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平均速度的测量 测试题(带答案)
北师大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3.3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有答案)

3.3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2019年10月1日举行的国庆阅兵,彰显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迈向强起来的雄心壮志。
如图,每个方队从天安门东华表正步行进至西华表大约用1min的时间,东、西华表的距离为96m(不考虑队伍长度),则阅兵方队正步行进的速度大约是()A.1m/s B.1.6m/s C.1.6m/min D.96m/s2.甲、乙两物体,同时从同一地点沿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的s−t图象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2~4s内乙做匀速直线运动B.4s时甲、乙两物体的速度相等C.0~4s内乙的平均速度为2m/sD.3s时甲在乙的前方3.小明和小华在操场上沿直跑道跑步,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B.前2s内,小明跑得更快C.8s内,小明跑的路程更长D.8s内,小明的速度是5m/s4.图是小明上学过程中s-t图像。
请你判断小明在哪一段时间内速度最大()A.0~5min B.5~10min C.10~15min D.无法判断5.如图是物体运动的s﹣t,v﹣t图象,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A.B.C.D.6.甲、乙两车在某一平直公路上,从同一地点同时向东运动,它们的s—t图像(路程—时间图像)如图所示。
则下列判断错误的是()A.甲、乙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B.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C.若以乙为参照物,甲往东运动D.经过4s,甲乙相距8m7.为了监督司机遵守限速规定,交管部门在公路上设置了固定测速仪,如图所示,汽车向放置在道路中间的测速仪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波)信号。
超声波经汽车反射并返回测速仪,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5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4s,若测速仪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1.05s,超声波的速度是340m/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汽车第一次碰到信号的位置距测速仪170mB.汽车第二次碰到信号的位置距测速仪136mC.汽车两次碰到信号的时间间隔为1sD.汽车行驶的速度为34m/s8.甲、乙两物体,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沿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0-5s内,乙的平均速度为3m/sB.3-5s内,乙做匀速直线运动C.4s时,乙在甲前方5m处D.5s时,甲、乙两物体的速度相等9.如图所示是两物体做直线运动的s—t图像,分析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出发B.两物体在同一时刻出发C.两物体在t=15s时刻相遇D.两物体运动时的速度相等10.某物体从地面上某点出发沿直线运动,其s-t图像如图所示.对物体运动情况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不正确的是()A.物体在6s 内运动的路程为15mB.以地面为参照物,物体在2-4s 内静止C.物体在前2s 内和后2s 内的速度相等D.物体在6s 内的平均速度为2.5m/s11.如图是一辆电动车行驶过程中的v-t图像。
北师大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3.4 平均速度的测量(有答案)

3.4 平均速度的测量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某物体在水平面内做直线运动,其距出发点的距离和时间的关系图象如图,据图可知()A.物体在02s内做变速运动B.物体在24s内做匀速运动C.物体在前2s内和后2s内的速度大小相等D.物体在前2s内和后2s内的运动方向相同2.关于物理实验中的测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测量平均速度”实验中,斜面的坡度不能太大B.用托盘天平称量质量时,如果砝码磨损,会使测量结果偏小C.长度测量结果的倒数第一位代表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D.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为方便读数应将温度计从液体中取出3.下图是“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示意图,图中停表的示意图分别表示小车通过斜面A、B、C三点的时刻,B点是全程AC的中点。
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以木块为参照物,小车是静止的B.以斜面为参照物,木块是运动的C.小车AB段的平均速度大于BC段的平均速度D.小车A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AB段的平均速度4.一个小球从斜面滚下,用照相机每隔0.1s拍摄一次,记录小球运动情况的照片如图所示。
则()A.小球从A点运动到C点用时3sB.小球从A点到D点做匀速直线运动C.小球从A点运动到D点的平均速度为10m/sD.小球在CD段的平均速度大于在AB段的平均速度5.甲、乙两位同学在平直的路面上同时向东行进,他们运动的s﹣t图像如图,由图像可知A.开始运动时两同学相距20mB.乙同学的运动速度为3m/sC.以甲同学为参照物,乙同学是静止的D.图中的a点表示两位同学相遇时,运动的路程均为25m6.为了践行“绿色环保”的生活理念,小张、小王、小李从同一地点A沿同一道路同时出发,最终都到达地点B,小张驾驶电瓶车以30km/h的速度匀速前进,小王以5m/s的速度跑步匀速前进,小李以每分钟通过0.6km的速度骑自行车匀速前进,则()A.小张先到达B地B.小王先到达B地C.小李先到达B地D.三人同时到达B地7.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当小车自斜面顶端滑下时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如图所示,此过程中小车的平均速度是()A.10cm/s B.9cm/s C.8cm/s D.7cm/s8.甲乙两物体通过的路程之比为是4:3,速度之比为3:2,则两行驶时间之比为A.9:8B.8:9C.2:1D.1:29.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经过6秒,两车的位置关系是:()A.甲在乙前面0.6米处B.甲在乙前面1.2米处C.乙在甲前面0.6米处D.乙在甲前面1.2米处10.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对上述实验,数据处理正确的是A.图中AB段的路程s AB=50.0cmB.如果测得AC段的时间t AC=2.5s,则AC段的平均速度v AC=32.0cm/sC.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 AB会偏大A.D.为了测量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v BC,可以将小车从B点静止释放二、多选题11.小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运动时的位移—时间图像如图所示,则小汽车的运动情况是()A.在第一个10s内以10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B.在第二个10s内速度大小不变C.在第三个10s内前进了300mD.在前30s内的平均速度为10m/s三、填空题12.如图是小球从静止开始下落时的频闪摄影照片。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平均速度的测量 测试题(含答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物理3.4平均速度的测量测试题一、单选题1.甲、乙两同学在平直的马路上骑车匀速前进,甲同学的速度比乙同学的大,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 甲运动的路程比乙长B. 甲运动的时间比乙短C. 运动相同的路程甲用的时间比乙长D. 在相同的时间内甲运动的路程比乙长2.如图所示,用水平方向的力F拉绳子的一端P,使物体A以2m/s的速度向左匀速运动,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8N.不计滑轮、绳、弹簧的测力计的重力及绳与滑轮间的摩擦,则物体A与水平面的摩擦力及2秒内P端移动的距离分别为()A. 8N,4mB. 8N,8mC. 16N,4mD. 16N,8m3.一个运动物体在前2秒内的平均速度是3米/秒,后3秒内的平均速度是5米/秒,则它在5秒内的平均速度是()A. 等于4米/秒B. 小于5米/秒而大于3米/秒C. 等于5米/秒D. 大于5米/秒4.下列数据的估测,其中基本符合实际情况的是()A. 中学生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000paB. 成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大约为1.2m/sC. 一般中学生的质量大约为200kgD. 用手托住两个鸡蛋的力大约为10N5.一短跑运动员在5s内跑完了50m,汽车行驶的速度是54km/h,羚羊奔跑的速度是20m/s,那么三者速度从小到大的顺序是()A. 运动员、汽车、羚羊B. 汽车、羚羊、运动员C. 羚羊、汽车、运动员D. 运动员、羚羊、汽车6.一位在北京的剧场里看演出的观众,坐在离演奏者不太远的地方,另一位在上海的居民,坐在家里的电视机前看同一演出,上海与北京相距1460km,他们两人若想同时听到演奏声,北京观众必须坐在离演奏者()A. 30m远B. 17m远C. 约1.655m远D. 无法知道7.甲乙同时参加百米赛跑,同时起跑,当甲到达终点时,乙离终点还有10m ,设甲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若甲由起点后退10m ,同时起跑,则结果是()A. 乙先到终点B. 甲先到终点C. 两人同时到达终点D. 无法判断8.甲乙两物体通过的路程之比为4:3,速度之比为3:2,则甲乙两物体行驶时间之比为()A. 9:8B. 8:9C. 2:1D. 1:29.在《龟兔赛跑》的故事中,乌龟和兔子同时从起点出发,当兔子远远超过乌龟时,便骄傲地睡起了大觉,当它醒来后,发现乌龟已悄悄地爬到了终点.在龟兔赛跑的全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乌龟的速度始终大于兔子的速度B. 兔子的速度始终大于乌龟的速度C. 乌龟的平均速度大于兔子的平均速度D. 兔子的平均速度大于乌龟的平均速度10.图象法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如图所示的图象不能表示下列哪两个物理量间的关系()A. 物体所受重力与质量B. 某物质的质量与体积C. 某物质的密度与质量D. 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汽车的路程与时间11.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经过6秒,两车的位置关系是()A. 甲在乙前面0.6m处B. 甲在乙前面1.2m处C. 乙在甲前面0.6m处D. 乙在甲前面1.2m 处12.下列几种估测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 人步行的速度约为5m/sB. 全新的2B铅笔长约18cmC. 人体感觉最舒适的温度约为37℃D. 日光灯的额定电压为40V13.为了践行“绿色环保”的生活理念,小张、小王、小李从同一地点A沿同一道路同时出发,最终都到达地点B,小张驾驶电瓶车以30km/h的速度匀速前进,小王以5m/s的速度跑步匀速前进,小李以每分钟通过0.6km的速度骑自行车匀速前进,则()A. 小张先到达B地B. 小王先到达B地C. 小李先到达B地D. 三人同时到达B 地二、填空题14.短跑运动员在某次百米赛跑中测得5秒末的速度为9.0m/s,10秒末到达终点的速度为10.2m/s,则全程内的平均速度是 ________m/s15.2015年8月6日,在第16届喀山世界游泳锦标赛男子100米自由游决赛中,宁泽涛以47秒84夺得冠军,获得本人首枚世锦赛金牌,也创造了亚洲游泳的历史.在这次比赛中,如果以48秒的成绩计算,宁泽涛的速度是________ m/s;游泳时手划水的力与水对手的力________ (填“是”或“不是”)一对平衡力.16.甲、乙两车在某一平直公路上,从同一地点同时向东运动,它们的s﹣t图象(路程﹣时间图象)如图6所示.则甲、乙都在做________运动,甲的速度________乙的速度,经过4s,甲乙相距________m。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物质的简单运动》平均速度的测量同步练习及答案(中考考点专项训练汇总)

7.答案: (1)v= (2)刻度尺、停表(3)①如图所示,把木块固定在A点,用刻度尺测出滑块到木板底端的距离;②让滑块从高度为h处由静止释放,用停表测出滑块从释放点到木块底端用的时间;③把木块移动到B点,重复步骤①②;④把木块移动到C点,重复步骤③;⑤计算各次实验的平均速度,检验猜想是否正确。
(1)小球从A处沿斜面由静止开始滚下,频闪照相机记录了小球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如图所示,小球在做(选填“加速”“减速”或“匀速”)运动,小球受力(选填“平衡”或“不平衡”)
(2)实验数据如表所示,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m/s。CD段的路程为m,比较AB与BC段的平均速度得VABVBC(选填“>”“<”或“=”)
(1)斜面的作用是;
(2)金属片的作用是;
(3)下表是重复三次实验获得的数据,请根据这些数据把表格填完整 .
参考答案
1.(2020襄阳)小明同学为研究小木块在足够长斜面上 运动规律,每次都使小木块从斜面上O点静止释放,沿斜面向下运动,利用秒表和刻度尺测出其运动时间和通过的路程,记录的数据如下表。
(1)通过分析上表数据可知:物块通过的路程与_____成正比,表达式为:s=______
8.解析: (1)根据甲同学测定的结论可知:总计测量时间300s,总计脉搏跳动次数448次,平均1.49次/s,为便于使用可近似为1.5次/s,即其脉搏每跳动一次用时约0.67s。
(2)乙同学跑100m所用的时间为t= ≈14.7s,百米赛跑的平均速度为v= ≈6.8m/s。
答案: (1)3004481.50.67 s
【答案】(1)40;25(2)小;(3)不正确; 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0;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BC段的时间)
2014学年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3.4《平均速度的测量》习题

一、填空题1. 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测量的物理量有和,分别用和测量,然后由公式计算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2. 沿长廊AB方向铺有30块完整的相同的正方形地砖,如图甲所示(1)小明用最小分度值是lmm的尺测量其中一块地砖长度如图3-20乙所示,则每块地砖的长度是m. (2)小明用停表测量自己从长廊的A端走到B端所用的时间,停表的读数如图3-20丙所示,他所用的时间是s.(3)根据速度、路程和时间的关系v=,算出小明的步行速度为m/s.3. 小强在体育中考项目1500m跑的测试中,体育老师记下了他跑到200m处所用的时间为40s,他跑这200m的平均速度是,合 km/h。
二、选择题4. 一只小球从空中自由下落,历时6s。
下落时小球运动的速度越来越快,已知小球在最后2s内通过的路程是10m,则它在这6s内的平均速度为()A.小于5m/s B.大于5m/s 等于5m/s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5. 一列队伍长50米,行进速度2.5m/s,经过一座100m的涵洞,当队伍全部穿过涵洞时,所用的时间为() A.60s B.40s C.50s D.80s三、实验题6. 在测运动员短跑时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给你的器材有:米尺、皮尺、天平、量筒、秒表,完成该实验应选用的器材是;实验中测量的物理量是和。
实验中测得数据如下表所示,则男运动员在前20m的平均速度是 m/s,女运动员在前5s内的平均速度是m/s。
性别10m 20 m 30 m 40 m男 1.8s 3.4s 4.5s 5.6s女 2.0s 3.8s 5.0s 6.1s7.小明参加学校田径了进行短跑训练。
王老师为了帮他进一步提高成绩,对他的百米成绩进行了分析测试.每隔20m处安排一名计时员,各计时员在发令员鸣枪时启动秒表,小明跑到指定位置时,计时员按停表.记录的时间分别是:2.9s、5.5s、7.9s、10.7s、12.8s.通过这些数据可知道:(以下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1)小明跑100m的平均速度是 m/s. (2)小明在第个20m速度最快,平均速度是m/s.。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作业(含解析)北师大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作业(含解析)北师大版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2分,共14分;)1.以下表示平均速度的是( );;A.某同学从超市步行到学校速度约为1.5 m/sB.摩托车飞越某障碍物时的速度约为80 m/sC.飞机起飞时的速度约为120 m/sD.交通标志中的限速牌中限速为80 km/h;2.如图所示是代表我们伟大祖国日益强大的三个标志性物体及它们运动的有关数据,比较它们的速度大小可知( )A.高速列车的速度最大B.军舰的速度最大C.“嫦娥二号”的速度最大;;D.三者一样大3.某同学的爸爸携全家驾车去太湖渔人码头游玩,在途经太湖路时,路边蹿出一只小猫,他紧急刹车才没撞到它。
如图为紧急刹车前后汽车行驶的时间-速度图像,根据图像分析不正确的是( )A.紧急刹车发生在8:27B.在8:23~8:27时间段内他驾车匀速前进;;;;C.在8:20~8:30时间段内他驾车的最大速度为60 km/h;;D.在8:20~8:30时间段内他驾车的平均速度为60 km/h4.运动会上百米决赛,中间过程张明落后于王亮,冲刺阶段张明加速追赶,结果他们同时到达终点。
关于全过程的平均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张明的平均速度比王亮的平均速度大B.张明的平均速度比王亮的平均速度小C.二者的平均速度相等D.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无法比较5.物体从静止开始由慢到快做直线运动,测得它通过最后2 m所用的时间是0.5 s,那么物体的平均速度可能是( )A.3 m/sB.4 m/sC.4.5 m/sD.06.(一小汽车在一段10 km的平直公路上,以36 km/h的速度匀速行驶,则小汽车( )A.在前5 km的平均速度大于后5 km的平均速度B.在前5 km的平均速度大于10 km的平均速度C.在任意10 s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是100 mD.在第1 s内通过的路程与第2 s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7.某物体在第一、第二分钟内共前进了260 m,第三分钟静止不动,第四分钟前进了100 m,则它在4 min内的平均速度为( )A.1.67 m/sB.1.5 m/sC.2.17 m/sD.2 m/s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空2分,共10分)8.杭瑞高速公路通车后,铜仁到思南鹦鹉溪段的里程是162 km。
物理八年级上北师大版3.4平均速度的测量练习2

平均速度的测量(含详细解析)1.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当小车自斜面顶端滑下时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如图所示,此过程中小车的平均速度是()A.10cm/sB.9cm/sC.8cm/sD.7cm/s2.如图所示,是实验小组的同学们用斜面和滑块做“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的实验情形.当滑块自顶端A出发开始计时,分别滑至B和斜面底端C时依次停止计时,显示时间的数字钟的时间格式是“时:分:秒”。
(1)除了数字钟,实验中用到的测量工具还有 ______ 。
(2)滑块由A滑至C的过程中平均速度是 ______ m/s。
(3)滑块在AB段的平均速度v AB和在BC段的平均速度v BC的大小关系是 ______ .◆选择题◆实验探究题答案与解析◆选择题1.B解:由图知,滑块的路程s=40cm+5cm=45cm,运动时间t=14:35:05-14:35:00=5s,滑块的平均速度v===9cm/s;故选:B。
根据图示求出滑块的路程与运动时间,然后由速度公式求出滑块的平均速度。
本题考查了求滑块的平均速度,根据图示求出滑块的路程与运动时间、掌握平均速度公式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实验探究题2. 解:(1)在实验中,应该用刻度尺测量小车的路程s;(2)由图可知s AC=40cm=0.4m,s AB=40cm-20cm-5cm=15cm=0.15m,s BC=20cm+5cm=25cm=0.25m,t AC=14:35:04-14:35:00=4s,t BC=14:35:04-14:35:02=2s,t AB=14:35:02-14:35:00=2s,所以滑块由A滑至C的过程中平均速度v AC===0.1m/s;(3)滑块由A滑至B的过程中平均速度v AB===0.075m/s,滑块由B滑至C的过程中平均速度v BC===0.125m/s,所以v AB<v BC。
故答案为:(1)刻度尺;(2)0.1;(3)v AB<v BC。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测评含答案

第三章测评(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如图3-1所示运动物体中,速度最大的是()。
图3-12.关于机械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机械运动就是指机器的运动B.树叶由绿变黄属于机械运动C.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D.宇宙中所有的运动都是机械运动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匀速直线运动中,s=vt表示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B.在直线运动中,如果物体每分钟通过10 m,则该物体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C.在匀速直线运动中,v=s表示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t表示物体在t时间内任何时刻的快慢D.在变速直线运动中,v=st4.敦煌曲子词中有这样的词句:“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
A.船和山B.山和船C.地面和山D.河岸和流水5.下面列举的物体运动,哪种运动可以看作匀速直线运动?()A.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的运动B.汽车进站前的一段路程上的运动C.跳伞运动员下降过程中接近地面前的一段路程上的运动D.物体释放后自由下落的运动6.(2021·山东济宁中考)甲、乙两物体从同一位置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其s-t图像如图3-2所示,其中甲的图线为直线。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图3-2A.甲、乙两物体是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的B.以乙物体为参照物,甲物体一直在运动C.第4~19 s,甲和乙的平均速度相等D.整个过程中,甲的速度总是大于乙的速度7.一个国际科研小组利用一种超低温原子云为“介质”,成功地使光在其中的传播速度降低到17 m/s。
下列哪项运动速度比此速度快?()A.苍蝇每秒可飞行2.2 mB.汽车在高速公路上每秒可行驶22 mC.乌龟每小时爬行40 mD.某运动员用12.91 s跑完110 m栏8.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用刻度尺测出斜面长度,用停表分别测出小车从光滑斜面顶端滑到底端的时间和滑到斜面中点的时间,根据公式v=st计算出小车在全程的平均速度v1,在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在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3,比较v1、v2和v3正确的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物理3.4平均速度的测量测试题一、单选题1.甲、乙两同学在平直的马路上骑车匀速前进,甲同学的速度比乙同学的大,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 甲运动的路程比乙长B. 甲运动的时间比乙短C. 运动相同的路程甲用的时间比乙长D. 在相同的时间内甲运动的路程比乙长2.如图所示,用水平方向的力F拉绳子的一端P,使物体A以2m/s的速度向左匀速运动,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8N.不计滑轮、绳、弹簧的测力计的重力及绳与滑轮间的摩擦,则物体A与水平面的摩擦力及2秒内P端移动的距离分别为()A. 8N,4mB. 8N,8mC. 16N,4mD. 16N,8m3.一个运动物体在前2秒内的平均速度是3米/秒,后3秒内的平均速度是5米/秒,则它在5秒内的平均速度是()A. 等于4米/秒B. 小于5米/秒而大于3米/秒C. 等于5米/秒D. 大于5米/秒4.下列数据的估测,其中基本符合实际情况的是()A. 中学生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000paB. 成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大约为1.2m/sC. 一般中学生的质量大约为200kgD. 用手托住两个鸡蛋的力大约为10N5.一短跑运动员在5s内跑完了50m,汽车行驶的速度是54km/h,羚羊奔跑的速度是20m/s,那么三者速度从小到大的顺序是()A. 运动员、汽车、羚羊B. 汽车、羚羊、运动员C. 羚羊、汽车、运动员D. 运动员、羚羊、汽车6.一位在北京的剧场里看演出的观众,坐在离演奏者不太远的地方,另一位在上海的居民,坐在家里的电视机前看同一演出,上海与北京相距1460km,他们两人若想同时听到演奏声,北京观众必须坐在离演奏者()A. 30m远B. 17m远C. 约1.655m远D. 无法知道7.甲乙同时参加百米赛跑,同时起跑,当甲到达终点时,乙离终点还有10m ,设甲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若甲由起点后退10m ,同时起跑,则结果是()A. 乙先到终点B. 甲先到终点C. 两人同时到达终点D. 无法判断8.甲乙两物体通过的路程之比为4:3,速度之比为3:2,则甲乙两物体行驶时间之比为()A. 9:8B. 8:9C. 2:1D. 1:29.在《龟兔赛跑》的故事中,乌龟和兔子同时从起点出发,当兔子远远超过乌龟时,便骄傲地睡起了大觉,当它醒来后,发现乌龟已悄悄地爬到了终点.在龟兔赛跑的全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乌龟的速度始终大于兔子的速度B. 兔子的速度始终大于乌龟的速度C. 乌龟的平均速度大于兔子的平均速度D. 兔子的平均速度大于乌龟的平均速度10.图象法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如图所示的图象不能表示下列哪两个物理量间的关系()A. 物体所受重力与质量B. 某物质的质量与体积C. 某物质的密度与质量D. 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汽车的路程与时间11.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经过6秒,两车的位置关系是()A. 甲在乙前面0.6m处B. 甲在乙前面1.2m处C. 乙在甲前面0.6m处D. 乙在甲前面1.2m处12.下列几种估测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 人步行的速度约为5m/sB. 全新的2B铅笔长约18cmC. 人体感觉最舒适的温度约为37℃D. 日光灯的额定电压为40V13.为了践行“绿色环保”的生活理念,小张、小王、小李从同一地点A沿同一道路同时出发,最终都到达地点B,小张驾驶电瓶车以30km/h的速度匀速前进,小王以5m/s的速度跑步匀速前进,小李以每分钟通过0.6km的速度骑自行车匀速前进,则()A. 小张先到达B地B. 小王先到达B地C. 小李先到达B地D. 三人同时到达B地二、填空题14.短跑运动员在某次百米赛跑中测得5秒末的速度为9.0m/s,10秒末到达终点的速度为10.2m/s,则全程内的平均速度是 ________m/s15.2015年8月6日,在第16届喀山世界游泳锦标赛男子100米自由游决赛中,宁泽涛以47秒84夺得冠军,获得本人首枚世锦赛金牌,也创造了亚洲游泳的历史.在这次比赛中,如果以48秒的成绩计算,宁泽涛的速度是________ m/s;游泳时手划水的力与水对手的力________ (填“是”或“不是”)一对平衡力.16.甲、乙两车在某一平直公路上,从同一地点同时向东运动,它们的s﹣t图象(路程﹣时间图象)如图6所示.则甲、乙都在做________运动,甲的速度________乙的速度,经过4s,甲乙相距________m。
17.雷雨交加的夜里,林雨同学看到闪电后约5s听到雷声,林雨距雷电产生的地方大约________ m.(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约为340m/s)18.甲、乙两物体都作匀速直线运动,已知两物体运动速度之比为4:5,通过的路程之比为5:4,则甲、乙两物体运动所用时间之比为________.19.阅读短文: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已能非常娴熟地操纵电磁波为人类服务.在早期,雷达把短暂的电磁脉冲波发射出去,然后根据反射波的情况判断目标的方位和距离;后来人们让电磁波携带上声音或图象信息,收音机、电视机接收到这样的电磁波后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声音或图象了;手机则是依靠这种加载有声音与图象信息的电磁波通过移动通讯的基地台(卫星电话甚至是通过卫星)实现与对方的双向交流:科学家们还设想在不久的将来,在太空绕地球飞行的轨道上建太阳能发电站,利用电磁波将获取的电能发送到地面.请在下面的空格中填上适当的内容或回答问题:(1)电磁波既能传递信息,又能传递________ ;(2)收音机、电视机、手机三种家用电器中,既接收电磁波,又发射电磁波的是________ ;(3)汶川地震后一切通讯设施都遭到破环,在电视节目中我们常会看到通过卫星传来的信号出现延迟现象.若通信卫星距汶川以及北京的距离都近似为36000公里,则由汶川发出的信号需经________ 秒才能传到北京(保留两位小数)三、解答题20.马路宽为D,一辆长为l1、宽为d的汽车以速度v1在路中间匀速向前行驶,此时距车头S处有一辆长为l2的自行车要横穿马路,如图所示,则自行车为了安全通过马路,它行驶的速度应在什么范围?21.某同学乘坐的汽艇遥对着一座悬崖,他向悬崖大喊一声,经过6秒听到回声.(1)若汽艇静泊在水面,他离悬崖多远?(2)若汽艇以10米/秒的速度正对悬崖驶去,他喊时离悬崖多远?四、实验探究题22.现代社会汽车已大量进入寻常百姓家,汽车追尾常发生重大交通事故,其重要原因是遇到意外情况时汽车不能立即停止。
司机从看到情况到他肌肉动作操作制动器来刹车需要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叫反应时间,汽车需保持原来速度前进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反应距离,从开始刹车到车辆停止的这段距离叫制动距离,反应距离与停车距离之和叫停车距离. (如图所示)下表是一位司机驾驶一辆保养得很好的汽车分别在干燥和潮湿的相同水平公路上以不同的速度行驶时,测得的反应距离、制动距离和停车距离。
速度/(km/h) 反应距离/m制动距离/m停车距离/m干燥潮湿干燥潮湿干燥潮湿40 7 7 8 10 15 1750 9 9 13 15 22 2460 11 11 19 23 30 3480 15 15 33 43 48 58100 19 19 52 65 71 84(1)研究上表中的数据可知汽车速度越大,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就越大;(2)车制动距离的两个主要因素是:________和________;(3)据以上研究结果,对司机提出两条有利于安全行驶的建议:驾驶汽车时①________;②________。
五、综合题23.司机师傅在执行一次运输任务时,开着装满了沙子的货车在一段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40km,所用时间是0.5h,货车总重约3×105N,轮胎与地面的总接触面积约0.3m2.该路段限速60km/h.按照规定,我国载货车辆的轮胎对地面的压强应控制在7×105Pa以内.(取g=10N/kg)请解答:(1)货车轮胎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少?(2)根据计算,请指出该车存在的一条违规行为并说出其危害.(答出一种即可)24.在我校第24届运动会上,同学们各展所长,在各个项目上都取得了佳绩.(1)小敬同学参加100米赛跑,终点计时员是听到枪响后才开始计时,记录得她跑到终点时的成绩为12.5s,小敬同学的实际成绩是多少?(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2)小凌同学参加了铅球比赛,赛后他思考了一个问题:比赛用的铅球是不是纯铅制成的呢?于是他用磅秤称出铅球的质量为5kg,用排水法测得其体积为1000cm3,且此球为实心的.请你根据他所测的数据判断铅球是纯铅制成的吗?(ρ铅=11.3×103kg/m3)25.文轩家到学校有一条600m长的平直马路,一次他从学校回家,开始以1m/s的速度匀速行走,当走了一半路程时突然下起了大雨,他马上以3m/s的速度匀速跑回家。
求:(1)文轩在前一半路程行走中所用的时间是多少?(2)他从学校到家的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答案解析部分一、单选题1.【答案】D2.【答案】D3.【答案】B4.【答案】B5.【答案】A6.【答案】C7.【答案】B8.【答案】B9.【答案】C10.【答案】C11.【答案】A12.【答案】B13.【答案】C二、填空题14.【答案】1015.【答案】2.1;不是16.【答案】匀速直线;小于;817.【答案】170018.【答案】25:1619.【答案】能量;手机;0.24三、解答题20.【答案】解:(1)第一种情况,当汽车还没有到达时,自行车横穿马路,如图甲:汽车行驶的时间:t=,自行车要安全通过马路,行驶的距离是:l2+d+D,自行车要在之前通过,所以自行车行驶的速度是:v>.(2)第二种情况,当汽车完全通过时,自行车才横穿马路,如图乙:汽车行驶的时间:t=,自行车要安全通过马路,行驶的距离是:D﹣d,自行车要在之后通过,所以自行车行驶的速度是:v<综上所述,自行车行驶速度的范围:<v或v21.【答案】解:(1)声音传播到悬崖的时间为听到回声的时间的一半,t=×6s=3s,由v=得汽艇到悬崖的距离:s=vt=340m/s×3s=1020m.(2)由题知汽艇由A→B所用时间:t=6s,汽艇行驶的路程:s AB=v艇t声音传播的距离为:s AC+s BC=v声t,s AB+s AC+s BC=2s AC,v艇t+v声t=2s AC代入数据:(10m/s+340m/s)×6s=2s AC,s AC=1050m.答:(1)若汽艇静泊水面,他离悬崖1020m远;(2)若汽艇以10m/s的速度正对悬崖驶去,他喊叫时离悬崖1050m远.四、实验探究题22.【答案】(1)反应距离;制动距离;停车距离(2)速度;地面干湿程度(3)注意保持车距;超速行驶危险五、综合题23.【答案】(1)解:货车轮胎对地面的压力:F=G=3×105N,货车轮胎对地面的压强:p= = =1×106Pa(2)解:货车的速度:v= = =80km/h,因汽车对地面的压强p>p控,汽车的速度v>v限,所以,货车违规行为是超载、超速,危害:超载易压坏路面、缩短汽车使用寿命、汽车难以制动易发生交通事故等;超速易发生交通事故、汽车刹车距离变长、影响操作稳定性等24.【答案】(1)解:根据v= 可得,声音传播100m所需时间:t声= = ≈0.294s;因终点计时员是听到枪响后才开始计时,所以计时员所测时间偏小,则小敬同学的实际运动时间:t运动员=t+t声=12.5s+0.294s=12.794s;答:小敬同学的实际成绩是12.794s;(2)解:由题知,此球为实心,其质量m=5kg,体积V=1000cm3=1×10﹣3m3,所以此球的密度:ρ= = =5×103kg/m3,又因为ρ铅=11.3×103kg/m3,则ρ≠ρ铅,所以此球不是用纯铅制成的.答:此球不是用纯铅制成的.25.【答案】(1)解:根据v=得t==[MISSING IMAGE: , ]v总===1.5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