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实录2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通用7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通用7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篇1一﹑教学目标1﹑在读中感悟杜甫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态,想像诗中生动,传神的画面,从中感受到杜甫诗歌语言的遒劲刚健,思想的博大精深,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兴趣,提高对诗歌的审美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会写诗中生字“涕”“洛”。
并理解诗意。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能熟读成诵。
教学准备1﹑鼓励学生通过查阅书籍,上网等方式,查找诗歌写作背景,即了解安史之乱带来的战乱之苦。
并做相应摘抄,在课堂上互相交流,有助于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地图,小黑板。
教学流程一﹑紧扣“快”字,揭题。
(板书:“生平第一快诗”)指名生说自己的理解。
师:“快”快乐,舒畅。
试想诗人会遇到什么样的的事情产生什么样的心情才会写下一生之中最快乐的诗句?出示:-----遇(听)到(大快人心)的事产生(极度兴奋喜悦的心情)才会写下(最快乐)的诗句。
(生自由表达想法。
)师:今天,我们所要学的就是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板书课题),齐读。
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听说朝廷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听你讲述题目的意思,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在《示儿》一课中,陆游称朝廷军队为(王师)收复失地是叫(定)如果用陆游的说法,可怎么说“闻王师北定中原”但陆游直至死前,也不能实现心愿,所以他“悲之切”。
(板书北宋——陆游——“未闻王师定中原”——悲之切)。
时隔400多年,说法不同了,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是什么呢?学完这首诗,我们就能找到答案。
请结合诗的题目把板条上的话说完整。
(杜甫听到朝廷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这一大快人心的消息,极度兴奋,极度喜悦,写下了这首最快乐的诗。
)二、与文本对话,质疑问难解诗意。
一起读黑板上这句话,给自己提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并能结合课外收集的资料,回答自己的问题。
(预设:为什么听到这一消息,如此高兴?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诗歌写作背景。
及“安史之乱”的相关知识。
)师:“安史之乱”经久不息,给国家和人民(包括诗人自己)造成了种种痛苦和灾难。
六年级语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实录及评析(参考文本)

小学语文标准教材六年级语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实录及评析(参考文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六年级语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实录及评析(参考文本)教学目的要求: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会本课的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涕泪、巫峡、洛阳。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3、培养学生联系诗句理解词语内涵的能力,并体会诗这种体裁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经历课外搜集资料的过程,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2、让学生经历主动参与的过程,从而理解诗意。
3、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挖掘出诗的内涵。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查阅有关杜甫的资料,了解他们生活年代的情况及他们写的其他爱国诗篇,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从而受到爱国教育。
教学重难点:时代久远,让学生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具准备:充分预习,制作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赏析《春望》,感受写作背景:师:给同学们上课,老师准备了一首诗作为礼物送给大家,希望同学们喜欢。
(课件出示《春望》师配乐深情并茂背诵。
简介诗意。
)(评:教师的朗读给学生做了很好的示范,潜移默化地把学生带入到情景当中。
)师:听老师诵读你感受到了……(示意学生举手说感受。
)生:我感受到诗人很忧愁。
生:我感受到诗人渴望和平,讨厌战争。
生:我感受到诗人为国家为人民发愁。
师总结:是啊,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浓浓的爱国情。
(课堂实录)《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课堂实录)《闻官军收河南河北》XX课件《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堂实录)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堂实录)黄继森作师:[板书杜甫]请问杜甫是谁?生:杜甫是古代诗人。
生:杜甫是唐朝的大诗人。
师:你对大诗人杜甫了解多少?生:人们把杜甫称作诗圣。
生:成都有座杜甫草堂。
生:我们学过他的《绝句》。
师:大家一起背背。
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师:还知道些什么?生:杜甫字子美,人称杜工部。
生: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生:他是河南巩县人。
生:杜甫曾经为蓬溪县客馆写了一篇《唐兴县客馆记》。
师:我还是第一次听说。
你是从什么地方知道的?生:我是从《川中名胜赤城山》这本书中看到的。
师:我得学习学习。
这本书能借我吗?生:行。
下午我就带来。
师:杜甫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与李白齐名,二人并称李杜。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课题]闻是什么意思?生:闻的意思是听。
师:谁听?生:诗人杜甫听。
师:他听到什么?生:他听到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消息。
师:官军指什么?生:官军指国家的军队。
师:国家准确吗?生:官军指朝廷的军队。
师:[在河南河北下画线]什么意思?生:指河南省和河北省。
师:是吗?[生沉默]这里的河特指黄河——生:河南指黄河的南边,河北指黄河的北边。
师:[在收字下画三角符号]怎么理解?生:朝廷的军队收复了黄河南北两岸的地方。
师:题目的意思应该是——生:诗人听到朝廷的军队收复了黄河两岸的消息。
师:把消息换个词语。
生:诗人听到朝廷的军队收复了黄河两岸的喜讯。
师:对。
唐朝曾经爆发过安史之乱,安禄山和史思明叛乱,占领了黄河两岸的广大地区,诗人杜甫的故乡也沦陷了。
国家四分五裂,诗人有家不能归。
当他听到朝廷的军队收复失地之后,兴奋不已,写下了这首诗。
学古诗,首先要读准字音[板书读准字音]同桌的两人一组互相检查,听听对方把哪些字读错了。
生:[互相检查]师:现在,请听老师读。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案例(精选3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案例(精选3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案例篇1【片段】师:杜甫为什么会"喜欲狂'呢?生:由于他在剑外突然听到了官军收复蓟北的消息。
师:为什么他听到官军收复蓟北的消息会"喜欲狂'呢?课前老师曾布置大家搜集"安史之乱'的资料,请大家谈谈你读了资料之后的感受。
生:"安史之乱'让人民流离失所。
生:"安史之乱'使国家分崩离析。
师:同学们,杜甫在乱军横行、生灵涂炭的战乱中度过了7年。
7年,2500多天呀,杜甫日日夜夜都在希望着早日结束漂泊的生活,重返家乡。
盼呀盼呀,他盼得头发都白了。
那一天,他突然听到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的成功喜讯(同学齐读古诗)师:现在,你对这首诗又有了哪些新的熟悉呢?你又明白了什么?生:杜甫回想这7年来的种种艰辛,不禁悲从中来,所以"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生:这也是喜悦的泪。
一切苦难最终像恶梦一样过去了,他最终可以重返家乡了,他喜极而泣。
生:当杜甫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的时候,是悲喜交集,百感交加。
师:他是怎样"狂'的呢?生:他"漫卷读书',胡乱地将书籍和诗稿一卷,再也无心伏案读书了。
生:我想补充一点。
杜甫曾经写过"读书破万卷',一个这么爱读书的人现在竟无心读书了,这是多么反常的举动呀!从他这种反常的表现中,我感觉到了诗人的"喜欲狂'。
生:从杜甫的"放歌'、"纵酒',也可以看出他"喜欲狂'。
我通过查资料了解到,当时杜甫已经52岁了。
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既尽情唱歌,又开怀畅饮,真是"喜欲狂'呀!生:杜甫还想象了详细的还乡路线: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觉得自己仿佛已经很快地乘船从巴峡动身,穿越巫峡,立刻便到了襄阳,旋即又奔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教学实录_教案教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文的意思,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2通过学习这两首诗,体会诗歌语言精练,感情丰富的特点.3丰富学生对与本课两首古诗相关知识的认识,一,激发兴趣培养自信师:自从上学以来,老师引导大家背诵了很多的诗词,有课内的,有课外的,有小学生必背的,初中生必背的,还有高中生必背的,可谓是加重了同学们的学习负担,然而在我的记忆中,没有一次学习到诗词时大家是不兴奋的,更有的同学简直就兴奋地按捺不住.我想,大家肯定愿意告诉老师这是为什么.生1:由于我们平时读得多,积累得多,上这样的课,好把我们的才华展示给大家.师:从"展示"一词看得出你很自信,我为你自豪.生2:学习诗词不仅可以了解诗词的内容,体会其表达的思想感情,还可以了解作者,了解一些历史知识.师:你很了不起,现在就感受到,学好诗词对学好你们感兴趣的历史知识有帮助.生3:现在我班好多同学正在背诵《初中生必背古诗文》,我想上中学后我们一定会感到骄傲.师:听了你的发言,我似乎看到了你们在中学校园里轻松愉快地跟同学散步,聊天的身影.二,宏观把握教材整体感知课文师:既然大家这么自信,那谁知道本册语文书(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上共有哪几首诗词生1:共4首,分别是《早发白帝城》,《饮湖上初晴后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师:回答得很完整,并且能按课文的顺序来说.那你知道书上为什么把《早发白帝城》和《饮湖上初晴后雨》编为一课,而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编为一课吗生:知道,因为《早发白帝城》和《饮湖上初晴后雨》描写的是自然风光,而《早发白帝城》和《饮湖上初晴后雨》都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之心.师:好,把主题相同或相似的文章编排在一起,这是我们所使用的语文教材编排单元的依据,你真了不起,能站在一个编者的角度分析,把握教材.三,发挥主体作用培养探究精神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这两首诗在三年级时我们早已背过,你们认为我们课上还该学习什么,即你们预习时都做了些什么.生:自从您教我们以来,根据我们记忆能力较强的特点,鼓励我们背诵了大量的优秀诗文,但由于我们的理解能力还不够好,很多诗文并不了解其思想内容,有的即使了解也比较肤浅或片面.所以我认为我们这次学习这两首诗,应该利用各种资料通过分析重点字,词的意思,搞清楚诗词的内容,并了解作者写诗的背景,体会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另外,我们还想借机让老师多给我们讲一些我们都感兴趣的历史知识.(该生刚一坐下马上又站起来做了补充.)师:要想正确理解诗意,读准字音非常关键.现在请打开书用心读一读这两首诗,注意把握个别字的读音.(本诗学生虽已背诵熟练,但个别字音常易出错,故应做特别强调)(学生认真读书,一遍后教师指名学生朗读.略)师:谁还记得本诗中那些字容易出错生:"漫卷诗书喜欲狂"的"卷"是多音字,在这应该读juǎn.杜甫听到收复蓟北的胜利消息,高兴得好像要发狂,连诗书也顾不上看了,胡乱一卷扔在一边.还有"即从巴峡穿巫峡"的"即"是立即,马上的意思,应读jí,以前常有同学可能是不解其义或粗心吧,误读成"既然"的"既".另外"初闻涕泪满衣裳"的"裳",我们以前背诵的书上注音都是shang,现在课本上的注音却变成了cháng,我们不知到底哪个正确师:你不仅读书认真,还具有很强的探索精神.老师在备课时也发现了这一问题,于是查阅了一些教学专著,请教了一些教育专家,认为"衣裳"在古代有"上衣下裳"的说法,"衣"指穿在上身的服饰,"裳"指穿在下半身的服饰,类似于今天的裙裤,男女都可以穿.所以,在本诗中应读"cháng".跟它相似的还有前一句中的"妻子"."妻子"表示"妻子"和"子女",应读"qīzǐ".师:同桌两个互相听,每人再读一遍.(略)四,基本训练,扎实有效师:看大家读得如此认真,反映出前期的预习做得很好.我相信大家对诗的内容也一定理解得不错.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展开讨论,若出现分歧可在老师巡视时请求帮助,也可等全班交流时解决.(因为本班学生每人手头至少有一本古诗词参考资料,且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对课文中的古诗教学大多采用了这样的学习方法.并且这一环节正是培养学生语文基本功的有效训练.)(教师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去,跟学生一起交流,探讨,了解当前学生的知识储备状况,以保证下一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 (指名围绕重点字词逐句解释诗意.略)(应围绕"剑外","蓟北","初闻","却看","妻子","漫卷","青春","穿","下","向"等重点词语解释.教师可相机补充一些跟诗词相关的知识,以帮助学生体会作者通过该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师:"剑外"——剑门关以外,本诗中指四川.即由于长达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杜甫的家乡洛阳被叛军占领,杜甫及其亲人不得不背井离乡,飘泊于"剑外"也就是现在的四川."蓟北"——今河北北部,即安史叛军的老巢,收复此地,预示着战争的结束,祖国的统一,和平日子的开始."漫卷"——胡乱卷起.对于"读书破万卷"的杜甫,是什么事使他再无心伏案了呢"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两句诗涉及到四个地名:巴峡,巫峡,襄阳,洛阳,相机画图.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多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穿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开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还陆路,所以用"向",可见用字高度准确.五,提升情感放飞心灵师:大家通过一起交流,朗读,不仅明白了该诗表达的意思,并且从大家此时此刻的表情和神态看得出你们也像杜甫一样饱含激情,接下来每个人可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抒发你的情感:可读,可说,可唱,可演……学生1: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2:展开联想和想象叙述诗意.学生3:用说学逗唱的形式歌唱.学生4,5:同桌合作演双簧.学生6,7:用山东快书的形式打竹板说.六,自读自悟探索新知采用学习第一首诗的方法学习第二首诗《示儿》.同桌合作学习.师:本诗浅显易懂,短小精悍.结合自己的理解,感悟,请大家轻轻闭上眼睛,用1分钟时间用手指比划这首诗.师:刚才的快速默写,谁出现了错误,错在那些字上生1:"死去元知万事空"的"元"我误写成原来的"原";"但悲不见九州同"的同,我误写成了"统一"的统.生2:"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祭"我没写上.师:《示儿》这首诗,由一个字拎起全诗的请,再用心读一读诗,想想是哪个字生:"悲".这首诗就是通过一个"悲"字,写出了诗人在临终前与普通人不同的想法,表达了诗人渴盼祖国统一的思想.七,说写实践张扬个性师:学了本课两首诗你收获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1:"学了这两首诗我仿佛看到了两位诗人当时做诗的情景,感受到了他们赤子般的爱国情怀.懂得了人爱国就应该像爱自己的妈妈一样."师:你的想象力很丰富,对古诗的主题体会得很到位,尤其值得表扬的是能结合所学知识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2:学了这两首诗我想到其他一些爱国诗词,如岳飞的《满江红》我想请大家跟我一起背一段"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还想到了文天祥被俘后为誓死明志而做的《过零丁洋》,其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体现了作者宁死不屈,大义凛然的爱国精神.此外还有辛弃疾的《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和《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师:你联想能力很强,文学知识储备较厚实.学生3:陆游临终前唯一遗憾的是未实现统一祖国的愿望;杜甫乍一听到叛军失败,收复失地的喜讯后,悲喜交加,眼泪竟沾满了衣裳.这两首诗都体现了作者热切盼望国家统一的心情.它使我想到我们生活在没有战争的妈妈怀抱里是多么幸福.师:既然大家都想发言,看得出各自的思维已经得以发散,那就请把你们想说的话写下来吧!(数分钟后收上来学生的现场手写稿)学生1:国家的悲,就是自己的悲;国家的乐,就是自己的乐;国家的兴衰,就是自己的兴衰.我立志做一个能使国家强盛的好男儿.学生2:学了这两首诗我深有感触:我国历史上那么多爱国志士像陆游,文天祥,岳飞,辛弃疾,林升等他们都利用自己手中的笔反抗敌人的侵略,抒发自己的情感.学生3:学了这两首诗,我眼前总是浮现出这样两幅画面:杜甫听说家乡收复后放歌纵酒的狂态;陆游临终前躺在床上,面带遗憾地向儿子述说着自己一生未了的心愿.我愿这两幅画面能永远留在我的脑海中,激励我不断前进.学生4:学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使我想到了《春望》.那时由于连年的战争,导致杜甫长期飘泊在外,有家不能归,亲人难相聚,看到花鸟曾发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感叹;现如今失地已收复,杜甫又可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跟亲人团聚,自然产生"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学生5:通过陆游的《示儿》及其他宋朝时期的一些诗,词,使我感觉到我国那个时期的统治阶级可能很无能,只听奸臣的话,不去抵抗侵略者,不去雪耻,只知道贪图享受.因此我想到生活在那个时期的老百姓可真苦啊!八,丰富积累打开视野师:从收上来的稿子看,大家的收获都很大,有个还没有写完的同学完成后主动交给老师,并希望下课后同学们把本次活动中获得的相关信息,资料或感受等誊写在我们的摘抄本上.本课设计说明古诗词是汉语言文化的瑰宝,因此小学语文课本都编排了一定的内容,那么在当前教改的新形式下,如何针对学生的实际特点在小学高年级段落实古诗词的教学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交际和思维的基本工具,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是当代社会个体学生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通过对《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使我逐渐领悟到要想学好语文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从师生实际出发,只有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他们才会乐此不疲地学习.例如这次课堂上同学们有的读,有的背,有的说,有的唱,有的演,还有的跳.说实话,开始备教材时我根本没有想到这种方式,但当我备学生时,有不少学生提出了要唱,要演的想法.我想:既然学生们对这些方式感兴趣,这样能调动学生们的能动性,为什么不去采用呢当然这些形式的选择,自我认为不能脱离文本,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而定.开始的第一个环节,即上课一开始我就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目的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如我说:"每次学习诗词时,你们就兴奋得简直要发狂,能告诉老师是为什么吗"通过教师的有意引导,使学生一开始就带着一种自信进入学习状态.我认为它不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但对学好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会起到重要作用.听说读写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表现,我认为这几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可以根据某一课的特点,对这几个方面体现的有所侧重,但决不可忽视.本节课在学生的思想趋于成熟时,我设计让学生"把本次活动收获到的或想到的写下来".这一环节是我匠心设计的.它既是对学生听,说,读训练的一次提升,又是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养成不断总结经验的大好机会.以上所谈都是我本人对古诗词教学的一次尝试或探索,有不当之处恳请大家提出宝贵意见或建议.。
五年级语文下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下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第一部分:教学设计优秀案例【教材解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创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春天,这首七律被后人称为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诗”。
当时史朝义兵败自杀,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唐朝军队收复,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才彻底平息。
此刻正携着妻儿流落在四川梓州(今四川三台)的杜甫,听到这一喜讯不禁欣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饱含激情地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饱经沧桑的杜甫的爱国精神,热情奔放的性格,也可以看出他炉火纯青的创作功力,全诗共八句,后六句对仗工整,直抒胸臆,明白自然如话,可谓水到渠成,妙手偶得之。
这首诗围绕着“剑外忽传收蓟北”,看起来作者似乎仅仅突出一个“喜”字,其实作品背后还表达了作者八年来在战乱中所经受的种种苦难。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结合作者的相关诗歌作品,感受作者所经历的酸甜苦辣;体会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的政治理想和渴望国泰民安的高尚情怀;同时感受到杜诗内涵的深厚广博,语言的准确凝练。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语言文字展开联想,注意课内外结合,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感受一代“诗史”的语言魅力。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理解《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诗意,体会诗歌中部分字、词古今不同的读音和意思。
3、诵读古诗,感悟杜甫悲喜交集的复杂情感,想象诗中生动传神的画面,培养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提高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4、拓展杜甫相关的诗作,感受诗人饱经沧桑的经历和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难点】感悟古诗意境和诗人的情感,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准备】让学生采用查阅书籍、上网等方式,了解诗人杜甫,以及本首诗歌的写作背景,了解“安史之乱”给唐代人们带来的战乱之苦,并做相应摘抄,课堂上互相交流对诗歌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知人释题,了解背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6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6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结合资料,独立自主学习,正确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悟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时代久远,让学生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查阅有关杜甫的资料,了解他的生活年代情况,读读他写的其他爱国诗篇。
2、制作cai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揭示诗题。
1、谈话引入,出示杜甫肖像。
2、请生介绍查找的有关杜甫的资料。
3、教师描述并板书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4、理解“快”,并组词。
二、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读后借助注释,试着互相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
2、指名读诗,纠正字音。
3、诗中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的情感?(板书:喜)三、读书悟境,感悟诗情。
1、显示并读读全诗。
2、引导理解。
(1)、理解一、二句诗:a、为何事而喜?b、播放cai,介绍历史背景,让学生感受“安史之乱”给人们所带来的灾难,(配乐)c、显示并读杜甫诗《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本是百花盛开的春天,杜甫却对着花儿流泪,听到鸟的鸣叫也感到揪心,你们说,他流的是什么样的泪?(悲伤、愤怒)d、激情再读一二句。
(2)理解三至六句诗:a、诗人喜极有何表现?(涕泪欲狂放歌纵酒)(师相机帮助重点理解以下词:涕泪妻子青春放歌纵酒漫卷)b、反复诵读。
(3)理解七、八句诗。
a、诗人此时最想干什么?(回乡)故乡在哪里?(洛阳)b、示路线,师:这么遥远的路途,走路要多久?坐船呢?坐马车呢?但在当时诗人的心中,却是如此轻快,有哪一个成语是这样讲的?(归心似箭)推敲用词“即、穿、下、向”的巧妙。
课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公开课的教案设计(通用7篇)

课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公开课的教案设计课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公开课的教案设计(通用7篇)作为一名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课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公开课的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课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公开课的教案设计篇1(一)板书课题(二)教师简介背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写的,也是他生平第一首快诗,也就是在他最高兴的时候写下的。
此诗写于763年,安史之乱的头目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他的部下纷纷投降;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安史之乱从此结束。
杜甫在四川听到这一消息后写下了这首充满欢乐之情的七言律诗。
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闻:听说。
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
意思是听说唐王朝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
(三)检查朗读诗句的情况(四)理解诗意方法:先看看自己懂了哪些词语,再看看还有哪些词语不懂,最后集中时间讨论。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剑外:通常作为四川的简称。
忽传:忽然间到处传扬。
收蓟北:收复蓟北。
意思是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在剑外到处传扬。
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因喜极而泪下。
刚刚听到这个喜讯,涕泪就洒满了衣裳。
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说一说。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却看:再看。
妻子:夫人和孩子。
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愁?漫卷:胡乱卷起。
欲:将要,简直要。
狂:放怀,无拘无束,热情不加节制。
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歌:放声歌唱。
须:须要。
纵:放任,这里尽情的意思。
在大晴天里放声歌唱,畅饮美酒。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把这两句话的意思说一说。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即:就。
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过那巫峡的叠蟑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实录2篇Teaching record of "Wen Guan Jun receives H enan Hebei"《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实录2篇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实录2、篇章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师(吟诵):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生鼓掌)师:这首诗叫什么名字?作者是谁?老师刚才的吟诵怎么样?李秋华:这首诗名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者是杜甫。
王娟:老师吟诵得非常棒!师:棒在哪里?老师非常喜欢听大家表扬。
许晴云。
许晴云:谢谢老师。
老师表达出了杜甫听说官军收付蓟北后无比激动和喜悦的心情。
师:能不能具体谈一下?许晴云:我查过资料,当时因为安史之乱的暴发,杜甫带着全家整天逃难,一路上吃饭和安全都成问题,现在忽然得到官军收复蓟北,也就是叛军基本被消灭的消息,当然非常高兴。
老师刚才就表达出了这种激动和喜悦的心情!武学青:老师朗诵得好,不过如果我来读的话会更好。
师(做拱手状):愿闻其详。
武学青:谢谢老师,谢谢大家。
我朗诵的时候会一边快步走一边挥舞着胳膊,最好还要被什么东西绊一下,摔个仰八叉。
(生笑)师:那么请你给大家朗诵一遍。
(武学青按照刚才说的方式激情朗诵)师(再次做拱手状):这位高才吐字清晰,感情真挚,动作表情活灵活现,真把杜甫演活了,佩服佩服。
因为提前已经将这首诗背会,所以请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吟诵,如果如果你认为自己吟得好还可以请同桌欣赏欣赏。
(生自由吟诵,同桌互相鉴赏)师:现在哪位小杜甫有信心到前面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水平?请大家注意表情、语气、动作和节奏,朗诵完之后还要向大家传授自己的诀窍。
麻晓蕙(吟诵后说):这首诗我之所以朗诵得这么好(生笑)是因为我跟爷爷学过古诗的读法。
这是一首七言诗,七言诗的每句话都是七个字,我爷爷说前两个要连读,第三第四个字连读,第五第六个字连读,第七个字单独读。
刘真:老师早就讲过了,老师还讲过可以前两个字连读,第三第四个字连读,第五个字单独读,最后两个字连读。
师:两位同学说得都很好。
小麻,真羡慕你有一位这么有学问的爷爷。
同学们,小麻的读法叫二二二一法,刘真的读法叫二二一二法。
大家在朗读时可以根据不同的诗文和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两种读法。
(板书:掌握节奏二二二一二二一二)师:还有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露一手?有请刘芮。
刘芮(吟诵后说):我觉得麻晓蕙和刘真读得都很好,不过读诗最重要的是抓住诗的思想感情。
我吟诵的时候就抓住了作者无比喜悦激动的心情和一些关键词语来读的。
马明明(突然插话):愿闻高论。
(模仿老师慌乱地向刘芮拱手示意)(生笑)刘芮(一本正经拱手作答):不敢不敢。
我主要是抓住了“忽闻、愁何在、漫卷、欲狂、放歌、好、即从、便下”这几个词。
师:刘芮同学说得不错。
刘朝歌:还有一个“穿”字。
对不起老师,我没有举手。
师:没关系,你说得非常好。
和刘芮一样好。
同学们,正像刘芮同学所说的那样,一首师要想吟诵得好不光要掌握诗的一般节奏,更重要的是必须真正理解诗意,并抓住最能充分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词,这样才能读出感情读出味道来。
(板书:抓关键词忽闻、愁何在、漫卷、欲狂、放歌、好、即从、穿、便下)师:那么找出关键词后应该怎么读呢?廖雯:用轻快的语气读,因为轻快的语气可以表现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张凯:关键词应该重读,只有重读才能表现出作者的激动心情。
刘苗苗:我认为廖雯和张凯说的都有道理,不过最好是将他们的意见综合起来,用又急切又响亮,不是不是,用又急切又重的语气读,就像我爸爸那次彩票中奖时说话一样。
(师带头为三位同学热烈鼓掌,并与生共同吟诵全诗)唱出诗歌原有的味道来师:何谓诗歌?诗者歌也,歌者诗也。
我们现在学的大部分古诗在古代都是配乐歌唱的,也就是说几乎所有的古诗在当时都是歌词。
武学青:周杰伦的《蜗牛》现在都变成课文了。
麻晓蕙:是不是读着很像诗?师:那本来就是一首诗。
谁会唱?(生纷乱地各自敞开喉咙唱歌)师:那么现在谁能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谱上曲子唱一唱呢?(刘真在争得老师同意后开唱)师:喔,刘真真聪明,知道借用《虞美人》的现成调子,不过是不是太凄凉了点?与本诗的情感不符。
(冯君生开唱)师:冯先生(生笑)用的是《大中国》的调子,嗯,不错,够喜庆!表扬!(众生忍耐不住,纷纷私下开唱)师:谁能全完用自己编的调子唱?未经允许盗用别人的调子是侵犯知识产权的哟!(生各显其能,放声高歌)诗意翻译中的别样风采师:现在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吟诵这首诗,给大家2分钟时间,自由吟诵。
(师生自由吟诵,然后齐声吟诵)师:我知道大家对这首诗的理解已经非常深刻了,可是还是想检验一下大家的真实水平。
怎么办呢?你可以用一下三种方法来证明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幻灯片出示):第一,用连环画的形式解释诗意,每幅图下面还要配上简洁的文字说明;第二,大胆发挥想象,将这首诗改变成一篇小说(作文),可以以第一人称也可以以第三人称,要求抓住作者的动作表情语言和心理进行生动的细节描写;第三,编写剧本,题目自拟,根据诗意合理设置人物,尽可能仅用人物对话就能充分地表现诗意。
(生各自埋头创作,10分钟后开始展示)李秋华:我采用的是连环画形式,请大家多提意见。
(在老师帮助下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许晴云:李秋华的文字说明很好,就是画得不太像,把人都画成妖怪了。
(生笑)师:李秋华没有专门学过绘画,大家重点看他的画有没有完整真实地表达出诗意。
(生七嘴八舌地评论,仍然揪住李秋华的绘画水平不放)李秋华:谢谢大家,谢谢老师。
我主要是抓住了“漫卷,涕泪、纵酒、穿”四个关键词画的。
画的不好,请多包涵。
(师带头鼓掌)王盈盈:我写的是小说。
不过有点短,请各位多提宝贵意见。
王盈盈(一遍在投影仪上打出原稿,一遍大声念):今天家里又断粮了,这可怎么办呢?我一遍低头走着一边在心里嘀咕。
突然前面传来敲锣打鼓的声音,连忙前去观看。
只见人们都喜气洋洋的围在一起,大声议论着什么。
什么?官军收复蓟北了?耶!太好了!太好了!我听到这个消息,激动得几乎蹦了起来,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滚落在衣服上。
连忙跑回家去将这个好消息告诉家人,一进家门,只见妻子为没有米做饭发愁呢!我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回老家回老家!官军收复蓟北了!我们可以回河南老家了!”说完连忙手忙脚乱地收拾桌子上的书,激动得都快发狂了。
我一面大声唱着歌一面让妻子给自己拿酒喝,大好的春光正好伴随自己回家乡,心里怎么不着急呢?得赶快去订船票,坐着轻快的小船,从巴峡飞快地穿过巫峡,到了襄阳就直奔洛阳。
真是太棒了!师:大家说他们王盈盈写得好不好?好在哪里?还有没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刘芮:王盈盈对诗意理解得很好,就是细节描写太少了,如果我写的话一定把全家人激动的情景写得详细一些。
刘苗苗:应该将杜甫心里怎么想的再写得详细一些。
冯君生:他老婆(生笑)听到这个好消息竟然什么都不说?那不成了傻子了吗?(生大笑,课堂在笑声和自由的吟诵声中结束)篇章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按住Ctrl键点此返回目录】一、揭诗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的另一首诗,(板书课题)谁来读读诗题。
介绍写作背景。
听到这个消息(指的是诗题中的什么),写下了这首诗。
再读诗题。
这个消息能给诗人带来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诗,读读这首诗。
二、解诗意。
自由读诗2分钟,要求把诗读正确通顺,读出节奏和韵味。
解决“衣裳”“妻子”“漫卷”再读诗歌,你读出了什么感觉?读出感觉了没有,把这种感觉带进去读读三、悟诗情。
能用一个词说说你的感觉吗?(喜)请生读一读全诗。
当有孩子说读出了喜的感觉,问:“有几个也读出了喜的感觉?”诗中的哪些词带给你这样的感觉?1、体会诗人的喜:抓住诗中的一些动词来说。
涕泪男儿有泪不轻掸啊,只有在大悲大喜之时才会流泪,还是偷偷地流,可是诗人一个温文尔雅的诗人却涕泪满衣,这眼泪是—一个诗人的泪更是一个男人的泪。
读一二两句诗这眼泪是高兴到了极点,是喜极而泣的泪水啊。
读这两句诗。
漫卷杜甫是个读书人,读书人可是爱书如命的,可是此时却是随意地卷起自已的书,他想干什么?他想收拾行装,回家啊。
读三四两句诗放歌引吭高歌纵酒开怀畅饮还乡青春作伴诗人当时已经52岁了,却还要放歌,纵酒,青春伴还乡,你看到的还是一个52岁的诗人吗?诗人是人老心不老啊。
缘于听到了这个喜迅。
读四五两句诗。
诗人回乡的路远吗?哪两句诗是写诗人回乡路的?生读。
出示地图:从梓州到洛阳少说也要走半把月,你感受到远吗?再读读诗句。
诗人漫长的回乡路,诗人只用了十四个字就走完了,所经之地在诗中是一晃而过,遥遥旅程也只是一穿,一下,一向而已。
可见诗人心情是多么的畅快。
再读诗句。
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诗人的这份喜悦吧!齐读全诗。
2、体会诗人曾经的愁:抓住“却看妻子愁何在”刚才从诗中我们读到了诗人的喜极而泣,喜极而狂,你还读出别的感觉吗?(愁或悲)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却看妻子愁何在)何在说明了妻子和儿女曾经的愁,曾经有什么愁呢?出示补充材料:这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得出有家不能回,饥饿,背井离乡,困苦不堪)而如今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人马上可以回家乡洛阳啦,那里有田地,那里有亲人,那里有朋友,这是一家之喜啊!所以诗人——读全诗。
这喜仅仅只是诗人一家之喜吗?补充课外资料:如果你就是那乳下孙,如果你就是那个征战的男儿,如果你就是那个妻子,如果你就生活在一千多年前…… 如今听到官军收河南河北,此时你最想干什么?老百姓再也不用流离失所了,男儿们再也不用征战了,母亲们再也不用忍受失去儿子的痛苦啦,国家也安定了,这是一国之喜啊!双喜临门,诗人能不喜欲狂吗?再读全诗。
国喜则家喜,国忧则家忧,诗人的命运总是和国家和人民联系在一起,他的一生总是颠沛流离,忧国忧民,所以他的诗风沉郁顿挫。
唯独此诗一改过去诗风被后人称为生平第一快诗,你感受到了快吗?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希望教师多提宝贵意见,帮助我了解自己的课!谢谢!--------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