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美术欣赏论文之国之重器—司母戊鼎鉴赏
世界上现存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世界上现存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它通高133厘米,器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875公斤,形制雄伟,整体古朴、庄重,有着凛然的气势就是司母戊丈方鼎、司母戊大方鼎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重的青铜器,下面店铺跟大家一起去了解一下。
世界上现存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丈方鼎介绍司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铸品,原器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
此鼎形制雄伟,重达832.84千克,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司母戊鼎初为乡人私自挖掘,出土后因过大过重不易搬迁,私掘者又将其重新掩埋。
司母戊鼎在1946年6月重新出土。
新中国成立后,于1959年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2]。
国博展览中的司母戊鼎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
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
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
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
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
耳侧以鱼纹为饰。
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
据考证,司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
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
司母戊鼎的提手文饰同样精美。
两只龙虎张开巨口,含着一个人头,后世演变成“二龙戏珠”的吉祥图案。
一般认为,这种艺术表现的是大自然和神的威慑力。
现在却有人推测,那个人是主持占卜的贞人,他主动将头伸入龙虎口中,目的是炫耀自己的胆量和法力,使民众臣服于自己的各种命令,完全是可能的:当时的贞人出场时都牵着两头猛兽,在青铜器和甲骨文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图案。
此鼎器形庞大浑厚,其腹部铸有“司母戊”3字,亦有人释作“后母戊”,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
司母戊鼎的鼎身和鼎足为整体铸成,鼎耳是在鼎身铸好后再装范浇铸的。
关司母戊鼎分析与论述2000字

关司母戊鼎分析与论述2000字司母戊鼎,亦称司母戊大方鼎、后母戊大方鼎、母戊方鼎。
据专家考证,商朝第二十四任国王祖庚为祭祀其母,铸造了方鼎,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是祖庚三弟,第二十五任商王祖甲铸造的。
商王祖庚是商王武丁的次子,其兄长祖己受后母诬陷,被驱离出京,后含冤而死。
武丁的三弟祖甲是后母所生,父亲偏袒他,有意以其为继承人,祖甲认为有违礼制,不想和二哥争位,于是悄悄离开京城。
武丁去世后,祖庚即位。
祖庚遵行礼制,积极开拓,商朝的经济、文化空前繁荣。
为表达孝心,祖庚特铸造方鼎祭祀母亲。
祖庚去世,遗诏令其异母弟祖甲继位。
司母戊鼎腹内有“后母戊”三字,因而得名,鼎呈长方形,有双耳,通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是目前已知的最重、最大的鼎类青铜器,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堪称镇国之宝。
商后母戊鼎,又称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是商后期(约前十四世纪至前十一世纪)铸品,于1939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厅内。
“商后母戊鼎器身与四足为整体铸造,鼎耳则是在鼎身铸成之后再装范浇铸而成。
足上铸的蝉纹,图案表现蝉体,线条清晰。
腹内壁铸有“后母戊”三字,字体笔势雄健,形体丰腴,笔划的起止多显峰露芒,间用肥笔。
商后母戊鼎是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商后母戊鼎的铸造,充分说明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足以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2002年1月18日,被国家文物局作为国家一级文物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司母戊大方鼎是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吴玉瑶家的农田中发现的。
这里距武官村大墓西南隅大约80米。
大鼎出土后,因太重太大,移动困难,人们便想锯断大鼎,然后运出。
但是,由于日本侵略者多次勒索和强购,当时恐怕被日寇掠取,便把大鼎又重新埋在地下。
1946年6月抗战胜利后,大鼎重新掘出,但已失去一耳。
大鼎出土后,先存放在安阳县政府,同年10月移到前中央博物院筹备处(解放后称南京博物院)。
Get清风司母戊大方鼎

司母戊大方鼎司母戊大方鼎百科名片司母戊鼎司母戊鼎是商代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由王室所铸,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郊出土,因鼎身内部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铜器代表作,现藏中国国家历史博物馆。
目前,此鼎的国博文字牌名是“后母戊鼎〞。
然而,没有任何证据说明商王元配用“后〞字做头衔。
例如武丁元配在传世文献和甲骨文中都被称为“妇好〞,绝无“后好〞、“好后〞字样出现。
徐中舒主编的?甲骨文字典?称卜辞用“毓〞为“后〞,而司〔si〕的反写式“后〞读音不变,还读“si〞。
新鼎名“后母戊〞的推出导致的逻辑推论是:卜辞没有“司〔si〕〞字!简介后母戊鼎〔原名“司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铸品,原器1939年 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
此鼎形制雄伟,832.84千克。
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司母戊鼎初为乡人私自挖掘,出土后因过大过重不易搬迁,私掘者又将其重新掩埋。
司母戊鼎在1946年6月重新出土,出土时已经少了一只鼎耳,由于历史原因无法找到。
新中国成立后,于1959年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司母戊大方鼎出土地殷墟博物苑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
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
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局部主纹饰各具形态。
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有后司两字相对。
四面交接处,那么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雌雄饕餮。
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
耳侧以鱼纹〔牛耳〕为饰。
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
据考证,后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到达极高的水平。
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
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势华美,工艺高超,又称后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约832千克,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发现时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来据另一耳复制补上〕,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由司母戊鼎看商末的造物思想

由司母戊鼎看商末的造物思想作者:陈昊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7年第03期摘要:司母戊鼎作为商末青铜器的典型代表,不论从工艺理论上,还是装饰纹样、文字、功能意义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在中国青铜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本文从司母戊鼎为切入点,挖掘研究商朝末年的造物思想。
关键词:司母戊鼎;青铜器;工艺理论;造物思想中图分类号:K87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9-0062-01司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铸品,原器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
此鼎形制雄伟,重达875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司母戊鼎在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
一、工艺理论青铜工艺在我国源远流长,在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里就有“首山之采,肇自轩辕,源流远矣哉。
”的记载。
青铜是一种铜锡合金,由于此合金呈青灰色,因此得名。
青铜由于具有熔点降低;硬度高;溶液流荡,浇铸时无孔不入的优越性,成为中国冶铸史上的重要部分。
司母戊鼎的铸造采用了分铸法,铸造像司母戊鼎这么大的青铜器需要几十人甚至上百人同时运作,先根据铸造要求用泥土做好模子,然后用几十个坩埚装上比例精确,质地纯正的铜、锡、铅料进行焙烧,再同时并熔,让所有铜液均匀地流入模子内的所有空间,一次性浇铸完成,最后拆开模子对器壁进行磨光才告完成。
后来,工匠们更总结出青铜器铸造的“六齐”,《考工记》中记述有:“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居锡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
”①这是世界上已知关于合金成分规律的最早记载。
二、装饰纹样司母戊鼎上的纹饰以饕餮纹为主。
“饕餮”相传为古代怪兽,据《吕氏春秋·先识览》记载:“周鼎铸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中国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

中国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作者:狡童来源:《醒狮国学》2019年第02期中国青铜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艺术风格。
殷墟出土的大量的青铜器,包括礼器、乐器、兵器、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艺术品等,形成了以青铜礼器和兵器为主的青铜文明,达到中国青铜时代发展的巅峰,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939年春天出土于安阳市的司母戊大方鼎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青铜鼎,是中国乃至世界青铜器文化中的瑰宝,是青铜铸造史上的璀璨明珠,为“世界之最”。
该方鼎厚重典雅,气势恢宏,通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
关于其重量,世上流行的数字是875公斤,但据近年中国历史博物馆会同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对其进行标准计量测试的结果是,该鼎实重832.84公斤。
这件世界头号大鼎系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吴玉瑶家的农田中,此处距以墓室规模宏大、殉葬奴隶之多而闻名的武官村大墓西南隅约80米。
因鼎大得可以作马槽,当地村民便称之为“马槽鼎”。
鼎出土后,因其太重太大,搬运十分困难,人们便想将它锯成几块再外运,但仅锯一足后便锯不断了,于是悄悄地把鼎埋藏起来。
据说消息走漏以后,日本人曾前往搜索未果,便出价70万伪币意欲收购,但村民当时并未将此鼎挖出,而是送出另一件较小的鼎应付,大鼎总算被保留了下来。
抗日战争胜利后,大鼎在1946年6月被重新挖出,只是此时已失却一耳。
大鼎出土后先存放于安阳县政府。
同年10月底,恰值“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60寿辰庆典,当地驻军便将宝鼎作为贺寿重礼用专车运抵南京,蒋介石当即指示将大鼎拨交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保存。
1948年5月底至6月初,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与故宫博物院在南京联合举办大型展览,该鼎首次公开展出,在社会上引起轰动,连蒋介石也亲赴展厅观赏并在大鼎前留影纪念。
后来,国民党政府在兵败逃离大陆时拟将此鼎也运往台湾,后终因鼎身过重过大而不得不改变了这一主意。
司母戊鼎说明文

司母戊鼎(说明文)司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一家的农地中出土,因其腹部著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势华丽,工艺高超,又称司母戊大方鼎,高133 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8厘米、重875 千克,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发现时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来据另一耳复制补上),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该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
铭文用字和当时的甲骨文相同,但是布局奇妙,虽为三字,但更象两字甚或一字,有当时象形装饰性文字意味。
作品字势开阔而笔力浑厚,章法颇具匠心,为此类铭文中难得之精品。
司母戊鼎的发现的传奇故事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是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武官村北的农田中,被当地农民吴希增探寻到的。
自从安阳小屯村发现甲骨文之后,质朴的当地农民逐渐意识到殷墟文物的价值,于是积极参加了探寻文物的活动。
1939年3月的一天上午,吴希增在吴培文的田地上用探杆探找文物,当探杆钻到地下十多米深的时候,触及到一个硬物,吴希增将探杆取上来二看,发现坚硬的探头卷了刃,上面还留有绿色的铜锈,他意识到探到宝物了。
按当地规定,探宝不分地界,但探出宝来,宝物所在地的主人要分得宝物售款的一半。
吴希增和吴堵文商定之后,当晚便破土挖宝了。
挖掘工作是秘密进行的,到半夜时分,挖下约10米深,宝物被发现了,先挖到的是器物的柱足,接着整个器物显露出来。
当时,大方鼎的口朝东北,柱足朝西南,横斜在泥土里,大如马槽,但只有一个鼎耳,另一个鼎耳不知去向,人们在泥土中找了很长时间也没找到。
估计,它在埋入地下之前,便被击断失落了。
第二天夜里,吴希增组织了四十多人往上提,他们在洞口上搭了一个架子,用两条粗约五厘米的麻绳,一条拴住鼎耳,一条拴住柱足,一部分人在上面用力拉,一部分人在洞下用杠杆撬起一头并将土填入底部,然后再撬另一头,再用土填起来,用这种办法一点一点地往上抬,当提到六七米时,粗实的绳子突然断裂了。
【优质文档】档案珍品赏析-范文word版 (9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档案珍品赏析篇一:档案珍品赏析《档案珍品赏析》课程论文青铜器之司母戊大方鼎学号:110496127姓名:卢萌萌青铜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是世界冶金铸造史上最早的合金。
青铜材料的稀有和青铜铸造工艺的先进性,使得它与陶器、木器和石器等沉沦于日常物用的器具,走上了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
青铜鼎、簋、尊、盘、爵等作为食具、酒具、盛水器等实用功能与作为礼器在先民精神生活中标出的意义是互为表里、融贯一致的。
而鼎为中国古代炊食器。
早在七千多年前就出现了陶制的鼎。
铜鼎则是商周时期最为重要的礼器。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
鼎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
直到现在,中国人仍然有一种鼎崇拜的意识,“鼎”字也被赋予“显赫”、“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
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
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旌表功绩,记载盛况。
鼎被赋予神圣的色彩,起源于禹铸九鼎的传说。
在古代,鼎是贵族身份的代表,典籍载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
鼎大多为三足圆形,但也有四足的方鼎。
司母戊鼎便是最负盛名的四足方鼎。
司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铸品,原器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武官村吴家柏树林。
司母戊方鼎呈长方形,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75公斤。
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母戊鼎初为乡人私自挖掘,出土后因过大过重不易搬迁,私掘者又将其重新掩埋。
在当时需要七八十名工匠同时操作才能铸成,要用一千多公斤金属原料。
它不仅是我国目前出土青铜器中最大的一件,而且也是世界青铜器中罕见的精品。
大方鼎虽然形大体重,但制作工艺非常精巧。
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

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司母戊鼎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是中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
下面是店铺收集的相关资料,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
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又称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发现时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来据另一耳复制补上),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是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的青铜器。
据考证,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
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
首次亮相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是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武官村北的农田中,被当地农民吴希增探寻到的。
自从安阳小屯村发现甲骨文之后,当地农民逐渐意识到殷墟文物的价值,于是积极参加了探寻文物的活动。
1939年3月的一天上午,吴希增在吴培文的田地上用探杆探找文物,当探杆钻到地下十多米深的时候,触及到一个硬物,吴希增将探杆取上来二看,发现坚硬的探头卷了刃,上面还留有绿色的铜锈,他意识到探到宝物了。
按当地规定,探宝不分地界,但探出宝来,宝物所在地的主人要分得宝物售款的一半。
吴希增和吴培文商定之后,当晚便破土挖宝了。
挖掘工作是秘密进行的,到半夜时分,挖下约10米深,宝物被发现了,先挖到的是器物的柱足,接着整个器物都显露出来。
当时,大方鼎的口朝东北,柱足朝西南,横斜在泥土里,大如马槽。
第二天夜里,吴希增组织了四十多人往上提,但快到天亮仍没有成功,为防止被人发现,他们又将洞口堵了起来,直到第三天夜里,才终于将这个特大方鼎弄出了地面。
被迫埋藏虽然方鼎的出土是在极为秘密的情况下进行的,但消息还是泄露了出去。
没过多久,驻安阳飞机场的日军警备队长黑田荣次前来"参观",后北平的古董商萧寅卿也来秘密造访,并表示愿出20万银元购买,但要求村民将鼎砸成四至十块,以便分批装箱运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之重器—司母戊鼎鉴赏
鼎是我中华祖先所创制最早的一种器皿,在发展过程中由食器变成祭祀神器。
千年来,鼎一直被沿用,在不同时期它有不同的社会含义从而在中华物质文化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之一。
铜鼎,有一个更神圣的意义,那就是国家政权的象征。
自夏商时代,那就是国家政权的象征。
我中华,自夏商时代起,就把铜鼎视为国家的宝器。
所谓"鼎宜见于祖祢,藏于帝廷",表明只有王室才有权拥有和使用。
久而久之,宝鼎成了国家政府的象征。
在春秋战国时代,周王室衰弱,诸侯长期混战争霸,无非为争夺政府,取代周王而统治天下。
其是所谓"定鼎中原",就是在中原取得了天下,即立国之意。
把鼎视为国家政府的象征,是人们给鼎所赋于最神圣的社会意义。
1946年6月出土于河南安阳武官村的司母戊鼎是青铜鼎的代表之一.司母戊鼎是商后期铸品,据考证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此鼎铸成时间约为商后期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8厘米,形制雄伟,气势宏大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
司母戊鼎充分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
司母戊鼎以范料塑模及底范,阴干后即可在其上翻制外范,鼎腹每一面由—块内嵌六块分范的整体范构成,共四块。
六块分范构成鼎腹上、下包括扉棱在内的各一组兽面纹以及两侧的兽面纹,各块分范可分别翻制再嵌入整体范中成复合范。
每一面的鼎腹和鼎足用同—块范形成,采用分范制作纹饰并且整体的铸造连接一气呵成。
司母戊鼎成形技术代表着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从中可窥视二三千年前先人高超娴熟的技艺。
司母戊鼎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
腹内壁铸有“后母戊”三字。
字体笔势雄健,形体丰腴,笔划的起止多显峰露芒,间用肥笔,反映了殷商青铜冶铸业的技术水平,该鼎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作,造型厚重典雅,气势恢宏,纹饰美观,铸造工艺高超,器形厚重,装饰华美,鼎身四周铸有精巧的盘龙纹和饕餮纹,此时的饕餮纹已不再是简单的带状布局而是层次分明、富丽繁缛而神秘的新风格,而是占据了器皿较大的空间,向通体满花的方向发展,且向立体多层装饰发展。
鼎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被赋予了深刻而庄重的文化含义:在青铜鼎上的铭文记载了商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而且把西周时期的大篆文字传给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鼎身上的纹饰除了象征意义外更多的是它所包含的艺
术审美价值。
美学家李泽厚认为,中国青铜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为核心代表,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是我国青铜艺术成熟期最具审美价值的青铜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