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母戊鼎鉴赏论文司母戊鼎论文
关司母戊鼎分析与论述2000字

关司母戊鼎分析与论述2000字司母戊鼎,亦称司母戊大方鼎、后母戊大方鼎、母戊方鼎。
据专家考证,商朝第二十四任国王祖庚为祭祀其母,铸造了方鼎,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是祖庚三弟,第二十五任商王祖甲铸造的。
商王祖庚是商王武丁的次子,其兄长祖己受后母诬陷,被驱离出京,后含冤而死。
武丁的三弟祖甲是后母所生,父亲偏袒他,有意以其为继承人,祖甲认为有违礼制,不想和二哥争位,于是悄悄离开京城。
武丁去世后,祖庚即位。
祖庚遵行礼制,积极开拓,商朝的经济、文化空前繁荣。
为表达孝心,祖庚特铸造方鼎祭祀母亲。
祖庚去世,遗诏令其异母弟祖甲继位。
司母戊鼎腹内有“后母戊”三字,因而得名,鼎呈长方形,有双耳,通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是目前已知的最重、最大的鼎类青铜器,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堪称镇国之宝。
商后母戊鼎,又称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是商后期(约前十四世纪至前十一世纪)铸品,于1939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厅内。
“商后母戊鼎器身与四足为整体铸造,鼎耳则是在鼎身铸成之后再装范浇铸而成。
足上铸的蝉纹,图案表现蝉体,线条清晰。
腹内壁铸有“后母戊”三字,字体笔势雄健,形体丰腴,笔划的起止多显峰露芒,间用肥笔。
商后母戊鼎是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商后母戊鼎的铸造,充分说明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足以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2002年1月18日,被国家文物局作为国家一级文物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司母戊大方鼎是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吴玉瑶家的农田中发现的。
这里距武官村大墓西南隅大约80米。
大鼎出土后,因太重太大,移动困难,人们便想锯断大鼎,然后运出。
但是,由于日本侵略者多次勒索和强购,当时恐怕被日寇掠取,便把大鼎又重新埋在地下。
1946年6月抗战胜利后,大鼎重新掘出,但已失去一耳。
大鼎出土后,先存放在安阳县政府,同年10月移到前中央博物院筹备处(解放后称南京博物院)。
传世国宝司母戊鼎鉴赏

传世国宝司母戊鼎鉴赏展开全文传世国宝司母戊鼎传世国宝司母戊鼎司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一片农地中出土,因其鼎内部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势华丽,工艺高超,又称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约832千克,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发现时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来据另一耳复制补上),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该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
中国的鼎文化鼎为中国古代炊食器。
中国鼎文化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早在7000多年前就出现了陶制的鼎。
而其真正的发展最高峰则出现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尤其是商代以鼎为代表的祭祀用容器的制作,盛行于商周时期,延续到汉代。
最早的中国鼎被认为是立国重器,它是中国青铜器的杰出代表。
象征着高大、显赫、尊贵的意思。
鼎的尺寸比生活实际大的多,是由于古人认为它是神的尺寸,这也反映鼎一开始是作为一种祭祀的礼器。
在奴隶制鼎盛时代,被用作“别上下,明贵贱”,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
文献记载:“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又载“铸九鼎,像九州”。
又有成语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足鼎立等。
青铜鼎的前身是原始社会的陶鼎,本来是日用的饮食容器,后来发展成祭祀天帝和祖先的“神器”,并被笼罩上一层神秘而威严的色彩。
在古代,鼎是贵族身份的代表。
典籍载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
此外,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左传》有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
鼎大多为三足圆形,但也有四足的方鼎。
司母戊鼎便是最负盛名的四足大方鼎。
【优质文档】档案珍品赏析-范文word版 (9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档案珍品赏析篇一:档案珍品赏析《档案珍品赏析》课程论文青铜器之司母戊大方鼎学号:110496127姓名:卢萌萌青铜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是世界冶金铸造史上最早的合金。
青铜材料的稀有和青铜铸造工艺的先进性,使得它与陶器、木器和石器等沉沦于日常物用的器具,走上了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
青铜鼎、簋、尊、盘、爵等作为食具、酒具、盛水器等实用功能与作为礼器在先民精神生活中标出的意义是互为表里、融贯一致的。
而鼎为中国古代炊食器。
早在七千多年前就出现了陶制的鼎。
铜鼎则是商周时期最为重要的礼器。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
鼎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
直到现在,中国人仍然有一种鼎崇拜的意识,“鼎”字也被赋予“显赫”、“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
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
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旌表功绩,记载盛况。
鼎被赋予神圣的色彩,起源于禹铸九鼎的传说。
在古代,鼎是贵族身份的代表,典籍载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
鼎大多为三足圆形,但也有四足的方鼎。
司母戊鼎便是最负盛名的四足方鼎。
司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铸品,原器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武官村吴家柏树林。
司母戊方鼎呈长方形,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75公斤。
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母戊鼎初为乡人私自挖掘,出土后因过大过重不易搬迁,私掘者又将其重新掩埋。
在当时需要七八十名工匠同时操作才能铸成,要用一千多公斤金属原料。
它不仅是我国目前出土青铜器中最大的一件,而且也是世界青铜器中罕见的精品。
大方鼎虽然形大体重,但制作工艺非常精巧。
中外美术欣赏论文之国之重器—司母戊鼎鉴赏

国之重器—司母戊鼎鉴赏鼎是我中华祖先所创制最早的一种器皿,在发展过程中由食器变成祭祀神器。
千年来,鼎一直被沿用,在不同时期它有不同的社会含义从而在中华物质文化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之一。
铜鼎,有一个更神圣的意义,那就是国家政权的象征。
自夏商时代,那就是国家政权的象征。
我中华,自夏商时代起,就把铜鼎视为国家的宝器。
所谓"鼎宜见于祖祢,藏于帝廷",表明只有王室才有权拥有和使用。
久而久之,宝鼎成了国家政府的象征。
在春秋战国时代,周王室衰弱,诸侯长期混战争霸,无非为争夺政府,取代周王而统治天下。
其是所谓"定鼎中原",就是在中原取得了天下,即立国之意。
把鼎视为国家政府的象征,是人们给鼎所赋于最神圣的社会意义。
1946年6月出土于河南安阳武官村的司母戊鼎是青铜鼎的代表之一.司母戊鼎是商后期铸品,据考证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此鼎铸成时间约为商后期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8厘米,形制雄伟,气势宏大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
司母戊鼎充分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
司母戊鼎以范料塑模及底范,阴干后即可在其上翻制外范,鼎腹每一面由—块内嵌六块分范的整体范构成,共四块。
六块分范构成鼎腹上、下包括扉棱在内的各一组兽面纹以及两侧的兽面纹,各块分范可分别翻制再嵌入整体范中成复合范。
每一面的鼎腹和鼎足用同—块范形成,采用分范制作纹饰并且整体的铸造连接一气呵成。
司母戊鼎成形技术代表着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从中可窥视二三千年前先人高超娴熟的技艺。
司母戊鼎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
腹内壁铸有“后母戊”三字。
字体笔势雄健,形体丰腴,笔划的起止多显峰露芒,间用肥笔,反映了殷商青铜冶铸业的技术水平,该鼎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作,造型厚重典雅,气势恢宏,纹饰美观,铸造工艺高超,器形厚重,装饰华美,鼎身四周铸有精巧的盘龙纹和饕餮纹,此时的饕餮纹已不再是简单的带状布局而是层次分明、富丽繁缛而神秘的新风格,而是占据了器皿较大的空间,向通体满花的方向发展,且向立体多层装饰发展。
司母戊大方鼎鉴赏

司母戊大方鼎鉴赏司母戊鼎是商代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由王室所铸,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郊出土,因鼎身内部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铜器代表作,现藏中国国家历史博物馆。
目前,此鼎的国博文字牌名是“后母戊鼎”。
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势华丽,工艺高超,又称后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约832千克,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发现时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来据另一耳复制补上),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该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
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是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武官村北的农田中,被当地农民吴希增探寻到的。
自从安阳小屯村发现甲骨文之后,质朴的当地农民逐渐意识到殷墟文物的价值,于是积极参加了探寻文物的活动。
1939年3月的一天上午,吴希增在吴培文的田地上用探杆探找文物,当探杆钻到地下十多米深的时候,触及到一个硬物,吴希增将探杆取上来二看,发现坚硬的探头卷了刃,上面还留有绿色的铜锈,他意识到探到宝物了。
按当地规定,探宝不分地界,但探出宝来,宝物所在地的主人要分得宝物售款的一半。
吴希增和吴堵文商定之后,当晚便破土挖宝了。
挖掘工作是秘密进行的,到半夜时分,挖下约10米深,宝物被发现了,先挖到的是器物的柱足,接着整个器物显露出来。
当时,大方鼎的口朝东北,柱足朝西南,横斜在泥土里,大如马槽,但只有一个鼎耳,另一个鼎耳不知去向,人们在泥土中找了很长时间也没找到。
估计,它在埋入地下之前,便被击断失落了。
铭文第二天夜里,吴希增组织了四十多人往上提,他们在洞口上搭了一个架子,用两条粗约五厘米的麻绳,刚提了两三米,粗实的绳子突然断裂了。
此时,天将放亮,为防别人发现,又将洞口堵了起来。
到了第三天夜里,吴希增再次召集村民们开始了提鼎。
这次的办法是两根绳子一条拴住鼎耳,一条拴住柱足,一部分人在上面用力拉,一部分人在洞下用杠杆撬起一头并将土填入底部,然后再撬另一头,再用土填起来,用这种办法一点一点地往上抬,终于将这个特大方鼎弄出了地面。
论司母戊方鼎的人文意义

论司母戊方鼎的人文意义作者:赵铃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29期摘 ;要:青铜器承载着中国灿烂的青铜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当推司母戊方鼎。
迄今为止,司母戊方鼎是世界上出土的青铜礼器中体积最大、最重的,在国内外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
本文旨在通过对司母戊方鼎纹饰、铭文、造型的解读,让人们关注到其背后的人文意义。
关键词:青铜文化;司母戊方鼎;人文意义作者简介:赵铃(1995.5-),女,汉族,江苏兴化人,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17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艺术学理论,研究方向:艺術批评。
[中图分类号]:J1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9--01中国青铜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青铜器以其雄浑古朴的造型、绚丽精美的纹饰,弥漫着远古的气息,给人以深沉凝重的历史感。
司母戊方鼎又称后母戊方鼎,是商代晚期的作品,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起初是被老百姓发现挖掘,后来因为体积过大,也为了防止被日本军队抢走,遂将司母戊方鼎重新掩埋。
1946年6月重新出土后,就暂时保存在南京中央博物院。
新中国成立后,移存于新建成的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至今。
司母戊方鼎形似长方形,重达832.84公斤。
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字得名,“后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妇妌的庙号。
此铭文字体笔势雄健,形体丰腴,笔划的起止多显峰露芒,间用肥笔。
鼎身雷纹为地,四周浮雕刻出盘龙及饕餮纹样。
在商代,就铸造出这样大型的青铜器,既可说明当时中国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也足以体现出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和精湛的技术成就。
司母戊方鼎纹饰美观庄重,工艺精巧,一向为世人所钦羡。
它的纹饰整体肃穆,以主题纹样带为单元,运用轴对称、二方连续形式,统一协调各单元图案,使鼎体上下,左右纹饰题材均衡对称,整齐划一,取得凝重肃穆的视觉效果;“层次分明,以生物纹饰为主要纹样,分布于鼎体主要部位;以非生物纹饰为辅助纹样,用于主要纹样的底纹,或单元纹饰分界,使遍布鼎体的繁缛纹样,因层次感而富于变化;疏密有致,以单元带状纹样布局,间以局部素地,使鼎体纹饰在疏密中透现空灵;形象合成,主体纹饰,在单元带状纹饰中显示虎、牛、羊、龙均为侧面形象。
【精品文档】关于司母戊鼎作文-word范文 (8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关于司母戊鼎作文篇一:千年书香,百年传承千年书香,百年传承戴益楠书香四溢,千年文化积淀,传以继承,百年智慧风韵......一卷风云千年载,囊尽天下奇英才!书伴以人终生,逝人如斯,唯有读书之信念不变,永世长存!结绳刻木,三繁旧简,三寸律法,五寸帛书,纸絮沾也,草木犹存,甲骨文,金文,铭文,隶书,草书,楷书,行书......从甲骨到青铜;从玉石倒木竹;再从锦帛道纸絮。
书,你似一位老者,步履铿锵却带着厚重,目光坚定却带着沧桑。
你随着历史长河滚滚至此,又何曾失去了当年的英姿!遥想当年,在殷虚中伴着蒙蒙细雨,踏寻历史的足迹,司母戊鼎上的金文,让人对殷商古国肃然起敬!步入博物馆,巨大的龟甲赫然眼前,深烙的甲骨文尽显沧桑,一勾一刻的象形文字,断没有被时间抹去它应有的痕迹!各种各样的甲骨文,把我们领进中华千年以来书籍的变迁!兽骨撑起的文化,在人类的智慧下熠熠生辉......不说有多么精辟,但一看词大意便一目了然,这也是象形文字的一大特点吧。
在殷墟,在中国名族文明开始,在甲骨文的故乡,在龙族的地域之上,默默体会它的厚重与灿烂!千载倏忽过,转眼间便来到科技发达的二十一世纪,电子书,读书器,琳琅满目,还有各式读书笔,一个u盘便可存上千本书,一个胶卷,便可容纳大英博物馆里的典藏!急速发展的社会,不容许有一项累赘,要做,便做到极致!可是这如此好的舞台,书怎么就没有华丽现身呢?人均读书1.7本,那数字是多么苍白和无力啊!崇尚文化的国家,敬重知识的古国,在手机的诱惑下,一个个成为"低头族"!游戏,视频,似喧宾夺主一般,占据了舞台,面对以色列,我们惭愧吗?后悔吗?自责吗?愿中华龙族,能龙腾五岳,能继承书香,还中华墨香与风韵!书香,墨韵,都将重现于大众之中,不枉它屹立千年,继承,传承,让中华典籍,余韵于寰宇......千年书香,百年传承!篇二:第一单元绚丽多彩的世界第一单元绚丽多彩的世界第一课追寻人类文明的足迹1、四大文明古国:古中国(长江、黄河)、古埃及(尼罗河)、古巴比伦(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古印度(印度河、恒河)。
司母戊鼎纹饰探窥

体 现这种祭 祀的需要 , 笔者认 为上 述某些 纹样可能是和商 王祖 先或其 王 母 有关关联 的纹 样或 图案, 在纹样 的装饰等 级要求上应该 在当时算是礼
Si mu wu Di n g, T a o t i e p a t t e r n a n d D r a go n p a t t e r n r e f e r r e d t o i n t h e de c or a t i v e
c h a r a c t e r J s t j c s an d a r t . t h e ar t i c l e po i n t s ou t t h a t t h e Si mu wu Di n g i s t o b e
司 母 戌 鼎 纹饰 探窥
AN E XP L OR A T I ON ON P A T T E R N l MAGE ON S I M UW U Dl NG
湖 南 工 业 大 学 包 装 设 计 艺 术 学 院 吴 卫 姚做 雪
摘要 :
司母 戌鼎器 型是我 国青 铜器方形鼎 中的经典代 表, 而其外 形上的纹 样更是 商代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