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行走中常见的步态问题及指导策略.doc
家长指导教案:如何帮助幼儿克服走路时的困难

家长指导教案:如何帮助幼儿克服走路时的困难对于幼儿来说,学习走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
不仅是能够独立行动,还能够促进幼儿感官和神经发展。
然而,对于许多婴儿来说,学习走路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过程,因为他们需要克服许多困难和障碍。
家长的指导与鼓励对幼儿在学习走路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家长如何帮助幼儿克服走路时的困难。
一、培养幼儿站立和保持平衡的能力站立和保持平衡是学习走路的基础。
家长可以通过以下的方法来培养幼儿的站立和保持平衡能力:1.让幼儿站起来并保持平衡:把幼儿放在一个平稳的表面上,例如床、沙发或婴儿座椅,然后轻轻地扶持幼儿的身体并说话鼓励幼儿尽量站立和保持平衡。
2.让幼儿站在自己的脚上并保持平衡:当幼儿能够站起来并保持平衡时,家长可以试着让幼儿站在自己的脚上并保持平衡。
家长可以轻轻抱住幼儿的腋下并用手扶持幼儿的脚踝,让幼儿站在自己的脚上,同时鼓励幼儿尽量保持平衡。
3.让幼儿走路:当幼儿可以站起来并保持平衡时,家长可以试着让幼儿走路。
家长可以轻轻抱住幼儿的腋下并用手扶持幼儿的腰部,在幼儿前面走着,同时鼓励幼儿尽量走路。
二、增加幼儿的身体协调性在学习走路的过程中,幼儿需要不断地提高身体的协调性。
家长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增加幼儿的身体协调性:1.让幼儿爬行:爬行是让幼儿增加身体协调性的一种有效方法。
家长可以放置一些玩具或物品在幼儿面前,然后鼓励幼儿爬行向前获取它们。
2.让幼儿跳跃:跳跃是让幼儿增加身体协调性的另一种有效方法。
家长可以在室内或室外的安全区域为幼儿提供一个小的跳跃场所,并鼓励幼儿跳跃。
3.让幼儿进行平衡训练:平衡训练可以帮助幼儿增加身体的协调性和平衡能力。
家长可以在室内或室外的平稳表面上为幼儿提供一些平衡器材,例如平衡板、球或枕头等,并鼓励幼儿试着站立或行走在上面。
三、提高幼儿的肌肉力量肌肉力量对幼儿的走路技能发展至关重要。
家长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帮助幼儿提高肌肉力量:1.让幼儿练习爬行:爬行是一个在提高幼儿肌肉力量方面非常有效的练习方式。
婴幼儿行走中常见的步态问题及指导策略

婴幼儿行走中常见的步态问题及指导策略作者:李峥阎艳来源:《家教世界·现代幼教》2017年第03期独立行走能力的发展解放了婴幼儿的双手,使婴幼儿的行动更加方便自如,更为婴幼儿探索新世界打开了大门。
我们发现婴幼儿行走的姿势问题受到大多数家长的关注。
婴幼儿行走时出现过内八字、外八字、足尖走、燕飞式、鸭步走等姿势,这些常让家长感到不安和焦虑。
早教指导者如何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对策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下面我们以案例的形式介绍发生在婴幼儿学步过程中的步态问题及指导策略。
一、案例描述案例1:基本情况:小A,女,18个月观察实录:小A平时由外婆抚养。
小A在其他各方面的发展比较理想,与教师互动良好,特别是语言方面明显优于同月龄的婴幼儿。
然而她的爬行和学步都比较晚,16个月才开始蹒跚学步,现在走路时两只脚向两边撇开,呈“外八字”。
走线活动时,小A不肯配合,吵着要外婆抱。
指导过程:(一)倾听交流老师在亲子集体活动之后与其外婆进行了个别交流。
在交流中了解到:外婆发现小A走路步态有问题,试图矫正,可是小A不但很紧张而且很抗拒。
我追问外婆:“那么您是如何矫正的呢?”外婆说:“为了纠正她走路姿势,我每天都让小A在家顺着地板上的直线练习走线。
可是她总是不肯配合,老师你看她到现在走路还是这样子,一个女孩走路这样多难看呀。
”(二)耐心讲解我们从谈话中发现外婆特别关注小A的发展状况,同时也迫不及待地希望孩子快速成长。
于是我们给外婆耐心介绍0~3岁养育的基本理念,使让她明白:婴幼儿是带着先天的成熟时间表降生的,早期教育只有遵循婴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的发展规律及个性特点,才能获得预期的效果。
孩子走路有早有晚,我们应该关注孩子的成熟时间,处理好成熟与发展的关系。
过度的训练不仅是徒劳的,有时甚至是有害的。
(三)教育建议根据小A的现状,我们给她提出了以下的调整建议:1.创设良好的锻炼环境。
恰当适宜的环境能激发婴幼儿行走的兴趣,对于这一时期的婴幼儿重要的不是千方百计地训练,而是为婴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提供有利时机,以平和的心态对待成长中的婴幼儿。
婴幼儿护理宝宝的常见运动发展问题及应对方法

婴幼儿护理宝宝的常见运动发展问题及应对方法宝宝的运动发展是其生长与发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婴幼儿的健康和智力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宝宝的运动发展过程中,常常伴随着一些常见问题。
本文将讨论与这些问题相关的应对方法,以帮助父母更好地护理自己的宝宝。
1. 肌力不足在宝宝的初次运动尝试中,可能会出现肌力不足的情况。
这导致宝宝无法完成一些基本的运动任务,如翻身、爬行或者坐起来。
针对这个问题,父母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应对:- 提供足够的支撑:使用婴儿床边或者毯子等物品来为宝宝提供足够的支撑,帮助其完成一些动作,并逐渐加大运动难度。
- 面对面互动:与宝宝进行面对面的互动,通过唱歌或者拍手等方式引起宝宝的注意力,激发其动力,促使其进行更多的运动尝试。
- 日常活动:在日常生活中,给宝宝创造更多的机会进行运动,如将玩具放在稍远的位置让宝宝爬行去取,从而鼓励其肌肉力量的发展。
2. 发育延迟有时,宝宝的运动发展可能出现延迟,即宝宝在特定年龄段应该掌握的运动技能没有及时出现。
这可能与个体差异或者其他潜在健康问题有关。
以下是一些针对发育延迟的应对方法:- 定期体检:及时带宝宝去医院进行定期体检,了解宝宝的身体发育情况,以便尽早发现潜在问题并得到专业建议和治疗。
- 温和的运动促进:通过温和的体操、按摩或者适当的推拿,促使宝宝的肌肉群得到刺激,有助于提高其运动技能的发展。
- 耐心与鼓励:父母应该保持耐心,并鼓励宝宝积极尝试运动活动。
及时的积极反馈和肯定可以促使宝宝更有动力地进行运动,逐渐克服发育延迟问题。
3. 姿势问题有些婴幼儿在运动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姿势问题,如弓背、扁平头或者身体不平衡等。
这些问题可能对宝宝的骨骼和肌肉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以下是一些姿势问题的应对方法:- 姿势矫正:在宝宝运动过程中,父母应该关注宝宝的姿势,并及时纠正。
比如,当宝宝摆放在床上时,用一个小枕头垫高其头部,有助于减轻扁平头的发生。
- 促使平衡:给宝宝提供平衡训练,如坐立训练、促使宝宝保持平衡的游戏,有助于改善其身体的平衡感。
婴幼儿在走路时遇到的问题

婴幼儿在走路时遇到的问题宝宝学走路,那可真是个大工程啊!看到自己家小宝站起来,摇摇晃晃地迈开小步子,你是不是也像我一样,感叹“真是长大了”?可是,别看宝宝们走路看似轻松,背后其实藏着不少小难题,真是“步步惊心”啊。
宝宝才开始学走路,那些摔跤、跌倒、碰到脚丫的情景,你是不是看得眼睁睁地心疼,恨不得自己上去扶一把?可是,谁让宝宝就是这么个小倔强,总是自己硬着头皮往前走。
每当看到他们在地上扑通一下摔倒时,你是不是也恨不得跳出来“全程陪跑”?可惜,宝宝就是喜欢在摔倒后再站起来,自己恢复得比谁都快,真是给我们做了个“表率”!肯定有家长会说:“哎呀,宝宝摔倒了,怎么办?会不会磕着脑袋?”别着急,咱们先给宝宝的步伐做个“小诊断”。
首先啊,宝宝刚学走路,那简直就是个“醉酒状态”。
你看他们站不稳,双腿像是“两个软面条”,屁股一晃一晃的,活脱脱就是个“走路的瘾君子”。
你可能在心里嘀咕:“这不比我小时候还不稳当呀!”但宝宝身体结构和我们大人不一样。
他们的小腿骨还没有完全发育好,肌肉力量也不强,所以每走一步,都像是在和地心引力做斗争。
每走几步,摔倒一回,这可真是没办法避免的。
然后呀,最让家长心头一紧的就是宝宝走路时,那一双小脚丫。
你会发现,他们走得慢,走得累,还经常东倒西歪的。
宝宝的步伐,怎么说呢,有点像蹒跚学步的企鹅,特别萌,但又特别让人担心。
这个问题啊,跟宝宝的发育是分不开的。
孩子学走路的那会儿,骨骼还没发育完全,身体的重心也没找到,所以看起来特别不协调。
你说,这小家伙连站都站不稳,怎么可能一下就跑起来?如果宝宝总是摔倒,或者好像走几步就不愿意走了,那也许是鞋子不合适,或者地面太滑了。
记得为宝宝选择合适的鞋子,最好是软底的,让他们的脚丫可以自由活动,不至于限制他们的动作。
就像我们小时候,穿着大人的鞋子走路,那简直就跟“踩着煎饼”一样不舒服,宝宝也一样需要一双合适的鞋子来支撑。
讲到摔倒呀,宝宝们一摔倒,总是会哇哇大哭,你是不是又担心又心疼?但宝宝哭哭闹闹的背后,往往只是想让你注意到他们的存在,或者是因为摔得疼了想要依赖你一下。
宝宝学走路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宝宝学走路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随着宝宝的成长,学会走路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然而,对于许多父母来说,他们可能会遇到一些常见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宝宝学走路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常见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法,帮助父母更好地应对这一阶段。
问题一:宝宝双脚内扣(X型腿)有些宝宝在初步学习走路时,会出现双脚内扣的情况,即X型腿。
这是由于宝宝的髋关节尚未完全发育引起的。
这种情况通常在宝宝开始走路后几个月内自行纠正,不需要太过担心。
然而,如果宝宝超过两岁后仍未得到改善,建议咨询儿科医生或专业的物理治疗师进行进一步评估。
问题二:宝宝走路时踮脚尖在宝宝学走路的早期阶段,一些宝宝可能习惯性地踮起脚尖行走。
这主要是因为宝宝的脚踝肌肉力量还不够发达。
逐渐地,宝宝会学会将脚平放在地面上。
为了帮助宝宝纠正这个问题,家长可以尝试以下方法:1. 给宝宝穿合适的鞋子:选择柔软、舒适、有助于脚部发育的鞋子。
避免给宝宝穿有高跟或硬底的鞋子,这可能加重宝宝踮脚尖的习惯。
2. 激励宝宝脚扁地走:鼓励宝宝将脚扁平地放在地面上走路。
可以在宝宝经常走动的地方放置一些有趣的玩具,吸引宝宝走路时集中注意力并尽量将脚平放。
3. 注意正确姿势:确保宝宝走路时身体保持挺直,背部不要瘫软。
通过调整宝宝的姿势,有助于鼓励宝宝正确地踏地行走。
问题三:宝宝倾斜行走在学习走路的过程中,宝宝可能会倾斜行走,即身体向一侧倾斜。
这可能是因为宝宝在尝试保持平衡时,侧身较多所致。
为了帮助宝宝纠正这个问题,可以尝试以下方法:1. 提供支撑:在宝宝学走路时,父母可以伸出一只手臂轻轻支撑宝宝的身体,给予一定的平衡支持。
逐渐地,减少对宝宝的支持,并让宝宝逐渐习惯保持平衡。
2. 练习均衡感:通过游戏和活动,有意识地锻炼宝宝的均衡感。
例如,可以让宝宝站在一条直线上,或者给宝宝提供一些玩具,让他们蹲下并伸手拿取。
3. 鼓励爬行:爬行对于培养宝宝的平衡感和核心肌肉力量非常重要。
鼓励宝宝多进行爬行活动,有助于锻炼身体的平衡协调能力。
儿童常见步态问题以及改善方法

儿童常见步态问题以及矫正方法生活中的很多小细节都会对小朋友身体健康造成影响,走路的姿势也是其中一个。
当小朋友很随意地走着的时候,可能就会因为这些随意的细节,影响小朋友们的颈椎胸椎等,最后影响身体骨骼的生长发育。
但发现小朋友有一些错误走路姿势后家长们也不必过于紧张,因为儿童错误步态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完全矫正过来的。
那下面就列举一些儿童常见的步态问题和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现象和造成的原因以及矫正方法。
最常见的:内八字、外八字走通常,我们在走路时,足的长轴可以有轻度外旋,它与步伐前进的方向大约在5°到10°之间。
大于这个幅度就是“外八字”,小于这个幅度就是“内八字”,长时间如此会造成骨骼畸形。
矫正方法:1.孩子走路时,让他的膝盖和脚尖对着正前方,不要偏离。
2.让孩子经常有意识地进行矫正练习,如在沙土、松土或湿地上走,然后观察他的脚印,看脚尖是否朝正前方,让孩子边走边改。
为了使孩子更好地改正,可让他进行“矫枉过正”练习,如“外八字脚”,练习脚尖朝内走路;“内八字脚”,练习脚尖朝外走路。
3.练习从台阶上往下跳。
跳的时候,要把双脚尖并拢在一起,跳下后不论是“外八字脚”,还是“内八字脚”,脚尖都会朝前。
练习一段时间后,走起路来就正常了。
4.年龄稍大一些的孩子可练习踢毽子。
踢毽子不仅是一种体育运动,同时也可以用来矫正“八字脚”。
矫正“外八字脚”,一般用脚内侧拐踢毽子;矫正“内八字脚”,用脚外侧拐踢毽子。
两脚交替进行练习,长期坚持。
弯腰弓背走路不能做到腰背挺直,长时间保持弯腰弓背容易导致驼背、身体平衡力下降、臀部肌肉下垂,而且呼吸变浅,心肺功能下降,造成眩晕和疲惫感。
矫正方法:1.面对着墙,距离约30~50厘米远站立,两手撑墙;腹部尽量贴着墙,然后再将腰部往前挺,坚持20秒,重复做10遍。
注意不要踮脚,腹部贴着墙时尽量吸气,挺腰时吐气,20秒内呼吸3遍。
2.端坐在椅子上,背部挺直;弯曲两肘,手臂抬高与肩膀齐平;两肘缓缓向后拉,尽量使两边肩胛骨并拢,大胸肌得以拉伸;保持该姿势,慢慢抬起下巴,头向后仰,缓缓吐气,静止3~5秒,重复做10遍。
儿童运动发展中的常见姿势异常和矫正方法

儿童运动发展中的常见姿势异常和矫正方法儿童的身体发育和运动发展是他们成长过程中非常关键的部分。
然而,在儿童的运动发展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姿势异常的情况。
这些异常不仅可能对儿童的生活产生不良影响,还可能导致身体发育的紊乱。
因此,及时发现并纠正这些常见的姿势异常就显得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姿势异常以及相应的矫正方法。
一、平足平足是儿童常见的足部姿势异常之一。
它表现为足弓减小或消失,导致脚掌完全触地。
平足可能影响到儿童的行走姿势和体力活动。
对于平足的矫正,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常规锻炼:鼓励儿童多进行一些弹跳和伸展的活动,可以有效改善足部的肌肉力量,从而有助于矫正平足。
2. 穿戴适宜的鞋子:为儿童选择合适的鞋子非常重要。
建议选择有足弓支撑和适当的鞋垫的鞋子,可以帮助儿童保持正常足部姿势。
3. 矫形鞋垫:对于较为严重的平足情况,可以考虑使用矫形鞋垫。
这种鞋垫可以提供额外的足弓支撑,帮助矫正足部姿势。
二、内八字腿和外八字腿内八字腿和外八字腿是儿童常见的下肢姿势异常。
内八字腿表现为两膝关节向内收拢;外八字腿则是两膝关节向外分散。
这些姿势异常可能影响儿童的平衡感和行走姿势。
以下是一些矫正方法:1. 生活习惯:引导儿童养成正确的坐姿和站姿习惯,避免长时间保持不良姿势。
2. 物理治疗:接受物理治疗可以帮助儿童加强相关肌肉群的力量,调整膝关节的稳定性。
3. 矫正鞋垫:对于较为严重的内八字腿或外八字腿情况,可以考虑使用矫正鞋垫。
这种鞋垫可以帮助调整膝盖和下肢的角度。
三、圆肩圆肩是指儿童在站立或坐姿时,肩膀向前下方收缩的现象。
圆肩可能导致不正常的背部姿势,并影响呼吸和肺活量。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矫正方法:1. 坐姿调整:引导儿童保持正确的坐姿,使肩膀向后下方收缩。
2. 肩部锻炼:鼓励儿童进行一些肩部拉伸和强化运动,以加强相关肌肉群的力量。
3. 矫正器具:使用一些矫正器具,如胸部矫正带或者肩带,可以帮助儿童纠正圆肩。
婴儿的常见运动问题与处理

婴儿的常见运动问题与处理随着宝宝的成长,他们的运动能力也逐渐提高。
然而,婴儿在学习如何行走、跑步以及其他活动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运动问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一些常见的婴儿运动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1. 身体不平衡婴儿在学习如何平衡自己的身体时,经常会出现较为明显的不平衡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您可以尝试下列措施帮助宝宝:- 给宝宝提供稳定的支撑。
在宝宝尝试站立或行走时,您可以轻轻地支撑他们的身体,以帮助他们保持平衡。
- 练习反身动作。
这是宝宝提高平衡能力的重要方法。
您可以轻轻抚摸宝宝的面颊,诱发他们进行反身动作。
- 给宝宝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让宝宝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下练习平衡,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平衡感觉。
2. 跌倒跌倒在婴儿学习运动的过程中是很常见的事情。
当婴儿出现这种情况时,你可以做以下几件事情:- 给宝宝提供安全的环境。
在宝宝尝试行走或奔跑时,确保周围的环境是安全无害的。
- 不要抓住宝宝。
当宝宝出现跌倒的迹象时,尽量不要强行抓住他们。
这有可能会导致一些意外情况的发生。
- 牢牢抓住宝宝的手。
当宝宝要下地行走或是上楼梯的时候,可以牢牢地抓住他们的手,以保证他们的安全。
3. 呼吸问题婴儿学习跑步或其他有氧活动时,容易出现呼吸问题。
您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帮助宝宝缓解这一问题:- 调整姿势。
当宝宝呼吸感到困难时,您可以调整他们的姿势,以使呼吸更加顺畅。
- 缩短运动时间。
宝宝在运动时需要适当地休息,以使呼吸系统得到恢复。
- 给宝宝适量的喂食。
如果宝宝运动前一段时间饥饿或吃得太多,也会影响呼吸系统的运作。
4. 肌肉酸痛当宝宝在进行较长时间的运动时,可能会出现肌肉酸痛。
您可以尝试以下方法帮助宝宝:- 轻柔按摩受影响的部位。
在宝宝运动后,轻柔地按摩受影响的部位,可以加速肌肉康复。
- 转变运动方式。
如果宝宝在一种运动方式中出现了肌肉酸痛的现象,可以改变运动方式,以避免相同的问题再次出现。
- 适当休息。
让宝宝在运动之间适当休息,以缓解肌肉的疲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推荐------------------------------------------------------ 婴幼儿行走中常见的步态问题及指导策略.doc婴幼儿行走中常见的步态问题及指导策略独立行走能力的发展解放了婴幼儿的双手,使婴幼儿的行动更加方便自如,更为婴幼儿探索新世界打开了大门。
我们发现婴幼儿行走的姿势问题受到大多数家长的关注。
婴幼儿行走时出现过内八字、外八字、足尖走、燕飞式、鸭步走等姿势,这些常让家长感到不安和焦虑。
早教指导者如何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对策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下面我们以案例的形式介绍发生在婴幼儿学步过程中的步态问题及指导策略。
一、案例描述案例 1:基本情况:小 A,女,18 个月观察实录:小 A 平时由外婆抚养。
小 A 在其他各方面的发展比较理想,与教师互动良好,特别是语言方面明显优于同月龄的婴幼儿。
然而她的爬行和学步都比较晚,16 个月才开始蹒跚学步,现在走路时两只脚向两边撇开,呈外八字。
走线活动时,小 A 不肯配合,吵着要外婆抱。
指导过程:(一)倾听交流老师在亲子集体活动之后与其外婆进行1/ 11了个别交流。
在交流中了解到:外婆发现小 A 走路步态有问题,试图矫正,可是小 A 不但很紧张而且很抗拒。
我追问外婆:那么您是如何矫正的呢?外婆说:为了纠正她走路姿势,我每天都让小 A 在家顺着地板上的直线练习走线。
可是她总是不肯配合,老师你看她到现在走路还是这样子,一个女孩走路这样多难看呀。
(二)耐心讲解我们从谈话中发现外婆特别关注小 A 的发展状况,同时也迫不及待地希望孩子快速成长。
于是我们给外婆耐心介绍 0~3 岁养育的基本理念,使让她明白:婴幼儿是带着先天的成熟时间表降生的,早期教育只有遵循婴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的发展规律及个性特点,才能获得预期的效果。
孩子走路有早有晚,我们应该关注孩子的成熟时间,处理好成熟与发展的关系。
过度的训练不仅是徒劳的,有时甚至是有害的。
(三)教育建议根据小 A 的现状,我们给她提出了以下的调整建议:1.创设良好的锻炼环境。
恰当适宜的环境能激发婴幼儿行走的兴趣,对于这一时期的---------------------------------------------------------------最新资料推荐------------------------------------------------------ 婴幼儿重要的不是千方百计地训练,而是为婴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提供有利时机,以平和的心态对待成长中的婴幼儿。
比如:在家开辟一块宽敞安全的场地,拿走对婴幼儿有危险的物品,减少对他们说不的频率,减少对其活动的限制。
2.增加与同龄婴幼儿活动的机会。
平时积极创造小 A 与同龄婴幼儿玩耍的机会,如多带小 A 到小区内的婴幼儿乐园玩耍,邀请小客人来家里玩或者自己到小伙伴家中做客等等。
让小 A 在与同龄婴幼儿的交往中获得学习和锻炼机会。
3.关注婴幼儿的心理发展,培养婴幼儿的自信心。
平时为婴幼儿营造关爱、满足及信任的家庭氛围。
在生活中为小 A 创设表现自己和体验成功的机会,当小 A 有新的进步给予积极的肯定与鼓励。
指导效果:经检查,小 A 在行走中出现的外八字步不是生理疾病,应是其不能控制自己的身体重心造成的。
小 A 本身比较敏感,行走又比较晚,所以特别在乎别人对她的评价。
不要刻意练习,多让婴幼儿在情境中自发练习。
当小 A 体验到行走的乐趣及成功的快乐后,她又能融入到同龄婴3/ 11幼儿中,又能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
外婆又重新露出了笑容,并握着我的手说:谢谢老师!还是你们说得对!过多地训练是不可取的。
还是你们的方法好!以后我一定让小 A 多与小伙伴游戏。
感谢你们的早教指导。
案例 2:基本情况:M,男,15 个月观察实录:M 活泼好动,13 个月会独立行走,但走路时常出现用脚尖走的情况,一只脚用脚尖着地,看起来有些跛行。
户外活动时,M 想要追大皮球,起步时身体向前冲,似乎像跑一样,行走过程中踮着脚尖跌跌撞撞的。
妈妈跟在 M 身后,不时紧张地张开双臂去保护,时不时地发出紧张的惊呼声。
指导过程:(一)个别交流,排查原因 1.排除脚骨发育问题。
我们用左手托住孩子的脚后跟,右手抓住脚向多个方向转动。
如果脚背方向无法弯曲 15 度以上,那可能是后脚筋生得太短。
出现这种情况,千万不要故意使其脚后跟着地,否则会引起膝关节逆向弯曲。
程度轻者不需要开刀,到医院直接以胶布固定即可痊愈。
2.观察 M 穿的鞋子。
---------------------------------------------------------------最新资料推荐------------------------------------------------------ 我们看鞋子软硬程度和大小是否合适,过大的鞋子会导致婴幼儿用足尖走路。
(二)排查情况分析经过初步的排查,M 的脚骨发育是正常的,各项生长发育指标也在正常范围,所以可排除 M 的生理健康问题。
M 站起来时,脚尖前有半个拇指的空间,说明鞋子的大小是比较适宜。
但是鞋子是软的,软底鞋对学步的婴幼儿不太适合了,应选择鞋底前 1/3 可弯曲,后 2/3 稍硬不易弯曲的鞋;鞋跟比足弓略高、鞋面柔软、防水性强,鞋帮稍硬的,这样可以有效保护学步期婴幼儿的踝关节。
据了解,M 学步时,家长选用了学步车作为辅助工具。
(三)指导建议 1.有针对性地进行走路练习。
建议 M 在室内练习行走时,光脚或穿防滑的袜子,这样更有利于他对自己身体平衡的控制。
2.及时给予肯定。
在 M 行走过程中,家长不要过于紧张或惊呼,因为这样的惊呼和情绪会影响 M。
家长欢快的笑脸、鼓励的眼神或动作都会对 M 的正常行走起到积极作用。
3.器械助力法。
5/ 11成人利用生活中的器械、材料,采用适宜的手段和方法,帮助和支持婴幼儿的行走动作发展。
M 很喜欢球,就利用与球相关的游戏来提高 M 行走的?定性,帮助他形成良好的行走姿态。
为 M 准备了一个直径 60cm 的健身球,家长和 M 一起玩球的游戏。
刚开始,让 M 玩拍球的游戏。
健身球圆溜溜的摇晃不定,需要 M 脚跟站稳后才能用双手拍打球。
M 双手拍球时,两脚要稳稳的站立,保持身体平衡,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M 的站立平衡能力得到了很好地锻炼。
在此基础上,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推球走。
在推球行进的过程中,因为身体不平衡,可能会出现左摇右晃的动作,家长此时不要过于担心,只要在一旁做好保护工作即可。
当 M 步子非常不稳时,家长可以扶住他的胯部帮助其保持平衡。
M 非常喜欢推球的游戏,常常乐此不疲。
这时家长要注意帮助 M 控制球滚动的速度,防止他因球滚动过快而跌倒。
4.尽量不使用学步车。
因为婴幼儿的脊柱发育还不成熟,背部肌肉发展也不完善,婴幼儿的骨骼还在继续增长,一旦遇到不良刺激,就会出现骨骼发育异常,久而久之就会引起脊柱和下肢骨骼的弯曲畸形,出现O型、X---------------------------------------------------------------最新资料推荐------------------------------------------------------ 型腿,学习站立和行走时最好慎用学步车。
指导效果:经过了两个月的时间,M 的独立行走能力显著提高了,已经能自如地走、经过一段时间的游戏,他走得越来越平稳了。
爸爸和 M 玩球时,每次将球推去出后,M 都能追着球走,追到球后都会开心地在球上拍打两下。
轻松有趣的游戏,让 M 大动作技能得到发展,行走能力显著提高,全家人都露出了笑容。
案例 3:基本情况:小 C,女,19 个月观察实录:小 C 第一次来早教中心参加活动,虽然她已经会走路了,但不太愿意离开家长的怀抱。
户外活动时,受到其他宝宝的感染才肯离开家长自己走。
观察到小 C 的走路姿势像燕子飞翔一样,两只胳膊张开。
指导过程:(一)谈话了解老师:小 C 平时是你们带的吗?奶奶说:小 C 从小是我们老两口带的。
老师:那你们平时带她出去玩吗?奶奶说:7/ 11很少带小 C 出去玩。
因为小 C 在刚学走路时摔了一次,磕到了头还缝了针,小 C 的妈妈就非常不高兴,责怪我们没有带好孩子,从此我们就开始特别当心!再也不敢让小 C 在地上走!后来一直到 17 个月才让下地走路。
会走路后我们也一直特别当心,很少带她出门,出门也是用小车推着或是抱着。
可是小C 不能一直不活动呀,这样小 C 怎么能和其他孩子一起玩呢?是呀,这也是我们担心的,但又怕她磕了碰了。
(二)专家指导针对小 C 家的情况,建议让小 C 妈妈来参加我们的公益讲座活动。
通过专家的指导让家长转变教养观念。
妈妈听了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袁丽萍开心成长,做冬日健康宝贝的专题讲座后还主动向专家进行了咨询。
专家的解答让妈妈育儿理念有了一定的改观。
(三)示范指导在指导中,教师以大脚小脚活动为例,进行了活动示范。
鼓励妈妈和小 C 一起尝试游戏,起初小 C 不愿配合。
后来观察到别的孩子游戏的情况后,抗拒减低,慢慢地能和妈妈一起迈出脚步了。
教师采用直接指导的方法,让妈妈参与到小 C 的活动中,与她积极互动。
---------------------------------------------------------------最新资料推荐------------------------------------------------------ (四)教育建议 1.要给小 C 提供自由活动的空间。
2.外出活动尽量让小 C 自己独立行走,创造机会让她多走走,满足小C 的需求。
3.增加亲子游戏,促进小 C 的发展。
指导效果:经过几次活动后,小 C 行走时平衡能力有明显提高,胳膊举起的幅度减小,虽然还不是特别协调但愿意和其他孩子一样投入活动了,家长看了也流露出喜悦的神色,并开始骄傲地说:我们家小 C 很聪明的,就是我们平时不敢放手,包办得太多。
教师说:是的,孩子很聪明的,你们平时多跟她做游戏,小 C 一定会更棒的。
二、思考与建议上述案例记录了婴幼儿行走过程中出现的步态问题,有一定的代表性。
每一个案例我们都采用不同的指导方式,这些案例演绎了我们的指导行为,诠释了我们的指导策略。
1.善于观察婴幼儿和家长。
婴幼儿行走过程中发生的步态问题成人要注意观察并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
要善于观察,不仅观察婴幼儿,更要观察家长。
通过观察可以全面、深刻地了解家长固有的教养理念、教养方式9/ 11与教养特点,可以准确地了解婴幼儿的行为特点、发展现状,为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