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考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与监察制度的演变

合集下载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五讲选官监察与谏议制度的演变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五讲选官监察与谏议制度的演变
一、选官制度
1、西周时期:世卿世禄制。 “世卿世禄”制度为世袭制,贵族世袭官职, 对人没有激励作用,不能保证官僚队伍的素质 和水平。 2、战国、秦汉时期:军功爵制。 平民有机会得到官职;社会形成尚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风气; 不适应和平年代的需要
一、选官制度
3、汉武帝时期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 察举制:各郡国向国家推荐人才(孝、廉) 征辟制: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 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 但容易任人唯亲,荐举人与被荐举人也容易形成 小集团。
一、选官制度
5、隋唐宋元明清:科举制
积极影响: 1.为寒门人士提供了参政的机会,扩大了统治的 社会基础; 2.提高了官僚队伍的文化素质; 3.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读书的风气, 促进教育发展; 4.体现了社会公平公正,有利于社会的繁荣稳定, 有利于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
一、选官制度
5、隋唐宋元明清:科举制 消极影响: 1.功利性强; 2.不注重动手能力,容易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 3.到明清时八股取士,束缚思想; 4.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归纳总结
时期 西周 战国、秦 汉 魏晋南北朝 选官制度 世卿世禄制 军功爵制 察举制、征辟制 依据 血统、出身 军功 品行(孝、廉) 门第 才学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隋唐至清
二、监察制度
(1)秦朝:在中央设御史大夫; (2)汉朝:中央——御史大夫; 地方——刺史; (3)宋朝:中央——御史台; 地方——通判; (4)明清: 中央——都察院、监察御史、六科给事中; 地方——按察使司 目的:为了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
一、选官制度
4、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的现象,九品中正制成为世族地主操纵政权的工

高三一轮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以及监察制度

高三一轮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以及监察制度

考试分为两级,第一级是地方考试,主要由各州县组织, 合格后可参加省试。此级考试的第一名称为“解头”。 第二级考试是由尚书省组织的省试。各地的举子先到尚 书省交纳文解和家状,即介绍信和履历表。同时要求举 子考试前必须要有保人作保。
参加省试的举子考试合格后称为“登科”或者 “及第”,但只是具备了做官的资格。还需要进 一步通过吏部的铨选,即身、言、书、判的察看, 最后在授予相应的官职。
察举制度包括四个科目:
1、贤良方正。主要选拔能够对治国提出意见 和匡正朝政得失者。与其相对应的是贤良 文学,主要是选拔儒家经典之学的学者。
2、孝廉。着重于品行,并成为各地向中央推 荐人才的固定科目。
3、特科。是一种临时选拔人才的方式。 4、太学博士弟子。这是为官宦子弟进入仕途
提供的一种捷径。
武帝多次下诏要求郡国举 荐贤良文学之士。在元光 五年(前130年)八月的举 贤诏下发之后,公孙弘被 推荐赴京。
明清的科举考试分三级进行。省级考试叫乡试, 及格者称为举人;举人到京参加会试,合格者称 为贡士;贡士再参加皇帝主持的殿试,考中者称 为进士。进士的前三名分别称为状元、榜眼和探 花。中举的知识分子,都能享受一些特权,可以 免除差役和税粮,进士都有官做。但是,这些人 很多是没有真才实学的。
解名尽处是孙山, 贤郎更在孙山外 。
一、古代的选官制度的变化
1、世卿世禄制(贵族政治)
(1)盛行时间: 西周
(2)选官标准:血缘、贵族身份
(3)特点:西周时期,适应封建制的推行,
在官吏选择上突出了宗法制的原则,主要实行 的是世卿世禄制。该制度极大地维护了西周王 朝和各个诸侯国中贵族的世袭地位,为政治秩 序地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也造成了一 种封闭的官员选拔体系。

选官及监察制度的演变

选官及监察制度的演变

3、作用 整顿吏治、打击割据势力
(二)、谏议制度
1、必要性 2、演变过程 唐:门下省--宋:谏院 3、作用 减少君主决策失误
创设情境
钱宰被征编《孟子节文》,散朝回家, 吟诗道:“四鼓冬冬起着衣,午门朝见尚 嫌 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 第二天上朝,朱元璋问他:你昨日的诗作 得好。不过我并没有“嫌”迟啊,改作 “忧” 字说如明何明?钱朝宰监吓察得百连官忙的磕厂头卫请特罪务。机这构个的小无故 孔事不说入明,了也什说么明?了明朝的君主专制达到了 新的高度。
选官及监察制度的演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选官制度
(一)、以举荐为主的选官制度
1、世卿世禄制度的废除 2、军功爵制度 3、察举制和征辟制形成 4、九品中正制
(二)、以考试为主的选官制度
1、科举制度的形成
有利于政治和社会稳定
2、科举选官及其历史影响 为官僚队伍提供素质 较高的人才
二、监察与谏议
(一)、监察制度
1、必要性 2、演变过程 秦:御史大夫--汉:刺史--唐:观察使--宋: 通判--眀:监察御史、按察使司、锦衣卫--清: 监察御史、按察使司

高考历史考点5 监察制度和选官制度

高考历史考点5 监察制度和选官制度

一、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1.秦汉:秦朝在中央设御史大夫,主管秘书兼管监察;西汉武帝时开始实行刺史制度,刺史“位卑权重”,可以监督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2.隋唐:吏部分管监察事务。

3.宋元:北宋在地方上设通判,用以牵制监督知州;元朝在中央设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

4.明清:明初在中央设都察院管监察;在地方设提刑按察司,分管监察和司法。

二、中国古代的选官、用官制度1.世官制: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即世代为官,官吏都具有世袭官职的特权。

2.军功爵制:秦朝按军功授爵,直接触动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参与政权。

3.察举制:两汉实行察举制,包括察举、皇帝征召等内容。

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4.九品中正制: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九品,指划分人才优劣的九个等级;中正,指品评官,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由世家大族担任。

在九品中正制度下,世家大族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5.科举制(1)形成、发展: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朝贞观年间增加了考试科目,其中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创设武科和殿试制度;唐玄宗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地位;北宋科举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并成为定制,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主要科目,考试实行糊名法;王安石改革科举,废明经,进士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明代开始实行八股取士。

清末戊戌变法曾改革科举制,废八股,改试策论。

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

(2)影响: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考向一: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重点解读】全面理解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1.概况(1)开始于秦朝:御史大夫监理国家监察事务。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与监察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与监察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与监察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与监察制度的演变可以追溯到早期的部落社会时期。

在这个时期,人们并没有明确的选官与监察制度,而是以部族长老或族长的权威来进行治理与监督。

然而,跟随着中国历史的演进,选官制度与监察制度得到了逐步的建立与改进。

早期的封建社会,选官制度主要是以世袭制为基础。

统治者通过血缘关系,将高层官员的职位世袭给子孙后代,并从中选拔人才。

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贵族家族的传承与权威,但也存在着利益集团的腐败与权力滥用的问题。

随着周朝的崩溃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到来,官员选拔逐渐由世袭制转变为功绩制。

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相互争斗,为了争夺军事上的胜利,各种阶级和地区的人才都有了一定的选拔机会。

例如,在齐国,有著名的“百家争鸣”,各个思想家通过比拼才情谋略,来获得官职以及政治影响力。

这些思想家的活跃推动了政治制度的进步和统治者对人才的重视。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统一的中央政权。

他采纳了法家学派的建议,引入了一种新的官员选拔机制,即“均田制”。

根据均田制,土地按照人口平均分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耕地。

同时,政府会根据每个人的实际农田面积,来收取相应的赋税。

这一制度使得社会公平,人们有了更多的机会通过努力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同时,政府也开始根据人才的才能来选拔和任用官员,而不仅仅是依靠家族背景或世袭权力。

汉朝时期,选拔官员的制度进一步完善。

汉朝推行了科举制度,即以考试来选拔人才。

每年会举行县试、道试和殿试,通过一系列的考试选拔出优秀的官员。

这一制度成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官员选拔机制,持续了约1300多年,直到清朝末年废除。

与选官制度相伴相生的是监察制度的演变。

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的“御史台”和秦朝的“丞相台”。

御史台是帝王监察事务的机构,主要负责对官员的品行、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监察。

丞相台则是负责监察和管理各地方政权的机构。

这些制度在秦朝时进一步完善,形成了比较规范的监察机构。

古代中国监察制度的演变

古代中国监察制度的演变

古代中国监察制度的演变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行中央集权制度的朝代,也是第一个建立监察制度的朝代。

秦朝的监察制度以丞相为核心,设立监察官员负责监督各地官员的政绩和贪污行为。

监察官员具有强大的权力,可以调查和惩罚官员,但这种制度也容易滥用权力,导致严重的官员腐败问题。

随着秦朝的灭亡,汉朝建立了新的监察制度。

汉朝的监察制度基本继承了秦朝的制度,但进行了一些改进。

汉朝首次明确规定监察官员必须受到法律制约,不能随意滥用权力。

此外,汉朝还增加了监察官员的数量,以提高监察的效果。

然而,由于官僚体制的腐败问题和皇权的过度集中,汉朝监察制度逐渐衰败。

隋唐时期是古代中国监察制度的黄金时期。

隋朝时期,隋文帝明确规定监察官员的职责和权限,加强了对官员的监督。

唐朝进一步发展了监察制度,设立了多个监察机构,例如御史台和检校司徒。

这些机构对官员的贪污行为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并且可以直接向皇帝汇报。

此外,唐朝还建立了科举制度,通过选拔优秀的官员来提高官员的素质和廉洁度。

这一时期的监察制度相对完善,起到了一定的监管和制约作用。

宋朝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

宋朝继承了唐朝的监察制度,但由于政治腐败问题日益严重,宋朝开始进行。

宋太祖赵匡胤设立了殿试,选拔廉洁的官员,增加了对官员的激励机制。

宋仁宗继续强化监察制度,成立了监察机构,赋予监察官员更大的权力。

然而,由于制度运行过程中的腐败问题和官员的腐败行为,宋朝最终未能有效解决贪污问题。

明清时期,中国的监察制度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

明朝开始实行官员巡视制度,派遣巡抚等官员到地方监察官员的行为。

清朝建立了以巡抚为核心的监察体系,并且加强了对官员的纪律约束。

尤其是清朝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对监察制度进行了重大,加强了对官员的监察和惩罚。

在这一时期,监察机构的权力达到了顶峰,监察官员可以调查和处罚各级官员的违法行为。

然而,清朝的监察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权力滥用和贪污问题的再次产生。

从选官到监察,谈谈我国古代官吏治理制度的历史发展

从选官到监察,谈谈我国古代官吏治理制度的历史发展

从选官到监察,谈谈我国古代官吏治理制度的历史发展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清图⽚中国古代官吏治理制度称之为“吏治”。

古代的官吏是对⼤⼩官员的统称,官指的是有品级的官员,吏指的是低级办事⼈员及差役。

官吏治理制度包括选⽤制度和监察制度两个⽅⾯的内容。

由于古代中国奉⾏中央集权制度且幅员辽阔,导致国家有⼀个⼗分庞⼤的官僚系统,⼀旦治理不佳,轻则导致官吏罢⼯,政府停摆,重则导致国家衰败,⼟崩⽡解。

中国古代在官吏治理制度上有着很长的历史变迁过程,处处都体现了古⼈的选⼈⽤⼈的智慧,⾮常值得我们现代⼈学习借鉴。

⼀、从选官与监察两⽅⾯探讨吏治发展1、官吏选⽤制度的早期发展从西周开始,国家意识逐渐觉醒,开始出现⼠⼤夫阶层,此时官吏的治理制度以“世卿世禄”和“宗法⾎缘”作为选官制度的标准,这种制度极⼤地固化了阶层,容易形成政治集团,从⽽使得官吏素质良莠不齐,昏庸腐败,底层⼈民永⽆出头之⽇。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常年征战,各个诸侯国都急需将才勇⼠,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出现了“⽆功不受禄”的军功爵制,这⼀制度在⼀定程度上给予了底层⼈民改变⾃⾝阶级地位的机会,此时在选官任⼈上开始出现了举荐制度的萌芽,战国时期的豪门贵族⼤多喜欢⼴收门客,有才的门客诸如⽑遂、蔺相如之类有了被主公推荐做官的机遇。

汉朝建⽴之后,吸取了之前朝代在官吏选⽤制度上的教训,发展出了察举制,它是⼀种⾃下⽽上推选⼈才为官的制度。

西汉通过这⼀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主要依据个⼈才能和品德。

东汉时,察举制注重孝廉⼀科。

察举主要依据个⼈在地⽅上的声望,称为乡举⾥选。

然⽽随着豪强地主势⼒的发展,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地⽅豪门垄断了向中央举荐的渠道,底层⼈才的上升空间⼗分狭窄。

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逐渐取代了察举制,这种举荐⽅式是在各个州郡均设置中正官,通过中正以书⾯材料推荐和评价⼈才,但是由于中正官的评价仅⼀⾯之词,买通中正来取得举荐的现象层出不穷,以⾄于有古⽂记载“权富者多能以⼈事得举,⽽受志贫约者,只能以穷退见遗”。

中国古代选官演变规律

中国古代选官演变规律

中国古代选官演变规律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规律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阶段:
1. 世卿世禄制:在先秦时期,选官主要采取世卿世禄制,即根据血缘关系来选拔官员。

这种制度下,官员的职位是世袭的,后代可以继承父辈的官职。

2. 军功爵制:到了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实行军功爵制,即根据军功的大小来选拔官员。

这种制度在秦国得到了最好的实施,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按军功爵制选官的制度。

3. 察举制与征辟制:汉代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即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同时,皇帝也可以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4. 九品中正制:三国时期,曹丕实行了九品中正制,即根据中正官的品评来选拔官员。

中正官负责品评和他同籍的士人,包括本州和散居其他各郡的士人。

5. 科举制: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它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官员的主要依据,加强了皇帝在选官中的权力。

科举制一直持续到清末,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规律是从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世袭制逐渐转变为以才能和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的选拔制。

这种变化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皇权集中的趋势,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官方式:由举荐评定授官到科举考试,趋向严密、科学。 四个发展阶段:秦汉确立发展一隋唐完善—宋元加强—明清强化。 2.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评价: (1)“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继承祖上的权位。此选官制度使官吏来源被贵族垄断,不利于有用人才的选拔。 (2)“察举制”虽在当时看来比较完善,但各方面都体现出封闭的特征。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3)隋唐以后实行的“科举制”虽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提高了行政效率,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 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它是一种文化专制,到明清时发展为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 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不利于人才培养和科技进步。 3.对古代选官和监察制度的认识 一个根本目的:强化皇权统治。 两个层面:选拔官吏和监察百官。 三个趋势: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选拔方式由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选拔形式日趋严密,趋向制度化。 习题训练 1.秦汉时期,中央设监察机关,汉代的御史台监察地方行政,刺史分部巡视郡级行政工作,郡以下行政工作由郡国守相、县令长、乡长逐级巡 视。这表明秦汉对地方的监督() A.尚未形成一个明确的行政巡视体系 B.中央监察制度与地方监察制度相脱节 C.采取分层与分部巡视相结合的巡视制度 D.巡视官员具有职权不明相互推诿的现象 2.隋唐时期,侍御史是主管监察的官员。隋朝侍御史“始自吏部选用,不由台主”,唐初侍御史“皆吏部与台长官、宰相议定,然后依选例补 奏,其内诏别拜,不在其限”。这表明隋唐时期() A.监察官员由监察主管部门独立任免 B.监察官员独立行使监察权 C.行政部门参与监察官员的任免工作 D.监察机构独立于行政部门 3.唐僖宗时,(左拾遗)侯昌业上疏:“上不亲政事,专务游戏,赏赐无度,田令孜专权无上,天文变异,社稷将危,上疏极谏”。上大怒,召 昌业至内侍省,赐死。由此推断() A.引导式劝谏有助于民主政治 B.尊天道施仁政的理念消亡 C.左拾遗职责是内侍皇帝起居 D.该官隶属于谏诤监察机构 4.宋仁宗年间,“刘保衡鬻卖房产案”曾给嘉佑政坛带来了不小的震动。三司使张方平因贱买了商人刘保衡的房产,遭御史中丞包拯弹劾而罢 免外放。继任三司使宋祁因与宰相宋庠为兄弟,又遭包拯弹劾而离职改任。这表明宋代() A.回避制度能够有效杜绝官员的腐败 B.官场争斗十分激烈 C.注重通过监察制度来防范官员贪腐 D.文臣注重道德操守
九品中正制 (1)内容:中央选择德才兼备的官员兼任原籍中正官,查访本州 士人,然后依据品行、门第等将士人评列九品,作为中央选官 的依据 (2)影响:推行初期,评判人才综合考虑门第和才能,起到了选 拔人才的作用;后期,看重门第,沦为士族垄断仕途的工具
文中的这一“制度”是指什么制度? 答案 科举制。 3.美国当代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 球通史》中说:“统治中国的是一个由学者 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 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羡慕的有效 稳定的行政管理”。
中国:八股取士束缚思想;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近代工业的发展和近代学堂的创办。(答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科举考试难以适应 近代实用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需要。
核心考点
史料实证
世官制
(1)内容:选官范围限定为贵族,由贵族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

(2)影响:推动了奴隶社会的发展
军功爵制 (1)内容:按照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爵位,商鞅变法,实行二十等 爵制 (2)影响:有利于国家选拔军事人才,满足了国家统一的社会需 求 察举制 (1)内容:官吏察访适合的人才向中央举荐,官吏任免权最终由 中央掌握 (2)影响:在实行之初,按人口比例举“孝廉”,并加以考试选 用,给中小地主阶级及其他社会阶层提供了参政机会
5.公元132年,左雄向汉顺帝上言:孝廉年不满四十的,不得推举;孝廉需考试才能授官,诸生试儒学经术,文官考公文。“帝从之,于是班下 郡国”。左雄改制表明() A.儒学开始成为人才选拔的依据 B.考试成为人才选拔的主要手段 C.察举制经历脱变走向历史终点 D.统治者力图改进原有的察举制 6.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 (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材料三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 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四 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 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 材料五 1905 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同 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 员。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这类新式人才。 ——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3)据材料四,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分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 (4)在近代,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而在中国却难逃被废除的命运。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 参考答案: 1.【答案】C 2.【答案】C 3.【答案】D 4.【答案】C 5.【答案】D 6.【答案】(1)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答三点即可) (2)被西方国家借鉴;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社会稳定。(答五点即 可) (3)看法:科举制层层精选人才;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所选人才缺乏实际治国能力。 目的:改革科举制,培养实用人才;挽救民族危机。 (4)西方:用考试方式选才,体现公平择优,符合西方的平等观念。
这种管理的有效性有哪些?
科举制 (1)内容:废除九品中正制,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
答案 提高了官员素质,扩大了统治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选拔
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
中央集权
归纳总结:从汉代察举制到魏晋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科举制,中国选官制度日趋完善,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提高了官员素 质,推动了中华帝国走向繁荣。 2.监察制度 (1)先秦时期的萌芽阶段:夏商周三代已有监察的因素和活动,但严格意义上的监察制度未确立。 (2)秦汉时期的形成阶段:秦朝的御史大夫、汉代的刺史,表明从中央到地方出现完整的监察制度。 (3)隋唐时期的成熟阶段:隋唐时期, 门下省负责审议和封驳,出现谏议制度, 形成较严密的监察网络。 (4)宋元时期的强化阶段:宋代设立独立机构谏院,元代制定一整套监察法规。 (5)明清时期的顶峰阶段:明朝设厂卫特务机构,并在地方设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监察、司法;清代设有监察机构—都察院。 要点释疑 1. 选官发展规律 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标准趋向公开和相对公平。 选官权:从地方收归中央。
1.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 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 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 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 材料主要反映了什么现象? 答案 察举制的弊端。 2.马克斯·韦伯说:“此一制度导致候补者互 相竞争官职与俸禄……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 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 养。”
知识主线 1.选官制度的演变
时期
夏、商、西周 开始:夏商时期 衰落:春秋战国时期
战国、秦朝和汉初 开始:战国 发展:秦朝 衰落:汉初
两汉 开始:西汉 衰落:东汉末年
魏晋南北朝 创始:曹魏 发展:两晋 衰落:南北朝
隋、唐、宋、明、清 产生:隋 确定:唐 发展:北宋 衰落:明清
考点 古代选官制度的不断成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