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环境规划与管理第六章大气环境规划
环境规划管理总结

第一章绪论1、环境规划分类:(1)按规划期分:长远环境规划、中期环境规划、年度环境保护计划。
(2)按环境要素分:大气污染控制规划、水污染控制规划、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噪声污染控制规划,还包括土地利用规划、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
2、日本防治公害所采取的措施多是非经济性的。
保护人体健康重于经济发展。
第二章环境规划学理论基础1、总量控制分类:容量总量控制、目标总量控制、行业总量控制。
2、可持续发展:是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力的,并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群需求,不损害别的地区或另的国家的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3、实现可持续发展途径:自然资源持续利用、清洁生产、生态技术、环境资源商品化。
清洁生产的意义:(1)对生产过程: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
(2)对产品:旨在减少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4、环境功能区划:根据自然环境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把规划区分为不同功能的环境单元,以便具体研究各环境单元的环境承载力及环境质量的现状与发展变化趋势,提出不同功能环境单元的环境目标和环境管理对策。
5、熵方程:dS=d i S+d e S式中:d i S—人地关系(人类活动)的熵产生,diS>=0(越小越好)。
d e S—人地关系与环境的熵交换,可正可负可为零。
dS—人地系统的熵变。
熵变类型:dS<0,协调共生型;dS>0,人地冲突型;dS=0,警戒协调型。
6、空间结构理论:是研究人类活动空间分布及组织优化的科学,它为区域规划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支持。
7、声环境功能区划(GB3096-2008)0 类声环境功能区:康复疗养区。
1 类声环境功能区:居民住宅、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设计、行政办公区域。
2 类声环境功能区:商业金融、集市贸易,或者居住、商业、工业混杂的区域。
3 类声环境功能区:工业生产、仓储物流区域。
4 类声环境功能区:交通干线两侧区域。
环境保护与管理第六章

第六章大气污染及其防治第一节大气圈一、大气圈的结构(一)、大气圈的含义1、定义*人们把随地球引力而旋转的大气层,叫做大气圈.或者说由大气形成的围绕地球周围的混合气体。
2、作用*被子,为人类提供可靠的保障3、厚度*1200~1400公里,超出1400公里就是宇宙空间了。
4、质量*整个地球周围的空气质量估计有6000亿吨(二)大气圈的结构根据不同高度上大气的特性不同,气象学家往往把大气划分为几个层次: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电离层、散逸层。
1、对流层(1)距地球表面最近的一层,叫对流层。
厚度平均约为12公里。
整个大气质量约有80-95%来自这层。
(2)特点:A 气温随高度的增高而下降; B 对流层的空气具有强烈的水平和垂直对流运动;2 平流层(1)从对流层往上50公里的高空是平流层。
(2)特点:A 气温随高度的增高而上升,并且经常保持稳定;B 该层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好,水汽尘埃很少,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3 中间层(1)从平流层再往上到85公里的高空,厚度35公里;(2)特点: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最高处可-90℃4 电离层(1)从85公里到800公里;(2)特点: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5 散逸层电离层以上即800公里以上的大气层,即大气的外层,高度最高可达到3000公里这一层大气的温度也很高,空气十分稀薄,受地球引力场的约束很弱,一些高速运动着的空气分子可以挣脱地球的引力和其它分子的阻力散逸到宇宙空间中去还可以把整个大气看成是一座别致的“两层小楼”。
第一,按着大气的化学成分来划分,可分为均质层和非均质层。
这种划分是以距海平面90公里的高度为界限的。
*在90公里高度以下,大气是均匀地混合的,组成大气的各种成分相对比例不随高度而变化,这一层叫做均质层。
*在90公里高度以上,组成大气的各种成分的相对比例,是随高度的升高而发生变化的,比较轻的气体如氧原子、氦原子、氢原子等越来越多,大气就不再是均匀的混合了,因此,把这一层叫做非均质层。
环境规划与管理第6章:中国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和制度(20111115)

污染物实际排放总量超标的, 污染物实际排放总量超标的,原 则上不予通过验收
对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总量控 制指标,或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环境 制指标, 容量、 容量、大气环境或纳污水体达不到功 能区划要求, 能区划要求,又无污染物总量区域削 减措施的地区, 减措施的地区,暂停审批该地区新增 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 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
污染限期治理制度
按限期治理的时间、范围、性质, 按限期治理的时间、范围、性质, 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三种类型。 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三种类型。 两个阶段是由点源治理阶段发展到 区域综合防治阶段。 区域综合防治阶段。
污染限期治理制度
三种类型是: 三种类型是: 区域性限期治理项目。 ①区域性限期治理项目。指对污染严重 的整个区域(或水域) 的整个区域(或水域)实行的限期治 理。如对某市某个区域污染的限期治 或市区某个水体的限期治理等。 理,或市区某个水体的限期治理等。
污染限期治理制度
限期治理制度的意义 它抓住了污染重点, ①它抓住了污染重点,因而具有显著的环 境效益。 境效益。 它在给企业压力的同时, ②它在给企业压力的同时,也给企业一定 的时间和自由度, 的时间和自由度,使企业可以规定的限 期内,选择最经济有效的治理措施。 期内,选择最经济有效的治理措施。 ③促使企业在规定的限期内去筹措治理资 金。
总结: 总结:环境管理制度的类型
《环境规划与管理》

河海大学编(高纲号 0764)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一)课程性质和特点《环境规划与管理》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以及与环境相关专业的学生的专业课程。
环境规划与管理学是环境科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是环境科学与管理学、系统学、规划学、预测学、社会学、经济学以及计算技术等学科相结合的产物。
环境规划与管理学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人地系统理论、区域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环境经济学理论、环境政策学理论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技术支持下,将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侧重于研究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学问题。
本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
共分11章。
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和基本原则、基本任务和类型。
分析了环境规划与管理在国际上的发展状况以及我国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发展历程、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二章为“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理论问题”,分析了与环境规划与管理密切相关的可持续理论、人地系统理论、区域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和环境政策学理论,分析了上述理论与环境规划与管理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为“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内容”,论述了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目标、指标体系及其类型;提出了环境评价和预测的内容与方法,以及环境功能区划与管理的目的、依据和内容;分析了环境规划与管理方案的生成和决策过程。
第四章为“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技术方法”,阐述了环境预测与社会经济预测、大气污染预测、水污染预测、固体废物与噪声污染预测的常用方法;阐述了经济环境评价、社会环境评价与战略环境评价的常用方法;介绍了单目标决策分析方法、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
第五章为“水环境规划与管理”,介绍了水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础理论;提出了水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四种技术措施;阐述了水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可行性分析、水环境承载力分析方法。
第六章为“区域大气环境规划与管理”,介绍了大气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内容与类型、区域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与原理;提出了大气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综合防治。
第七章为“土地资源保护规划与管理”,介绍了土地资源保护规划与管理的基础、原则、内容、程序;提出了土地资源保护规划与管理的管理措施;研究了基本农田、林地资源、草地资源、湿地资源的规划类型与管理措施。
大气环境保护规划

健全资源、能源和环保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 保护。
技术保障
推动科技创新
加强大气环境领域科技创新,研 发推广清洁能源、节能减排等方 面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
提升监测能力
加强大气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提 高环境监测自动化水平,实现重 点区域和重点污染源的有效监测 。
强化技术推广
积极推广大气污染防治先进适用 技术,促进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 。
社会支持
加强宣传教育
开展大气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参与程度。
鼓励公众参与
建立健全公众参与大气环境保护的机制和渠道,鼓励公众参与重大决策和监督。
加强舆论引导
发挥媒体作用,及时公开环境信息,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参与大气环境保护。
二氧化硫排放量
采取各种措施,降低二氧化硫排放 量,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二氧化氮排放量
采取各种措施,降低二氧化氮排放 量,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温室气体排放量
制定和实施各种措施,降低温室气 体排放量,达到国际减排目标。
时间节点
近期目标(2020年)
01
制定和实施各种措施,确保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二氧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发展和能源消费的 增加,空气质量逐渐恶化。
3
全球气候变化
大气污染不仅影响人类健康,也加剧了全球气 候变化。
大气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工业污染
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气、废水、废渣未 经处理直接排放。
交通污染
城市交通拥堵和私家车数量的不断增加,导致汽 车尾气排放不断上升。
生活污染
大气环境保护规划
xx年xx月xx日
contents
环境规划-U6大气环境规划-1

(1)确定评价因子 表 二类功能区单因子分级评分标准
6.2.1 大气环境功能区划
(2)单因子分级评分标准的确定 上表中,单因子分级为五级,即很不适合、不适合、基本适合、适
合和很适合。
(3)单因子权重的确定 权重的确定有主观和客观方法。层次分析法是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
方法;专家打分法是主观确定方法;熵值赋权法是客观权重赋值法。
目的:为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群健康的基本要求而划分的环境空气 质量保护区。
表 大气环境功能区划分
功能区
范围
执行大气质量标准
一类区 二类区 三类区
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 殊保护的地区
规划居民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
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
GB3095-1996 一级 GB3095-1996 二级
影响大气环境容量的因素
气象与湍流扩散条件; 地形与地貌条件(伦敦烟雾事件); 环境质量现状条件
大气环境容量计算模型
6.2.2 大气环境容量
箱式模型
用于预测和模拟大气质量。其基本假设是:将所研究的空间范围看成是 一个尺寸固定的“箱子”,箱子的高度从地面计算的混合层高度,污染 物浓度在箱子内处处相等。
功能区
很适合或适合
—— 很适合或适合
基本适合
不适合或很不适 合
基本适合
不适合或很不适 合 ——
—— ——
A≤B A> B
——
——
二类功能区 三类功能区 二类功能区 三类功能区 二类功能区
三类功能区
6.2.2 大气环境容量
概念
对于一个特定的环境单元,根据其自然净化能力,在特定 的污染源布局和结构及自然边界的条件下,为达到大气环 境质量目标所允许的最大污染物排放量。
大气环境规划

(二)SO2总量控制-1
SO2
总 量 控 制 技 术 路 线
SO2排放源
电厂 燃煤 源
供热 燃煤 源
工业 燃煤 源
民用 燃煤 源
环境空气 质量模型
绩效综合分析 基准允许排放因子
综合调节系 数
污染源初始允许排放量
否 环境质量达标
是 允许排放总量
❖大气环境评价和预测 ❖大气环境规划目标和指标体系 ❖大气环境功能区划分
(三)大气环境规划目标
大气环境规划目标
❖大气环境质量目标 各功能区大气污染物浓度限值
❖大气环境污染总量控制目标: 对各污染源排放量的限值(为了达到
大气环境质量目标,以本功能区和相关功 能区的环境容量为基础,包括允许排放量 指标和污染物削减目标)
(三)大气环境规划的指标体系
❖气象、气候指标(风速、风向、温度、湿度) ❖大气环境质量指标(SO2、NO2、PM2.5) ❖大气污染控制指标(SO2、NOx、颗粒物) ❖区域环境建设指标(集中供热普及率) ❖社会经济指标
(四)大气环境功能区划-2
功能区
பைடு நூலகம்
范围
执行标准
一类区 自然保护区、风景游览区、疗养地 一级
二类区 三类区
居民区、商业区、文化区 居民混合区、农村
工业区、交通枢纽等
二级 三级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1996
四、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
(一)颗粒物总量控制
❖颗粒物总量控制
根据环境空气质量目标,对颗粒物实施目 标容量总量控制,应考虑各源类对环境空气中 颗粒物的现状排放量和贡献值,并通过一定的 技术方法和手段制定各源类的目标允许排放量 和贡献值。
大气环境规划
大纲
第六章-大气环境规划

(四)大气环境功能区划-2
(2)根据自然条件划分功能区 功能区划时应充分考虑地理、气候、生态 等自然条件。比如:
利用自然界线(山脉、河流、道路)作为 相邻功能区的边界线---方便管理,不需 特意去进行边界的处理。
风向问题---应重点保护的一类功能区放 在最大风频的上风向,三类放下风向。
(二)大气环境容量测算方法
ADMS大气扩散模型
“ADMS-工业” 可计算来自点源,线源,面源和体源的 污染浓度,可与地理信息系统(GIS)连接。 “ADMS-环评”可以处理一个区域或城市所有的污染源类 型,包括工业源,道路交通源,面源,体源和网格源等; 可与地理信息系统相连接。 “ADMS-城市”是ADMS模型系列中最复杂的一个。它用 于计算来自大区域和城市的污染浓度或空气质量。
(二)大气环境容量测算方法
ISC-AERMOD模型
ISCST3模型: ISCST3扩散模型的核心是高斯烟流模型,可模拟大气主要 污染物和有毒物质及危险废弃污染物质的连续排放。处理多 重来源,包括点、立体、线、面和露天矿等。
ISC-PRIME模型: 专门针对当烟流经过两个建筑物时产生气流下洗的基本特 点而设计。
(二)大气环境规划的类型-1
大气环境系统---大气环境规划对象
大气环境过程子系统:日常所说的大气环境 大气污染物排放子系统:污染源 大气污染控制子系统:污染源控制、清洁生产、 提高能源利用率、优化能源结构 城市生态子系统:大气环境保护的保护对象, 以人为主体,包括自然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 系统(教育、医疗、居住)
4.2-5.6
3.5-4.9
0.15
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