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艺美术史论文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发展史
夏商周青铜文明的研究论文[五篇模版]
![夏商周青铜文明的研究论文[五篇模版]](https://img.taocdn.com/s3/m/09caf8bc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b9.png)
夏商周青铜文明的研究论文[五篇模版]第一篇:夏商周青铜文明的研究论文治先秦史的人,除了必须有古文献的修养外,还要懂得考古学和古文字学,否则难以胜任。
而治先秦考古的人也必须懂得古文字和古文献。
李先登先生长期从事先秦考古学研究,论著不少。
先登是个勤快人,又是考古专业科班出身。
从早年任职天津艺术博物馆和天津师范大学,到后来在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长期工作,数十年中,始终不忘田野考古,尽可能找机会参加一些田野考古工作,同时又孜孜不倦地致力于博物馆藏品和古文字与古文献的研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最近,他将过去发表的论文辑成一书,名曰《夏商周青铜文明探研》。
夏商周青铜文明是个庞大而复杂的研究领域,先登的研究比较重视这个文明的起源,包括城市的起源、文字的起源和青铜器的起源,以及这个文明的某些重要内容。
这些都是当前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
关于中国文明的起源,近年来研究者甚多。
从表象上来看,各家的观点颇不一致,实际上差别并不很大。
就进入文明的时间来说,目前主要有夏代说和龙山说,也有把时间定得更早或更晚的,乍看起来相差很远。
但实际上,龙山说者并不认为当时已有成熟的又明,只不过是说当时的社会有了明显的分化,出现了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强制性权力机构也就是国家的雏形,从而区别于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氏族社会或原始共产制社会。
而夏代说者并不认为夏代的文明是一个早上突然出现的,在夏代之前还有一个长期酝酿、转变的过程,龙山时代则是这个过程的关键时期。
主张文明起源更早或更晚的也并不否认这些基本事实。
这里固然有对文明概念的理解问题,而更为重要的则是对考古资料的揭示、评价与解释的问题。
先登基本上是夏代说者,但是他对龙山时代和传说中的五帝时代倾注了特别的关心,力求使自己的立论符合实际情况,而不至于犯片面性和绝对化的毛病。
由于对文明起源时间早晚的认识不同,从而对文明的地区与模式的看法也不相同。
夏代说者强调中原的突出作用,认为中国早期文明基本上是一元的,但并不否认它的起源除中原以外还有其他地区的多方面的影响。
艺术史论文 浅析夏商周三代青铜器制作的变化特征

浅析夏商周三代青铜器制作的变化特征众所周知,世界上所有的古老文明都经历了石器时代、铜石并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
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夏商周时期创造了独步世界的青铜文化,考古学上将这段时间成为“青铜时代”。
而我将在这篇文章结合夏商周三代的文化特征,从青铜器的品种和用途、制作工艺、艺术特征等方面论述这一时期青铜器制作的变化及各自特征。
一、品种和用途夏代青铜制品主要是为数不多的礼器、武器和工具,相对商周来说种类和数量较少,但在青铜礼器的出现在铸造史上已是一个重大的飞跃。
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器有爵、斝、戈、钺、铃,以及兽面纹牌饰等。
另外,相传禹在位时,收集全国的青铜,铸鼎九只,象征九州,号称九鼎——这也被视为王权的标志。
下左图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夏代青铜礼器,爵。
到了商代,随着冶炼技术的进步,青铜器品种已是相当丰富。
商人尊神,敬鬼,信巫,淫祀。
祭祀活动频繁并且隆重。
因此在商代,出现了大量青铜礼器,分为食器,酒器,乐器和兵器。
食器中包括鼎、鬲等等。
其中鼎是最重要的礼器。
上右图为著名的司母戊方鼎。
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
此鼎高133厘米、宽78厘米,重875千克。
它以超重,超大,超强的体量感,表现出雄伟庄严之美,从而成为最高统治者证权与神权合一的象征。
周代青铜器与商有联系也有区别。
西周注重礼教,统治者实行将政治权利、土地和奴隶讽刺诸侯的分封制度,于是青铜礼器不只用来祭祀,还用来维护和体现这种等级制度。
而到了春秋战国,“尊神重鬼”观念日益淡薄,各自为政的诸侯越来越追求“钟鸣鼎食”的享乐生活,青铜器中的生活用器逐渐增多。
二、制作工艺青铜器铸造铸造要经过采矿、冶炼、浇铸、成型等工序。
其技术要比制陶复杂的多,从目前出土的文物来看,夏代青铜制品的器类很少,主要以小件的器具和兵器为主。
夏代早期的青铜器形制主要受之前同时期的各类陶器的影响,型制朴拙,充满着浓厚的原始气息。
而商周时,随着社会进步和造型艺术的提高,则到了青铜器铸造工艺的辉煌时期,陶制块范铸造的方式得以被使用。
青铜器发展历程

中国青铜器的发展历程包括五个阶段:产生期、育成期、鼎盛期、转变期、更新期。
产生期大致是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即从夏代至商代早期。
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主要是小件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兵器。
育成期大致是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3世纪,即从商代晚期至西周中期。
这个时期的青铜器逐渐变大,出现了青铜礼器和兵器。
鼎盛期大致是公元前13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即从西周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
这个时期的青铜器工艺达到了顶峰,种类繁多,造型美观,花纹繁缛,并且出现了铭文。
转变期大致是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前221年,即从战国时期至秦汉时期。
这个时期的青铜器逐渐向铁器转变,青铜器逐渐减少,铁器逐渐增多。
更新期大致是公元前221年至公元1949年,即从秦汉时期至今。
这个时期的青铜器逐渐被其他材料所替代,青铜器的生产逐渐停止。
但是,一些历史时期的青铜器仍然被保存和传承下来,成为了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总之,中国青铜器的发展历程非常漫长,经历了产生、育成、鼎盛、
转变、更新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这些青铜器不仅是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中国文化和技术的杰出代表。
中国工艺美术史青铜器工艺

兽面纹 青铜方 鼎
乳钉纹 青铜爵
四羊方尊
(二)商晚期和西周早期
从盘庚迁殷肇始的商晚期,商代的青铜器逐渐臻于极盛,中
国的青铜艺术则进入了第一个高峰。
著名的是司母 戊大方鼎
1939年 安阳武官村出 土,是为祭奠 商王之母戊所 铸。
商晚期的青铜器中大型青铜器颇多,上面的司母戊鼎便是 其中的代表。此外酒器在当时也是异常发达,这与商代的嗜 酒之风不无关系。 公元前1046年武王灭商建立了周。在西周早期的近百年中, 青铜器依然如商一般威严神秘,其造型和装饰很难同晚期商 代风格相区异。
二、材料和制作
所谓青铜是红铜与锡的合金,但也常含有少量的铅。在红
铜中添加适量的锡可以降低熔点,并提高其硬度。而在其中
添加适量的铅,会使其硬度降低,但能使得青铜获得优良的 韧性。 古代铸造青铜器至少要、金锡美、工冶巧、火齐得”的
记载,正是说明了青铜器制造的几个条件。
人化
神化
礼化
人化
1、奴隶制建立不久,青铜器功能以实用为主,是人 化的。 2、奴隶制鼎盛时期,青铜器主要作为祭器,其功能 是神化和礼化。 3、奴隶制衰落和封建制的确立,青铜器又恢复了实 用品的功能。
青铜器的时代特征
夏朝:共同特点是器壁较薄,整个造型显得枯瘦,简陋,轮廓线条尖锐,青铜器
的造型多以陶器仿制而来。而且青铜器上尚无装饰性附件,也无纹饰,多为素面器。
商周青铜器凤鸟纹
青铜器夔龙纹
(三)几何形纹样
夏商西周青铜器上的几何纹随处可见,在夏和商的早期,
乳钉、网格、联珠等几何纹施用最多。至商中期到西周早期, 它们基本以辅助纹样的形式出现。到西周后期,瓦纹、重环、
商代:几何体的造型大都显得粗重,注意各个部位的比例协调,达到均衡,重心
(完整版)中国青铜器发展史

中国青铜器发展史中国古代青铜器源远流长,绽放着绚丽璀璨的光芒,不仅在中国是价值连城的瑰宝,在世界上也享有盛名。
它代表的是中国的光辉,也见证了历史留给泱泱大国的鼎盛。
据研究发现,青铜器的发展早在原始社会后期就开始萌芽,在夏代初步发展,商周鼎盛,在春秋战国繁荣,至秦汉则变革,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走向衰败,宋元明清是便可仿古和作伪.在古代,青铜器的主要功能就是烹饪和盛装食物与美酒。
在越来越发达的社会,人们不仅仅的功能用途上发展,美观也变成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其中商、周时代的青铜器,就以种类繁多,造型新奇,纹饰精美而著称.在此,我们就以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为例,简单解析一下青铜在我国工艺艺术上的重要地位。
鼎盛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分为礼乐器、兵器及杂器。
乐器也主要用在宗庙祭祀活动中。
礼器是古代繁文缛节的礼仪中使用的,陈于庙堂,或用于宴饮、盥洗,还有一些是专门做殉葬的明器。
青铜礼器带有一定的神圣性,是不能在一般生活场合使用的。
所有青铜器中,礼器数量最多,制作也最精美。
礼乐器可以代表中国青铜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 在器型类别上,商代最多见的是鼎(方形四足)、尊、爵、觚、觯、觥、偃、簋、彝、豆等。
西周和春秋的青铜器,名目更加繁多,除部分袭用商器之外,常见的有鼎(圆形三足)、鬲、匜卣、瓿、壶、盘、盂、甑、钫、敦、鉴等。
另外还有属于兵器的戈、矛,属于乐器的钟、铙、等.其中包括盛酒器、饮酒器、煮食器、盛食器、盛水器、和取水器等。
各个不同时期的制作,不论是器形或纹饰,都有程度不同的变化.商、周青铜器制作特点,主要表现在器形和纹饰的构成上,是运用对称、连续等富有装饰性的艺术手法,用变化多样的曲线、弧线,构成各种形象的浮雕、线刻.不论是器形整体或是纹饰部分,都显示出浑朴、庄重的性格和精致、瑰丽的气质,但同时也具有威严、神秘的气氛,从分反映了当时奴隶主阶级的阶级意识和审美观点。
而纹饰,最常见花纹之一,是饕餮纹,也叫兽面纹.这种纹饰最早出现在距今五千年前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上,山东龙山文化继承了这种纹饰。
简述夏商周青铜艺术的发展演变历程

简述夏商周青铜艺术的发展演变历程
夏商周青铜艺术的发展演变历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夏朝青铜艺术: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夏朝青铜艺术主要表现为青铜神像、兽面铜鼎、大型青铜器等。
夏朝青铜器造型简单朴实,器型多为玉形鼎、方形鼎和爵等,装饰图案主要采用神兽和凤纹等。
2. 商朝青铜艺术:商朝是中国青铜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商代青铜器呈现出较高的艺术水平。
商朝青铜器造型丰富多样,包括鼎、觚、罍、豆等多种器型。
装饰图案以神兽、凤纹、虎纹等为主,同时还有一些具有象形符号的铭文,成为重要的历史资料。
3. 西周青铜艺术:西周时期,青铜器逐渐成为贵族阶级的象征,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和装饰技法得到进一步发展。
西周青铜器的造型更加复杂精细,装饰图案更加繁密,常见的器型包括方壶、圆壶、觚、籯等。
西周青铜器中的铭文数量明显增多,成为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资料。
4. 东周青铜艺术:东周时期,青铜器的制作逐渐衰落,艺术风格开始趋于低迷。
东周青铜器的造型和装饰相对简单,器形多为方形和圆形,装饰图案也较为简洁。
东周时期的青铜器大多用于祭祀活动,标志着青铜艺术发展的结束。
总的来说,夏商周青铜艺术的发展演变历程可以看出,从简单朴实到复杂精细再到低迷衰落的过程,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
历史变迁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
这些青铜器不仅是古代生活和工艺技术的重要遗存,也是研究古代社会、历史和艺术的宝贵资料。
简述商周青铜器的发展

简述商周青铜器的发展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商周时期是中国青铜器发展的黄金时期。
商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阶段,也是青铜器制作技术的高峰时期。
本文将简述商周青铜器的发展历程。
一、商代青铜器的发展商代青铜器是中国青铜器的起源,商代青铜器的制作技术是从石器时代的石制器具发展而来的。
商代青铜器的形制多为鼎、觚、爵等,主要用于祭祀活动。
商代青铜器的造型简洁,装饰性不强,主要以纹饰为主,其特点是纹饰线条流畅,构图严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商代青铜器的制作材料主要是铜和锡,这种合金具有硬度高、延展性好、耐腐蚀等优点,成为青铜器的主要材料。
二、西周青铜器的发展西周时期是中国青铜器制作技术的高峰时期,西周青铜器的形制多样,装饰性强,制作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西周青铜器的主要形制有鼎、觚、爵、斝、壶等,其中鼎是最为重要的器型之一。
西周青铜器的纹饰丰富多样,主要以神话传说、动物、植物、人物等为主题,构图严谨、线条流畅,形象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西周青铜器的制作材料主要是铜和锡,制作工艺复杂,需要多道工序,包括铸造、打磨、雕刻、烧制等,制作周期长,成本高。
三、春秋战国青铜器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青铜器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春秋战国青铜器的形制多样,装饰性强,表现出了时代的特点。
春秋战国青铜器的主要形制有鼎、觚、爵、壶、盂、罍等,其中以盂、罍为主要器型。
春秋战国青铜器的纹饰更加丰富多彩,主题涉及到神话传说、历史事件、人物故事等,表现出了时代的特点。
春秋战国青铜器的制作材料依然是铜和锡,制作工艺更加精湛,技术更加成熟,制作周期更加短,成本更加低。
四、总结商周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商周时期是中国青铜器发展的黄金时期。
商代青铜器的制作技术是从石器时代的石制器具发展而来的,西周青铜器的制作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春秋战国青铜器更加丰富多彩。
商周青铜器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中国古代文明和技术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夏商周至春秋战国的青铜器设计演变

夏商周至春秋战国的青铜器设计演变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之一,它不仅代表着古代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水平,还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和文化的变迁。
本文将探讨夏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设计演变,以及其背后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
一、夏商时期的青铜器设计夏商时期是中国文明历史上最早的时期之一,也是青铜器设计的起点。
夏朝的青铜器主要通过铜器制作工艺表现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崇拜祖先的宗法制度。
在夏朝的青铜器设计中,常见的器物有礼器、兵器和盛器等。
礼器主要用于祭祀活动,如鼎、觚、簋等,具有神圣和庄重的形象。
兵器则是显示统治阶级的权威和武力的象征,如戈、矛、斧等。
盛器则是用于展示宫廷和贵族的富裕和奢华,如爵、觥、敦等。
这些青铜器呈现出简洁、实用的特点,纹饰主要以神兽、人物和器物为主题,线条流畅,造型稳重。
二、周代青铜器设计的发展周代是中国古代文明中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青铜器在这个时期逐渐成为世代流传的文化象征。
周代青铜器设计更加注重装饰和细节表现,器物的用途也更加多样化。
在周代青铜器的设计中,出现了许多独特的纹饰,如纹饰图案的多样化和放大化。
这些纹饰主要表现了宗法制度下的社会等级和宗教信仰,如神兽、神人和祭祀活动的图案。
此外,青铜器的造型也开始丰富多样,如三足炉、簋和鼎等。
这些器物的形状各异,结构复杂,展现出周代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审美意识。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设计革新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中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青铜器设计充满了创新和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设计体现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剧烈变化。
随着列国割据和分裂,青铜器开始追求个性化和地方化的表达。
纹饰图案变得更加精细,有时甚至是故事性的,如战斗场面、神话传说等。
同时,青铜器的造型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鼎、觚、爵等器物,而是出现了诸如虎、羊、人物等的新颖造型。
这些青铜器在形式上大胆创新,彰显了时代的变革和人们对美的独特追求。
总结:夏商周至春秋战国的青铜器设计演变,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肥学院中国工艺美术鉴赏论文论文名称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发展史学生姓名湛琴琴系别生物与环境工程系专业班级14生物工程一班学生学号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发展史摘要:中国古代青铜器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是世界文物宝库中的瑰宝。
它历史悠久,绚丽璀璨,作为历史的载体,内容丰富而深刻,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科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久已为世人所重视。
对青铜器的研究,早在两汉时代就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宋代金石学之兴,推动了研究的发展,历经元、明、清各朝,这一学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出现了不少着名学者,有着开创之功,留下了丰厚的学术着作。
关键词:商周青铜器;装饰;特点正文:中国青铜时代形成于公元前2000年,距今约4500~4000年龙的时代,相当于尧舜传说时代,古文献上已经纪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自夏、商、西周起,中国开始了周而复始的朝代更替。
夏商两代均设有管理手工业的官职和王室贵族直接控制的手工业。
统治者所需的礼器、祭器、武器和贵重的生活用品,多是官府手工业部门制造的。
青铜器是商代工艺的重要品种。
商代青铜器品类齐全、造型多样,装饰图案或中心对称,或呈单独纹样,神秘庄严。
由于商代统治阶级盛行饮酒之风,所以酒器制作十分发达。
青铜器成本高,只能为统治者所用。
经考古发掘,在几十处遗址里发现了青铜器制品,同玉器时代一样,约经历了15个世纪。
青铜器的出现,促使玉雕技术与陶塑技术合而为一应用在青铜器的塑造方面,在此基础上铸造工艺发展起来。
传说中夏铸九鼎,开启了华下文明的青铜时代。
实际上在塑鼎这种复杂的工艺之前,青铜器必将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由简到繁的发展阶段。
此时的艺术风格由原始时期陶器造型、纹饰呈现的活泼愉快走向神秘威严,失去了原始艺术的质朴风格和生活趣味。
而青铜图案同彩陶一样成为古代工艺形式美的瑰丽景观,二者的抽象与逻辑演变,经历了长期的积累,凝结着无数经验与智慧,它嬗变成一种心灵的艺术,脱尽了向自然模仿的痕迹,那原初的具象已被遗忘在意象的升华中。
即中国青铜器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
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分为礼乐器、兵器及杂器。
乐器也主要用在宗庙祭祀活动中。
死后亦将其大批殉葬,说明当时贵族嗜酒之风盛行,艺术上的特点是善于从大的动势入手,强调外形上的主要特征,抽象简化成用线可以表达的主要轮廓,并在轮廓中填满装饰性图案,以创造出富有幻想性的形象为目的。
考察由商之盛至战国末期之衰,可以看出青铜纹饰由原始浑沌向理性演化的轨迹。
除了工具之外,青铜器数量最多的是兵器和礼器。
这的确如风胡子所言,是个“以铜为兵”的时代。
战争需要兵器,祭祀需要礼器。
玉器上固有的龙、凤纹类,兽面纹及其变体形纹之外,还饰有各种动物浮雕与圆雕。
如犀牛、虎、象、熊、羊、猪、兔、鸮、蝉、鱼、龟等等。
另外,大理石制的雕刻有鸱枭、蛙、坐人、怪兽、蝉、鱼、虎等是现存最早的雕刻艺术品。
有些同样铸造在青铜器上。
而且有不少整体器形采取动物形象来塑造。
如商代的象尊、鸟纹牺尊、四羊尊,周代的兕、觥、驹尊、羊尊、鸭形尊等。
其纹饰的特点是满而精,整体中包含完整的局部,局部又和谐地统一在整体中.中国青铜器的大宗在中原地区,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华夏族的居住地区,如陕西、河南、山东、山西等地区。
但它的分布范围远远超出中原地区,从东北到广东,从西藏到东海渔岛上都发现有青铜器。
而由于各地文化面貌的差异,它们表现出各自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中国青铜器不但数量多,而且造型丰富、品种繁多。
有酒器、食器、水器、乐器、兵器、农具与工具、车马器、生活用具、货币、玺印等等。
单在酒器类中又有爵。
角、觯、斝、尊、壶、卣、方彝、觥、罍、盉、勺、禁等二十多个器种,而每一器种在每个时代都呈现不同的风采,同一时代的同一器种的式样也多姿多彩,而不同地区的青铜器也有所差异,犹如百花齐放,五彩缤纷,因而使青铜器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而从文物鉴定的角度来说,无疑增加了鉴定的难度,鉴定难度大,反过来又使研究赏析更富有情趣,青铜器也更具有吸引力青铜器的装饰在设计时就知道利用铸造技术上的特点,避免铸造技术上的种种困难。
夏商周时代铜器上往往有突出的觚棱就是因为陶范拼合时有不能完全密合的缺点,主动加以利用而产生的。
而且每一块陶范上的花纹各自形成一,完整单位,以避免两范拼合时花纹相错,因而取得对称或重复连续花纹的效果。
青铜器上装饰面的分割也就是由于陶范的分块。
因而装饰和造型是密切结合的。
西周以后,青铜器花纹粗犷单纯,也和器壁变薄有关。
战国时代更充分利用了捺印花纹的简便方法,产生了繁复的图案。
古代青铜器的铸造方法与造型及装饰方法的密切联系,说明中国工艺美术中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传统。
中国的青铜器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格、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世界文化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青铜器作为文化的载体,它凝聚着历史的秘密,天子的威严、诸侯的荣宠、大夫的勤谨以及工匠艺人的殚精竭虑。
统治集团利用青铜器“明贵贱,别上下”,其狰狞、神秘,显示着奴隶主们的权势和威仪。
它们是奴隶主狞厉的政治宣言,是奴隶望而生威的神物,是当时生产力与科技水平的实物证据,更是植根于这块神奇土地的中华民族传统的渊源。
艺术上或浑厚凝重,气势磅礴;或工艺高超,精妙绝伦;或铸刻铭文,俨然一卷史书;无论繁缛简朴、狞厉祥和,都给人以历史的沉思与启迪,艺术的审美与人性的观照。
回首几千纪,我们不能不感叹贵族们何以如此孜孜以求我们仅从多数有铭文的青铜器上发现,其铭文结尾无不铭刻着“子子孙孙永宝用”的祈愿,他们期望权力、地位、荣耀能像青铜一样永世长存。
遗憾的是商代的青铜器为周的诸侯瓜分刮去了族徽与名号;周的重器被秦人熔铸了“金人”。
我们现在看到的青铜器相当多的出土于周原的窖藏,从埋藏的杂乱无序可见,贵族们逃跑时的仓惶。
那些部族与家族“宝用”的器物,终成为全社会的遗产。
商和西周是青铜器的盛期,殷商青铜器中酒器最盛,死后亦将其大批殉葬,说明当时贵族嗜酒之风盛行;艺术上的特点是善于从大的动势入手,强调外形上的主要特征,抽象简化成用线可以表达的主要轮廓,并在轮廓中填满装饰性图案,以创造出富有幻想性的形象为目的。
考察由商之盛至战国末期之衰,可以看出青铜纹饰由原始浑沌向理性演化的轨迹。
除了工具之外,青铜器数量最多的是兵器和礼器。
这的确如风胡子所言,是个“以铜为兵”的时代。
战争需要兵器,祭祀需要礼器。
玉器上固有的龙、凤纹类,兽面纹及其变体形纹之外,还饰有各种动物浮雕与圆雕。
如犀牛、虎、象、熊、羊、猪、兔、鸮、蝉、鱼、龟等等。
另外,大理石制的雕刻有鸱枭、蛙、坐人、怪兽、蝉、鱼、虎等,是现存最早的雕刻艺术品。
有些同样铸造在青铜器上。
而且有不少整体器形采取动物形象来塑造。
如商代的象尊、鸟纹牺尊、四羊尊,周代的兕觥、驹尊、羊尊、鸭形尊等。
其纹饰的特点是满而精,整体中包含完整的局部,局部又和谐地统一在整体中.中国青铜器的大宗在中原地区,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华夏族的居住地区,如陕西、河南、山东、山西等地区。
但它的分布范围远远超出中原地区,从东北到广东,从西藏到东海渔岛上都发现有青铜器。
而由于各地文化面貌的差异,它们表现出各自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中国青铜器不但数量多,而且造型丰富、品种繁多。
有酒器、食器、水器、乐器、兵器、农具与工具、车马器、生活用具、货币、玺印,等等。
单在酒器类中又有爵。
角、觯、斝、尊、壶、卣、方彝、觥、罍、盉、勺、禁等二十多个器种,而每一器种在每个时代都呈现不同的风采,同一时代的同一器种的式样也多姿多彩,而不同地区的青铜器也有所差异,犹如百花齐放,五彩缤纷,因而使青铜器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而从文物鉴定的角度来说,无疑增加了鉴定的难度,鉴定难度大,反过来又使研究赏析更富有情趣,青铜器也更具有吸引力。
青铜器的装饰在设计时就知道利用铸造技术上的特点,避免铸造技术上的种种困难。
夏商周时代铜器上往往有突出的觚棱,就是因为陶范拼合时有不能完全密合的缺点,主动加以利用而产生的。
而且每一块陶范上的花纹各自形成一,完整单位,以避免两范拼合时花纹相错,因而取得对称或重复连续花纹的效果。
青铜器上装饰面的分割也就是由于陶范的分块。
因而装饰和造型是密切结合的。
西周以后,青铜器花纹粗犷单纯,也和器壁变薄有关。
战国时代更充分利用了捺印花纹的简便方法,产生了繁复的图案。
青铜器的出现,促使玉雕技术与陶塑技术合而为一应用在青铜器的塑造方面,在此基础上铸造工艺发展起来。
传说中夏铸九鼎,开启了华下文明的青铜时代。
实际上在塑鼎这种复杂的工艺之前,青铜器必将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由简到繁的发展阶段。
此时的艺术风格由原始时期陶器造型、纹饰呈现的活泼愉快走向神秘威严,失去了原始艺术的质朴风格和生活趣味。
而青铜图案同彩陶一样成为古代工艺形式美的瑰丽景观,二者的抽象与逻辑演变,经历了长期的积累,凝结着无数经验与智慧,它嬗变成一种心灵的艺术,脱尽了向自然模仿的痕迹,那原初的具象已被遗忘在意象的升华中。
中国的青铜器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格、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世界文化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青铜器作为文化的载体,它凝聚着历史的秘密,天子的威严、诸侯的荣宠、大夫的勤谨以及工匠艺人的殚精竭虑。
青铜器品类繁多,造型精致新奇,纹饰缛丽神秘,铸造技术先进完美而闻名于世。
由于青铜器在中国古代具有特殊功能,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青铜器文化体系。
尽管中国青铜器与周围地区发生过或多或少的联系,但可以肯定地说中国青铜器是独立起源的。
同时,青铜器也是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历史上青铜器手工业的采矿、冶炼、铸造技术达到了很高水平,是中国冶金史的一个鼎盛时期,在世界艺术史、冶金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位。
中国青铜器在商周时最繁盛,也是铸造水平最高的当时的司母戊鼎、四羊方尊还有三星堆青铜礼器等都很精美,充分展示了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
在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官营手工业发达,也反映了社会的发达。
当时的青铜器有用于祭祀的,也有关系到占卜的,决定作战之类的。
青铜器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标志,人类已由刀耕火种的石器生产,进步到青铜了,虽然当时因为比较珍贵,在农业中很少使用,但终究是进步的标志,是冶金业发展的标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参考文献:1.远波.青铜器研究领域的一部力作——《中国青铜器发展史》评介[J]. 紫禁城. 1996(02)。
2.谭德睿,徐惠康,黄龙. 中国青铜时代陶范铸造技术研究[J]. 考古学报. 1999(02)。
3.施劲松.《中国青铜器全集》之《巴蜀》卷和《滇、昆明》卷评介[J]. 考古. 1996(06)。
4.彭适凡. 开展对中国南方古代青铜器研究的若干思考[J]. 南方文物. 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