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星星变奏曲1
九年级作业本答案语文

九年级作业本答案语文1.九年级作业本答案语文篇一《星星变奏曲》答案1、(略)2、(1)聚精会神地看。
(2)孤独,冷清。
(3)更加值得珍惜,更加宝贵。
(4)安静。
3、(略)4、D5、既表现出夜晚的宁静与温馨,月兆的柔和与淡雅,更能把一个静夜中诗人心灵的不平静表现得淋漓尽致。
6、都有数目众多、纷繁复杂、变化多端、引人注目之感。
7、不好。
“涌出”一词能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星星”出现得多、快,而“冒出”和“跳出”就没有这种效果。
8、(略)9、D10、(略)11、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12、表达诗人寻求幸福、美好生活的渴望。
13、诗人希望到一个充满光明、幸福的世界,也盼望自己也成为一颗星,给世界带来光明。
《外国诗丽首》答案1、B2、(略)3、(略)4-7BBDC8、(1)世界流派诗选济慈英浪漫主义(2)外国名诗三百首俄罗斯叶赛宁9、(1)(略)(2)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3)这两首诗都描绘了静谧的夜景、美丽的月色。
叶赛宁的《夜》全篇描写眼前的实景,从中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郭沫若的《静夜》在写景的基础上转入想象的世界,引出诗人对神话传说的遐想。
10、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美好如诗,永远歌声不断,永远充满生机。
11、夏景:“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冬景:“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12、写夏景是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音”的美妙;写冬景衬托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
从而来突出主题。
13、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
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生机勃勃,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14、描绘了夏日五月夜晚的家乡美景。
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元比热爱和自己回到家乡的喜悦之情。
《星星变奏曲》 江河 原文

《星星变奏曲》  江河  原文
星星变奏曲江河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夜里凝望
寻找遥远的安慰
谁不愿意
每天
都是一首诗
每个字都是一颗星
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
柔软得像一片湖
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
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
像星星落满天空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
寻找星星点点的希望
谁愿意
一年又一年
总写苦难的诗
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像冰雪覆盖在心头
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
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谁不喜欢飘动的旗子,喜欢火
涌出金黄的星星
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升起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星星变奏曲》说课案

(一)说教材:九年级的第一单元所选择的都是诗歌,都是由寻常的事物激起心灵之声,语言优美且贴近生活,容易激起学生的共鸣。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感知生活,并进而受到感染,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使语文真正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学生最害怕的就是写作,长期以来,我们语文常把作文和课文分开来教,其实,在学习课文时,可以通过对文章的赏析,让学生具有初步欣赏文章的能力,掌握一些方法并用来指导写作,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乐于写作。
我的教学设想是:本单元共有4篇,分别是《沁园春雪》、《雨说》、《星星变奏曲》和《外国诗两首》。
前两课是讲读课主要通过朗读指导训练,品味文中的语言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
后两课自读课,在前两课朗读训练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自主赏析课文,掌握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表达与意象之间的关系,在赏析的基础上鉴赏名家的及同龄人的作品从而指导写作。
《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
这首诗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全诗运用象征手法。
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本文的语言清丽流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这些都很适合学生学习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第一,朗读课文,展开想象,领悟诗的思想内涵;第二,赏析课文,揣摩语言,在品味中享受审美乐趣,第三,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第四,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诗内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教会学生自己赏析文章,尤为重要,我把文章的重点定为两点: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品读欣赏文章。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但是由于学生还是初中生,知识结构等还比较欠缺,为此,我把品读文章,体味文章的思想内涵(体悟“星星”的象征意义)作为本文的难点。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星星变奏曲》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星星变奏曲》教案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星星变奏曲》教案一知识目标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二能力目标1、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2、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三德育目标感受世代脉搏,体味生活的美好,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品读欣赏文章。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体悟“星星”的象征意义。
一教学方法1.诵读法江河的《星星变奏曲》是—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全诗含蓄朦胧.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在熟读中揣摩诗歌语言的意蕴和情味。
领会“星星”的象征意义。
把握诗歌的主旨从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2.联想想象法全诗运用象征手法,围绕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学习这首抒情诗,要创设气氛激活学生思维,借助对形象的感悟,把握丰富内涵,深人体会诗中的思想情。
3.讨论探究法如对“星星”形象的感悟,可引导学生活泼研讨,提高审美意识。
二教具准备多媒体。
静谧的深夜,郭沫假设遥望星空,产生美丽的遐想,仿佛看到了牛郎织女骑着牛儿,提着灯笼在天街闲游。
诗人江河面对闪烁的星星,也不禁产生朦胧的憧憬。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首诗歌,看看诗人江河面对满天的星星产生了怎样的遐想。
1、朦胧诗简说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朦胧诗孕育于“文革”时期的“地下文学”。
食指(郭路生)、芒充(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参加。
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
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
朦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
九年级语文星星变奏曲1(1)

[单选]流脑发病季节高峰是()A.11~12月份B.1~2月份C.3~4月份D.5~6月份E.7~9月份 [单选]下列债的履行中,属于适当履行的有:()A.甲、乙、丙三人各出资3万元合伙办了一个玩具厂,不想经营失策,亏损12万元,债权人张某要求甲承担全部还款责任,甲只承担了属于自己份额的4万元B.王某(画家)和某书店签订协议,王某将为该书店作画5幅,不料,王某生病了,遂委托 [填空题]意象作为诗歌艺术形象理论范畴的一个概念,意即______________,象指______________。 [单选]关于胰岛素治疗糖尿病,下列何者是错误的()A.适用于1型糖尿病B.适用于2型糖尿病饮食控制和口服降糖药物仍控制不良者C.是抢救急性严重代谢紊乱中的关键药物D.适用于有严重急慢性并发症者E.妊娠时糖尿病病情减轻,不需要用胰岛素或减少剂量 [单选,A1型题]卡特尔认为人格是由什么构成的()。A.人格因素B.人格特征C.根源特质D.表面特质E.人格特质 [单选]在现代商业保险中,符合保险人承保条件的特定风险一般被称为()。ABCD [单选,A1型题]下述哪项不是羊水栓塞的抢救措施()A.抗循环衰竭B.抗呼吸衰竭C.纠正DIC及继发纤溶D.抗过敏治疗E.在第一产程时,应加强宫缩 [单选]用人单位应当加强女职工劳动保护,采取措施改善女职工()条件。A、工作B、休息休假C、劳动安全卫生D、收入 [问答题,案例分析题]病例摘要:李某,男,78岁,已婚,农民,于2011年11月12日9时就诊。患者6时晨起突发头晕,右侧肢体乏力,言语不清,神志恍惚来院诊治,平车送入病房。现症见:右侧肢体无力,伴有讲话吐字不清,口舌歪斜,神志恍惚,喉中痰鸣,伴腹胀,大便干燥3天未行。自发病 [单选]关于胎动次数,下述哪项提示胎儿缺氧()A.胎动<30次/12hB.胎动<25次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九年级上册的《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
这首诗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表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这首诗是一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它运用象征手法。
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在艺术手法上它以情境的转变来丰硕“星星”的意象和深化追求光明的主题,因此诗的语言凝练形象,意象丰美,句式灵活多变,在遣辞造句方面有独特的美,诗歌要让学生在品味中积累,在积累中提高语言素质。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目标要表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本质属性知识目标一、巩固诗歌三美,简单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二、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一、朗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理解诗歌主旨。
二、在熟读进程中,琢磨语言,品味诗句的丰硕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生活的不完美,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教学重、难点重点1、初步学会运用“诗歌三美”的知识欣赏诗歌。
二、琢磨语言,品味诗句的丰硕内涵。
冲破方式:诗歌三美(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的知识在现代诗单元开始学习时就已经介绍说明。
朦胧诗是特定年代特定诗人的特定诗歌,跟学生比较遥远,所以,可以由老师直接讲述给学生。
第二个教学重点,我采用引导学生运用诗歌三美的理论并通过学生合作探讨的方式,联系生活实际,感悟诗歌的意境的方法来解决。
难点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冲破方式:老师引导学生快速找出诗中的“物象”,并分析其所代表的苦难与美好来理解诗意。
然后在拓展延伸环节中,老师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通过把握诗中特殊句式来表达自己心里的期盼,也是对诗人理想和信念理解的一种方法。
教学方式按照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用指导朗诵、合作探讨、联系生活、比较阅读等方式进行教学,老师简介朦胧诗产生的背景,将这种创作现象与社会整体环境相联系,为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主旨和诗人的写作风格提供知识平台。
语文:1.3《星星变奏曲》课件(3)(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生的精神品质温暖了“我”、鼓励了“我”,让“我”找到勇气、获得力量(1分)。 17.(4分)文章构思奇特(1分),通过梦境回忆鲁迅先生的言行,体现了鲁迅先生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1分)。文章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怀念和敬仰之情(2分)。 (2017江苏南京)9.(二)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鲁智深大闹五台山 鲁智深在五台山寺中,不觉搅了四五个月。时遇初冬天气,智深久静思动。当日晴明得好,智深穿了皂布直裰,系了鸦青绦,换了僧鞋,大踏步走出山门来。信步行到半山亭子上,坐在鹅项懒凳上,寻思道:“干鸟么!俺往常好酒好肉,
;
黄色颜料的调色板……亲爱的,瞧瞧,墙上那最后一片藤叶。再想想,为什么风刮得那样厉害,它都从来不摇一摇呢?哎,这片叶子才是贝尔曼的杰作,就是在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的晚上,他把它画在那里的。” (选文有删改) 8.? 小说中的贝尔曼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全文简
要分析。(4 分) 答: 9.? 作者为什么在文中画线出三次写到琼珊躺着“一动不动”这一细节?请简要回答。(4 分) 答: 10. 小说略去贝尔曼先生画“最后的常春藤叶”的过程,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 分) 答: 11. 小说最后一句体现了欧?亨利小说“在意料之外,又在情
像一盘墨汁,风从窗缝里吹进来,写字桌上的台灯像闪眼睛一样忽明忽暗地问了几下。我刚翻到《野草》的最后一页。我抬起头,就好像看到先生站在面前。 仍旧是矮小的身体,黑色的长袍,浓浓的眉毛,厚厚的上唇须,深透的眼光和慈祥的微笑,右手两根手指夹着一支香烟。他深深
地吸一口烟,向空中喷着烟雾。 他在房里踱着,在椅子上坐下来,他抽烟,他看书,他讲话,他俯在他那个书桌上写字,他躺在他那把藤躺椅上休息,他突然发出来爽朗的笑声…… 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平易近人。而且每一个动作里仿佛都有先生的特殊的东西。你一眼就可以认出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星星变奏曲》《外国诗两首》知识讲解

《星星变奏曲》《外国诗两首》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星星变奏曲》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
1968年高中毕业。
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
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
江河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
他的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
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星星变奏曲》写于1980年,是诗人首次发表的诗作。
诗人经历了十年“文革”浩劫,目睹了专制的残酷和人情、亲情的被毁灭,因此对“文革”时代的黑暗进行揭露和反抗。
回想暗夜如磐的年代,诗人倾诉着自己朴质的愿望,因此写下了《星星变奏曲》,寄托诗人美好的梦,也表达了诗人的苦闷与迷惘,这是诗人思考历史、人生和现实的表现。
《外国诗两首》约翰·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
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
自幼喜爱文学。
1816年发表处女作《哦,孤独》。
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崭露头角。
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颂诗中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十四行诗《白天逝去了》等。
他的诗想象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一如温柔、清丽而又梦幻般恬静的月光,洋溢着进步的自由精神和人类的崇高理想。
他主张诗人以“美的梦幻”“自由的想象”进行创作,表现“永恒的美的世界”。
他的诗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后来的唯美派诗人以及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有很大影响。
诗人25岁宏才初展时,就不幸与世长辞。
他留下的墓志铭是:“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 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俄罗斯诗人。
出身于农民家庭,教会师范学校毕业后,在莫斯科当店员和印刷厂校对员。
1916年在白俄军队服役,1917年二月革命后离开军队,加入左翼社会革命党人的战斗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