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上册《雷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雷雨》教学设计第二课时4篇

《雷雨》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1一、教材简析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读出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2、感悟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是怎样变化的,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一)揭题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8雷雨(板书课题)生齐读。
2、上节课我们学习这课的生字词,老师检查一下,看谁读得准。
(开火车认读词语:黑压压、乱摆、垂下来、越来越亮、越来越响、渐渐地、清新)小朋友真棒!不愧为识字大王!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请小朋友回忆一下,作者按什么顺序描写雷雨的呢?(板书:前、中、后)(二)学习课文这节课我们来仔细读读课文,研究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各有什么特点。
1、雷雨前1)课文的哪部分描写了雷雨前的景象?(1-3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1-3自然段,想一想,雷雨前和平时有什么不一样?2)学生交流a、乌云(“满天”,“黑沉沉”,“压”)课件出示描写乌云的句子: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
“压”给你什么感觉?(学生说感受,指导朗读)这时候感觉非常沉闷,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b、大风(“乱摆”,“忽然”)课件出示描写大风的句子: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你从哪里知道这是大风?(大风,树枝乱摆,蜘蛛吓得逃走了)“垂”字可以用什么词替代?为什么作者用“垂”?(指导朗读)c、闪电、雷声(“越来越亮”,“越来越响”)课件出示描写闪电、雷声的句子: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用“……越……越……”说一句话。
作者是先写闪电再写雷声的,你觉得它们的顺序能不能换一下,为什么?(不能。
通常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的,因为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的传播速度快,所以不能换顺序。
)指导朗读。
看着闪电越来越亮,听着雷声越来越响,你有什么预感?(板书:乌云、大风、闪电、雷声)2、雷雨中作者通过乌云、大风、闪电和雷声的描写,让我们眼前仿佛电闪雷鸣,一场大雨顷刻将至,让我们一起去目睹这场大雨吧!(播放课件,雷雨中的动画)1)你听到了什么?(雷声、雨声)雨声是什么样子的?你能把它读出来吗?(指导朗读)2)你看到了什么?(树弯了,雨越下越大)指导朗读3)雨又有什么变化呢?(渐渐地小了)指导朗读4)雷雨下得是有变化的,你能不能把它的变化读出来?(男女生比赛读)(板书:下起来——越下越大——渐渐地小了)3、雷雨后夏天的雷雨来得快去得也快,现在雨停了,让我们一起去欣赏雨后的景色吧!(课件出示雨后动画景色)1)(课件出示课本插图)刚才小男孩也欣赏了雨后的景色,为什么他那么高兴呢?(他看到雨后的景色真美丽)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雨后的美丽景色,开始!3)雨后有哪些美丽景色?4)学生交流(课件出示雷雨后的句子:天亮起来了。
二年级雷雨教案第二课时

二年级《雷雨》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图文结合,理解“越下越大,越下越猛”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雷雨前、中、后的自然现象。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1.图文结合,理解“越下越大,越下越猛”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1.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雷雨》这篇课文,谁来给大家读一读?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雷雨的特点是又()又()。
3.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进一步了解雷雨的特点。
二、学习第3小节。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己读一读第3小节。
一边读一边找出描写雷雨又大又猛的词语。
2.交流:你找到了哪些词语?(板书:大、猛)3.“大”和“猛”的反义词分别是什么?(板书:小、弱)4.请同学们再读一读第3小节,一边读一边找一找哪些句子写出了雷雨又大又猛?用直线划出来。
再读一读,读出雷雨又大又猛的感觉。
指名读。
5.如果把第3小节改成:哗、哗、哗,下起来了。
轰隆隆的雷声把小朋友们吓了一大跳,大树也害怕得发抖了。
电闪不分,一个劲儿劈下来。
风刮得天都要塌了似的。
那该多好啊!谁来读一读?为什么这样读?引导学生看图,观察图画中的人物和小树等物在风雨中的表现,帮助学生理解“吓”“发抖”“塌”等词语的意思。
并指导有感情朗读第3小节。
图文结合,理解“垂头丧气”的意思。
并用“垂头丧气”说一句话。
6.小结:雷雨真是又大又猛啊!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3小节吧!齐读第3小节。
背诵第3小节。
7.现在请小朋友们看看课文的插图,想想雷雨前、中、后的天气和景物都有什么变化?先自己思考一下,然后和同桌交流一下。
(雷雨前:天气闷热,树叶不动,蝉不叫;雷雨中:乌云密布,大风带着闪电和雷声来了,哗啦哗啦地下起了大雨;雷雨后:天气凉爽,天空挂着美丽的彩虹。
《雷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5篇

《雷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5篇《雷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雷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雷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1设计说明《雷雨》(节选)系全日制高中语文第四册戏剧欣赏单元的第二课,这个单元的教学目的是培养鉴赏戏剧文学作品的能力。
学习的重点是分析剧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把握尖锐集中的戏剧冲突,品味人物的语言。
第一课时主要介绍话剧知识,分角色朗读并概述雷雨的故事情节。
第二课时则通过品味人物语言,分析人物周朴园内心复杂的世界,进而探究作品的艺术魅力。
第三课时简要分析鲁侍萍及鲁大海形象,总结文章主旨及艺术特点。
本课时重在理解把握复杂的多元化的人物形象,指导学生多角度的探究戏剧人物的深刻性。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学会揣摩戏剧语言,把握其中的矛盾冲突,了解人物的性格。
2、初步了解戏剧人物的鉴赏方法。
二)能力目标1、学会鉴赏戏剧,提高学生鉴赏戏剧文学作品的能力。
2、通过品味人物语言,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而探究作品的艺术魅力。
三)情感目标感受作者借助浓重的戏剧氛围及富有诗意的语言所传达的悲剧意识(性格的悲剧、命运的悲剧、生存的悲剧)教学设想1、通过反复阅读和分角色朗读,品味戏剧作品丰富多彩而有富有个性化的语言。
2、课前组织学生观看电影《雷雨》,与课堂点拨,品读一词、一句,比较鉴赏相结,激发学生欣赏戏剧文学的兴趣。
3、教学方法:朗读,设问,点拨,讨论教学重难点1、重点:引领学生在把握矛盾冲突的基础上,通过对周朴园语言的品读,探究周朴园的性格、心理。
2、难点:感受作品的悲剧意识,探究作品的艺术魅力。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课堂导言1、导入:戏剧从情节主题来看可以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
上世纪三十年代,曹禺创作的四幕剧《雷雨》应该属于哪一类?悲剧(板书)他为我们留下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三个爱恨交织,有着美好未来德年轻人同时踏上了生命的不归路,这出悲剧中是和一个人分不开的,他就是主角——周朴园(板书)2、请两三名学生谈初读剧本对周朴园的印象。
《雷雨》第二课时教案(2023)

《雷雨》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分析理解周朴园、鲁侍萍的性格。
能力目标:认识尖锐的戏剧冲突和个性化的戏剧语言。
情感目标:深刻认识旧社会的腐朽、黑暗和罪恶。
【教学重点】分析理解周朴园、鲁侍萍的性格。
【教学难点】了解具有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两重特点的周朴园在家庭和社会上的罪恶。
【教学方法】分角色表演、小组讨论【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雷雨》作于1932年,至今已有90多年,但它依然活跃在国内外的舞台上。
一个作品能有恒久的生命力,总要有一些特殊的魅力,总要能够打动我们的心灵,推动我们去思考与探索。
那么,《雷雨》的成功之外在哪里呢?二、设疑激探,自主学习1.课本剧表演:《客厅相遇》2.思考:周朴园是个怎样的人?他对鲁侍萍的情感是真还是假?“人分两种,一种人有往事,另一种人没有往事。
有往事的人爱生命,对时光流逝无比痛惜,因而怀着一种特别的爱意,把自己所经历的一切珍藏在心灵的谷仓里。
”“人是怎样获得一个灵魂的?通过往事。
”“正是被亲切爱抚着的无数往事使灵魂有了深度和广度,造就了一个丰满的灵魂。
”——周国平《时光村落里的往事》三、合作探究,师生展评1.周朴园是否有往事呢?明确:无锡好时光;逼走梅侍萍;旧日的世界2.周朴园为什么后来又变了脸呢?惊讶——苍老的鲁与年轻的梅怎么也不能对应起来。
失望——失望于他心中美好的理想的女子的幻像破灭了。
恐慌——她来干什么?要敲诈我吗?严厉——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旧日情感被现实利益取代3.当周朴园弄明白鲁侍萍这次的出现纯粹是邂逅相遇,他又怎么处理的呢?给5000块钱的支票(故意淹死了两千二百个小工,每一个小工的性命你扣三百块钱!跑他妈的八百里外,女学堂里当老妈,为着一月八块钱,两年才回一趟家周朴园总收入的一百三十二分之一)自私、冷酷他珍惜的怀念的是年轻貌美的侍萍;他的温情、他的深爱只能给那个梦中、回忆中的梅侍萍,而不是眼前这个白发苍苍的鲁侍萍。
小学二年级语文《雷雨》教案5篇

【导语】在所有的学科中,语⽂是⼀门基础学科,⼀个⼈只有具备了⼀定的语⽂知识,有了⼀定的语⾔积累,掌握了必备的语法知识,才能有条件去学习其他学科。
以下是整理的⼩学⼆年级语⽂《雷⾬》教案5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学⼆年级语⽂《雷⾬》教案 第⼀课时 ⼀、导⼊: ⼩朋友们,你们听这是什么声⾳?(哗哗哗的声⾳)学⽣猜。
它有可能是⾬的声⾳,⾬的声⾳都有哪些种呢?什么样的⾬才会是这样的声⾳呢? ⼆、识字 1、初读⽣字。
⾃由地读读课⽂,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问问周围的同学。
2、识记⽣字。
出⽰⽣字,让学⽣观察这些字的特点,然后⽤不同的⽅法识字。
如,⽤动作记"压"、"垂";⽤联想法记"乱"。
联系⾃⼰观察的情景,想象狂风中的⼩树乱摆的样⼦从⽽记住"乱"字;⽤换偏傍识字法记"虹"。
3、巩固识字。
(1)联系⽂中的词语、句⼦巩固识字。
如: 压:压下来。
满天的乌云,⿊沉沉地压下来。
乱:乱摆。
忽然⼀阵⼤风,吹得树枝乱摆。
垂:垂下来。
⼀只蜘蛛从上垂下来,逃⾛了。
虹:彩虹。
⼀条彩虹挂在天空。
(2)联系⾃⼰的⽣活和阅读实践巩固识字。
三、写字指导。
(1)"我的发现"。
①读⾳:"垂、沉、阵、蝉、蜘、蛛"都是翘⾆⾳,"彩"是平⾆⾳。
②同偏旁:"虹、蝉、蜘、蛛"四个字都有⾍字旁,"蜘"的⾍字旁最瘦。
③"压、逃、越"都是半包围结构的字,"逃"是⾛之旁,"越"是⾛字旁。
④"垂"字中间宽,上下两头窄。
(2)"我能写好"。
请学⽣先把每个字临写⼀个,对照总结之后,再临写⼀个,争取第⼆个⽐第⼀写得好。
(3)⽰范讲解 "彩"字右边的"三撇"是上下排列的,起笔处要在⼀条垂线上,第⼆撇起笔处在横中线上。
18.《雷雨》第二课时教案

18.《雷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复习巩固所学生字及课文,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雷雨后的景象。
2、通过感悟雷雨前后的景物是怎样变化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激发学生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1、背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2、读词语:黑沉沉压下来蝉蜘蛛垂下来树枝乱摆导语:同学们背过的段落和这些词语都是描写雷雨前景象的,雷雨前,天空乌云密布,又闷又热,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忽然间,狂风大作,电闪雷鸣。
二、新授学习雷雨中师:听,“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出示课件,谁能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说说雷雨中是什么样的?学生汇报。
师:快来看看课文4、5、6段是怎么描写雨中景象的,把小作者描写雷雨变化的词语用横线画下来。
学生汇报。
师随机板书:雨下起来了→越下越大→渐渐地小了师:那从哪儿可以看出雨大呢?学生汇报。
(雨越下越大,往窗外望去,树哇,房子啊,都看不清了。
)师:是的,雨越下越大了,往窗外望去,树哇,房子啊,都看不清了,好大的雨呀!过渡:渐渐地,渐渐地,(学生接着说……)师:“渐渐地”在这里就是由大到小的变化,它所反映的是一种变化过程,(课件出示练习)添加“渐渐地”这个词,既可添在前,也可添在中间,看谁想得快,添得准。
出示:①我长高了。
②四周安静下来。
③运动员们加快了速度。
师:这么一场大雨,渐渐地小了,雷雨由大到小,你能通过朗读把这种变化表现出来吗?我们试试。
指名读,评价。
师:读得真好,能把这几段背下来吗?学生试背,齐背。
(三)学习雷雨后1、师:嘿,天晴了!雨过天晴的景色可美了,赶紧来读一读吧!把小作者描写的景物用横线画下来。
2、汇报。
师随机板书:天亮、雨停、太阳、彩虹挂为什么小作者用“挂”这个字呢?学生试讲。
教师小结。
接着汇报。
蝉(叫),师:蝉叫了,你听,它在叫什么?在说什么?蜘蛛(坐)、师:为什么用“坐”这个字?学生汇报,引导联系上文,进行对比。
《雷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雷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准确认读“压、乱、垂、虹”等12个生字,会用“垂、沉、逃、越”等字口头组词。
会规范地书写“蜘、蛛”等4个生字,掌握含有虫字旁这类字的书写规律。
积累像“黑沉沉”式的ABB式词语,会用“越来越渐渐地”等词语说话。
(2)通过看图、想象或联系生活经验等方式,理解“压下来、垂下来”等词的意思。
抓住描写雨前、雨中“满天的乌云,黑沉沉的压下来。
”等句段,借助想象,通过看图,联系生活经验等方式,朗读感悟,读出雷雨来临前天气的沉闷,短暂的宁静和雷雨马上要下起来前的“山雨欲来风满楼”和雨越下越大的情境。
(4)拓展阅读《夏雨》和《春天的小雨》,说说和夏雨相比,春天的小雨有怎样的特点。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句段通过想象、看图、联系生活经验等方式,朗读感悟,读出雨前天气的沉闷、短暂的宁静、风大雷雨将至和雨中雨越下越大的情境。
【教学难点】抓住重点句段通过想象、看图、联系生活经验等方式,朗读感悟,读出雨前天气的沉闷、短暂的宁静、风大雷雨将至和雨中雨越下越大的情境。
【教学准备】PPT【教学过程】一、复习1.开火车读词语。
(一阵乱摆逃走彩虹清新蜘蛛黑沉沉压下来垂下来越来越亮迎面扑来)2.选词填空:⑴绿油油红彤彤亮晶晶光闪闪早上,()太阳升起来了,照在()草地上,草叶上的露珠,被阳光一照,()、()的,美丽极了!⑵越来越渐渐地我把课文读了好几遍,()读熟了,我主动举手要求朗读,读完后,老师和同学们为我鼓掌,我()自信了!二、精读指导过渡语:“有位老兄脾气大,爱发怒的就属他。
发起怒来放声吼,伴着成串汗水下。
”同学们一定猜到了,这位老兄就是我们今天将要继续学习的《雷雨》。
1.请大家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具体哪几段分别写的是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景象。
2.朗读感悟1-3自然节,感受雷雨前天气的沉闷、短暂的宁静及呼啸而至的大风和电闪雷鸣,知道雷雨将至。
过渡语:首先,我们来欣赏一下雷雨前的景象,哪位同学来读一下1-3自然段(出示),其他同学认真听,一会儿说一说,你从他读的哪里,感受到雷雨马上要下起来了。
《雷雨》第二课时优质教案 4篇

《雷雨》第二课时优质教案6活动目标:1、学唱歌曲《夏天的雷雨》,能用一问一答的形式两两结伴演唱。
2、了解夏天的雷雨和闪电。
3、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4、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活动准备:观察过雷雨前后的自然景象。
活动过程:1、说说夏天的雷雨。
根据自己的经验说一说雷雨现象。
教师小结夏天闪电、打雷到下雨的过程。
2、欣赏、熟悉歌曲。
教师范唱,用一问一答的形式熟悉歌词。
例:教师:"天空中,一闪闪,什么光发亮?"幼儿:"一闪闪,一闪闪,闪电光发亮。
"出示节奏卡,帮助幼儿理解和把握切分节奏。
3、填词唱歌。
幼儿跟老师一起唱,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旋律和歌词内容。
幼儿在教师伴奏下,尝试演唱歌曲《夏天的雷雨》。
4、表现歌曲。
请幼儿尝试在演唱的过程中根据歌词内容创编简单的"闪电、打雷、下雨"的动作。
幼儿尝试两两结伴,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演唱,并用动作进行表演。
教师引导幼儿有表情的演唱。
教学反思:在幼儿园的音乐歌曲选择上我们应该依据着:符合幼儿年龄特点、节奏节拍适合的的歌曲。
当然有着丰富的故事情节的,有规律性的歌词的歌曲。
具有一定教育价值的,孩子们兴趣性高的歌曲等等。
我们的在进行音乐活动中更多的会关注。
幼儿的'兴趣、乐曲的音域以及歌词要更加贴近幼儿生活。
《夏天的雷雨》是一首问答歌,它以设问作答形式表达内容,可以一问一答,也可以多问多答。
形式活泼、问者自由,答者也无拘无束,句式简单,对于开发孩子的智力,提高辨别、联想能力大有裨益。
在音乐活动中我总是以自己的积极情感感染幼儿,和幼儿一同活动,和幼儿一起念、唱、奏、跳,以感性来带动幼儿,避免了纯理性的传授,使幼儿能主动地参与学习,而不是枯燥、机械地模仿。
幼儿在25分钟欢快的音乐活动中用唱、跳、奏等不同形式多次地感受音乐,他们情不自禁地跟着唱,自觉地投入到活动中去,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雷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二年级下册语文《雷雨》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通过朗读的语气变化表现出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课文语言的美。
3、学习课文观察天气、大自然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感受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按雷雨前、雷雨时和雷雨后的顺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知道我们班同学非常喜欢猜谜语,今天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来?
出示:千条线,万条线;数不清,剪不断。
落到地里禾苗绿,落到水里看不见。
生猜:雨。
(师表扬:真棒!一下子就猜出来了。
)板书:雨
你能用“雨”字组词吗(
大雨、春雨、雷雨、斜风细雨……)
3.揭题:是啊!在雨的家族里既有斯斯文文的毛毛雨,也有威猛有力的暴风雨。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夏天里我们常常能见到的雨——雷雨。
(补充板书:雷)
4.请同学读一下课题。
(指名读),一起读一下。
(读出雷雨的力量)
二、初读课文:
现在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感受一下文字给我们带来的这场雨吧!
1.检查生字词:
老师知道同学们都学得非常认真,就是不知字词掌握得怎么样了?老师来考考大家。
黑沉沉压下来垂下来逃走彩虹
乱摆越来越响蝉蜘蛛
(1)、请几名学生分别读和领读这三组词语,老师指导读准确。
(2)、重点指导“垂”字的笔顺,带领书空。
2、理清脉络
出示三张图片,引导学生说说它们分别是什么时候的景物,得出“雷雨前”、“雷雨时”和“雷雨后”
3、自由读课文,找找看课文哪些段落分别描写了“前”、“中”、“后”。
4、(1—3自然段雷雨前;4—6自然段雷雨中;7—8自然段雷雨后)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自由读1——3自然段,想一想,雷雨前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请用“——”划出相关句子或词语。
(1)作者首先看到了什么(乌云)
师出示第一句,自由读、指导读,注意读出“压”的感觉。
师:是啊!这样如浓墨般的满天的一大块一大块的乌云压下来,会让你感到……(体会害怕、闷极了。
)
(2)师:怪不得连树叶一动都不动,蝉一声也不叫,这世界仿佛静止了,一切都在等待暴风雨的来临。
这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又闷又热,你能读出这种味道吗?
(3)出示: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
树上的叶子不动,蝉不叫。
这两句话有什么区别?请你大声地读一读。
(4).交流第2自然段:作者还看到了什么?
出示: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这个句子中有个词用得特别好,看谁是火眼金睛,一下子就能发现它?引导学生找出“垂”字,用模型演示垂是一种什么动作。
师:如果把这个“垂”字换成“爬”、“跳”等词,你觉得哪个更好为什么
体会蜘蛛的害怕、着急,然后读出这种语气来。
(5).交流第3自然段。
试着读出这一句,注意读好“越来越亮”和“越来越响”两个词。
(6)、有感情地齐读前三自然段,再指名说说你读了雷雨前的描写有什么感受?(压抑、害怕、很闷)
2、体会雷雨中的情景描写。
(1)、出示三句话,自由读一读。
(2)、指导分别读出三句话中的不同感情,抓住重点词来读。
“哗、哗、哗,”一个比一个读得重一点,读出雨越下越大的感觉。
“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了,雨声小了,小了、、、、、、”读出雨越来越小的感觉,从而引出雨过天晴的氛围。
(3)、说一说读了雷雨中的描写,你有什么体会与感受。
3、感受雷雨后的描写。
(1)、读第6段,带着动作体会“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
(2)、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挂”和“坐”的妙处,感受彩虹的美、蜘蛛雨后的悠闲。
(背出一首诗,说出这种情景。
)
(3)、想象自己就是青蛙,说一说看到雨后景色会说什么。
“我是一只小青蛙,呱,呱,呱,、、、、、、”
4、填空练习,小结课文。
四、拓展阅读:
1、读古诗《竹枝词》。
2、读“雷雨”片断描写。
五、板书设计:
前:乌云、叶子、蝉、蜘蛛(害怕、很闷)
雷雨中:下起来、越下越大、小了(急、猛)
后:清新、美丽(心旷神怡)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想以疑为线索,以思维为核心,以拓宽创新精神为本,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把时间放给学生,培养学生独立钻研,自主学习的习惯,使学生由乐学到学会,最终达到会学会用。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自我感觉做到了如下几点:
1、由于学生们的反应较快,都能认真思考,积极发言,所以课堂教学中很少刻意去维持纪律,基本达到了自己事前的设想,学习的氛围还不错。
2、整个课文的结构基本完整,各个环节的衔接过渡还算顺畅,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轻松学习。
3、本课重难点在教学的过程中突出了,学生感受到了雷雨前、雷雨后的不同景象,并从文中的描写体会到了雷雨前的惊恐、害怕和雷雨后的美丽、舒畅,欣赏到了语句的优美。
4、抓住重点字、句去反复习朗读,从点及面体会本文用词准确和用语的精美,并适当加以拓展,感受到古诗的美。
5、基本上能把握住课堂,对课堂中出现的意想不到的细节能及时引导和处理,做到收放自如,能调动大部分学生的兴趣,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写作的方法。
但是,本节课里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首先是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连接不够紧密;其次是感觉到课堂中对学生抓得还是有些紧,说得有点过多;再次是对个别重点字词的分析还不到位等。
授课教师蔡泉 2014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