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以科举制为例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ppt

形成背景:
各国的政治改革都将列为主要内容,并代之以 军功授爵和国君任命
新的制度使一些出身低微的人,可以通过征战 立功、或因政治上的才能而成为将相。
王侯不必贵胄的观念深入人心
作用:标志着世袭贵族主宰政治的时代基本结 束。
两汉—察举制
消极影响: 在选官制度日趋腐朽的情况下,出现了一批世代
为官、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的豪门大族,累世 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
解析:从图片中可以了解到各国举的灯笼是火车形状, 20世纪初的这一幅漫画正反映了帝国主义掠夺中国铁路 权益。B项说法错误,C项不能反映漫画的主题,D项时 间上不一致。 答案:A
[典题例析] [例2] (2010·福建高考)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
中心。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
世袭制 — 军功爵制 — 察举制 — 九品中正制 — 科举制
先秦 秦代
汉代 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清末
世袭
推举
考试
历史ⅱ岳麓版第13课交通与通讯 的变化资料
精品课件欢迎使用
[自读教材·填要点]
一、铁路,更多的铁路 1.地位 铁路是 交通建运设输的重点,便于国计民生,成为国民经济 发展的动脉。 2.出现 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山 至开胥平各庄铁 路建成通车。 1888年,宫廷专用铁路落成。
[合作探究·提认知] 电视剧《闯关东》讲述了济南章丘朱家峪人朱开山一家, 从清末到九一八事变爆发闯关东的前尘往事。下图是朱开山 一家从山东辗转逃亡到东北途中可能用到的四种交通工具。
依据材料概括晚清中国交通方式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提示:特点:新旧交通工具并存(或:传统的帆船、独轮车, 近代的小火轮、火车同时使用)。 原因: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加剧了中国的贫困,阻碍社会发 展;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与示范;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与发展; 政府及各阶层人士的提倡与推动。
古代主要选官制度的演变

古代主要选官制度的演变古代主要选官制度的演变古代社会选官制度的演变,可以说是从部落联合到封建国家的建立过程。
随着社会制度的逐渐演变,古代选官制度也经历了从部落首领的自然领袖到世袭王朝的建立,再到科举制的推行的历程。
首先,在原始社会的部落联合中,选官的方式是通过氏族长老的民主选举产生,这个过程主要是以经验和声望为依据。
在这个阶段,官员的职责主要是处理部落内部的纠纷和外部的交涉,具有非常有限的权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结构逐渐变得复杂,人们逐渐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国家。
在这个过程中,首领身份从自然领袖地位逐渐转变为世袭制。
这个过程中,选官制度的目的也从满足部落内部的需要转变为维护社会秩序和加强国家统治的需要。
在这个时期,官员的选拔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是简单的选举,而是采用了世袭或者世袭制与选拔相结合的方式。
官员的选拔标准则主要是家世和功绩。
然而,在封建社会中,由于世袭制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官员的质量和能力开始受到质疑。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举制逐渐出现并广泛推行。
科举制是一种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它的出现标志着政治权力逐渐脱离血缘关系而聚集在有学问的人身上。
科举制选拔官员的标准主要是才能、学识和品德。
参加科举的考试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从乡试、府试到会试,最终通过考中进士才能成为官员。
科举制的推行,使得政府官员的选拔更加公正和规范,也为社会中的普通人士提供了升官发财的机会。
同时,科举制也加强了中央政权对地方政府的控制,提高了国家的统治效率。
然而,科举制也存在一些问题,对官员的选拔标准过于注重学识而忽视实际能力和经验,导致国家管理者的缺乏实际操作能力。
此外,科举制也造成了一些负面的社会现象,如学说风气泛滥,注重书本知识而忽视实际能力的削弱等。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举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逐渐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以选举为基础的官员选拔制度。
选举制度更加注重公民的参与和民主的原则,使得官员的提名和选举更加开放和透明。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夏商周时期——世卿世禄制:在原始社会末期,尧实行禅让制,即“天下为公,选贤举能”。
然而,随着大禹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启,家天下的局面开始形成,选官制度也转变为世卿世禄制。
在世卿世禄制下,“世卿”即是指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他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地担任高官。
这种制度意味着子孙可以世世代代沿袭继承祖辈的官爵和财物。
2.秦代——按功授爵: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废除了旧有的世卿世禄制,开始实行“奖励军功,按功授爵”的制度。
这意味着个人的官职和爵位是基于其军功来决定的。
3.两汉时期——察举制与征辟制:察举制: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后再任命官职。
征辟制:这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并再向朝廷推荐的一种制度。
这种制度主要用于选拔某些有名望的品学兼优的人士。
4.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根据家世和个人品行来定品级的选官制度。
中正官负责品评和他同籍的士人,但由于士族势力的影响,后来这一制度逐渐演变为仅凭门第出身来选拔官员,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5.隋至清时期——科举制:隋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建立了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形成。
唐朝时,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增加了考试科目,并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之后的朝代,如明清时期,继续沿用科举制,但形式和内容有所变化,如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科技和思想的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经历了从世袭到军功、从地方推荐到中央统一考试等多个阶段,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的变化。
这些制度不仅影响了古代官僚体系的构成,也对当时的社会流动和阶层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过程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是从世官制、察举制、中正制、科举制逐渐演变成熟的。
世官制即世卿世禄制,不做论述,只论述后三种。
一、汉代察举制汉代仕途有七个途径:荫任、赀选、孝廉(郡国举孝廉,孝举民,廉举吏)、茂才(州举茂才)、射策甲科、公府、诏举。
荫任和赀选两途逐渐衰落,孝廉以下各途逐渐昌盛。
汉武帝收揽政权,加强皇权和集权。
同时,改变汉初军政府状态,建立士人政府,开平民知识分子入仕之坦途。
且孝廉茂才皆地方推荐而来,一律一视同仁,皆以户口多少为比例。
推荐人才到中央为郎官,观摩数年,分配任职,增强地方对中央的向心力,增强国家统一基础,政府有纵的社会基础,有横的地理基础,汉世所以能统一控制四百年,此为一重要因素;而中国二千年统一政府,亦以此为根基。
二、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为兼顾乡举里选的旧传统,适应战乱中人士流动的新环境,加上汉末乡议已经被地方少数人所掌握。
魏政府准备将评议权由地方移归中央,实行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加速门阀社会、门阀政治的形成。
官品制度一直维持到清代。
三、隋唐科举制589年(开皇十八年),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来公开选拔人才。
到隋炀帝大业年间,设进士科,试策取士,标志科举制的建立。
科举制到唐朝完善,以明经、进士二科为最重要。
明经共有三场:帖经、口试、策试。
进士也是三场:帖经、诗赋各一篇、事务策三条。
开元二十四年前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试。
次年由礼部侍郎主试。
察举制权在地方官;中正制权在地方豪族;科举制权在中央。
科举制实以考试选官,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国家控制人事任命权,树立中央权威,扩大统治基础,保证社会稳定。
科举制拓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范围,打破士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扩大了统治基础。
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为考查内容,巩固了儒学的独尊地位,统一了士人思想。
推动教育的发展,培养了大批文化巨人,是唐诗宋词繁荣的原因。
古代东亚的日本朝鲜均效法中国科举制;近代欧美文官制度也来自中国科举制;中国科举制在欧洲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历史研究: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演变

历史研究: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演变
简介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一种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从唐朝开始发展,并持续了近
千年。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发展和演变。
起源
初期考试制度
在秦汉时期,已有一定的考试制度,但与后来的科举制度有所不同。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官员选拔形式逐渐向考试转变。
进士及第开始出现,并成为官员任
用的重要标准。
发展与完善
宋代
宋代是科举制度最为完善和盛行的时期。
科举分为进士科、明经科和贡举科等。
元明清时期
元明清时期,虽然保留了科举制度,但逐渐沦为僵化和官僚化的制度。
应试教
育问题也日益凸显。
演变与影响
影响社会结构
受到科举制度影响,中国历史上形成了一个以士人为核心的社会阶层,决定了
政治、社会和文化的格局。
选拔官员准则
科举制度形成了以知识为主要标准的官员选拔准则,强调文化教育和考试成绩。
教育体制变革
科举制度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体系的发展与完善,并对后来的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结论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经历了起源、发展和演变等过程,对社会结构、官员选拔准
则和教育体制产生了重要影响。
尽管在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问题,但科举制度
仍旧是中国古代对人才的一种重要选拔机制。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变化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变化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选官制度经历了多次变化和演进,形成了不同的选官模式和程序。
本文将从远古时代开始,逐步介绍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变化。
一、远古时代的选官制度在远古时代,中国的选官制度主要是以家族世袭为主。
当时,权力由家族掌握,国家领导者往往来自统治家族。
这种制度被称为“世袭制”。
世袭制下,领导者的权威主要依靠家族的声望和传统,而非个人的才干或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治的演进,世袭制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权力传承在家族内部进行,容易使领导者的能力和素质下降,导致治理能力不强。
其次,世袭制也容易引发家族内部斗争,造成政治不稳定。
二、封建王朝的选拔制度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王朝政权逐渐形成。
在封建王朝时期,选官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
国家政权逐渐摆脱家族的束缚,开始注重个人的才能和政绩。
封建王朝采用的主要选拔制度是科举制。
科举制根据考试的结果来选拔官员。
该制度通过举行科举考试,选拔人才来管理国家事务。
科举制度确保了选拔官员公正和公平,使人才的培养成为社会的重要任务。
科举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选官制度的问题。
但同时,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弊端。
首先,考试制度过于繁琐,助长了刻书求测的风气,将教育过度地看成了应试教育。
其次,科举制度中重视文化功底,对实际能力和管理经验的要求较低,导致有些官员在执政中不懂实务。
三、现代政治制度的选举制度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在现代政治制度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演变和改良。
中国的现代政治制度中,选官采用的主要方式是选举制度。
选举制度通过公民的选举权来选举政府官员,确保了政府官员的合法性和代表性。
现代选举制度注重选民的公民权利和选举程序的规范性。
选举制度要求选民具备一定的资格和能力,通过选举来选出最有能力和受信任的候选人担任官职。
同时,选举制度还规定了选举的程序和规则,确保选举过程的公正和透明。
论中国历史上的官员选拔制度——以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为视角

摘 要 选官制度是与国家同步出现于人类历史舞台。
官吏选拔制度要解决的问题是由什么人来做官,通过什么途径、什么方式来做官,换言之,它要解决的是官吏的入口问题。
中国古代官吏选拔的是由统治者来选择统治者,或者说是以贤选贤,即还是通过少数来选择少数,但它又是被相当程度地客观化和制度化了的,不以个人的意志和为转移,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选择。
选官制度采取什么样的选择标准,对于社会资源的分配、社会分层的确立以及个人地位的变迁意义重大。
在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的历史上,曾经先后出现过奴隶社会的世卿世禄制、先秦时期的招贤制、秦代的军功制、两汉时期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隋唐至明清时期的科举制等不同样式的选官制度,但每个时期的选官制度并不是唯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察举制时代主导方式为察举,其它方式有任子、军功、辟除、荐举、征召、太学生、吏道等;科举制时代,主导方式为科举,其它方式有荐举、补荫、吏道等。
但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系统完整的选官制度是从两汉的察举制度开始的,“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是选官制度发展的主线,选官制度由察举到科举的发展,呈现如下几个基本趋向:选举权力集权化和专制化,选举对象庶民化和自主化,选举标准及方法客观化、公平化和简易化,选士制度与选官制度的职能专门化,选举运作机制严密化。
本文主要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的产生条件及结构的角度对中国历史上的官员选拔制度做一分析。
关键词: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选官制度 Abstract Official election system is in sync with the national stage in the history of mankind. Government in the selection sy stem to solve the problem that who is suitable for an official, by what channels and what approaches to elect officials, in other words, it has to settle the issue of the entrance officials. Ancient Chinese officials selected by the rulers to choose rulers, or through a few select minorities, but it is a considerable degree of 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objective, and not to individuals and the will to move, is a top choice. Official election system to what kind of selection criteria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social resources, social stratification, as well as the establishment of personal status changes of great significance.Ancient Chinese officials in the history of the system for selecting and, once there has been slave society, generations-old order system, the pre-Qin period Career system, the military merit system of the Qin Dynasty, the reviewer cited the Han Dynasty period of th e Wei, J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period Jiupinzhongzheng system, to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period of the Ming and Qing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such as different forms of election system. However, each time the system is not the only elected official, but a wide variety of, for example, monitor system give way to detect lead times cited, there are other ways Zi-Ren, military exploit, dispel, recommend, recruitment, old students, officials Road; era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the dominant approach to civil service exams, there are other ways Jianju, fill Yam, officials Road.But the history of China in a real sense integrity of the election system is the official system of the reviewer from the Han Ju system started, " Reviewer cited official - Jiupinzhongzheng system -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the election of the main line of official developmen t system, the election system from the reviewer cited official to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showing several basic trends as follows: Election centralization of power and autocracy, and the election of independent object of the common people, electoral standards and methods of objective, fair and simple, with the election system and election system of the registry of specialized functions, the election of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more tighter.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system for selecting officials in Chinese history based on conditions and the structure of quote system, Jiupinzhongzheng system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of the Chinese officials on th e history the system for selecting and do an analysis.keywords:reviewer cited official;jiupinzhongzheng system;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official election system烟台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课件

历史发展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
选官制度逐渐向才学和军功转 变,如齐国的“选士”和秦国 的“客卿”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
实行九品中正制,即由中正官 对各地人才进行品评,以决定 其升迁或任用。
夏商周时期
选官制度以世卿世禄制为主, 即贵族世袭官职。
秦汉时期
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即由地 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选取人 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课件
目录
•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概述 • 察举制 • 九品中正制 • 世卿世禄制 • 征辟 • 科举制度
01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是指封建社会 时期,国家通过选拔贤才担任官 职,以实现国家治理的制度。
特点
选拔标准以德才兼备为主,选拔 方式以考试、推荐、考察等为主 ,选拔范围以士人为主,选拔程 序严格、规范。
门阀政治的形成
促进了世家大族的发展
九品中正制强化了门阀贵族的地位, 形成了门阀政治。
九品中正制为世家大族提供了政治上 的保障和利益,促进了其发展壮大。
人才选拔的局限性
由于选拔标准过于主观和片面,导致 人才选拔的局限性,限制了社会阶层 流动。
04
世卿世禄制
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世卿世禄制是指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的制 度。
力。
士人政治
征辟制度使得士人有机会进入官 场,参与政治决策,促进了士人
政治的形成和发展。
06
科举制度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 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具有公平、 公正的特点。
特点
科举制度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官员的 主要依据,打破了门第、血缘等因素 的限制,使得更多的人才得以进入官 场。同时,科举制度也促进了教育的 发展和文化的传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朝 察举征辟:
孝廉
特点: 标准越来越科学,公正,客观
选官制度 (了解一下)
——选官制度建立的目的:
强化专制统治,重视集纳人才以充 实执政集团,提高行政效率。
——选官制度建立的(共同)作用:
对维护地主阶级封建统治,促进封 建社会发展起过巨大的作用。
皇帝的烦恼之选官取才
科举取士:才能
隋唐
世卿世禄: 西周 血缘
魏晋 九品中正:
门第
选官制度
军功授爵: 战国 军功
血缘、门第、等级、世袭、出身。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 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 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 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 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世袭。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以科举制为例
高考考点:
1、理解科举制创立的背景 2、了解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 程,理解并掌握科举制的影响
1、思考并讨论:科举制创立的背景?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 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制度 世官制 实行 西周至 时间 春秋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魏晋南北朝 隋唐宋 汉 元明清 德才(贤 德(实际上 考试成绩 血缘 标准 良方正) 是门第) 官职世袭 以官举士, 设立中正官, 择优录取, 特点 封闭性 人才分等 仕途开放 察举制
局限
被限定在 贵族范围
以官举士、 以儒家经义 权操于上, 成为世族把 为主,尤其 持政权工具 明清八股取 后为世家 垄断 士,束缚思 想
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 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 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可见隋唐开创的科 举考试制度,对东西方都发生过较大的影响。 ——孙中山《五权宪法》
孙中山先生曾充分肯定中国的科举制度 “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 的制度”。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称之为 “中国第五大发明”。 ——孙中山《五权宪法》
材料三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 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 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3)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 么?
九品中正制; 弊端: 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 人才,垄断仕途
材料阅读与思考
材料一:(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科进 士缀行而出,喜曰: “天下英雄,入吾毂中 矣。” ——王定保《唐摭言》
材料二: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 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Biblioteka 十 余人也。” ——《日知录集释》
材料三: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 是读书人。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 我有笔如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 男儿当自强。 ——元 · 高明《琵琶记》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