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学的本质认知
中外美学家关于美的本质浅谈我的看法

就中外美学家关于美的本质浅谈我的看法广告0602班潘蔚 12号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以及美起源于什么,尽管古今中外的哲学家、美学家作出了多种多样有关美的本质的学说如:“美在形式”说、“美在主观”说、“美在统一”说等等,但至今都还没有一个学术上的标准答案。
以下是三种中外美学家对美的本质的代表性学说,以及我的粗浅看法。
一、“美在形式”说:从客观世界的自然特征角度探求美的本质。
西方美学史中,美在形式即形式美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西方美学思想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早在18世纪,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创建美学学科的时候,就在感性学的意义上关注美的问题。
此后,形式与感性的关系就一直是美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
自费希特以来,在审美与艺术研究中,“自下而上”的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审美经验受到了重视。
康德把美与崇高相区分,认为与美基于形式不同,崇高是无形式的,因为它是混乱的、不规则的与无秩序的。
在康德那里,真、善、美之间有了明晰的分界,艺术也不等同于真理。
康德为西方形式美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而在现代,西方形式美学又有了新的发展,如结构主义美学、分析美学与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等的产生。
贝尔的美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的见解,是一种“审美的感人的形式”,既不同于纯形式,但也没有完全放弃形式,然而也有别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而“格式塔”概念更强调经验的整体性。
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代表阿恩海姆在其《艺术与视知觉》中把美归结为某种“力的结构”,认为组织良好的视觉形式可使人产生快感,一个艺术作品的实体就是它的视觉外现形式。
以塞尚为代表的后期印象主义艺术既强调形式感,也看重色彩感。
现代美学倾向于把美看成是情感的形式,但这种观点也有自身的问题,难免被超越。
我的看法:“美在形式”这一学说观点是从客观事物的自然特征角度探求美的本质,认为美的本质就在对象的自然物质形式中,美是事物的某种属性或性质之间的某种关系。
我认为这种观点在肯定美在客观事物本身方面有合理之处,就如一幅画并不意味着什么,它的图形结构是一种存在的状态,它形式美或不美完全是人类主观的产物。
浅谈我对艺术美学的理解与认识

浅谈我对艺术美学的理解与认识
艺术是人类通过创造表现的一种纯粹的审美表达方式,具有丰富多彩的风貌。
美学是研究艺术和美的学科,主要关注艺术及其作品的审美特征和美的现象。
从我的角度来说,艺术美学是理解和认识艺术作品,通过感性和理性的方式赏析和评价艺术品,并在此基础上思考美的概念和本质的学科。
在我看来,艺术具有多重功能,如情感表达、思想表达、文化传承等。
艺术家通过创作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和内心情感,使观者感受到抽象或具象艺术作品带来的情感冲击和思想启示。
同时,艺术也是历史和文化的传承者和承载者,能够通过艺术作品传递文化信念与价值观。
因此,对于艺术的美学评价,我们需要考虑到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艺术的审美特征包括形式与内容两个方面。
形式是指艺术作品的技法与技能的运用,如色彩、线条、构图等。
内容则是指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主题、情感与思想等。
艺术美学的评价将形式性和内容性有机结合起来,既要关注形式美又要关注内涵美。
在这方面,艺术家的形式实现和内涵表达需要结合得当,形式美不能脱离作品的内在深层表达,同时内涵美需要通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形式实现来表现。
不同的艺术形式和类型有着不同的美学规律和评价标准。
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需要分别从特定的角度进行评价。
例如,在绘画艺术中,悬念、空间感、色彩运用等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在音乐中,旋律、和声、情感表达等同样占据核心地位。
浅谈我对美学的认识

浅谈我对美学的认识美学是一门以解释和探究“美”这一概念为主题的学科,它包括了从艺术品、审美价值、艺术创造过程等方面对“美”这一概念的研究。
美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它能够对别人所认可的“美”观做出客观的评价。
它是艺术研究的最高层次,是一般文艺论的基础,也是通过分析不同美学定义进行思想交流的基础。
在我们的社会中,美学思想普遍存在。
社会上充斥着各种美学理论,人们在不同场合及日常生活中都能体验到各种美学,很多时候我们甚至都不清楚自己经历过的艺术体验,但它们却深深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
不管是在衣、食、住、行上,每一种文明都存在着丰富多彩的美学体系。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中国的中华传统文化,这个传统文化的美学主要是以和谐的美、自然的美、秩序的美、恬淡的美、高雅的美等来表现人们对审美的认知。
我在过去的几年里也受到了不少美学的影响,从而得出了自己对美学的一些认识。
首先,我认为美是可以归总和提升的,也就是说,尽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审美理解,但是当把一种特定的美理念放慢进行阐释的时候,他们会发现它们之间其实有一个基准或者说共性。
其次,我认为美的审美理解并不局限于一种特定的艺术形式,只要有承载的形式,它就可以跨越任何领域,表达出来。
最后,我们必须要充分认知到美是一种精神上的体验,一种被当下文化束缚起来的表达方式,也是一种个人对审美理解的抽象。
对美学的充分认知使我们能够更好地欣赏艺术,更有理智地选择自己想要的审美,更深刻地洞悉人类本质的文化。
美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共享式的审美,它能够带给我们快乐和满足感。
有着良好的审美观的人,才能学会做到“画中有画,音乐中有音乐,文字中有文字”,不仅着眼于形式上的美,更要着眼于真正实质上的美,这是在社会上文明的体现,也是每一个人理想的美的意义所在。
浅谈对美的本质理解

浅谈对美的本质理解美学中美有很多含义,如优美,审美对象,美得事物,美感的含义等等。
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以及美起源于什么,尽管两千多年来,今中外的哲学家、美学家为了揭开美的奥秘,曾经从不同角度进行过艰苦探索,提出了种种关于美的本质的见解,但至今都还没有一个学术上的标准答案,他们提出的观点,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4种:一、从客观精神上去探讨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归结为客观理性、绝对精神等。
主张从美的事物本事去寻找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说成是事物的某种属性、形式、结构或法则等。
柏拉图认为美的本质是理念,只有美的理念才是真正的、永恒的美。
他认为美的理念是不依赖具体的美的事物的“美本身”,一切具体事物只有以美的理念才能成为美。
黑格尔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他认为美是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但在这个统一体中感性形式是从属于理性内容的,是绝对精神的一种显现,美的本质在于理念,在于绝对精神。
亚里士多德强调美在于事物“体积与安排”的“整一性”,认为美在于事物的形式、比例。
英国威廉荷珈兹指出,构成美的事物有六条原则,即适宜、变化、一致、单纯、错杂和量。
他认为曲线是美的线条,比任何直线更能创造美,在优美的形体上直线最少,最美的线条是蛇形线。
英国博克认为美是事物本身的性质。
他说“所谓美,是指事物中能引起爱或类似情感的莫一性质或某些性质”。
上述哲学家、美学家肯定美是来自客观事物本身,坚持了美的客观质性,引导人们到客观事物中区探求,美的本质,这是正确的,有积极作用。
但是,他们仅仅把美看做事物本身的某种特性,割断了美和人、社会的联系,对没的本质的认识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相当空洞肤浅。
二、从主观心理上去探讨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归结为主观意识、审美感受等。
有的美学家、哲学家不是从客观精神方面而是从主观精神方面去寻找美的本质,认为美是人的主观感受。
例如休谟认为美的本质是人的情感愉快;康德认为美的本质是主观情感;叔本华认为是意志;弗洛伊德认为是性本能;桑塔耶那认为是快感;克罗齐认为是直觉。
【认识】浅谈对美学的几点认识

浅谈对美学的几点认识美学是一门关于美的研究,是以理解美最高境界为研究对象,从社会科学和艺术等跨学科范畴探讨美的学科。
它认为美有其独特的内容和表达形式,在所有的文化形态、作品及欣赏过程中都有它的出现。
美也是艺术的核心,艺术家以美为创作的出发点,围绕美的最终境界、内涵,创作出真知灼见的作品。
美的概念的产生,是人们在探究和追求审美的愉悦和意义中,从一般现实中寻求精神净化、文化完善、伦理气质和最理想观念的过程。
从一种关于视觉取向体验美的特质,到普遍性意义上诠释美,其发展历史犹如一场思想的探讨、沉浸、穿越而成。
下面,跟大家一起浅谈对美学的几点认识。
首先,美的最终意义是精神智慧的体验。
它是一种由物质、情感和精神相结合的统一体,也是对德兼备的理想。
一幅画,一首歌,一段话,都可以表达出不同层次、不同度量衡的美,但它最终指向的是一种崇高的精神状态。
换言之,美并不仅仅是眼睛和耳朵所看到,听到、感受到的美,而是心灵和思考力在比较、理解引导下体验到的美。
第二,美的本质内涵是连接宇宙与人类的精神密码。
在进化的过程中,人类首次可以用双眼看到世界的宏伟风光,感受到自然的惊奇万物。
被赋予了观察、认知和欣赏的力量,他们把宇宙的浩瀚和神秘、深刻的真理,编织成醉人的美丽和动人的曲调,发展出人类文学、艺术和精神凝聚力的表达形态。
它与人类之间深厚的相互依赖,以及与宇宙本身内在精神密码间的联系,也是对美的理解部分。
第三,美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手段。
虽然美的最终意义是精神智慧的体验,但它只有在作品及设计正确使用符号才能得以实现。
艺术家要有意识的使用技术,借助技术手段、颜料色泽、形态结构的配合,表现出美的内涵和张力——技术,它是实现美的根基工具。
古典主义承袭和发扬传统技法,将美融入实用目标中;而现代艺术家以革新性思考和新技术为基础,创作出更加多样性的艺术形式。
第四,美是众人共同分享的。
它是受众群体的共同感受和追求。
它要关心艺术的消费潮流,知道团体的志同道合。
浅谈对美学的几点认识

美学是一门研究美的学科,可以用来探讨如何看待美,如何表达美,以及为什么美学的观念不一样的问题。
它关注的是人们对秩序、细节和完整性的观点,可以通过美学的理论来认识世界,并分析文化、审美和伦理之间的关系。
美学的实践也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来体现,比如用色彩和风格来完成一幅画作,或者用水和墨来绘制一幅图画。
首先,通过对美学价值观的反思,我们可以发现,美学要求我们以开放的态度去审视世界,并不断地质疑,发掘在深层次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的本质价值。
现实的理性思维和艺术的情感思维之间正在建立起对话关系,美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层次地认识价值观,以及表达这些价值观。
其次,要正确理解美学,我们需要全面认识它本身发展的历史。
在20世纪,美学在欧洲发生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变化,其中尤以罗曼·罗兰、蒙克和海德格尔等思想家的审美思想为代表。
他们对美的理解和实践极大地推动了美学的发展,所以深入研究美学的历史发展是了解美学的重要方式。
此外,美学的研究还可以从视觉文化的角度进行研究。
在当今视觉文化中,冲击感强、更具有表现力的视觉元素正在被不断采用,作为文化传媒这种更为前卫的视觉环境中,视觉语言的传播更加频繁,其中美学理论也渐渐被认可。
美学本质上是一个量化系统,它可以帮助我们在繁杂杂乱的图像世界中进行审美定位,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视觉文化表达的本质。
最后,可以从审美角度来理解美学。
审美对美有着相对较狭义的定义,它归纳了审美取向的各个层面,以及审美启示的透镜,如精神的洞察、理性的批判、性的联结等,都可以与审美研究有关联。
换言之,我们可以通过文学、艺术、宗教及诸多具体元素来展示审美,从而可以以更为综合性和全面性的方式理解审美的辩证关系与功能作用。
总之,美学是研究美的一门学科,它与文化、审美和伦理之间的关系很深,可以从美的价值观、历史发展、视觉文化和审美三个视角去理解美学,进而更好地表达和传达美的价值和情感,同时也能深刻地揭示个体、文化及社会等范畴中美的提取和体现。
浅谈美术的审美本质

浅谈美术的审美本质摘要:美术的审美属性是其本质属性,美术的审美关系是实现其目的、功能和作用的重要途径,当前的绘画创作中,审美性也同样制约并影响着美术的形式、形态的发展与创新。
怎样来评鉴美术的美和审美,怎样建立美术正确的审美观和创作观,在当代建构和谐社会的宏观的审美进程里,值得重新审视、思考。
关键词:美术美审美本质审美关系美术发展史中,何为美、怎样表现美、什么是美术的本质和目的、什么是美的规律等一直是人们讨论的话题,在当今美术门类和技法多样化的进程里,美术的表现形式和思维方式Xv也在不断变化:“前卫艺术”“行为艺术”“大地艺术”“装置艺术”等新的艺术样式也在不断出现。
在这些众多的艺术形式中,有的体现了艺术的作用性和目的性,有的揭示了艺术自身的本体思维和客观认知,也有的给艺术的正面作用带来消极的影响。
从美术本质论,美术的首要目的是表现“真、善、美”,摒弃“假、恶、丑”,带给人们精神的愉悦和心灵的享受或灵魂的震撼,从而激发人们的生活热情和奋斗精神。
而在当今的美术形式、形态中,美术的审美功能和样式种类也在不断突破并融合。
例如,架上绘画开始了在架下的构成,流动艺术打破了美术稳定的画面,装置艺术逐渐抛开了画笔,纸本水墨或布面油彩逐渐代替了画种和名称,综合材料技法表现成了一个新兴的艺术形式,等等,这些新变化来源于社会发展带给人们的新的探究和思考。
从艺术的本质上论,美术是一种上层建筑,是一种意识形态,其本质体现在其思想性和精神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其提供了更先进的物质材料,使艺术认知构成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思想开放和多元认知又拓宽了人们的艺术思维,继而,美术成了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体系,美术思潮开始风起云涌,有的人轻视传统,有的人否定笔墨,还有的人否定大师,美术的美感不同的人解释为不同的含义。
美术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美术的构成也可以无处不在,但美术的本质是不能刻意更改的,美术的本质是美术的灵魂和生命,美术的本质制约着美术的作用性和目的性,是构成美术形态的思想核心。
中外美学家关于美的本质浅谈我的看法

就中外美学家关于美的本质浅谈我的看法广告0602班潘蔚12号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以及美起源于什么,尽管古今中外的哲学家、美学家作出了多种多样有关美的本质的学说如:“美在形式”说、“美在主观”说、“美在统一”说等等,但至今都还没有一个学术上的标准答案。
以下是三种中外美学家对美的本质的代表性学说,以及我的粗浅看法。
一、“美在形式”说:从客观世界的自然特征角度探求美的本质。
西方美学史中,美在形式即形式美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西方美学思想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早在18世纪,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创建美学学科的时候,就在感性学的意义上关注美的问题。
此后,形式与感性的关系就一直是美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
自费希特以来,在审美与艺术研究中,“自下而上”的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审美经验受到了重视。
康德把美与崇高相区分,认为与美基于形式不同,崇高是无形式的,因为它是混乱的、不规则的与无秩序的。
在康德那里,真、善、美之间有了明晰的分界,艺术也不等同于真理。
康德为西方形式美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而在现代,西方形式美学又有了新的发展,如结构主义美学、分析美学与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等的产生。
贝尔的美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的见解,是一种“审美的感人的形式”,既不同于纯形式,但也没有完全放弃形式,然而也有别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而“格式塔”概念更强调经验的整体性。
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代表阿恩海姆在其《艺术与视知觉》中把美归结为某种“力的结构”,认为组织良好的视觉形式可使人产生快感,一个艺术作品的实体就是它的视觉外现形式。
以塞尚为代表的后期印象主义艺术既强调形式感,也看重色彩感。
现代美学倾向于把美看成是情感的形式,但这种观点也有自身的问题,难免被超越。
我的看法:“美在形式”这一学说观点是从客观事物的自然特征角度探求美的本质,认为美的本质就在对象的自然物质形式中,美是事物的某种属性或性质之间的某种关系。
我认为这种观点在肯定美在客观事物本身方面有合理之处,就如一幅画并不意味着什么,它的图形结构是一种存在的状态,它形式美或不美完全是人类主观的产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美学的本质认知
作者:王琢琳
来源:《艺术科技》2013年第03期
摘要:美作为人类可以反映的事物属性,本质上是一种非物质性的客观存在,是一种存在于人类脑海里的意识。
人类既是美形成条件中两种客观存在中的一方,又可作审美的主体。
认知是指人们认识美的过程,即个体对感觉信号接收、检测、转换、简约、合成、编码、储存、提取、重建、概念形成、判断和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处理过程。
将美界定为关系属性,可最终揭开美的本质和审美现象的谜底。
分析意念正方向指向和美的构成关系,可阐释美及美的观念的形成及其变化与异同。
关键词:概念;性质;关系属性
探讨美的本质,先要明确什么是事物的本质。
就客观性来说,本质是事物之所以成为自身的独有的规定性(或为特有属性的集合);就人的认知来说,本质是对这种独有的规定性的正确反映。
这种反映形成概念,需用定义表述。
寻求美的本质,简而言之,是要寻求美之所以成为美的质的、独有的规定性。
由于认知系统的复杂性,对它要进行多维度的研究,认知需要运用多门学科所使用的工具和方法,从完整的意义上对认知进行全方位的综合研究。
下面,我们来进行初步认知一下,美在本质上是事物的一种关系属性。
1 我们对美的本质进行初步的推导,美是怎样形成的
1.1 从自然形态方面认知
唯心主义者,从精神方面探索美的形成,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念,现实中的美只是美的理念的影子,主观上认为,美的根源来自于心灵;唯物主义者,从物质上探索美的来源,认为美存在于客观事物的自身之中,主要表现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以及他们的体积安排,或者认为美来自于现实生活(自然形态美);西方,从度量、尺寸、数字、比例来研究美学,古希腊追求数的和谐为美的内涵;马克思说:动物按照它所属物种的尺度来造型,并能到处使用内在的尺度到客观对象中去,所以人类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世界的。
1.2 从事物的本质方面认知
善恶美丑的形成,无一不和人类的价值取向有关。
善恶,主要形成于心理动机与伦理道德有关的对象,吻合人类伦理道德正价值取向的,谓之善;违逆人类伦理道德正价值取向的,谓之恶。
美丑,主要形成于感性特性与情感喜恶有关的对象:吻合人类情感喜好正价值取向的,谓之美;违逆人类情感喜好正价值取向的,谓之丑。
可见,善恶美丑都是对象因与人类的价值取向有关而形成的属性(逻辑学上亦称属性概念),即关系属性。
美,本质上就是事物的一种关系属性。
2 有了美的本质的定义,我们就关系属性的分析和审美分析,来进一步领悟美的本质
美学史上,也曾有比德、同构、审美对象生成、美是关系等提法。
但是,这些提法中尚无一种可以恰当地指称美的本质。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美是一种关系属性是唯一切合实际的解释。
关系属性的形成与被反映的研究,或许能为人们开启一道新的窗口。
有人认为美的本质是典型,实际上不是。
由于美是关系属性,美不是物质,也不是物质的某种形式或性质。
我们常见的风景画或美人照片,直接显现的只是内部属性,即对象形成美的条件,而不是理论意义上的美的本质。
反映美时,主体既要反映对象的特性,又要反映人类意念正方向的指向性。
反映美时,主体人通常在心目中留存了或已输入了或产生了代表人的一方的指向性,有时,审美对象也能在大脑中诱发人的指向性,不需临时再从外界摄入大脑。
从这个意义上看,当人们缺少能留存或产生指向的艺术素养时,就不能反映到艺术美;当人们因指向消失时,主体也难反映到美。
可见,这种留存或产生,往往成了主体反映美的前提条件。
美虽然是和人有关的关系属性,但美并不是由人的一方主观决定的。
在美的本质的定义中,社会人一方是一种客观存在,是“美”赖以构成的客观因素,处在被反映的地位,而不是主体(在哲学上看,我们只能以反映者和被反映者来分划主体客体界限)。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人的一方不能作审美的主体。
事实上,在形成美和反映美的过程中,社会人的一方往往是一身而二任的。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将美形成和存在的客观性和审美的主观性等同起来。
黑格尔曾将理念当作真,将真等同于美。
其实“真”是人的认识反映因与实际相符而形成的一种关系属性。
美不等于真,美也不等于善。
如前所述,“善”是人的心灵因其动机意图契合社会的道德功利而形成的关系属性。
可见,真、善、美虽可集于一体,但却是彼此不同的关系属性。
3 从意念指向与美的构成的关系角度进行论述,以加深对美的本质的真谛的理解
意念指向对于关系属性“美”的构成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例如,富贵是常人之所欲,故某原始部落有人佩戴数十斤重的铁以显其美。
因为在该部落,铁象征财富的特性吻合了人们爱富显富的意念指向,形成了美。
现代文明社会的女士,佩戴金银珠玉而显其美,道理亦与此相同。
人们理解意念指向在构成关系属性“美”的条件中不可或缺的作用时,一般是因为以下几个因素:第一,超前性。
意念的超前性因素的存在,使得现实世界没有与超前性指向对应的对象特性,这是许多人(特别是西方一些哲学家)感叹纯粹的美只存在于理想和艺术之中的主要原因。
第二,本能性。
念指向中的本能性因素,的确是无可否定的。
本能性因素的存在,是人们自有意念指向而常不能自知的重要原因,也是小孩都能感知一些美的重要原因。
第三,前导性。
前导性因素的存在,可以解释楚王爱细腰而宫中多束腹、裹脚流传千余年等现象产生的缘由,也可解释曲高和寡但人们仍要以阳春白雪为美等现象的成因。
纵现历史,我们还可看到与意念指向有关的人们的追求、欲望、理想、时尚等等,都是一定的社会时代环境条件的产物,一定的人类生存繁衍实际需求的产物。
它们作用于意念指向,影响美这种关系属性的构成与人们美的观念及美的标准。
在人类社会,时代不同,美亦有所不同。
原始社会,存在图腾崇拜,因为图腾象征氏族与血统的特性,吻合了氏族部众怀念先民尊
崇本部氏族的意念指向,形成了美。
奴隶社会,出现人面狮身的雕塑,出现饰有虎头纹饕餮纹的青铜器,是因为当时居统治地位的奴隶主,崇尚兽性的野蛮和凶猛。
这类形象的特性契合了统治阶层需凭借兽性的凶猛和神异的恐怖性力量进行残暴统治的意念指向,成了当时美的形象。
中国封建社会,龙凤视为祥瑞,为人心所倾慕,故龙凤图案成了美的图案。
至于上个世纪毕加索的怪异绘画,荒诞派的戏剧,西方人视为美的解构,都与这些作品的特性吻合了西方某时期内人们荒诞的心理倾向有关,都能从战争的恐怖症后遗症中找到原因。
凡此种种说明意念指向的社会性变化,决定了相应的美的构成的变化,也引起美的观念美的标准的变化。
最终,我们应该怎样理解美的本质和人类意念之间的关系?我们人类彼此之间存在着人种的、时代的、国家的、民族的,阶级的等等差异,导致意念指向存在着差异,因而美的构成存在差异,连带美的观念与标准也会有所不同。
同时,我们彼此之间,也存在着时间历史纵向继承的共性和空间地域横向联系的共性,导致意念指向存在着共性。
因此,人类美的观念与美的标准有广泛的共同点,整个人类面前能够呈现出共同的美。
而对于一个事物美的界定,没有错综复杂的品味对错,只有对于美学的满腔热情和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1]狄德罗.美之根源及性质的哲学研究[M].
[2]文艺理论译丛[M].
[3]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M].商务印书馆.
[4]黑格尔.美学[M].商务印书馆.
[5]近代美学史评述[M].上海译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