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语言的接触第一节 社会接触与语言接触语言接触有不
第八章_语言的接触

五、语言换用与底层遗留 在双语阶段,必然会产生语言间的相互影响,即使是被 替代的语言,也会在胜利者的语言中留下自己的痕迹。 底层:被替代的语言在胜利者语言中留下的痕迹。 是主要的表现有两点: 1. 被替代语言社团的一些特殊的发音习惯。 浙江、福建、海南、广东等地的一些汉语方言中有一种 气流由口外吸向口内的浊塞音声母,是壮侗语留在汉语 中的底层。 2. 另一个常见的表现是地名,地名最容易留下被替代语 言的痕迹。如“哈尔滨”、“齐齐哈尔”中“哈尔”是 满语“江”的意思,是满语在汉语中的底层遗留。
第二节 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
一、借词——语言接触最常见的现象 借词:也叫外来词,它指的是音与义都借自外族语或 外方言的词。 意译词: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新词,把 外语里某个词的意义移植进来。(不是借词)
语种 原语 借词 意译词
英
英 英 俄 俄
microphone
piano ink к атю ша хдеб
8
2)汉语和日语的往返借用现象: 魏晋六朝以后,汉语对日语影响很大,汉字作为日语的 书写工具。日语先从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借去“吴音”, 后来又从中原地区借去“汉音”,汉语的词大量涌入日 本。往 日本明治维新以后,提倡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 或赋予汉字新的意义,或用汉语材料构成新词,以此反 映西方的新事物新概念。中国向西文学习是在日本之后 的,由于日语的这些新词也符合汉语表达新事物的需要, 于是又成批地把这些汉字词借回来。 返 例子: 汉语中原有的词,日语借去表达新概念:“思想”“具 体”“资本”“政治”“演绎”“理性”“储蓄”“民 9 法”“学士”“硕士”“博士”等。
12
各自语言得以保留,而且因为接触变得相似。 东亚/东南亚语言联盟: 汉语和我国南部的侗台、苗瑶语族诸语言,藏缅语族的 部分语言和南亚语系的越南语,侗台语族的老挝语、泰 语等,在语音、语法结构类型上十分类似。 二、系统感染 ——指处于同一地区的若干语言在语音、语法系统的 结构格局、结构规则方面逐渐趋同,但仍然保持了各自 语言的本质——有相当数量继承于自己语言祖语的核心 词根。另外,这些语言也会有较大数量的词语借贷。但 核心词根一定有相当数量还用各自语言原有的。
第八章 语言的接触

第四节 语言的替换和底层
• 二、语言替换的社会原因
– 究竟哪一种语言能够代替其他语言而成为全社会的 交际工具,这是由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
– 在语言替换过程中,并不是政治上处于统治地位的 民族语言成为胜利者,语言替换的结果是经济文化 地位高的一方排挤替代经济文化地位低的一方。
– 语言替换还需要一个客观条件,就是各族人民必须 生活在同一地区,形成杂居的局面。
四、国际辅助语 世界语:波兰医生柴门霍夫1887年创造, 词汇材料主要来自拉丁语,也有部分来 自日耳曼语和希腊语;语法规则16条, 没有例外;采用拉丁字母书写。
• 汉语借词主要有音译、音译加意译、半音译半 意译等等。
第二节 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
• 二、借词与社会 • 1、语言中借用词语的方向决定于两社会接触 时文化传播的方向。如果文化传播是单向输出 或输入,则词语的借用也是单向的;如果文化 交流是双向的,则词语的借用也是双向的。
• 如张骞通西域的文化交流是双向的,而汉代之 后佛教词汇的输入属于单向输入。
第四节 语言的替换和底层
• 五、语言换用与底层遗留
– 在双语现象阶段,必然会产生语言间 的相互影响,即使是被替代的语言, 也会在胜利者的语言中留下自己的痕 迹。《颜氏家训· 音辞》篇概述当时的 汉语已经“南染吴越,北杂夷虏”, 也可见其一斑。
第四节 语言的替换和底层
– 被替代的语言在胜利者的语言中留下 的痕迹,被称作“底层”。
第二节 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
• 最典型、最大量的还是存在于日语和汉语之间。 • 魏晋六朝以后,日语先从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借去 “吴音”,后来又从中原地区借去“汉音”,汉语的 词大量涌入日语。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提倡向西方 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他们或者赋予汉语借词以新的 意义,或者用汉语的构词材料构成新词,借以反映西 方的新事物、新概念。中国开始大规模地向西方学习 科学技术是在日本之后,日语的这些表达新事物、新 概念的词也适合汉语表达新事物的需要,于是又成批 地从日语借回来。 • 例如“思想”“具体”“资本”“政治”“演 绎”“政府”“侵略”“劳动”“理性”“想 象”“现象”“垄断”“悲观”“乐观”“储 蓄”“节约”“自由”“警察”“选举”“民 法”“间谍”“交涉”“列车”“理论”“助 教”“学士”“硕士”“博士”“卫生”“封
第八章--语言的接触

▪ (1)音译:是音和义都借自外语旳词。如汉语中旳 “葡萄、佛、沙发”等。
▪ (2)音译加注词:如: ▪ Sardine——沙丁(鱼) ▪ Car——卡(车) ▪ Bar——酒(吧) ▪ (3)音译兼意译词:是借词旳一种特殊形式,如:
2。增长新旳音位组合方式
▪ 从其他语言吸收自己语言里没有旳音位结合规 则。如哈尼语里原来没有复合元音韵母,从汉 语借入了iu、ua、ui等复合元音韵母。 彝语里原来没有元音+鼻辅音韵母,后来受汉 语旳影响新增长了这种组合方式。
语法借用
▪ 语言旳语法系统一般比较稳固,不易受到别旳语 言旳影响。但假如语言接触程度较深,某些语言 旳语法也会收到影响,出现借用旳现象。
▪ 借词虽然音义都借自外语,但语音、语法上还 得服从本族语言旳构造规则。
二、语音和语法旳借用和吸收
▪ 语音和语法旳借用和吸收虽然没有词那样普遍,但一样可能存 在。如我国旳某些少数民族就从汉语中借用和吸收了某些音位 和复元音,有旳还变化了句法构造旳顺序。
▪ 语音借用:语音旳借用体现为增长新旳音位和增长新旳音位组 合方式。 1.增长新旳音位:我国许多少数民族语言里都没有/f/这个音位, 有些语言如景颇语从汉语里借入了这个音位。
▪ 有些新词,尤其是日语借词在翻译发明时使用旳是汉语 古典文件中已经有旳词汇。遇到这种情况,出于溯源旳 需要,有时我们也引出见于汉文古籍旳例证。如
▪ “革命”:来自日语(kakumei),日语又来自英语 revolution。但在创制该词时,采用了《易经》革卦旳 用语:“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 人。”
扩音器
▪ 英 bank
版克
银行
▪ 英 cement 士敏土,水门汀 水泥
_语言的接触

语言接触的特殊形式:“洋泾浜”语和“混合语” 两种或几种语言混合而成的临时的交际语叫做“洋泾 浜”。 如果这种临时的交际语作为母语传给后代,就成了“ 混合语”。
第二节 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
一、借词 语言接触中最常见的现象就是词语的借用。每 一种语言都有一定数量的借词。 借词也叫外来词,它指的是音与义都借自外语 的词。 借词不仅引入了新的外来概念,还引入了外语 的音义结合关系。例如:沙发 sofa
经常提到的语言联盟的例子是巴尔干半岛的语 言联盟。 从语源上说,保加利亚语、塞尔维亚-克罗地 亚语属于斯拉夫语族,罗马尼亚语属于罗曼语 族,阿尔巴尼亚语和希腊语各自单独成一个语 族。但是从语音和语法特点来看,这些亲属关 系较远的语言与自己的亲属关系较近的语言差 异明显,他们彼此之间反倒在音系和形态上十 分接近。
一般来说,借词的范围是没有限制的,从文化词汇到 基本词汇都可以借,但是借入的难易程度是不同的。 文化词汇要容易一些,基本词汇要难,借词联盟与系统感染
一、语言联盟与社会 “语言联盟”也称“语言的区域分类”。指几种没有 亲属关系或亲属关系较远的语言,由于长期共处于 一个地区,密切接触,从而在语言结构上产生了共 同特征的语言现象。 语言联盟是不同民族深度并且相对平衡的接触的结果, 并不是因为来自于同一祖先语。
借词的基本类型: 1、纯音译
英语原词 借词(外来词)
aspirin tank cocoa golf coffee tango
阿司匹林 坦克 可可 高尔夫 咖啡 探戈
2、音义兼译——把音译和意译两者结合起来。 原词 librillm vitamin marathon
humour
model shock Coca cola Pepsi cola
语言中借用词语的方向决定于两社会接触时文化传播 的方向。 词语借用可以是单向的也可以是双向的。 如:张骞出使西域,汉语中出现了“石榴、苜蓿、菠 萝”等词,西域语言中也有了“丝”等词汇。 佛教传入中国,中国就出现了大量的梵语中的佛教词 汇。
第八章语言的接触

4)指字母词和借自日语的词。
• • • • • 副食、物理、干部、写真、卡通、人气 封建、经济、瓦斯、引渡 APEC WTO CEO MBA NBA MP3 BP机 U盘 X射线 SOS儿童村
二、借词与社会
• 如果两个社会接触不深,地域上不相邻, 只有一般性的物质交换或文化交流,借 词在语音、语法上还得服从本族语言的 结构规则。例如: • катюша 喀秋莎(一种火箭炮) • Чай 茶叶 • соя 豆类,豆制成的酱油(阴性名词)
音译兼意译
• • • • 基因(gene) 幽默(humour) 舒肤佳(Safeguard) 绷带(bandage) 浪漫(romantic) 奔驰(Benz) 席梦思(Simmons) 托福(TOEFL)
• 这部分是汉语用多音节、多语素意译外语词, 从性质上看,完全是个重新创造命名造词的过 程。创造出的汉语词语的内部形式义与外语原 词的词义关系有的看上去比较直接,有的看起 来比较远。实际上,意译词都是重新创造的命 名,与外语原词的词义一般没有直接的关系。
• 借词的比重不大,出专有名词外,主要集中在 化学元素、化合物、药物、理化单位、货币名 称等比较专门的领域,日常词汇中的借词,数 量不多,但涉及的方面比较广。
汉语借词的类型
1 )音译:用汉语近似音节转写外来词读 音。
• • • • 坦克(tank) 迪斯科(disco) 克隆(clone)奥林匹克(Olympic) 索尼(sony) 荷尔蒙 (hormone) 沙发(sofa) 吉他(guitar)
5、洋泾浜和混合语
• 两种或几种语言混合而成的临时交际语叫做 “洋泾浜”。如果洋泾浜被作为母语传递就成 了混合语,如非洲新几内亚的“克里奥尔”语, 就称作“混合语”。 • 混合语不常见,大多只限于海外殖民这样特别 的社会环境,属于语言接触的特殊类型。 • 在我国境内,汉族与其他民族交接地区也发现 了一些分布地域不大、历史不很长的混合语。
第八章 语言的接触

第八章语言的接触第一节社会接触与语言接触语言接触的类型有五种:1.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如果不同的社会、民族在地域上不相邻,接触上也只有一般的贸易往来或文化交流,则语言的变动就只限于吸收对方语言中有而自己语言中没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名称,也即只有文化层面的、为数有限的借词。
2.语言(区域)联盟和系统感染:•在地域上比邻而居、深度接触(指有大量同地混居的人口,有通婚关系)的若干民族,许多人会成为双语或多语者。
如果接触是相对平衡的,则各民族的语言会长期地“和平互协”:不仅各民族的词汇会互相大量借用,音系和语法上也会互相感染而趋同。
结果是一片区域内的若干语言在语音、语法结构类型上都十分相似(即系统感染),但各个语言仍保持着相当数量自己语言的核心词根,这就是语言联盟。
3.语言替换和底层残留•如果若干民族在地域上比邻而居,接触极为密切但不平衡(指经济文化、人口的不平衡),则经过长期的双语或多语并存阶段后,各语言相对平衡的状态会打破,经济文化和人口占优势的民族的语言会替换其他民族的语言,成为唯一的胜利者。
被替换的语言不再使用,只在优势语言中留下自己的一些特征,这就是“底层”。
4.通用书面语、民族共同语进入方言或民族语的层次随着社会的发展,通用书面语发展成为更高形式的民族共同语或国家共同语。
语言的这些高层形式通过读书识字等特别途径传播,所及之地不一定地域相邻。
因社会分化程度的不同,通用书面语或民族共同语与地方方言或民族语言的差异程度不同,对地方方言或民族语言的影响也有不同。
推平方言或替换民族语言是一种常见的可能。
5.洋泾浜和混合语两种或几种语言混合而成的临时交际语叫做洋泾浜。
如果后来作为母语传递给后代,就叫做混合语。
第二节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一、借词(一)概念:借词是指音和义都借自外族语或外方言的词。
意译词:用本族语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新词,把外语里某个词的意义移植进来,不把这些词看做借词。
例如:语种英英英原语microphonecementpiano借词麦克风士敏土皮亚诺意译词扩音器水泥、洋灰钢琴(二)意译词的特点:1. 所谓意译,实际上是用汉语的材料和规则为词义重新命名的创造过程,所创造出的汉语意译词的内部形式与外语原词没有关系。
第八章 语言的接触

五、语言换用与底层遗留 双语现象阶段,必然会产生语言间的相互影 响,即使是被替代的语言,也会在胜利者 的语言中留下自己的痕迹,叫做“底层”。 底层最主要的表现有两点:一是被替代语 言社团的一些特殊的发音习惯。二是地名, 只是汉字不是拼音文字,历史上的这种痕 迹今天已不甚清楚。如东北的“哈尔滨”、 “齐齐哈尔”、“富拉尔基”等是满语的 残留。
第八章 语言的接触
第一节 社会接触与语言接触
不同的社会之间相互接触,自然会使该社会 所使用的语言之间产生接触。 语言接触的五种类型: 1 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 2 语言(区域)联盟与系统感染; 3 语言替换与底层残留; 4 通用书面语、民族共同语进入方言或民族 语的层次; 5 洋泾浜和混合语。
第二节 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
• 本国的哪种语言有利于多数人的商业往来, 经济流通的需要自然会作出决定的。 ——列宁 这种“经济流通的需要”和文化学习的要求 使汉语替代其他民族的语言而成为各民族 相互间的共同交际工具。 语言融合还需要一个客观条件,就是各族人 民必须生活在同一地区,形成杂居的局面。
三、自愿替换和被迫替换 自愿替换:在汉语和其他语言的融合过程中, 有些民族顺乎历史发展的规律,自觉地放 弃使用自己的语言,选用汉语作为共同的 交际工具。 被迫替换:有些民族为保持本民族的语言进 行了艰苦的斗争,但迫于经济、文化发展 的需要,也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语言,学会 汉语,实现语言的替换。
仿译词:用本族语言的材料逐一翻译原词的 语素,把意义和内部构成形式都移植过来。 • 如:汉语中的“黑板”(blackboard)、 “足球”(football)、“蜜月” (honeymoon)等。oxford, railway , cocktail,machine gun(机关枪)。
第八章 语言的接触

三、历史层次
借词可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从不同的语言借入, 因而处于不同的历史层次。通过借词的历史层次 可以考察不同民族间相互交往的历史,可以了解 伴随社会接触的语言接触的历程。如: 汉语历史上从西域和蒙古借入的借词:
站jam(蒙),元以前称“驿”; 胡同[衚衕]xuttuk(蒙),原指“水井”,现汉指城镇中 的小巷。
借词和意译词比较 语种 英 英 英 俄 俄 俄 原语 telephone microphone democracy kaTюшa хлеб ceMиHaP 借词 德律风 麦克风 德谟克拉西 喀秋莎 列巴 习明纳尔 意 译 词 电话 扩音器 民主 火箭炮 面包 课堂讨论
3、仿译词 用本族语言的材料逐一翻译原词 的语素,使意义和构词形式与原词相对应。 仿译词也不属于借词。 ◎ blackboard——黑板 football——足球 cocktail——鸡尾(酒) orsepower——马力 honeymoon——蜜月 scapegoat——替罪羊 internet——互联网
六、语言联盟和语言替换的异同 相同点 都是和会和民族密切接触的结果, 都是原来不同的语言因密切接触而趋同,都 要经历漫长的双语或多语并存的阶段。 不同点 社会条件的不同在于密切结合的各 方力量是否均衡,各方力量相对均衡则结果 只是语言类型趋同,并不统一为统一语言; 各方力量失衡,则力量强的一方的语言替代 力量弱的一方而成为胜利者,几种语言统一 为一种语言,至多使同一种语言带有不同底 层的地域的词再借回来的现象。一进一 出之间,音、义等方面都会有些变化。如: ◎ 新疆汉语方言的“砍头” kantou 被维语 借入,读作[ ],意为“小偷”,后又 被新疆汉语方言借回来,把小偷叫 [ktu] “扛头” 。 这种词语的往返借用现象,最典型、最多的 存在于日语和汉语之间。如: ◎(英)thought -(日)思想-(汉)思想 曹植《盘石篇》:“仰天长太息,思想怀故 邦。”——思想(汉)p21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些民族为保持本民族的语言进行了艰苦的斗争,
但迫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也不得不放弃自己
的语言,学会汉语,实现语言的融合。叫做被迫融
合。
四、语言替换的过程 语言融合的过程大体上是先出现双重语言现象,最 后导致一种语言排挤、替代另一种语言而完成语言 的统一。 双语现象形成后最后是否导致语言的替换,这决定 于社会历史条件:如果两个民族向融合的方向发展, 其中某一个民族就会放弃自己的语言,完成语言的 融合。
洋泾浜的共同特点是:语音经过当地语言音系的适
当改造,语法规则减少到最低限度,词汇项目比较
少。
语音方面,往往用I代替r,比方room说成loom, all right说成all light。以辅音收尾的词被加上 元音,如make变成makee,much变成muchee。这些 发音特点反映了汉语音系的影响。
洋泾浜英语可以说只用词干来造句,英语中 数、格、人称、时、体、态等变化都消失了。
词汇成分基本来自英语。词汇成分少。
由于词汇成分少,不少事物要用比喻或拐弯抹角的
办法来指称。现在保存下来的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把
“双烟囱三桅汽船”描绘成 Thlee piecee bamboo,
two piecee puff-puff,walk along inside,no can see (三根竹竿,两个吐烟管,走路的家伙在 里面,看不见)。
胡同、站、蘑菇
在词的借用过程中,还可能有借出去再借回来的情
况。这种情况大量存在于日语和汉语之间。
思想 象 封建 哲学 土 批评
具体 垄断 革命 主观 地质 反动
资本 自由 归纳 分子
政治 选举 观念 原子
政府 助教 经验 反应
侵略 学士 政党 资料
劳动 硕士 谈判 学位
想 博士 领 体操
第三节 语言联盟与系统感染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语言联盟与社会
“语言联盟”也称“语言的区域分类”。它是指一 片地理区域内的不同语言不仅在词汇上相互有大量 的借贷,而且在语音、语法系统的结构格局、结构
规则方面也十分相似,但各语言仍有相当数量的核
心词根彼此不同。
汉语,我国南部的侗台、苗瑶语族诸语言,藏缅语 族的部分语言和境外东南亚地区属于南亚语系的越 南语,属于侗台语族的老挝语、泰语等等,在语音、 语法的结构类型方面十分类似,据研究这也是语言 接触造成的语言联盟。
水语等语言在大多数情况下把原来的“主语+宾语+ 谓语”的结构次序改变为和汉语相同的结构规则 “主语+谓语+宾语”。壮语和侗语的修饰语和中心
语的次序也变得跟汉语一样了。
汉语的复数标记产生于唐代,元代以前都只用在人
称代词和指人名词之后,元代的文献里则出现了用
在指物名词之后的情况。现代个别方言仍有“树
在倒数第二个音节上。
世界语的词汇材料取自欧洲绝大部分国家语言中比 较通用的词, 基本词汇则来自拉丁语族、日耳曼语 族和希腊语族。
世界语的语法规则有16条,没有一条规则有例外。 名词和形容词都区分单复数,区分主格、宾格。
料和规则构成新词,只把外语里某个词的意义移植
进来。
语种 原语
借词
意译词
英 telephone 英 bank
英 piano 英 ink
德律风 版克
披亚诺 因克
电话
扩音器
英 microphone 麦克风
银行
钢琴 墨水 火箭炮
英 cement 士敏土,水门汀 水泥
俄 катюша 喀秋莎
种社会因素,具体地说,是由一个社会的经济、政 治、文化条件所决定的。
伦敦方言成为英吉利共同语的基础方言是由于经济 的原因。
多斯岗方言成为意大利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主要是由
于文化的原因。
第六节 语言接触的特殊形式
一、“洋泾浜”
洋泾浜原是上海外滩的一段。后来洋泾浜成了破碎
外语的中国名称。 “洋泾浜”是出现在世界好多通商口岸的一种常见 的语言现象,不是中国所特有。国外语言学界根据 中国人发英语business这个词的讹音,给这种语言 现象起了一个学名,叫pidgin。
成语的借用也往往采用仿造的方式,例如“鳄鱼 眼泪”“泥足巨人”“走钢丝绳”‘施加压 力”“鸵鸟政策”‘替罪羊”等。
我国自古从其他民族借入词语:
汉代从西域借入的词:
葡萄、石榴、苜蓿、菠萝、狮子、玻璃
汉代以后从印度借入的佛教用词:
佛、菩萨、罗汉、阎罗、魔、僧、尼、和尚、塔
元代时借入的蒙古语词:
五、语言换用与底层遗留
在双语现象阶段,必然会产生语言间的相互影响,
即使是被替代的语言,也会在胜利者的语言中留下
自己的痕迹。底层一个常见的表现是地名,地名容
易留下被替代语言的痕迹。
例如东北的“哈尔滨”、“齐齐哈尔”、“富拉尔
基”等等是满语的残留,其中“哈尔”是满语“江”
的意思,“哈尔滨”就是“江滨”。
雅/俗白风格区别的语音形式。如宿松方言的
“水”,“水平”;“学”,“学生”。
从语言历时变化的角度看,这是通用书面语或外来
的强势方言对当地方言影响的结果。
三、外族书面语的层次 不少语言在历史上曾经以其他民族的语言作为通用 书面语。(学生自己阅读)
四、共同语
在方言分歧的社会里,人们往往选择一种方言作
世界上现存最有活力的“洋泾浜”是广泛使用于新 几内亚的Tok Pisin。
Tok Pisin的实词的形态变化已大大简化,因而词 序严格。
二、混合语 洋泾浜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能被社会采用为主要的 交际工具,由孩子作为母语来学习,在这种情况下, 洋泾浜就变成了混合语,又叫克里奥耳语( Creole, 混血儿)。
第五节 通用书面语、民族/国家共同语进入方言或 民族语的层次
一、通用书面语与地方语
语言接触还有一种重要的类型,就是一国国家中通
用书面语对各地方言或语言的影响。
通用书面语可以指同一个民族内使用的,也可以指
不同民族使用的同一种语言。
二、文白异读与汉语方言中的通用语层次
文白异读指一个方言中不少汉字有两个或多个有文
俄 хдеб
裂巴
面包
仿译词:意译词里面还有一种仿译词,它的特点是 用本族语言的材料逐一翻译原词的语素,不但把它 的意义,而且把它的内部构成形式也转植过来。如: 黑板 blackboard 牛津 Oxford 机关枪 machine gun 足球 铁路 football railway 鸡尾(酒)cocktail
第八章 语言的接触
第一节 社会接触与语言接触
语言接触有不同的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词语的借
用。每一种语言都有一定数量的借词。
语言接触的特殊形式:“洋泾浜”语和“混合
语” 。
第二节 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
一、借词
借词也叫外来词,它指的是音与义都借自外语的词。
借词和意译词不同。意译词是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材
为“通用语”,用作方言区之间交际的工具。我国 古代的“雅言”、“通语”、“四方之通语”,以 及后来的“官话”,都是当时人给这种通用语起的
名称。
决定一种方言成为民族共同语的基础的因素 同一种语言中一般有多种方言,其中一种方言能成
为民族共同语的基础,这种方言我们叫它“基础方
言”。
究竟哪种方言成为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主要取决于各
语言替换是不同民族深度但不平衡接触的结果。
二、语言替换的社会原因
经济、文化上是否占优势,是决定哪种语言在融合
中取胜的更为重要的因素。
语言融合还需要一个客观条件,这就是几个民族必
须生活在同一地区,形成杂居的局面。
三、自愿融合和被迫融合
在汉语和其他语言的融合过程中,有些民族顺乎历
史发展的规律,自觉地放弃使用自己的语言,选用
三、国际辅助语
从十七世纪起,不断有人设计国际辅助语的方案。
比较成功的是波兰医生柴门霍夫(L.L.Zamenhof)
在1887年创造的“世界语”(Esperanto)。
世界语传入中国时,曾音译为“爱斯不难读(懂)” 语。
世界语以印欧语为基础。由28个字母组成,一个字 母代表一个音。没有不发音的字母和各种不规则的 音变。语音形式和书写形式完全一致,词重音固定
们”、“衣裳们”、“房子们”、“猪们”(兰州
话),“小鸡们”、“树们”、“衣服们”(藁城
话)等说法,这可能是受蒙汉对译影响在汉语中留
下的痕迹。
语法规则的借用使得这一区域的语言结构类型变得 更为相像。
第四节 语言的替换和底层
一、语言替换
是指一种语言排挤和替代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
的共同交际工具。
二、系统感染
“系统感染”是指处于同一地区的若干语言在语音、
语法系统的结构格局、结构规则方面逐渐趋同,但
仍然保持了各自语言的本质——有相当数量继承于
自己语言祖语的核心词根。
比如声调,历史上常与汉语居住在同一区域的彝、 缅等民族语言有声调,而藏语却有许多方言至今仍 没有声调。
与汉语接触密切地区的一些民族语或它们的方言还 借用汉语的语法规则。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