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图集.青铜器.商代-1.商后母戊鼎

合集下载

中国国家博物馆 国之重器后(司)母戊鼎与四羊方

中国国家博物馆 国之重器后(司)母戊鼎与四羊方

中国国家博物馆国之重器后(司)母戊鼎与四羊方中国国家博物馆商后期后母戊鼎中国国家博物馆商后期后母戊鼎中国国家博物馆商后期后母戊鼎中国国家博物馆商后期后母戊鼎中国国家博物馆商后期后母戊鼎中国国家博物馆商后期后母戊鼎中国国家博物馆商后期后母戊鼎后母戊鼎高:中国国家博物馆后母戊鼎藏品图片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用途:炊食器所处时期:商后期(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出土时间:1939年出土地址: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出土后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

后母戊鼎(6张)后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势华丽,工艺高超,又称后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8厘米、重832.84千克,四足中空。

用陶范铸造,鼎体(包括空心鼎足)浑铸,其合金成分为:铜84.77%,锡11.44%,铅2.76%,其他0.9%。

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发现时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来据另一耳复制补上),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该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

后母戊鼎用陶范铸造,铸型由腹范、顶范、芯和底座以及浇口范组成。

鼎腹的纹饰有可能使用了分范。

鼎耳后铸,附于鼎的口沿之上。

耳的内侧孔洞是固定鼎耳泥芯的部位。

也有人认为鼎耳先于鼎体铸造,然后嵌入铸型内和鼎体铸接。

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

后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

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

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

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

耳侧以鱼纹为饰。

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

据考证,后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

中国十大传世国宝中国最珍贵的国宝级文物盘点

中国十大传世国宝中国最珍贵的国宝级文物盘点

中国十大传世国宝中国最珍贵的国宝级文物盘点1、商后母戊鼎.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又称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

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后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

现为国家一级文物,2002年列入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单。

2、西周利簋.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周代天灭簋”或“檀公簋”,西周早期青铜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利簋器侈口,兽首双耳垂珥,垂腹,圈足下连铸方座。

器身、方座饰饕餮纹,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

此种方座青铜始见于西周初年。

器内底铸铭文4行33字,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3、商周太阳神鸟金饰.商周太阳神鸟金饰为商周时期的金器。

2001年出土于金沙村,现收藏于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商周太阳神鸟金饰整体为圆形薄片,外径12.5厘米,内径5.29厘米,厚度0.02厘米,重20克。

图案分内外两层,内层等距分布有十二条旋转的齿状光芒;外层由四只相同的逆时针飞行的鸟组成。

商周太阳神鸟金饰图案目前被国家文物定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同时其本身亦被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4、五牛图.《五牛图》是唐朝韩滉创作的黄麻纸本设色画,又名《唐韩滉五牛图》,该作品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五牛图》中的五头牛从左至右一字排开,各具状貌,姿态互异。

一俯首吃草,一翘首前仰,一回首舐舌,一缓步前行,一在荆棵蹭痒。

整幅画面除最后右侧有一小树除外,没有其他的背景,因此每头牛可独立成章。

5、石鼓文.石鼓文,先秦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

发现于唐初,共计十枚,高约三尺,径约二尺,分别刻有大篆四言诗一首,共十首,计七百一十八字。

内容最早被认为是记叙秦王出猎的场面,故又称“猎碣”。

原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石鼓馆。

6、平复帖.《平复帖》是晋代文学家、书法家陆机创作的草隶书法作品,牙色麻纸本墨迹,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司母戊方鼎

司母戊方鼎

司母戊方鼎司母戊方鼎,又称司母戊鼎,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一种,属于商代晚期的文化遗存。

这种鼎的形制独特,造型精美,铸工精湛,被视为古代艺术品中的珍宝。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关于司母戊方鼎的一些基本情况以及其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司母戊方鼎的形制为方形,高约70厘米,上方有两个耳部;鼎四面分别铸有各不相同的纹饰,并饰有一条龙纹。

这种鼎采用了古代铜器铸造技术中的“一次性铸造法”,也就是说,整个鼎是一次性铸成的,而非多次组合焊接而成。

司母戊方鼎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代表之一,其造型古朴典雅,雕饰细腻精致,彰显出商代晚期艺术的高度成就。

鼎的四面分别铸有不同的纹饰,其中包括神兽、神人、龙纹等图案,寓意丰富,充满了浓厚的宗教、神秘的色彩。

司母戊方鼎的铸工技艺非常精湛,铜质的鼎身表面经过精心打磨和抛光,呈现出一种光滑如玉的质感。

另外,其纹饰的雕刻也是非常精细的,铭刻纹饰的线条流畅,层次分明,堪称古代铜器雕刻艺术的杰作。

司母戊方鼎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它的发现和研究对于了解商代晚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资料。

通过对司母戊方鼎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中原地区的文化面貌和社会形态。

司母戊方鼎也是中国古代艺术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的造型设计和雕饰工艺体现了古代艺术家们对于美的追求与创造力的发挥。

同时,方鼎作为一种礼器,在古代宗教仪式和宴会中具有重要作用,体现出古代人们对于神圣、庄重、繁荣富裕等价值观念的追求。

不仅如此,司母戊方鼎的出现也代表了青铜器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青铜器作为古代人类社会中的一种重要工艺品,既具有实用性,又具备了祭祀、礼仪等方面的内涵,在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功能。

而司母戊方鼎作为青铜器中的瑰宝,更是体现了古代文明的辉煌和智慧的结晶。

总结来说,司母戊方鼎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中的一种珍贵文物,它的造型独特、精美,铸工精湛。

这种鼎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对于了解古代社会和文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传世的30件顶级国宝青铜鼎

中国传世的30件顶级国宝青铜鼎

中国传世的30件顶级国宝青铜鼎我们都知道,嬴政统一六国之后,命丞相李斯用和氏璧镌刻传国玉玺,传国玉玺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天授、正统合法”之信物。

自此,传国玉玺成为中国历代正统皇帝的证凭。

传国玉玺篆刻花鸟篆体: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秦之后,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奇珍,国之重器,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

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版皇帝”,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

传国玉玺是正统皇权的象征,不过这是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朝之后的事情,在秦朝之前,有没有什么东西能代表天下之权呢?说实话还真有,那就是鼎。

商乳丁夔紋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鼎代表王权和国家统一起源于夏朝。

相传,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划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象征九州,将全国九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并将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自此,九鼎成为了夏朝、商朝、周朝三代奉为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

商前期獸面紋扁足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周室衰微,诸侯中的强国纷纷挑战周室正统,史料记载:“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

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

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这段记载的意思是南方强国楚国的楚庄王攻打陆浑戎人,于是到了雒水,在周朝边境上炫耀武力。

周定王派王孙满慰劳楚王。

楚王问到周王室的九鼎的大小轻重。

楚庄王为何要向周室询问九鼎的大小和轻重,目的显然不是好奇和八卦,而是隐晦地表明要取代周室统一天下之一,自此“问鼎中原”也就成了要取代中原王朝之意。

商後期亞醜方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后,秦国壮大,欲窥周室。

秦武王趁攻占韩国重镇宜阳之时进入洛阳,欲将九鼎中的雍州之鼎携归咸阳。

守鼎的官吏以鼎重千斤无人能移动为由拒绝,结果秦武王竟要举鼎,可惜失手砸伤自己在当晚就气绝身亡。

玉斋博物馆文创作品——北京金属工艺品厂80年代沙铸兽面纹鼎(可请藏)玉斋博物馆文创作品——北京金属工艺品厂80年代沙铸兽面纹鼎从楚庄王问鼎到秦武王举鼎,可见鼎之于王权的魅力。

国家博物馆馆藏中的绝美商代青铜器鉴赏

国家博物馆馆藏中的绝美商代青铜器鉴赏

国家博物馆馆藏中的绝美商代青铜器鉴赏夏朝发现的青铜器并不多,二里头文化中的青铜器是其中的佼佼者,几乎一枝独秀。

商朝的青铜器铸造很大程度上继承了二里头文化的传统,尤其崇尚酒礼器。

不过,商朝前期的青铜器纹饰略显单一。

商代后期则实实在在的达到了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鼎盛。

商朝的青铜器有一个更为显著的特征便是器身上出现了铭文。

二里头文化中的青铜礼器上没有铸刻铭文的习惯,而到了商朝,很多青铜器上都有铭文,少则几字,多则数十、几百字,铭文中所透露的历史信息甚至比青铜器本事更有价值。

国家博物馆的前身为国立历史博物馆。

馆藏文物来自社会捐赠、国家文物局,馆员到全国各地收购、采集文物,如果哪个遗址中发现了“好东西”,尤其是刚好有两件的话,基本都要被国博征集过去一件的,比如下面这件“杜岭方鼎”。

杜岭方鼎100cmx62.5cmx61cm商前期河南郑州张寨南街出土器腹上几乎布满了整齐的乳钉纹,因此也称“乳丁纹方鼎”。

1974年出土于河南郑州杜岭郑州商城。

杜岭方鼎有两件,在国博的这件是其中体积较大的一件,另外一件小的收藏在河南博物院。

杜岭方鼎的器壁仅有0.4厘米,一般来说,青铜器的器形越大,相应的器壁就要做得越薄,没有达到一定的铸造技术,是很难铸成杜岭方鼎这么大的。

“杜岭方鼎”还是目前为止已发现的体积最大的商代早期青铜器。

后母戊方鼎(原名司母戊方鼎)133cmx112cmx79.2cm商后期河南安阳武官村出土后母戊方鼎是目前已发现的先秦时期最重的青铜容器。

延伸阅读:“司母戊鼎”为何改名为“后母戊鼎”?后母戊鼎重达近1吨,这个巨型容器商朝人是如何铸造的?子龙鼎,通高103cm 口径80cm 商晚期铭文“子龙”20世纪20年代出土于河南辉县,后流入日本,又辗转至香港,2006年4月由国家文物局征集回国。

饕餮纹单柱爵商前期平底,腹部主题纹样为两组饕餮纹,上下以联珠纹带分栏。

青铜爵始见于二里头文化,盛行于殷商时期,是酒器组合中的代表器物,多带有双柱,单柱爵较为少见。

中国最值钱的五大国宝级青铜器

中国最值钱的五大国宝级青铜器

中国最值钱的五大国宝级青铜器人与人的相遇,相识,相知都是缘份,缘分让我们聚在一起。

但通过茶而结成的缘份,多少带了点“道”的韵味。

无论相识与否,无论交往如何,凡聚在一起便坐而品茶。

我们在茶友会等你5、马踏飞燕马踏飞燕这件珍贵的文物于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

是东汉时期的青铜器,目前被收藏在甘肃省博物馆。

是中国最值钱的文物之一,1986年的时候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4、越王勾践剑越王勾践剑是1965年出土于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望山楚墓群中。

这件文物十分珍贵目前被收藏在湖北省博物馆是春秋时期越国的青铜器。

这把剑身上被镀上了一层含铬的金属,所以至今都是完好的千年不锈,是我国重要的国宝。

3、四羊方尊四羊方尊是中国最值钱的文物之一,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

这件文物目前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

是商朝晚起的青铜礼器和祭祀用品。

这件文物是目前世界出土最大的青铜器。

2、曾侯乙编钟曾侯乙编钟是战国时期的文物这件文物目前被收藏在湖北省博物馆,这件庞大的乐器是青铜铸成,大大小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的高低排序起来悬挂在大型的钟架上面。

曾侯乙墓编钟的铸成,表明中国青铜铸造工艺的巨大成就,更表明了我国古代音律科学的发达程度,它是中国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文明古国”的历史辉煌。

1、后母戊鼎国家博物馆收藏着一件人称“青铜器之王”的商代铜鼎,它通体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8厘米、壁厚6厘米,重达832.84公斤,是目前已经发现的中国古代最重的单体青铜礼器,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个字而得名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入藏国家博物馆,成为镇馆之宝。

人与人的相遇,相识,相知都是缘份,缘分让我们聚在一起。

但通过茶而结成的缘份,多少带了点“道”的韵味。

无论相识与否,无论交往如何,凡聚在一起便坐而品茶。

我们在茶友会等你--------------------------。

艺术常识之手工艺品(讲义+笔记)

艺术常识之手工艺品(讲义+笔记)

艺术常识之手工艺品(讲义)手工艺品:1.青铜器2.陶瓷器3.玉器4.纺织品(一)青铜器1.商代青铜器形制凝重,多直线造型,中轴对称,风格沉稳雄浑。

代表作品有《龙虎纹青铜尊》《四羊方尊》《后母戊鼎》《龙虎纹青铜尊》《四羊方尊》《后母戊鼎》2.西周青铜器形制庄重,纹饰清新简约。

代表作品:《大盂鼎》(陕西出土)《何尊》(出土于陕西宝鸡,铭文中首次出现“中国”二字)。

《大盂鼎》《何尊》宅兹中国3.春秋战国青铜器形制奇巧富丽、精致灵巧,纹饰繁密剔透。

代表作品有河南新郑郑公大墓出土的春秋《莲鹤方壶》、四川成都出土的战国《宴乐采桑狩猎交战纹壶》。

《莲鹤方壶》《宴乐采桑狩猎攻战纹壶》4.秦汉青铜器(1)秦始皇陵《铜车马》:出土于中国陕西西安临潼秦始皇陵西侧。

大小约为真车真马的二分之一。

(2)西汉《长信宫灯》:出土于河北满城窦绾墓。

(3)东汉《马踏飞燕》:出土于甘肃武威雷台,又名《铜奔马》。

(中国旅游的标志)(二)陶瓷器1.陶器(1)半坡陶器陶器主要是半坡陶器,如《人面鱼纹彩陶盆》《三鱼纹彩陶盆》等。

(2)唐三彩:唐三彩是唐代烧制的一种低温多彩的铅釉陶器,以青、绿、黄三色为主,以人、马、骆驼为主要造型,主要出产、流行于当时的中原地区。

2.瓷器(1)南青北白:唐代青瓷和白瓷交相辉映,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

“南青”主要指浙江绍兴的越窑青瓷,“北白”主要指河北的邢窑白瓷,它们和“唐三彩”是唐代陶瓷业的主要组成部分,被并称为“南青北白唐三彩”。

(2)宋代五大名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

(3)青花瓷:中国古代流行时间最长、产量最大的瓷器。

产生于唐代,兴盛于元代景德镇,清康熙时期发展到了顶峰。

景德镇从元代开始成为全国制瓷中心。

定汝官哥钧,汝窑排第一元代青花瓷,时长量最大(三)玉器1.新石器时代玉器红山玉龙是内蒙古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大型C形玉龙,被称为“中华第一龙”2.春秋战国玉器春秋战国的玉器主要是代表传世神玉——和氏璧,现已失传。

司母戊大方鼎简介

司母戊大方鼎简介

司母戊大方鼎简介司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一片农地中出土,因其鼎内部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势华丽,工艺高超,又称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约832千克,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发现时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来据另一耳复制补上),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该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

中国的鼎文化鼎为中国古代炊食器。

中国鼎文化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早在7000多年前就出现了陶制的鼎。

而其真正的发展最高峰则出现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尤其是商代以鼎为代表的祭祀用容器的制作,盛行于商周时期,延续到汉代。

最早的中国鼎被认为是立国重器,它是中国青铜器的杰出代表。

象征着高大、显赫、尊贵的意思。

鼎的尺寸比生活实际大的多,是由于古人认为它是神的尺寸,这也反映鼎一开始是作为一种祭祀的礼器。

在奴隶制鼎盛时代,被用作“别上下,明贵贱”,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

文献记载:“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又载“铸九鼎,像九州”。

又有成语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足鼎立等。

青铜鼎的前身是原始社会的陶鼎,本来是日用的饮食容器,后来发展成祭祀天帝和祖先的“神器”,并被笼罩上一层神秘而威严的色彩。

在古代,鼎是贵族身份的代表。

典籍载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

此外,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左传》有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

鼎大多为三足圆形,但也有四足的方鼎。

(司母戊鼎便是最负盛名的四足大方鼎)司母戊鼎简介司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铸品,原器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

此鼎形制雄伟,832.84千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