通识教育也只有以专业教育为基础,才能明确方向,培养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是必然趋势

(一)它是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

专业化是当代社会分工和科学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2]。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与社会分工、科学发展相对应,致力于人的专业素质的培养,专业性构成大学教育的重要特征。但过分强调专业教育,显然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综合素质中的各要素必须和谐发展,与之相适应的教育过程也必须协调平衡,也就是说综合素质的培养需要多方面的教育。专业教育培养的是人的专业素质。通识教育是专业之外的教育,主要培养人的宽广的知识视野、理性的人文及科学精神。通识教育必须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才能实现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它是科学和学科专业发展的需要

一方面,现代科学发展以分化与综合为基本特征。科学的发展中既有分化,也有综合,现代科学中大量交叉学科的出现就是科学分化与综合的鲜明体现。要实现这些交叉学科的发展,要求我们具备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如团队合作意识、人际沟通能力、情绪管理能力、良好的意志品格等。从这个角度看,通识教育是必需的,专业教育需要与通识教育相融合。另一方面,通识教育也必须借助专业教育才能达到其目标。科学发展的形势是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新的学科和知识体系不断产生。高校的通识教育在这种情况下必定要与一定的专业教育相结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不可分的。

(三)它是当前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单纯的专业化教育体系产生很多弊端,对大学生的自身发展也产生许多不良影响,这是通识教育目前在我国引起关注的直接原因。当前很多大学生热衷于追求功利和实用,崇拜物质和金钱,很多人可以说是有知识而没有文化,有技能而没有教养,大学也日益被人们视为职业的培训所。因此,在科学与人文、专业与通识、知识与文化等方面取得平衡,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既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具有人文精神和文化教养的人,是当前我国高校教育改革中面临的一个紧迫课题。

二、高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困境

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任务各不相同。专业教育侧重专业技能的培养,这种培养具有针对性,主要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具体问题,培养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专门人才。通识教育则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可迁移性,它不针对某一专业领域,但却适用于所有专业领域。它也具有鲜明的文化品格,强调培养文化品性,使学生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受培养“又红又专”人才教育方针的导向,我国高等教育过分突出专业人才的培养,专业划分过窄过细,导致高等教育的结构高度专业化。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也因而面临着诸多的困境。

(一)教育观念的矛盾与冲突阻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当前,虽然开展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在高校受到普遍的重视,但教育观念和认识的矛盾与冲突阻碍通识教育的有效开展。从高校领导的角度看,虽然他们在认识上一般也会提倡通识教育,但考虑到专业教育的近期功利性与领导者自身的业绩评估,他们最终在实际上会倾向专业教育,从而忽视通识教育。从各院系的角度看,由于他们是教学计划和教学过程的具体操作者,深知开展通识教育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但出于对狭隘利益的考虑,一般只重视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实际上得不到开展。从专业教师的角度看,他们大都是某一学科领域的专业人员,是专业教育的精英。由于对本专业的承诺(commitment to profession),他们可能认为实施通识教育会影响个人的专业发展。

(二)功利导向及学生发展的冲突阻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在市场竞争机制下,专业人才备受青睐。大学被认为是提供职业技能与专业知识训练的场所,学生期望毕业后能在市场上找到一份与专业教育相适应、发挥专业特长的好工作。毕业生的情况成为衡量大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专业教育与市场的当下需求相适应,可以“快出人才”,但是国家的长期发展与学生的终身发展无疑是更具有战略性的,也是更重要的。实施通识教育,通过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才能“出好人才”。

(三)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的冲突阻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物质载体,没有合理的课程,再完美的培养目标也无济于事。目前,大多数高校课程设置在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之间没有取得很好的平衡。它表现为:体现专业教育的专业课程过多,体现通识教育的基础课程过少;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必修课过多,开阔学生视野的选修课过少。当代社会发展迅速,工作场所不断发生变革,如工作围绕团队重新设计、工作轮换和全面质量管理等。个人在一生的职业生涯中可能从事多种工作,凭一种专业技能在一个岗位上发展的时代已不再来。因此,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必须考虑设置通识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课机会,增强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

三、高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途径

(一)提高认识,树立正确的通识教育观念

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应消除狭隘的专业教育局限,避免过度专业化与业绩评估的功利化。他们应该放眼长远,从学校、学科的长远发展与学生一生成长的高度,认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现代社会是变化的社会,一切都在变,只有变化是不变的。科学技术不断更新,职业更替正在加速。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的专业设置必须呈现出灵活性和适应性的特点。它不可能一应俱全地社会上有什么职业就设置什么专业,因为职业是多样的,而且是多变的。如果高校采取那种僵化的应对方式设置专业,以专业教育为唯一或偏向专业教育,则学生势必难以适应未来的多变性,在专业知识更新或工作场所发生变革的情况下,学生将无所适从。因此,在一定学科专业领域开展通识教育,通过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洞察、剖析、整合与迁移的综合能力,使他们不仅仅成为既有岗位的适应者,也成为新岗位的创造者。

从专业院系的角度来说,它更要转变认识,树立正确的通识教育观念。它要认识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非是对立、互斥的,并要为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有机融合提供各种保障和便利。如在课程规划中,要拓宽通识课程的范围,只要不抵触,凡是具有通识性的专业课程都可作为通识课程,如理科中的高等数学、物理等课程,文科中的各种文学、历史、哲学课程。从教师的角度来说,他不仅要在认识上,还要在方法上促进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有机融合。如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他要在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中给学生引申出通识的道理。在通识课程教学中,他通过与来自不同院系、专业的学生互动,可从中获得不同于讲授专业课程的回应、反思与启示。

(二)以融合的理念为基础,进行课程改革

“融合是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融合的前提是二者之间有交集、有连接、有一致性,即要在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目标、综合性、不同课程间有联系性”[3]。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必须借助于课程这一载体。这需要从改革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两方面来思考。从专业课程上说,要注重专业课程的改造。其原则是:专业课程的设置既要充分发挥高校的学科优势,也要突出其直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专业技术人才的特色;既要注重专业课程改造的个性化与专业实用性,以突出校本特色与主干学科的建设要求,又要注重课程改造的可拓展性与跨学科性,以拓宽学生的专业基础,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适应学科的不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