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的金、青铜
商朝青铜器的特点

商朝青铜器的特点商代前期(二里岗期)的青铜器,较二里头文化的青铜器在品种、造型、纹饰、铸造技术均有明显的发展。
商朝青铜器有哪些特点呢?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商朝青铜器的特点,希望对你有用!商朝青铜器的特征商代前期(二里岗期)的青铜器,较二里头文化的青铜器在品种、造型、纹饰、铸造技术均有明显的发展。
今见出土器以爵、鼎、鬲(力)、斝(假)、盉(和)、觚(谷)较多,可见器还有甗(演)、罍(类)、瓿(不)、壶、盘、卣、尊等。
这一时期的礼器“重酒组合”,以爵、觚(姑)为核心,配以尊、盘或鼎。
工具、兵器有矛、戈、钺、刀、镞等,商代的一般器类均已出现。
这一时期的器物最明显的特征是器壁较薄,当时的铸范技术虽为原始,但铸器胎壁薄而平匀。
性质的特征更易判别,如鼎足明显的多锥形,爵、斝为平底,觚体粗矮。
这一时期制作的大型青铜器,如1974年、1982年在郑州的张寨杜岭、向阳食品厂两处遗址,各出土的两件大型方鼎。
最大一件高近一米,重82.4千克。
这类鼎腹为方斗形,腹沿口上两高立耳,鼎壁薄胎较均匀,鼎腹较深,圆柱形空芯足与整器比相对较短,上粗下细,由锥足向圆形足转变。
这一时期的器物装饰均较为简朴,纹饰多兽面纹、乳钉纹、云雷纹等。
线条粗疏,单层花,无底纹。
湖北盘龙商早期墓葬出土的青铜器造型、纹饰、制作较二里岗由了进步。
之后安徽、陕南等地商早期墓出土的青铜器,器形种类增多,已发现一批制作更加精美的器物如龙虎尊与饰有兽面纹的尊、爵、斝、觚、罍等。
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多为酒器,以青铜爵为多。
此时的酒器组合,以爵、觚、斝为基本组合。
铸造工艺方面采用了分铸法,解决了复杂的器物造型和器商活络件等问题。
这一时期青铜器纹饰,以平雕细刻的表现手法,纹饰装饰线条粗狂有力,构图茂密,主题纹饰多以左右展开的抽象动物纹与凤鸟纹,其图案注重庄严威慑的特征,如兽面纹的双目突出的表现,上下多有圈带纹作边框。
流行纹饰还有云雷纹、圆涡纹等。
商后期的青铜器开创了中国青铜艺术的极为辉煌时期。
商代金文的形成与演变

商代金文的形成与演变1. 引言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青铜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
金文作为商代青铜器上刻划的文字记录,对于研究商代社会、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将探讨商代金文的形成与演变。
2. 商代金文的起源商代金文最早出现在公元前14世纪末,初期表现为简单的符号和图案组合,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化为具有一定意义和规则的文字系统。
主要出现在商代晚期至西周初期的青铜器上。
2.1 甲骨文与金文甲骨文和金文是商代晚期至西周初期使用广泛的两种书体。
甲骨文主要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而金文则是刻在青铜器上。
两者虽然存在一定差异,但都属于同一文字系统的一部分。
2.2 形式与特点商代金文字形奇特独特,结构多样复杂,常常由多个象形和指事符号组合而成。
金文的特点是线条干练有力,刀痕清晰可见,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凝重庄严的艺术风格。
3. 商代金文的演变3.1 指事符字转化商代晚期的金文主要由指事符号组成,这些符号表示具体事物或抽象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指事符号逐渐演化为更加抽象的形式,并开始表达更为复杂的意义。
3.2 象形文字增多商代晚期至西周初期,越来越多的象形文字出现在金文中。
这些字以生动的图案描绘实际对象或场景,通过准确刻画来传达特定含义。
从而丰富了金文表达方式和语义范围。
3.3 符号规范化随着商代社会秩序和制度发展,金文也经历了一定程度的规范化过程。
统一了某些常用符号和标记,在不同青铜器上保持一致性使用。
这有利于交流与理解,并为后来汉字编写提供了基础。
4. 商代金文的意义与影响4.1 社会文化意义商代金文是对商代社会、政治和宗教等各个方面的重要记录。
通过金文的研究,可以了解商代社会的组织形式、官制职位、祭祀仪式等诸多细节,丰富了对商代文化的认知。
4.2 汉字演变与传承汉字作为现代中文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商代金文的影响和衍化。
商代金文字形结构复杂,系统完善,为后来汉字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基础。
【周朝历史】中国历史上10大著名的青铜器国宝!

【周朝历史】中国历史上10大著名的青铜器国宝!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青铜器文物青铜在古代被称为金或吉祥金,是紫铜和其他化学元素(锡、铅等)的合金。
历史上的“青铜时代”是指青铜工具和青铜礼器广泛使用的时期。
这一时期主要从夏商周到秦汉,时间跨度约2000年。
在这一时期,古人创造了极其辉煌的青铜文明。
1.司母戊鼎(后母戊鼎)商代最重的青铜器1939年在河南安阳殷墟商代古墓中出土的司母五鼎,是商代国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吴母而制作的祭器。
它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
1959年,国家一级文物作为镇博物馆的瑰宝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鼎通体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重达832.84公斤,是已发现的中国古代最重的单体青铜礼器,它是用陶范法铸造而成的,在商后期铸造重达832.84公斤的司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在大约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才能完成,这足以反映商朝中期青铜铸造业的宏大规模。
2.商代泗阳方尊四羊方尊,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是商朝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
位列十大传世国宝之一,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四羊广场是中国现存的商代青铜广场中最大的一座。
每边长58.5厘米,每边重58.4厘米。
它有一个长长的脖子,高高的环足和一个高耸的脖子。
四面装饰有香蕉叶图案、三角葵图案和动物脸图案。
雕像的中心是陶器的重心。
雕像的四个角是羊做的,肩膀的四个角是四个卷曲的羊角头。
羊头和羊颈伸出器皿,羊的身体和腿附在腹部和脚上。
同时,方尊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尊四面正中即两羊比邻处,各一双角龙首探出器表,从方尊每边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间。
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
3.商代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大理画像、青铜竖眼画像三星堆遗址距今3000-5000年,被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这两件器物是三星堆青铜其中非常著名且有代表性的器物。
商朝青铜器

青铜器伴随着早期国家的确立而出现,是王权的象征。
最早的青铜器(礼器、兵器)发现于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已具备古代青铜器的特征:块范铸造、铜锡合金,有特征的器物类型二里头文化以后的商代青铜器,可分为二里岗期和殷墟期两大阶段。
为适应其神权统治,需要进行大量繁复的祭祀活动。
在这些活动中,青铜祭器是神坛上的重要道具,因而此期青铜器铸造工艺有了长足的进步,体积厚重、纹饰神秘庄重的青铜器大量涌现,形成了我国青铜文化最繁荣的时期。
商代前期青铜器直接继承着二里头文化的若干特点,比如容器都是薄胎的。
但与二里头青铜器相比,商代前期青铜器的器种显著增多,如食器有鼎、鬲、、簋,酒器有爵、角、、觚、尊、卣、壶、水器有盘、盂等等。
在形制上有不少特征,容易判别,如鼎多锥足,爵、平底,觚体粗矮。
这个时期青铜器的纹饰,还没有作为图案衬地的花纹,即所谓地纹。
纹饰大多作带状,并常见弦纹、兽面纹和夔龙纹。
兽面纹的线条圆转流动,很有特色。
在带状兽面纹上下夹以联珠纹,则是当时流行设计。
铭文也在这个时期出现了,青铜器上开始有了仅几个字的,以象形为特征的族名金文。
铭文记录商王赏赐物件,反映了国家财富在社会上层的再分配。
青铜文化的意义在于强化国家机能。
商代后期,青铜器胎壁都较厚,器物种类进一步增多,而且有造型多样化的特点。
纹饰内容丰富,变化更加突出,不但流行通体满花,绝大多数使用云雷纹作为地纹,以填充主题纹饰外的空间,而且还出现了在图案上重叠加花的所谓三层花。
于是在青铜器上形成了富丽繁缛之风格。
迄今发现最大、最重的青铜器,是殷墟吴家柏树坟园出土的后母戊(又称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重达875公斤。
这件巨大的青铜鼎表现了商朝后期的发达和人民的创造力。
商代后期青铜器不仅有发达的礼器,还有众多的兵器和乐器。
青铜兵器包括用于远射的青铜镞,扁平凸脊双翼。
用于格斗的戈,分曲内、銎内、直内三式。
垂直装,可以横击,啄击和钩杀。
矛为刺兵,扁体、中脊、侧刃(图7)。
金文的发展历程简述

金文的发展历程简述黄金文化源远流长,金文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商、周时期。
黄金文化最早的形式是商代的“甲骨文”,通过在龟骨或兽骨上刻划文字记录祭祀、卜卦、天文观测等各种活动。
商代末年到西周初年的“金文”出现了明显的演变,成为我国最早的“大篆”体系的雏形。
在商、周时期,金文的发展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商代晚期的金文,主要是刻在青铜器上,用来祭祀天地神祇。
这些金文的形态简单,构图严谨,以徽、璧、卣、铺等器物为主要载体。
第二个阶段是西周初年的金文,该时期的金文开始大幅度发展,形成了复杂的字体结构,内容涉及政务、军事、祭祀等方面。
这一阶段的金文主要刻划在短剑、环首簋、觚、尊等不同类型的青铜器上。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文化的发展,金文不再满足单一的祭祀需求,开始被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
在春秋战国时期,金文逐渐从祭祀用途转向了文书记录,成为官方和贵族间交流的重要工具。
这个时期的金文字体更加丰富多样,既有扁平朴实的字体,也有曲线流畅的字体。
另外,金文的布局也趋于规范化,出现了头尾横长,中间加辅助线的构图模式,提高了文字的易读性。
到了秦汉时期,金文已经成为官方主导的文字体系,使用范围逐渐扩大到全国。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大力推行小篆,废除了金文并将其限制在祭祀和鉴藏领域。
随着秦朝的覆灭,汉初的文人开始对金文进行研究,通过模仿金文的字形制作篆刻字帖,从而引起了金文的重视。
金文在后来的历史时期,逐渐从标志官方权威的象征转变为文人雅趣的表现方式。
隋唐时期,金文在书法艺术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成为文人风雅的象征。
唐代的邓州赵芝龙、清代的傅山等名家都善于金文书法,并以金文的古朴、刚劲的笔画风格为基础,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到了现代,金文以其特殊的风格和独特的韵味成为了书法艺术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时至今日,金文在书法爱好者中仍然备受推崇,也成为了书法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金文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与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紧密相连的。
古代货币的演变过程

古代货币的演变过程古代货币是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逐渐演变的。
最初,人们使用的是一些代替物,如贝壳、羽毛、石头等,用于交换必需品。
这些代替物被称为原始货币。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原始货币逐渐被金属货币取代。
最早使用的金属货币是青铜器。
在商代时期,青铜器成为了主要的交换货币。
随后,铜钱的出现使得货币交换更加方便。
随着时间的推移,铜钱逐渐缩小,数量增加,成为大规模流通的货币。
随着对金属的需求增加,人们开始挖掘银、铁、铅等金属,这也为货币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铸造以银为主的货币,如银钱和银锭,被广泛流通。
到了秦汉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铜质铸造的大型货币,如布币和五铢钱,这也是中国货币发展的重要阶段。
这些货币便于流通和储藏,成为了中国货币的代表。
唐代是中国货币发展的高峰时期。
在唐代,货币的工艺更加复杂,材料更加多样化。
大量使用银、铁、铜等材料制造各式货币。
唐代的货币分为两种:官方货币和私人货币。
由于唐代国力强盛,官方货币成为了主要的交换货币。
到了宋代,钞票逐渐兴起。
在宋代,纸币的出现让货币交换更加便利。
人们可以携带轻便的纸钞进行交换。
到了明代,纸币更加普遍流通,开发了一系列保值储备制度,为今天的现代货币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总的来说,古代货币的演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从原始货币到金属货币,再到钞票,货币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变换和改进。
今天,人们使用的现代货币体系已经比古代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古代货币的演变过程仍有其指导意义。
它告诉我们,货币的本质是要交换价值,而货币交换其实就是人们之间的交换。
在现代货币的使用过程中,我们也应该注重保持货币的流通性,方便人们之间的交换和互动。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演变

这一时期频繁旳战争,也使得人们由关注自 然转向关注人类社会及其本身命运,在青铜 器纹饰上出现了以独幅绘画旳章法体现社会、 人事旳内容、题材,如宴乐、攻战、采桑等, 以剪影旳形式构成画幅,生动、富丽,极具 装饰性。总之,功能旳演变使青铜器器型、 纹饰发生了革命性旳变革。其中尤以莲鹤方 壶为代表。
莲鹤方壶
周朝
从纹饰上看,西周时期旳青铜器纹饰在继承商代旳基 础上继续发展,西周早期和商代晚期一样进入了纹 饰发展旳鼎盛期,这是同当初旳社会历史大背景分 不开旳,也就是说虽然朝代更替了,但统治阶级用 礼器统治人们旳思想没有变化,所以,青铜礼器发 展旳大环境没有变化,这么青铜上旳纹饰还是按照 为礼器服务旳思想不断发展,商代旳许多纹饰在西 周时期依然在使用,如,商代晚期兽面纹旳变化旳 形式“环柱角形、牛角形、外卷角形、羊角形、内 卷角形、波折角形、双龙角形、长颈鹿角形、虎头 形、熊头形兽面纹”等纹饰,在西周早期仍在使用。
纹、夔龙纹等神秘、恐怖旳图像,而采用了 自由朴京旳窃曲纹、重环纹、垂鳞纹、蚊龙 纹、波纹等。有些器物装饰极为简洁,只以 一道或数道弦纹为饰。
春秋中期后来,中国青铜艺术又跨进了一种 新旳发展阶段.这时候新兴旳封建地主势力 逐渐加强,奴隶制已摇摇欲坠。在这礼崩乐 坏”旳年代,天命观念彻底动摇了,青铜艺 术原有旳社会功能萎缩了,那些积诧着主要 社会、政治和宗教意义旳威震一时旳种种神 灵,在青铜器表上毫无例外地消失了。
迄今发觉最大、最重旳青铜器,是殷墟吴家 柏树坟园出土旳后母戊(又称司母戊)大方鼎, 高133厘米,重达875公斤。这件巨大旳青铜 鼎体现了商朝后期旳发达和人民旳发明力。
司母戊大方鼎
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 显现出不可动摇旳气势。司母戊鼎立耳、方腹、 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旳长方形素 面外,其他各处皆有纹饰。在细密旳云雷纹之上,各
简述商周青铜器的发展

简述商周青铜器的发展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商周时期是中国青铜器发展的黄金时期。
商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阶段,也是青铜器制作技术的高峰时期。
本文将简述商周青铜器的发展历程。
一、商代青铜器的发展商代青铜器是中国青铜器的起源,商代青铜器的制作技术是从石器时代的石制器具发展而来的。
商代青铜器的形制多为鼎、觚、爵等,主要用于祭祀活动。
商代青铜器的造型简洁,装饰性不强,主要以纹饰为主,其特点是纹饰线条流畅,构图严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商代青铜器的制作材料主要是铜和锡,这种合金具有硬度高、延展性好、耐腐蚀等优点,成为青铜器的主要材料。
二、西周青铜器的发展西周时期是中国青铜器制作技术的高峰时期,西周青铜器的形制多样,装饰性强,制作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西周青铜器的主要形制有鼎、觚、爵、斝、壶等,其中鼎是最为重要的器型之一。
西周青铜器的纹饰丰富多样,主要以神话传说、动物、植物、人物等为主题,构图严谨、线条流畅,形象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西周青铜器的制作材料主要是铜和锡,制作工艺复杂,需要多道工序,包括铸造、打磨、雕刻、烧制等,制作周期长,成本高。
三、春秋战国青铜器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青铜器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春秋战国青铜器的形制多样,装饰性强,表现出了时代的特点。
春秋战国青铜器的主要形制有鼎、觚、爵、壶、盂、罍等,其中以盂、罍为主要器型。
春秋战国青铜器的纹饰更加丰富多彩,主题涉及到神话传说、历史事件、人物故事等,表现出了时代的特点。
春秋战国青铜器的制作材料依然是铜和锡,制作工艺更加精湛,技术更加成熟,制作周期更加短,成本更加低。
四、总结商周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商周时期是中国青铜器发展的黄金时期。
商代青铜器的制作技术是从石器时代的石制器具发展而来的,西周青铜器的制作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春秋战国青铜器更加丰富多彩。
商周青铜器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中国古代文明和技术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代的金、吉金、青铜
汉代以前,中国人所说的“金”指的是青铜,也叫“吉金”。
古以祭祀为吉礼,故称铜铸之祭器为“吉金”。
以后作为钟鼎彝器的统称,清代著录古器之书,多称“吉金录”。
另外,“吉金”也指适于铸造各种鼎彝器的金属。
铜是人类最早认识和使用的金属之一。
人类开始是以天然铜锻制小件工具或饰物,继而发明冶铜技术。
天然铜和早期冶炼的铜没有掺入其他的金属,称为红铜,硬度较低。
由于自然界中存在天然的青铜,后来在铜中加适量的锡和铅以降低熔点并改善硬度,这就是青铜。
中国青铜器的起源比较早,在距今四、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中发现一把铜刀和若干铜器碎块,经鉴定都是青铜,这是中国最早的青铜制品。
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和夏代早期,中国已进入青铜时代,而到商周时期,青铜文化发展到鼎盛。
有的青铜器自名为“吉金”,吉金即青铜,新制作的青铜器发色金黄,所以古人称之为金。
青铜是现代人给予的名字,古时青铜是黄色偏红,而埋在土里后颜色因氧化而青灰,称为青铜。
与纯铜(红铜)相比,青铜强度高且熔点低(25%的锡冶炼青铜,熔点就会降低到800℃。
纯铜(红铜)的熔点为1083℃)。
青铜铸造性好,耐磨且化学性质稳定。
中国青铜器文化的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即形成期、鼎盛期和转变期。
形成期是指龙山时代,距今4500~4000年;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转变时期指战国末期-秦汉时期,青铜器已逐步被铁器取代。
商代是中国青铜器的核心时期,是青铜时代波澜壮阔、光彩夺目的一页。
商代早期的青铜器在郑州出土很多,这是因为郑州商城是商代早期都邑的原因。
这些青铜器大体分布在商城的南面和东南角,重要的墓葬或窖藏有二里冈、白家庄、张寨南街、杨庄,以及南关外、铭功路、二七路等地,此外商代早期青铜器在河南北部、湖北黄陂盘龙城、安徽嘉山泊岗、江西清江吴城等地也有重大的发现。
从出土的青铜器来看,无论在造型设计、花纹装饰,还是在铸造技术上较前代都有明显的进步。
此时期的礼器种类增多,器物纹饰主体已是兽面纹,并开始出现了铭文。
商代晚期是指盘庚迁都于殷之后的时期,即殷墟文化期。
就青铜器的发展而言,在郑州二里冈文化与安阳殷墟文化之间,具有一定的广泛性,这就完全有必要在商代早期后和成熟的殷墟文化期前,划出一个称为商代中期的阶段,时间大约相当于中丁至小乙时期。
商代中晚期的青铜器在冶炼、铸造技艺和艺术表现上都已经达到了高度成熟的地步,能够充分地发挥青铜材料的特点,作品被赋予某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功能。
到了商代晚期青铜制造业得到迅猛发展,为两周时期青铜器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使中国的青铜文化达到高峰。
商晚期青铜器纹饰最为发达,比之中期内容和种类丰富得多,以动物和神怪为主题的兽面纹得到了空前发展,成了古代装饰艺术的典范。
商代的青铜器矗立于奴隶制时代文化的颠峰,它的创造经验不但直接影响了当时各个不同的艺术门类,而且直接为西周前期所继承。
什么是金文?
金文是指铸刻在商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
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所以,钟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所谓青铜,就是铜、铅、锡的合金。
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十分发达。
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
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铜器上的铭文,字数多少不等。
所记内容也很不相同。
其主要内容大多是颂扬祖先及王侯们的功绩,同时也记录重大历史事件。
如著名的毛公鼎有497个字,记事涉及面很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