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母戊鼎

合集下载

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丁文为祭祀 母亲而铸造的鼎,故为孝心
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故又称司母戊大方鼎, 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 832.84千克,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发现 时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来据另一耳复制补上), 上有虎噬(shi)人图案,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 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该鼎是商王 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
耳侧以鱼纹为饰。四只 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 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 兽面
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 围以饕餮( tao tie)作为 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 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 为牛首,下为饕餮( tao t

文档:司母戊鼎

文档: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
后母戊方鼎又叫司母戊大方鼎,是商代最大的青铜器。

后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

后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势华丽,工艺高超,又称后母戊大方鼎。

后母戊鼎是现存的先秦时期最重的青铜铸件,铸造年代约在商代晚期,反映了殷商青铜冶铸业的技术水平,是商周青铜器的代表作。

年代:商后期,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用途:食器;1939年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出土;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厘米。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器厚立耳,折沿,腹部呈长方形,下承四柱足。

器腹四转角、上下缘中部、足上部均置扉棱。

以云雷纹为地,器耳上饰一列浮雕式鱼纹,耳外侧饰浮雕式双虎食人首纹,腹部周缘饰饕餮纹,柱足上部饰浮雕式饕餮纹,下部饰两周凸弦纹。

“后母戊”青铜方鼎(曾称“司母戊鼎”),形制巨大,雄伟庄严,重千克,是目前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

器腹部内壁铸铭“后母戊”,是商王母亲的庙号。

“后母戊”青铜方鼎器身与四足为整体铸造,鼎耳则是在鼎身铸成之后再装范浇铸而成。

铸造此鼎,所需金属原料超过1000千克。

制作如此大型器物,在塑造泥模、翻制陶范、合范灌注等环节中,存在一系列复杂的技术问题。

“后母戊”青铜鼎的铸造,充分说明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足以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

此外,经光谱定性分析与化学分析的沉淀法所进行的定量分析,“后母戊”青铜鼎含铜%、锡%、铅%,与战国时期成书的《考工记·筑氏》所记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从中可见我国古代青铜文明的内在传承。

司母戊方鼎

司母戊方鼎

司母戊方鼎司母戊方鼎,又称司母戊鼎,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一种,属于商代晚期的文化遗存。

这种鼎的形制独特,造型精美,铸工精湛,被视为古代艺术品中的珍宝。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关于司母戊方鼎的一些基本情况以及其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司母戊方鼎的形制为方形,高约70厘米,上方有两个耳部;鼎四面分别铸有各不相同的纹饰,并饰有一条龙纹。

这种鼎采用了古代铜器铸造技术中的“一次性铸造法”,也就是说,整个鼎是一次性铸成的,而非多次组合焊接而成。

司母戊方鼎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代表之一,其造型古朴典雅,雕饰细腻精致,彰显出商代晚期艺术的高度成就。

鼎的四面分别铸有不同的纹饰,其中包括神兽、神人、龙纹等图案,寓意丰富,充满了浓厚的宗教、神秘的色彩。

司母戊方鼎的铸工技艺非常精湛,铜质的鼎身表面经过精心打磨和抛光,呈现出一种光滑如玉的质感。

另外,其纹饰的雕刻也是非常精细的,铭刻纹饰的线条流畅,层次分明,堪称古代铜器雕刻艺术的杰作。

司母戊方鼎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它的发现和研究对于了解商代晚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资料。

通过对司母戊方鼎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中原地区的文化面貌和社会形态。

司母戊方鼎也是中国古代艺术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的造型设计和雕饰工艺体现了古代艺术家们对于美的追求与创造力的发挥。

同时,方鼎作为一种礼器,在古代宗教仪式和宴会中具有重要作用,体现出古代人们对于神圣、庄重、繁荣富裕等价值观念的追求。

不仅如此,司母戊方鼎的出现也代表了青铜器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青铜器作为古代人类社会中的一种重要工艺品,既具有实用性,又具备了祭祀、礼仪等方面的内涵,在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功能。

而司母戊方鼎作为青铜器中的瑰宝,更是体现了古代文明的辉煌和智慧的结晶。

总结来说,司母戊方鼎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中的一种珍贵文物,它的造型独特、精美,铸工精湛。

这种鼎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对于了解古代社会和文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公元前十一 世纪)铸品,原器一九三九年三月出土于河南安阳 侯家庄武官村。三厘米,是迄今为止出土 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 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饰纹。 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鼎 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 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 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耳侧 以鱼纹为饰。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 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鼎腹内壁铸有铭文"司母戊"。 据考证,司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 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 的代表作。
司母戊鼎初为乡人私自挖掘,出土后因 过大过重不易搬迁,私掘者又将其重新掩埋。 后来,侵华的日本人闻知此事,欲以重金购 之而不得。抗日战争胜利后,司母戊鼎在一 九四六年六月重新出土,曾作为蒋介石的寿 礼,专车运抵南京,被拨交中央博物院筹备 处保存。
鼎内铭文 此鼎初始被定名时,专家释读其上铭文为 ‘司母戊’,然而随着更多同时期青铜器被发现, 目前专家多认为应当释读为‘后母戊’。但由于 中小学历史课本的广泛宣传(目前人教版教科书 仍是称之为“司母戊鼎”),目前司母戊鼎、司 母戊大方鼎等名称更为有名。
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
鼎为中国古代炊食器。早在七千多年前就出现了陶制的 鼎。铜鼎则是商周时期最为重要的礼器。在古代,鼎是贵族 身份的代表。典籍载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 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此外,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 《左传》有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 周"。鼎大多为三足圆形,但也有四足的方鼎。司母戊鼎便 是最负盛名的四足方鼎。
下面是司母戊鼎的赏析~

司母戊大方鼎鉴赏

司母戊大方鼎鉴赏

司母戊大方鼎鉴赏司母戊鼎是商代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由王室所铸,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郊出土,因鼎身内部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铜器代表作,现藏中国国家历史博物馆。

目前,此鼎的国博文字牌名是“后母戊鼎”。

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势华丽,工艺高超,又称后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约832千克,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发现时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来据另一耳复制补上),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该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

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是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武官村北的农田中,被当地农民吴希增探寻到的。

自从安阳小屯村发现甲骨文之后,质朴的当地农民逐渐意识到殷墟文物的价值,于是积极参加了探寻文物的活动。

1939年3月的一天上午,吴希增在吴培文的田地上用探杆探找文物,当探杆钻到地下十多米深的时候,触及到一个硬物,吴希增将探杆取上来二看,发现坚硬的探头卷了刃,上面还留有绿色的铜锈,他意识到探到宝物了。

按当地规定,探宝不分地界,但探出宝来,宝物所在地的主人要分得宝物售款的一半。

吴希增和吴堵文商定之后,当晚便破土挖宝了。

挖掘工作是秘密进行的,到半夜时分,挖下约10米深,宝物被发现了,先挖到的是器物的柱足,接着整个器物显露出来。

当时,大方鼎的口朝东北,柱足朝西南,横斜在泥土里,大如马槽,但只有一个鼎耳,另一个鼎耳不知去向,人们在泥土中找了很长时间也没找到。

估计,它在埋入地下之前,便被击断失落了。

铭文第二天夜里,吴希增组织了四十多人往上提,他们在洞口上搭了一个架子,用两条粗约五厘米的麻绳,刚提了两三米,粗实的绳子突然断裂了。

此时,天将放亮,为防别人发现,又将洞口堵了起来。

到了第三天夜里,吴希增再次召集村民们开始了提鼎。

这次的办法是两根绳子一条拴住鼎耳,一条拴住柱足,一部分人在上面用力拉,一部分人在洞下用杠杆撬起一头并将土填入底部,然后再撬另一头,再用土填起来,用这种办法一点一点地往上抬,终于将这个特大方鼎弄出了地面。

司母戊大方鼎简介精编版

司母戊大方鼎简介精编版

司母戊大方鼎简介司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一片农地中出土,因其鼎内部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势华丽,工艺高超,又称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约832千克,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发现时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来据另一耳复制补上),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该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

中国的鼎文化鼎为中国古代炊食器。

中国鼎文化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早在7000多年前就出现了陶制的鼎。

而其真正的发展最高峰则出现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尤其是商代以鼎为代表的祭祀用容器的制作,盛行于商周时期,延续到汉代。

最早的中国鼎被认为是立国重器,它是中国青铜器的杰出代表。

象征着高大、显赫、尊贵的意思。

鼎的尺寸比生活实际大的多,是由于古人认为它是神的尺寸,这也反映鼎一开始是作为一种祭祀的礼器。

在奴隶制鼎盛时代,被用作“别上下,明贵贱”,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

文献记载:“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又载“铸九鼎,像九州”。

又有成语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足鼎立等。

青铜鼎的前身是原始社会的陶鼎,本来是日用的饮食容器,后来发展成祭祀天帝和祖先的“神器”,并被笼罩上一层神秘而威严的色彩。

在古代,鼎是贵族身份的代表。

典籍载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

此外,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左传》有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

鼎大多为三足圆形,但也有四足的方鼎。

(司母戊鼎便是最负盛名的四足大方鼎)司母戊鼎简介司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铸品,原器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

此鼎形制雄伟,832.84千克。

司母戊鼎是干什么用

司母戊鼎是干什么用

司母戊鼎是干什么用
司母戊鼎是古人用来祭祀先祖的,鼎是古代烹煮食物的用具,多厚重,古代祭祀或典礼时会用鼎向祖先呈。

上烹煮完成的肉类或其他美食,因此慢慢演变成一种祭祀用具。

司母戊鼎最早是商武丁妻子妇好辞世所铸的,鼎上的第一个字很像“司”,所以出土后命名为司母戊鼎,实,司并非司字,按商代甲骨文的规律,此字应为“后"字,它是女性的代表,所以应称为后母戊鼎。

还因为大鼎的内壁铸有"后母戊"的铭文,根据学者对这个铭文的解释和判断,一般认为是祭祀作器者的母亲,而作器者应该是一代商王。

司母戊鼎是我国商代青铜器的代表作,造型厚重典雅,气势宏大,纹饰美观庄重。

大鼎最上部铸有两只耳朵,最底部是支撑重量的四只青铜足,鼎身部分,装饰得复杂又精美,以云雷纹为底纹,在底纹上还托浮着兽面纹、饕餮纹、龙纹,形成了多重花纹,非常精美。

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动物花纹,不仅仅是出于美观的考虑,而且还具有图像上的意义。

青铜器司母戊鼎

青铜器司母戊鼎

03
司母戊鼎的工艺与特点
铸造工艺
01
02
03
青铜冶炼
司母戊鼎采用高纯度的青 铜铸造,表明当时青铜冶 炼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分铸技术
鼎身和鼎足分别铸造,然 后通过焊接或铆接的方式 组合在一起,展现了高超 的铸造工艺。
刻字和铭记
鼎内壁有铭文,表明其铸 造的目的和用途,反映了 当时的社会制度和文字发 展水平。
展。
05
结论
总结主题
司母戊鼎是中国青铜器时代的代表作 品,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 值。
司母戊鼎的铸造工艺和装饰艺术体现 了中国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审美观 念,展现了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
司母戊鼎的出土揭示了商代晚期社会 的发展状况,为研究中国古代文明提 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司母戊鼎作为国家一级文物,对于弘 扬中华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具有重 要意义84千克
价值:国家一级文物,是中华 文明的重要象征之一。
历史背景
商代晚期
司母戊鼎铸造于商代晚期,这一 时期是中国青铜器发展的高峰。
文化背景
司母戊鼎体现了商代晚期社会的 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和艺术风格 等方面的特点,是研究商代历史 的重要实物资料。
02
司母戊鼎的发现与挖掘
发现地点与过程
展望未来
进一步研究司母戊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深入挖掘 其背后的故事和意义。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青铜器进行研究,揭示其制作工艺 和材料来源等方面的信息,推动学术研究的进步。
加强文物保护意识,提高公众对文物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让更多人参与到文物保护事业中来。
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将司母戊鼎等珍贵文物展示给世 界,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中华文明的瑰宝。
司母戊鼎代表了商代晚期青铜器铸造工艺的最高水平,是研究商代历史和艺术的 重要实物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母戊鼎,商后期青铜器杰作,于1939年在河南安阳出土。此鼎雄伟壮观,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为迄今出土的最大青铜器。鼎身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饰以精美的云雷纹和饕餮纹,工艺精湛,展现了商代青铜文化的巅峰。鼎腹内壁铸有“司母戊”铭文,被考证为商王室重器。该鼎历经波折,初被乡人私掘后重埋,后侵华日军欲购而不得。1946年重新出土后,曾作为蒋介石的寿礼运至南京保存。关于鼎名,虽有“后母戊”表了商代青铜器工艺的最高水平,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