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全)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绪论1、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2、中共和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不仅包含由马克思、恩格斯建立并由列宁等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也有联系中国社会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3、三个组成部分的含义及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资本主义的理论剖析;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结论和归宿,是马克思主义中最核心的内容。

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是马克思主义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集中概括。

5、马克思主义直接理论来源批判地吸收、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

6、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1845《关于费尔巴哈的批判》,1844-1846《德意志意识形态》公开问世:1847《哲学的贫困》,1848《共产党宣言》问世的意义: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时代问题提供了全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7、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最鲜明)特征: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①具有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对客观世界尤其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②具有革命性,彻底的批判性;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人民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③科学性与革命性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8、马克思主义的四个特征:①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②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质决定的;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③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这是人们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结考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结考点

第一章1、唯物辩证法略1、 物质的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 意识的本质和作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作用: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4物质与意识之间的关系(1)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还突出地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

5、联系与发展的观点略6对立统一的观点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成新事物。

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

但在不同的条件下,二者所处的地位会有所不同7、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间的关系原理1,区别:在一对矛盾中,闹吨的主要方面是:居支配地位,其主导的决定作用的方面。

矛盾的次要方面是:处于被支配地位,其次要作用的方面。

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2,联系:二者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没有主要方面,无所谓次要方面,反过来说也是一样。

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和影响着次要矛盾方面的解决,次要矛盾方面的解决也影响着主要矛盾方面的解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结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结笔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概论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1.从阶级属性上讲马克思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份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3.广义、狭义的马克思主义广义: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也包括经列宁等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话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广义的马克思主义)狭义: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马克思的生平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的前提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其次,无产阶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看强烈的需求。

总之,马克思主义是适应了时代和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

3. 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马克思从中的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①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人:黑格尔、费尔巴哈黑格尔观点优点: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黑格尔的“合理内核”)缺点:唯心主义,不彻底费尔巴哈观点优点:批评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提出自然界是客观的缺点:不了解实践的意义,离开了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②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人: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优点:研究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对资本主义的阶级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缺点:一涉及资本主义历史命运问题,他们的“公正性”就荡然无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XX年考点汇总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

(4)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人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

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2)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

它的革命性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

体现:(1)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鲜明的政治立场;(3)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4)崇高的社会理想;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哲学: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

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这一问题时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这一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要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要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要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重要的理论课程,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核心思想。

本文将详细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主要知识点,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社会主义理论等。

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指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和基本原则,包括唯物史观、阶级斗争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等。

2.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3. 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发展是阶级斗争的结果。

4.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基础,强调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导致剥削和阶级分化。

5. 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政管理论,强调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二、历史唯物主义1.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认为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2.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化。

3.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推动力,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三、辩证唯物主义1.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法,强调对事物进行全面、具体、发展的认识,揭示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规律。

2.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由矛盾构成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斗争和统一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3.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对事物进行全面分析,不能片面看待问题,要把握事物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趋势。

四、社会主义理论1. 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包括社会主义经济学、社会主义政治学、社会主义文化学等。

2. 社会主义经济学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强调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优越性。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结最全03709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结最全03709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世界的本质问题是世界观的重大问题○1哲学的两个基本问题:物质——意识哪一个是本源,哪一个是第一思维——存在统一性的问题○2社会历史观问题: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3世界如何存在问题:辩证法————————形而上学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运动发展的事物是孤立的静止不变的○4世界的本质问题: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一元论: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唯心主义一元论客观唯心:把某种客观精神说成世界的本原(宗教)主观唯心:把人的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的实在,认为人的主观精神第一唯物主义一元论朴素唯物主义:原子论、元起说(最高成就)不是科学的、猜测的、难以解释相互之间的联系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原子是世界本原(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直观性不彻底性)以一定的自然科学为基础,不理解特殊和一般个性和共性的辩证统一辩证唯物主义及历史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哲学的最高形态○5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唯一特性)(1)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库管存在,同唯心主义划清界限(2)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知的,同不可知论划清界限(3)客观实在性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和局限性○6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辩证唯物主义承认绝对运动、承认相对静止)否认运动——形而上学否认相对静止——相对主义诡辩论否认主体——唯心主义○7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实践的本质、特点、形式和作用○1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客体的三种基本类型: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出书、发明)实践的三个基本特点:客观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的三个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处理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处理社会关系实践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科学实验尝试性、探索性的○2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的二重化;实践的观点:把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旧唯物主义自然观区别开社会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3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1)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2)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3)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力发展,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处理社关使两个基本矛盾解决,推动社会发展(4)科学的说明了社会的物质性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1、世界的运动发展(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1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2是否具有强大的革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1新鲜事物符合事物的发展趋势○2从根本上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3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4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是一帆风顺的2、两种对立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形而上学的对立联系、发展变化、内部矛盾︱︱孤立、静止不变、否认内部矛盾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坚持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统一性的原理,对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意义;前途是光明的,要有信心;道路是曲折的,要有克服困难的精神准备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一)原因和结果(事物或现象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联系)特点:原因在先,结果在后对立统一关系:对立的,统一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作用)客观和普遍的联系:(承认/不承认)普遍性——唯物主义决定论/唯心主义非决定论意义:找出原因认清本质,提出方法解决总结经验教训,指导今后行动(二)必然性和偶然性(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两种不同的趋势)对立统一关系:对立的,统一的(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根本矛盾,占支配地位,决定发展方向)辩证统一的关系:(1)必然性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2)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补充,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3)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机械决定论——都必然唯心主义非决定论——都偶然(三)可能性和现实性(现实性:包含内在根据,合乎必然性存在,客观事物和现象种种联系的综合)(可能性:预示着事物发展的前途,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对立统一的关系:存在——不存在相互转化意义:1、一切从现实出发2、尊重规律,发挥主观能动,创造条件把可能转化为现实(四)内容与形式内容: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活跃易变形式:表现内容的方式(载体)相对稳定对立统一、相互作用的关系:任何事物的内容都有一定的形式,任何形式都表现一定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梳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梳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梳理导论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1、马克思主义的概念: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1)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2)具体说明:1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

2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

3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

4.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2、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标志:1842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创立的客观条件: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促进社会化大生产。

2.无产阶级在反抗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的斗争中,逐渐走向自觉,并迫切渴望科学的理论指导。

3.人文科学基础:十九世纪西欧三大先进思想(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美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4.科学理论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主观条件:梦想伟大:为人类的福利而工作。

.献身科学:为人类工作的重要途径。

终身学习:成就伟大的基本条件。

意志超强:创造辉煌的必备素质。

朋友相助:没有恩格斯就没有马克思。

3、发展过程(1)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列宁宝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俄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列宁主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2)十月革命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开始传播,并不断中国化。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逐渐发展,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与鲜明特色1、理论主题(对现代性有原则高度的批判)现代性:现代世界赖以成立的本质根据。

(产业革命,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这三件大事标志着现代社会的降临)2、鲜明特征(1)科学性: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2)革命性: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最全总结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最全总结资料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串讲笔记(珍藏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单选)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单选)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多选)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是最重要的方面。

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主是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认识论问题。

(单选)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如何回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

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历史唯心主义。

(单选)世界的本质问题,实质上是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单选)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阿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二元论。

(单选)笛卡尔是二元论的著名代表。

他认为,物质实体是有广延性的、被动的、不能思想的。

心灵是没有广延性的、能动的、能思想的。

物质和心灵是各自独立的。

(单选)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共同之处在于二者分别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

(单选)贝克莱提出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集合”,我国宋代哲学家陆九渊提出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提出的“心外无物”,“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等,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多选)唯物主义哲学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马克思主义得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得基本理论、基本观点与学说得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得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得马克思主义简述马克思主义得三个组成部分与三个理论来源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

三大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与法英得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罗伯特·欧文)合理成分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就是科学性与革命性得统一(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得世界观与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得世界观与方法论(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得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得一切理论与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得最广大人民得根本利益,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得政治立场。

(三)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得理论最重要得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就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与发展真理,就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得理论品质(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得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得共产主义社会,就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得社会理想简述哲学得基本问题哲学得基本问题就就是思维与存在得关系问题内容:其一,意识与物质、精神与自然界,究竟谁就是世界得本源,即物质与精神何者就是第一性、何者就是第二性得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得问题物质定义及其意义物质就是标志客观存在得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就是人通过感觉感知得,它不依赖于我们得感觉而存在,为我们得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义:1坚持了物质得客观存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得一元论与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得反映论与可知论,有力得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得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得统一,为彻底得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意识得本质就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得产物,就是人脑得机能与属性,就是物质世界得主观映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简述运动与静止得含义及二者得关系运动就是标志一切事物与现象得变化及其过程得哲学范畴,就是物质得存在方式与根本属性。

静止就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得稳定状态,包括空间得相对位置与事物得根本性质暂时未变成这样两种运动得特殊状态。

a 运动就是绝对得、无条件得、永恒得。

这就就是说,事物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就是处于运动之中 b 静止就是相对得、有条件得、暂时得。

静止就是一种不显著得运动,就是运动得一种特殊得状态 c 运动与静止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简述实践得特点及基本形式特点: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与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得实践与科学实验等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就是实践得第一,实践就是社会关系形成得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得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也就是人类社会发展得动力源泉。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得本质就是实践得。

构成社会得人就是从事实践活动得人,推动社会运动得力量就是千百万人得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得全部内容就就是不断进行得社会实践。

人类社会得物质性表现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就是整个物质世界得组成部分。

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得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就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得活动,仍然就是物质性得活动。

三,物质资料得生产方式就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得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得物质性。

试用世界物质统一原理,说明为什么要实事求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包括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在内得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得物质性,物质就是世界得本原,社会运动也就是物质运动得一种特殊形式。

人得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得规律性制约着任得实践活动。

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就是认识与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得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

人们要取得实践得成功与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得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所以,世界得物质统一性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得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唯物主义一元论得根本要求简述唯物辩证法得总特征联系与发展就是唯物辩证法得总特征。

联系就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与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与相互作用得关系。

联系得特点:a、联系具有客观性。

b、联系具有普遍性。

c、联系具有多样性。

事物普遍联系得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得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

开放性得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得普遍联系。

发展就是前进得上升得运动,发展得实质得新事物得产生与旧事物得灭亡。

新事物就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得东西;旧事物就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得东西。

事物得发展就是一个过程。

(发展得原因:内在矛盾性)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就是唯物辩证法得实质与核心?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得根本内容与永恒发展得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得问题,二,对立统一规律就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得中心线索,也就是理解这些规律与范畴得“钥匙”,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得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如何理解矛盾得两种基本属性得关系及其在事物发展中得作用关系:矛盾得同一性与矛盾得斗争性就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得,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矛盾得同一性得作用:第一,同一性就是事物存在与发展得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得发展以另一方得发展为条件。

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得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取得发展。

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得可能与发展得趋势。

矛盾得斗争性得作用:第一,矛盾双方得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得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得不平衡,为对立面得转化、事物得质变创造条件。

第二,矛盾双方得斗争,就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得决定力量试述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得辨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关系:矛盾得普遍性与矛盾得特殊性就是辩证统一得关系。

矛盾得普遍性即矛盾得共性,矛盾得特殊性即矛盾得个性。

矛盾得共性就是无条件得。

绝对得,矛盾得个性就是有条件得、相对得。

任何现实存在得事物都就是共性与个性得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得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得个性。

意义:矛盾得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得原理就是马克思主义得普遍真理同具体实际相结合得哲学基础,也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哲学基础简述量变与质变得辩证关系A、量变与质变得区别:量变就是指事物数量得增减与场所得变更,就是一种微小得、不显著得变化,就是度得范围内得延续与渐进。

质变就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得飞跃,就是事物根本性质得、显著得突变,就是原有度得连续与渐进得中断。

量变与质变就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得两种不同状态,区分量变与质变得根本标志在于事物得变化就是否超出了度得范围。

B、量变与质变得辩证统一:首先,量变与质变就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得∶量变就是质变得必要准备;质变就是量变得必然结果。

其次,量变与质变就是相互渗透得∶总得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质变过程中有量得扩张。

最后,量变与质变可以相互转化质变会引起新得量变简述辨证否定观得基本内容与方法论意义基本内容:一,否定就是事物得自我否定就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得结果。

二,否定就是事物发展得环节。

三,否定就是新旧事物联系得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就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得。

四,辩证否定得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方法论意义:辩证否定观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得曲折性与前进行具有重要得指导意义。

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得态度,反对肯定一切与否定一切得形而上学否定观试述事物发展就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得原理及其现实意义前进性体现在:每一次否定都就是质变,都把事物推到新阶段;每一周期都就是开放得,不存在不被否定得终点。

曲折性体现在回复性商,其中有暂时得停顿或倒退,但就是经过曲折终将为事物得发展开辟道路。

这表明事物得发展不就是直线式前进二十螺旋式上升得。

否定之否定规律得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得曲折性与前进性,具有重要得指导意义。

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得态度,反对肯定一切与否定一切得形而上学否定观意识得能动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意识就是能动得,具有目得性与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得作用;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得行为与生理活动得作用如何正确认识与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得辩证关系?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发挥人得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得客观性为前提;在尊重客观规律得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与把握事物得发展规律;实践就是发挥人得主观能动作用得基本途径;主观能动作用得发挥,还依赖于一定得物质条件与物质手段简述认识与实践得辩证关系实践产生了认识得需求;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与发展;实践就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得唯一标准试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得辩证关系并说明割裂二者得统一在理论上与实际工作中会导致得错误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与深化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得区分就是相对得,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如果割裂二者得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与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得错误试述认识得本质及掌握认识本质得理论意义认识就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得能动反映。

在认识得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得认识路线:一条就是坚持从物到感觉与思想得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就是坚持从思想与感觉到物得唯心主义路线。

理论意义:驳倒了唯心主义先验论与不可知主义怀疑论,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得缺陷,创立了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得能动得革命得反映论,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得变革试述真理得绝对性与相对性辨证关系得原理及其现实意义真理就是具体得,就是发展得,真理得绝对性与相对性就是辩证统一得。

1具有绝对性得真理与具有相对性得真理就是相互渗透与相互包含得2具有相对性得真理与具有绝对性得真理又就是辨证转化得。

总而言之,绝对性真理与相对性真理,从“静态”上瞧,即从它们得相互渗透上瞧,任何客观真理既就是绝对得,又就是相对得;从“动态”上瞧,即从真理得发展上瞧,任何客观真理都就是由相对性真理向绝对性真理转化得一个环节,又表现为一个过程。

绝对性真理与相对性真理不就是两个真理,而就是同一个真理得两种不同属性。

绝对性真理与相对性真理得辨证统一,就是同人得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得至上性与非至上性辩证统一得试述实践就是检验认识真理性得唯一标准及其现实意义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得检验标准,这就是由真理得本性与实践得特点决定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