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美术下册青铜器历史
人教版美术五年级下册20《珍爱国宝 古代的青铜艺术》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音乐导入,引入主题,引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二、走近青铜,初识印象。
生:造型、纹饰、铭文。
三、合作探究,深入感悟
活动一:分组探究
每两个小组欣赏同一件青铜器,各小组根据课前准备的相关资料,展开讨论,填写欣赏表。
任务分配:
1、2小组——后母戊大方鼎
3、4小组——毛公鼎
美国华裔收藏家范季融、胡盈莹夫妇将其收藏的9件秦公晋侯青铜器捐赠给国家。这些企业和收藏家的捐赠义举,不仅使这批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物重归故里,更为世人做出了表率。但即便如此,面对数量巨大的流失文物,这一切努力都只能是杯水车薪。可以毫不夸张地讲,中国文物保卫战的文化含义决不亚于一场抗日战争!
文物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是我们中华文明的见证。保护文物,就是保护我们的文化,捍卫我们的民族!同学们,作为一个有志气的爱国少年,我们应该怎么做?
3、情感与态度:初步了解我国古代青铜艺术的辉煌成就以及在人类文化史上所作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以及对民族艺术的热爱。
四、教学思路
五、教学重点难点
六、教学准备
教师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生学具:绘画纸,勾线笔,课前搜集整理的相关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回顾后母戊大方鼎、毛公鼎、莲鹤方壶、长信宫灯等青铜器的艺术特征,简要复习第一课时学习内容。
五件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优秀的音乐性能,令世人震惊,被中外专家、
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我们来感受它的声音...
师:是什么材料的敲击声让它发出这么美妙的声音?——青铜(播放课件)青铜是红铜和锡的合金,也有是红铜和锡、铅的合金。红铜加了锡、铅以后,使铜的熔点降低,硬度加强。因为呈青灰色故名青铜。
五年级美术下册教学设计-《第20课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人教版

五年级美术下册教学设计《第20课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青铜艺术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制作工艺,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
2. 培养学生对古代青铜艺术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3. 引导学生珍爱国宝,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内容1. 青铜艺术的历史背景:介绍青铜器在夏、商、周时期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在祭祀、宴享、军事等方面的应用。
2. 青铜艺术的特点:分析青铜器的造型、纹饰、铭文等特点,以及其艺术价值。
3. 青铜器的制作工艺:讲解青铜器的铸造、雕刻、镶嵌等工艺流程。
4. 青铜器的鉴赏:引导学生欣赏青铜器的美,学会从造型、纹饰等方面进行鉴赏。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青铜艺术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制作工艺。
2. 教学难点:青铜器的鉴赏,如何引导学生从造型、纹饰等方面进行欣赏。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青铜器图片、实物模型等。
2. 学具:绘画工具、彩纸、剪刀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初步了解青铜器,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介绍青铜艺术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制作工艺,让学生对青铜器有更深入的了解。
3. 欣赏:展示青铜器的图片,引导学生从造型、纹饰等方面进行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4. 实践:让学生动手制作简单的青铜器模型,体验青铜器的制作工艺。
板书设计1. 《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2. 目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课后反思作业设计1.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绘制一幅青铜器的图画,要求造型准确,纹饰丰富。
2. 写一篇关于古代青铜艺术的短文,要求内容包括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制作工艺。
课后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2.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青铜艺术的魅力。
3. 教师应引导学生珍爱国宝,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美术下册《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教学设计.docx

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一、教学目标:1、知识口标:引导学生欣赏古代青铜艺术,了解青铜艺术的发展史及其特色。
2、能力目标:指导学生学习欣赏的基木方法,提高审美能力。
3、情感口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二、教学重点:通过欣赏青铜器使学生了解青铜器的发展过程及历史价值。
三、教学难点:能够较为直观的了解青铜器的制作、使用,从而化解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课前搜集有关青铜器的文字资料并进行整理,集具有代表性的青铜器的图片,并制作成幻灯片。
五、教学流程:(-)导入阶段:老师:今天我们上i节欣赏课,课题是《珍爱国宝一一古代的青铜艺术》。
由于是欣赏课,为了调动学生能够在课上积极发言,尤其是为那些想说又不敢说的孩子创造发言的机会和氛围在欣赏的过程中,同学们在老师提问后可以不用举手自由发言,从而达到共同讨论、交流的口的。
(二)发展阶段:老师:今天我们将从“知识窗”、“用途”、“纹饰”、“铭文”以及“代表作甜”五个板块来欣赏青铜器,首先我们一起通过知识窗了解一些有关青铜器的基本知识。
青铜器的产生:我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远在四千年前的夏代就已经开始出现商代和西周是青铜器铸造的鼎盛吋期。
青铜:青铜是红铜和锡的合金,也有的是红铜和锡、铅的合金。
红铜加入了锡、铅以后,使铜的熔点降低,硬度加强。
因为呈青灰色,所以叫青铜。
在接下来的环节屮同学们可以从“用途”、“纹饰”、“铸造”、“铭文”这四个选项屮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学习。
学生自曲选择,教师根据学生选择的内容进行演示介绍。
用途:青铜器的用途可以概括为:生产工具、日用具、乐器、兵器和货币。
现在我们就这几个种类逐一进行了解:生产工具:在生产工具中,我们可以看到用青铜制作的锯,它的造型一边是直线造型而另一边呈锯齿状,很接近我们现在使用的锯条。
另外述冇青铜制作的斧子和凿,这些都是人们生活屮经常使用的工具。
日用具:日用具中我们可以看到用青铜制作的鼎和鬲,它们是用来烧水做饭的,因此属于炊煮器。
五年级下册美术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20课《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人教版)

五年级下册美术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20课《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人教版)教学目标:1.了解青铜艺术的基本概念,认识青铜艺术的历史和特点。
2.学习欣赏古代青铜器的精美之处,培养美感和审美能力。
3.通过制作青铜器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准备:教材、PPT、图片、青铜器模型、工艺材料等。
教学流程:一、导入(5分钟)1.利用图片展示一些古代青铜器,激发学生兴趣。
2.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青铜器吗?它有什么特点?二、学习知识(10分钟)1.给学生解释青铜器的定义和特点,如材质、工艺、用途等。
2.讲解青铜艺术的历史和发展,介绍一些著名的古代青铜器,如司母戊鼎、曾侯乙编钟等。
3.通过PPT和图片,向学生展示一些古代青铜器的精美之处,引导学生欣赏、感受。
三、制作活动(30分钟)1.准备好青铜器模型和工艺材料,指导学生制作青铜器模型。
2.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创意进行设计,并逐步完成制作过程。
3.在制作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青铜艺术的艺术性和工艺性,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四、展示与评价(10分钟)1.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青铜器模型,并讲解设计理念、制作过程等。
2.教师给予肯定和评价,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提高。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回顾本课的教学内容,总结学到的知识和经验。
2.拓展学习:鼓励学生继续研究和欣赏更多的青铜艺术品,扩展他们的艺术视野。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请学生找一张自己最喜欢的古代青铜器图片,并写下自己对这件艺术品的评价。
教学反思:本课以青铜艺术为主题,通过欣赏和制作活动,使学生了解青铜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培养他们的美感和审美能力。
通过制作青铜器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同时,学生也通过展示和讲解自己的作品,加深对青铜艺术的理解和兴趣。
五年级美术下册第20课《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 优秀课件4人教版

商朝
四 羊 方 尊
高58.3厘米,口长52.4厘米,重34.5公 斤。它是现存商代青铜方尊重最大的一 件。尊的四肩、腹部设计成四个大卷角 羊,增加了变化,在宁静中突出威严的 感觉。
商后期青铜器, 1939年河南省安阳市武 官村出土。高133厘米、 口长110厘米、口宽79 厘米、重832.84千克。
课后作业:
1.课后搜集青铜器的图片欣赏。 2.上网查阅有关青铜方面的知识。 3.向家人介绍某种青铜器。
名言摘抄 ● 青年时种下什么,老年时就收获什么。 ──易卜生 ● 人并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 ──托尔斯泰 ● 人的美德的荣誉比他的财富的荣誉不知大多少倍。──达· 芬奇 ●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雷锋 ● 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 ──哥白尼 ● 人的知识愈广,人的本身也愈臻完善。──高尔基 ● 人的智慧掌握着三把钥匙,一把开启数字,一把开启字母,一把开启音符。知识、思想、幻想就在其中。 ──雨果 ● 人们常觉得准备的阶段是在浪费时间,只有当真正机会来临,而自己没有能力把握的时候,才能觉悟自己平时没有准备才是 浪费了时间。 ──罗曼.罗兰 ● 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 ──列夫· 托尔斯泰 ● 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 ──萧楚女 ● 人需要真理,就像瞎子需要明快的引路人一样。 ──高尔基 ● 任何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无法可想的事是没有的。 ──爱迪生 ● 如果你希望成功,当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当心为兄弟,以希望为哨兵。 ──爱迪生 ● 如果是玫瑰,它总会开花的。 ──歌德 ● 如果我比笛卡尔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的缘故。 ──牛顿 ● 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大的成绩来。 ──华罗庚 ●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刘向 ● 生活便是寻求新的知识。 ──门捷列夫 ● 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 ─卢梭 ● 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张闻天 ● 生活的情况越艰难,我越感到自己更坚强,甚而也更聪明。 ──高尔基 ● 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 ──左拉 ● 生活最沉重的负担不是工作,而是无聊。 ──罗曼· 罗兰 ● 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在于接受,也不是在于争取。 ──巴金 ● 生命多少用时间计算,生命的价值用贡献计算。 ──裴多菲 ● 时间,就象海棉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鲁迅 ● 时间是伟大的作者,她能写出未来的结局。 ──卓别林 ● 时间最不偏私,给任何人都是二十四小时;时间也最偏私,给任何人都不是二十四小时。 ──赫胥黎
五年级美术下册第20课《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 精选教学PPT课件4人教版

商朝
四 羊 方 尊
高58.3厘米,口长52.4厘米,重34.5公 斤。它是现存商代青铜方尊重最大的一 件。尊的四肩、腹部设计成四个大卷角 羊,增加了变化,在宁静中突出威严的 感觉。
商后期青铜器, 1939年河南省安阳市武 官村出土。高133厘米、 口长110厘米、口宽79 厘米、重832.84千克。
又回到了这个让我倍感孤独的城市,我的日子也回到从前的单调无味。 其实我并不希望这么孤单的活着, 我渴望温柔的疼爱, 我渴望被身边的人喜欢。 我拒绝被不能忍受的忽略陪伴着,
我更厌倦了那些人嘲笑我的自哀自怜, 甚至有很多时候,我分辨不清人心的真伪。
然而, 他们离去了,我却又这样的不情愿。 世界上的一切人或事都是容易被轻易遗忘的。 没有什么可以永垂不朽,没有什么是永远不能失去的。
——
珍 爱 国 宝 古 代 的 青 铜 艺 术
造 型 稳 定 、 挺 拔 乳钉纹爵
我国所见最早的青铜器,距今已有3600年的历史。铜爵高 22.5厘米。它的流、尾和足虽然都很细长,但整体上却显得
匀称平衡,给人一种轻盈舒展迎风而,这件器物腹一面又两道弦纹,其间饰
双层向外展开的莲花瓣中,
屹立着一只展翅欲飞的仙鹤,
神秘的气氛中烘托出一丝清
新的感觉。
课后作业:
1.课后搜集青铜器的图片欣赏。 2.上网查阅有关青铜方面的知识。 3.向家人介绍某种青铜器。
我静静的站在角落里,看着这个世界,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 每个人都步履匆匆的从我的身边走过,渐行渐远。
曾经拥有的,我渐渐失去了; 曾经的人,渐渐离开了。
友情与爱情,也败给了伟大的时间。 我们离散在岁月的风里,最后,不见了踪影。 突然,我发现自己也在渐渐遗忘某些人,某些事,渐渐在远离一些人的生活。
五年级美术下册教学设计-《第20课 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人教版

五年级美术下册教学设计-《第20课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人教版一、教学背景本节课是五年级美术下册的第20课,主题为“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主要围绕青铜器的历史、特点以及欣赏上展开。
二、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青铜器的历史和文化价值;2.学习古代青铜器的造型特点和装饰特色;3.培养学生观察细节和感受美感的能力;4.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三、教学内容1.青铜器的历史2.青铜器的造型特点和装饰特色3.欣赏珍贵的古代青铜器四、教学过程1. 导入(15分钟)1.教师向学生展示几个古代青铜器的图片,引发学生对青铜器的兴趣;2.调查学生对青铜器的认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
2. 讲解青铜器的历史(15分钟)1.介绍青铜器的悠久历史和文化价值;2.通过图片和视频讲解青铜器的造型特点和装饰特色。
3. 欣赏古代青铜器(30分钟)1.教师与学生共同欣赏几件古代青铜器,让学生感受青铜器的神秘和美感;2.让学生自由欣赏其他古代青铜器图片,从中挑选自己喜欢的进行分享。
4. 制作青铜器模型(60分钟)1.分配材料和工具,为学生提供一块纸箱底和铅笔、剪刀、彩笔等,让学生自行制作青铜器模型;2.设计好造型和装饰,并进行细节拓展。
5. 作品展示及评价(20分钟)1.让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青铜器模型,并分享设计创意;2.教师和同学进行评价,提出意见和建议,包括设计、创意等方面。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古代青铜器的历史和文化价值;2.学习古代青铜器的造型特点和装饰特色;3.制作青铜器模型,并进行细节拓展。
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感受青铜器的神秘和美感;2.如何让学生自由发挥创意进行青铜器模型的设计。
六、教学评价1.作品展示及评价环节,对学生进行评价,提出意见和建议;2.课后安排写作业,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巩固。
七、教学资源1.智慧树或其他学习平台上的青铜器历史介绍视频2.珍藏于博物馆或网上的古代青铜器图片八、教学反思本节课设计重点在于如何让学生感受青铜器的神秘和美感,因此导入和欣赏环节很关键。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20课《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青铜艺术的基本特点,欣赏古代青铜器的造型美、纹饰美,学会用语言或文字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认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观察、讨论、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对古代青铜艺术的审美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珍爱和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古代青铜艺术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
2. 古代青铜器的分类和特点。
3. 古代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和装饰手法。
4. 青铜器上的纹饰及其象征意义。
5. 青铜器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古代青铜器的造型美、纹饰美及其象征意义。
2. 教学难点: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和装饰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青铜器实物或图片、教学挂图等。
2. 学具:绘画纸张、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引导学生关注古代青铜艺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古代青铜艺术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引导学生了解青铜器的分类和特点。
3. 欣赏与分析:展示青铜器的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欣赏其造型美、纹饰美,分析其象征意义。
4. 实践与创作:学生分组进行青铜器的绘画或制作,体验青铜艺术的魅力。
5.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关注青铜器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六、板书设计1. 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2. 课题: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20课3. 教学目标:了解古代青铜艺术的基本特点,欣赏古代青铜器的造型美、纹饰美,学会用语言或文字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认识。
4. 教学内容:古代青铜艺术的历史背景、分类特点、制作工艺、装饰手法、纹饰象征意义等。
5. 教学重点与难点:青铜器的造型美、纹饰美及其象征意义,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和装饰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铜器的发展史
仰韶文化铜制品:1956年在陕西西安半坡和1973年在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文化遗址内,各发现一个薄铜片。
半坡的为长条状,姜寨的为圆形。
有关方面对这两件铜片进行了成分测定,前者为含镍20%的白铜,后者为含锌25%的黄铜。
对这两件铜片,学者们持不同看法,一种意见对出土铜片的地层和时代持有疑问,另一种意见则认为仰韶文化已进入青铜时代。
半坡和姜寨遗址依据14C测定,分别距今6000多年和5000多年。
马家窑文化、马厂文化的青铜器制品:1977年在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遗址和1975年在甘肃永登连城蒋家坪马厂遗址各出土了一件铜刀,前者完整,后者仅存刀体前半部。
两刀均凸背凹刃。
林家刀把与刀体无明显分界。
经过对铜刀合金成分的测定,两者都是锡青铜。
马家窑文化为公元前3000年,马厂文化为公元前2300年。
这两件青铜小刀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制品。
20世纪50年代以来,黄河上游的齐家文化遗址和墓葬常常出土以工具和装饰品为主的红铜和青铜制品。
齐家文化晚于马家窑文化,它出在铜石并用时代末期向青铜文化过渡时期,其年代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晚于甘肃仰韶文化。
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地区。
齐家文化铜制品:遗址和墓葬出土铜或青铜制品的主要地点是甘肃武威皇娘娘台、永靖大何庄、永靖秦魏家、广河齐家坪和青海贵南尕马台等地。
齐家文化发现的红铜或青铜制品主要是小型工具和装饰品。
工具有细长棒形的铜锥、扁平刃的凿、凸背凹刃的长条形刀等。
装饰品类则有由扁条铜片卷合而成的圆形指环和弓形小纽圆形铜镜。
甘肃广河齐家坪出土的铜镜为素面,直径6厘米;青海贵南尕马台出土的一面直径为9厘米的铜镜,背上有两个同心圆,同心圆面饰凸起的人字形弦纹和直线纹。
需要指出的是,两面铜镜都是锡青铜所制,尕马台铜镜锡的成分占10%。
它们是迄今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铜镜。
龙山文化铜制品:1955年河北唐山大成山遗址出土了两件大小相似的梯形铜片,据科研单位对这两件铜片进行化学分析,含铜量分别为99.33%和97.97%。
有的学者提出这两件红铜片是“切割用的刀类”。
1975年河南临汝煤山类型二期文化灰坑内,有用红烧土制成的炼铜坩埚残片,其中一块壁厚1.4厘米。
重要的是,坩埚残片内壁粘有六层铜液痕迹,反映了坩埚的坚固耐火性。
经过对铜液进行分析,成分为红铜。
在河南淮扬平粮台龙山文化城址灰坑H15内发现有铜炼渣一块,呈铜绿色。
郑州牛寨和董寨龙山文化遗址出有坩埚残片和铜片,前者为铅青铜。
商代是中国青铜器的核心时期,是青铜时代波澜壮阔、光彩夺目的一页。
商代早期的青铜器在郑州出土很多,这是因为郑州商城是商代早期都邑的原因。
这些青铜器大体分布在商城的南面和东南角,重要的墓葬或窖藏有二里冈、白家庄、张寨南街、杨庄,以及南关外、铭功路、二七路等地,此外商代早期青铜器在河南北部、湖北黄陂盘龙城、安徽嘉山泊岗、江西清江吴城等地也有重大的发现。
从出土的青铜器来看,无论在造型设计、花纹装饰,还是在铸造技术上较前代都有明显的进步。
此时期的礼器种类增多,器物纹饰主体已是兽面纹,并开始出现了铭文。
商代晚期是指盘庚迁都于殷之后的时期,即殷墟文化期。
就青铜器的发展而言,在郑州二里冈文化与安阳殷墟文化之间,具有一定的广泛性,这就完全有必要在商代早期后和成熟的殷墟文化期前,划出一个称为商代中期的阶段,时间大约相当于中丁至小乙时期。
商代中晚期的青铜器在冶炼、铸造技艺和艺术表现上都已经达到了高度成熟的地步,能够充分地发挥青铜材料的特点,作品被赋予某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功能。
到了商代晚期青铜制造业得到迅猛发展,为两周时期青铜器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使中国的青铜文化达到高峰。
商晚期青铜器纹饰最为发达,比之中期内容和种类丰富得多,以动物和神怪为主题的兽面纹得到了空前发展,成了古代装饰艺术的典范。
商代的青铜器矗立于奴隶制时代文化的颠峰,它的创造经验不但直接影响了当时各个不同的艺术门类,而且直接为西周前期所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