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合集下载

英语诗歌翻译鉴赏剖析

英语诗歌翻译鉴赏剖析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wet
with dewy tears
(C.C. Kwock and Vincent McHugh 译)
(2) 意义上的忠实 (从诗的意象上来看)
诗歌翻译的忠实性旨在重现原作的艺术美,不仅传达了 原作的意义,更在译作中展现出原作所要表达的意境。有例如 下:
中国著名诗歌翻译家许渊冲教授就 曾经翻译过多本中国古体诗。《唐诗300 首》是其最杰出的作品。 古铮昆也是通过翻译《毛泽东诗歌 选集》将中国诗歌介绍给外国读者。 还有包括Arthur Waley, Herbert Giles在内的国外翻译家们也致力于中西 方诗歌的交流。
诗歌翻译的几项原则
• 1.忠实性原则
此外,根据诗行的长短、即音步的多少,可分为8种音步: 一音步(monometer),二音步(dimeter),三音步 (trimeter),四音步(tetrameter),五音步 (pentameter),六音步(hexameter), 七音步 (heptameter)和八音步(octameter)。 如果一首诗用了抑扬格,每行诗句一个音步,就称为一步抑扬 格(lambic monometer),如课本312页的例1.如果一首诗用 了扬抑格,每行诗句两个音步,就称为两步扬抑格。如课本313 页的例2. 汉语诗词的格律主要限于古体诗词,有五言诗、七言诗和各 种词牌,如《水调歌头》、《清平乐》等。
(1) 诗歌翻译的第一步在于“达意”。 其重点在于“字字传神”
以下是一首唐诗名字的三种不同译本,通过对这些译本标题 翻译的比较来揭示意美的实现方式。 《枫桥夜泊》英译为: 1)Mooring by Maple Bridge at Night 2) Anchored at Night near Maple Bridge 原文标题可分成三个点:枫桥、夜、泊。分别是地点, 时间和行为。在翻译成英语时,根据英语读者的认知习惯, 时间一般放在地点后面。三个译文都将“枫桥”译成 “Maple Bridge”。而“泊”一词的译法却大相径庭。 “moor”一般用来指小船停泊靠岸,而“anchor”则是指 大轮船抛锚靠岸。“mooring”是进行时,“anchored” 是完成时,因而前者是动态描写,仿佛诗人的小船正缓缓向 岸边驶来,后者是静态描写,远不及“mooring”形象逼真, 更能传达原诗的意义。

诗歌翻译应遵从意义优先抑或形式优先?——以古诗文化负载词汇的英译为例谈翻译原则和策略

诗歌翻译应遵从意义优先抑或形式优先?——以古诗文化负载词汇的英译为例谈翻译原则和策略
★大学 英 语 ★
诗歌翻译唐遵从意义优 先抑或形式旒先?

以古诗文化负载词汇的英译 为倒谈翻译愿赠和簟略
重诗 中文化负 载词 汇英译 样操 作? 竟可 以化 到何等 程度 既可 以不伤 害原 究 情 况 的考察 分 析 。 发现 在 实现 此类 翻译 时 , 文 意 . 原 又能够 准确 向 目的语读 者传 达原文情 感?让 意义 的再 现优于形 式 的再现 . 原文 的隐含意义 在 我们 看一看 李 白《 干行 》 关诗 句的 翻译 。 长 相 这首 译文 中应 或者转化 为非 隐含 意义 。 者用 目的语 诗 连用 了两 个典 故 : 柱信 和望 夫台 。现将 含有 或 抱 系统 中具有 相 同隐含意 义的词 汇代替 这 两个 典故 的诗句 摘 录如 下 : 十五始 展 眉 , 同尘与 灰 。 愿 关键 词 : 化 异 化 文 化 归 语 言 和 文 化 密 不 可 分 语 言 属 于 文 化 的 范 常存抱 柱信 . 岂上 望夫 台 。 “ 抱柱 信 ” 出《 子 . 跖 篇》 尾生 与女 子 语 庄 盗 : 畴 . 是 “ 化传 承 与获 得 的 必 由之 路【’所 以 又 文 1, 1 I 语言 与文化 之 间存 在相 互 渗透 、互属 互有 的关 期 于梁 下 , 女子不 来 , 至不 去 。 水 尾生 抱梁柱而 死 刘 义庆 于《 明录 》 幽 中记 载道 :武 昌北 山上 有 “ 系 词 汇是语言构 成 的基本 单 位 , 而 自然是 文 旧 故 望 夫石 . 如人 立 , 状 俗传 云 。 者有 贞妇 , 古 其夫 从 化反 映和传 递 的基 本单位 。 饯送 此 山 , 望夫 而 死 , 为石 , 立 化 因以名 由此 .廖 七一教 授 把 文化 负 载词 汇定 义 为 役 远征 , “ 志 某 种文 化 中 特 有 事物 的词 、词 组 和 习 语 山川 ” 标 典故 的使 用 描 绘 出 十五 岁 的妻子 对丈 夫 [ 它广泛 的分 布于各 种文体 作品 当 中, 2 1 ” 但本 文 深 厚的眷恋 使用 什 么翻译 策略才 不会影 响译 文 仅针对 中文古诗进 行分析 。 对原 文 的情 感传达 ? 福 莱切 ( J B Fe h r在 翻译 时没 有 将 W. . . lt e) c 翻译是 一种在 语 际间传递信 息 的活动 处 身 这种活动 中的译者 面临着 两种语 言 . 意味着译 这两个 典故译 出 . 之 以意译 的方式 表达 : 这 换 者还需要 面对这两 种语 言隶属 的不 同文化系统 。 抱 柱信— — M oht te U da ;望 夫 vt t o h et et r i h 因此 . 把译 者定 位成 “ 化 中介 者[ 毫 不 夸 张 。 台——g z d r go r 。 文 3 1 ” aeaoi nmyl d n o 面对 文化 间差异之 时 . 译者 要 么在译 文中保 留原 “ 抱柱信 ” 的喻 意在 于用 生命守候 承诺 . 莱 福 切 直接译 出了该 喻意 . 成功 的把典故 的隐含意 义 语文化 , 即异化 ; 么 由译 语文 化取代 原语文 化 , 要 这 叫归 化。异化 与归 化之争 由来 已久 , 到现在 实 转 化为非隐 含意义 . 这是 归 化翻译策 略 的典 型应 际也未 能分清孰轻 孰重 西方译 学认 为 , 持异化 用 : 望夫 台是 居 高远 眺 守 望 夫君 之地 。 处使 用 此 策略 翻译观 的译 者 目的在 于保 护 和保 存 弱势 文 隐含 着女主 人公 的爱人 即将 别离 的可能 。 福莱 切 望 之 但 登 之 化: 而倡 导归化策 略 的译 者 目的则 在 于遵守 自己 仅 仅 取 了“ 夫 ” 意 . “ 高 ” 意 的略 去使 望夫 ” 失去 了原文 隐 含的 “ 望归来 ” 盼 的意义 。 也 所处社会 的既有文 化约束 于什么 时候采用 这 “ 对 两种 翻译策 略 中的一种 . 许森 古普塔 的观点有 许担 心无法传 递原 文 中妻子 对丈夫 的深切爱 意 . 也 望” 使 定启发性 。 他认 为 , 如果原 文 “ 接近所 谓的原叙 福莱 切对 “ 字作 了修 饰 . 这个动 作带上 了爱 守望 ” 之意 的表达 . 译者 述或 中心 文本 [ 即体 现某 一 文 化 的根本 信 仰 . 慕之情 。但 是 因为 缺乏 “ 4 1 ” 望夫 台 ” 一词 的翻译 没有 完全 传 达 出原 文 信 则文 化就要 求 “ 最大 限 度 的直译 ’ 。反 之 , 译者 对 “ 但 便有较 大翻译 自由。意 即 : 翻译与 民族核心 价 息 。福莱切 试 图用 归化 法 翻译 这两个 典故 , 却 在 值观有关 的著作 时 . 译者应 当着力保 留原文承 载 只成 功 了一 半 . 一半 的失败 在 于将 原文蕴含 的 另 的文 化 , 如果 翻译 其 它作 品 , 者则 有较 大 自 文 化转化成 直 白表 述 时形成 的欠额 翻译 。 而 译 以 下是 庞 德 ( zaP u d 对 相关 诗 句 的 翻 E r o n ) 由度 . 可以在 目的语 文 化和原语 文化 之间 自由裁 量 么 。 那 在翻译古 诗 中文化 负载词汇 时 , 译者 应 译 : 当选用归化 策略还 是异化 策略 为上 ? Atf te tp e c w ig e i d m i e n I so p d so l ,I d s e y f n r d s t e mi g e t o r , oe e n o e e u t o b n l d wi y u s F r v r a d fr v r h 典故之译 文学作 品免不 了使用 典故 。 故 的翻译难在 a d fr v r W h ho l l he lo —ut 典 n o e e . y s u d Ic i t k o ? mb o 寥寥数语便 蕴涵深 刻 的文化玄机 。 译者 在采用 归 庞德对 典故 “ 柱信 ” 了零 翻译 处理 . 抱 作 仅保 化/ 化 策 略 处 理 这 种 行 文 手 法 时 .具 体 可 以 怎 留 了该诗句 中的“ 异 常存 ” 并将 之与 “ 同尘与灰 ” . 愿

诗歌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诗歌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第三,诗歌的翻译应尽量保留原诗中重要的意 象,因为诗人通常是用意象来表示他的深层意 义的,如把rose (玫瑰)译为“牡丹”,必 然会破坏原诗的意境。 美国庞德把中国诗歌译成英语时,改变了 原诗中大量的意象,有人因此有人说,他的译 诗与其说是中国诗歌的英译,还不如说是优秀 的英语诗歌。但是他无心插柳,想不到竟因此 创立了英语的意象派诗歌,这是另外一回事。


就形式而言,诗歌的翻译方法有四种:形式翻译(formal translation), 阐释性翻译(interpretive translation), 扩张性翻译(expansive (或 free) translation),模仿性翻译(imitative translation)。 一、形式翻 译。形式翻译追求的译诗的学术价值,而不是文学价值。译者追求的是 对原诗的形式(包括音韵)的绝对忠实,认为译诗应该像镜子一样,精 确地“反映”原诗,因此,译诗中应努力避免外来成分(包括社会、哲 学、历史、文化成分)的介入。 形式翻译通常是极端的直译,如 “附录 一”中《月夜》的第一、二个译本和《题庐山仙人洞照》的第一个译本。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用这种方法译出来的诗往往不合译入语的语法, 不合译入语读者的审美习惯,通常不应提倡,但是偶尔这种译法也能译 出脍炙人口的诗来,如前面第二章里引用过的FORTY LOVE(中年夫妇的 爱)的诗本。再如下面这首著名的诗也是用这种方法译自日语:2) old pond frog jump in water noise


一般认为,诗歌翻译的最基本原则是,诗必须译成 诗的形式,不能译成散文,否则就不能称为翻译。 “附录一”中《月夜》的第五个译本与其说是翻译, 不如说是编译或释义。 其次,诗歌翻译应以行为基本单位,并应尽量保留 原来的标点,通常不能随意合并或分拆诗行,这对 保留原诗的风格和韵味是很重要的。但是,在翻译 实践中,诗行的增减并不少见。

翻译诗词的三美原则

翻译诗词的三美原则

翻译诗词的三美原则鲁迅提出来的“三美论”指“意美、音美、形美”,即“意境美,音韵美,形式美”。

鲁迅强调翻译要达到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

三美之中,意美第一,音美第二,形美第三。

在英译诗词和日常翻译教学中,译者尽可能达到意美、音美、形美中的一个美、两个美或者三个美,使译文对仗工整、形式简洁、形神合一、赏心悦目,从而触动读者心灵,留下美不胜收的难忘印象。

CH.01 意美意境美“意美”指翻译时要将源语所包含的深层含义及其高深意境和艺术魂魄尽可能巧妙、贴切、到位地用目的语传神般再现。

“意美”是翻译中国古代诗词,也是翻译现代诗歌时首先要注意的方面,以给读者真切触动和启悟。

中国诗词用语凝练、含蓄、简约,音韵和谐;“意美”丰富,有双关义,情韵义,象征义,深层义,言外义。

与他国文化不同,中国诗词在结构和对仗方面独树一帜,特别是对偶、押韵方面更是独步天下,使之在韵律方面妙不可言,不可方物,简简单单十几个字就能勾画出一个唯美唯真境界,蕴含丰富的想象与韵味。

交汇相融、相映相照的“三美”客观上给翻译增添了难以想象的困难。

翻译时,尽可能达到“形似”“神似”兼备,尽可能传达原诗意境、神韵和美感,举例分析如下。

例1:十里春风不如你。

直译:Ten miles of spring breeze is not as good as you;或Tenli spring breeze is inferior to you.这句诗文的两个直译显得生硬,平淡如水,毫无美感,就是一种明显的“翻译腔”,无法打动读者。

此诗句的意思是:春天十里地的风景都比不上你在我心中的美好。

中文的这个“十里”,其实是虚指,非实指。

“十里春风”指“斑斓多彩、芬芳满溢、鸟语花香的春天美景”。

若用英语直白译出这个“十里春风”,会显得非常僵硬。

我们可以对原诗句进行语言重组,提炼出其核心内涵,使译文“信、达、雅”:You are more beautiful than any fine view in spring﹙你比任何春天的景致都要美好﹚.或:Spring can’t cover the mind of missing you.﹙春天掩盖不了我对你的思念﹚或:Shall I compare you to a spring day.﹙能否把你比作春日璀璨?我应否把你和春天比美?﹚或:No matter how beautiful the spring is, you are a million times better.﹙春光再美好,也不及你的万分之一﹚或:Any beautiful scenery in spring pales in comparison to you.﹙与你相比,再美好的春色也显得暗淡无光﹚或:Your smile is just like spring breeze kissing my face.﹙你的笑容犹如春风拂面般温柔﹚。

文本类型理论与诗歌翻译

文本类型理论与诗歌翻译

文本类型理论与诗歌翻译一、本文概述文本类型理论是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核心,由德国翻译理论家赖斯和英国翻译家纽马克提出,根据语言功能对文本进行功能划分。

根据这一理论,诗歌属于表达功能的文本,重点在于原语和原语作者,翻译时应尽量复制原文的美学特征和作者风格。

本文旨在探讨文本类型理论在中英诗歌翻译中的应用,解决诗歌翻译中的疑难问题,如直译与意译的选择等。

通过研究文本类型理论,可以为诗歌翻译实践和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以期提高诗歌翻译的质量,使目标读者能够更好地领略原诗的意境和美感。

二、文本类型理论概述文本类型理论,作为一种研究文本分类和功能的理论框架,起源于20世纪中叶,由德国学者尤利乌斯克罗嫩贝格(Julius Krollenberg)首次提出。

该理论主张,文本可以根据其语言特征、内容、目的和交际情境被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文本类型理论对翻译实践,尤其是诗歌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信息性文本:这类文本主要目的是传递信息,如新闻报道、科技论文等。

其语言特点是准确、客观、逻辑性强。

表达性文本:这类文本强调个人情感和观点的表达,如个人日记、诗歌等。

语言富有感情色彩,形式多样。

指令性文本:其目的是指导或影响读者的行为,如说明书、广告等。

语言直接、明确,具有说服力。

操作文本:这类文本主要用于日常交流,如电子邮件、短信等。

语言简洁、实用。

诗歌翻译是翻译实践中最具挑战性的领域之一。

诗歌作为一种高度表达性的文本,其语言充满隐喻、象征和节奏感,传达着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意境。

在诗歌翻译中,译者需充分理解原诗的文本类型特征,从而在目标语言中再现其独特的艺术效果。

保留原诗的形式特征:诗歌的形式是其艺术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尽量保留原诗的韵律、节奏和分行等特征。

传达原诗的情感和意境:诗歌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情感的传递和意境的再现。

译者需深刻理解原诗的情感内涵和意境,力求在目标语言中达到情感和意境的共鸣。

翻译标准和原则

翻译标准和原则
A. “起那时俺听了消息后,”辟果提先生说, “瞒着她快一年了.俺们那时呆的地方挺背,前后八方的树林子说不出的最漂亮,屋顶尽是蔷嶶花儿……”
B. “我听到那消息以后,”辟果提先生说,“瞒了她差不多一年。我们当时住在一个偏僻的地方。周围有十分美丽的树,屋顶上有蔷薇花……”
分析:上面两种译文哪一种好呢?首先我们来分析原作。这段话出自英国小说家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David Copperfield )。为了说明辟果提(Peggotty)没有文化,说话不规范,作者使用了拼写错误(如arter,实为after)、句法错误(主谓不一致,如we was,规范的说法应是we were;形容词最高级形式错误,如the beautifullest,规范说法是the most beautiful)、用词搭配错误(如heard on it)等。第一种译文为了保持原作的风格,使用了带有方言性质的词语如“俺”、“挺背”等,不规范的用语如“说不出的最漂亮”来处理,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而第二种译文用的是规范语言,虽然传达了原文的内容,但却没有体现原文的风格。
忠实有时还涉及文化问题。到底是应该忠实于译出语的文化还是译入语的文化?出于翻译不同的目的,可能会有不同的原则。如《红楼梦》中有这么一句俗语:
“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
A. 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make a meal without rice.
B. 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make bread without flour.
我丝毫不怀疑那些译者忠实于原文的态度脸语句顺序都忠实了说不定还造出一大串莫名其妙的长句里边含若干个从句以及定状补等等却唯一忽略了他写出来的是中文真是白白糟蹋了版此外画面感还可以体现在人物对白之中做翻译的应该都有感受英文对白中的东西不外乎就是saidansweredaskedreppliedpuzzled这几个而且用得最多的往往是第一个翻来覆去老是说明明是问句也是说一说到底

如何学会翻译古代诗歌

如何学会翻译古代诗歌

如何学会翻译古代诗歌诗歌语言受字数、句数和格律的严格限制,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现象。

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进而把握诗歌情感。

(一)词类活用古代诗歌中一些词的词性发生改变,有时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

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在古诗词中很常见。

分类教材典例阐释:名词活用作动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锦帽貂裘”等于说“戴锦帽”“穿貂裘”,这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名词活用作形容词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春”,名词活用作形容词,意为“茂盛的”。

在沉船的旁边千帆竞发,在病树的前头有众多茂盛的树木。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孔雀东南飞》)“贫贱”,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意为“贫贱之家”。

贫贱之家有这样一个女子,刚出嫁就被休回娘家。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绿”,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为“使……绿”。

春风又使江南岸的树木变绿了,明月什么时候能照着我回家呢?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李商隐《晚晴》)“重”,意为“以……为重”。

苍天有意怜爱生长在幽暗之地的小草,人世间更以晚晴为重。

名词用作状语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灰”,意为“像灰一样”;“烟”,意为“像烟一样”。

曹操的水军像灰一样飞散,像烟一样消亡。

6.指出下列诗句中的词类活用之处,并解释其含义。

(1)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

(何逊《临行与故游夜别》)(2)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李商隐《无题》)(3)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4)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周邦彦《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答案(1)“暗”原是形容词,句中活用为使动词,即“使……显得一片昏暗”。

互文性与诗歌翻译

互文性与诗歌翻译

互文性与诗歌翻译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互文性与诗歌翻译之间的密切关联,以及互文性理论如何为诗歌翻译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我们将首先阐述互文性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文学批评和语言学领域的重要性,然后分析诗歌翻译过程中互文性的体现和影响,接着探讨如何利用互文性理论提高诗歌翻译的质量和精度。

通过对具体诗歌翻译案例的分析和解读,我们将揭示互文性理论在诗歌翻译中的实际应用和价值,以期推动诗歌翻译研究的深入发展,为诗歌翻译实践提供更为科学和有效的理论指导。

二、互文性理论概述互文性(Intertextuality)这一概念,源自法国文学理论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在1960年代提出的理论。

克里斯蒂娃认为,任何文本都是由引语的镶嵌品构成的,是许多引语的汇集,任何文本都是对另一文本的吸收和转化。

这一理论强调了文本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认为一个文本不可能独立存在,而是始终处于与其他文本的交互关系中。

互文性理论在文学批评和翻译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诗歌翻译中,互文性理论提醒我们,诗歌文本不仅包含了作者个人的情感和思想,还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信息。

因此,翻译者在翻译诗歌时,不仅要关注诗歌本身的语言和结构,还要深入理解诗歌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互文关系,以确保翻译能够准确传达原诗的意义和韵味。

互文性理论也提醒我们,诗歌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交流活动。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充分考虑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性,以及不同语言之间的特点和限制。

通过运用互文性理论,翻译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诗歌中的文化元素和互文关系,从而实现诗歌翻译的文化交流和审美享受。

互文性理论为诗歌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通过深入理解和应用互文性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诗歌的本质和特点,同时提高诗歌翻译的质量和效果。

三、诗歌翻译的基本原则与策略诗歌翻译是一项极其复杂而又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它要求译者在语言的互文性框架内,尽可能保留原诗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式翻译(formal translation), 阐释性翻译(interpretive translation), 扩张性翻译(expansive (或 free) translation),模仿性翻译(imitative translation)。 一、形式翻 译。形式翻译追求的译诗的学术价值,而不是文学价值。译者追求的是 对原诗的形式(包括音韵)的绝对忠实,认为译诗应该像镜子一样,精 确地“反映”原诗,因此,译诗中应努力避免外来成分(包括社会、哲 学、历史、文化成分)的介入。 形式翻译通常是极端的直译,如 “附录 一”中《月夜》的第一、二个译本和《题庐山仙人洞照》的第一个译本。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用这种方法译出来的诗往往不合译入语的语法, 不合译入语读者的审美习惯,通常不应提倡,但是偶尔这种译法也能译 出脍炙人口的诗来,如前面第二章里引用过的FORTY LOVE(中年夫妇的 爱)的诗本。再如下面这首著名的诗也是用这种方法译自日语:2) old pond
frog jump in water noise
精品
现代汉诗的英译也有同样的情 况: 4)
七 绝 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 照 毛 泽 东 暮色苍茫看劲松,第十四章 汉英 诗歌的对译 7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 人洞, 无限风光在险 峰。 The Fairy Cave evening/ color/ vast dar k blue/see/ strong/ pine tree disorder/ cloud/ fly/ ferry/ still/ with easy nature/ birth/ one/ i mmortal/ cave limitless/ wind/ light/ at/ dang er/peak这种翻译方法通常不宜提倡。
精品
第四,诗歌不是“看”的,而是“读”的,因此诗的 语言必须具有音韵美,应该能够上口,它的文字能让 受过一定教育的人听得懂。英语的诗歌是这样,汉语 的诗歌也是这样。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的古代 诗词是这样,郭沫若、徐志摩、舒婷、北岛等人的现 代诗也是这样。但是,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要 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有时候译者过多地拘泥于译诗 的文学性,忘记了译诗必须上口这一基本原则,译出 来的诗读不出,听不懂。
精品
如《月夜》的第二个译本将原诗的八行译为十行, 《春望》的第二个译本把八行诗译成十六行,第三个 译本不但增加了诗行,而且还在字的排列上打乱了原 诗工整的形式,用“破碎”的形式表达了“国破山河 在”的意义,不失为一种有益的的尝试。英诗汉译中 这种情况比较少见,这也许和汉语文字的精悍凝炼有 关。但是,由于汉英句法的差异,在词序上作一些调 整是可以接受的。如“附录一”中雪莱的《西风颂》 王佐良的译本就把第一节的最后一句和第二节的第一 句对调了一下;江枫的译本则把第三节第一行中的 wintry beds(有翅的种子)提前到了第二节的第二 行。
精品
再如《鲁拜集》(Rubaiyat)的英译本中有如 一节:
The ball no question makes of Ayes and Noes, But Here or There as strikes the Player goes; And He that toss’d you down into the Field, He knows about it all—He knows—
精品
一般认为,诗歌翻译的最基本原则是,诗必须译成 诗的形式,不能译成散文,否则就不能称为翻译。 “附录一”中《月夜》的第五个译本与其说是翻译, 不如说是编译或释义。
其次,诗歌翻译应以行为基本单位,并应尽量保留 原来的标点,通常不能随意合并或分拆诗行,这对 保留原诗的风格和韵味是很重要的。但是,在翻译 实践中,诗行的增减并不少见。
HE KNOWS!
(Edward Fitzgerald 译)
精品
这节诗的波斯语原文描写的是中世纪波斯 的一种马球游戏,Fitzgerald 将这个意象改 为足球运动,后来黄克孙把它改成了围棋:
眼看乾坤一局棋,
满枰黑白子离离。
铿然一声成何劫,
惟有苍苍妙手知。
精品
毫无疑问,汉语的译文与原文在形式 与意象两个方面与原诗已相距十万八千 里。黄克孙把这种翻译方法称为“衍 译”(derivative translation),但问题 是,这个威士忌的瓶子里装的已经是茅 台了,其酒固然香醇,但是瓶上的标签 恐怕必须换掉了。换言之,它已经是借 用别人思想的一种创作,而不是翻译 了。
精品
第三,诗歌的翻译应尽量保留原诗中重要的意 象,因为诗人通常是用意象来表示他的深层意 义的,如把rose (玫瑰)译为“牡丹”,必 然会破坏原诗的意境。
美国庞德把中国诗歌译成英语时,改变了 原诗中大量的意象,有人因此有人说,他的译 诗与其说是中国诗歌的英译,还不如说是优秀 的英语诗歌。但是他无心插柳,想不到竟因此 创立了英语的意象派诗歌,这是另外一回事。
精品
这种现象甚至在名家的译作里也时有所见。例如《西风颂》 第一节第一行中的thou breath of Autumn’s being,王佐 良和江枫分别译为“你把秋气猛吹”和“秋之实体的气息” 就明显不如施颖洲的“你秋天的生命”来得自然妥贴;本诗 第三节第一行中的winged seeds江译的“有翅的种子”和 施译的“带翅的种子”,听起来有点生硬别扭,不容易理解, 不如王译的“让种子长翅腾空”符合汉语的习惯;再如,本 诗第二节第一行的几个很普通的颜色词Yellow, and black, and pale, and hectic red,江译的“蔫黄,魆黑,苍白, 潮红”和施译的“黄的、黑的、苍白的、瘵红的”也远不如 王译的“黄绿红黑紫”简明易懂,朗朗上口。 总之,译诗 应该有诗的形式,诗的韵律,在忠实原诗的意义的基础上, 充分反映原诗的美学追求;同时,译诗应该朗朗上口,明白 易懂,不然就违背了诗歌的本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