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现状和发展模式探索
通识教育教学实践研究(3篇)

第1篇摘要:通识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本文从通识教育的内涵、实践探索以及存在问题等方面展开研究,探讨通识教育教学实践的有效途径,以期为我国通识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一、引言通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全面人才的教育理念,在我国教育改革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通识教育强调跨学科、跨文化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通识教育的实施仍面临诸多问题。
本文通过对通识教育的内涵、实践探索以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探讨通识教育教学实践的有效途径。
二、通识教育的内涵1. 全面发展:通识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2. 跨学科:通识教育倡导跨学科的教育理念,使学生在不同学科领域获得知识和技能。
3. 跨文化:通识教育关注学生的跨文化素养,培养学生具备全球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4. 终身学习:通识教育强调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具备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
三、通识教育教学实践探索1. 课程设置: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应兼顾人文、科学、艺术、体育等各个方面,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2. 教学方法:通识教育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 校本课程开发:学校可根据自身特色,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4. 校际合作:加强校际合作,开展联合办学、教师互访、资源共享等活动,提升通识教育水平。
5. 国际交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四、通识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1. 教学理念滞后:部分教师对通识教育的理解不够深入,教学理念仍停留在传统的学科教育阶段。
2. 课程设置不合理:部分学校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课程内容重复,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3. 教学方法单一:通识教育教学中,部分教师仍采用传统的讲授法,缺乏启发性和互动性。
通识教育的现状与实施路径

通识教育的现状与实施路径一、通识教育目的与意义〔一〕通识教育的目的性学问就像一片海洋,要在汪洋大海之中猎取目标,一个人假如不了解这片大海的状况、水平分布和垂直结构,以及地形地貌和水文状况,是很难找到并最终到达其目标的。
这就要求高校生首先对其要面对的目标状况、环境、路径、方法加以了解。
通识教育恰恰起到这样的作用。
高校老师首先要做的不是让高校生学会打牢抓住目标的技术,而是要先了解状况、熟识环境。
通识教育的目的就是让高校生在学习专业学问之前通晓各种“基本学问类型”,了解基本状况,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指明方向。
〔二〕通识教育的进展性通识教育的其次个目的就是关心高校生进展远大抱负和理想,有利于实现高等教育的自身价值。
蔡元培先生说“:教育是关心被教育的人,给他能进展自己的力量,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
”[1]377从这个意义上讲,培育同学的将来自我进展力量是当今高等院校实现自身价值意义所在。
众所周知,国外教育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例如,“每当美国高等教育消失危机、面临快速改变时,通识教育总是被看作应付这些挑战和进行革新的催化剂”[2]。
所谓的危机、改变是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国外的教育是敏捷多变的,社会需要哪种类型的人才,高校就设置哪种课程,培育此类人才。
教育是为社会服务的,脱离为社会服务这个宗旨,高校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然而,国内的高等教育却没有太大的改变,由于高校的课程设置跟社会需求没有太大的关系。
因此,高校生就业经常面临专业不对口的现象,与社会需求脱节。
由于这种人文精神的缺失、课程设置结构的失衡,造成人们对接受高等教育的意义产生怀疑,使得高等教育面临着挑战。
〔三〕通识教育的前瞻性1、有利于开发高校生的潜质。
通识教育的第三个目的就是开发潜质,纵深进展。
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特别重要。
有一句〔谚语〕叫吃什么饭长什么身体;对于高校生学习来讲,可以说修什么课程就有什么样的学问结构,也就有什么样的创新潜力。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现状及其改革对策的探讨65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现状及其改革对策的探讨摘要:近年来,通识教育的理念已经渐渐被我国教育界所认同,并且开始应用到本科教学实践当中,但总的来说还处于尝试发展阶段。
在通识课程设置、课程结构比例、通识教材建设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
本文对调整、完善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推动本科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现状问题课程改革[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12)12-0043-03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又叫普通教育,从字面意义上看,通识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通常的、全面的、总体的、整体的、常规的”教育之意。
虽然通识教育的踪迹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古典时期,但现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概念是由美国德博因学院的帕卡德教授于1829年提出的,目标是培养具有高尚情操、高深学问,能够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
帕卡德教授最初赋予通识教育的涵义为:“一种古典的、文学的和科学的,一种尽可能综合的教育,它是学生进行任何专业学习的准备,为学生提供所有知识分支的教学,这将使得学生在致力于学习一种特殊的、专门的知识之前,对知识的总体状况有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了解。
” [1]在哈佛大学“红皮书”(《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中通识教育是指学生整个教育中“首先关注他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人和公民的那一部分教育”。
在其发展过程中还被赋予了其它的涵义:通识教育是除专业教育之外的普通教育,它注重知识的整体性、综合性以及文理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性、渗透性和通融性,它除了专注于某一个学科领域做深入研究又广泛涉猎多门学科;通识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知识领域为手段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关联性思维和想象思维,并且配以批判性思考作为学习内容之一来综合提升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通识教育以关注公共利益为基础,致力于培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人文道德情怀的全面发展的人。
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现状及原因分析

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现状及原因分析随着高等教育越来越大众化,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进入大学接受教育。
与此同时,通识教育也成为了许多本科院校教学计划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但是,目前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
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并探讨原因。
一、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现状1.通识教育缺乏深度目前许多本科院校的通识教育内容大多是浅显的、泛化的。
这些课程大多是为了让学生接触到各种不同领域的知识,并对其有所了解。
而这些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并不够,难以为学生提供真正的启示和思考。
2.缺少个性化教学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课程内容相对固定,缺乏个性化的教学。
这种教育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难以帮助学生发掘出他们自己的天赋和潜能。
3.教师水平不高许多本科院校的通识教育课程由一些不具备足够教学经验和能力的教师来授课。
这些教师往往只有基础知识,难以为学生提供深度的思考和启发。
二、原因分析1.教师数量的不足大学的多元化使得本科服務学科和通识教育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
但是,学校会面临招募学生数量的挑战,这也会导致教育―教师教学积累,以及时间上的问题,因为在有限时间内要提供丰富的通识教育内容。
人员数量的不足会导致通识教育的不足和质量的下降。
2.缺少课程设计通识教育课程涉及许多不同领域的知识,因此需要一个复杂的课程计划。
缺少一个适当的计划和课程设计方案会使得教学效果变差,学生获得的知识不够深刻,无法提供有关通识教育的综合信息。
3.缺少经费支持大学里的每个需求都需要经费支持,通识教育作为教学计划的一部分,需要足够的经费和财力来满足每学期的教学成本。
但是,许多大学在经费方面遇到了问题,其导致了通识教育的质量下降。
三、改进方案针对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现状的问题,有以下改进方案。
1.个性化课程设置为了给干年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课程,学生应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通识课程,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提供个人化的服务。
同时,学校应加强教师的培训,提升教师水平,使他们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指导和解答。
探究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

科 教 动 态
探 究 我 国通 识教 育 的发 展
蒋 丽 萨 ( 西南财经大学 成都 61 0 1 4) 0
摘 要: 通识教 育是一种教 育理 念, 也是一种人 才培养 的模式 。 中国高校在观念 上基本赞成在大学本科 实施通识教 育, 但在实际的推进过 程 中, 多 高校 仅 限 于 通 选 课 的 开 设 , 对 国外 大 学通 识 教 育 的一 种 外 在 形 式 的模 仿 , 得 中 国大 学 中通 识 教 育 进 行 有 些 偏 颇 我 国 的 很 是 使 在 大 学教 育 中 , 通 识 教 育 融 入课 程 . 入 课 堂 , 能 使 专 业 分 工 越 来 越 细 的各 不 相 同 的 零科 相 互 结 合 、 将 进 才 相互 促 进 , 匏 使 缺 乏 共 性 的 不 同 才 专 业 具 有 共 同语 言 , 样 的教 育 方 法 才是 作 为 大 学 应 具 备 并 发 展 的 ,以通 识 教 育 作 为 高校 的教 育 方 向 才符 合 大 学之 道 的 思 想 。 识 教 育 这 通
是 沟通 现 代 与传 统 , 文 明不 致 断 裂 的 有 效 工 具 , 识教 育 也 是 促 进 我 国 精 神 文 明建 设 的 必 要 条件 。 使 通 关 键 词 : 识 教 育 高校 教 育 实施 策略 通 中 图分 类 号 : G42 0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编 号 : 6 3 9 ( 0 ) () O 2 —0 1 7 —9 5 2 1 l b- 0 0 I 7 0 0
() 1 由于 我 国历 史 上通 识 教 育 思想 的 缺
通识教育在我国高校教学中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华南地区某高校为例

一
直延用下 去, 也有教师甚至将专业课 的教案拿来直接用上, 。 完全没有考虑 到通选课 是面 向全校不 同专业 、 同年级不 同 不 水平 的学生 , 这就违 背了因材施教 的原则 。也有 的老师认为 通选 课只是满足 学生 的学分需求 ,不会对学生作严 格的要 求 。认识 的偏差也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不高 。 3 .学生到 课率不高,存在应 付心态 在教务部 门组织 的摸底听课活动上 , 发现一个 比较严重 的 问题:通选课的学生到课率普遍偏低 , 大部分是只有 5 % 0 左右 ,而在听课人员随堂发放的调查问卷 上显示 ,在 “ 的 你 通选 课 出勤率 ”一栏 ,“ 每次都上 ”的人屈指可数。在 “ 你 选 该通选 课的原因在于 ( 多选 ) ”一项, “ 完成 学分”占主 导。由此可见学生在对待通选课的态度上不够重视,认为能 拿 到学分即可 。上课期 间,老师并非每次都会点名,这就给 些 学生缺课 找到 了机会,还有因为各种 社会活动缺席的 。 到 了考试 的时候 ,大部分老师都会 给予一定的指 导意见 , 很 多 同学心存侥幸与应付 心态 ,认 为简单准备就 能轻松通过。 宽松管理 以及过 多的社会活动都 是学 生到课率不高 的诱因。 4 .课酬偏低,教师积极性不高 目前 该校对上 课教 师的课酬发放标准是 “ 学生数 × w= 时数 ×标准 ×系数 ( :标准 是 01 注 .6元/( 学 时) 生・ ,系数: 各类课程按 1取 ) ,全校 性通选课课程给予适 当补贴 ,在原 来的基础上增发 1%。以一个 2 0人班级为例 , 0 0 那么老师一 晚 3节课 的课酬是 2 0 ×01 ×1 (+ 0 0 ×3 .6 × 1 1%)= 0 . 。 15 6元 很多教师 认为如 此偏低 的课 酬与实 际所 付出 的劳动不 成比
关于我国高等通识教育的若干思考

关于我国高等通识教育的若干思考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成为了使用力量的主要途径。
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高等通识教育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高等通识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在这篇短文中,我将对我国高等通识教育的现状进行一些思考和探讨。
我国高等通识教育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仍存在一定的欠缺。
由于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市场化倾向,很多学校更加注重培养技术能力和专业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虽然专业知识对于就业非常重要,但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举个例子,健康和身体素质对于一个人的发展和成功同样非常重要,但在高等通识教育中很少有相关的学习和培养。
我国高等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也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
传统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注重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缺点,无法满足学生的综合需求和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我们需要探索和引入更加开放和灵活的教育模式,如小组讨论、实践教学和跨学科研究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
高等通识教育需要更好地与社会和行业进行对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高等通识教育的内容和课程设置应该更加贴近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
只有紧密结合社会和行业需求,才能更好地培养合格的人才,并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高等通识教育需要加强与社会和行业的交流合作,建立起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桥梁,使教育与实践相结合。
高等通识教育还需要强调人文精神和价值观的培养。
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很多人更加注重个人的物质利益和经济发展,而忽视了人文精神和价值观的培养。
高等通识教育应该引导学生更加关注人文精神和价值观的培养,如道德伦理、公民意识、责任感等。
只有培养了正确的价值观,学生成长为有道德和责任感的公民,才能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我国高等通识教育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以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对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现状的几点思考

的 领 导 人 才 。 ” 竺 先 生 的 这 番 话 生 动 地 表 达 了通 识 教 育 的 基 本 目标 。 通 识 教 育 作 为 一 种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对 于 培 养 全 面 发 展 的 人 和 创 新 型 人 才 都 有 十 分 重 要 的 作 用 。通 识 教 育 的 目 的 不 在 于 教 给 学 生 多 少 具 体 的 知 识 ,而 是 教 会 学 生 学 习方 法 、 思 维 方 式 ,让 他 们 学 会 怎 么 去 自 主 学 习 ,怎 么 进 行 独 立 思 考 。 通 识 教 育 的 任 务 ,就 是 让 学 生 通 过 学 术 的 熏 陶 ,养 成 科 学 和 文 明 精 神 ,从 而 具 备 理 性 的 力 量 ,从 而 使 学 生 能 够 最 终 摆 脱 监 护 而 获 取 独 立 、 自 由 的 精 神 走 向社 会 。通 识 教 育 对 于 培 养 全 面 发 展 的 人 和 创 新 型 人 才 都 有 十 分 重 要 的 作 用 。 其 目标 是 培 养 完 整 的 人( 称 全 人 ) 又 ,即 具 备 远 大 眼 光 、 通 融 识 见 、 博 雅 精 神 和 优 美 情 感 的 人 , 而 不 仅 仅 是 某 一 狭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在我国高校 的推行并非 摘黑:近年 “ 通识教育 ”无疑是我国高等教育界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 。但令人不得不关注的是,通识教育
. .
帆风 顺 ,许 多理 论 与 实践 上 的 问题 仍 然 有待 解 决 。 关 键 词 : 高 校 通 识 教 育
一
。
The s at t us quo ofChi na’ ener duc i SG alE at on hought T 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现状和发展模式探索
作者:周芷羽司梦迪张成丹青
来源:《河南教育·高教》2018年第07期
摘要:近年,通识教育不断发展,受到了我国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重视,许多高校也纷纷进行了教育教学改革,并冠名以“通识教育”实践,但收效不如预期。
笔者试图从学生角度出发,深入受教育者群体,探寻国内通识教育现状存在的不足,并与国外制度相比较,摸索最适合我国的改革计划。
关键词:大学;通识教育;综合发展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一方面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另一方面积极支持、引导一些有条件的研究型大学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建设世界高水平大学。
在这种背景下,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研究型大学陆续开展通识教育改革,为积极探索符合时代发展和我国实际情况的通识教育模式做出了重要贡献。
回顾我国通识教育改革20多年所走过的路,成就是有目共睹的。
首先是教育理念的认识飞跃。
现在人们已经明确认识到,教育最主要的目标不是培养某一狭窄领域中的专业人才,而是要培育完整的人,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这一理念如今已经深入人心,成为当前教育界的一项共识。
其次是实现指导思想的根本突破,充分认识到实施通识教育改革的战略意义。
经过20多年的摸索,人们已经清楚地意识到,通识教育改革不是机械照抄国外学校的盲目行为,而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符合新时期我国人才培养、成长规律的必由之路,也是积极推动我国由教育大国转变为教育强国、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选择,这也是通识教育的意义所在。
研究本课题,希望能够引起学生、教师、学校对通识教育的重视,更加深刻地理解通识教育的意义和精髓所在。
一、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现状
近年,对于通识教育课程建议较多的是提倡引进一种“主题捆绑式”课程,主要关注的是当代社会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诸如种族关系、能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恐怖主义等,部分大学已经率先做出了相关调整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
这种“主题捆绑式”课程,一方面满足了受教育者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契合了通识教育源起时的基本理念:提倡关注同时代中重大社会问题的跨学科整合知识的课程内容模式。
对大学教育而言,三类大学的通识教育形式是不一样的。
其一,精英大学,其具体通识教育课程实践有两种基本形式:经典阅读形式和普遍知识讲授形式。
其二,研究型大学,可以在大学学段安排上分成两段:前两年采用大类招生的形式,以通识教育为主,兼顾专业教育;后
两年以专业教育为主,兼顾通识教育。
具体通识教育课程实践,可以以开设经典研读课程和分主题通识文化課程为主,同时有选择地开设一些经典阅读、讲座、通识知识的课程,如艺术欣赏等。
其三是教学型大学、高等职业院校,其通识教育课程实践可以通过经典阅读讲座、相关文化主题讲座、文体活动、社团活动等形态开展,旨在为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
就目前而言,国内绝大多数学校的通识教育采用的都是通选课体制,将通识课融入到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中,并以通识课为主要实践形式。
二、高校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
前期,我们在南京审计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共六所高校进行了调研,获取了一些数据。
在数据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开展通识教育是有必要的,但只有三分之二的学生大致了解通识教育的概念,大多数学生选择通识教育课程或活动都是出于学分和兴趣相结合的原因,大部分时间都是选择性听课。
同时我们还了解到,大部分学校是重视通识教育的,开展比较多,但基本集中于只开展通识教育课程这一形式。
这些数据反应的许多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识教育概念不清,尽管目前大多数人修过相关课程,但是对其不甚了解:第二,根本培养目标,就是具体开展通识教育要培养怎样的人才,目前尚不清晰;第三,教育内容的设置缺乏章程,课程设计的教育哲学欠缺,课程构成比例失调;第四,缺乏相应的制度和政策支持,即“后台不够强硬”;第五,对通识教育的历史地位存在着认识不足或者是认识存在少许偏差;第六,对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
结合总体情况,一是开展通识教育的相关高校自觉殚精竭虑,认为整体看来成果显著,但是在群众和相关的教育部门来看,整体的改革纯属是雷声大雨点小,效果不明显;二是从任课教师来看,虽然说通识教育改革的信念十分强大,但是作为真正的课程改革执行者的他们,觉得改革过程中难免存在因为瞎指挥、措施不当而导致没有较大成效的问题:三是从学生自身来分析,很多学生更关注专业课,绝大多数精力用于专业课的学习,潜意识里认为通识课程干货少、水货多,对自己的发展和成长帮助不大。
与国外制度相比较,我国通识教育落后的主要原因在于目标不够明确。
国外高校通识教育设置完善的学校大都是世界顶尖一流大学,如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等高校。
他们发展通识教育的特点就在于目标明确,即顶尖大学究竟培养什么样的人。
在世界顶尖高校就读的本科生很多都会进行读研深造,对他们而言,本科培养能力,研究生培养技术,再向社会输送有能力有技术的研究生。
即便有部分本科生不读研,也因为其能够进入世界顶尖高校学习以及高校通识教育的培养,成为一个综合素质较高并能够快速学习进入工作状态的为社会服务的人。
国外高校大都是综合类大学,只是在教学水平上有学校排名的高低,在国外开展通识教育是十分容易的。
而在国内,不仅有综合类大学,还有专业针对性较强的院校。
对综合类大学而言,师资力量基本能够满足学校开设各不同专业通识课的要求,然而对于针对性较强的工科类
院校或是财经类院校,师资力量并不能满足通识教育的需要。
国外高校通识教育课的形式多样,而在国内,基本上通识教育课还是以课堂教授为主,学生缺少独立判断和思考的空间。
三、相关建议
师资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通识教育发展水平的高低,一些专业性大学的通识课教师在综合能力方面有所欠缺,缺乏相应领域的专业人才。
高校可以考虑加强这方面的人才流动,从校外引进优秀通识课教师进行授课。
此外,还应该意识到通识教育存在的特殊性,很多高校的通识教育对教师的升职加薪奖励以及该校的评优评先影响较小。
因此,高校可以采取通识课教育与教师绩效挂钩的形式,还可以在考核学校优劣方面统一增加通识教育发展状况这一新的评定标准。
通识教育应该细化分工,促进各学科综合平衡发展。
在调查中,有一部分财经法律院校,他们开展的通识教育课程绝大多数与原有专业基础学科相关,通识课教育的覆盖面比较狭隘,违背了通识教育全面性、综合性的特点。
各校应该拓展专业知识面,将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相结合,构建课程总体框架,以核心课程为主,各专业均衡发展。
增加通识教育考核监督机制,转变学生对通识教育的认识和态度。
有些高校以“学分”的形式要求学生在一学年内达到相应的通识课学分和课时,很容易出现为凑学分而抢课的现象。
为此,学校可以成立考核通识教育的工作机构,课后才进行评估考量,对于重要课程,可适当采取与绩点、综测挂钩的形式,增加学生的重视程度,端正学生学习通识课的态度。
通识课程一定要避免单一枯燥、灌输式的授课形式,增加通识课实践研究环节,以免造成课上听讲、课后遗忘,学期结束学无所获的局面。
学校可以针对该课程编制相应的简易教材,课前发放,教师在授课时多提问、多互动,增强互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课后可开展配套的实验课程来完善课程设置,做到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形成完善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流程,让通识课真正起到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良好作用。
责编: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