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纹样
商周青铜器的艺术特征

商周青铜器的艺术特征商周青铜器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瑰宝,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
以下将从造型、纹饰和工艺等方面,详细介绍商周青铜器的艺术特征。
造型方面,商周青铜器的造型丰富多样,既有器物类,如鼎、簋、爵等,也有武器类,如戈、矛、钺等。
这些器物的形状各异,既有规整端庄的方形和圆形,也有优美流畅的曲线形状。
商周青铜器的造型注重整体的平衡和稳定感,注重线条的流畅和比例的协调。
器物类的造型通常呈现出庄重大气的特点,而武器类的造型则更加锋利有力,展现出那个时代的勇武之气。
纹饰方面,商周青铜器的纹饰精美繁复,以兽面纹、神面纹和几何纹为主要特征。
兽面纹是商周青铜器上最常见的纹饰之一,通常以龙、虎、鸟等动物形象为基础,通过细致的雕刻和精湛的工艺,将这些动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青铜器上。
神面纹则以人面为主要形象,常常具有威严神秘的气息,给人以一种超自然的感觉。
此外,商周青铜器上也常出现各种几何纹样,如蝶形纹、琢纹等,这些几何纹样不仅丰富了器物的装饰效果,还展示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追求和工艺水平。
工艺方面,商周青铜器的制作工艺高超精湛。
制作青铜器的工艺主要包括铸造、浇铸、刻画和打磨等环节。
首先,青铜器的制作需要选用优质的铜料,并按照设计要求进行铸造。
在铸造过程中,需要控制好温度和时间,以确保青铜器的质量和形状。
其次,制作青铜器还需要进行浇铸和刻画。
浇铸是将铸造好的铜液倒入模具中,使其冷却凝固成型。
刻画则是在凝固的青铜器上进行雕刻和刻线,以形成各种纹饰和装饰。
最后,青铜器还需要经过打磨和抛光等工艺,使其表面光滑细腻,增加观赏价值。
商周青铜器的艺术特征不仅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水平和审美追求,也代表了古代工艺技术的高度发展。
这些青铜器不仅具有实用功能,更是一种文化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人们对美的追求。
通过研究商周青铜器的艺术特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文明的发展和演变,感受到古人智慧和创造力的卓越。
商周青铜器的艺术特征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明的瑰宝,值得我们珍惜和传承。
商周青铜器之饕餮纹研究

商周青铜器之饕餮纹研究
商周青铜器中的饕餮纹是一种常见的纹饰,具有重要的艺术和文化价值。
饕餮纹是古代中国传说中的神兽,形象独特,寓意吉祥、祥瑞和丰饶。
以下是关于商周青铜器中饕餮纹的研究内容:
1.艺术特征: a. 形象特点:饕餮纹通常以兽形神兽为基础,
包括身体像猪、牛或虎,头像龙或鸟等的复合形象。
具有
融合多种动物特征的构图,常带有恐怖、夸张和神秘的艺
术效果。
b. 纹饰结构:饕餮纹细节精细,线条流畅,常呈
现出细腻的浮雕效果。
纹饰通常出现在青铜器的雕刻部分,如盖饰、钮状饰、提梁或器身等位置。
2.文化背景: a. 神话传说:饕餮纹源于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
是传说中的山林神兽,被认为具有神奇的力量和意义。
它
被赋予象征祥瑞、保护财富和驱邪避恶的寓意。
b. 社会象
征:饕餮纹在商周时期经常出现在贵族居所、祭祀仪式和
礼器上,作为社会地位和权力的象征。
它也被认为是表示
君权的标志,体现统治者的威严和权威。
3.考古发现与研究: a. 商周青铜器:饕餮纹在商周时期的青
铜器中广泛出现,如礼器、酒器、乐器等。
这些青铜器在
考古发掘中被视为重要的文物,提供了研究饕餮纹的重要
资料。
b. 研究方法:通过对商周青铜器的形态、纹样、器
物功能及文化背景等方面的综合分析与比较,研究饕餮纹
的演变、样式特征、象征意义等。
研究商周青铜器中饕餮纹的意义和变化,有助于深入了解商周时期的社会、宗教和艺术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对饕餮纹的研究也有助于推动青铜器文化及古代中国艺术的研究与传承。
商周青铜器纹样

商周青铜器纹样青铜器流⾏于新⽯器时代晚期⾄秦汉时代,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
最初出现的是⼩型⼯具或饰物。
夏代始有青铜容器和兵器。
商中期,青铜器品种已很丰富,并出现了铭⽂和精细的花纹。
商晚期⾄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盛时期,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逐渐加长,花纹繁富丽。
随后,青铜器胎体开始变薄,纹饰逐渐简化。
春秋晚期⾄战国,由于铁器的推⼴使⽤,铜制⼯具越来越少。
秦汉时期,随着瓷器和漆器进⼊⽇常⽣活,铜制容器品种减少,装饰简单,多为素⾯,胎体也更为轻薄。
中国古代铜器,是我们的祖先对⼈类物质⽂明的巨⼤贡献,虽然从⽬前的考古资料来看,我国铜器的出现,晚于世界上其他⼀些地⽅,但是就铜器的使⽤规模、铸造⼯艺、造型艺术及品种⽽⾔,世界上没有⼀个地⽅的铜器可以与中国古代铜器相⽐拟。
本书在编选过程中,集中了中国历代青铜器的纹样造型600余幅,李飞先⽣通过原器物墨拓法和少量的线描图案,准确⽽细致地表现出了古代青铜器的原有纹样和造型,⽣动再现了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风貌。
李飞先⽣在多年的编写过程中,尽其所能,注出了他所了解的所有纹饰信息,如:年代、纹样形式、原器物出⼟地点等。
但是仍然有不少⽆从考证,本着严肃认真的研究、治学态度,我们在本书中没有对这些青铜器纹样具体内容进⾏标⽰,以待来哲,⼀有新的研究成果,我们将在重印出版时予以标⽰。
中国古代青铜器简谱⼤约公兀前3000年,埃及和美索不达⽶亚的居民⾸先发现,把红铜和锡按照适当的配⽐熔炼到⼀起,不仅铜的熔点低了许多,更便于冶炼,⽽且这样炼出来的铜⾮常坚硬,更适于铸造兵器和其他的⽣活⽤具。
此后,世界上⼏个古⽂明同步孕育的民族先后发现了这种铜锡合⾦的青铜的化学稳定性和物理特性,开始⼤量制造和使⽤青铜器。
于是,后⼈从考古学意义上,把这个与奴⾪社会相联系的时代,叫做青铜时代。
古往今来,全世界重要的收藏机构和收藏家们⼤体都有这样⼀种看法,那就是尽管古埃及与古希腊、古罗马⽂明之间也同样经历了青铜时代,⽽最精美的青铜艺术品却只出在中国。
商周时期青铜器夔龙纹样

商周时期青铜器夔龙纹样报告姓名:***学号:**********班级:15级视觉传达2班商周时期青铜器夔龙纹样摘要:夔龙纹在商周青铜器中是仅次于饕餮纹的主要纹样之一。
它直接反应出了商周时期人神交感的巫术观、吉祥祈愿的美好祝愿、君权神授的力量感和凝重古朴的审美观。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作为我国极具民族特色的器物种类,具有古朴典雅,神秘凝重的艺术特点。
夔龙纹是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纹样之一,以它独特的审美面貌地位仅次于饕餮纹,比文字更加直观的反映商周时期的历史风貌和审美意味,有助于我们深入的了解当时的社会政治制度和人文思想。
一、夔龙纹的艺术形态:夔龙是传说中单脚的龙。
《说文》:“夔,即魅也,如龙一足,从文,象有角手人面之行”等。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夔,神魅也,如龙一足”。
也有称夔龙为“肥遗”。
又传说夔龙是虞舜时期两位大臣的名字,夔为乐官,龙为谏官,因此,夔龙不仅是作为一种象征权力的神兽,同时还象征着受人们崇拜的正直有才干的大臣。
从纹样上来看,夔龙是一种单脚龙形的怪兽。
商代夔龙纹饕餮纹夔龙属于龙类,夔龙纹是龙纹的一种形式。
在商代早期,由于社会、军事和宗教因素,饕餮纹一直作为主体地位出现在青铜器上,起到祭祀天地神明、标榜君权神授、震慑百姓的作用。
这个时期夔龙纹作为辅助图形,是在饕餮纹两侧经常出现的两个蛇形的适合纹样,这种图案经常是长条、单足、头部向下、嘴巴张开,这就是夔龙纹的雏形,有稚拙感,在其中多填以云雷纹。
随着社会的发展,青铜器纹饰开始有了复杂的变化,到商周中后期,夔龙纹渐渐从辅助转为一种单独的纹饰,以长条形的身躯为主,两唇上卷或一上卷一内卷,一足,当侧面描写时,四足则表现为两足,两足表现为一足,这个时期的夔龙纹装饰繁缛而富丽。
而到了西周时期,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青铜器功能的变化,西周时期雕刻夔龙纹的青铜器数量明显多于商时期。
兽面纹逐渐退出了青铜器的历史舞台,而这一时期夔龙纹便越来越多的活跃在青铜器上面,样貌则变化为回首形,呈S状。
商周青铜器兽面纹的起源

商周青铜器兽面纹的起源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杰作之一,其中的兽面纹是青铜器上常见的纹饰之一。
在商周时期,人们对于青铜器的制作技术和纹饰设计非常讲究,兽面纹的出现为青铜器增添了神秘而又华美的气息。
那么,商周青铜器兽面纹的起源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吧。
兽面纹是用于装饰青铜器的一种典型的纹饰。
它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商代晚期,也就是公元前12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的时候。
当时,兽面纹还相对简单,多数是由单个兽头组成,并且兽头的表现也比较朴素,形象并不太夸张。
这可能与当时社会的文化背景有关,人们对于神秘的动物崇拜和精神追求还并不是太强烈。
随着商代文化的繁荣和青铜器制作技术的发展,兽面纹的形象也逐渐丰富多彩起来。
到了商代晚期的晚期和周初时期,兽面纹的设计中开始出现了大量的变形和生动的表现手法。
在兽头的形象中,除了典型的兽首形象之外,还可以看到长颈鸟形象、猪八戒形象、虎形象、虾蟆形象等。
那么,商周青铜器兽面纹的起源是什么呢?一种说法认为,兽面纹的形象起源于人们对于神秘动物的追求和崇拜。
在古代的中国文明中,很多动物被赋予了特殊的象征意义,被视为神圣和吉祥的存在。
兽面纹中的龙,就是古代人们对于神秘龙的崇拜和追求的化身。
龙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形象,象征着权力、尊荣和吉祥。
在青铜器上出现龙形的兽面纹,既可以衬托出青铜器的尊贵和华美,又可以寓意着对于神圣和吉祥的追求。
另一种说法认为,兽面纹的形象起源于人们对于自然界动物的观察和模仿。
在古代的中国,人们对于自然界的观察非常细致,尤其对于动物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有着较为深入的了解。
通过对于动物的模仿和艺术加工,人们创造出了各种各样的兽面纹形象。
这些兽面纹既可以让青铜器呈现出动物的形态特征,又可以融入到装饰纹饰中,使得青铜器更加生动和鲜活。
不论兽面纹的起源是什么,它都无疑成为了商周青铜器上一道独特而又重要的风景线。
通过对于兽面纹的运用和表现,青铜器不仅在材质的选择上彰显了尊贵和庄重,而且在纹饰的设计上也展现了华美和神秘。
夏商周青铜器纹样的发展

夏商周青铜器纹样的发展
夏商周时期是中国青铜器发展的重要时期,其纹样的发展经历了从简
单到复杂、从抽象到具象的过程。
在夏朝时期,青铜器纹样较为简单,主要以波纹、横纹、拱形纹等为主,表现出简洁大方的特点。
这些纹样既有简单的几何图案,也有一些生
物植物的形象,如蟠虺纹、雷纹等。
这些纹样在青铜器上的呈现,具有一
种神秘感和神圣感,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于宇宙天地力量的崇拜。
进入商朝时期,青铜器的纹样逐渐丰富起来。
在商代青铜器上,出现
了猛兽纹、龙纹、鸟纹等更加具象的图案。
其中,猛兽纹是一种比较常见
的纹样,如角纹、兕纹等。
这些猛兽纹样在青铜器上的呈现,寓意着勇猛
和力量的象征,同时也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于狩猎和战争的重视。
随着时间的推移,周代青铜器的纹样更加复杂精细。
周代的青铜器上
常见的纹样有云雷纹、缠枝纹、蛇纹等。
云雷纹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纹样,
在青铜器上经常出现。
这些纹样的出现,体现了人们对于天文现象的关注,同时也展现出周代社会的繁荣和富裕。
此外,周代青铜器中也出现了一些有政治意义的纹样,如勾魂纹、六
韬纹等。
这些纹样在青铜器上的出现,象征着政治上的权力和威望,体现
了周朝王室的统治地位和政治权威。
综上所述,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纹样发展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抽
象到具象的过程。
从波纹、横纹到猛兽纹、龙纹,再到云雷纹、蛇纹等,
这些纹样的变化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于宇宙力量、狩猎和政治
的关注。
这些青铜器纹样的发展,不仅是中国青铜器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展示了古代中国人的智慧和审美追求。
浅谈商周青铜器蝉纹

浅谈商周青铜器蝉纹蝉纹是青铜器动物纹饰中比较特殊的一种,见于商末周初。
青铜器纹饰中的蝉纹,蝉身被高度概括为三角形,其上端张着特大的双目,腹部有条纹,一般将之分为无足蝉纹、有足蝉纹和变形蝉纹三种类别。
蝉在中国古代象征复活和永生,这个象征意义来自于它的生命周期蝉,又名蜩,是季候的虫,蝉因其居高食露,有清洁淡雅之态,自古即为人们喜爱,认为“蝉蜕于浊污,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商代即有玉石及宝石所雕成的蝉(如殷墟妇好墓所出)作为饰品。
又被认为能够死而复生,周代与汉代皆有蝉形玉,以放在死者口内作随葬品,即所谓玉琀。
在各种不同质地的出土文物中,蝉纹数量较多,而最早出现在青铜器上是在商代。
青铜器纹饰中的蝉纹,蝉身被高度概括为三角形,其上端张着特大的双目,腹部有条纹,一般用作次要纹饰,用在觚的豆部、壶的圈足、卣的提梁上。
西周成王时代的保卣,提梁上便饰有蝉纹。
一、蝉纹的分类1.无足蝉纹无足蝉纹在蝉纹中占相当大一部分,其形体富于变化,大体将之分为无翅式无足蝉纹和有翅式无足蝉纹,还可进一步将无翅式无足蝉纹分为“箭头形”吻、“心形”吻以及“羊角形”吻无足蝉纹三种。
有翅式无足蝉纹多以浮雕形式出现,具有较强的写实性。
如安阳殷墟出土的一件方孔斗上饰有一蝉纹如下图:(1)“箭头形”吻无足蝉纹顾名思义,此蝉纹吻部似箭形,多数情况下其头与体分离,在头与体之间用一个小三角形或顶端开口的菱形图案相连接。
多数躯体的上部是由两个单线相对云纹围成,有的是用两对相对的云纹组成,在云纹下部多为一个三角形图案与云纹相对应组成体节。
下图为1976年安阳殷墟出土的一件方壶在其颈部所饰蝉纹。
(2)“心形”吻无足蝉纹该种蝉纹的吻部刻画似心形,多数躯体的上部是由两个单线相对云纹围成,有的是用两对相对的云纹组成,在云纹下部,有个三角形图案和云纹相对应。
另外一种是在两个云纹围成的躯体下部,用波折纹组成体节,其波折有多有少。
下图为安阳殷墟出土的一件方孔斗在其斗柄面上的蝉纹。
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有什么特点

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特点我国出土的商周时代的青铜器都有装饰图案.这种图案是由原始社会后期的陶器装饰图画发展而来的.青铜装饰图案的特点在于通过凹凸效果,展现形和线的完美结合.由于古人绘画开始追求对称美、静止美、神秘美,导致了原始图画的图案化.常见的有饕餮纹、云雷纹、夔纹和鳞纹.饕餮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贪食的怪兽.形似饕餮头部形象的装饰纹样称饕餮纹.云雷纹是以连续的回旋形线条构成的几何图形.龙纹因其纹样似传说中龙的形象为名.有的表现屈曲的形态,有的则是几条龙互相盘绕.夔是传说中的一种近似龙的动物,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蜷.鳞纹形似鱼鳞,常上下几层重叠出现,此外,有的青铜器饰有鸟纹图案.这些纹饰反映了古人对神的崇拜,也显示了奴隶主阶级的权势威仪.这种青铜装饰纹样,一方面反映了古人在装饰规律和形象塑造技艺上的进步,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原始艺术的质朴风格和生活趣味的衰退.到了春秋战国时代,青铜装饰打破了商周的僵化格式,令人耳目一新.青铜装饰图案向反映战争场面和人们日常生活等新颖领域发展,如汲县铜鉴上的《水陆攻战图》,它刻划了二百九十多人,包括格斗、射击、划船、击鼓、犒赏、送别等炽热的战斗生活场面.这一类的青铜装饰图画对汉代的画象石、画象砖有着直接的影响,甚至到明代的铜建筑装饰上也可以看到春秋战国之遗风,如五台山铜殿便是证据.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产生背景早期人类社会,动物对人具有神奇力量,而人则是被动的。
对自然的无奈、恐惧与敬畏,使得人们期盼神力的庇护,甚至把自己想象为某种猛兽,刻画兽身人首或人身兽首的形制、纹饰。
用青铜器上更为狞厉怪异的纹饰辟邪免灾,增强自身的安全感。
《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也。
周人装饰饕餮纹的目的是为了使人们知道贪吃必将害己,也暗含着人对猛兽恐惧万分、痛恨不已又无能为力而诅咒它们自食其果的感情成分。
这时青铜器纹饰中人形装饰极为罕见,偶尔出现时,也仅处于被动的地位,而饕餮面形常常构成全部装饰的中心,令人望而生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纹样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青铜器吧,像这个,什么?你说这金光闪闪不是青铜器?我们平常看见和认知的青铜器都是类似于这种,非常古朴,颜色为青灰色,锈迹斑斑的铜器。
其实呢,青铜器的颜色真正做出来的时候是很漂亮的,是黄金般的土黄色,因为埋在土里生锈才一点一点变成绿色的。
而且由于青铜器完全是由手工制造所以没有任何两件是一模一样的,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举世无双的。
我们一说到青铜器就会想到“鼎”,古代“鼎”立国的重器,是政权的象征,大家都知道其实青铜器很多是作为祭祀用的礼器,如上图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我国设计史上最大的一件青铜器,为商代后期作品,然而鼎最开始的一个作用是...煮肉食,对,它其实就类似于我们现代的“锅”,煮或盛放鱼肉用。
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
所以我们立国的重器其实就是“锅”吗?这真是一个吃货民族深深的执念。
中国的青铜器艺术,经历了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千余年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青铜文化。
商周青铜器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早期人类社会,动物对人具有神奇力量,而人则是被动的。
对自然的无奈、恐惧与敬畏,使得人们期盼神力的庇护,甚
至把自己想象为某种猛兽,刻画兽身人首或人身兽首的形制、纹饰。
用青铜器上更为狞厉怪异的纹饰“辟邪免灾”,增强自身的安全感,这便是青铜器纹饰的由来。
商朝早期的青铜器上面主体已是兽面纹,兽目圆大为象征,纹饰多平雕,所有的兽面纹或其他的动物纹都还没有作为图案衬地的花纹,即所谓的地纹。
像下面的这些
1976年出土的饕餮纹盉,现藏与河南省博物馆。
此盉封顶,上面饰乳钉两枚,有鸡心形管流,俯视成一长鼻首面,颈上饰饕餮纹带,线条流畅,三袋足,器形饱满
1974年河北黄陂盘龙城出土的一件饕餮纹卣,现藏与河北省博物馆,它提梁呈索形,有链与卣盖环纽相连。
小口细颈,颈饰三道弦纹。
肩上饰夔纹带,上加联珠纹,下有两道弦纹。
腹膨出,饰饕餮纹,夹以联珠纹。
底圈足,有镂孔。
图为湖北省馆藏的夔纹钺,扁平长内,钺本有两条长形穿,身中央有大圆孔。
近本处及两侧均饰夔纹带。
不过,这里我们一定要说到青铜器文化里璀璨的一朵奇葩,它就是,三星堆文化。
三星堆文化是古蜀古文化的重要代表,古代的巴蜀,蜀国在成都平原地带,巴文化则大致是现在的重庆地带。
在三星堆出土人像、面具中,表现人“眼睛”的文物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这些文物本身珍稀奇特,很多出土青铜头像或面具双目突出呈圆柱状,长度甚至可
以达到16.5厘米。
像这个典型的青铜纵目面具通过艺术的形式表达眼睛可以看得很远很远很远~ 纵目,大耳,被人们称之为“千里眼、顺风耳”,其造型之怪世界独一无二。
有么有觉得和这个甲骨文的“单”字很像呢。
在这批古蜀秘宝中,有高2.62米的青铜大立人、有宽1.38米的青铜面具、更有高达3.95米的青铜神树等,均堪称独一无二的旷世神品。
青铜神树在像是盗墓笔记、最后一个道士等多部小说中都有出现。
现实中它长这样~是古代蜀人心目中一棵具有复合特征的通天神树。
青铜神树表明它和传说中的扶桑树及太阳神鸟相关。
据说在遥远的东方和西方各有一棵巨大的扶桑树,是太阳神鸟升起和栖息的场所,每天早上太阳神鸟从扶桑树干树上升起,晚上就落在扶桑树上休息。
而且远古传说天有十日,每天升起一个太阳,余下的九个太阳神鸟就栖息在树上。
社树“扶桑树”、“建木”的造型与功能与三星堆青铜神树极其相似,而“扶桑树”、“建木”的原型很可能是上古时代的“社”树。
古代用社稷代指江山,社就是社神,指的是土地之神,原本有崇高的地位,到了后世就成了法力低微的土地公公了。
而“稷”是农神,现在依然有很高的地位。
到了商周中期,纹饰分为两类,一类是二里岗时期变形动物纹的改进,原来粗犷的线条变得教细而密集。
第二类是出现了用繁密的雷纹和排列整齐的羽状纹构成的兽面纹,这类兽面纹双目往
往突出。
如果不是浮雕,则无论是头像还是体躯都没有明显的区分。
商代中期青铜器一般仍保持着不铸铭文的习惯,但个别器上发现铸有作器本人的族饰徽记,但是没有发现被祭祖的日干之称。
商代青铜器胎壁都较厚,器物种类进一步增多,而且有造型多样化的特点。
纹饰内容丰富,变化更加突出,不但流行通体满花,绝大多数使用云雷纹作为地纹,以填充主题纹饰外的空间,而且还出现了在图案上重叠加花的所谓三层花。
于是在青铜器上形成了富丽繁缛之风格。
这一时期出现了记事形式的较长铭文。
但最多不过三四十个字。
铭文铸工精细,内容有族徽、祭祀祖先、赏赐、征伐等。
此器侈口,雨伞状柱,细銴,腹下半膨出,平底,三足断面呈T字形。
柱帽饰云纹,腹部饰饕餮纹。
此爵一柱呈伞状,下端部分接于口沿流折处。
细銴,腹下部膨出,平底,三棱细足。
柱帽饰云纹,腹部饰饕餮纹。
此器侈口,颈腹较细,高圈足。
颈饰蕉叶纹,下有雷纹带。
腹饰四道扉棱,间有饕餮纹。
腹、足间饰两道弦纹,圈足饰镂空饕餮纹,亦有四道扉棱,圈足内壁有铭文“妇好”。
此尊侈口,折肩,腹下敛,高圈足。
颈饰三道弦纹。
肩上饰三龙纹,龙躯隆起,首探出作下视状。
腹部有三道扉棱,其间饰双身虎纹,虎作噬人状。
圈足内有三个十字形
镂孔。
其饶口下隧部饰饕餮纹,侧有倒夔纹,两旁饰象纹。
饶面饰粗线条的饕餮纹,侧及下边饰夔纹、鱼纹,间以涡纹。
甬上饰云纹,加涡纹如饕餮之目。
商代晚期后母戊(司母戊)鼎长方斗形腹,口沿上有两个直耳,腹下有四个圆柱足。
腹部四周饰以双虎食人头纹,足上部亦饰以首面纹,并皆以云雷纹为地纹,神秘而繁缛。
腹内壁铸有铭文“后母戊”,据此可知为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而作。
其中最具代表的为故宫博物馆的三羊尊,尊为大口广肩,唇外折,颈上有三条凸弦纹。
肩部等距离装饰三只浮雕卷角羊头,间以回纹为地的目形纹饰。
腹部纹饰华丽,在回纹地上有三组兽面纹,眼睛突出,增加了肃穆庄重的气氛。
圈足较高,上部饰两条凸弦纹,中间有三个等距离的圆孔。
下部在回纹地上饰六组兽而纹,并有三条扉棱与器肩三羊首错置。
纹样临摹:手机壳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