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青铜器纹样

合集下载

简述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

简述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

简述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一、背景介绍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大约从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

商代青铜器是当时的重要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二、青铜器装饰纹样的种类1.几何纹样:几何纹样是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中最简单的一种,它以圆形、方形、三角形等基本图形为主要构成元素。

2.动植物纹样:动植物纹样是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中最常见的一种,它以各种动物和植物为主要构成元素。

3.人物纹样:人物纹样是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中较为复杂的一种,它以人物形象为主要构成元素。

4.神话传说纹样:神话传说纹样是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中较为神秘的一种,它以神话传说故事为主要构成元素。

三、几何纹样1.圆形图案:圆形图案是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中最常见的一种,它代表了天圆地方的观念。

2.方形图案:方形图案是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中次于圆形图案的一种,它代表了四面八方的观念。

3.三角形图案:三角形图案是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中较为少见的一种,它代表了三才之道的观念。

四、动植物纹样1.龙纹: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形象之一,商代青铜器上出现了大量的龙纹。

龙纹通常被认为是吉祥之物,具有辟邪驱瘟、祈求丰收等寓意。

2.虎纹:虎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形象之一,在商代青铜器上出现过许多虎纹。

虎被认为是勇猛、威武、神秘而神圣的动物。

3.鸟纹:鸟在商代青铜器上也出现过很多次,其中以凤凰和鸟兽面为最常见。

凤凰被视为吉祥之物,具有美好、祥瑞的寓意。

4.花纹:商代青铜器上的花纹主要有莲花、菊花、牡丹等,这些花被视为高贵、典雅、美丽的象征。

五、人物纹样1.神人图像:商代青铜器上出现过许多神人图像,如太阳神、月亮神等。

这些神人被认为是掌管天地之间的重要角色。

2.舞蹈图像:商代青铜器上还出现了许多舞蹈图像,这些图像展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生活和文化。

3.战争图像:商代青铜器上也出现了一些战争图像,这些图像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军事形态和武装力量。

夔纹——精选推荐

夔纹——精选推荐

“ 夔纹” 新识夔纹是商周青铜器纹饰中的重要纹样,一般指张口、一足、卷尾的动物侧面形象。

“夔纹”这一名称早在《西清古鉴》等清人著述中就已出现,但大多使用混乱且无定规。

首次系统、明确地将商周青铜器纹样划分出一类“夔纹”来的,当属容庚先生。

他在《商周彝器通考》及随后的《殷周铜器通论》中,根据《说文》:“夔,神魖也,如龙一足”及《庄子·秋水》:“夔谓蚿曰,吾以一足趻踔而行”,而将“像龙的形态,有一角和一足”的动物纹样称为“夔纹”,并进一步划分为若干类型。

容氏对青铜器纹饰所进行系统的分类和定名的开创性工作,为纹饰研究定下了基调,此后学者便将夔纹视为与龙有关的纹饰。

由于“夔”在观念中是像龙的一种动物,其最突出的形状特点是“仅有一足”,所以人们就将青铜器上这类仅有一足的动物纹样称为“夔纹”,后来连带着二足、无足的不能辨识的动物形象也都被冠以“夔纹”的名称,并且自然而然地被作为龙纹的一类。

可以看出,不论是初始时“像龙的动物”还是成为共识的“龙形的一种”,“夔纹”所指代的动物形象都离不开“龙”这一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神话动物。

依朱凤瀚先生的归类,殷代中晚期至西周早期常见的夔纹可分为3型6式,其中除Ab型较为复杂,“躯干背上生出刀状羽翅”之外,其他5种形式的夔纹,均为短身、首向前、张口、卷尾,背上无刀状羽翅。

(图一,2~5)对这类“无刀状羽翅”的夔纹进行形态上的考察,却发现这类夔纹、尤其是体躯下接有双足的一类动物侧身像,其形态所反映的特点却未必像龙形,甚至与龙无关。

仔细比较所谓的夔纹与青铜龙纹的形态特征,可以看出二者存在着明显差别。

马承源先生说“凡是蜿蜒形体躯的动物,都可归之于龙类”。

(《中国青铜器》,2003)其中形象最为确定、表现最为完整的纹样,当为一类饰于青铜盘内底的“蟠龙纹”。

以安阳小屯M18:14上的龙纹为例,该龙纹头部刻画非常仔细,有两直立伞帽状角、刀形大耳、圆睁大眼、尖状鼻和虬曲的胡须,面部填以卷云纹;躯干蜿蜒细长且无足,躯体表面用填雷纹的菱形表示鳞片。

名词解释饕餮纹

名词解释饕餮纹

什么是饕餮纹
饕餮纹是商周青铜器的主要纹样。

饕餮纹,又称兽面纹,采用抽象和夸张的手法,造成狰狞恐怖的视觉效果,有许多学者曾作过不同的解释。

有人认为饕餮是由双鸡相对组成一个羊头,鸡羊谐音,有“吉祥”之意;有人认为是“通天地(亦即通生死)”;有人认为是“辟邪驱鬼”;有人认为是“戒之在贪”;有人认为是“象征威猛、勇敢、公正”;还有人认为是“祭神”等等。

夔纹。

这是一种近似龙纹的怪兽纹,常见于商代铜器纹饰中。

饕餮是古代神话传说中一只贪吃的神兽,而装饰在青铜器上的这种饕餮形象结合了牛、羊、虎等动物的特征,经过夸张、变形而形成的一种富有装饰性的纹饰,使它看似像很多动物,但是又都不像,实则是当时人们通过想象所创造的神的形象。

《大盂鼎》周。

夏商周青铜器纹样的发展

夏商周青铜器纹样的发展

夏商周青铜器纹样的发展
夏商周时期是中国青铜器发展的重要时期,其纹样的发展经历了从简
单到复杂、从抽象到具象的过程。

在夏朝时期,青铜器纹样较为简单,主要以波纹、横纹、拱形纹等为主,表现出简洁大方的特点。

这些纹样既有简单的几何图案,也有一些生
物植物的形象,如蟠虺纹、雷纹等。

这些纹样在青铜器上的呈现,具有一
种神秘感和神圣感,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于宇宙天地力量的崇拜。

进入商朝时期,青铜器的纹样逐渐丰富起来。

在商代青铜器上,出现
了猛兽纹、龙纹、鸟纹等更加具象的图案。

其中,猛兽纹是一种比较常见
的纹样,如角纹、兕纹等。

这些猛兽纹样在青铜器上的呈现,寓意着勇猛
和力量的象征,同时也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于狩猎和战争的重视。

随着时间的推移,周代青铜器的纹样更加复杂精细。

周代的青铜器上
常见的纹样有云雷纹、缠枝纹、蛇纹等。

云雷纹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纹样,
在青铜器上经常出现。

这些纹样的出现,体现了人们对于天文现象的关注,同时也展现出周代社会的繁荣和富裕。

此外,周代青铜器中也出现了一些有政治意义的纹样,如勾魂纹、六
韬纹等。

这些纹样在青铜器上的出现,象征着政治上的权力和威望,体现
了周朝王室的统治地位和政治权威。

综上所述,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纹样发展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抽
象到具象的过程。

从波纹、横纹到猛兽纹、龙纹,再到云雷纹、蛇纹等,
这些纹样的变化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于宇宙力量、狩猎和政治
的关注。

这些青铜器纹样的发展,不仅是中国青铜器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展示了古代中国人的智慧和审美追求。

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研究

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研究

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研究商代青铜器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重要类型。

它们在器形、装饰纹样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特点,对于研究商代社会、宗教信仰、艺术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商代青铜器就其装饰纹样而言,主要包括装饰纹饰和铭文。

装饰纹饰是在器物表面、边沿等位置刻画出的纹样,主要包括龙纹、兽面纹、鸟纹、凤纹等。

商代青铜器的装饰纹饰采用了非常丰富的动植物形象,这些形象富有生动、变化多端的特点,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龙纹是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中最为常见的元素之一,它象征着贵族的权力、地位和尊贵。

龙纹通常呈现出龙的头、躯干、四肢和尾巴等特征,线条流畅、曲折有致,给人以飘逸、神秘的印象。

龙纹的起源与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有关,龙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灵,具有祥瑞、吉祥的寓意。

兽面纹是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中另一种常见的元素,它以兽类的面部形象为主要特征。

兽面纹通常呈现出狮子、虎、豹、麒麟等兽类的面貌,线条严谨有力、雕工细腻精美,给人以威严、庄重的感觉。

兽面纹常以一对一对地出现在器物的某一部位,如翻盖的锁钮、爵杯的柄等,象征着神灵的保护和守护。

鸟纹是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中较为常见的元素之一,它主要以鸟类形象为主要特征。

鸟纹通常呈现出鹤、凤、鸽子、鹿等鸟类形象,线条流畅、轻盈,给人以舒展、灵动的感觉。

鸟纹在商代青铜器中常以孔雀形象呈现,孔雀被认为是吉祥、祥瑞的象征,具有神秘、壮丽的特点。

除了装饰纹饰,商代青铜器还常常刻有铭文。

这些铭文通常在器物的某一部位刻画,以文字的形式表达着一定的寓意。

铭文常常记录了器物的别名、制作者、用途、来源等信息,对于研究商代青铜器的制作工艺、社会功能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的研究是对古代艺术、文化、社会等方面的重要贡献。

通过研究青铜器的装饰纹样,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商代社会的制作工艺、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情况,还可以深入了解到古代人们的审美观念、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内容,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整理]商周时代装饰纹样

[整理]商周时代装饰纹样

夏商两朝,青铜本身与王权做紧密地结合,摆脱以往制作工艺粗糙,以及式样少的印象,大量被贵族所采用,只要是礼乐器,兵器,杂器,甚至是王权的象征,常见的纹路有饕餮纹(兽面纹),蝉纹。

且青铜器制造成本高,留下来的少,通常分为饪食器、水器、酒器、兵器、乐器、工具、杂器等七大门类。

殷商以来,青铜器被大量用来祭祀祖先和鬼神。

西周青铜礼器被用来维护和体现等级制度,各级奴隶主必须使用和他们地位相称的礼器,青铜礼器使用的数量和规模与奴隶主地位高低成正比。

鼎是礼器中的主要器物,西周时代出现的列鼎制度规定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地位较低的士用三鼎。

青铜器形制与纹饰的演变商周青铜器的艺术成就,虽以精湛的冶炼铸造技术为前提,却主要体现在器物的造型和装饰方面。

因而对青铜器进行艺术史角度的考察通常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形制的变化,一是各种纹饰的演变。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形制与纹饰经历了一个由简朴到繁缛,由凝重到生动的发展演变过程。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以高大厚重、古朴雄伟为特点,纹饰以饕餮、龙、凤、云雷纹等为主。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以几何花纹为多,常有精美的日常生活场面、战争场面等图案,逐渐取代了神秘、恐怖的内容。

1、夏代青铜器:夏代是我国青铜器艺术的初创时期,有关文献里多有提及夏代的铜器。

2、商代青铜器:商代青铜器艺术是由成熟到鼎盛的重要阶段。

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是中国青铜器艺术趋于成熟的发展时期。

以酒器为主的礼器体制初步建立,兵器种类增多。

普遍装饰兽面纹样,构图渐趋繁密,线条峻深劲利。

商代后期的青铜器因为大量发现于河南安阳小屯的殷墟,所以又被称为殷墟期青铜器。

殷墟期是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

墟期的青铜器有两个显著特点:一个是酒器在数量和种类上明显增多;一个是流行饕餮纹、云雷纹、夔纹、龙纹、虎纹、鹿纹、牛头纹、凤纹、蝉纹、人面纹等奇异的动物纹样。

各种纹样的交互组合形成了,商代后期代青铜器狞历之美的时代风格。

商周时期青铜器夔龙纹样

商周时期青铜器夔龙纹样

商周时期青铜器夔龙纹样报告姓名:***学号:**********班级:15级视觉传达2班商周时期青铜器夔龙纹样摘要:夔龙纹在商周青铜器中是仅次于饕餮纹的主要纹样之一。

它直接反应出了商周时期人神交感的巫术观、吉祥祈愿的美好祝愿、君权神授的力量感和凝重古朴的审美观。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作为我国极具民族特色的器物种类,具有古朴典雅,神秘凝重的艺术特点。

夔龙纹是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纹样之一,以它独特的审美面貌地位仅次于饕餮纹,比文字更加直观的反映商周时期的历史风貌和审美意味,有助于我们深入的了解当时的社会政治制度和人文思想。

一、夔龙纹的艺术形态:夔龙是传说中单脚的龙。

《说文》:“夔,即魅也,如龙一足,从文,象有角手人面之行”等。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夔,神魅也,如龙一足”。

也有称夔龙为“肥遗”。

又传说夔龙是虞舜时期两位大臣的名字,夔为乐官,龙为谏官,因此,夔龙不仅是作为一种象征权力的神兽,同时还象征着受人们崇拜的正直有才干的大臣。

从纹样上来看,夔龙是一种单脚龙形的怪兽。

商代夔龙纹饕餮纹夔龙属于龙类,夔龙纹是龙纹的一种形式。

在商代早期,由于社会、军事和宗教因素,饕餮纹一直作为主体地位出现在青铜器上,起到祭祀天地神明、标榜君权神授、震慑百姓的作用。

这个时期夔龙纹作为辅助图形,是在饕餮纹两侧经常出现的两个蛇形的适合纹样,这种图案经常是长条、单足、头部向下、嘴巴张开,这就是夔龙纹的雏形,有稚拙感,在其中多填以云雷纹。

随着社会的发展,青铜器纹饰开始有了复杂的变化,到商周中后期,夔龙纹渐渐从辅助转为一种单独的纹饰,以长条形的身躯为主,两唇上卷或一上卷一内卷,一足,当侧面描写时,四足则表现为两足,两足表现为一足,这个时期的夔龙纹装饰繁缛而富丽。

而到了西周时期,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青铜器功能的变化,西周时期雕刻夔龙纹的青铜器数量明显多于商时期。

兽面纹逐渐退出了青铜器的历史舞台,而这一时期夔龙纹便越来越多的活跃在青铜器上面,样貌则变化为回首形,呈S状。

商周青铜器装饰纹样艺术特征分析

商周青铜器装饰纹样艺术特征分析

商周青铜器装饰纹样艺术特征分析商周时期是中国青铜器装饰纹样艺术的黄金时期,其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本文从青铜器装饰纹样的形式、内容、风格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以探讨商周青铜器装饰纹样艺术的特征。

一、装饰纹样的形式商周青铜器的装饰纹样形式十分多样,主要包括动物纹、几何纹、人物纹、图案、符号等。

其中,动物纹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纹样,主要有龙、鸟、虎、熊、犬、鱼等。

几何纹则是线条、点、圆、方、三角形、梯形等的组合,呈现出复杂而富有节奏感的图案。

人物纹主要是以人物为主体的纹样,如神仙、士兵、舞蹈家、乐师、官员等。

图案则是用各种几何形状和动物形象构成的各种图案。

符号则是商周时期大量运用的一种纹样,如姓氏、地名、神祇符号等。

商周青铜器的装饰纹样内容与当时的社会文化密切相关。

例如,龙纹象征皇权、权威、神秘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图腾。

鸟、虎、熊等动物纹则是古人对自然的崇敬和祭祀的表现。

人物纹则是商周时期社会生活和文化成就的反映,如商周时期官员的装束、舞蹈家的表演等。

符号则是商周时期祭祀文化的表现,如青铜器上的神祇符号、姓氏符号等。

商周青铜器的装饰纹样风格具有鲜明的特点。

首先是线条和曲线的运用,装饰纹样呈现出流畅、优雅、富有动感的风格。

其次是对称的设计,青铜器的装饰纹样通常采用镜像对称或中心对称的方式进行编排,呈现出统一、和谐、谐调的视觉效果。

此外,商周青铜器的装饰纹样色彩运用较为单一,主要以铜自身的色彩为主,装饰纹样的色彩少见。

整体来看,商周青铜器的装饰纹样风格体现了中国古代审美理念的特点,追求优美、和谐、稳重和神秘。

总之,商周时期青铜器装饰纹样的艺术特征是多样性、丰富性和独特性,并与当时的社会文化密切相关,表现出流畅、优雅、和谐、稳重、神秘等风格。

这些特征不仅反映了当时文化和审美的特点,也对后来中国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周青铜器纹样中国的青铜器艺术,经历了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千余年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青铜文化。

商周青铜器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商周青铜器纹饰与王权、神权的结合尤为突出,其神秘、独特、璀璨的艺术特征延续了十多个世纪并营造了中国早期文明的极浓厚的神秘氛围。

从而使它不仅直接作用并支配了那一时代,而且也对后来的中国文化及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与动物关系的变化对商周青铜器纹饰演变的影响表现了对自然的无奈、恐惧与敬畏。

在青铜器上用更为狞厉怪异的纹饰"辟邪免灾",增强自身的安全感。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从运用智慧、工具与猛兽斗争,从偶尔取胜,逐渐相持,到掌握主动以挑战者的姿态出现,而进入了人寻兽而猎的时代,前一时期占主导地位的饕餮纹、夔纹数量减少,面积缩小。

商代和周初青铜彝器,是酒器的组合,尤以祭祀用器为主,其动物纹样与祭祀祖先也有密切的关系。

动物中有一些是帮助巫师通天地的,而它们的形象在古代便铸在青铜彝器上了。

不难设想,青铜彝器怪异的纹饰把人置于恐惧与威严之下,在祭祀的烟火缭绕之中,巨睛凝视,阔口怒张,瞬间即可咆哮的动物纹饰,有助于造成严肃静穆、诡秘阴森的气氛,产生震撼人心的威慑力,充分体现统治者的意志、力量。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变革、学术争鸣空前繁荣。

青铜器的应用则是钟鸣鼎食的组合,已失去彝器和礼器的特性,向生活日用方向发展。

青铜器不仅造型依据人的尺度设计,装饰上一反前一时期的简明、质朴,趋于细腻繁茂、灵巧新颖。

商代和周代初青铜彝器,是酒器的组合,尤以祭祀用器为主,其动物纹样与祭祀祖先有何关系?《左传》宣公三年王孙满在回答楚子的问题时说:"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枚,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

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魍魉,莫能逢之。

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

"在王孙满看来动物中有一些是帮助巫师通天地的,而它们的形象在古代便铸在青铜彝器上了。

不难设想,青铜彝器怪异的纹饰把人置于恐惧与威严之下,在祭祀的烟火缭绕之中,巨睛凝视、阔口怒张,瞬间即可咆哮的动物纹饰,有助于造成严肃静穆、诡秘阴森的气氛,产生震撼人心的威吓力,充分体现统治者的意志、力量。

西周中期至东周初的青铜器则以礼乐器为主,用于"明贵贱,辨等列""纪功烈,昭明德"。

青铜器饕餮纹饰已退居次要地位,装饰形式也与前期的单独适合对称式不同,多运用二方连续的带状纹样,常常一个母题织成带状的连续、反复,整齐中求变化。

其一唱三叹的形式,给人有条不紊的节奏、韵律之美。

这和礼制观念强调等级与秩序密切联系,也与《诗经》叠章法的表现形式相似,于反复中,强化主旨,加强感染力。

装饰上一反前一时期简明、质朴,趋于细腻繁茂、灵巧新颖。

怪异的饕餮纹因不适于装饰日常生活用器,已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各种无角小蛇互相穿插重叠,以四方连续形式展开的蟠螭纹。

恰似当时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经济纠结蟠绕。

这一时期频仍的战争,也使得人们由关注自然转向关注人类社会及其自身命运,在青铜器纹饰上出现了以独幅绘画的章法表现社会、人事的内容、题材,如宴乐、攻战、采桑等,以剪影的形式组成画幅,生动、富丽,极具装饰性。

总之,功能的演变使青铜器器型、纹饰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

青铜彝器、礼器及其纹饰,随着其所负荷的政治、宗教意义的丧失而消亡。

当虔诚的心理与特定的崇拜观念不复存在时,以饕餮纹为代表的神秘、狞厉的动物纹饰便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基础。

人与动物关系的变化及青铜器功能的变化,都对商周青铜器纹饰演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此外,商周青铜器纹饰的演变还与装饰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有关,与工匠的创造心理及使用者的欣赏趣味等多种因素相联系。

饕餮纹消失了,但其所承载的装饰观念与审美意识却长久地流动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对后代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类别及用途1.商朝时鬼神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2.饕餮纹代表着鬼神3.夔龙纹代表着祖先4.风鸟是他们的图腾青铜器的纹饰题材丰富,多有几何纹、动物纹等等,到商代中期和西周中晚期,这段时间的动物纹通过人们对自然界一些动物的认识和主观的加工,产生的一种以幻想为主的动物纹饰。

其中饕餮纹、龙纹、凤纹等占着主要的地位。

本文主要是通过对这三种幻想动物纹的分析和介绍(当然也不乏介绍一下其他动物纹),来看商朝时期的受宗教礼治和原始图腾影响的幻想动物纹,及其美的独特之处。

动物纹主要是以动物为原形而进行的动物图案装饰。

动物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写实动物型,以尊最多,像象尊、羊尊、牛尊等等。

它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真实、生动;而另一类为想象动物型。

多有鸟首兽尊、鸟兽纹四足光觥等等。

这类动物多是人们把一些动物典型的特征加以组合创造出来的,多恐怖、怪诞、神秘为主。

1.兽面纹兽面纹古称饕餮纹:(1)传说中的一种贪吃的恶兽。

古代钟鼎彝器上多刻其头部形状作为装饰。

《吕氏春秋·先识》"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2)比喻贪婪凶恶的人。

《左传·文公十八年》:"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

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

不分孤寡,不恤穷匮。

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

"杜预注:"贪财为饕,贪食为餮。

"后亦专指贪于饮食。

如饕餮之徒。

这类纹饰是各种各样动物或幻想中神兽头部的正视图案。

后另名为兽面纹,比之饕餮纹更确切、明了。

商代至西周时常作为器物上的主题纹饰。

自宋代宣和时的《博古图录》称此类纹饰为饕餮纹后,历代沿用这一名称。

兽面纹形状说法不一,有说是牛、羊、虎、鹿、山魈……。

在这诸说中,饕餮为虎说声音最响。

许多从事原始文化与艺术研究的学者认为,饕餮纹是虎纹的夸张、变形。

在古代,虎亦为很重要的通天神兽,巫师乘虎的造型在后世文物中多有出现。

而在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中,在"龙凤"崇拜之前,曾有过一个相当长的龙虎崇拜的阶段,龙虎斗图案造型在东周至西汉时代大为盛行,其中尤以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龙虎相斗图最为精美,气势不凡。

古人认为虎为阳兽,"云从龙,风从虎。

"龙虎相斗表示阴阳交合。

在汉代,苍龙、白虎、朱雀、玄武表示天文中东、西、南、北四官。

至少,在中国历史早期,虎的地位不在龙之下。

然而,古籍中对虎的神通的描绘显然难与饕餮在青铜器上的显赫地位相比。

这说明兽面纹并不是代表一种动物,而是所有的常见的有代表意义的动物纹样。

不过这些由各种猛兽综合形成的凶恶动物形象,衬托出一股狰狞、神秘、规正、威严的气氛。

兽面纹的特点:以鼻梁为中线,突出正面造型,两侧作对称排列,上端第一道是角,角下有目,较具体的兽面纹在目上还有眉,目侧有有耳,多数有爪,两侧有左右展开的体躯或兽尾,少数简略形式的则没有兽体和尾部。

可以说所有的兽面纹基本上是按这一模式塑造的,只是动物形有所不同。

亦称"兽面纹"。

也有用两个相对的夔纹组成。

其最突出特点是它的双眼:一种神秘的威力和狞厉的美",这是当代美学家李泽厚先生对青铜饕餮的断语。

兽面纹主要的装饰对象:几乎所有的青铜器都以兽面纹为主。

鼎,最为突出。

青铜鼎除了作为实用器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用途,就是作礼器使用。

兽面纹大都以夸张的兽面、简洁的线条来修饰器物,相信这同当时人们的宗教信仰和社会宗法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是研究古中国的社会、经济与宗教的主要依据。

商朝前期兽面纹主要是单层装饰。

例如:二里冈上层尊、罍等器肩上已有高浮雕的牺首装饰。

所有的兽面纹或其它动物纹都不以雷纹为地,是这一时期的特色。

商代早期的几何纹极其简单,有一些粗率的雷纹,也有单列或多列的连珠纹,乳钉纹也已经出现。

商朝中后期尤其是迁殷后,开始出现双层装饰。

兽面纹下面出现了回纹。

用以衬托兽面纹,更加显示出其的神秘性。

商朝的统治者铸饕餮,号召节俭,劝贪婪。

这是一种政治的需要,而且和当时的物质生产水平的低下,物品供应严重不足有着很大的关系。

上古的人们从平均主义社会转向私有制社会应该是一个漫长的岁月,平均的思想在人们心中还有很大的影响,加上物质生产的匮乏,统治者占有了大量的食物,就会引起大多数人的不满,增加社会的不公平感,如果在饮食上节俭,就会得到人们的拥戴。

大禹是那个时代的正面典范,而夏桀则是反面的典型。

夏桀的贪婪、豪奢,引起了民众的愤怒和仇恨。

所以商汤伐夏桀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夏氏有罪,子畏上帝,不敢不正」,打出「天命」的旗号,并灭了夏朝。

从民众对夏桀贪吃好饮行为的仇恨中,可以知道民众对饥饿充满了恐惧,他们想不出还有什么比"多吃"、"多喝"还要严重的罪恶,于是对放纵饮食的声讨就成为全社会最普遍的呼声。

这在几千年以自然经济为主的中国封建社会中成为主导的政治思想之一。

汤建商后,吸取夏朝教训,实行"以宽治民"的政策,注意发展农业生产。

也从侧面证明了这一点。

当时商朝经济发达从商人员特别多。

用饕餮来告戒大家不要贪婪过多。

饕餮的历史传说告诫人们做事,索取应有节制。

一个人把周围的一切东西都视作是自己的筹码,然后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这种人很可怕,就如饕餮喜欢吃东西一样,他所追求的欲望广,标准高,所伤害的人也很多,是极其有害的。

饕餮的象征意义是我们对后代进行德育教育的好题材。

饕餮是天地的媒介、人神相通的使者,象征着权力。

甚至可以说就是他们崇拜的鬼神。

青铜艺术的狞厉之美便主要来自铸刻其上的动物纹饰,特别是那长睛大耳、大口獠牙的被称作饕餮纹的兽面纹。

《左传》记载:"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好。

"这说明青铜纹样的狞厉之美的社会意义大于审美意义。

宗教意义非常强烈,让我们不得不承认饕餮纹在商朝时的神圣地位。

商朝青铜器主要是作为宗教祭祀活动中的祭器。

因为在商周两代,宗教活动特别盛行,一为占卜,二为祭祀。

特别是在商代的时候宗教活动尤为多。

商朝时对卜辞的迷信,已发展到了极至。

并且中央分设管理政务的卿事寮和主持祭祀的太史寮二大机构。

古代记载原有"商人尚鬼"的话,证以卜辞而知其确切。

在商人看来,神鬼的世界是和有形的世界同样地实在,而且这两个世界关系极密切。

鬼神充斥于他们的四周,他们自身及其环境的一切变动,操纵着他们的一切利害吉凶祸福,需要他们不断的馈飨和贿赂。

在日常生活中每遇有可容犹豫的事情或不能解答的疑问,照例要听命于龟壳和牛骨。

神鬼世界的主要成分是他们的祖先。

王室对祖先的祭祀,其名目之众多,次数之频繁,供献之丰盛都非我们所能想像。

用牲的数目有多至一次五十羊、三百牛,或四百牛的。

用牲的方法,除置俎中蒸熟或当场生宰以供陈列外,有以火焚烧,或沉于水中,或埋入土中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