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早期青铜器共37页
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研究

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研究商代青铜器是中国青铜器发展史上重要的一段时期,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丰富多样,以简洁、大气、神秘而闻名。
本文将对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进行研究,分析其起源、特点及意义。
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的起源可追溯到早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出现了大量铜器的制作,而青铜器的装饰纹样与早期的玉器纹样有着密切的联系。
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的设计和制作技艺逐渐成熟,使得青铜器成为商代贵族地位及社会地位的重要象征。
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纹样数量繁多,包括了动物纹、人物纹、花纹等多种形式。
其中的纹样大多以神秘和神圣为主题,如龙纹、鸟纹、凤纹等,这体现了商代人对神灵的崇拜和信仰。
二是纹样造型简洁明了,线条流畅,形象生动。
“膨胀式”纹样在商代青铜器上屡见不鲜,如带状纹、蛇形纹等。
三是纹样的分布密集,空间感强烈。
商代青铜器的纹样布局通常是以中心纹样为核心,周围环绕着多种纹样,整体呈现出一种繁复而有秩序的美感。
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一是纹样作为符号的意义。
商代青铜器上的纹样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例如龙纹代表权力与威严,鸟纹代表吉祥与祥瑞。
这些纹样不仅是对商代人信仰和追求的体现,同时也是他们地位的象征。
二是纹样作为艺术表达的意义。
商代青铜器的纹样造型优美,线条流畅,体现了古代匠人高超的工艺水平和艺术造诣。
这些纹样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对后世青铜器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是纹样作为文化遗产的意义。
商代青铜器的纹样反映了商代社会的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是研究商代社会的重要历史资料,对于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丰富多样,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它们既是商代人对神灵的崇拜和追求的体现,又是商代人地位和社会地位的象征,也是古代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研究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商代时期的社会、文化和艺术发展,还能够为后世的青铜器艺术提供借鉴与启示。
青铜鼎的演变

商、周青铜器艺术特点以及发展演变浏览次数:1369次悬赏分:50 |解决时间:2008-4-5 13:05 |提问者:eill2008|检举问:商周青铜器都各自有什么艺术特色其艺术风格的发展演变是怎么样的?最佳答案商代早期青铜器具有独特的造型。
鼎、鬲等食器三足。
必有一足与一耳成垂直线,在视觉上有不平衡感。
鼎、斝等柱状足成锥状足和器腹相通,这是由于当时还没有掌握对范芯的浇铸全封闭技巧。
方鼎巨大,容器部分作正方深斗形,与殷墟时期长方槽形的方鼎完全不同。
爵的形状承继二里头文化式样,—律为扁体平底。
流甚狭而长。
青铜斝除平底型的以外,还出现了袋足斝。
觚、尊、瓿、罍等圈足器皆有+形大孔,相当二里冈上层的器,+字形有成为大方孔的。
有的更在圈足的边沿,留有数道缺口,郑州和黄陂盘龙城都出土过这种实例。
管流斜置于顶上的半封顶袋足盉,后侧有一大鋬可执,在本期内颇具特色。
罍皆狭唇高颈有肩,形体亦偏高。
商代早期壶有提梁的有长颈小口鼓腹形和小口体呈悬瓠形的两种,也有小口器颈不高不设提梁的。
商代早期青铜器纹饰主体已是兽面纹,以粗犷的勾曲回旋的线条构成,全是变形纹样,除兽目圆大,以为象征外,其余条纹并不具体表现物象的各个部位,纹饰多平雕,个别主纹出现了浮雕,二里冈上层尊、罍等器肩上已有高浮雕的牺首装饰。
所有的兽面纹或其它动物纹都不以雷纹为地,是这一时期的特色。
商代早期的几何纹极其简单,有一些粗率的雷纹,也有单列或多列的连珠纹,乳钉纹也已经出现。
商代早期的青铜器,极少有铭文,以前认为个别上的龟形是文字,实际上仍是纹饰而不是文字周以后的西周初(武王、成王、康王、召王时期)的八九十年间的青铜器,在造型和装饰上与殷代青铜器大同小异。
造型的风格特点明显类似。
但铭文内容较详,记述了当时的政治活动,不仅便于确定其时代,而且提供了历史研究的资料。
武王时期的“大丰”(或名“天亡”),成王时的“献侯鼎”,康王时的“盂鼎”,都是有名的代表性作品。
河南洛阳及溶县等地出土成组的(铭文中有相同的族名和人名的)铜器群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出土最早最完整的青铜器是什么

出土最早最完整的青铜器是什么第一种说法:二里头说铜是人类认识并应用最早的金属之一。
我国是最早使用铜器的国家之一。
到目前为止,被发现的中国最早的青铜器是出自新石器时代后期,相当于中原夏代的一些文化遗址中。
在商代早期遗址中出土了较大型的青铜器。
(取自初中教材)在灿烂辉煌的青铜器群中,1975年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长流爵,为商代早期遗物,被称为中国最早的青铜器。
长流爵是古代饮酒器,高22.5厘米,流至尾长35厘米,壁厚0.1厘米,藏偃师县文管会。
长流、尖尾、束腰、平底,三足细长,流近口处有菌状短柱两个,腰部的一面有宽1.2厘米的凹线,两线间横列装饰5个乳钉,胎壁较簿,器表粗糙,纹饰简单,确为中国早期青铜器的特点。
(河南旅游局供稿)第二种说法:马家窑在甘肃东乡的林家村,出土了1件属于马家窑文化的青铜刀,保存完整,这是迄今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时代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
非容器:马家窑文化青铜刀,距今5000多年容器:二里头文化第三期青铜爵,距今3800年左右青铜器的主要分类食器鼎相当于如今的锅,煮或盛放鱼肉用。
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
鬲(li,音历)煮饭用:一般为侈口、三空足。
甗(yan,音演)相当于如今的蒸锅。
全器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甑,置食物;下部为鬲,置水。
甑与鬲之间有一铜片,叫做箄。
上有通蒸气的十字孔或直线孔。
簋(guǐ)铜器铭文作毁,相当于如今的大碗,盛饭用。
一般为圆腹、侈口、圈足、有二耳。
簠(fu,音甫)古书里写作胡或瑚。
盛食物用。
长方形,口外侈,四短足,有盖。
簠(fǔ)长方形,口外侈,四短足。
有盖,盖、器大小相同,合上成为一器,打开则为相同的两器,在古器物学上又称为却立或却置。
簠器在经籍中称为胡或瑚。
盨(某ǔ)盛黍,稷,稻,粱用。
椭圆形,敛口,二耳,圈足,有盖。
敦(du)盛黍、稷、稻、粱用。
三短足、圆腹、二环耳、有盖。
也有球形的敦。
豆盛肉酱一类食物用的。
上有盘,下有长握,有圈足,多有盖。
商代铜盘内底上的世界

商代铜盘内底上的世界[日]难波纯子一序言出现在二里岗时期的青铜盘,赢径多在25厘米左右,下部带有圈足。
郑州出土铜盘仅有两件,殷墟出土的铜盘只有7件,还有以陕西为中心的地区也出土过几件。
另有一些传世品。
虽然且前墓葬出土例子不太多,但是可以肯定青铜盘是重要的随葬品之一。
我在本稿中,对商代铜盘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同时将就铜盘内底上所见独特纹饰做一些考察。
一二青铜盘之形态演变和地方制造盘的认识关于青铜盘,如今还没有做体系性断代研究,惟一有林巳奈夫先生在《殷周时代青铜器的研究)∞一书中有所论及。
林巳奈夫先生曾将青铜盘分为两种,即是“标准型”和“锷口高圈足盘”,而后考察其各类的演变。
他的方法是:首先对于西周时期的铜盘进行分析,考察其演变过程,其次通过比较二里岗时期的自家庄出土盘和西周初期的铜盘,探讨晚商期的铜盘的变化。
他的结论是:最早盘的形态特征是侧壁和底部的境界有明显的屈曲点,这个屈曲点渐向上方移动,器身侧壁逐步直立,且增加圈足的高度。
我基本同意他的见解,不过我认为他的考察方法的最大的问题是他对于王都制作的盘和地方制作的盘的差别未有论及。
通过对青铜盘演变进行考察的结果,我认为地方出土的该期青铜盘大都有高圈足及锷口,即是林先生分为的第二类。
我以为,晚商时殷期的盘是按王都和地方两条系统发展的。
本文将首先对于殷墟出土盘的形态来进行分析,然后以地方出土盘为材料,按照王都铜盘的演变进行考察。
商考(一)王都制造盘的演变1古研在郑州出土的二里岗时期盘只有两件,就是自家庄c8M2:3(图l—1)o和郑州向阳回族竞食品厂。
出土青铜盘。
还有新郑县盘和湖北省黄陂县盘龙城李家湾M1:16和M2:lo.也属于0林巳奈夫:‘殷周时代青铜器。
研究>,殷周青铜器综览一,吉川弘文馆,东京.1986;戴应两岸出±的艘商钢器盈有关问题的探索),‘考古学研究),三秦出版杜,西安。
1993。
0河南文物工作趴第一孰:‘郑州市白家庄商代墓葬发掘简报),‘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第l o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郑州市博物馆:‘郑州新发现商代窖藏青铜器)。
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青铜器

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青铜器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商代兽面纹觥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商代兽面纹觥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商代兽面纹觥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商代兽面纹觥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商代兽面纹觥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商代兽面纹觥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商代兽面纹觥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商代先方彝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商代先方彝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商代先方彝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商代先方彝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商代先方彝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商代先方彝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商代先方彝先方彝——方彝是仿照宫室外形制造的屋形礼器,平面呈长方形,上有四阿顶盖,中为斗形器身,下接方形圈足。
此件方彝通高18.2厘米,体量不大,但工艺极精。
器盖和器身均以兽面纹为主纹,下衬云雷纹地,器身兽面纹上下还装饰有龙纹、蝉纹等纹样青铜方彝自商代晚期出现,至西周中期时便逐渐消失,存世数量极少。
这件方彝直壁,外无扉棱装饰,如此造型存世仅三四件而已,更属罕见。
器盖与器身内壁有一字铭文“先”,标明它是商代“先族”的遗物。
先族为商代大族,活跃在以山西浮山为中心的晋西南地区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商代兽面纹三牛首尊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商代兽面纹三牛首尊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商代兽面纹三牛首尊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商代兽面纹三牛首尊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商代兽面纹三牛首尊尊是一种盛酒的容器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时期到春秋、战国的时候就渐渐消失了。
按照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的解释尊是祭祀时接待宾客所用的礼器用于表达主人的敬意。
所以尊又有敬重、高贵的意思。
尊重、尊敬等也就变成了对人的一种敬重之词。
中国古代帝王则被称为九五之尊这件商代晚期铜尊大口外侈中部圆鼓下接喇叭形圈足肩部和腹部装饰有兽面纹等花纹肩部等距离排列三个浮雕牛首。
它虽然体型较大但造型十分规整展现出很高的铸造工艺水平。
这件铜尊据称20世纪20年代出土于河南某地不久即被销往欧洲一直被欧洲的青铜器学者视作公元前14世纪前后中国青铜艺术的代表作之一。
2000年保利艺术博物馆将其抢救回国。
商朝青铜器

青铜器伴随着早期国家的确立而出现,是王权的象征。
最早的青铜器(礼器、兵器)发现于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已具备古代青铜器的特征:块范铸造、铜锡合金,有特征的器物类型二里头文化以后的商代青铜器,可分为二里岗期和殷墟期两大阶段。
为适应其神权统治,需要进行大量繁复的祭祀活动。
在这些活动中,青铜祭器是神坛上的重要道具,因而此期青铜器铸造工艺有了长足的进步,体积厚重、纹饰神秘庄重的青铜器大量涌现,形成了我国青铜文化最繁荣的时期。
商代前期青铜器直接继承着二里头文化的若干特点,比如容器都是薄胎的。
但与二里头青铜器相比,商代前期青铜器的器种显著增多,如食器有鼎、鬲、、簋,酒器有爵、角、、觚、尊、卣、壶、水器有盘、盂等等。
在形制上有不少特征,容易判别,如鼎多锥足,爵、平底,觚体粗矮。
这个时期青铜器的纹饰,还没有作为图案衬地的花纹,即所谓地纹。
纹饰大多作带状,并常见弦纹、兽面纹和夔龙纹。
兽面纹的线条圆转流动,很有特色。
在带状兽面纹上下夹以联珠纹,则是当时流行设计。
铭文也在这个时期出现了,青铜器上开始有了仅几个字的,以象形为特征的族名金文。
铭文记录商王赏赐物件,反映了国家财富在社会上层的再分配。
青铜文化的意义在于强化国家机能。
商代后期,青铜器胎壁都较厚,器物种类进一步增多,而且有造型多样化的特点。
纹饰内容丰富,变化更加突出,不但流行通体满花,绝大多数使用云雷纹作为地纹,以填充主题纹饰外的空间,而且还出现了在图案上重叠加花的所谓三层花。
于是在青铜器上形成了富丽繁缛之风格。
迄今发现最大、最重的青铜器,是殷墟吴家柏树坟园出土的后母戊(又称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重达875公斤。
这件巨大的青铜鼎表现了商朝后期的发达和人民的创造力。
商代后期青铜器不仅有发达的礼器,还有众多的兵器和乐器。
青铜兵器包括用于远射的青铜镞,扁平凸脊双翼。
用于格斗的戈,分曲内、銎内、直内三式。
垂直装,可以横击,啄击和钩杀。
矛为刺兵,扁体、中脊、侧刃(图7)。
2商朝-青铜器

2商朝-青铜器商周的青铜器,不少全器采用一种动物的造型。
固然是根据制作这种容器的实际需要而加以设计的,但是它的成功,无疑是在描绘方面具有一定的能力基础上获得的。
特63《殷商青铜器》8-1·父戊舟爵特63《殷代青铜器》8-2·亚觚特63《殷代青铜器》8-3·灭父乙觥特63《殷代青铜器》8-4·斝特63《殷代青铜器》8-5·尊特63《殷代青铜器》8-6·戊箙卣特63《殷代青铜器》8-7·尊特63《殷代青铜器》8-8·司母戊鼎特63 殷代铜器8-1“父戊舟爵”。
河南辉县诸丘出土,是一件古代流传品。
“父戊”是殷代人祭祀时对父辈的称呼。
“舟”是在“父戊”名下有一个类似小舟的象形字。
着这种符号,有人认为是官名,也有人认为是族徽。
“父戊舟”是“爵”的所有者。
这件酒器凸底,圆腹,前有倒酒用的“流”,后有似雀尾状的“尾”,旁边有把手“錾”,口上游两柱,下面有三个尖形高足,通高23厘米。
器身起扉棱,两面均饰兽面纹,辅以三角纹和雷纹。
流外侧有铭文“父戊舟”,一柱上有铭文“作尊”,整体造型灵巧,装饰精细。
此爵的流与柱上分铸的铭文构成完整的内容(父戊舟作爵),这在爵中十分少见。
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原中国历史博物馆)。
?“爵”是古代饮酒器的一种。
可用以温酒和盛酒。
“爵”的形状是中为杯,下有三足,前有流,即倒酒的槽,一侧有錾,后有尖锐状的尾,流与杯口之间有柱。
殷商时期,“尊”既指一种盛酒器,又是对酒礼器的统称(共名)。
此件器物的铭文“尊”是第二种含义。
8-2“亚觚”。
河南省安阳大司空村出土,是一件古代流传品。
“亚”字,有人认为是造器主的姓氏,也有人认为是官名。
“亚觚”细高的器身上设计有四条扉棱,侈口下饰蕉叶纹,腹与足部均饰兽面纹,形制秀丽优雅。
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原中国历史博物馆)。
“觚”是古代盛酒器一种,喇叭形口,细腰长身,高圈足,用以盛酒。
国家博物馆馆藏中的绝美商代青铜器鉴赏

国家博物馆馆藏中的绝美商代青铜器鉴赏夏朝发现的青铜器并不多,二里头文化中的青铜器是其中的佼佼者,几乎一枝独秀。
商朝的青铜器铸造很大程度上继承了二里头文化的传统,尤其崇尚酒礼器。
不过,商朝前期的青铜器纹饰略显单一。
商代后期则实实在在的达到了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鼎盛。
商朝的青铜器有一个更为显著的特征便是器身上出现了铭文。
二里头文化中的青铜礼器上没有铸刻铭文的习惯,而到了商朝,很多青铜器上都有铭文,少则几字,多则数十、几百字,铭文中所透露的历史信息甚至比青铜器本事更有价值。
国家博物馆的前身为国立历史博物馆。
馆藏文物来自社会捐赠、国家文物局,馆员到全国各地收购、采集文物,如果哪个遗址中发现了“好东西”,尤其是刚好有两件的话,基本都要被国博征集过去一件的,比如下面这件“杜岭方鼎”。
杜岭方鼎100cmx62.5cmx61cm商前期河南郑州张寨南街出土器腹上几乎布满了整齐的乳钉纹,因此也称“乳丁纹方鼎”。
1974年出土于河南郑州杜岭郑州商城。
杜岭方鼎有两件,在国博的这件是其中体积较大的一件,另外一件小的收藏在河南博物院。
杜岭方鼎的器壁仅有0.4厘米,一般来说,青铜器的器形越大,相应的器壁就要做得越薄,没有达到一定的铸造技术,是很难铸成杜岭方鼎这么大的。
“杜岭方鼎”还是目前为止已发现的体积最大的商代早期青铜器。
后母戊方鼎(原名司母戊方鼎)133cmx112cmx79.2cm商后期河南安阳武官村出土后母戊方鼎是目前已发现的先秦时期最重的青铜容器。
延伸阅读:“司母戊鼎”为何改名为“后母戊鼎”?后母戊鼎重达近1吨,这个巨型容器商朝人是如何铸造的?子龙鼎,通高103cm 口径80cm 商晚期铭文“子龙”20世纪20年代出土于河南辉县,后流入日本,又辗转至香港,2006年4月由国家文物局征集回国。
饕餮纹单柱爵商前期平底,腹部主题纹样为两组饕餮纹,上下以联珠纹带分栏。
青铜爵始见于二里头文化,盛行于殷商时期,是酒器组合中的代表器物,多带有双柱,单柱爵较为少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谢!
1
0
、
倚
南
窗
以
寄
傲
,
审
容
膝
之
易
安
。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文 家 。汉 族 ,东 晋 浔阳 柴桑 人 (今 江西 九江 ) 。曾 做过 几 年小 官, 后辞 官 回家 ,从 此 隐居 ,田 园生 活 是陶 渊明 诗 的主 要题 材, 相 关作 品有 《饮 酒 》 、 《 归 园 田 居 》 、 《 桃花 源 记 》 、 《 五 柳先 生 传 》 、 《 归 去来 兮 辞 》 等 。
商代早期青铜器
6
、
露
凝
无
游
氛
,
天
高
风
景
澈
。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吁嗟身源自后名,于
我
若
浮
烟
。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