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青铜器几何纹
青铜纹样

青铜纹样中国青铜文化兴盛于商周时代,它的发展和衰落伴随着整个奴隶社会的始终。
青铜纹饰是青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铜纹饰孕育在陶器文化的土壤里,它的纹饰经历了由流散到整齐、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后,出现了平雕和浮雕相结合的方法,通体满饰花纹。
青铜器上常饰有千奇百怪的纹饰,达些纹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
这些纹饰内容复杂,丰富多彩,大致可分为动物纹、几何纹和人事活动图案。
商代前期青铜器的纹饰非常质朴,结构粗犷,最常见的纹饰是饕餮纹。
商代晚期的纹饰则趋于繁缛的作风,图案多姿多彩,有弦纹、云雷纹、滑纹等几何纹;有将牛、羊、虎、象等动物进行抽象、变形后的动物纹;还有以想象中的动物来构思的饕繁纹、夔纹、龙纹等。
单时的青铜器纹饰流行通体满花,而且有时以几种图纹交织,并有主题、陪衬之分,形成各种不同效果,观赏价值极高。
西周初期主要的纹饰仍是繁餮纹,并新增了长鸟纹,凤纹也颇为流行。
西周晚期,土些象生动物纹饰已经绝迹,最流行的纹饰是窃曲纹和瓦纹,还有一种带状环纹文叫鳞纹的,也很爱用。
春秋战国时代,周王朝衰弱,诸侯各霸一方,早期青铜器那种带有浓覃宗教色彩的传统被打破,地域性及创新精神被更多地表现°已往奔放的粗花渐变为工整的纳税。
最常见的是将两条或两条以上的小螭龙纠结在一起,不断地穿插和盘旋,装饰非常华丽、复杂,叫做蟠螭纹,另外,还有几何形纹、贝纹等,它们具有图案化的倾向,而不再有神秘的意味。
并且这时的纹饰中有了大量的宴乐渔猎等生活场面,非常富于时代气息。
秦汉以后,镶嵌工艺不断发展,纹饰不再占有重要意义了。
一、动物纹1象生动物纹●鸟纹:鸟首作前视或回首状,其上大多有上翘或下垂的羽冠,多为圆眼、钩喙,尾有长短。
长尾高冠的鸟称为凤鸟。
●虎纹:一种作虎头状,其额顶有一对环形竖耳,另一种为虎的侧视爬行纹饰,较为形象。
●牛纹:一种是牛头状兽面纹,有作主题纹饰,有在器肩或器鋬上作为附饰的,也有牛的全躯侧视形象。
象纹有长鼻上卷、牙齿外露,一般多饰在方彝、钟、铙和尊等器物上,也有个别象纹作为器物主题纹饰的,或仿象形状做成象尊的。
青铜器螭纹与蟠虺纹赏析

螭纹与蟠虺纹的区别笔者最近游历陕西历史博物馆《熠熠青铜光耀四方——秦晋豫冀两周诸侯国青铜文化展》,看到来自秦晋豫冀四省的200余件青铜器,被震撼到了,这可是3000多年前的国之重器哇!作为游客,对青铜器上出现的两种神秘的纹饰辨别不清。
如蟠螭纹和蟠虺纹就常常混淆。
这类两种纹饰都是以盘曲的小龙或小蛇之形,构成几何图案,有的作二方连续排列,有的构成四方连续纹样。
因这两种纹样极为相似,应如何区分呢?我做了如下工作:先搞清楚何为螭?何为虺?螭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一种没有角的龙。
中国古建筑或器物、工艺品上常用它的形状作装饰。
它是龙生九子中的一子,好险,勇猛,檐翘起的部分都有它,称为螭吻,盘螭,则是他两两盘卷的样子。
《说文》称:“螭,若龙而黄,北方谓之地蝼,从虫,离声,或无角曰螭。
”《广雅》称:“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未升天曰蟠龙。
”《汉书·司马相如传》有“于是蛟龙赤螭”之语,文颖的注解称“龙子为螭”(传说螭是龙生九子中的二子),张揖的注解则认为“赤螭”为雌龙。
汉武帝时有人进言,说螭龙是水精,可以防火,建议置于房顶上以避火灾,这就是后来在宫殿楼阁等建筑顶上常见的“螭吻”。
曹植《桂之树行》即有“上有栖鸾,下有盘螭”的句子。
虺h uǐ是古代传说的一种动物,有人说它是毒蛇、小蛇,有人说它是蜥蜴,还有人说它是龙的一种。
《述异记》说:“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
”蛇自古就有“小龙”之称,按《述异记》的说法,虺也是幼年时期的龙,所以蛇和虺也应是同类。
《诗经·小雅·斯干》有言:“维虺维蛇,女子之祥。
”可见古人把虺和蛇都视为吉祥物,古代女子梦见虺和蛇,人们都认为是吉兆。
螭纹最早见于青铜器上,是和龙纹非常接近的一种题材,故又有“螭虎龙”之称,尾部同样有“拐子型”和“卷草型”之别。
若就细部而言,头和爪已不大像龙,而吸取了走兽的形象,身躯亦不刻鳞甲,体态有肥有瘦,可以相差悬殊。
青铜器纹样及饕餮纹

第三章青铜器纹样及饕餮纹3.1古拙的几何纹样作为衬底的几何形纹:几何形纹是青铜器上最早出现的纹饰,在夏代时的青铜器上就已经出现简单的几何形纹饰,到商代早期,特别是二里岗上层时期几何形纹饰更得到了飞跃发展。
在二里岗下层时期,如弦纹、乳丁纹和方格纹等在青铜器上多是作为主纹出现,后来则更多是作为兽面纹的陪衬使用。
商代早期的几何形纹,主要有一下几类:弦纹:商早期青铜器上颇为盛行的几何纹之一。
为一道或多道凸起的直或横甚至斜的线条。
多饰于铜器颈部、腰部和圈足,有的以“人”字形或“×”形饰于鬲的袋足上,但在多数情况下仍是作为边框而出现。
圆圈纹:其变化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连珠纹以空心的小圆圈呈带状排列,所以又称圈带纹或称连珠纹。
有的是以一排或数排连珠纹作为铜器上的主纹,但多数是施于主体纹饰的上下作边框性纹饰。
圈点纹在小圆圈中心突出一圆点,多施于主体纹饰的上下作边框性纹饰。
乳丁纹圆圈内是新作乳突状,多横向或纵向排列成带状。
常见在铜斝腹部施以一、两排乳丁纹作为主体纹饰,也有在方鼎的四壁两侧和下部施以成排的乳丁纹。
云雷纹最早出现于新时期时代晚期的陶器上,它的构图应源于对水的漩涡型流转的模拟。
一般将圆转的回旋线条构成的称云纹或卷云纹,将方折角的回旋线条构成的称云雷纹。
实施上两者的区分并不是很严格,有的成半圆半方,有的圆、方兼用。
所以,现在多讲两者统称为云雷纹。
商代早期的青铜器上的云雷纹已经流行,常见的构图形式有横S形、斜角形和目云形等。
冏纹:装饰特点是在圆形且略微凸起的弧面上,沿边施有四道到八道不等的旋转状弧线,中央有一圆圈。
现有的称为火纹,还有的称为涡纹。
冏纹最早出现在二里头文化期铜斝的腹部,只是图形比较原始,只有圆形,尚未出现旋转状的弧线,到商代早期,冏纹已较为普遍,在一些斝的腹部、柱上都施有冏纹。
3.2兽面纹与饕餮纹中国青铜器时代形成于公元前2000年,经夏、商、西周和春秋,大约经历了15个世纪,其中商和西周青铜器由于处于文化意识形态的核心,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但整个青铜器纹饰从商到战国的演变则显示了中国文化从原始向理性演化的逻辑过程。
中国传统纹饰美——战国秦汉时期纹样

中国传统纹饰美——战国秦汉时期纹样今天分享的这篇博⽂、是写给跟我⼀样喜欢中国传统纹饰的烘焙爱好者们。
由于⾃⼰接触这⽅⾯的时间也不是很长,所以可能有些地⽅描写的不尽详细。
如果你也对我们国家的传统⽂化感兴趣、就希望⼤家多去博物馆、⾃⼰城市的图书馆查阅资料来丰富这些知识。
整个图案是各个纹样的组合构成。
包括主纹:柿蒂纹、其他纹样:卷云纹、雷纹、以及边缘纹样的连弧纹。
它们都属于战国⾄秦汉时期出现的装饰纹样。
这个时期也是我们国家封建社会逐渐形成的阶段。
铜器⽣产有了进⼀步的扩⼤和提⾼,图案中的边缘纹样“连弧纹”就是铜镜上⾯应⽤较多的纹样之⼀,这个边缘纹样属于接圆式构成。
连弧纹:是弧线相连的⼀种纹样,连弧纹有六弧、七弧、⼋弧、⼗弧不等。
装饰位置也各有不同,有的在边缘、有的在中部、也有与钮座相连。
连弧纹流⾏在战国末期,⾄汉代仍⼴为应⽤。
汉代铜镜是我们学习古代适合纹样⼀份珍贵资料,它不但有复杂的纹饰,⽽且有多种组织。
图案中所表现的主要纹样“柿蒂纹”。
是古代有寓意的纹样,如同柿⼦下部之蒂⼦⼀样,四瓣或五瓣。
建筑图案多⽤柿蒂纹,寓意建筑物的坚固、结实。
柿蒂纹起源及早,古代的陶器、青铜器上已可以见到,最为经典的就是服饰上的柿蒂纹,明代华服将柿蒂纹很好地继承下来。
卷云纹是汉族传统装饰纹样,也是青铜器装饰纹样、汉魏时代流⾏的装饰花纹之⼀。
起源于战国,秦时期得到进⼀步发展。
以“W”“á”为基本线形,通过粗细、疏密、⿊⽩和虚实等对⽐⼿法,组成各种卷云纹。
⼏何形纹样在这⾥指的是三⾓纹,这种纹样通常做地纹。
地纹就是将元素进⾏反复变化,形成连绵⼀⽚的纹路,具有规律性、连续性、贯穿性、变化性的特点。
⼏何纹是青铜器纹饰之⼀。
在主体纹饰空隙中填饰细密纹饰作为主体纹饰的衬地。
地纹通常有雷纹、回纹,汉代的流云纹,很多以不规则形式构成,这种装饰为两汉最具特⾊的纹样之⼀,组织多为平衡式多动态的构成。
再来说说关于画图,这是我这⼀年当中被问到最多的⼀个问题了。
西周的青铜器文化

西周的青铜器文化西周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不仅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更是中国青铜器文化的高峰时期,西周时期通过传承前代的青铜器制作技艺,生产了大量的精美青铜器,这些青铜器不仅是物质文化的体现,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对西周历史文化的研究和探索具有深刻的意义。
一、西周青铜器文化的发展历程西周历时约500年,分为两个时期,分别是西周的前期和后期。
西周的前期,也叫明代,从周武王在公元前1046年推翻商朝后建立周朝开始,持续到公元前841年;西周的后期,也叫春秋时期,从公元前841年持续到公元前771年。
在西周时期,由于冶炼技术的进步和制作工具的改进,青铜器文化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尤其是在西周的前期,青铜器制作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青铜器成为了当时最具代表性的文物之一。
青铜器在西周时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其制作方法和图案风格,是对西周时期历史和文化的最好注解。
二、西周青铜器的制作工艺西周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
首先是铸造,即利用熔炉将青铜液注入模型中造型成型。
接下来是修整,将在模型中冷却的器物加以修整,以便达到良好的外形和表面,去除一些废品,增强美感。
通过几个步骤的来回进度,最终将成品凸现出来,凝固完成后就是一件美丽的青铜器。
西周青铜器的制作要素包括:冶炼技术、技艺传承、图案风格等。
冶炼技术是青铜器制作的基础,同时青铜器的图案,也是反映西周时期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同时,技艺传承也是西周青铜器制作的核心之一。
技艺传承指的是自古开始至今,青铜器制作技艺代代相传所形成的传统工艺。
三、西周青铜器的图案风格西周青铜器的图案风格分为动物纹、花纹、几何纹三种。
其中动物纹是西周青铜器图案风格中的一大特点,出现的动物有:虎、狼、蛇、犬、鸟、龟等等,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当时人们崇拜动物的宗教观念。
花纹则以饰花为主,包括分枝花、墨荷花等。
几何纹则是将单一形状,以不同的方式组合而成,比如水草、菱形等。
[整理]商周时代装饰纹样
![[整理]商周时代装饰纹样](https://img.taocdn.com/s3/m/cbea446e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e0.png)
夏商两朝,青铜本身与王权做紧密地结合,摆脱以往制作工艺粗糙,以及式样少的印象,大量被贵族所采用,只要是礼乐器,兵器,杂器,甚至是王权的象征,常见的纹路有饕餮纹(兽面纹),蝉纹。
且青铜器制造成本高,留下来的少,通常分为饪食器、水器、酒器、兵器、乐器、工具、杂器等七大门类。
殷商以来,青铜器被大量用来祭祀祖先和鬼神。
西周青铜礼器被用来维护和体现等级制度,各级奴隶主必须使用和他们地位相称的礼器,青铜礼器使用的数量和规模与奴隶主地位高低成正比。
鼎是礼器中的主要器物,西周时代出现的列鼎制度规定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地位较低的士用三鼎。
青铜器形制与纹饰的演变商周青铜器的艺术成就,虽以精湛的冶炼铸造技术为前提,却主要体现在器物的造型和装饰方面。
因而对青铜器进行艺术史角度的考察通常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形制的变化,一是各种纹饰的演变。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形制与纹饰经历了一个由简朴到繁缛,由凝重到生动的发展演变过程。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以高大厚重、古朴雄伟为特点,纹饰以饕餮、龙、凤、云雷纹等为主。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以几何花纹为多,常有精美的日常生活场面、战争场面等图案,逐渐取代了神秘、恐怖的内容。
1、夏代青铜器:夏代是我国青铜器艺术的初创时期,有关文献里多有提及夏代的铜器。
2、商代青铜器:商代青铜器艺术是由成熟到鼎盛的重要阶段。
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是中国青铜器艺术趋于成熟的发展时期。
以酒器为主的礼器体制初步建立,兵器种类增多。
普遍装饰兽面纹样,构图渐趋繁密,线条峻深劲利。
商代后期的青铜器因为大量发现于河南安阳小屯的殷墟,所以又被称为殷墟期青铜器。
殷墟期是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
墟期的青铜器有两个显著特点:一个是酒器在数量和种类上明显增多;一个是流行饕餮纹、云雷纹、夔纹、龙纹、虎纹、鹿纹、牛头纹、凤纹、蝉纹、人面纹等奇异的动物纹样。
各种纹样的交互组合形成了,商代后期代青铜器狞历之美的时代风格。
青铜器纹样特点

青铜器纹样特点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代表之一,它不仅是古代人类生产生活的必需品,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
青铜器的纹样是青铜器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装饰性和美学价值,更是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文化、宗教、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点。
本文将从青铜器纹样的特点入手,探讨其在古代社会中的文化意义。
一、青铜器纹样的特点1. 线条简洁明快青铜器纹样的线条简洁明快,不拖泥带水,富有节奏感和动感。
这与青铜器的制作工艺有关,青铜器是通过铸造、打磨、刻画等多道工序制作而成,因此纹样的线条必须简洁明快,以便于制作和表现。
2. 纹样丰富多样青铜器纹样丰富多样,包括动物、植物、人物、几何图案等。
其中,动物纹样最为常见,如龙、虎、鸟、兽等,这些动物在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代表着权力、神秘、神圣等。
植物纹样也很常见,如花卉、树木等,这些植物在古代社会中代表着生命、繁荣、富贵等。
人物纹样则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生活、文化、宗教等方面的特点,如舞蹈、祭祀、战争等。
几何图案则是青铜器纹样中最为基础的一种,它们具有简单、规则、对称等特点,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科技水平和审美观念。
3. 纹样富有层次感青铜器纹样富有层次感,不同的纹样之间相互呼应、相互衬托,形成了丰富的空间感和视觉效果。
这与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和审美观念有关,古代青铜器制作工艺繁琐,需要多次铸造、打磨、刻画等工序,因此纹样之间必须相互呼应、相互衬托,才能形成丰富的层次感和视觉效果。
二、青铜器纹样的文化意义1. 反映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青铜器纹样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如龙、虎、鸟、兽等动物纹样代表着古代社会的神秘、神圣、权力等,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和政治制度。
同时,青铜器中的祭祀、舞蹈等人物纹样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2. 反映古代社会的科技水平青铜器纹样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科技水平,几何图案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数学和几何学知识,动物、植物纹样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生物学知识,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冶金技术和制作工艺。
中国传统纹样“如意纹”的溯源与发展应用刍议

中国传统纹样“如意纹”的溯源与发展应用刍议一、如意纹的溯源如意纹最早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
在当时,如意纹被用于装饰青铜器,具有象征美好愿望、吉祥如意的含义。
在商周时期,如意纹的图案主要是线条和几何形状的结合,简洁而大气,充分展现了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
随着历史的发展,如意纹逐渐走进了古代的陶器、玉器、织物等工艺品上。
在这一过程中,如意纹的图案也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从简单的线条和形状渐渐演变为了复杂的图案和纹样。
如意纹的含义也变得更加丰富多样,不仅代表吉祥如意,也有了更多的象征意义,如家庭和睦、事业兴旺等。
至唐宋时期,如意纹更是成为了皇家礼器、宫廷装饰的主要纹样之一。
在宫廷装饰中,如意纹不仅出现在建筑物的装饰上,还出现在服饰、家具、玉器等各个方面,成为了皇家权力和财富的象征。
二、如意纹的发展历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河中,如意纹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几个主要阶段。
首先是古代初期的青铜器时代,这一时期如意纹主要是线条和几何形状的结合,简单而大气。
其次是古代陶器、玉器时代,这一时期如意纹逐渐丰富并增加了更多的象征意义,同时也出现了更加复杂的图案和纹样。
最后是近现代的发展,如意纹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其在室内装饰、服饰、首饰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三、现代如意纹的应用在现代社会中,如意纹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纹样,更是成为了一种具有装饰性和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
在室内装饰中,如意纹常常出现在墙壁、地毯、窗帘等装饰品上,赋予了空间更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在服饰领域,如意纹也成为了设计师们常常采用的图案之一,赋予了服装更多的中国元素和传统韵味。
如意纹也经常出现在首饰设计中,如项链、手链、耳环等首饰上常常可以看到如意纹的装饰。
如意纹的图案给首饰带来了更加美观和寓意丰富的设计,受到了许多消费者的青睐。
如意纹作为中国传统纹样中的一种,其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不仅在室内装饰、服饰、首饰等方面有所涉及,同时也为建筑装饰和文化创意产业带来了更多的发展和创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铭文的产生和发展,与文字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 系,与青铜器铸造技术的进步,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夏代 晚期,中国文字虽已产生,可能由于尚处在早期阶段,青 铜器铸造技术也较原始,故此时还没有产生铭文。
(一)青铜器铭文简史
• 铭文产生于商代早期 科学发掘的二里冈遗址、盘龙城墓 葬,以及同一时期的其他遗址和墓葬,出土了许多青铜器,还 没有发现带有铭文的。郑州白家庄商代早期墓出土的铜罍, 其肩部铸有三个文字形花样,有人认为是文字,也有的认为 是花纹。然而商代早期传世青铜器确有个别铭文发现。
5、册命。这是古代君王祝告天地宗庙,册立后 妃、诸王、大臣使用的一种文书。册命作为一 种制度产生于西周早期,其铭文格式主要有时间、 地点、受册命者、册命词、称扬辞、作器、祝 愿辞等部分.后期的册命还有赏赐的内容。 6、 土地转让。 商周时土地归国家所有.受田 者纳税也是一种制度.西周中期,在贵族之间 兴衰不定的情况下.一些趋于败落的旧贵族出 于生计,将自己的一那分土地转让给新贵族的 现象增多,但是田地的转让必须征得国家的许 可,并在政府官员的监督下履行严格的转让手 续。
• 菱形雷纹、 方块雷纹、长方形雷纹 是在菱形、方形、长方形
内填以雷纹,作连续式排列,并用金银丝和金银片镶嵌,盛行于战国时 代。
• 网纹 是斜线交错如网形,商代早期青铜爵、斝上见有,以后很少发
现。
曲折雷纹((西周早期) 斜条纹((西周中期)
连珠纹
钩连雷纹((西周中期)
菱形雷纹((西周)
云雷纹(商晚期) 百乳雷纹(商晚期)
• 百乳雷纹 也称斜方格雷乳纹,鼎、簋和罍的腹部常常以之作为主
要纹饰。图案呈斜方格形,每一格边缘是云雷纹,中间有一乳突。百乳 雷纹盛行于商代中、晚期到西周早期。商代的乳突比较平坦,西周时代 则既长又尖锐。 • 曲折雷纹 旧称波形雷纹。雷纹的主体作上下曲折状。粗线条的雷纹 与细线条的雷纹一一相间。在青铜器上,曲折雷纹较为少见,为西周早 期的纹饰。
鸟兽合体纹(商代晚期)
兽目交连纹(西周晚期)
波曲纹(西周晚期)
鳞纹(西周早期)
几何纹
几何纹是几何的基本元素(点、线、圆)所组 成的有规律的纹饰,纯属形式上的变化和结构上的 美感。这种纹饰在原始社会的彩陶上早已出现,在 青铜器上属于几何纹的形式比较多,在早期作为主 要纹饰的机会非常少。在兽面纹、龙纹盛行的时代 里,它只能作为主纹的陪衬或地纹使用,只有在这 些纹饰衰退的时代,才能大量起用几何纹,各种形 式的几何纹才不断出现。春秋、战国之际几何纹作 为主体纹饰已屡见不鲜。几何纹大致有连珠纹、弦 纹、直条纹、横条纹、斜条纹、云雷纹、百乳雷纹、 曲折雷纹、钩连雷纹、三角雷纹、菱形雷纹、网纹 等。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举例
“车”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繁体、简体) “车”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繁体、简体)
“众”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
“车”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繁体、简体)
“齿”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
宴饮
弋射
采桑
徒兵搏斗
攻城
上述纹饰均来自 战国时期青铜器
水战
其他纹饰
• 人面纹 在青铜器纹饰中,人面纹是—“种半人半兽的 怪神,有的仅有面部,有的还有兽的身躯,面部虽作人形, 但还包含兽类的特点,如头上长角,口中有獠牙,这种人 面纹在商代中晚期的铜器上出现较多。 • 贝纹 在青铜器纹饰上,均作横置排列,出现较晚。贝 纹都作为次要纹饰,出现在圈足部位,从来没有作为主纹 出现过,盛行于春秋战国之际。 • 绹纹 是绳绞结的形状,在构图中绹纹是由二条、三条、 四条甚至有九条单线绞结而成,流传于春秋战国之际。 • 绳络纹 以两根并连的绳索交织而成套结,连成网格状, 大多饰于酒器及水制表面,盛行于春秋、战国之际。
• 钩连雷纹 作斜的山字形线条,用斜线相钩连,一般山字形作粗线条、
所填雷纹为细线条,也有山字形作虚线、雷纹作阴纹的。最早见于商代 中期,盛行于商末周初。春秋战国时期盛行很富丽的钩连雷纹,粗细线 条有用金、银和绿松石镶嵌的。
• 三角雷纹 外围是三角形,内填以雷纹,三角形的一角作向上或向
下连成横列,形成大的锯齿带状,角向上饰在簋腹上部,角向下则饰在 腹的下端。这类纹饰盛行于商末周初。晚期的三角雷纹作倒顺三角形交 错排列,金银片或金银丝的镶嵌一一相间。
结论:青铜器铭文从商代早期产生,经 过中、晚商的简铭期,西周的长铭期, 到战国晚期衰落,大约经过了千余年的 发展变化。
(二)青铜器铭文的内容
1、徽记 标识器主
简式: 族徽 (如:妇好、天、伯、 攸……) 繁式: 作器者名称、器名、用途、存 放地点(如:伯作簋、中作旅簋)
2、祭祀。古代人视祭祀与征伐为国家的大 事.祭祀包括祭神和祭祖.上帝的神力主宰 万事万物.而祖先的神力在于种族国家内部。 于是.上帝及其诸神和祖先共同成为商周时 期祭祀的主要对象。 3、征伐。征战作为国家大事之一.是扩大 疆域,聚敛财富的武力手段。 4、 赏赐。在中国古代,赏赐成为一种制度, 并且往往与分封联系在一起.持别是西周时 期,赏赐的对象包括诸侯、贵族和那些征战 有功的属下。
系后裔”,所以许多汉字在甲骨文、金文中已经定 型,如“大”、“中”、“口”、“宫”等等,这 就使我们可能根据“今文”去识别或猜测“金文”。
2、由于金文是一种过渡性文字,不但有许多字和今文的字
形不同,还有些字与今文的字形相同而音义不同。对青铜器 铭文利用楷体诠释的文字称为铭文的“释文”。在释文里, 常用括弧在古体字或与现代汉字音义不同的字后面注明现代 含义的字,最常见的如:
云纹
各种云纹
在兽面纹、龙 纹、凤鸟纹下衬 以云雷纹,这是 商代晚期西周早 期青铜器的纹饰 常用手法
人物画像
人物画像是用写实的手法描绘出当时贵族的 社会生活和勇猛作战的场面,这类纹饰在青铜器 上出现较晚,初步摆脱了规律化的对称图案,用 流畅的线条,结合绘画和雕刻手法,描绘出各种 动景。如宴乐、弋射、采桑、狩猎等活动,还有 徒兵搏斗、攻城、水战等战争场面。这一些用绘 画形式表现的画像,是以后绘画艺术的先驱。
3、金文经历千余年,由于时间、地区的不同,使有些字的
写法较多,前后期的字形变化十分显著,如“公”字:
4、甲骨文和金文同属古文字阶段的大篆范畴,和今 文比,象形的味道还比较浓,指事字和会意字也比较 明显。小篆和甲骨文金文相比,已经更加抽象化,较 大地减少了象形意味。进一步将汉字从图案化向符号 化推进。 金文中属于象形字的如:
• 春秋时期
周室东迁,五霸兴起,周王朝的
中央集权逐渐分散到列国诸侯之手,他们各霸 一方,各自为政,冶铜铸器各得其便。因此, 这个时期的青铜器铭文也表现出了较强的随意 性,其内容和程式不与西周时期尽同,一般多
为联谊婚姻、夸耀祖先之类。
• 战国时期 随着奴隶制社会的衰落,礼制开始崩坏,封 建地主阶级兴起,人们的思想意识发生变化,加上当时的 简册书帛通行,文字应用日渐繁复,“镂于盘盂琢之金石” 终不如书于简册方便.所以,这个时期的青铜器铭文,长 篇大作不多,书史性质的更为少见。铭文从其格式、体例, 以至于刻铸方法、书法艺术等方面部起了很大的变化。战 国中期以后.铭刻终于转到 “物勒工名,以考其诚”的作 用上去了。
小篆是经过秦始皇统一文字后的新书体,又称为“秦 篆”,是中国最早的标准字体。小篆是对大篆的整理简化 而来。字形修长.线条柔顺,具有典雅温文的气度。 商周青铜器铭文的书体,一般采用大篆。虽从甲骨文 演变而来,但更具线条意味,古朴雄浑,端庄凝重。它已 经是一种很成熟的书法艺术,一贯为研究书法的人们重视。
• 西周时期 是青铜器铭文大发展的时期,不论是铭文的 性质、内容、形式、数量,甚或书体等方面,都较前有很 大的变化。 西周早期,铸铭之器骤然增多,铭文内容丰富 多采,像何尊、矢令尊、大盂鼎等记述贵族们接受周王的 训诰和册命典礼的长篇巨制,屡见不鲜。在大量的青铜器 铭文中,记载着王室的政治谋划、历代君王事迹、祭典训 诰、宴飨、田猎、征伐方国、政治动乱、赏赐册命、奴隶 买卖、土地转让、刑事诉讼、盟誓契约,以及家史、婚媾 等等,都是反映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制、礼 仪情况的重要资料,具有明确的书史性质。这些铭文资料, 可以证信古史,弥补史书的缺佚,对于我们研究古代历史 和上古语言文字有着重要的意义。
7、 法律诉讼。西周时期,由于奴隶主贵族内 部出现了兴衰浮沉不定局面.贵族之间及其上 下等级之间不断发生利益冲突,于是法律诉讼 事件纷起。
(三)青铜器铭文的书体
中国的汉字从创始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应用的需 要形成篆、隶、楷、行、草五大书体,构成书法艺术的字 体基础。广义的篆书包括了甲骨文、大篆(籀文)及春秋战 国时期通行于六国的文字和小篆。狭义的篆书则是大篆、 小篆的统称。
“车”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繁体、简体)
“追”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
“车”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繁体、简体)
“得”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书、隶 书)
史字的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
“车”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繁体、简体)
可见很多情况 下“金文”更 像甲骨文
耳 ” 字 的 演 变
“年”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
“
(四)青铜器铭文的结构特点
如前所述,金文上承甲骨文,下接 小篆隶书,所以在文字结构上也反映了 这种过渡和演变。下面试对铭文的结构 特点作一些概略的说明。
1、 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是甲骨文、金文的“直
• 斜条纹 就是弦纹作45度排列,大多饰于分档鼎及鬲 的下腹部,初见于商代二里冈期,西周时代还有使用。
• 云雷纹 用柔和的回旋线条组成的是云纹,有方折角
的凹旋线条是雷纹。商代早期已有用连续带状云雷纹作为 主纹出现的。商代中期兽面纹的主体,有用大量的云雷纹 构成的,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的兽面纹、龙纹、乌纹的空 隙处,常填以云雷纹,而且云雷纹低于主纹,起了陪衬作 用。春秋战国之际粗犷的兽面纹、龙纹的体躯上,也有各 种云雷纹变形图案。战国开始,云雷纹发展成为线条活泼 的流云纹。河南洛阳金村出土战国云纹壶已用金银片镶嵌 非常华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