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通识课程比较
通识课与专业课的区别教学

通识课与专业课的区别教学作者:杨小梅来源:《学习周报·教与学》2019年第04期摘要:在本科教育中强化通识理念,改变原有专业课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设立多样化的通识课程日益成为国内各大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
本文在对国内外通识课程开设情况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以笔者任职多年的的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为例,就如何在通识课教学中实践通识教育理念,体现与相关专业课程在教学目标、内容编排、教学手段乃至课程考核上的区别,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和总结。
关键词:通识课;培养模式;区别教学在本科教育中,改变以往以专业教育为主的培养模式,强化通识理念日渐成为国内很多高校的共识。
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虽然目前国内通识教育的口号喊了多年,在实践上却总有点黔驴技穷的感觉。
主要原因在于:第一,某些大学领导没有真正把育人作为大学工作的第一要务,没有在教育理念上明晰培养目标,对通识教育的重视在管理体制上没有足够体现。
第二,通识课程缺乏良好有效的顶层设计。
在课程知识体系的规划以及模块结构的设计中,往往没有对时代和社会形势需求和学生素质状况进行仔细的调查分析,课程总体上杂乱无章。
第三,通识课教师的专业分布、学养、对文化素质教育或通识教育的理解良莠不齐。
以笔者所在的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为例,“商科教育+完满教育+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中,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至少是平分秋色的比重。
而对于大多数担任通识课程教学的教师来讲,其以往自身的就学经历中几乎很少接触通识教育,对通识理念的贯彻上基本存在“先天不足”的毛病。
同样对于刚入学的大学生来说,把通识课放在这么重要的定位上恐怕也是非常陌生的。
为此,如何在日程教学中,从内容编排到教学手段乃至课程考核上把通识课和专业课进行区别,让学生真正认识到通识教育的魅力和价值,是每位通识教学工作者需要思考和努力的难题。
一、教学目标不同通识教育核心是强调通过统整的知识培养健全的人格,使受教育者成为健全的人。
哈佛大学与复旦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比较与分析

摘要哈佛大学和复旦大学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在通识教育课程实践方面最具代表性的高校之一,本文通过对比两校在通识教育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管理等方面的异同,旨在总结经验,为我国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哈佛大学复旦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比较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between Harvard University and Fudan University//Hu CaiAbstract Harvard University and Fudan University are respec-tively one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universi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in terms of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prac-tice.By comparing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universities in the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objectives, curriculum content,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and curriculum management,etc.,the purpose is to sum up experience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eform of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our country.Key words Harvard University;Fudan University;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comparison通识教育课程(简称通识课程)是指根据通识教育的目的而设计的课业及其进程的总称,在高校课程中,泛指专业课程以外的所有课程。
闽台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比较研究

闽台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比较研究作者:刘明聪来源:《今日财富》2019年第27期通过对福建和台湾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比较,分析台湾高校在通识教育实践中的特色,福建高校可以适当借鉴台湾高校通识教育的成功经验,通过逐步构建以学校培养目标为核心的通识教育目标、完善的通识教育管理模式和多元化的通识教育课程评价体系,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中,不断推动新时期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 或 liberal educa-tion)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关于人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实施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广博知识、综合素质、和谐发展的人,通识教育关注的是人的情感、道德、理智、意识、能力等方面的提升。
“通识教育”一词在19世纪以前仅为各类中小学教育统称,并不包含高等教育。
1828年《耶鲁报告》提出“高等教育需將广博的知识传授与人文素养的教育放在首位”,由此引起美国高等教育学者的关注。
19 世纪初欧美学者提出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能融会贯通相关知识,最终培养知识全面的人才。
1829年,美国博德学院( 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 A.S.parkard)教授首次将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并指出“通识教育应保证学生具有一定广度的知识和技能”。
现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是在哈佛大学发表《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后发展起来的。
20世纪80年代,台湾政治、经济、文化逐步呈现开放化与多元化特征,欧美等国的通识教育理念开始影响台湾高等教育的发展。
台湾通识教育最早是从民间发展,自上而下逐步展开。
1983年,台湾教育主管部门成立了“大学共同科目规划研究专案小组”,重新审视大学教育存在的共性问题,1984年发布《关于大学通识教育及共同科目之综合建议》报告书,1984年4月发布《大学通识教育选修科目实施要点》,规定台湾所有公私立大学都必须开展通识教育,在“文学与艺术”、“历史与文化”、“社会与哲学”、“数学与逻辑”、“物理科学”、“生命科学”、“应用科学与技术”等7大领域开设选修课程,学生必须修满4-6学分。
哈佛大学和北京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比较

哈佛大学和北京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比较作者:王艳芳来源:《文教资料》2020年第34期摘要:本文从通识教育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管理三个维度,对哈佛大学和北京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实践进行比较分析,总结两所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经验,为国内其他高校探索通识教育课程改革道路提供可借鉴经验。
关键词:通识教育课程比较经验哈佛大学和北京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在本科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通识教育课程是哈佛大学课程的基石[1],哈佛的通识课改革的成功经验是美国高校课程改革的风向标,同时是历年来国内外各高校谋求学校进步与发展的效仿对象。
近年来,国内各高校开始致力于通识教育改革,走出一条“通专融合”的发展道路,培养既有多学科知识广度,又有专业知识深度的“T字形”人才。
2015年,北大、清华、复旦和中山大学成立大学通识教育联盟,旨在为我国高校开展通识教育面临的问题和困惑寻找出路。
2016年3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提高大学创新人才培养能力需要实施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制度。
北大与哈佛分别是中美的知名学府,两所高校在探寻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中积累了豐富的经验,逐渐形成了相对完善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本文选取这两所大学为研究对象,进行个案比较研究,分析两所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管理三个方面的异同点,旨在为国内其他高校提供经验。
一、通识教育与通识教育课程1929年,美国博德学院帕卡德教授在《北美评论》中谈道:“我们学院预计给青年学生一种general education,一种古典的、文学的和科学的,一种尽可能综合的教育。
它是学生进行任何专业学习的准备,为学生提供所有知识分支的教学。
将使学生在致力于学习一种特殊的专门知识之前,对知识的总体状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2](99-104)这是通识教育最初被赋予的含义,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而不仅仅是某一狭窄专业领域的专精型人才[3](64-68)。
中美高校通识课程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美高校通识课程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题目:中美高校通识课程比较研究
研究背景:
通识教育是一种旨在培养学生广泛知识与能力的教学模式,其目的是让学生具备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成为未来职场和社会生活所需的复合型人才,受到了越来越多高校的重视。
然而,不同国家、不同高校对于通识教育的理解和实践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对于中美高校通识课程的比较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以中国和美国高校为例,通过对比分析两国高校通识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异同,探究两国高校通识课程的差异和相似之处,从而为深入推进和完善我国高校通识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研究内容:
1. 中美高校通识课程的概况和发展历程
2. 中美高校通识课程的设置和分类
3. 中美高校通识课程的教学资源和评估方式
4. 中美高校通识课程教学方法的比较分析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文献研究法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首先通过文献梳理,收集整理中美高校通识课程相关的文献资料,并进行归纳总结和分析比较;其次,针对两国高校的通识课程进行实地调研,并通过访谈、问卷等方式了解教师和学生对通识课程的看法和反馈,并进行数据量化和分析。
研究意义:
通过对中美高校通识课程的比较研究,既可以发现其共性和差异,也可以探究其发展模式和趋势,为我国高校教育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同时也有助于推动跨国教育交流和合作,促进教育全球化。
中美高校通识教育比较研究

中美高校通识教育比较研究作者:曹丽霞来源:《科教导刊》2014年第05期摘要自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将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之后,对其的研究和讨论日趋热烈。
至20世纪80年代,台湾学者根据general education的思想将其译成通识教育,到中国高校通识教育的普及与改革,中美高校在通识教育的发展方向与价值导向上值得我们比较探讨。
关键词通识教育中美比较中图分类号:G649.1 文献标识码:AA Comparative Study of American and Chinese College General EducationCAO Lixia(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Zhejiang 321000)Abstract The researches and discussions focused on general education are increasing since Professor A.S.Parkard from Bowdoin College related genenal education to university education in 19th century. In 1980s, Taiwanese scholars translate "general education" into "TongShiJiaoYu" and then general education comes to be popularized, and the comparison and discussion between American and Chinese general education are valuable.Key words general education; America and China; comparison1 中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概述1.1 中国大学通识教育概述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北大提出“淡化基础,加强基础”推动教育界提出“拓宽专业、文理渗透”,提倡“通才教育”开始,通识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初见雏形。
中美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比较

中美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比较作者:吴育芳来源:《现代职业教育.高职本科》 2018年第1期[摘要]通识教育是现阶段国内外高校广泛应用的一种教育培养模式,对强化高校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自身的创新意识等具有良好的作用。
就中美两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主要形式进行分析并做出相应的比较,以期能充分借鉴美国在通识教育方面存在的优势来弥补我国通识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高校;通识教育;比较[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1-0165-01从本质上来看,通识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教育培养的模式,同时更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在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教育的革新发展促使通识教育在我国高校中受到广泛的运用,因此如何充分发挥通识教育在学生教育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已然成为我国高校教师的重要课题之一。
通过比较中美两国高校的通识教育,发现我国高校通识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并对美国高校通识教育中的优势加以借鉴。
一、中美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现状(一)美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现状美国高校针对通识教育的应用先后进行了多次改革,强调开阔高校学生的视野,提高高校学生自身的问题应对能力,其能充分有效地拉近学校教育培养和学生校外生活之间的联系,并引导学生不断强化自身的分析能力来对社会进行客观的分析,因此,其往往对强化学生自身的意识也具有良好的作用。
基于此,美国高校针对学生教育培养中通识教育的运用提出了以下目标:(1)提高学生做社会工作的责任意识;(2)提高学生对自身在社会中扮演角色的认识;(3)强化学生自身的判断能力和应变能力;(4)道德层面强化学生对自身言行的理解和约束能力。
就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来看,其采用的分布模式,在各学科领域中均有所涉及。
而就其教学的模式来看,其通常采用的是对全体学生进行讲座,再依据分组让学生进行探讨的方式。
尽管各高校在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方面有着一定的差异性,但课程的范围,对学生的培养目标等却有着明显的相似性。
世界一流大学通识教育之比较

世界一流大学通识教育之比较——以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多伦多大学为例 大学是对“正在成熟的精神”进行养育的场所,通过特定规格的通识课程塑造人文素养则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
本文选取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和多伦多大学(University of Toronto)这三所世界一流大学,主要从其大学网站中搜集关于本科课程的大量而详实的电子文本,在对这些第一手资料的梳理和窥视中,探讨世界一流大学通识课程的目标、结构和内容特征,揭示其人才培养中“人文素质”的内涵。
一、“人”的培养目标与通识课程通识教育是世界一流大学本科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规定了“人”或“人才”的培养目标。
哈佛大学有两个专门提供本科教育的学院,其中之一是哈佛学院。
该学院对于本科生的教育,坚持“选取优秀的文学作品、艺术和科学材料来培养学生;并提供其他有助于培育学生的必需的辅助手段”。
简而言之,“哈佛致力于知识的创造,学生心智的开发,使学生能最好地利用他们的教育机会”。
为此,哈佛学院重视培养本科生:对思想和自由表达的尊重;从发现和批判性思维中获得乐趣;在创造性合作中追求卓越;对个人行为后果承担责任;鼓励学生的参与、探索、创造、竞争与领导精神,以提高其能力,激发其兴趣,启迪其智慧,挖掘其潜能,从而为学生建立自立的基础和终身学习的习惯,并最终使之在发展知识、增进理解、服务社会诸方面处于领导地位。
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新规划课程包含了哈佛最新、最具指向性的通识课程。
2007年,《通识教育工作小组报告》(Report of the TaskForce on General Education)出台,明确规定通识教育必须实现以下四个目标:(1)为使学生成为合格的公民做准备;(2)使得学生明白他们自己既是艺术、观念和价值传统的产物,也是其中的参与者;(3)使学生能够批判性、建设性地回应变革,为把握自己的生活做好准备,了解现代生活中产生变革和变迁的力量;(4)发展学生对自己言行在伦理维度上的理解力以及对伦理道德与价值观进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湾东海大学
选修
人文学科、自然 至少修习11个学 学科、社会学科、 分 生命科学、管 理科学等五大领 域。
汕头大学
采用“多层组合通识教育”,设置通识课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独 立思考能力,视情况适当增加通识教育课程,尤其是跨学科课程,有利 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中国香港:
学校 香港中文大学 通识课设置目标 通识教育课程旨在推行均衡教育,以扩展学生之视野,培养其 抽象与综合思考之能力,使其在瞬息变化之现代社会中,能内 省外顾,高瞻远瞩。通识教育目标为:全人教育、均衡教育。扩展 视野,培养抽象及综合能力,贯穿学科,解决问题,平衡心智,开 朗理性,涵养人性,发扬道义。
汕头大学 (医学院 除外)
选修通识教 三大类科学: 育课程 数学与自然科学 哲学与社会科学 语言、文学和艺术 鼓励学生修读公益类课程
在毕业前须获至少12 个学分,每类学科修 习不少于2学分
学校 香港中文大学
课程类型 必修和选修
学科领域 中国文明(必修3 学分) 分科课程(需修6 学分) 跨科课程(需修3 学分) 书院课程(需修3 学分) 文学、语言、历 史及人类学、哲 学及宗教、经济 及政治发展、社 会关系、科学技 术和社会、中 国研究8个领域。
台湾东海大学
开拓人生、关怀社会、重视人文,培育宏通且专精之东海人
学校 北京大学
课程形式
学科领域
学分要求
全校必修课 全校必修课包括:政治理论课程、 全校必修课:40学分 和文化素质 外语课程、计算机课程、体育与 文化教育选修课:16 课 军事课程。 学分,每个领域 文化素质课包括:数学与自然科 至少选修2学分 学类、人文学科类、社会科学类、 思想政治类、计算机类、语言类、 艺术类、体育卫生类、基本技能 等,其中还有跨学科课程
香港科技大学
加强创新和思维能力,扩阔世界视野,提高文化修养。 为本科生提供普及教育,把科学、技术及商业的发展与人文背 景及社会环境相结合,以期盼培养学生分析及批判能力,并促 使他们对自我及世界的认识。
中国台湾:
学校 台湾国立清华大学 通识课设置目标 “通古今之变,识天下之际”。通识教育的目标: 提供学生多元化的认知视野及人文体验; 独立思考的析辨能力及理性价值判断的智能; 提供人文与科技间的对话; 理工学科科技知识间的交流。
学分要求 一般本科课程须 修大学通识科目 共15学分,特许 专业则须修读12 学 分。
香港科技大学
选修和副修课程
选修课程至少选 修6-12学分。工 学 院的只须选修6学 分。
学校 台湾国域 自然科学领域, 社会科学领域; 人文科学领域
学分要求 人社学系学生修 自然科学8学分, 其 他学生在规定的 领域修习4学分。
通识课程设 置比较
资料主要来源: 《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地区高校通识教育之比较》 徐辉&季诚钧 《汕头大学学生通识教育的调查及分析》 陈小红(汕头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
中国内陆:
学校 通识课设置目标 北京大学 “要使学生建立终身教育的观念并特别重视对学生获取知识结 构,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要求学生广泛学习不同学科领域 的知识,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学习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进一步 打通专业,拓宽基础,强化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