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学期八年级物理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计划5篇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计划5篇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计划5篇计划本身是对工作进度和质量的考核标准,对大家有较强的约束和督促作用。

所以计划对工作既有指导作用,又有推动作用,搞好工作计划,是建立正常的工作秩序,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

接下来是关于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计划的文章,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计划1一、指导思想以新课程理念为先导,以培养高素质的物理教师队伍为推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自主学习为目标,以抓好提高工作效率为中心,紧紧围绕纲要精神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理念,重点抓好课堂教学改革、教学教研课题研究工作,努力提高课堂效率,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培养优等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二、工作目标1、本学期是物理的开始学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教学让学生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获得必需的物理知识和技能,感受、认识和运用物理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态度。

发展其探究意识,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帮助学生消除自卑,建立自信,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2、继续强化分组实验的教学。

教师努力创造条件,完成学生的分组实验,也可把演示实验变为学生的分组实验,增加每个学生动手的机会。

3、在规定计划时间内基本完成八年级物理教学任务。

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的愿望都能够提高。

三、现状分析本届初二年级共有6个班,两位物理教师,上学期这个年级的总成绩非常好,学生总体基础优秀,故要保持原有成绩切进一步提高,压力非常大。

四、具体措施1、认真学习《中学物理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备好每一节课的教案,不打无准备的仗。

2、详细分析学生的情况,编制适合学生的导学案、反馈、巩固练习,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率。

3、发挥组员的聪明才智,群策群力,多讨论一些相关课题,多钻研教材,以较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

4、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理论和别人成功的经验,探索适合我们学习情况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5、加强听课教研活动,教师间要互听互评,取长补短,不断改进教学。

初中物理八上

初中物理八上

初中物理八上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1.1 运动和静止
1.2 位移和路程
1.3 速度
1.4 加速度
第二章力和运动
2.1 力的概念
2.2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2.3 牛顿第二运动定律
2.4 牛顿第三运动定律
2.5 力的合成和分解
第三章力的应用
3.1 重力
3.2 摩擦力
3.3 浮力
3.4 张力
第四章机械能
4.1 机械能的概念
4.2 动能
4.3 重力势能
4.4 机械能守恒定律
第五章简单机械
5.1 杠杆
5.2 滑轮
5.3 斜面
5.4 螺旋
第六章热现象
6.1 温度和温度计
6.2 热胀冷缩
6.3 热量
6.4 热平衡和热机
以上是初中物理八上常见的几个主要章节,每个章节下面列出了一些典型的小节内容。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会根据具体教学大纲和学生实际情况对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学计划【10篇】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学计划【10篇】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学计划【10篇】篇一:八年级物理教学工作计划篇一一、学情分析物理是一门新接触的自然学科,学生基本没有物理基础,经过八年级第一学期的学习,对于初中物理知识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学习方法逐渐成熟,但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却很欠缺。

物理这门自然学科有着非常明显的特点,充分以探究活动为主,注重实验与观察的方法,同时具有很强的神秘感与奥妙。

教师应充分把握这一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更好地探究活动的能力,寻找物理规律,学习掌握好物理知识与技能,树立起正确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运用科学的辩证的思维方式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尤其是这下学期的学习任务很重,时间紧,内容多而且知识内容难,因此更要抓好学生的双基教学和创新教学,尤其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新课标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目标,以及课程基本理念: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构建新的评价体系等思想。

在此基础上,物理注意了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的课程培养功能的体现;注重从自然与生活现象中引入物理问题,通过探究寻找物理规律,然后将其用于生活、生产实践;注重将科学探究的各主要环节渗透于不同章节,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不仅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还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养成科学探究的能力,以便学生学习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客观了解科学的社会功能,树立正确的科学观等。

本学期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第七章力;第八章运动和力;第九章压强;第十章浮力;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十二章简单机械。

主要是力学知识、简单机械类、近代物理知识的物理知识体系。

其中第九章压强、第十章浮力、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是重点,难点在浮力、功和机械能,这部分内容综合性比较强。

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卷及答案

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卷及答案

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卷及答案第Ⅰ卷(选择题共2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有四个选项,只有一个正确)1.关于生活中一些物理量的估测,下列数据最接近实际的是()A.手掌宽度为2.5dmB.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C.一瓶矿泉水的质量约为500mgD.人体的密度约为1.0×103kg/m32.某物体从地面上某一点出发沿直线运动,其s﹣t图象如图所示.对物体的运动情况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正确的是()A.物体在2s至4s运动的路程为5mB.以地球为参照物,物体在前2s内静止C.物体在6s内的平均速度为2.5m/sD.物体在前2s内和后2s内的速度相等3.关于图中的现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拉小提琴时,手在不同位置按弦,B.发声的音叉靠近乒乓球,球多次被弹开,是为了改变响度说明发声体在振动C.抽出罩内空气,听到闹钟的声音变小,D.道路两旁设置隔音墙,是为了防止道说明发声体在振动路上的汽车发出噪声4.战国时期,《墨经》中记载了小孔成像的形成、平面镜的反射等光学问题。

下列光学现象与小孔成像的形成原理相同的是()A.日食现象B.湖中倒影C.海市蜃楼D.雨后彩虹5.如图,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将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放置在光具座上50cm处,在蜡烛从10cm处逐渐移至45cm处的过程中,像的变化情况是()A.一直在变大B.先变小后变大C.始终是成实像D.先成实像后成虚像5题图 6题图6.如图所示是甲和乙两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物质的密度随体积增大而增大B.当甲和乙质量相同时,甲物质的体积较大C.当甲和乙体积相同时,甲物质的质量较大D.体积为10cm3的乙物质,质量为40g7.某医院急诊室的一氧气钢瓶中装有密度为5 kg/m3的氧气,给病人供氧用去了一半。

病人需要冰块进行物理降温,取450 g水结成冰后使用(ρ冰=0.9×103 kg/m3)。

八年级第一学期物理《质量和密度》知识点

八年级第一学期物理《质量和密度》知识点

八年级第一学期物理《质量和密度》知识点一、质量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常用符号m 表示。

单位:主单位kg ,常用单位:t g mg 1t=103kg 1g=10-3kg 1mg=10-3g=10-6kg2、质量的理解: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物态、位置、温度 而改变,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3、质量的测量——天平的使用(1)注意事项:A 被测物体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 B 加减砝码用镊子,手不能直接接触砝码,不能把砝码弄湿、弄脏 C 潮湿的物体和化学物品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的盘中(2)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①“看”:观察天平的称量以及游码在标尺上的分度值。

②“放”: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③“调”:调节天平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点拨】调节天平横梁平衡,调节平衡螺母时,指针左偏右调,右偏左调。

④“称”: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点拨】⑴ 先估测待测物体质量,再从大到小一次添加;⑵ 移动游码相当于向右盘添加小砝码。

⑤“记”:被测物体的质量=盘中砝码总质量+ 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点拨】⑴测量结束后,砝码应用镊子放回砝码盒中,游码也要拨回到零位;取放砝码的过程中要轻拿轻放以免损坏天平的刀口。

⑵天平使用过程中两次横梁平衡:称量前——调节平衡螺母;称量时——加减砝码移动游码。

⑶称量中如果物体和砝码放反(即物右砝码左):=-m m m 物游码二、密度1、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1)同一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成正比,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

(2)物质不同,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

2、物理学中,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公式:=m vρ,在数值上等于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mvρm vρ=)单位:主单位kg/m3,常用单位g/cm3。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总结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总结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总结
在八年级上册的物理学习中,我们学习了许多有趣的知识,让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吧!
首先,我们学习了光学知识。

光的传播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现象,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等现象。

光的反射是光线遇到平面镜时,按照与镜面的夹角等于入射角的规律反射回去,这也是我们在化妆、照相等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知识。

而光的折射则是光线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由于介质密度不同而改变方向的现象,这一现象也广泛应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眼镜、水杯等物品中。

其次,我们学习了热学知识。

热是一种能量,热学知识的学习让我们了解到热的传递方式有哪些,以及热的传递规律。

热传递方式包括传导、对流和辐射,而热的传递规律则是热量传递的速度与温度差成正比,与传递距离成反比。

这些知识不仅让我们了解到热的传递原理,也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取暖、制冷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最后,我们学习了力学知识。

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了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合成与分解。

力的作用效果包括物体的形变、速度的改变等,而力的合成与分解则是指多个力合成为一个力,或者一个力分解为多个力的过程。

这些知识不仅让我们了解到了物体运动的规律,也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运动、运动器械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总的来说,八年级上册的物理知识丰富多彩,让我们对自然界的规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希望我们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能够保持好奇心,不断探索,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奥秘。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物理是研究物质和能量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

在八年级上册物理中,第一章主要介绍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科学方法以及物理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通过学习这一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物理学的起源、发展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探究的对象是宇宙中各种物质的性质、运动规律以及它们与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

早在古代,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就已经开始,如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对物质进行了哲学性的探讨。

然而,直到近现代,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观测、实验手段的改进,人们才逐渐确立了物理学的独立地位。

物理学与其他科学学科不同,它独特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手段使得它能够更加准确地揭示物质的本质和规律。

科学方法是物理学研究的基础,它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思考。

科学方法包括观察、实验、归纳和推理等步骤。

观察是指对现象的直接感知,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特点。

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设计和进行实验,我们可以验证假设并得出科学结论。

归纳是从已有的事实中概括出一般性的规律,而推理则是依据已有的规律推断出新的结论。

科学方法的运用使得物理学研究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使得我们可以对物理世界有更准确的认识。

物理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

物理学的进步为人类社会的科技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从古代的机械制造到工业革命,物理学的成果一直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

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物理学在信息技术、能源科学、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和进步。

除了对社会的应用外,物理学的学习还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通过学习物理学,我们能够培养逻辑思维、观察分析、实验设计和问题解决等能力。

这些能力不仅在物理学研究中有用,也可以应用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总之,八年级上册物理的第一章为我们介绍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科学方法以及物理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卷 八年级物理(试题)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卷 八年级物理(试题)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质量监测试卷八年级物理温馨提示:1. 本试卷共五大题,满分100分,时量60分钟;2. 本试卷中取g=10N/Kg;3. 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答题区域内;4. 考试结束后,考生不得将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带出考场。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学物理、识生活。

下列估值符合实际的是( )A.一名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0kgB.教室中课桌的高度约为75cmC.中学生百米赛跑的成绩约为5sD.华容县12月份的平均气温约为36.5℃2.四位同学分别用同一把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测量同一支铅笔的长度,记录的数据如下,其中错误的是( )A.171.2mm B.1.712dm C.0.01712km D.0.1712m3.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之比为3∶2,运动的时间之比为2∶1,则甲、乙两车的速度之比是( )A.3∶1B.3∶4C.5∶3D.4∶34.家住二楼的小明早上醒来,听到同学小华在楼下喊他一起打球。

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A.小明能听到楼下的叫喊声,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B.小华的叫喊声很大,说明他的音调高C.小明的妈妈提醒他下楼时脚步要轻些,这是为了减弱噪声D.小明从叫喊声中听出是小华,他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5.关于下列四个情景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B C DA.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B.不能听到真空罩中闹钟的闹铃声,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C .城区内某些路段禁止汽车鸣笛,是为了从声音的传播环节控制噪声D .发声的扬声器使烛焰晃动,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6.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思想家墨子就在《墨经》中论述了小孔成像等光学现象。

下列光现象中,与小孔成像原理相同的是( )AB C D A.墙上的“手影”B.露珠下放大的“叶脉”C.水中的“倒影”D.“折断”的铅笔7.过度使用平板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是造成青少年视力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学期八年级物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 汽车速度是36km/h,运动员速度是10m/s,自行车1min通过0.6km的路程,则A.自行车的速度最大B.短跑运动员速度最大C.汽车速度最大D.三者速度一样大2.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

经过6秒,两车的位置关系是( )A.甲在乙前面0.6米处 B.甲在乙前面1.2米处C.乙在甲前面0.6米处D.乙在甲前面1.2米处3使用一个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毫米刻度尺去测量一个机器零件的长度,这样测量的结果将会()A.偏大 B.偏小 C.正常 D.无法比较4某同学先后三次测量同一物体的宽度,测得的数据分别是2.57cm 、2.58 cm、2.58 cm,则测得该物体宽度为()A、2.58cm B、2.57cm C、2.576cm D、2.577crn5、下列有关光的现象中,正确的说法是()A.阳光下,微风吹拂的河面,波光粼粼,这里蕴含着光的反射B.光与镜面成30°角射在平面镜上,则其反射角也是30°C.人在照镜子时,总是靠近镜子去看,其原因是靠近时像会变大D.老年人通过放大镜看书,看到的字的实像6、小赵同学手拿时钟站在平面镜前,如图2所示是平面镜中的像,则()A.小赵同学离平面镜越远像越小B.小赵同学离平面镜越远像越大C.时钟指示的时间是3点正D.时钟指示的时间是9点正7、黑板上同一个字,有的座位上的同学看得清楚,而有的座位上同学看不清楚,其原因是(b)A.教室光线亮度不够 B.黑板产生镜面反射造成的看不清楚C.黑板漫反射造成的看不清楚 D.以上说法都不对8、潜在水中的人从水中观看岸上的路灯,他看到的灯跟灯的实际位置相比较()A.高一些B.低一些C.不变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9、如图3所示,一束光线斜射入容器中,在P处形成一光斑,在向容器里逐渐加满水的过程中,光斑将()A.向左移动后静止B.向右移动后静止C.先向左移动再向右移动D.仍在原来位置10.大礼堂的四周墙壁都做成凹凸不平像蜂窝状似的,这样做是为了 ( )A.减弱声音的反射B.增强声音的反射C.提高声音的音调D.为了美观好看11.潜水运动员在200m的水下,听到岸上教练发出的声音,需要的时间是(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450m/s) ( )A.0.14s B.0.59s C.0.125 D.0.18s12、如图,将一束太阳光投射到玻璃三棱镜上,在棱镜后侧光屏上的AB范围内观察到不同颜色的光,则实验主要是说明( )A.光的反射现象B.光的折射现象C.平面镜成像特点D.光的色散现象13.关于晶体和非晶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晶体和非晶体都有固定的熔点B.晶体和非晶体吸收热量时都可能变成液体C.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都要吸收热量且温度保持不变D.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都要先变软,然后变成粘稠体,最后变成液体14.小昌同学在26℃的实验室里,将温度计放入一杯酒精中,当温度计的示数不再变化时,将温度计取出,关于他观察到的温度计示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高于26℃B. 先下降,后上升到26℃C. 低于26℃D. 等于26℃1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所有的固体吸收热量由固体变成液体时温度保持不变B.所有的物体放出热量时温度都要降低C.用手摸冰感到比用手摸水凉,是因为水的温度一定比冰的温度高D.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二.填空题(每空1分,24分)空气 水空气 玻璃空气 水空气 玻璃M NN O 34′′1、当光线垂直射到平面镜时,入射角是 ;我们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了 的缘故。

2、身高为168cm 的同学距平面镜2m ,则他的像距他本人有 m ,像的高度为 cm ;当他以0.5m/s 的速度靠近平面镜,那么2s 钟后,他本人与镜中的像的距离变为 m 。

3._________ 分为晶体 和非晶体两类,晶体和非晶体的一个重要区别是:_________有一定的熔点,而_________没有一定的熔点,同一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是_________的. 4.声音能靠一切、和作为介质传播出去。

甲同学把耳朵贴在钢管的一端,乙同学在钢管的另一端敲一下这个管子,甲同学听到了两下响声。

那么,第一下响声是从 传过来,第二下响声是从 传过来的,说明声音在 中比在中 传播得得快。

5、如图5所示,B ’是人眼在A 处透过水面看见的河底一白色鹅卵石的虚像,这虚像是由光的 形成的。

若在A 处用激光手电对准虚像B ’照射,则手电发出的光 (选填“能”或“不 能”)照射到河底的白色鹅卵石上第二题图(2分) 6、舞台上绿色追光灯照到穿白色上衣、红裙子的演员身上,观众看到她上衣呈 色,裙子 呈 色.7、如图6所示,是表示光在物体表面反射的情况,图中________是反射光线,________是法线,________是入射角,________是反射角。

三.作图题(24分)1. 画出图中对应的折射光线或入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8分)2.图中给出了光从空气斜射入某种介质时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请画出入射光线。

第三题图(3分) 第四题图(4分) 第五题图(4分) 第六题图(3分)3. 如图所示,一束光由空气斜射入玻璃砖,画出这束光经过玻璃砖两个面折射的光路。

4、如下图所示,平面镜前一个发光点S 和它的两条光线,请在图中作出S 在平面镜中成的像,并作出这两条光线的反射光线。

5、如图所示,s 是一个发光点,s ′是它在平面镜中成的像,SA 是S 发出的一条光线,请在图中画出平面镜的位置和SA 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光线:6、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下图中画出物体AB 在平面镜MN 中所成的像A ′B ′ 四.实验题(12分)1.(10分)如图所示,是小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活动中所选用的器材和活动过程。

⑴在探究活动中对玻璃板放置的要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选择蜡烛A 和B 的要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如果在图a 中蜡烛像的位置上放一张白纸板做屏幕,则白纸板上将_________(填写“有”或“没有”)蜡烛的像;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把蜡烛B 放到A 蜡烛像的位置上,将会看到图c 所示的现象。

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如果将蜡烛向靠近镜面的方向移动,那么像的大小将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图5A BO12 34N 图62.(2分)如下图所示,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则尺的分度值是_ __,所测物体的长度是____ 四计算(第1题6分、第2题4分)1.某人在一山谷时,用力拍了一下手,经过0.5s 听到右边山坡反射回来的声音,经过1.5s,又听到左边山坡反射回来的声音,则这个山谷宽度大约是多少m ?2、从地面发出的光射到月球反射回地面,所用时间为2.56S ,则月球离地球多少千米?此题为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24分)1.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对观察者所成的像是( )A .物镜和目镜都成实像B .物镜和目镜都成虚像C .物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D .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2.小明同学用放大镜看自己的指纹时,觉得指纹的像太小。

为了使指纹的像能大一些,以下做法,正确的是( )A .眼睛和手指不动,让放大镜离手指稍远些B .眼睛和手指不动,让放大镜离手指稍近些C .放大镜和手指不动,让眼睛离放大镜稍远些D .放大镜和手指不动,让眼睛离放大镜稍近些 3.以下光学仪器或元件中,对光起发散作用的是( )A .潜望镜B .平面镜C .凸透镜D .凹透镜 4.关于实像与虚像,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实像都是倒立的,而虚像都是正立的 B.实像能呈现在光屏上,而虚像则不能 C.实像是经凸透镜所成的,而虚像则不是 D.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而虚像则不是 5.我们经常提到的像有:①小孔成像;②平面镜成像;③放大镜成像;④电影银幕上的像;⑤汽车观后镜中的像。

其中( )A .由于反射而形成的像是②⑤B .由于折射而形成的像是①③C .属于实像的是①②③D .属于虚像的是②③④6.小华同学在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在光屏上得到烛焰缩小的像。

然后他把燃烧着的蜡烛和光屏互换位置,这时在光屏上应( )A .成倒立缩小的像B .成倒立放大的像C .成正立放大的像D .不能成像 二.填空题:(每空格3分,共30分) 7. 要想利用凸透镜使小灯泡发出的光变成平行光,应把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__________处。

8.把一个凸透镜放在太阳与白纸之间,调整透镜与纸间的距离,使白纸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点,这时测得透镜与纸间的距离为6cm 。

由此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_cm 。

9.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凸透镜、光屏处于图1所示的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

利用这种成像原理可以制成_________机。

10.为了防止森林火灾,在森林里是不允许随地丢弃透明的饮料塑料瓶的。

这是因为雨水进入饮料瓶后,它对光的作用相当于一个________镜,对太阳光有_________的作用,可能会导致森林火灾。

11.我们通过实验,可以知道:凸透镜成实像时,放大和缩小的分界点是物体位于______________处,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是物体位于____________处。

12.小刚用已经调节好的照相机将位于充满水的水池底部一个美丽的图案拍摄下来。

当把水排掉后,小刚仍然想在原来的位置用此照相机拍到这个图案清晰的照片,他应该调整照相机,使镜头___________。

(选填“前伸”、“后缩”或“不动”)13.小敏同学在课外完成了以下实验。

请你替她把实验结果填写完整。

把投影仪上的平面镜取下,投影片放到载物台上,调节镜头,在天花板上得到清晰的像。

这个像应当是________(选填“正立”或“倒立”)________(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

三.作图题:(第14题2分,第15题3分,第16题6分,共11分)14.如图2,是经过凸透镜折射后的一条出射光线,请你在图中画出对应的入射光线。

15.请你在图3方框内填入能矫正视力的透镜。

16.请你在图4甲、乙的虚线框内分别画出一个适当的光学器件,使它能够满足图中改变光路的要求。

四.实验和探究题:(第17题6分,第18题3分,第19题12分,共21分)• • F F 图117.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华同学先把凸透镜固定起来,然后把点燃的蜡烛和光屏分别放置在透镜的两侧,但他无论怎样左右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呈现出烛焰的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