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英国文学课上问题
FreeKaoYan《世界现代史》习题题目

华东师大精品课程《二十世纪世界史》思考题上册第一章:1、怎样理解20世纪初欧洲在世界上还占据着优势地位?2、20世纪初美国和日本的崛起对世界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3、20世纪初年的局部冲突同第一次世界大战之间有什么关联?4、“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是怎样形成的?5、怎样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第二章:1、简述世界主要大国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世界秩序的不同设想。
2、评述凡尔赛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利弊得失。
3、分析华盛顿会议召开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利弊得失。
4、简评国际联盟成立的目的及其成败。
5、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赔偿问题的来龙去脉。
6、分析20年代国际关系的特点及产生原因。
7、简析《洛加诺公约》。
第三章:1、分析列宁主义的产生背景及主要内容。
2、简述俄国1905年革命过程和影响。
3、简述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中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产生过程。
4、简论二月革命后俄国政治形势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5、简述《四月提纲》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6、分析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和取得胜利的原因。
7、结合史实,分析共产国际对世界各国革命运动的影响。
第四章:1、简述苏俄“战时共产主义”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实施原因和历史评价。
2、论述苏俄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原因、内容和意义。
3、简述20年代苏联关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争论。
4、分析苏联在实施工业化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5、简述1927年苏联的粮食收购危机及其影响。
6、简述苏联实施农业全盘集体化的过程及教训。
7、试论20年代末苏联反布哈林斗争的实质及影响。
8、分析“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形成原因及利弊得失。
第五章:1、比较德国十一月革命和俄国1917年革命的不同结局,分析其产生原因。
2、结合“魏玛宪法”,分析德国魏玛共和国在体制上的特点及其利弊得失。
3、简述英国第一届工党政府的内外政策。
4、分析法国“左翼联盟”政府内外政策的特点。
第六章:1、分析各国法西斯组织的共同特点。
英语文学和比较文学课程设置面临的挑战——以芝加哥大学为例

中的繁简与庸简) ( ) 普林 斯顿大学 出版社 ,0 1 ) 20 年 等专著。20 09年 1 0月 1 1日, 司哥德 尔教 授应华 中师范大学( 外国 (
文学研 究) 主编聂针钊教授之邀 , ) 在文学 院学术报 告厅作 了题 为“ 英语 文学和 比较 文学面临 的挑 战—— 以芝加哥 大学 为例” 的学术讲座 。讲座 以芝加 哥大学的英语 文学和比较文学本 科课程设置为参考实例 , 重点阐述 了英语文学和比较文 学专业在经济压力下和在 世界政治 、 文化 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面临的挑 战, 以及这 两个 专业课程设置在具体实施过程 中
阅读 、 写作和分析技能的培养 , 因为这些技能适用于文学专业 之外的其他诸 多领 域。同时 , 针对 文学或文学 历史知识课
程, 我们 也强 调学生理解和 阐释能力的培养 , 而不是机械 的记忆文学知识 。当然 , 在教学过程 中, 一些教授也采用 考试这
一
客 观 的 形 式 考 察 学 生 的 知识 掌 握 情 况 , 不过 更 多 的 是 以论 文 的形 式 考 察 学 生 。一 般 情 况 下 , 授 不 指 定 文 章 内 容 , 教 而
是提出可行性议题以让学生选择 , 于是 , 学生的责任就是缩 小课 题范围并建构一 篇可信的 , 有趣 的原 创论文 。通过教学
生 如何 制定 、 析 和 回答 重 要 问题 , 们 希 望 学 生 成 为 独 立 的思 考 者 , 持 逻 辑 的 辩 证 能 力 和 明 确 有说 服 力 的 写 作 能 力 , 分 我 保 而 这 些 智 力 技 对 他 们 以 后 从 事 任何 职业 都 将 是用 之 不 竭 的 源 泉 。 另 外 , 英 语 和 比较 文 学 两 个 专 业 中 , 们 会 把 关 注多 种 文 学 融 汇 的 指 定 学 科 当 成 独 特 的 文 化 想 象 来 教 授 , 此 这 在 我 因 两 个 专 业 的 课 程 设 置 的 宗 旨是 鼓励 学 生 探 索 文 学 作 品 中那 些 潜 藏 着 的 启 发 人 类 生 活 的 快 乐 和 智 慧 , 究 个 人 文 学 作 品 探
辽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20世纪英国文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英国文学适用专业:师范专业制定人员:杜林制定日期:2006年3月审定人:孙小兵20世纪英国文学教学大纲2006年春季学期制定适用于05级教学计划第一部分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性质与任务《英国文学》(课程编号:01122068)是面向文学院中文师范、新闻、广告、汉语四个专业开设的选修课。
二、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本课程是《比较文学暨世界文学》专业系列课程中为《世界文学》必修课配套的拓展性基础课程,讲授“世界文学”课程中未能充分展开或未能涉及的教学内容,重点在于20世纪英国文学的重要文学流派、著名作家与作品研究,对于学生系统了解和掌握较多的英国文学知识,丰富其知识建构有引导意义。
三、教学的目的与任务通过英国文学作品的细讲,使学生了解英国文学的发生与发展脉络,对重要作家作品有较深入的了解,并以此探索英国文学的民族文化渊源。
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术意识,给学生将来从事教学、科研和进一步深造以必要的知识储备。
四、总学分和学时开课时间第四学期,30课时,2学分。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注重文本阅读。
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课堂讨论和课下作业为辅。
开展课上讲授与课后阅读、课上讨论与课后答疑、及个别作品表演、辩论等方式进行。
同时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观摩有关作品;并试行初步的双语教学。
六、考试方式和方法本课程为考查课,结合平时学习情况,进行学期论文考核。
七、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教材自编。
教学主要参考书:《外国文学史》郑克鲁主编(有关章节)高等教育出版社《英国文学史》莫狄.勒樊脱著柳无忌、曹鸿昭译商务印书馆刊行2004-03 《20世纪英国文学史》阮伟著青岛出版社《英国文学论集》范存忠1980《英国文学论文集》王佐良1980《英国文学史》陈嘉(英文本)1981《英国文化模式溯源》钱乘旦、陈晓律著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英国文化习俗辞典》黎汉材,曾美倩编译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相关作品阅读第二部分教学内容绪论一、英国地理概况1、地理概况2、民族迁徙与沿革1)古代时期2)公元5世纪二、英国历史概况1、主要外族入侵经历2、英国政权的变迁,与法国的合与分第一章英国文化与文学传统第一节历史与民族传统一、英国政治制度的特征二、英国民族心理特征第二节文学传统特征一、英国文化传统:现实主义、历史主义、劳资矛盾、冷静、优雅二、英国小说的现实主义传统及演变过程三、英国的戏剧传统及演变过程第二章 19世纪英国小说第一节英国历史与文学概况一、时代的变革二、19世纪英国小说的全面繁荣第二节勃朗特姐妹小说的心理分析解读(专题)一、勃朗特姐妹的家庭与成长环境二、夏洛蒂与《简爱》三、艾米莉与《呼啸山庄》第三章 20世纪英国诗歌与戏剧第一节叶芝一、生平与创作二、《丽达与天鹅》等诗歌赏析第二节艾略特一、艾略特生平与创作二、《荒原》解读三、艾略特的戏剧创作四、艾略特的宗教思想与文艺理论第三节荒诞派戏剧一、荒诞派戏剧的特点,英国荒诞派戏剧与法国同类戏剧的异与同二、品特与《看房者》第四节“愤怒的青年”派戏剧一、“愤怒的青年”二、约翰•奥斯本与《愤怒的回顾》第四章 20世纪英国小说第一节劳伦斯一、劳伦斯的生平与创作二、《恋爱中的女人》解读第二节“意识流”小说一、意识流小说的特点二、伍尔夫与《到灯塔去》三、乔依斯与《尤利西斯》第三节康拉德一、康拉德生平与创作二、《吉姆爷》解读第四节格雷厄姆•格林一、格林生平与创作二、《问题的核心》解读第五节毛姆一、毛姆生平与创作二、《月亮与六便士》解读第六节“愤怒的青年”小说家一、作家群简介二、约翰•布雷恩与《向上爬》三、金斯利•艾米斯与《幸运儿吉姆》第七节戈尔丁一、戈尔丁生平与创作二、《蝇王》解读第八节戴维•洛奇一、戴维洛奇生平与创作二、《大英博物馆在倒塌》解读第九节多丽丝·莱辛一、多丽丝·莱辛的生平与创作二、多丽丝·莱辛短篇小说详讲第十节比迪亚达尔·奈保尔一、奈保尔的生平与创作二、奈保尔《比斯瓦斯先生的房子》解读。
外国文学史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古代文学(现存古希腊悲剧中唯一一部取材于现实生活的作品是《》。
Ⅰ04综合)1、古代希腊、罗马文学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每一阶段的主要成就和主要特点是什么?有哪些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第7-8页)Ⅳ2、希腊神话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希腊艺术的“武库”和“土壤”?(第8-9页)Ⅲ(英雄传说Ⅱ01【欧美文学史】)*《诗艺》(第14-15页)Ⅱ(Ⅱ03)3、荷马史诗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怎样分析其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形象和其主要思想?(第17-22页)Ⅳ(荷马史诗Ⅱ02【欧美文学史】/04)4、荷马史诗有哪些艺术特征?(第22-23页)Ⅲ5、简述希腊悲剧的形成过程和基本特征。
(第23-24页)Ⅲ6、为什么说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的创作“反映了奴隶主民主制发展不同阶段的社会生活,也显示出希腊悲剧在不同时期的思想和艺术特点”?(第24、26-27、28-29、30页)Ⅳ*伊阿宋(第29页)Ⅱ(Ⅱ03)*比较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不同的悲剧风格和命运观。
(第30-31页)Ⅲ7、埃斯库罗斯《普罗米修斯》是怎样运用神话题材来反映现实、表现作家的思想倾向的?(第25-26页)Ⅲ8、简述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的思想内容和结构艺术。
(第27-28页)Ⅲ9、从《美狄亚》可以看出欧里庇得斯对希腊悲剧的发展有什么新贡献?(第29-30页)Ⅲ10、希腊的“新喜剧”与“旧喜剧”有什么不同?它们各自的代表作家是谁?(第31、12页)11、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主要文学观点是什么?(第11、12页)Ⅲ12、简述维吉尔《埃涅阿斯纪》(即《伊尼德》)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和艺术特征。
(第34-36页)Ⅲ13、早期基督教文学的重要意义何在?(第16页)第二章中世纪文学1、欧洲中世纪文学有哪些类型?它们各自有什么特征?(第38页)2、教会文学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是什么?(第42页)3、中世纪早期英雄史诗和后期英雄史诗有什么不同?它们各有哪些主要作品?(第43、45页)Ⅲ(中世纪早期英雄史诗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是盎格鲁—撒克逊史诗《》。
《英国文学选读》教案

《英国文学选读》教案第一章:概述1.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英国文学的基本概况和发展历程。
培养学生对英国文学的兴趣和阅读能力。
1.2 教学内容英国文学的起源和发展阶段。
英国文学的重要作家和作品。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座、讨论和阅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阅读经典英国文学作品,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1.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和提问。
阅读作业和读书笔记。
第二章:文艺复兴时期2.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学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培养学生对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学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2.2 教学内容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学的形成背景。
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的作品选读。
2.3 教学方法分析莎士比亚的作品,探讨其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和剧本创作,体验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魅力。
2.4 教学评估剧本表演和创作。
相关作品的阅读报告。
第三章:启蒙时期3.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启蒙时期英国文学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培养学生对启蒙时期英国文学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3.2 教学内容启蒙时期英国文学的形成背景。
丹尼尔·笛福(Daniel Defoe)和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的作品选读。
3.3 教学方法分析笛福和斯威夫特的作品,探讨其对社会和个人思想的启示。
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探讨启蒙时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3.4 教学评估写作练习和讨论。
阅读报告和读书笔记。
第四章:浪漫主义时期4.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浪漫主义时期英国文学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培养学生对浪漫主义时期英国文学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4.2 教学内容浪漫主义时期英国文学的形成背景。
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和乔治·戈登(Lord Byron)的作品选读。
4.3 教学方法分析华兹华斯和戈登的作品,探讨其对自然、人和情感的描绘。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和朗诵,体验浪漫主义时期的艺术表达。
外国文学史解答,论述题

一、单选1.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被称为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史诗。
2.《诗艺》的作者是贺拉斯。
3.最有名的骑士抒情诗是《破晓歌》。
4.龙沙属于七星诗社。
5.“英国诗歌之父”是乔叟。
6.弥尔顿的诗剧《力士参孙》取材于《圣经·旧约》。
7.法国古典主义的理论家是布瓦罗(洛)。
和自由,然后才能做自由和生活的享受”。
27.华盛顿·欧文有“美国文学之父”之称,其代表作《见闻札记》大部分内容写的是英国故事。
28.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无产阶级性质的文学是英国宪章派文学。
29.英国作家萨克雷的代表作是《名利场》。
30.易卜生《人民公敌》中所谓的“人民公敌”指的是医生斯多克芒。
31.在《老人与海》中,海明威着力刻画的“硬汉子”形象是桑提亚哥。
32.拜伦的作品《唐·璜》的体裁是诗体小说。
33.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在内容上的突出价值是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崩溃。
34.海勒小说创作形成的独特风格是绝望的喜剧。
35.《人间喜剧》的主要部分是风俗研究。
36.在古代希腊神话中,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把写有“给最美的女神”的金苹果判给了阿芙洛狄忒,其原因是阿芙洛狄忒许诺使他得到人间最美的女人。
37.索福克勒斯通过悲剧《俄狄浦斯王》表达的命运观念是命运是不公正的,大家敢于挺身反抗,但最终难逃命运的定数。
38.在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为妇女鸣不平(欧里庇得斯反映妇女在家庭中地位问题)的作品是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
61.马克·吐温的代表作是《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62.《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的名作。
63.加缪的代表作品是《局外人》。
二、多选1.古罗马奥古斯都时期的三大诗人是维吉尔、贺拉斯、奥维德。
2.莎士比亚四大悲剧是《哈姆莱特》、《奥赛罗》、《麦克白》、《李尔王》。
3.浪漫主义文学的背景是法国大革命、德国古典哲学、对古典主义的反抗。
4.福楼拜小说的艺术特色是结构精致严谨、描写客观真实、精雕细刻。
英美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革路径

台上开设讨论专 区 , 供师生 间就文学问题展开讨论
( ) 三 采用灵活多样 的教 学方法 ,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教学 模式和学 生的学 习方 式, 使学生形成读 、 、 、 于一体 的教学模 式 , 分调动学 看 讲 写 充
文学作品的见解便无从 谈起 。传 统的文学课 除了教授文 学史 外, 常常要搞一点文学选读 , 作为对史 的补充 。这种 “ 语录” 式 节选 , 破坏 了作品的完 整性 。 ( 考核 形式不科 学, 四) 无法反映 学生真实水平
每小组选代表发言。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 还可创建 网络教学
周2 学时 。
( ) 极 转 变转 念 , 强师 生 间 互动 二 积 加
相当的了解, 可见任务是很重 的, 这就导致学生对 大多数作家
的作 品只能做到浅尝辄 止。
教 师要提高学生课 堂参 与率 , 以教师 为中心” 把“ 的传 统 观念 转变 成为 “ 以学生为主体 , 以教 师为主导 ” 的现代教学 观 念。 例如 , 针对作者 的生平介 绍 , 可以鼓励学生搜集相关 资料 ,
一
( ) 程教 材 编制 不 合 理 。 学 内容 安排 过 多 一 课 教
现在 我 国高校英语 专业 普遍采 用 的是 由常耀 信 主编 的 《 国文学简史》 美 和刘 炳善主编 的《 国文 学简史》 英 两套教材 , 起来 , 使学生对作家和作 品与其所 处的大时代背 景有 所了解 。 无论 是以那种方式编写教材 , 都面临着一个共 同的问题 , 即课 时安排不足与授课任务繁重 的问题 。 一套英美文学课程教材 , 所选作 家往往是 二三百 年甚 至四五百 年文 学史 中的著 名作 家,因此存在着学生不 能充 分阅读文学作 品以了解 作家的实 际问题 。英语专业 的学生要在 2年之 内对于英美文学作品有
英语文学课小结2篇

英语文学课小结2篇英语文学课小结第一篇小结这学期的英语文学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老师所讲授的内容丰富多样,让我对英语文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首先研究了英国文学的历史发展,从中世纪到现代,逐步探究了英国文学的演变和影响。
通过阅读代表性作品,我对英国文学的不同时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我们还讨论了一些重要的英国文学作品,比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和狄更斯的《双城记》。
通过分析这些作品的情节、主题和风格,我学会了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艺术手法。
此外,我们还深入研究了一些英国文学的重要作者,如乔叟、奥斯汀等。
通过了解他们的生平和作品,我对他们的写作风格和文学成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课堂上,老师积极引导我们进行文学批评的讨论和写作探究。
通过和同学们的交流,我学会了更加理性地分析文学作品,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总的来说,这学期的英语文学课让我受益匪浅。
我对英国文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提高了我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批评能力。
第二篇小结这学期的英语文学课给我带来了不少收获和启发。
通过研究和探讨,我对英语文学的重要作品和作者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我们首先研究了英国文学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趋势。
通过阅读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每个时代的社会和文化变迁。
这让我对英国文学的发展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重点探讨了一些重要的英语文学作品,如《简·爱》和《傲慢与偏见》等。
通过分析这些作品的情节和主题,我了解到了不同作品所反映的人性和社会问题。
此外,我们还研究了一些重要的英语文学家,如莎士比亚、斯蒂文森等。
通过了解他们的生平和作品,我对他们的文学贡献和影响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课堂上,老师鼓励我们参与文学批评的讨论,并提供了一些写作技巧和指导。
通过与同学们的交流和思考,我在文学写作方面有了一些进步。
总的来说,这学期的英语文学课让我受益匪浅。
我对英国文学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文学分析和写作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eading Hardy’s Poetry1.What is the setting of each of the three poems?2.What happened to Whom in each of the three poems?3.What are the themes of the three poems? How can you describe the poet’s toneexpressed in the three poems?4.What does the change in tens e in the last of “Neutral Tones” imply?5.How can we compare the darkling thrush and the “Romantic” birds?6.“The Wind and the Rain” involves the third person narration. What effects doesthe third person narration create?Reading “ Odor of Chrysanthemums”1.Wh en and where does the story begin? What’s the implication of the setting? How is it related to Mr. Bates’ death?2.What’s Mrs. Bates like? What’s Mr. Bates like?3.How does Mrs. Bates’ feeling about her husband change in the course of the story?4.What do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r. And Mrs. Bates reveal?5.How are Mrs. Bates’ relationships with her father and her mother-in-law? What do they have in common?6.Why does the story take “Odor of Chrysanthemums” as its title? What’s significance of chrysanthemum?7.What do the children in the story tell us about?The Lake Isle of Innisfree1.What’s the place like that the poet dreams of living in ?2.What can the poet have in this place?3.Where is the poet? What feeling does the poet convey through the contrast?4.What images ?(visual, audio and kinaesthetic images)5.What elements of this poem show that the poet wa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Romanticism? (Love of nature, imagination, emotional tone, personal involvement) To the Rose Upon the Rood of Time1.Whom does the poet address in this poem?What’s its symbolic meaning?2.What’s the significance of mentioning Cuchlan and Fergus in the first stanza?3.How do you understand “leave me still a little space”? Why does the poet need it?4.What’s the general tone of this poem?5.How do you compare this poem with the first in style?The Second Coming1.What’s the Second Coming?2.How do you understand “gyre,”“falcon,” and “falconer”?3.What’s the world like, according to the poet?4.What does the poet envision?5.What does the coming of the rough beast indicate?6.How do you compare the previous two and with Hardy’s “The Darkling Thrush”?T. S. Eliot: “The Love Song of J. Alfred Prufrock”Spiritual paralysis and stagnation of the modern manPrufruck’s psychological journey: diffidence & pretence—eagerness, diffidence & uncertainty—self-debasement—fantasy—disillusionmentVirginia Woolf: “The Mark on the Wall”How is the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technique related to the topics discussed here?The Daughters of the Late ColonelUse of details1.The daughters’ character traits (e.g. Ch.1 and Ch.2)2.The daughters’ feeling (e.g.Ch.6)3.The daughters’ relationship with other people (e.g. Ch.2, Ch. 7, Ch. 10&11)4.The daughters’ situationLinguistic features:1.Repetition of words2.Employment of dashes and ellipsis (to indicate hesitation to say sth, omission of sth, the speaker dare not say, etc.)Major Narrative points of view1.The narrator’s observation2.The narrator seeing into Constantia3.The narrator seeing into JosephineTo Room Nineteen1.How do you understand “intelligence”? How do you understand the first sentence of the story?2.What has caused Susan’s restlessness, irritation, panic and near- madness?3.4.What are the meaning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demon” and “ the madwoman in the mirror”?5.To Room 19 vs. ChrysanthemumsDifferences:●Set in different scenes(London vs. Mining area)●Different classes ( middle class vs. Working classes, though Elizabeth assumingmiddle class)●Different family situations( economic affluence vs. Economic insecurity) Similarities:Lack of communicationVictory of rationalityJames Joyce: “The Dead”Use of Symbolss as symbols: Lily, Mr. Browne, Monkstown, Nuns’ Island, Parkinson2.Places as symbols: the Continent, the west of Ireland3.Structure as symbol: the three parts of the story4.Characters as symbols: Michael Furey, monks, King Billy’s statue, Dan5.Objects as symbols: galoshes, brooch6.Scenes as symbols: snow, rain, partyHeart of Darkness●What’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ussian youth in the novel?●What kind of person is Kurtz? What’s Marlow’s opinion of Kurtz?●What’s Marlow’s opinion of the manager? How can we compare his attitudestowards these two men?●What’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wo women in the novel, Kurtz’s Intended and theAfrican mistress?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1.Chapter 44 & 61 provide two endings for the story. How are they different? Which suits the Victorian norms better? Which is existentialist?2.One striking feature of this novel is the intrusion of writer-narrator. Find out the places in these chapters where the writer-narrator becomes evident and discuss his identity and significance.3.This novel includes excerpts from different kinds of historical documents or earlier literary works as epigraphs of the novel’s chapters. What’s their significance?4.In what way is this novel postmodernism?Hawk in the Rain1.What are Stanza 1 and 2 respectively about? Have you noticed the contrast between them?2.What important qualities does the hawk have, as can be seen from descriptions “The diamond point of will”and “master-Fulcrum of violence”? Why are theyimportant?3.What kind of power relation between man and animal is shown in Stanza 3 and 4?4.Some people have called Hughes’ poetry “poetry of violence”. Do you see violence in this poem?5.How is nature in this poem different from that in Wordsworth’s?Thrushes1.What’s your imagination of a thrush? What are the thrushes doing in this poem?2.How does the poet describe the thrushes’ action?3.What is it in the thrushes that links them with Mozart’s brain or the shark’s mouth?4.In Stanza 3, the poet says, “With a man it is otherwise.” H ow is man different from the thrushes or the shark?5.What do “silent waters” mean?6.Is there violence in this poem, too?That Morning1.What is the plot in this poem?2.Do you see similarities between this poem and the previous two?3.Some critics have noticed a move “from a world made of blood to a world made of light” in Hughes’ later poetry. Does this poem support this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