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母戊大方鼎简介精编版

合集下载

世界上现存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世界上现存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世界上现存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它通高133厘米,器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875公斤,形制雄伟,整体古朴、庄重,有着凛然的气势就是司母戊丈方鼎、司母戊大方鼎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重的青铜器,下面店铺跟大家一起去了解一下。

世界上现存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丈方鼎介绍司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铸品,原器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

此鼎形制雄伟,重达832.84千克,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司母戊鼎初为乡人私自挖掘,出土后因过大过重不易搬迁,私掘者又将其重新掩埋。

司母戊鼎在1946年6月重新出土。

新中国成立后,于1959年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2]。

国博展览中的司母戊鼎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

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

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

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

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

耳侧以鱼纹为饰。

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

据考证,司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

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

司母戊鼎的提手文饰同样精美。

两只龙虎张开巨口,含着一个人头,后世演变成“二龙戏珠”的吉祥图案。

一般认为,这种艺术表现的是大自然和神的威慑力。

现在却有人推测,那个人是主持占卜的贞人,他主动将头伸入龙虎口中,目的是炫耀自己的胆量和法力,使民众臣服于自己的各种命令,完全是可能的:当时的贞人出场时都牵着两头猛兽,在青铜器和甲骨文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图案。

此鼎器形庞大浑厚,其腹部铸有“司母戊”3字,亦有人释作“后母戊”,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

司母戊鼎的鼎身和鼎足为整体铸成,鼎耳是在鼎身铸好后再装范浇铸的。

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

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

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青铜器是由青铜合金(红铜与锡的合金)制成的器具,诞生于人类文明时期的青铜时代。

青铜器完全是由手工制造所以没有任何两件是一模一样的,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举世无双的。

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了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阅读起来吧。

司母戊大方鼎司母戊大方鼎是我国现存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它通高133厘米,器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875公斤,形制雄伟,整体古朴、庄重,有着凛然的气势。

形态特征:鼎体呈长方形,口沿上有两个竖立的直耳,器底矗立四条柱形足。

器腹各面上下均铸一半浮雕状的兽面纹,兽面纹的内外空白处填有细云雷纹。

鼎器四边角铸有扉棱。

四是上部铸有兽面纹。

两耳外侧对称铸有二虎,虎口大张,入口出饰一人首。

鼎腹内壁铸铭文“司母戊”三字,书体雄壮,力道遒劲。

关于这三字铭文的涵义,历来有各种不同看法,较为流行的一种看法认为,这是祭祀母亲戊的意思,据此可以推定,司母戊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祖庚或祖甲为祭祖母亲戊而作的,那么其制作时代就应在殷商前期。

从青铜器铸造工艺看,一般认为方形器的铸造比圆形器难,而司母戊大方鼎在铸造工艺上更是显示了古代工一匠们超绝的技艺。

据对铸痕观察,鼎身每面用两块外范,四面其用八块,鼎底则由四块外范拼成,鼎足各由二块外范组成。

总共用外范24块。

鼎耳是先单铸出的,铸好后再与器身浇铸在一起。

从这些繁琐的工序中可看出象这样大型的青铜器铸造有多不简单了。

据专家对大鼎合金成分的测知,铜占84.77%,锡占11.64%,铅占2.79%。

行家们还饶有兴味地分析,认为铸造“司母戊”这样巨剞的鼎,即使采用当时先进的体制较末的坩锅熔铜,若同时冶炼,也需70个;如果加上制范修理备方面的工种和管犁人员,则需要二三百人通力合作才能完成。

历史意义:司母戊鼎是我国商代青铜器的代表作,造型厚重典雅,气势宏大,纹饰美观庄重,很显然,这么巨大的鼎,并非是出于实用的需要而制作的。

那么,当时的人们是在什么观念的支配下来制作这一器物的,它又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据学者称之所以称此鼎为“司母戊鼎”,是因为其腹内壁铸有铭文“司母戊”三个铭文,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

中国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

中国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

中国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作者:狡童来源:《醒狮国学》2019年第02期中国青铜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艺术风格。

殷墟出土的大量的青铜器,包括礼器、乐器、兵器、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艺术品等,形成了以青铜礼器和兵器为主的青铜文明,达到中国青铜时代发展的巅峰,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939年春天出土于安阳市的司母戊大方鼎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青铜鼎,是中国乃至世界青铜器文化中的瑰宝,是青铜铸造史上的璀璨明珠,为“世界之最”。

该方鼎厚重典雅,气势恢宏,通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

关于其重量,世上流行的数字是875公斤,但据近年中国历史博物馆会同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对其进行标准计量测试的结果是,该鼎实重832.84公斤。

这件世界头号大鼎系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吴玉瑶家的农田中,此处距以墓室规模宏大、殉葬奴隶之多而闻名的武官村大墓西南隅约80米。

因鼎大得可以作马槽,当地村民便称之为“马槽鼎”。

鼎出土后,因其太重太大,搬运十分困难,人们便想将它锯成几块再外运,但仅锯一足后便锯不断了,于是悄悄地把鼎埋藏起来。

据说消息走漏以后,日本人曾前往搜索未果,便出价70万伪币意欲收购,但村民当时并未将此鼎挖出,而是送出另一件较小的鼎应付,大鼎总算被保留了下来。

抗日战争胜利后,大鼎在1946年6月被重新挖出,只是此时已失却一耳。

大鼎出土后先存放于安阳县政府。

同年10月底,恰值“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60寿辰庆典,当地驻军便将宝鼎作为贺寿重礼用专车运抵南京,蒋介石当即指示将大鼎拨交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保存。

1948年5月底至6月初,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与故宫博物院在南京联合举办大型展览,该鼎首次公开展出,在社会上引起轰动,连蒋介石也亲赴展厅观赏并在大鼎前留影纪念。

后来,国民党政府在兵败逃离大陆时拟将此鼎也运往台湾,后终因鼎身过重过大而不得不改变了这一主意。

传世国宝司母戊鼎鉴赏

传世国宝司母戊鼎鉴赏

传世国宝司母戊鼎鉴赏展开全文传世国宝司母戊鼎传世国宝司母戊鼎司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一片农地中出土,因其鼎内部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势华丽,工艺高超,又称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约832千克,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发现时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来据另一耳复制补上),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该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

中国的鼎文化鼎为中国古代炊食器。

中国鼎文化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早在7000多年前就出现了陶制的鼎。

而其真正的发展最高峰则出现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尤其是商代以鼎为代表的祭祀用容器的制作,盛行于商周时期,延续到汉代。

最早的中国鼎被认为是立国重器,它是中国青铜器的杰出代表。

象征着高大、显赫、尊贵的意思。

鼎的尺寸比生活实际大的多,是由于古人认为它是神的尺寸,这也反映鼎一开始是作为一种祭祀的礼器。

在奴隶制鼎盛时代,被用作“别上下,明贵贱”,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

文献记载:“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又载“铸九鼎,像九州”。

又有成语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足鼎立等。

青铜鼎的前身是原始社会的陶鼎,本来是日用的饮食容器,后来发展成祭祀天帝和祖先的“神器”,并被笼罩上一层神秘而威严的色彩。

在古代,鼎是贵族身份的代表。

典籍载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

此外,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左传》有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

鼎大多为三足圆形,但也有四足的方鼎。

司母戊鼎便是最负盛名的四足大方鼎。

司母戊大方鼎鉴赏

司母戊大方鼎鉴赏

司母戊大方鼎鉴赏司母戊鼎是商代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由王室所铸,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郊出土,因鼎身内部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铜器代表作,现藏中国国家历史博物馆。

目前,此鼎的国博文字牌名是“后母戊鼎”。

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势华丽,工艺高超,又称后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约832千克,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发现时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来据另一耳复制补上),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该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

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是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武官村北的农田中,被当地农民吴希增探寻到的。

自从安阳小屯村发现甲骨文之后,质朴的当地农民逐渐意识到殷墟文物的价值,于是积极参加了探寻文物的活动。

1939年3月的一天上午,吴希增在吴培文的田地上用探杆探找文物,当探杆钻到地下十多米深的时候,触及到一个硬物,吴希增将探杆取上来二看,发现坚硬的探头卷了刃,上面还留有绿色的铜锈,他意识到探到宝物了。

按当地规定,探宝不分地界,但探出宝来,宝物所在地的主人要分得宝物售款的一半。

吴希增和吴堵文商定之后,当晚便破土挖宝了。

挖掘工作是秘密进行的,到半夜时分,挖下约10米深,宝物被发现了,先挖到的是器物的柱足,接着整个器物显露出来。

当时,大方鼎的口朝东北,柱足朝西南,横斜在泥土里,大如马槽,但只有一个鼎耳,另一个鼎耳不知去向,人们在泥土中找了很长时间也没找到。

估计,它在埋入地下之前,便被击断失落了。

铭文第二天夜里,吴希增组织了四十多人往上提,他们在洞口上搭了一个架子,用两条粗约五厘米的麻绳,刚提了两三米,粗实的绳子突然断裂了。

此时,天将放亮,为防别人发现,又将洞口堵了起来。

到了第三天夜里,吴希增再次召集村民们开始了提鼎。

这次的办法是两根绳子一条拴住鼎耳,一条拴住柱足,一部分人在上面用力拉,一部分人在洞下用杠杆撬起一头并将土填入底部,然后再撬另一头,再用土填起来,用这种办法一点一点地往上抬,终于将这个特大方鼎弄出了地面。

司母戊大方鼎是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吴玉瑶家的农田中发现的

司母戊大方鼎是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吴玉瑶家的农田中发现的

司母戊大方鼎是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吴玉瑶家的农田中发现的。

鼎出土后,因太重太大,移动困难,人们便想锯断大鼎,然后运出,但仅锯一足,便锯不断,又担心日本人的掠夺,便把鼎又埋了起来。

直到抗战胜利后,1946年6月,大鼎才又重新掘出,但已失去一耳。

司母戊鼎是迄今为止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鼎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

因鼎大得可以做马槽,又俗称“马槽鼎”。

司母戊鼎纹饰美观,工艺精巧。

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

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

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好象被虎所吞噬,俗称虎咬人头纹。

耳侧以鱼纹为饰。

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

中国早在7000多年前就出现了陶制的鼎,在商朝和西周时期达到了高峰,尤其是商代以鼎为代表的祭祀用容器的制作,盛行一时。

在当时,鼎被用作“别上下,明贵贱”,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左传》有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

青铜鼎的前身是原始社会的陶鼎,本来是日用的饮食容器,后来发展成祭祀天帝和祖先的“神器”。

所谓“藏礼于器”,青铜鼎作为重要的礼器成为了祭器,用以祭天祀祖,缅怀先祖功绩。

而古代人相信灵魂不死,所以贵族死后又常常用鼎来随葬。

司母戊鼎是我国商代青铜器的代表作,造型厚重典雅,气势宏大,纹饰美观庄重,很显然,这么巨大的鼎,并非是出于实用的需要而制作的。

那么,当时的人们是在什么观念的支配下来制作这一器物的,它又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据学者称之所以称此鼎为“后母戊鼎”,是因为其腹内壁铸有铭文“后母戊”三个铭文,那么这三个铭文究竟何意呢?2.5倍司母戊大鼎殷墟博物苑位于安阳市西北郊小屯,因其坐落在“殷墟宫殿区”而命名。

殷墟王陵区出土的后母戊大鼎在世界上最负盛名的青铜礼器,高达133厘米,口长79.2厘米,重量达875公斤,是至今世界上发现最大的铜器鼎。

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

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 的气势。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 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在细 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势 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鼎身四面在 华丽,工艺高超,又称后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长 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 110厘米、宽78厘米、重约832千克,鼎腹长方形,上竖 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 两只直耳(发现时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来据另一耳复 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耳侧以鱼纹为饰。四只鼎 制补上),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 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据 最大的青铜器。该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 考证,后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 造的。 均达到极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
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是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武官村北的农田中,被 当地农民吴希增探寻到的。 1939年3月的一天上午,吴希增在吴培文的田地上用探杆探找文物, 当探杆钻到 地下十多米深的时候,触及到一个硬物,吴希增将探杆取上来二看, 发现坚硬的探头卷了刃,他意识到探到宝物了。按当地规定,探宝不分地界, 但探出宝来,宝物所在地的主人要分得宝物售款的一半。吴希增和吴培文商定 之后,当晚便破土挖宝了。挖掘工作是秘密进行的,到半夜时分,挖下约10米 深,宝物被发现了,先挖到的是器物的柱足,接着整个器物显露出来。当时, 大方鼎的口朝东北,柱足朝西南,横斜在泥土里,大如马槽,但只有一个鼎耳, 另一个鼎耳不知去向,人们在泥土中找了很长时间也没找到。估计,它在埋入 地下之前,便被击断失落了。 第二天夜里,吴培文组织了四十多人往上提,他们在洞口上搭了一个架子, 用两条粗约五厘米的麻绳,刚提了两三米,粗实的绳子突然断裂了。此时,天 将放亮,为防别人发现,又将洞口堵了起来。到了第三天夜里,吴培文再次召 集村民们开始了提鼎。这次的办法是两根绳子一条拴住鼎耳,一条拴住柱足, 一部分人在上面用力拉,一部分人在洞下用杠杆撬起一头并将土填入底部,然 后再撬另一头,再用土填起来,用这种办法一点一点地往上抬,终于将这个特 大方鼎弄出了地面。

司母戊铜鼎赏析

司母戊铜鼎赏析

耳侧以鱼纹为饰。 四只鼎足的纹饰 也匠心独具,在 三道弦纹之上各 施以兽面。 鼎身四面在方形 素面周围以饕餮 作为主要纹饰, 四面交接处,则 饰以扉棱,扉棱 之上为牛首,下 为饕餮。
司母戊铜鼎的提手文饰同样精美。两只龙虎张开巨口,含 着一个人头,后世演变成“二龙戏珠”的吉祥图案。一般 鼎文 认为,这种艺术表现的是大自然和神的威慑力。现在却有 人推测,那个人是主持占卜的贞人,他主动将头伸入龙虎 口中,目的是炫耀自己的胆量和法力,使民众臣服于自己 的各种命令,完全是可能的:当时的贞人出场时都牵着两 头猛兽,在青铜器和甲骨文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图案。
司母戊铜鼎赏析
概况:后母戊鼎或司母戊鼎, 概况:后母戊鼎或司母戊鼎,又称后母戊大 方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3世纪 方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 世纪 至公元前11世纪 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 世纪) 至公元前 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 因其腹部著有“后母戊”三字而得名, 因其腹部著有“后母戊”三字而得名,现藏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中国国家一级文物。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中国国家一级文物。
细节赏析
司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戊铜鼎鼎耳细部
司母戊铜鼎鼎铭细部
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
整体外观
ϒ 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故又称司母戊大方 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
厘米、 厘米、 厘米、 鼎,高133厘米、口长 厘米 口长110厘米、口宽 厘米、 厘米 口宽79厘米 千克, 重832.84千克,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 千克 鼎腹长方形, 发现时仅剩一耳, (发现时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来据另一耳 复制补上),上有虎噬人图案, ),上有虎噬人图案 复制补上),上有虎噬人图案,下有四根圆 柱形鼎足, 柱形鼎足,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重的青铜 该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 器。该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母戊大方鼎简介
司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一片农地中出土,因其鼎内部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势华丽,工艺高超,又称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约832千克,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发现时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来据另一耳复制补上),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该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

中国的鼎文化
鼎为中国古代炊食器。

中国鼎文化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早在7000多年前就出现了陶制的鼎。

而其真正的发展最高峰则出现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尤其是商代以鼎为代表的祭祀用容器的制作,盛行于商周时期,延续到汉代。

最早的中国鼎被认为是立国重器,它是中国青铜器的杰出代表。

象征着高大、显赫、尊贵的意思。

鼎的尺寸比生活实际大的多,是由于古人认为它是神的尺寸,这也反映鼎一开始是作为一种祭祀的礼器。

在奴隶制鼎盛时代,被用作“别上下,明贵贱”,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

文献记载:“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又载“铸九鼎,像九州”。

又有成语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足鼎立等。

青铜鼎的前身是原始社会的陶鼎,本来是日用的饮食容器,后来发展成祭祀天帝和祖先的“神器”,并被笼罩上一层神秘而威严的色彩。

在古代,鼎是贵族身份的代表。

典籍载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

此外,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左传》有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

鼎大多为三足圆形,但也有四足的方鼎。

(司母戊鼎便是最负盛名的四足大方鼎)
司母戊鼎简介
司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铸品,原器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

此鼎形制雄伟,832.84千克。

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司母戊鼎初为乡人私自挖掘,出土后因过大过重不易搬迁,私掘者又将其重新掩埋。

司母戊鼎在1946年6月重新出土,当年村民锯下一只鼎耳,由于历史原因无法找到,现在看到的是后来补筑上去的,成为了一大遗憾。

新中国成立后,于1959年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

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

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

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

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

耳侧以鱼纹为饰。

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

据考证,司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

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

司母戊鼎的提手文饰同样精美。

两只龙虎张开巨口,含着一个人头,后世演变成“二龙戏珠”的吉祥图案。

一般认为,这种艺术表现的是大自然和神的威慑力。

现在却有人推测,那个人是主持占卜的贞人,他主动将头伸入龙虎口中,目的是炫耀自己的胆量和法力,使民众臣服于自己的各种命令,完全是可能的:当时的贞人出场时都牵着两头猛兽,在青铜器和甲骨文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图案。

此鼎器形庞大浑厚,其腹部铸有“司母戊”3字,亦有人释作“后母毋”,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

司母戊鼎的鼎身和鼎足为整体铸成,鼎耳是在鼎身铸好后再装范浇铸的。

铸造这样高大的铜器,所需金属料当在1000千克以上,且必须有较大的熔炉。

经测定,司母戊戊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其他0.8%。

与古文献记载制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

司母
戊鼎充分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