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13年课本修改版
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答案版(修订版)

第七章1、在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认识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空想社会主义者有何本质区别? 无论托马斯的《乌托邦》、康帕内拉的《太阳城》,还是圣西门的“实业制度”和欧文的“和谐公社”,它们都向我们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压迫和社会不平等现象的理想社会形态,但是,在对未来社会理想的认识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空想社会主义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第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把未来社会理想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之上,而空想社会主义者则将其建立在唯心史观之上。
恩格斯曾经指出,空想社会主义者和十八世纪的启蒙学者一样,他们把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建立于所谓“永恒真理”、“永恒正义”和“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的理性原则之上。
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则在分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基础上,把对未来社会的理想牢牢地构筑于唯物史观的基地之上。
第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把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看成一个历史的必然过程,这一过程是由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决定的,它反映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但是,空想社会主义者则把未来理想社会看成是某些“天才人物”的创造发明,因而纯粹是一种偶然的现象。
第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历来认为,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建设是由未来的社会实践决定的,我们只能对未来的社会作大致的构想,而且这些构想也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
但是,空想社会主义者却从主观愿望出发,为未来理想社会制定了一个极其细致详尽的蓝图,正如恩格斯所说的,这样的蓝图“越是制定得详尽周密,就越是要陷入纯粹的幻想。
”2、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的必然,为什么又要人们去努力追求?既然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是个漫长的过程,为什么又说“共产主义渺茫”论是错误的?请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观点予以正确解答。
(一)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问题(1)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思想中一个首要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对这个问题的论证,主要是从历史考察、现实分析和价值判断等三个方面展开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原理概论2013版绪论版本1

在经济领域的成就
• 1859年出版了《政治经济学批判》
• 1865年完成了《资本论》三大卷的一大堆 草稿。 • 1867年9月《资本论》第1卷出版。
马克思晚年对人类学的沉思与探讨
• 1868年开始研读人类学著作,写了许多摘 要和评语,约中文40万字的《人类学笔 记》。
• 1849年移居伦敦,直到病逝。 •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在伦敦去世。安葬 伦敦郊外的海格特公墓。 • 马克思最爱说的话:“为世界工作。” • 马克思的一生是辛劳的一生、战斗的一生、 光辉的一生。
一、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二、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三、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四、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 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 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 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 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
马克思主义 是无产阶级 的科学世界 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 学、马克思主 义政治经济学 和科学社会主 义是三个主要 组成部分
研究对象和 主要内容
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 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
弗里德里 希·恩格斯 Friedrich Engels (1820.11.2 8- 1895.8.5)
童年
马克思与燕妮
马克思的家庭
恩格斯《共产主 义原理》手稿
马克思的家庭背景与最初思想的形成
• 1818年5月5日出生于德国莱茵省特利尔城的一 个犹太人家庭。 • 1842年和全家人一起受基督教洗礼。 1835年进波恩大学法律系求学。 1836年转到柏林大学法律系求学。 1841年4月获哲学博士学位。 1842年10月担任《莱茵报》主编。 1844年2月发表《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 哲学批判导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1讲

第1讲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第1讲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一、马克思主义是什么二、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三、如何学好马克思主义一、马克思主义是什么1、马克思的生平事迹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3、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4、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1、马克思的生平事迹卡尔·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德国犹太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无产阶级的导师。
主要著作:《资本论》《共产党宣言》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
马克思的故乡——德国摩塞尔河畔的特利尔市在中学时代,马克思就立志选择“最能为人类工作的职业”。
1841年大学毕业,马克思在《莱茵报》上撰文,积极为下层民众辩护。
莱茵报时期的马克思恩格斯(F.Friedrich Engels ,1820.11.28~1895.8.5)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国际无产阶级领袖。
生于德国莱茵省一个纺织厂主家庭。
去世后,遵其遗嘱,骨灰被洒入大海。
恩格斯1842年写作《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揭露资本家对工人剥削。
“我愿意在你们的住宅中看到你们,观察你们的日常生活,同你们谈谈你们的状况和你们的疾苦,亲眼看看你们为反抗你们的压迫者的社会的和政治的统治而进行青年恩格斯的斗争。
”马恩积极参加和指导工人运动,创立无产阶级政党,同工人运动中各种机会主义作不懈斗争。
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国际第二国际关注欧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政党发展马恩的毕生使命都和发展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联系在一起,这也是他们创立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条件。
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恩共同创立的思想学说,为什么被命名为马克思主义?*恩格斯:“……我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地参加了这一理论的创立,特别是对这一理论的阐发。
但是,绝大部分基本指导思想(特别是在经济和历史领域内),尤其是对这些指导思想的最后的明确的表述,都是属于马克思的……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2013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1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案例分析
彭加勒:(1854一1912),法国著名数学家和物理 学家,早年在数学研究中作出了不少贡献,后来 曾提出电动力学的相对性原理。他在研究用交换 光信号确定异地同时性的实验中,对同时性的定 义与爱因斯坦的相当接近,但由于他在自然观和 方法论上受唯心主义影响较深,故未能对牛顿的 绝对时空观产生怀疑。他在《科学的价值》一书 中,深刻地表达了对物理学危机的疑虑惶恐,但 未能像爱因斯坦那样作进一步的研究,从而与相 对论失之交臂。
案例分析
爱因斯坦:(1879一1955),在科学上作出了划时代的工作,很大 程度上要归功于他在哲学上的批判精神。
爱因斯坦认为 “相信有一个离开知觉主体而独立存在的外在世 界,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认为“自然科学家在理论变革时 期,必须亲自去做哲学推理”。
爱因斯坦13岁就读了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在大学阶段,读 了马赫的《力学的发展》。该书对牛顿力学的时间绝对性进行的 尖锐批判,给爱因斯坦以深刻的影响。1902年至1905年,爱因 斯坦在伯尔尼与索洛文、哈比希特组成了“奥林比亚科学院”, 以极大的兴趣和热情研读了柏拉图、穆勒、斯宾诺莎、亥尔姆霍 茨、黎曼、马赫、彭加勒等人的科学和哲学著作。
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
维 第一性
与
问题
存
在
的
关
系 同一性 问 问题
题
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
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坚持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 性;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或表 现。(客观/主观)
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 性;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或表 现。(朴素/形而上学/辩证)
2013年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串讲讲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串讲讲义说明:本串讲资料由四部分构成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性质与内容构成二、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结构分析三、本课程的学习方法四、章节串讲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性质与内容构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各个专业的考生本科阶段都要考的一门公共课程。
整个内容除去绪论部分外由八章构成,这八章可分成三大块来把握。
1---3章介绍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4---6章介绍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容;7---8章介绍的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
二、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结构分析试卷中会设置四种类型的题。
单项选择题:30个题,每题1分,共30分多项选择题:10个,每题2分,共20分简答题:5题,每题6分,共30分论述题:2题,每题10分,共20分根据对最近三次试题的概括分析:容易的占30分左右较容易的占20分左右较难的占30分左右二、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结构分析难的占20分左右三、本课程的学习方法1、教材,教材是关键,因为做再多的题也是对教材内容的一个熟悉的过程,考试也是把教材的内容换个形式来考察大家。
所以应先将教材熟悉好了再做题,一是节省时间,二是做题顺。
2、做题,以真题为主,模拟题为辅,题不在多,而在精,做一个题有一个题的收获才是目的,做对了这个题,说明对这个知识点把握好了,那么在以后的复习中可以跳过这个知识点。
做错了这个题,说明对这个知识点还没理解好,或者是记的时候记混了,没关系,拿出来再记一遍,记的时候可以拿着笔,一边记一边写,写的时候也不要全写,只要把关键的字写下来就好。
3、学会总结,有些知识点,如果你第一次做题做错了,你可以改正,如果你第二次又做错了,你就得重视了,看看为什么老出错,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就是:把它写下来,列个备忘录。
等上考场的时候,估计你的备忘录也该有几十条内容了,这些是你容易犯错的地方,看一遍再进考场。
1-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13修订)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指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有两种基本情况:一是在机械运动中特定事物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移动;二是事物处于量变阶段,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物质的具体形态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否认绝对运动,把相对静止绝对化,就会走向形而上学不变论;借口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就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要明晰唯物辩证法与诡辩论有相通之处,但二者又有本质区别:第一,前者既讲区别又讲联系,后者不讲区别只讲联系。第二,前者既讲运动又讲静止(“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后者只讲运动不讲静止(“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第三,前者既讲两点又分主次,后者虽讲两点但不分主次。
பைடு நூலகம்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及其历史形态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含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它们只能在哲学意义上,即在回答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上使用。第一,唯物主义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唯心主义断言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精神是第一性、物质是第二性。第二,一切哲学都不能超越或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这是哲学的党性或党派性。二元论不是一个独立的哲学派别,它认为精神和物质同为世界的本原,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但最终还是陷人唯心主义。
3、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重大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重大意义是:第一,它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它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它对物质世界的多样统一性作了最高的哲学概括,指出客观实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性,具有深刻的辩证性质。第四,它把人类实践视为一种客观实在并将其包含到对物质范畴的理解中,从而使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唯物论与辩证法、本体论与认识论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精简版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科1、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间:19世纪40年代中期马克思主义的客观历史条件-----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以及马克思主义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和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观条件:马恩的崇高理想、勤奋好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使他们两人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
2、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自身理论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内在统一整体马克思主义的广义理解:包括创始人在内及其继承者-----列宁主义、中国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第一、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第二、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
第三、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第四、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
中国近期的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的关系: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注意理解把握要点,二者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就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实现共产主义是长期的远大的理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相对于最高理想来说,共同理想是近期的具体理想。
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八个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八个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八个基本原理:1.物质与意识辩论关系原理;2.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论关系原理;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5.矛盾的普遍性原理;6.矛盾的特殊性原理;7.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8.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9.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关系原理;10.内因与外因相互关系原理;11.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原理;12.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13.认识与实践相互关系原理;14.现象与本质相互关系原理;15.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关系原理;16.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互关系原理;17.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18.人的价值原理.1.物质与意识辩论关系原理;1)、世界物质性原理P13原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同时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重视精神力量,树立正确意识。
P33(非原句)2)、意识的反作用原理原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P26方法论: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P263)、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既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又要重视精神力量的作用,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方法论:我们要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编码:320000032.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3.英文名称:The Basic Principle of Marxism4.课程简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全校各本科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是一门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课程,涵盖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在内的全部重要内容。
它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一贯坚持的指导思想,也是指导人们正确认识自然、社会和思维等发展变化的规律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它包含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智慧,其内容对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课程说明1.教学目的和要求: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是中国社会主义高校的重要任务。
本课程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学生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树立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自觉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2.与相关课程衔接:作为一门高校本科公共必修课,与其相关的课程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
3.学时:总学时:48 周学时:3学时分配:章课程内容学时分配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6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8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6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6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6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6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6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4合计484.开课学期:第三学期5.教学方法:讲授为主,结合提问、讨论等方法进行教学,辅之以多媒体教学及其他方式。
6.考核方式:属于考试课,采用平时教学环节成绩和期末开卷考试测验成绩相结合的方式来得出最后的成绩,平时成绩占六成,期末测验占四成。
7.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编写课题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修订版8.教学参考资料:[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节选)[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5]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M],《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M].《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毛泽东.实践论[M].《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毛泽东.矛盾论[M].《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M].《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M].《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2]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3]胡锦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M].《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5三、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教学目的:本章在于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条件及其在当代的发展,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本质特征和理论精髓,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明确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当代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逐步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人生价值观。
2.教学重点:(1)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3.教学难点:(1)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4.授课时数:计6课时5.教学内容: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此问题主要从基本概念的角度阐述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此问题阐述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三、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此问题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的本质特征。
四、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此问题主要阐述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和方法。
知识点:⑴了解: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40年代产生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
⑵理解: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阶段和成果;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⑶掌握: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教学目的: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了解和认识事物联系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
2.教学重点:(1)世界的物质性(2)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3.教学难点:(1)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4.授课时数:计8课时5.教学内容: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1.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物质的客观实在性、社会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实践的、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3.在遵守客观规律性的前期下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1.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2.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第三节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1.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2.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1)了解: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2)理解:世界的物质性;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3)掌握: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1.教学目的: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了解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实践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决定作用,掌握认识在实践基础上的辨证发展过程。
掌握真理的客观性、辨证性以及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唯一标准等原理,了解真理与价值之间的关系,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提高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2.教学重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3.教学难点:(1)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2)真理与价值的关系4.授课时数:计6课时5.教学内容:第一节认识与实践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辨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3、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第二节真理与价值1、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真理和价值的辨证统一。
第三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结合。
(1)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2)理解: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3)掌握: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教学目的: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观点,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
2.教学重点:(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2)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3.教学难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社会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3)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4.授课时数:计6课时5.教学内容: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4.社会形态发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知识点:(1)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社会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理解: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3)掌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1.教学目的:学习和掌握马克思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认识私有制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
2.教学重点:(1)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2)剩余价值论及其意义3.教学难点:(1)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2)剩余价值论及其意义(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与经济危机4.授课时数:计6课时5.教学内容: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2.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3.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1.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2.资本主义所有制。
3.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4.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第三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1.资本主义的国家、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2.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知识点:(1)了解:资本原始积累及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中的作用;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特点和本质。
(2)理解: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与经济危机。
(3)掌握:剩余价值论及其意义。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1.教学目的:学习和掌握马克思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认识私有制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