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德克巴莱 彩虹桥》观后感
赛德克巴莱彩虹桥 观后感

赛德克巴莱彩虹桥观后感《赛德克巴莱彩虹桥》观后感赛德克巴莱彩虹桥,这是一部令人震撼的电影。
影片以历史事件为背景,展现了台湾原住民族赛德克·巴莱族人奋起反抗日本侵略者的英勇事迹。
观看这部电影,我被它所传递的深沉情感击中,对于历史的反思和对于人性的思考从未如此清晰。
电影以1945年台湾日据时期为背景,描述了日本殖民者试图统治赛德克·巴莱族人的残酷实践和赛德克·巴莱族人团结一心的反抗。
影片表现了赛德克·巴莱族人作为台湾原住民的尊严和民族荣誉感,以及他们对土地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
通过真实而残酷的场景,观众被迫面对历史的血泪和不公,而心灵也在电影中被拷问和触动。
赛德克巴莱彩虹桥通过真实而生动的表演和精美的演出,将观众带入了那个年代。
无论是浓郁的台语对白,还是生动的民族服饰和家居环境,都让观众更深入地感受到那段历史时期的艰辛和真实。
导演以细腻入微的镜头表达了人性的复杂和纷繁,引发了对于人性的思考和关于民族认同的思考。
影片中,赛德克·巴莱族人之间的团结是令人赞叹的。
他们没有因为殖民统治而丧失了对于自身民族的认同,相反,他们用火热的血液和坚毅的意志展现出民族自豪感和对自由的渴望。
在困境中,他们并没有相互指责和崩溃,而是通过团结一心和互相扶持来对抗敌人。
这种团结不仅体现了台湾原住民族的精神,也给人们启示,只有团结起来,我们才能更好地战胜难题。
电影中的文化元素也是观影过程中的一大亮点。
影片不仅呈现了台湾原住民族的民俗文化,还通过深入挖掘文化符号的内涵,传递了民族身份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特别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彩虹桥的存在。
赛德克·巴莱彩虹桥既是一个物理存在,也是一种象征,代表着族人坚守传统、保卫故土的信念和力量。
这种文化元素的运用不仅丰富了电影的内涵,也引发了人们对于自己文化传承的深思。
赛德克巴莱彩虹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为一部反映历史的电影,它在细致描绘个人命运的同时,更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民族间关系的演变。
《赛德克·巴莱》电影观后感

《赛德克·巴莱》电影观后感《賽德克·巴萊》上映了,據傳上集上映三天票房就破了一億新台幣。
一張票價格不菲,算它 250 塊吧,那就是四十萬人看過了。
這簡直是打選戰的規格。
偶像、金主、悲情、拜票、假想敵、造勢晚會,一應俱全。
和它的本土主義號召相映成趣,這恰恰是一部十分「非我族類」的電影。
電影中不論原住民還是日本人,他們的信仰、價值觀跟人生態度,都和我大相逕庭,和我所認識的大多數台灣人(受儒道佛三教薰陶)也大不相同。
為何如此異文化的事物,如此充斥仇殺跟血腥的故事,能在三天之內吸引四十萬台灣人走進電影院里?真是想不透。
只是廣告行銷的魔力使然?還是在這個社會溫良恭儉讓的表層底下果真潛藏著一條由累世無明的仇恨、殺伐與血腥匯合成的伏流,這部電影只是喚醒了或點燃了觀眾的集體潛意識,教他們經歷一場集體出草與血祭?就在這種時刻,特別使我覺得中國傳統文化有其長處。
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伯夷說「以暴易暴,不知其非也」,這兩句話就是我給這部電影的最終評價,也希望所有看這電影的人別忘了這兩句話。
在我看來,原住民的勇士氣概、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都太偏頗狹隘。
可以理解,但不能同情,更不可能服膺。
本片成本據聞是七億台幣,如果七億成本只為了回應武士道精神的感召,那真是可惜了。
另外有幾點心得。
第一,有人批評此片對日本人的惡行揭露太少,相形之下賽德克人過於野蠻。
我認為導演本來就不覺得日本人壞,抗暴不是他的主題。
事實上日本人的理蕃政策必有其長處,否則難以解釋為什麼原住民在二戰期間踴躍從軍、大規模同化。
第二,有人批評此片對賽德克人的祖靈信仰、出草習俗交代得太過簡略空泛(例如如何血祭祖靈完全沒演,若回不去祖靈天家會去哪裏也沒說明)。
我也認為如此。
原因何在?我認為和導演的基督教信仰有關。
交代得太清楚,便有所謂偶像崇拜、祭祀邪神而違反教義之嫌。
導演是虔誠的基督徒(長老會),男主角更是。
男主角在現實生活中根本就是長老教會的牧師,他不可能只為了一齣戲違背自己的神職。
我的观后感《赛德克巴莱》

观《赛德克巴莱》有感在台港文学鉴赏的课上,我有幸观赏了《赛德克巴莱》这部电影。
观之如品茗,这是我写这篇感想的原因。
在最开始,它是热气腾腾的,叫人特别想去接触;在慢慢的品味中,我了解到了更多关于这个电影的创作背景、台湾的文化、赛德克人信念的力量等等。
总之,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觉得回味无穷。
这部电影,叫《赛德克·巴莱》,意思是“真正的人”。
导演魏德圣他用超过十年的时间,抵住如潮水般的讽刺嘲笑,顶住超乎想象的各方压力,挺过无法捉摸的艰难险阻,忍受无从知晓的辛酸血泪,完成了一部具备史诗意义的史诗巨作。
然而电影之所以那么吸引人不在于导演的创作时间长及宏大场景、造价等表面上的东西,而是这部电影所直面的事实本身、所表现的人性解读以及这部电影背后的真诚而心酸的付出,直击人的心灵,给人以震撼。
无论是上集《太阳旗》还是下集《彩虹桥》,都无疑是对赛德克人纯净的内心和对信仰坚守的一种赞扬。
这部影片甚至让人不禁抛开人们一直注重的民族精神去高歌内心力量给人的震撼。
在最初看的时候,我觉得那种血腥、野蛮的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似乎是很不现实的,我竟特现实的认为那是不真实的。
但是随着电影的发展,以及后来参看别人对电影的评价,我得知那种暴力是维持原著民族传统生活状态的动力,是一种法则。
有人在看完整个影片之后,依然对这种充满暴力和血腥以及夹杂着近乎鸟语的电影嗤之以鼻,觉得这根本就算不上一部与梦想相关联的电影。
甚至有些人出于自身那可怜的政治趣味和春眠不觉耻的态度,讥讽和诋毁电影最后所呈现的结局,认为这部电影充斥着魏德圣的汉奸嘴脸。
这些人的存在让这部电影变得更加宝贵,好比一块宝玉被发觉时身边总是会有一坨又一坨的杂土。
撇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说,单就电影本身而言,从某个真实角度出发去展现某种价值观的时候,任何不怀好意的批评都只是照出自己丑陋的一块镜子。
也有人觉得直逼心灵感受的是,电影中的暴力和血腥场景不仅没有催人恶心,因为那凄美的山歌总是如期响起,让人心醉,让人心碎。
电影《赛德克巴莱》的观后感作文5篇

电影《赛德克巴莱》的观后感作文5篇电影《赛德克巴莱》的观后感作文(1)《赛德克巴莱》是一部当之无愧的史诗电影。
这部电影真实再现了一个历史故事,那就是发生于1930的[雾社事件"。
1930年的台湾正处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之下。
在当时台中州能高郡的山区中,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因其晨昏多为雾气所笼罩,故被称为[雾社"。
在雾社的深山密林中,生活着彪悍的当地土著--赛德克人。
因为不堪忍受日本殖民者的压迫,赛德克人在马赫坡社(部落名)酋长莫那鲁道的带领下,于10月27日以[血祭祖灵"的名义起兵抗日。
他们袭击了警察所,杀死警察,夺取枪械弹药。
在整个起义过程中,杀死日本人134名,日军动用大炮、催泪弹和毒气弹,致使起义民众大部死亡,完全失去了抵抗潜力,起义失败。
这部电影的名字源自赛德克语,[赛德克"是[人"的意思,[巴莱"是个形容词,意为[真正的",[赛德克巴莱"就是[真正的人"的意思。
如果说那条短片带给我的是视觉和听觉的盛宴的话,那么全集则带给我一顿心灵和思想的饕餮大餐。
当电影最后落下帷幕的时候,我才发现不知何时泪水已经悄悄濡湿了我的衣襟。
这部影片不仅仅带给我们以久违的美景,也给我们的灵魂带来了一次久违的洗礼。
魏德圣和赛德克人给我们上了一堂人生大课,课题就叫做:什么才是真正的人什么人,还有真假之分乍听之下,这个问题似乎显得太幼齿了。
但细细忖度,我们就会发现,其实这是一个十分深刻的问题。
每个人都会死去,但并不是每个人都真正地活过。
人之所以为人,最根本的不在于有人的形体,而在于拥有人的精神和气质。
为肉体而活,便是假人,便是下品;为精神而活,便是真人,便是上品。
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说,人无高低贵贱之分,却有流品之别。
在这个世界上,尤其是在当今这个时代,很多人都只是在为形体而活,结果却遗失了自己的精神。
19世纪狄更斯的名言用在这天依然十分适宜: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年代,也是愚蠢的年代;这是信仰的时期,也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这是期望的春天,也是失望的冬天;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落地狱--怪乎哉不怪!不怪!因为,人性恒久远,历史永流传。
2023年最新的赛德克巴莱6篇

2023年最新的赛德克巴莱6篇《赛德克.巴莱》观后感在看了长达近五个小时的无删节版电影过后,又在youtube上看完了关于整部电影拍摄过程的一个纪录片,感触颇深。
毫无疑问,《赛德克.巴莱》是值得使劲鼓掌的,抗战电影的主角终于不是打不死的英雄,而日本鬼子也摆脱了小丑的模样。
在知道这电影之前,我确实对“雾社事件”几乎一无所知,更不用说“赛德克”这个民族了。
即使之前或许浏览过相关的信息,也大抵当做历史长河中的一颗小沙子,早早遗落在角落中,如同无数个被湮没的民族一样。
然而就在这4个多小时里,这个被湮没的民族从角落缓缓走出,在我面前高唱他们的骄傲,任凭我目瞪口呆地看着,直到退场,耳边仍缭绕着悠远的歌声。
其实瑰丽的画面、唯美的配乐、神秘的异族风情、华丽的动作、火爆的战争,凡是能吸引眼球的一切大片元素这里都不缺。
可是能让我心怀敬意的,却不是这些。
一部好的电影最打动人的部分,我想大概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那种诚意吧。
电影开篇即是年轻时第一次出草的莫那•鲁道,他飞速奔跑,穿过树林,踏过河流,他凶狠迅捷,挥刀而下。
他被印上了图腾,成为了“真正的人”。
宣告赛德克人成年的仪式,血腥、猛烈、野蛮、直接……夹带着一股倔强的酣畅淋漓。
没有给观众以轻歌慢语的时间,《赛德克*巴莱》的开头一幕,浓烈的就像马赫坡部落的烈酒,猎手们举起手中的砍刀,一刀砍掉了观众对台湾电影清新、含蓄和文艺表达的思维惯性。
震撼性的重口味场面,通过镜头毫无保留地呈现,一种消失的传统生活气场,得以重现荧幕。
导演魏德圣,这次要将一种蛮荒之美,一股纵横之气,灌注在近5个小时的讲述当中。
发生在日据时代的雾社事件,是台湾原住民一次惨烈的反殖民抗争。
《赛德克*巴莱》电影即是根据这一真实的历史事件改编。
故事,属于高山莽林中的原住部落;精神,属于血祭祖灵时的诚实无忌。
世外桃源般的山林生活,在充满诗意的镜头中展开,对于赛德克族而言,时间仿佛停滞在不断求生与捍卫的轮回中:不同的部落集体捍卫着各自祖先的猎场,男人们猎取食物以及敌人的头颅以显示勇猛,博得夸耀,女人们繁衍子嗣,以期壮大部落成员。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昨晚与好友到电影院观看了这部被众多大 V 深情推荐的台湾大戏,观影结束后,我与好友感慨颇多,后座女孩的一些言论也让我们啼笑皆非。
在此,我将一些零碎的观点记录下来,这些观点尚未形成体系,也没有得出该不该反抗的最终结论。
1. 赛德克,迟早要被文明。
影片前半部分讲述的日本入侵故事,实际上就是一个原始部落被文明征服的故事。
赛德克人被认为是野蛮的,他们的成人礼就是斩首、杀人,他们的信仰就是不杀人不得善终。
就像后来的铁木·瓦利斯,帮着日本人打内战,杀人后得到救赎,进入祖坟。
在他们的文化中,杀谁并不重要。
而日本的司令官也说过:“我想让你们文明,你却逼着我野蛮。
”这里的野蛮,指的就是杀人不眨眼。
文明对他们的表现形式就是兴建学校、医院、邮局,减少打猎。
然而,这些野蛮人并没有被完全同化,他们没有被穿上鞋子,没有取下耳上的环,没有被分居,甚至可以在打猎时发枪。
相比之下,当年的大清帝国对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要求更为严格。
就当时的大清来说,台湾岛对他们没有任何价值,他们自己也难以征服这片土地,因此需要一次类似的被文明运动,而这最残忍的一步,最终交给了日本人。
2. 1899 年的香港人在抗争,1997 年的香港人在做什么?电影中提到,再过二十年,新出生的孩子们在学堂长大,可以读大学,虽然工资比日本人低,但比其他同族人高很多。
再慢慢地,大家穿相同的衣服,吃一样的东西,再相互通婚,一个被文明的社会就在两代人的委屈下形成了。
从理性上来说,新生代的孩子们的生活一定是这样最棒。
就好像如今的澳大利亚,英国不再让他们作为殖民国,他们自己都不愿意。
1899 年,数以千计的香港人拿着土枪和长矛冲进英军营,然而 1997 年,他们却对香港回归表现出恋恋不舍之情,甚至出现了 97 年的大移民潮。
今天的香港人又是怎样的一副样子呢?雾社事件后,赛德克人如果活到现在,可能会像曾经的香港一样,自命高等地活着。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在看了长达近五个小时的无删节版电影过后,又在youtube上看完了关于整部电影拍摄过程的一个纪录片,感触颇深。
毫无疑问,《赛德克.巴莱》是值得使劲鼓掌的,抗战电影的主角终于不是打不死的英雄,而日本鬼子也摆脱了小丑的模样。
在知道这电影之前,我确实对“雾社事件”几乎一无所知,更不用说“赛德克”这个民族了。
即使之前或许浏览过相关的信息,也大抵当做历史长河中的一颗小沙子,早早遗落在角落中,如同无数个被湮没的民族一样。
然而就在这4个多小时里,这个被湮没的民族从角落缓缓走出,在我面前高唱他们的骄傲,任凭我目瞪口呆地看着,直到退场,耳边仍缭绕着悠远的歌声。
其实瑰丽的画面、唯美的配乐、神秘的异族风情、华丽的动作、火爆的战争,凡是能吸引眼球的一切大片元素这里都不缺。
可是能让我心怀敬意的,却不是这些。
一部好的电影最打动人的部分,我想大概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那种诚意吧。
电影开篇即是年轻时第一次出草的莫那?鲁道,他飞速奔跑,穿过树林,踏过河流,他凶狠迅捷,挥刀而下。
他被印上了图腾,成为了“真正的人”。
宣告赛德克人成年的仪式,血腥、猛烈、野蛮、直接……夹带着一股倔强的酣畅淋漓。
没有给观众以轻歌慢语的时间,《赛德克*巴莱》的开头一幕,浓烈的就像马赫坡部落的烈酒,猎手们举起手中的砍刀,一刀砍掉了观众对台湾电影清新、含蓄和文艺表达的思维惯性。
震撼性的重口味场面,通过镜头毫无保留地呈现,一种消失的传统生活气场,得以重现荧幕。
导演魏德圣,这次要将一种蛮荒之美,一股纵横之气,灌注在近5个小时的讲述当中。
发生在日据时代的雾社事件,是台湾原住民一次惨烈的反殖民抗争。
《赛德克*巴莱》电影即是根据这一真实的历史事件改编。
故事,属于高山莽林中的原住部落;精神,属于血祭祖灵时的诚实无忌。
世外桃源般的山林生活,在充满诗意的镜头中展开,对于赛德克族而言,时间仿佛停滞在不断求生与捍卫的轮回中:不同的部落集体捍卫着各自祖先的猎场,男人们猎取食物以及敌人的头颅以显示勇猛,博得夸耀,女人们繁衍子嗣,以期壮大部落成员。
赛德克巴莱1观后感6篇

赛德克巴莱1观后感6篇写观后感可以帮助我们培养批判性思维,提高我们对影片的评判和分析能力,通过写观后感,我们能够发现电影中的细节和隐含的寓意,以下是作者精心为您推荐的赛德克巴莱1观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
赛德克巴莱1观后感篇1没有宣传,没有明星,没有花哨的片名,没有费尽心思的炒作,如果不是众多影视名人推荐,不是万达院线一纸力挺的声明,想来我也不会去看这部片名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电影。
观影完毕,久久沉浸其中,被深深触动。
一段台湾原住民抗击异族人统治的历史,对于我们来说,太过陌生。
台湾曾被日本统治50年这个事实,竟也是在我初次台湾行时才明白的。
简单的说,这是一段台湾抗日历史的缩影,不一样的是,我们熟知的是抗击日本侵略,台湾是抗击日本统治。
被侵略时的恨是愈来愈深刻的,而被统治时的那种恨,也许会在礼貌的掩护之下渐渐睡去,面相上的繁荣,日语对全民的教化,部落之间争斗的平息,为了留住种族的忍耐,都足以让那种恨渐渐睡去。
睡去二十年之后,抗争的力量爆发了。
明知抗争就会死,种族也可能因抗争灭亡,然而他们还是义无反顾的选择了抗争。
如果礼貌就是让我们卑躬屈膝,那就让他们看看野蛮的骄傲”。
当真正的战斗来临,他们选择血祭祖先,选择如何去死,而不是生或死。
女人们为了节俭粮食给战斗的男人,上吊而死,一人被围攻的男人,转身跃入万丈深渊,或者刺刀刺向自我,中毒的男人,让同伴搀扶着上吊而死,中抢的男人,祈求同伴杀死自我。
死亡的方式死亡的场面,贯穿整部电影。
世界尽是漫天飞舞的血色,在郁郁葱葱的大森林里,在清澈宁静的溪流旁。
然而,若非那喷溅而出的血色,你怎能明白男人的血性是这般的重要。
“真正的人能够输掉身体,可是必须赢得灵魂”,赛德克巴莱,意思正是真正的人。
正是在那贯穿全场的血腥中,我读到了男人的血性,触摸到了灵魂的尊严。
“那是我们的山,那是我们的溪,我们在猎场追猎,我们在溪中取水,愿我为此献出生命。
彩虹出现了,一个骄傲的人走来了,是谁如此骄傲啊,是你的子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林业大学学术论文丁敏
《赛德克巴莱》电影观后感
不羁只因侬本多情,学会爱慕全赖有你。
时间,是个神奇的魔法,可以褪去墨迹,可以淡忘回忆。
而有一种情怀却日久弥新,那就是对历史的印记,那么清新,又是那么的伤感,踏过历史的足迹,漫步往昔的台湾,那一抹令人振奋的回忆,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不管是曾经的斯巴达300勇士,还是现在的赛德克族300名战士,他们都是英雄,当之无愧的英雄。
很多人说,他们都失败了,但是失败并不代表。
刑天失败了,但他继续战斗,被人尊称战神,蚩尤失败了也被称为战神,项羽失败了也被称为战神。
失败并不代表他不勇敢,我们也不能因成败而论英雄。
自古以来,英雄一直是男人心中的荣耀,只是最近很长一段时间,变味了。
正如电影里那位日本司令说,不是战死就是自杀的精神不存在了,日本没有了武士道。
其实,中国也没有课忠义,没有了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也没有史可法的城在人在,没有邓世昌的为国捐躯,也没有张自忠的取义成仁。
不是时势不造英雄,而是人们忙着争夺财富,人们忙着嬉笑谩骂,人们都嘴里说着刘墉的话,心里全是和珅的鬼。
叛徒,比敌人更可怕;走狗比暴君更可恶。
英雄的失败,自然有英雄自身的原因,更多的时候是嫉妒是怨恨,更有一批可怕
的叛徒和可恶的走狗。
每个时代,总有一些人,愿意当叛徒,当走狗。
当年的秦桧,让岳飞命丧黄泉,成了那些叛徒走狗的先祖。
当年的吴三桂,打开了山海关,让清军的骑兵踏尸中国。
当年中国的抗战,更多的人不是死在战场,而是死在叛徒的出卖。
总之,这个世界,有英雄,就有叛徒,有英雄,就有走狗。
英雄可以留名千史,叛徒走狗永远钉在耻辱墙上。
我绝不是赞扬战争,我也绝不是赞美暴力,我只是欣赏那些勇气,那些不畏强权的勇气,那些不怕死亡的勇气。
现实的人,很多时候为了展现自己的勇气,最喜欢干的却是自相残杀,骨肉相残,不过是亲者痛仇者快,可是在血的刺激下,谁还能控制住自己?曾国藩虽然是历史完人,但是还是要消灭太平天国,岂不知为帝国主义打开了通道;国民党在日寇全面进攻后,还是妄图残杀中国百姓,让大片中国土地沦丧。
想起现在的大学,大四的时候,也总要让你们自己相互竞争下,最好拼个你死我活,也许这是生存训练。
只是我知道,连狼这样凶狠的动物都知道团结,而有些人却从来没有懂得怎样做人。
文明和野蛮,像是势不两立的。
其实,他们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有时候我们所谓的文明,也是野蛮,要知道人类是灭绝其他动物种族最残酷的;有时候所谓的野蛮,也是文明,他们爱护自然爱护所以他们敬畏的东西。
没有谁对谁错,只要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都是愿意承认的。
但是我们无论什么时候都反对,以灭绝为目的的冲突。
日本的毒炸弹,每一个人正义的人都不会
支持,而近似灭绝种族的行为,更是为每一个有正气的人所厌恶。
有人说,死比活着更容易。
我说,是啊,死了一了百了,再也没有痛苦。
也有人说,好死不如赖活着。
我说,是啊,活着是为了继承,为了更好的发展。
对待生死,坦然以待,不要苟活,也不要卑微的死去,我们要活的伟大,死的光荣。
人生一世,既然生命有数,何必要委屈自己,我们要学着勇敢的面对,生死无所谓,只为能有所贡献。
战斗到最后的英雄,有时不是为了胜利,而是为了荣耀。
战斗到最后的英雄,有时不是为了荣耀,而是为了对得起自己的心。
梁山好汉即使是招了安,也照样是人们心目中的英雄豪杰。
我们不是为了战斗而战斗,我们也不是为了英雄而英雄。
我们需要活出自己的光彩,为自己,为祖先,为后人!我们永远在战斗!
鲁迅先生曾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比起战士们的冲锋陷阵,更让我震撼的是妇女们的集体自杀,他们的大义,他们的勇敢,他们用血染红了那片森林。
他们的肉身吊在了树枝上,但他们的灵魂早已飞过了彩虹桥。
宁愿站着死,绝不跪着生。
宁愿走投无路下自杀祭祖,也不愿成为敌人玩弄的工具,这才是赛德克人。
影片结束时,我们看到了彩虹桥,一群英勇的赛德克人骄傲的哼唱着山歌走向彼端。
他们用身体赢得了灵魂。
也许是因为“特殊国情”的关系,反侵略战争的电影并不少见,比如早期的《地道战》和香港的《十月围城》等,
但几乎没有一部电影能和《赛德克.巴莱》相比,它不同于《十月围城》主要突出小人物的牺牲精神,和舍生取义的民族大义。
而是以一个部落的兴衰灭亡折射出台湾,他们被迫割让,被迫接受着敌人的奴化教育,被迫着做一切不愿意做的事,他们也曾反抗过,斗争过,压榨过。
直至1945年日本战败,台湾光复才洗清了百年的奇耻大辱,只希望一切灾难都已经过去,台湾这个受尽惊吓与折磨的孩子应该好好歇歇,选择自己的道路。
对于这样一部真诚、真实又震撼人心的作品,任何言语在它面前都会显得苍白无力,我们能做的就是走进电影院,感受一次心灵的震撼。
听,赛德克人又唱起了熟悉的歌谣:“孩子们,在通往祖灵之家的彩虹桥顶端,还有一座肥美的猎场!我们的祖先们可都还在那儿呐!那片只有英勇的灵魂才能进入的猎场,绝对不能失去……族人啊,我的族人啊!猎取敌人的首级吧!雾社高山的猎场我们是守不住了……用鲜血洗净灵魂,进入彩虹桥,进入祖先永远的灵魂猎场吧…”。
结语:只有真正的西方式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才能有真正的自由民主! 中国人最可怕的是现在已没有信仰,没有信仰的民族是可悲的,是没有前途的民族。
看完这部电影,我欣喜居然也有屠杀小日本场景——震惊了,了解宝岛台湾的人文历史,明白出草的来龙去脉。
更为不畏强权,勇于斗争的赛德克巴莱致敬。
敬礼,礼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