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赏析

合集下载

闻官军收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

闻官军收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

闻官军收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一、背景介绍《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中原地区饱受战乱之苦。

公元763年,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地区,杜甫获悉此事,欣喜之余,写下这首诗篇。

诗中展现了杜甫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对战乱中受苦百姓的同情,以及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二、诗歌内容解析诗的开篇,“剑外忽传收蓟北”,展现了杜甫突然听到官军收复蓟北的好消息,心情激动。

接下来的“初闻涕泪满衣裳”,表达了诗人对战乱中受苦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对国家安危的担忧。

第三句“却看妻子愁何在”,描绘了战乱结束后家庭生活的美好愿景。

最后一句“漫卷诗书喜欲狂”,则展现了杜甫对学术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艺术特点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情感真挚:杜甫在诗中毫无掩饰地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百姓的关爱之情,以及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2.结构紧凑:诗的四句分别描述了杜甫听到好消息时的激动、同情、美好愿景和热爱生活的心态,层次分明,紧密相连。

3.语言优美:诗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描绘手法,如“剑外忽传收蓟北”、“却看妻子愁何在”等,语言简练、韵味悠长。

四、诗句欣赏与借鉴这首诗描绘了战乱结束后人们喜悦的心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欣赏和借鉴:1.情感表达:诗中杜甫真挚的情感让人感受到他对国家、百姓的关爱,我们可以学习他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的品质。

2.结构布局:诗的结构紧凑,层次分明,我们可以借鉴这种布局手法,使自己的作品更具条理。

3.语言运用:杜甫在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描绘手法,使诗句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我们可以学习这种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杜甫唐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

杜甫唐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

杜甫唐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一首反映战争惨状的诗歌。

本文将从诗歌的时代背景、诗歌构思、诗歌思想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时代背景
杜甫的这首诗歌,反映的是唐末年间北方军阀混战的惨状。

唐朝末年,中原出现了多个割据势力,如河东李光地、河北朱全忠、陕西王建等,他们互相攻伐,导致百姓流离失所、生灵涂炭。

二、诗歌构思
本诗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分描写开封城内百姓的惨状,下部分描写北方军阀争夺地盘的悲剧。

第一句“尺布斗粟米如山积”描绘了官府救灾物资的匮乏,民众生活贫困困苦。

第二句“遍地饥鸡野人肉”描绘了百姓饥荒的状况,顿使人想起《青囊经》里“饿殍遍野”的惨状。

第三、四句“何处不投石成河、千载谁堪百战雄”则表达了民众对于战争的厌恶和辛酸,反映出他们的深情厚爱和对于和平的渴望。

三、诗歌思想
本诗反映了杜甫的爱国思想和良知之声。

他深刻认识到当时社会的黑暗,反对军阀割据,追求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和谐。

本诗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千载谁堪百战雄”,强调了和平的重要性和战争的惨状。

总之,杜甫通过这首诗歌,展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忧患和对和平的热爱。

本诗在杜甫的诗歌创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杜甫人道主义思想的典型体现。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译文及赏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译文及赏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译文及赏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译文及赏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译文及赏析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译文及注释译文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

高兴之余,泪满衣裳。

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

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

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注释⑴闻:听说。

官军:指唐朝军队。

⑵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

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⑶涕:眼泪。

⑷却看:回头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⑸漫卷(juǎn)诗书喜欲狂:胡乱地卷起。

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

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⑹放歌:放声高歌。

须:应当。

纵酒:开怀痛饮。

⑺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

作伴:与妻儿一同。

⑻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

⑼便:就的意思。

襄阳:今属湖北。

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杜甫在这首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

”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

“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

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

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

“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

“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

然而痛定思痛,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歌鉴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歌鉴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歌鉴赏《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歌鉴赏《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歌鉴赏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释1、却看:回看。

2、愁何在:不再愁。

3、漫卷:随手卷起。

古代诗文皆写在卷子上。

4、青春句:意谓春光明媚,鸟语花香,还乡时并不寂寞。

5、即从两句:想像中还乡路线,即出峡东下,由水路抵襄阳,然后由陆路向洛阳。

此诗句末有自注云:“余有田园在东京。

”(指洛阳)。

巴峡:四川东北部巴江中之峡。

巫峡:在今四川巫山县东,长江三峡之一。

襄阳:今属湖北。

译文在剑南忽然传说,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悲喜交集,涕泪沾满了衣裳。

回头看看妻子儿女,忧愁不知去向?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光得快要发狂!白天我要开怀痛饮,放声纵情歌唱;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

仿佛觉得,我已从巴峡穿过了巫峡;很快便到了襄阳,旋即又奔向洛阳。

赏析这是一首叙事抒情诗,代宗广德元年(763)春作于梓州。

延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

作者喜闻蓟北光复,想到可以挈眷还乡,喜极而涕,这种激情是人所共有的。

全诗毫无半点饰,情真意切。

读了这首诗,我们可以想象作者当时对着妻儿侃侃讲述捷报,手舞足蹈,惊喜欲狂的神态。

因此,历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这首诗。

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称赞它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歌鉴赏2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诗鉴赏这首诗是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杜甫寓居在梓州(今四川省三台县)时所作。

这年正月,安史叛军头子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持续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暂告结束,河南河北相继收复。

当时携家带眷流落在梓州的杜甫,听到唐军的胜利消息,喜不自禁,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文及分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文及分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文及分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全诗如下: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的背景是安史之乱结束,唐军收复失地,诗人杜甫在流落四川时听闻这个喜讯,心中充满了喜悦和激动,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剑门关外,忽然传来官军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这个喜讯,诗人激动得泪水沾满了衣裳。

这开篇两句,直接点明了主题,一个“忽”字,写出了消息的突然传来,让人猝不及防。

而“涕泪满衣裳”则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喜极而泣的神态,那种长期积压在心中的忧愁和痛苦,在这一刻得到了释放。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回头看看妻子和儿女,他们的忧愁不知哪里去了,诗人胡乱地卷起诗书,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这里通过描写家人的神态变化,进一步烘托出诗人的喜悦之情。

之前的愁苦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欢乐。

“漫卷诗书”这一动作,将诗人的兴奋和迫不及待表现得淋漓尽致。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在晴朗的日子里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明媚的春光结伴返回故乡。

这两句展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对归乡的急切渴望。

“放歌”“纵酒”是诗人情绪的宣泄,而“青春作伴”则给归乡之旅增添了一份美好的憧憬。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即刻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经过襄阳直奔洛阳。

这最后的两句,诗人展开了想象,描绘出归乡的路线,体现了他归心似箭的心情。

一连串的地名,快速地闪过,仿佛诗人已经踏上了归程,那种急切的心情跃然纸上。

整首诗情感真挚,节奏明快,一气呵成。

诗人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将自己听到捷报后的喜悦、激动以及对归乡的期盼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艺术手法上来看,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前半部分描写了诗人听到喜讯时的激动和家人的喜悦,与之前的愁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胜利带来的巨大变化。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翻译及赏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翻译及赏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翻译及赏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本诗主要叙写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十分的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的事。

抒发诗人无法抑制的胜利喜悦与还乡快意,表现了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表达了诗人博大的爱国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代: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译文剑外忽然传来收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时涕泪满衣裳。

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

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

就从巴峡再穿过巫峡,经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注释闻:听说。

官军:指唐朝军队。

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

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涕:眼泪。

却看:回头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漫卷(juǎn)诗书喜欲狂:胡乱地卷起。

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

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放歌:放声高歌。

须:应当。

纵酒:开怀痛饮。

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

作伴:与妻儿一同。

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

便:就的意思。

襄阳:今属湖北。

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创作背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公元763年(广德元年)春天,那时杜甫52岁。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作者听到这个消息后欣喜若狂,写下此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

“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

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

唐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注释及赏析

唐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注释及赏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代: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译文及注释译文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

高兴之余,泪满衣裳。

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

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

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注释⑴闻:听说。

官军:指唐朝军队。

⑵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

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⑶涕:眼泪。

⑷却看:回头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⑸漫卷(juǎn)诗书喜欲狂:胡乱地卷起。

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

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⑹放歌:放声高歌。

须:应当。

纵酒:开怀痛饮。

⑺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

作伴:与妻儿一同。

⑻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

⑼便:就的意思。

襄阳:今属湖北。

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创作背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天,那时杜甫52岁。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至此,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

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诗人,当时正流落在四川。

他听闻消息后,欣喜若狂,恨不得马上回到和平、安定的家乡。

赏析杜甫在这首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

”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

“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

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

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翻译赏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翻译赏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翻译赏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家家阖户皆应战。

愁闻一夜发三川,胆落龙门泪满川。

当朝已过三十载,幸逢岁稔九华年。

欲写彭城应接处,先悲庐山谪仙颜。

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人人都赶去应战。

听说一夜间发动了三个军区,胆战心惊哭泣满脸。

我这朝代已经过去了三十年,幸遇到人丰收的九华年。

我想写彭城应接的情景,但我先要把因为庐山谪居而悲伤的感受倾诉出来。

此意应在当晚闻到消息后,对疆土上一片动荡的状态感慨万千。

作者以庐山谪仙颜自居,与中国境内的局势相比,深受其动荡动之于情的影响,苦涩的悲伤化为一泓感怀。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化险为夷,心系国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瞧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词释义】
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

河南河北:唐代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

公元763年被官军收复。

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

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

蓟北:今河北北部一带,就是叛军的老巢。

妻子:妻子与孩子。

漫卷:胡乱卷起。

指高兴得不能读书了。

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纵酒:纵情饮酒。

巴峡:当在嘉陵江上游(长江三峡之一)。

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在今四川湖北交界处。

襄阳:今属湖北。

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放歌:放声高歌。

【参考译文】
在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
乍听到止不住的泪水洒满了衣裳。

回头瞧夫人与孩子都没有了愁容,
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禁得欣喜若狂。

白日里引吭高歌且纵情饮酒,
明媚的春光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

立即动身走巴峡穿巫峡,然后经襄阳而转向那旧都洛阳。

【摘要题解】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史朝义兵败自
杀,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
官军收复,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才彻底平息。

当时诗人杜甫正携着妻子流落在四川梓州,听到这一胜利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含蓄蕴藉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

【文本赏析】
“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

“初闻”紧承“忽传”。

“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就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现。

“喜欲狂”,这就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更高洪峰。

“却瞧妻子”、“漫卷诗书”,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就是愁眉苦脸,而就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

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自己的喜,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日”,点出人已到了老年。

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就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

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

“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

想到这里,又怎能不“喜欲狂”!尾联写“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鼓翼而飞,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

试想,“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多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一闪而过。

此时作者情感宣泄如奔流直下,语言明快爽朗,率性而写,不作妆饰,句句有喜色,被清人浦起龙称为老杜“生平第一快诗”。

【佳句集锦】
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3、露从今夜白,月就是故乡明。

——《月夜忆舍弟》
4、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5、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戏为六绝句》
6、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江村》
7、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8、桃花细逐扬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曲江对酒》
【推荐阅读】
“三别”“三吏”《哀江头》《兵车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