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后期青铜器造型特征

商代后期青铜器造型特征
商代后期青铜器造型特征

商晚期前期的器型变化是明显的,各种器型有以下的特征。

本期新出现的器类有方彝、觯、觥等。方形器大为发展,几乎所有的酒器都为方形。

鼎的变化较大,除通常样式外还出现了分档鼎。

下为商代晚期的分档鼎。器型为立耳方唇,腹分裆柱足。口下饰兽面纹一周,雷纹为地,上下有联珠纹栏,腹内壁有铭文“丑鼎”二字。

方鼎都是槽形长方,柱足粗而偏短。

簋仍为无耳,腹变浅,最大腹径上移。

1976年河南小屯5號墓出土,侈口束頸,鼓腹圈足。口下飾三角紋,頸飾鳥紋,獸首腹飾百乳雷紋,圈足飾獸面紋,器底中部銘文而字。

觚的造型向细长发展,喇叭口扩展,大十字架镂孔退化

为十字孔,或穿透或不透。

扁体爵大减,圆体爵盛行。下图是商代早期的扁体爵。

下图是商晚期前期的圆体爵。

上面两个爵,不仅体型不同,爵底也有明显的不同

斝的变化是斝板上始见兽头装饰。三足明显增高。这样的斝很漂亮呵。为西周开创了一代新风。

戈出现了带胡带穿。

商晚期后期的器型特征-无肩尊和扁体卣是新出的典型器。下图是无肩尊(“友”

尊)

下图也是商代晚期后期新出现的扁体卣器型。

始见马衔等车马器,也就是说,在商代的前期和中期是没有车马器的,这和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密切的关系。除非有新的考古发现,我们应当把它作为定论。

鼎除柱足外,出现了蹄形足;圆鼎较多,直耳略向外撇。

上图为蹄形足的鼎。

下图的鼎直耳略向外撇。

双耳簋流行;觚基本似前段,仍为细长身喇叭口。下图为商后期流行的双耳簋。

下图为商后期流行的细长身喇叭口的觚。

三、晚期(公元前14世纪—前11世纪)

河南殷墟遗址、墓葬出土的青铜器是商代晚期的代表。从各地出土的青铜器来推商代晚期·兽面纹四足鬲断,青铜器冶铸业虽然是以王都为中心,但在各地奴隶主贵族统治下的都邑,也都设有大大小小不同的作坊。殷商后期是我国古代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此时手工业

中的青铜铸造业有了更大的发展,从二里头文化上层青铜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殷墟青铜器,不仅品类较全、形式多样,而且在造型设计和铸造工艺等方面都有较大的突破和创新,达到了中国青铜器发展史上的一个新高峰。

1、造型特征

商代晚期从武丁后期至帝辛接近二百年的时期内,又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1)、殷墟时期前段

殷墟时期前段以小屯238号墓、殷墟5号墓、小屯村北18号墓所出土的青铜器为代表,其他地区的以山西石楼二郎坡、桃花庄、后蓝家沟和湖南宁乡黄材等地出土的青铜器为代表。

新出的器形有方彝,高颈宽口椭扁体壶,敞口束颈椭扁扇体觯、觥等。方彝见于小屯238号墓。殷墟5号墓出土有“偶方彝”,偶方彝的外形似二方彝合体,内为一长方形槽。高颈宽口椭扁体壶见于殷墟5号墓,口宽而椭扁、颈较高、腹部膨大,颈两侧有贯耳,下有圈足,有的有盖,石楼桃花庄扁壶则风行扁壶于商代晚期的前段,到晚期后段就迅速消失。一种敞口束颈椭扁体觯见于殷墟5号墓,有的无盖,颈部收缩都不是很小,有宽狭不同的做法;器多小型,也有作中型的。另一种敞口束颈圆体似杯的觯,大约也在此时出现。上述两种觯在传世品中很多。觥有作鸟兽形和圈足的两类,全见于殷墟5号墓。

鸟兽合体造型的觥,前足与后足不相同,如妇好觥前为虎后为枭的合体,司母辛觥前为怪兽后为怪鸟的合体。美国佛利尔美术博物馆有一前为虎头后为鸭形而平啄的兽禽合体觥。

新出的还有鸟兽形尊,如妇好鸟尊、湖南湘潭猪尊、醴陵象尊,都是前所未有的新形式。也有的设计成半容器半动物的式样,如双羊尊,中间是尊形,两侧为羊头,形状特殊。

值得注意的是,方器在这时大为发展。殷墟5号墓出土的有方爵、方斝、方尊、方罍、方壶、方缶等等,而传世器中还有方觚、方觯,几乎主要的酒器都有方形。从整体上来看,虽然方器是很小的一部分,但却是富有特征的器物。

中期的器类在本期内也有或多或少的变化,并且出现了一些新的式样。食器中鼎的变化较大,除了通常的式样外,新出现的形式有自器腰以上收缩、口唇外翻的鼎,这主要是中小型鼎;还有一种是容器部分很浅的柱足或扁足鼎。袋腹似鬲的柱足鼎,俗称分裆鼎,是此时期流行的新式样,前段的特点是袋腹较深。晚期前段的方鼎都是槽形的长方状鼎,柱足粗而偏短,也有扁足方鼎。柱足和扁足方鼎在殷墟5号墓中都有典型的式样。

甗在商代早期黄陂盘龙城墓中发现有一例,之后再也没有见到过。晚期前段有较多的发现,均作甑鬲连铸形,甑体都大且深。口部的做法有两种:一种自口至腹都为直壁,口沿处有宽阔且加厚了的边条,如小屯188号墓出土的就有此种直壁;另一种口部侈大,殷墟5号

墓有这类。前者大约主要流行于前段,后者成为固定的沿用式样。妇好三联甗分左、中、右置于一箱形的釜上,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形式,其他地方没有发现。

鬲这类器物不是特别流行,传世的有殷墟出土鬲,多为深袋足;安徽阜南月牙河出土的鬲,器颈处直而收缩,翻唇,亦深袋足。

簋在早期的黄陂盘龙城墓中曾出土过一例,为圈足双耳。晚期前段出现了无耳簋,这种簋形体比例较宽,圈足直而往往有小方孔,口微敛而翻唇。殷墟5号墓及武官村大墓都出土有无耳簋,后者比前者上口翻唇的曲度还要大。无耳簋是在晚期前段较为盛行的式样,此时没有发现双耳簋。

爵、觚、斝仍是组合的酒器。扁体爵已大为减少,圆体爵盛行。觚的造型为颈部向细长发展,喇叭口扩的是斝鋬上开始有了较多的兽头装饰,三足有明显增高的趋势,同时出现了圆体和椭方体不分段的斝,前者如殷墟武官北地1号墓圆体斝,后者如小屯238号墓的椭方体斝。殷墟早期出现过的袋足斝,在晚期的前段又重新萌起。此时期内还出现了角,但很少,殷墟5号墓出土爵近50器,却未见有一角。

大型的酒器大口有肩尊和饔(瓿)的形体也有所变化。大口有肩尊,原来比例偏低的体型在这时有显著的增高趋势,有的圈足特别高,圆体的如殷墟5号墓出土的有司柬母尊,方体的如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但这种尊也只是流行于晚期前段,以后就逐渐减少。饔(瓿)这种器形可分为两类:短颈和无颈合口,后者主要是这一时期出现的,

并且有的有盖。山西石楼后蓝家沟的百乳雷纹瓿、殷墟5号墓的妇好瓿及湖南宁乡出土的兽面纹瓿,都是极为典型的式样。但是饔(瓿)这种器类如同大口有肩尊一般,在商晚期后段基本上不再铸造了。袋足斜流半封口的盉仍有所发现,安阳侯家庄大墓出土的铸铭左、中、右三盉都是袋足方形盉,是一种形体较为庄重的祭器,但是袋足盉这类酒器也是愈来愈少了。

水器类盂是新出现的器形,如小屯西北冈墓出土附耳盂,上有铭云:“寑小室盂”,器壁侈斜,是为盥洗用器。殷墟5号墓有盂直口翻唇,有附耳,并有对称的两系。

(2)、殷墟时期后段

这一时期由于青铜器上的铭文有所发展,根据内容记载可确定一批标准器或非标准器。这些器有十五祀小臣俞尊、戌嗣子鼎、小子茜卣等,都属于帝乙、帝辛时期。

体似觚形的无肩尊和椭扁体卣是此时期新出现的典型器物。安阳大司空村51号墓的卣成组合出土;殷墟西区43号墓属于第四期,时代最晚,也出土有两觚形尊;小屯圆葬坑中有卣随葬。前段的宽肩大口尊和后段的觚形尊,前段的高颈宽口椭扁壶和后段的提梁壶卣似乎表现出了一种兴衰的交替。

双耳簋在这个时期很流行,但容器部分还是与以前的神似,形体基本上为敛口翻唇形和敞口似碗形两种,双耳在口沿处下方,且有垂

珥。有一种粗大双耳发达近口部或高于口部,并有长垂珥的簋,出土更晚,无耳敞口簋仍继续使用。这一时期簋的圈足有增高的趋势,有的圈足下缘做出一道宽阔的边条以增加其高度。圈足上开孔的现象已基本消失。

2、花纹与装饰

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纹饰最为发达,样式和种类也比中期的丰富得多,在艺术装饰方面呈现出高峰,与青铜礼器的高度发展一致。

此时,器物纹饰丰富多彩、繁缛富丽,以兽面纹和夔纹为主,还有鸟纹、象纹、蚕纹、蝉纹等。兽面纹饰只是纹样结构规格化的形式,所表现的物象很多。此时的装饰特点是集群式,以多种物象或作主纹或作为附饰布满器身,甚至视线所不及的器物底部也有装饰,有的一件器物上有多达十几种动物纹。商代晚期前段兽面纹中间的鼻准线,有的不接触下阑底线,兽吻常连成整体而中间不隔开;后段的兽面纹往往由于兽鼻尖通到下阑底线而被分割为两部分。

就表现手法而言,商代中期纹饰的形体基本上还有象征性,除了炯炯有神的双目外,其余部分即使是较精细的图像,也是主干底纹不分、轮廓不清。商代晚期动物形象比较具体,有的甚至还带有写实感,纹饰主干和底纹明显地区分开来。底纹通常是繁密的细雷纹,与主纹构成了强烈的对比。

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音乐是以人的声音或乐器的声音为材料,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的流动中创造审美情境的表现艺术。音乐艺术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能够在人们的心灵深处产生强烈的共鸣,有感化人心的力量。音乐艺术对人的意义不只是给人们精神生活提供的享受,而且还直接参与改造人的审美结构,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激活人的审美自觉。音乐艺术具有与其他艺术不同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特征。音乐审美的核心是情感体验,审美即人所进行的一切欣赏美的活动,是审美主体自觉地对审美对象进行感知、体验、联想、想像,分析、评判和再创造的心理过程。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音乐反映现实的特殊性 音乐通过声音塑造音乐形象,来表现一定的情感,反映一定的现实生活,是音乐艺术显着的审美特征之一。从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来说,音乐艺术同其它艺术一样,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也具有一定的内容。然而也不能否认,音乐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有其自身的特殊,因为它不是再现描绘客观生活过程和具体事例,而是音乐家情感的直接抒发和涌流。音乐反映生活是间接的,是音乐家对生活有了感受,让音乐把这种感情用音响表达出来,而不是去表现产生这种感受生活的本身。阿炳《二泉映月》抒写了他在旧社会长期痛苦的流浪生活的思想情感,人们可以从乐曲中体会到阿炳的凄凉身世,却不能听出在阿炳一生中具体所经历的事情。 二、音乐是诉诸于听觉的“时间艺术”

音乐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上的流动来创造艺术形象,传达思想感情,表现生活感受的一种表现性时间艺术。音乐形象不占有空间,它是在时间中运动发展的;它不像造型艺术和美术作品那样在时间中持续不变,而是在时间中进行,通过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陆续显示而发展着,直到最后一个部分显示完毕之后,才为听者提供出作品的整个音乐形象。正象黑格尔所说:“听觉否定物质的静止状态和空间性,而声音随声随灭,又否定了本身,音乐就是这种双重否定中使人感受到物体内部的震颤,成为了一种符合内心生活的表现方式,耳朵一听到它,它就消失了,所产生的印象就马上刻在心上了,声音的余韵只在灵魂最深处荡漾,灵魂在它的观念的主体地位被音乐掌握住,也转入运动的状态。”正是因为这样,所以音乐才能对人的感情产生强大的震撼作用。 三、音乐长于抒情 在所有的艺术中,音乐能够最直接和最强烈地抒发人的情感和情绪,无需通过其他任何中间环节,直接感动听众的心灵。音乐与感情的联系是最直接、最能激发和表现情感的,所以它是长于抒情的艺术。 四、音乐艺术与其它艺术形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音乐总是倾向于同其它各类艺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这种情况在其它艺术中,没有达到像音乐艺术所达到的那样高的程度。音响结构本身缺乏内容的单义性,这就决定许多音乐体裁中有的同绘画结合,有的同语言结合,有的同舞蹈结合,有的则同戏剧结合。在音乐教学领域借助绘画的视

民间剪纸论文定稿版

民间剪纸论文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中的平面元素浅析 内容摘要:中国民间剪纸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部分继承了人类神秘的原始思维,一方面在漫长、封闭的空间孕育。民间剪纸图形根植于中国民族性、地域性的传统艺术渊源中。民间剪纸从民族传统中走出来不是简单的重复移位和变异,而是从传统艺术中提取元素,以现代创造意识和表现技巧进行再创造,所创造出来的新的剪纸图形既保留本土艺术的神韵,又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具有全新的视觉形象和视觉效果。? 关键词:剪纸艺术平面构成? 中国民间剪纸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艺术形象,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但是它不是简单意义上客观事物的重复和真实再现,而是民间艺人根据诸多方面对事物原形进行大胆想象,用艺术的手法提炼、加工、再创造的结果。中国民间剪纸这种意象造型的理念是现代平面设计所推崇的,平面构成又是现代艺术设计的一种方式,它与中国传统剪纸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民间传统艺术的传达方式中也包含着丰富的平面构成元素。把剪纸与平面构成进行对比研究,可以深化对传统艺术的价值认识,有助于弘扬传统艺术;同时,平面构成也可以借鉴剪纸艺术,丰富扩展自己的传达方式。 中国民间剪纸造型,从民族传统中走出来,不是简单地重复移位和变异,而是从传统艺术中提取元素,以现代创造意识和表现技巧进行再创造,所创造出来的新的剪纸图形具有全新的视觉形象和效果。 透过传统图形艺术的历史延伸脉络,我们可以看出,图形艺术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新的技术与意识的冲击下不断地更新、拓展,而其后的内涵与精神则是民族历史长期积淀的结果,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也是民族形式的灵魂所在。因此,要使中国的传统图形艺术

中国古典舞参考文献

中国古典舞参考文献 中国古典舞从其源来说,是古代舞蹈的一次复苏,是戏曲舞蹈的复苏,是几千年中国舞蹈传统的复兴。十分明显,它的审美原则不是什么新发明,而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的流传和延续,是用一根长线从古串到今的,这些原则非但在戏曲中可见,在唐宋乐舞中,在汉魏“舞戏”中,甚至在商周礼乐中,都能见其蛛丝马迹它的文化特征;就其流来讲,它是在 原生地上生成的一个崭新的艺术品类,这是一个可以和芭蕾舞、现代舞相媲美的新的舞蹈种类,这个衍舞种是地道的中国货。 中国古典舞范本一: 1高伟;雷娟;;浅谈中国古典舞身韵课中元素”教学的积极作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 年05 期 2刘青弋;;关于中国古典舞的基本范畴与概念丛[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3金浩;;论中国古典舞创作的后身韵时段” [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4季鹰;;对身韵教学在中国古典舞学科中功能与价值的再认识[J];北京舞蹈学院学 报;2007 年03 期 5刘曼利;;从《扇舞丹青》看舞蹈呼吸” [J剧影月报;2006年04期 6杨瑞燕;;对中国古典舞身韵基础教学的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8 年S1 期 7汪丽红;;谈中国古典舞的美学特征与基础训练[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8任亦男;;古典舞教学中的表演素质培养[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 01 期 9陈煜芳;;试谈当前高校中的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J];文史博览(理论);2007年03期 中国古典舞参考文献范本二: 1. 资华筠:《舞蹈生态学》,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 年版。 2. 资华筠、王宁、资民筠、高春林:《舞蹈生态学导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 年版。 3. 叶宁:《舞论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 年版。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特点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特点

优美、粗犷有力、流畅生动、拙朴古雅等不同的特点。如张永寿创作的“百菊图”,许多地方都是运用刀法的技巧:刻一种“罗汉须”的菊花,由于它初开时是直瓣,盛开时就卷曲,形成螺丝圈,剪这种菊 花,要一瓣一瓣从里往外圈剪,剪成后花瓣卷曲自如,才能组成一朵形象殊异,风味别致的菊花。刻一种叫“鹭鸶羽”的菊花,由于它开花时一瓣套着一瓣,一瓣勾着一瓣,剪这种菊,要运用“掏剪法”,剪起的地方要片片相连,瓣瓣相随,花瓣之间的粗细,大小才能参差有致,变化不同,剪成的花才能像鹭鸶的羽毛一样丰满而美丽。 当同时刻制数量比较多的剪纸时,民间艺术家们在刀法的运用上,要切不要划,切出来的剪纸比划出来的剪纸要显得厚实。用刀时必须要像手拿钢锯一样,上下来回切动,用力要刚劲、均匀,否则,刀在手里就会失去灵活性。注意不要左右来回摆动,握刀上下必须垂直,刻出的剪纸才会准确。在刻纸时,下刀和起刀必须做到准,特别是在刀与刀们连接的地方,说下就下,说起就起,否则,线条就容易被刀刻断或者刻不断而把剪纸撕坏。剪纸造型的许多特点和风格都由刀法上的一定技巧而产生。用剪流畅,自然通顺,变化多端,走剪或方或圆,或实或虚,阴去阳留,这些都需要艺人对纸性的把握,对剪的运作恰到好处,这样就能形成剪纸艺术独具的“刀味纸感”。 三、线条与装饰剪纸很讲究线条,因为剪纸的画面就是由线条构成的。扬州著名剪纸老艺人张永寿根据长期的实践经验把剪纸的线条归纳为五个字:“圆、尖、方、缺、线”,要求达到“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青砖,缺如锯齿,线如胡须。”剪纸所用的材料,性娇柔,

易起皱,易断损,剪完后要“提得起,贴得上”,所以就形成了阳纹剪纸线线相连,阴纹剪纸线线相断的特点,由此就产生了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的结构。剪纸艺术的目的决定了它的装饰性。一幅优秀的剪纸艺术作品应该强调装饰味,应构图平视对称,画面均衡大方,线条粗细相宜,色彩鲜明柔和。另外由于工具和材料的关系,剪纸作品中一些特有的技法如“月牙”,“锯齿纹”等也是必不可少的。高明的民间艺人很懂得这一特性。剪人物,很留意衣纹的花饰;剪黄牛,很留意牛毛的旋涡纹;剪一只小兔子,可以替·lO8·它加上一朵桃花;也可在鹿角间配一朵梅花等等。装饰的方法可谓千变万化。 四、写意与寓意剪纸的写形方式是想象的,不是直接的模拟客观对象,而是凭印象中对表现对象的理解,强调动势情态的整体表现。所以剪纸造型趋于传情而不在写形,重于写意而不在写实。远近人物可以等大,人与鸟可以同高,一只眼可以装饰整张脸,甚至人物鸟兽都可以摆脱原本形态,而只抽象为一帧帧点、线、面的组合结构。现实的客观对象完全服从于艺人手中的剪刀和那一方小纸片。 民间剪纸的题材大都是人物、动物、草木花卉。然而它们却能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通过谐音、象征的手法,构成寓意性的艺术画面。《龙凤吉祥》、《凤凰戏牡丹》象征婚姻的美满和神圣。《柿子和如意》表示四时如意、平安幸福。《喜鹊登枝》寓意喜上眉梢,喜事盈门。肥猪身上的装饰花纹,用一群小猪组成,象征“多子”。《老鼠嫁女》寓意人丁兴旺,多子多孙等等。在剪纸艺术天地里,民间的能工巧手尽可以凭借她们的想象描绘出理想的一切,以形传神,表达出巧意、新意、美意。有人说,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是有其道理的。

《关于建筑的见解》

Rar!?s 浅析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 摘要:建筑艺术是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是物质功能性与审美功能性相结合的艺术,是空间延续性和环境特定性相结合的艺术,是正面抽象性与象征表现性相结合的艺术。 关键词:建筑艺术审美特征 建筑艺术是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 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以其功能性特点为标准,建筑艺术可分为纪念性建筑、宫殿陵墓建筑、宗教建筑、住宅建筑、园林建筑、生产建筑等类型。从总体来说,建筑艺术与工艺美术一样,也是一种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艺术。 1建筑艺术是物质功能性与审美功能性相结合的艺术 建筑的目的首先是为了“用”,而不是为了“看”。即使是纪念碑、陵墓也要考虑举行纪念仪式时人流活动的具体要求。其它各类艺术,美可以是唯一目的或主要目的,而建筑却必须和实用联系在一起。建筑的实用性特点,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即是说,建筑物对人类生活的功能好坏,往往决定着人们观感的美与丑,因而建筑的审美意义,有赖于实用意义。试想,一座华贵高大的楼房,如果风一吹就要倾倒,那么色彩无论怎么鲜艳,多姿多彩,住在这座楼房里的人也不会觉得它美。相反,如果实用功能处理得好,住起来很舒适,即使外形简单一般,也会给人以美的感受。 建筑的物质功能性另一表现在于它的耐久性。建筑是巨大的、造价可观的物质实体,一旦建成,除非地震火灾和战争破坏,它都会长期保留下去,很难被人 遗忘或丢失。比如希腊的神庙、罗马的广场,还有数不清的古城市、古村镇,当初并不是为了纪念而专门建筑的,但是到了后来,却成了纪念性很强的古迹,成为人们欣赏的历史文化。 当然,建筑的实用功能性和审美功能性,在不同的建筑对象中可以各有偏重。有的审美功能比重大些,甚至占主要的地位,比如纪念碑、游乐园、陵墓等;有的比重大体相等,如商店、学校、医院等;有的比重小些,如仓库、厂房、桥梁等。但即使审美比重小的建筑在建设时也离不开一定审美观念的支配,比如前面所说 的仓库、厂房、桥梁等,就要考虑合适的位置,适当的高度等,也是直线和曲线的组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也具有了审美功能性。 2建筑是空间延续性和环境特定性相结合的艺术 比如,看一座坡屋顶的房子,在室外我们只看到三个面。如在室内,我们最多也只能看到它的五个面。我们要想看到全部的面,就要移动自己,才能陆续地把所有的面看完。人们就是在位置的不断变换中,也就是空间的不断延续中获得了审美感受。 正因为建筑具有空间延续性,因此,它的艺术形象永远和周围的环境融为 一体,有的甚至还主要靠环境才能构成完美的形象。道理很简单,建筑物一旦建成,就不能移动,除非特殊情况,不会出现房子搬家、桥梁搬家的事,而一旦搬了家,其审美效果也随之改变。比如埃及的金字塔,必须是置于埃及这广阔无垠的沙漠中,才有永恒的性格,如果搬到了东北大森林,很难设想,那是一种什么效果。 3建筑艺术是正面抽象性与象征表现性相结合的艺术 说它是正面的,是因为建筑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只能为一般的,而不可能出 现什么悲剧式的,颓废式的、讽刺式的、伤感式的、漫画式的形象。就建筑形象本身而言,也分不出什么进步的或落后的,革命的或反动的。天安门过去是封建王朝

中国工艺美术史论文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发展史

合肥学院 中国工艺美术鉴赏论文 论文名称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发展 史 学生姓名湛琴琴 系别生物与环境工程系 专业班级14生物工程一班 学生学号 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发展史 摘要:中国古代青铜器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是世界文物宝库中的瑰宝。它历史悠久,绚丽璀璨,作为历史的载体,内容丰富而深刻,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科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久已为世人所重视。对青铜器的研究,早在两汉时代就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宋代金石学之兴,推动了研究的发展,历经元、明、清各朝,这一学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出现了不少着名学者,有着开创之功,留下了丰厚的学术着作。 关键词:商周青铜器;装饰;特点 正文:中国青铜时代形成于公元前2000年,距今约4500~4000年龙的时代,相当于尧舜传说时代,古文献上已经纪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自夏、商、西周起,中国开始了周而复始的朝代更替。夏商两代均设有管理手工业的官职和王室贵族直接控制的手工业。统治者所需的礼器、祭器、武器和贵重的生活用品,多是官府手工业部门制造的。青铜器是商代工艺的重要品种。商代青铜器品类齐全、造型多样,装饰图案或中心对称,或呈单独纹样,神秘庄严。由于商代统治阶级盛行饮酒之风,所以酒器制作十

分发达。青铜器成本高,只能为统治者所用。经考古发掘,在几十处遗址里发现了青铜器制品,同玉器时代一样,约经历了15个世纪。 青铜器的出现,促使玉雕技术与陶塑技术合而为一应用在青铜器的塑造方面,在此基础上铸造工艺发展起来。传说中夏铸九鼎,开启了华下文明的青铜时代。实际上在塑鼎这种复杂的工艺之前,青铜器必将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由简到繁的发展阶段。此时的艺术风格由原始时期陶器造型、纹饰呈现的活泼愉快走向神秘威严,失去了原始艺术的质朴风格和生活趣味。而青铜图案同彩陶一样成为古代工艺形式美的瑰丽景观,二者的抽象与逻辑演变,经历了长期的积累,凝结着无数经验与智慧,它嬗变成一种心灵的艺术,脱尽了向自然模仿的痕迹,那原初的具象已被遗忘在意象的升华中。 即中国青铜器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分为礼乐器、兵器及杂器。乐器也主要用在宗庙祭祀活动中。 死后亦将其大批殉葬,说明当时贵族嗜酒之风盛行,艺术上的特点是善于从大的动势入手,强调外形上的主要特征,抽象简化成用线可以表达的主要轮廓,并在轮廓中填满装饰性图案,以创造出富有幻想性的形象为目的。考察由商之盛至战国末期之衰,可以看出青铜纹饰由原始浑沌向理性演化的轨迹。除了工具之外,青铜器数量最多的是兵器和礼器。这的确如风胡子所言,是个“以铜为兵”的时代。战争需要兵器,祭祀需要礼器。玉器上固有的龙、凤纹类,兽面纹及其变体形纹之外,还饰有各种动物浮雕与圆雕。如犀牛、虎、象、熊、羊、猪、兔、鸮、蝉、鱼、龟等等。另外,大理石制的雕刻有鸱枭、蛙、坐人、怪兽、蝉、鱼、虎等是现存最早的雕刻艺术品。有些同样铸造在青铜器上。而且有不少整体器形采取动物形象来塑造。如商代的象尊、鸟纹牺尊、四羊尊,周代的兕、觥、驹尊、羊尊、鸭形尊等。其纹饰的特点是满而精,整体中包含完整的局部,局部又和谐地统一在整体中.中国青铜器的大宗在中原地区,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华夏族的居住地区,如陕西、河南、山东、山西等地区。但它的分布范围远远超出中原地区,从东北到广东,从西藏到东海渔岛上都发现有青铜器。而由于各地文化面貌的差异,它们表现出各自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中国青铜器不但数量多,而且造型丰富、品种繁多。有酒器、食器、水器、乐器、兵器、农具与工具、车马器、生活用具、货币、玺印等等。单在酒器类中又有爵。角、觯、斝、尊、壶、卣、方彝、觥、罍、盉、勺、禁等二十多个器种,而每一器种在每个

审美与艺术鉴赏总复习题

审美与艺术鉴赏总复习题 第一章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美育?美育包括哪两个方面? 2、柏拉图美育思想有哪些特点? 3、知、情、意与智育、美育、德育有什么关系? 4、谈谈席勒在美育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历史评价。 5、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美育特点的理解。 6、孔子的美育思想有何特点? 7、朱光潜先生认为美育的功用包括哪三个方面? 8、如何理解美育的功用? 9、美育实施的三个主要方面是什么? 10、景观美学与景观设计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11、美育强化素质教育的作用有哪几个方面? 12、作为素质教育的美育塑造怎样的人? 13、谈谈作为素质教育的美育与政治教育之差异。 14、为什么要“以美育代宗教”? 第二章思考与练习 1、为什么说美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 2、关于美学研究对象有哪几种倾向性意见?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3、美学有哪些基本范畴? 4、如何理解崇高与悲剧的关系? 5、美感有哪些特征? 6、审美趣味包括哪些方法? 7、美感包含哪几方面的心理因素? 8、如何理解知觉和表象的联系与区别? 9、如何理解想象和联想的关系? 第三章思考与练习 1、关于艺术主要有哪些分类方式? 2、各类艺术的基本特征分别是什么? 3、艺术的本质是什么? 4、中西方对艺术的本质有什么不同认识? 5、艺术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6、如何理解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7、形式美的法则主要有哪些? 8、如何理解艺术与科学的联系与区别? 9、如何理解人的全面发展? 10、如何理解艺术鉴赏的审美本质?

11、艺术鉴赏过程中的对主体修养的要求有哪些? 12、如何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第四章思考与练习 1、以你熟悉的两幅作品谈谈中西绘画的区别。 2、以你熟悉的作品说说绘画的艺术语言。 3、以你熟悉的作品谈谈绘画艺术的欣赏方法。 4、以一幅西方古典油画为例,分析西方古典油画的艺术特征。 5、以一幅西方现代油画为例,分析西方现代油画的艺术特征。 6、以你熟悉的古代人物画为例,谈谈中国水墨画的艺术特征及艺术价值。。 7、以你熟悉的古代山水画为例,谈谈中国水墨画的艺术特征及艺术价值。 8、以你熟悉的古代花鸟画为例,谈谈中国水墨画的艺术特征及艺术价值。 9、以你熟悉的一幅现代中国画为例,谈谈中国画创新的艺术价值。 第五章思考与练习 1、以你熟悉的作品谈谈雕塑的艺术语言。 2、以你熟悉的作品说说雕塑的艺术特征。 3、以你熟悉的作品谈谈雕塑艺术的欣赏方法。 4、以一件雕刻作品为例,说明中国人的审美与哲学观念的联系。 5、试举例分析中国雕刻的传神风格。 6、试举例说明中国雕塑是怎样利用自然环境达到最佳艺术效果的。 7、试举例分析古希腊雕塑的惟美倾向。 8、罗丹雕塑艺术的特征是什么?举例分析。 9、为什么说马约尔开辟了现代雕塑的新路?试以《“地中海”女坐像》加以说明。 10、举例谈谈亨利·摩尔的雕塑风格。 11、试分析一件西方现代雕塑作品。 12、举例简析西方现代雕塑与传统雕塑的区别。 13、根据你的体会,怎样才能品味出雕塑艺术之美?举例说明。 第六章思考与练习 1、以你熟悉的作品谈谈建筑的艺术特征。 2、以你熟悉的作品说说建筑的艺术语言。 3、以你熟悉的作品谈谈建筑艺术的欣赏方法。 4、分析一件西方古典建筑作品的艺术风格。 5、以故宫为例分析中国建筑的风格特征。 6、分析一件现代建筑作品的风格特征。 第七章思考与练习 第一节 1、什么是工艺美术? 2、工艺美术的分类方法有哪些? 3、工艺美术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论述中国古典舞三大流派

摘要 中国古典舞是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国家的大力扶持,挖掘古代舞蹈结合当代舞蹈而产生的一种新的舞蹈形式,经过无数舞蹈艺术家的辛苦工作才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无数著名的老艺术家付出了长达30多年的潜心研究才使得中国古典舞成为舞蹈史上一朵奇葩。本文通过对中国古典舞的三大流派即新古典舞、汉唐舞、敦煌舞的分析比较,让更多的舞蹈工作者能够清楚全面的了解中国古典舞,寄希望于本论文可以为舞蹈的教学带来参考意义。能够传承中国五千年文明传统文化,让其发扬光大,同时通过对比分析能够在古典舞的编创上创新再提高。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汉唐舞敦煌舞新古典舞不同风格相同点不同点

Abstract Chinese classical dance was after R.P. China was founded after the country's aid, dig with the ancient dance and a new dance forms of dance, the artist's work hard to form a complete teaching system. many famous old artist paid for as long as thirty years of research that chinese classical dance be dancing in the history of a miracle.The text of the chinese classical dance of three major subsystems of the new classical dance, HanTang dance and dance of th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more of the workers a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classical dance, our hopes on this paper to the teaching of dance with reference to tradition. china 5000 years of civilization traditional culture, they will, by comparison to the classical dance create on innovation to improve. Key words: Chinese classical dance,HanTang Dance,Dunhuang Dance,Newclassical Dance,The Same,The Diffience

中国民俗艺术的审美特征

中国民俗艺术的审美特征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纵贯古今,汪洋恣肆,灿烂辉煌,照耀在世界文明的天空。在民族文化的沃野上,中国民俗艺术宛如一朵绚丽多彩的奇葩含苞怒放,以其特有的民族风格,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坚韧不拔的艺术追求,在人类艺术史上谱写了雄奇壮美的篇章。尤其是在二十世纪的今天,在各式各样的现代文化的冲击下,它不但没有凋谢飘零,反而更加艳丽芬芳,吸引着人们去探索它的奥秘和真谛。 民俗艺术是指在民间广为流传并相袭成俗的各式各样的艺术形式,也就是在民俗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艺术形式的总称,其中包括民俗音乐、歌舞、戏曲、曲艺、杂技、绘画、剪纸、雕塑、建筑以及其他各种民间工艺美术等。 民俗艺术和民间艺术是两个含义十分近似的概念,有时甚至可以通用,但二者还是有明显的区别。民俗艺术是民间艺术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民间艺术除了包括民俗活动中的各种艺术形式之外,还应该包括来自民间艺术家的单独而非共同的创作,并不在民间广为流传和不为大众所接受的艺术作品和形式。民俗艺术和民族艺术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民俗艺术必定是民族艺术,但民族艺术主要是针对其他民族而言的,所包含的内容自然要广泛得多。 在民俗美学的范畴中,衣食往行、婚丧嫁娶、信仰崇拜、节日习俗等文化现象均属于现实美,其美学的原始表达无不与其实用功利和象征性联系在一起,而民俗艺术则逐渐脱离了现实的世界,进入了纯粹的审美精神领域,其审美本质也日益显露和丰富。虽然民俗艺术仍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并以此作为创作素材和表现对象,但它却是对现实生活提炼加工后的产物,比现实世界更具有审美价值。在艺术美的世界中,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得到了最充分、最集中、最完美的表现。 中国民俗艺术的本质特征,归根到底就在于它的审美性。如果我们从历史、文化与美学的角度,对中国民俗艺术进行全方位、多视角的研究与探讨,我们就会清楚地看到这种典型而鲜明的艺术特征:它不仅真实而生动地描绘了民俗风情的壮丽画卷,表现了人民群众对生命的强烈渴望和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而且还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生机勃勃的精神风貌,折射出民族文化的灿烂光辉。其表现形式粗犷而质朴,艺术风格活泼而清新,真正做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特点 计科1404 0902140420 余贤锋摘要:美学是研究美、美感以及艺术美的学科,筑美学是艺术美学和建筑学的重要分支。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是美术鉴赏的重要对象,它充分的体现了中国悠久的建筑的历史,同时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关键字:中国古代建筑,美学。 建筑是一个人化的“四度空间”。不同于一般美学的是,建筑美学能满足人的居住和社会活动需要的楼房和各种建筑物时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现实的艺术。建筑创造了一个与自然相隔离、与自然环境相对立,只有进入其中或者围绕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才能体会到建筑美学。 中国古代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特征,即平面组合的对称和内向,至少在周代已经基本成形。修建在崇山峻岭之上、蜿蜒万里的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建于隋代的河北的安济桥,在科学技术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桥梁科学的前列;现存的高达67.1米的山西佛宫寺木塔,是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北京明、清两代的故宫,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规模建筑群。更为独特的是岳阳楼的斗拱结构,不用一钉一柳,这一系列现存的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国建筑的发展阶段及类型 中国建筑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保持着自身的独特风格。中国建筑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商州到秦汉时期,这一阶段是建筑的萌芽与成长期,秦汉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魏晋隋唐到宋朝是中国建筑逐步发展至成熟的阶段,唐代的成就更为辉煌,是第二个高潮;元明清是充实与总结的阶段,明清时期是第三个高潮。 中国的传统建筑为主流,主要包括如城市、宫殿、谭淼、陵墓、寺观、佛塔、石窟、园林、衙署、民间公共建筑、景观楼阁、王府、民居、长城、桥梁等大致十五种类型,以及如牌坊。碑、华表等建筑小品。他们有着共同的发展历程,但在时代、地域和类型风格上又有着不同之处。 二、中国古代建筑代表时期的建筑特点 (一)秦汉建筑 秦代建筑奏响了中国建筑雄浑的前奏。“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勾心斗角。”的阿房宫,美学价值极高的秦始皇陵墓。汉代宫苑建筑在秦代的基础上又融合了壮伟的时代音调。 (二)魏晋南北朝建筑 魏晋南北朝区域文化的融合、南方的开发、玄学的流行和佛教的传播赋予建筑文化以新的风格和内涵。秦汉建筑雄浑的古典风格至此变调为清奇素朴,宗教建筑和园林建筑则为这时期建筑文化增添了神奇一笔。佛教建筑的主要类型有寺、塔和石窟寺三种。园林从皇家苑囿向文人写意园林的转型,标志着园林从早期的物质享乐,开始向林泉放逸的精神满足过渡,开启后世文人园林的先河。

商周时期青铜器夔龙纹样

商 周 时 期 青 铜 器 夔 龙 纹 样 报 告 姓名:张恒 学号:1501801010 班级:15级视觉传达2班

商周时期青铜器夔龙纹样 摘要:夔龙纹在商周青铜器中是仅次于饕餮纹的主要纹样之一。它直接反应出了商周时期人神交感的巫术观、吉祥祈愿的美好祝愿、君权神授的力量感和凝重古朴的审美观。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作为我国极具民族特色的器物种类,具有古朴典雅,神秘凝重的艺术特点。夔龙纹是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纹样之一,以它独特的审美面貌地位仅次于饕餮纹,比文字更加直观的反映商周时期的历史风貌和审美意味,有助于我们深入的了解当时的社会政治制度和人文思想。 一、夔龙纹的艺术形态: 夔龙是传说中单脚的龙。《说文》:“夔,即魅也,如龙一足,从文,象有角手人面之行”等。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夔,神魅也,如龙一足”。也有称夔龙为“肥遗”。又传说夔龙是虞舜时期两位大臣的名字,夔为乐官,龙为谏官,因此,夔龙不仅是作为一种象征权力的神兽,同时还象征着受人们崇拜的正直有才干的大臣。从纹样上来看,夔龙是一种单脚龙形的怪兽。 商代夔龙纹饕餮纹 夔龙属于龙类,夔龙纹是龙纹的一种形式。在商代早期,由于社会、军事和宗教因素,饕餮纹一直作为主体地位出现在青铜器上,起到祭祀天地神明、标榜君权神授、震慑百姓的作用。这个时期夔龙纹作为辅助图形,是在饕餮纹两侧经常出现的两个蛇形的适合纹样,这种图案经常是长条、单足、头部向下、嘴巴张开,这就是夔龙纹的雏形,有稚拙感,在其中多填以云雷纹。随着社会的发展,青铜器纹饰开始有了复杂的变化,到商周中后期,夔龙纹渐渐从辅助转为一种单独的纹饰,以长条形的身躯为主,两唇上卷或一上卷一内卷,一足,当侧面描写时,四足则表现为两足,两足表现为一足,这个时期的夔龙纹装饰繁缛而富丽。而到了西周时期,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青铜器功能的变化,西周时期雕刻夔龙纹的青铜器数量明显多于商时期。兽面纹逐渐退出了青铜器的历史舞台,而这一时期夔龙纹便越来越多的活跃在青铜器上面,样貌则变化为回首形,呈S状。

国内古代建筑造物艺术的美学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造物艺术的美学特征摘要:建筑是人类按照实用原则,在对自然界加工改造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实体,同时又是在这个加工改造中,运用了美的规律,注入了审美思想,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本文阐述了中国建筑的发展阶段及类型,并且从建筑平面、屋顶、色彩、整体布局等方面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特征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美学特征;色彩;韵律 建筑,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保存了大量的文化艺术瑰宝,反映了人们审美方面的需求,同时,古代建筑又象征着阶级社会的法权。中国建筑是东方最为显著的独立的工程技术,与西方建筑比较起来,也是极其特殊的。许多建筑物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丰碑,而且是艺术的大宗遗产。建筑美学是研究建筑与现实审美关系的一般规律的美学门类,是研究建筑领域中美学问题的科学。古典美学家把建筑列入艺术部类的首位,建筑和绘画、雕塑合称为三大造型艺术。建筑艺术的特征具有象征性、功能性、地区性、时空交汇性、技术性。建筑使用者在实用过程中获得美感、得到享受。 人们对建筑的美学感受是全身心的,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视角对建筑加以审美判断。中国建筑的美学特征除了呈现在结构方面,还表现在屋顶、色彩和匀称的平面布置等方面。 1 中国建筑的发展阶段及类型中国建筑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保持着自身的独特性格。中国建筑的发展大致可归纳为三个阶段:商周到秦汉,这一阶段是建筑的萌芽与成长期,秦和西汉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魏晋隋唐到

宋朝是中国建筑逐步发展至成熟的阶段,唐代的成就更为辉煌,是第二个高潮;元至明清是充实与总结的阶段, 明至清前期是第三个高潮。这三个阶段分别以秦汉、隋唐、明清时期的建筑为代表。中国的传统建筑以汉族建筑为主流,主要包括如城市、宫殿、坛庙、陵墓、寺观、佛塔、石窟、园林、衙署、民间公共建筑、景观楼阁、王府、民居、长城、桥梁等大致十五种类型,以及如牌坊、碑碣、华表等建筑小品。它们有着共同的发展历程,但在时代、地域和类型风格上又有着不同之处。 2 中国古建筑的美学特征 2.1 独特的木结构建筑 中国古建筑与欧洲及印度、伊斯兰等古建筑不同,它主要是木骨架结构的砖石建筑,而没有采用砖石承重墙式的结构, 这就决定了中国古代建筑结构的发展方向是以木构架为主要的结构方式。这与应用物质材料和技术结构相关,结构不但具有工程技术的意义,并因其巧妙的组合而显现出独特的结构美和装饰美,表现出建筑美的内容。尤其木结构体系,它本身的复杂与精微是砖石结构建筑所无法比拟的,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木结构形式的建筑在节约材料、劳动和施工时间方面,比石建筑优越。中国建筑发展木结构的体系,主要原因就是在技术上突破了木结构不足以构成重大建筑物要求的局限,在设计思想上确认这种建筑结构形式是最合理和最完善的,所以中国建筑是最节省的建筑。 2.2 建筑平面丰富的空间序列

夏商周青铜器如何分类

夏商周青铜器如何分类?艺术演进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崭露头角的夏青铜器;商代前期是中国青铜艺术的初步发展时期,青铜器也渐趋繁盛;商代后期是先秦历史上的重要阶段,商代后期青铜文化的分布范围较商代前期更广更发达;西周奴隶制继续发展,不但建立了更加完善的政治制度和等级森严的宗法制度,而且完善了礼乐制度,由于礼乐制度及社会经济的发展,使青铜器在西周的时候全面鼎盛。 夏商周青铜器繁多,为了清楚地区别性质和作用,按照用途和形制特征大致分为五代类:具有宗教礼乐性质的容器、乐器和实用工具、兵器、装饰品。 礼制性质的青铜容器主要有食器和酒器两大类,五个器类酒器爵、角、盉食器鼎。 一、食器。包括炊煮器、盛食器和取食器。主要有鼎*、鬲、甗、簋、盨、簠、敦、豆、匕等。 鼎:古代炊器,有烹煮肉食或盛放鱼肉的用途。鼎是青铜礼器中的主要食器,在古代社会中它被当作“明尊卑,别上下”,即统治阶级等级制度和权力的象征。 二、酒器。饮酒器、盛酒器和提取酒的器皿统称酒器。包括爵、角、斝、觚、觯、尊、 觥、卣、盉、方彝、罍、壶、勺等。 三、水器。水器中绝大部分用于盥洗,故亦称之为盥器,大致可分为承水器、注水器、 盛水器和挹水器四种,包括盘、匜、盂、鉴、缶(fou)、瓿(bu)等。 四、乐器。包括铙、钟、钲、鼓等。 五、兵器。包括戈、矛、戟、镞等。 六、杂器。包括生活用具、车马器、货币、玺印等。 艺术演进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即形成期、鼎盛时期和转变期。 一、形成期古文献上纪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龙 二、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分为礼乐器、兵器及杂器。乐器也主要用在宗庙祭祀活动中。 三、转变时期一般指战国末年至秦汉末年这一时期。传统的礼仪制度已彻底瓦解,铁制品已广泛使用。到了东汉末年,陶瓷器得到较大发展,把日用青铜器皿进一步从生活中排挤出去。至于兵器,工具等方面,这时铁器早已占了主导地位。 11级美术非师班 林建清 1114040127

《中国民间剪纸》阅读答案

《中国民间剪纸》阅读答案 《中国民间剪纸》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就是一种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为一体,深深植根于民族土壤,广泛表现在民间信仰和 生活习俗之中,鲜明地反映出我国民间广大民众最基本 的心理特征和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的民俗文化之一。因此,它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民间剪纸是劳动人民为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并在他们自己当中应用和流传的一种艺术样式。从艺术 的角度看民间剪纸艺术是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它是劳动人民集体创造出来,反映了我们民族的集体表象的一种文化模式。民间剪纸的作者们在创造时,从来没有任何政治功利,但有生活方面的功利意识潜入在其中。他们在创造时,往往让人(包括创造者自己)从中感受到一种审美情趣。这是由于它们适合于人的审美经验的审美心理而形成的 美感。所以,自中国民间产生剪纸以来,人们一直将其作 为一种象征性装饰物,尽管历代在造型样式和利用形式上不断发生更新和变化,可民间大众所赋予它的造型思维方式和特定的深层寓意内涵,却一直不变地流传至今。因此,可以说民间剪纸是一种大众艺术。 从客观上说,中国民间剪纸是一种物承文化现象。它

不仅有它的造型形式的传承,而且还有着它自身深层独有的特定内涵。从中国民间剪纸的纹饰寓意中,我们可以看到从中反映出来的中国民间图腾崇拜和宗教信仰的传承,以及当地民众的心理特征、生活追求和审美情趣。它是我们探寻本民族的民族渊源和原始文化的活证。例如“蛙”这一形象在民间剪纸中屡见不鲜,民间常将它视为一种威力的象征,看作是生活中最可靠的保护神,并将“蛙”这一自然中丑陋的动物形态,运用民间美术中的互渗造型手法,将其变为神圣、稚拙、亲切、动人、给人美感的剪纸花样,缝绣在孩童的枕头、围涎、肚兜、香包等衣物上,以希望孩子在“蛙”的保护下,茁壮成长,美满幸福。需要指出的是,“蛙”这一图腾物产生以来,因为囿于民间文化而没有上升到中国的上层文化之中,所以也就得不到龙凤那样由皇权所推崇的中华文化象征的地位。但是,作为一种原始图腾物,“蛙”这一形象虽然在中国上层文化中没有得到它应有的地位,却在民俗文化中得以流传,并保持了它的原始崇拜敬仰之地位。就这一文化现象看,开展对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探索原始文化的演变。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和世界各地的许多民间艺术一样,都是原始文化的嫡传物。它作为民俗文化中的元素,紧紧地依附于当地的民俗活动之中。在它的意象符号中,不仅

商朝的青铜器有什么特点_0

商朝的青铜器有什么特点 我国商、周时代的青铜器具,不单是盛物用的容器,同时也是宗庙中的礼器。青铜器的数量可以表示出身份地位的高低,青铜器形制的大小也可以显示出权力的等级。下面是有商朝的青铜器的特点,欢迎参阅。 夏商周时期雕塑与青铜铸造艺术达到了高峰,商朝青铜器出现了平雕与浮雕两种技术,代表作有司母戊大方鼎和四羊方尊。商朝的玉雕水平也相当高。商朝的青铜铸造艺术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四川广汉三星堆考古发现了大型青铜铸像是其杰作。西周青铜器是最大特色是大量青铜铭文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四川出土的嵌错赏功宴乐铜壶表明青铜器的装饰从过去的图案花纹发展为完整画面,表现出了精湛的艺术技巧。 1)商代晚期前段:本期新出现的器类有方彝、觯、觥等。方形器大为发展,几乎所有的酒器都为方形。纹饰方面,动物形象比较具体,有的甚至有写实感,主体花纹和地纹明显区分,地纹常为细雷纹,与主体花纹构成强烈对比。主体花纹多采用浮雕手法,风格有浑圆、峻锐两种。铭文多为一二字,为器物所有者的族徽。器形方面,鼎的变化较大,除通常样式外还出现了分档鼎。方鼎都是槽形长方,柱足粗而偏短。簋仍为无耳,腹变浅,最大腹径上移。觚的造型向细长发展,喇叭口扩展,大十字架镂孔退化为十字孔,或穿透或不透。扁体爵大

减,圆体爵盛行。斝的变化是斝板上始见兽头装饰。三足明显增高。戈出现了带胡带穿。 2)商代晚期后段:器类方面,无肩尊和扁体卣是新出的典型器,始见马衔等车马器。多沿用商代晚期前端的器类。这一期纹饰最为发达,艺术装饰水平达到高峰,以动物和神怪为主体的兽面纹空前发展。纹饰不仅仅施在器身,有些视线不及的底部也装饰花纹。花纹总体风格森严庄重。这一期出现了记事形式的较长铭文。但最多不过三四十字。铭文铸工精细,内容有族徽、祭祀祖先、赏赐、征伐等。器形方面鼎除柱足外,出现了蹄形足;圆鼎较多,直耳略向外撇。簋最大变化是双耳簋急剧流行觚基本似前段,仍为细长身喇叭口。爵的变化不大,仍为圆体爵,平底爵消失,爵柱后移。斝仍见兽头装饰,继续流行袋足斝,但体较低而宽,柱饰粗壮。戈多有胡,胡上有一二穿。 青铜器的主要用途及其审美特征中国的青铜器文化通常被分为三大阶段,即形成期、鼎盛时期和转变期。夏、商、周三代的器物是我国青铜器鼎盛时期的代表,多出土于夏商周时期考古中心河南省各地,工艺极为精美,其制作工艺也基本相同,即采用陶范工艺。 其制作方法大概如下:首先要用泥巴塑一个的模型,然后把它翻成一个范,在上面加工,刻花纹,刻铭文,然后再把范(包括内范和外范)合起来进行浇铸,进行铸造,铸造了以后再进行修整成器。这种手工制作陶范的特点是一范只做一器,因而在夏商周三代的青铜器中是找不出两个完全相同的器物的,每一件青铜器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无疑增加了青铜器的艺术观赏价值,同时也成为后人辨别夏商周三

论述民间剪纸的审美特征

论述民间剪纸的审美特征、题材及形式 传统的中国民间审美意识与整个民间社会背景、文化观念长期保持了一种交融渗透、浑然一体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归根结底在于对“善”的追求。“善”的转换隐身含义又有吉祥、幸福、美满,善还被承载了社会伦理道德的意义,特别在孔子理论中,善是基础,美与善又是高度统一的,并对人、事、及后代有着重要的影响。中国传统的审美意识强调对生命价值的关注,强调合乎意的幸福感受,强调合乎生命功利目的的善的内容。中国剪纸遵循儒家思想这一原则,在制定美与丑的审美标准时,非常重视物品的人伦性和社会意义,这种审美标准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伦道德的推崇,并在题材的选择和对情感的表达方面予以表现。剪纸主要表现人们对理想和愿望的追求,以及祥瑞题材的表现,大部分内容都是求生、富贵、吉祥、辟邪等,是人生的现实寄托,用一种寓意性的物来表现这种理想。这种寓意、象征、符号性的表现手法是中国民间文化特有的产物。 中国人喜欢表达以至于人性上的“含蓄”,是受儒学道学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儒家推崇以“象”表“意”,在这种民族性格的影响下,中国喜欢含蓄内敛的表达方式,更多喜欢“言尽而意无穷”“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含蓄美,而不是“一览无余”的坦率与直白。 中国剪纸图案始终延续着“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特点,利用象征、寓意、符号、比拟、谐音、文字等表现手法来反映人们对幸福向往,通过文化传承各种形式的隐寓性,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约定俗成的符号谱系。

艺术作品的语言是表现形式,艺术作品通过艺术形式来表达,艺术语言的类型有写实、夸张、隐喻和象征。任何艺术形式都有其相应的“艺术载体”,这样的“剪纸艺术载体“是指各种艺术体裁用以塑造艺术形象,传达审美情感时所使用的材料和工具的艺术形式语言,是创作者将自己的灵感和内容附着其中得以表现和成型的方式方法。艺术作品形式的构成的基本要素是其形式语言。作为传统的民间艺术的之一,剪纸艺术的形式语言是剪纸创作者将自己的灵感和内容附着于剪纸中,使剪纸能够表现和成型的一种方式方法。广泛的剪纸题材通过造型、构图、形态装饰、色彩等形式语言表达,构成了完整的剪纸艺术作品。经过长时间的流传,具有相对稳定的艺术风格,释放着特有的艺术魅力。

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与欣赏复习课程

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 与欣赏

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与欣赏 建筑,是人类创造的最伟大的奇迹和最古老的艺术之一。从古埃及大漠中的金字塔、罗马庞培城的斗兽场到中国的古长城,从秩序井然的北京城、宏阔显赫的故宫、圣洁高敞的天坛、诗情画意的苏州园林、清幽别致的峨眉山寺到端庄高雅的希腊神庙、威慑压抑的哥特式教堂、豪华眩目的凡尔赛宫、冷峻刻板的摩天大楼……无不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光芒。 1.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 (1)建筑艺术是物质功能性与审美功能性相结合的艺术 建筑的物质功能性是指建筑的实用性、群众性、耐久性。所谓实用性,即是说,建筑的目的首先是为了“用”,而不是为了“看”。即使是纪念碑、陵墓也要考虑举行纪念仪式时人流活动的具体要求。其它各类艺术,美可以是唯一目的或主要目的,而建筑却必须和实用联系在一起。建筑的实用性特点,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即是说,建筑物对人类生活的功能好坏,往往决定着人们观感的美与丑,因而建筑的审美意义,有赖于实用意义。试想,一座通风不良、噪声震耳、光线幽暗的车间,打扮得再花哨,也不会引起工人的美感;一座华贵高大的楼房,如果风一吹就要倾倒,那么色彩无论怎么鲜艳,多姿多彩,住在这座楼房里的人也不会觉得它美。相反,如果实用功能处理得好,往起来很舒适,即使外形简单一般,也会给人以美的感受。即使是艺术比重大的建筑,比如展览馆、歌剧院、大会堂、高级酒店、园林,如果用起来让人别扭,也会被认为“华而不实”。建筑的实用性是艺术性的基础,而艺术性中也常常包含着实用性。 建筑的物质功能性还表现在它的群众性上。没有一个人能离开建筑,建筑的审美是带“强制性”的。人们可以不听音乐,不看戏剧,不欣赏画展,不读小说,但却不可能不住住宅,不可能对矗立在自己眼前的建筑视而不见。因为它是物质存在,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不管你自觉还是不自觉,有兴趣还是无兴趣,都会经常面临着各种类型、不同形式的建筑物,这些建筑都会“逼迫”人们提出自己的审美评价。 建筑的物质功能性另一表现是在于它的耐久性。建筑是巨大的、造价可观的物质实体,一旦建成,除非地震火灾和战争破坏,它都会长期保留下去,很难被人遗志或丢失,事实上成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纪念碑。建筑的物质功能性决定了建筑物具有纪念性。比如希腊的神庙、罗马的广场、巴黎的铁塔、中国的万里长城、非洲的原始村落,还有数不清的古城市。古村镇,当初并不是为了纪念而专门建筑的,但是到了后来,却成了纪念性很强的古迹,成为人们欣赏的历史文化了。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建筑与工艺没有质的区别,只有量的区别。”英文“建筑”一向本意为“巨大的工艺”。前面已经说过,建筑同工艺一样是从实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仅有实用又是不够的,还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还要讲究艺术件。比如,住宅建筑最基本的要求是舒适、亲切、顺眼;园林建筑讲究清新、自然、雅致;游乐场所的建筑则应轻快、活泼;而纪念性的建筑则应崇高、庄严。实用功能性与审美功能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达到了和谐的统一。同时,建筑的审美功能,往往借助于其它艺术门类给予加强,有的还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雕塑、绘画(主要是壁画)、园艺、工艺美术以至音乐都能融合到建筑艺术中去。比如欧洲古典建筑中的雕刻、壁画就是当时建筑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去掉了这些东西,那么这些建筑也就黯然失色了。再比如,中国的古代建筑是群体取胜,造成群体序列的性格和序列展开的效果,也往往要依靠这些附属的艺术,如华表、石狮、灯炉、屏障、碑喝等,单独的古建筑也常用壁画、匾联、碑刻、雕塑来加以说明。从这个意义上,也说明了建筑具有一定的艺术综合性,具有鲜明的审美功能性。自古以来,人类花费在非实用方面的财富和这方面的创造是相当惊人的。尤其是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把建筑的美肴重,有时甚至超过实用价值。 日本在爱知县甚至建造了一座别致的音乐桥。这是一条人行便桥,全长仅31米,宽两米,桥两侧栏杆装有109块不同规格的音响栏板。过桥的人,只要拿起水槌,轻击栏板,不管你懂不懂音乐,会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