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营销失利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经典营销失败案例

经典营销失败案例

经典营销失败案例1.新可口可乐(1985年)1985年,可口可乐推出了“新可口可乐”(New Coke),试图取代原有的可口可乐配方。

这个决策是由可口可乐公司在进行市场研究后做出的,研究表明消费者对新配方的味道更为接受。

然而,新可口可乐在推出后迅速遭到了广大消费者的抵制和批评。

消费者强烈关联着原有的可口可乐品牌和传统的味道,对新可口可乐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反应。

在面临消费者的抵制后,可口可乐公司不得不重新投入生产原有的可口可乐,并将其重新命名为“可口可乐经典”(Coca-Cola Classic)以区别于新可口可乐。

这个失败案例表明了重要性的品牌情感连接和消费者对于传统产品和品牌形象的熟悉和信任。

2.白云山退烧贴(2024年)2024年,白云山(中国的一家医药公司)推出了一款名为“退烧贴”的产品。

该产品宣称可以通过在额头上敷贴来降低体温和减轻感冒症状。

然而,该产品在市场推出后迅速引发争议。

有消费者质疑该产品的疗效和安全性,并担心可能造成额头过敏或皮肤疼痛的副作用。

随后,白云山在面临舆论压力后不得不召回了退烧贴并停止销售。

这个案例反映了在医疗行业中,产品的科学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并且消费者对于健康问题有很高的关注度。

3.快乐水(2024年)2024年,百事可乐推出了一款名为“快乐水”(PepsiCo’s Bubly)的碳酸饮料。

然而,市场对于该产品的反应却不如预期。

快乐水的产品和包装设计与竞争对手百事可乐旗下的“百事可乐”品牌相似,导致消费者容易混淆两者。

这导致消费者对快乐水的认知度较低,销量不如预期。

这个案例表明了在推出新品牌或产品时,与已有品牌和产品的区分度非常重要。

4.香港迪士尼乐园(2005年)2005年,香港迪士尼乐园在香港正式开幕。

然而,在开幕后的一段时间内,乐园面临低迷的入园人数和收入。

原因之一是香港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城市,人们习惯于庆祝各种不同的节日,而乐园在回到美国经营者的决策下,只庆祝美国的传统节日。

营销十大失败案例

营销十大失败案例

营销十大失败案例1三元牛奶:失守大本营案例主体:北京三元牛奶失败关键:大本营失守,本钱控制乏力市场结局:三元曾经在大本营北京退居第三,而在巅峰时期,三元曾占据了北京市场的8成。

此消彼长。

中国奶业的市场规模在近年已没了迸发性的增幅,而在面对主要的对手——蒙牛、伊利的凌厉攻势下,竞争乏力,三元2004年在大本营的失利是肯定的。

而最近,产品涨价——三元希望借此来摆脱盈余困境的险招,有能够成为三元新一轮市场份额下滑的末尾。

营销事情回放:2004年,北京市场的乳业格式曾经发作庞大变化。

2004年10月,北京三元牛奶曾经在大本营北京市场上退居第三,排在蒙牛、伊利之后,而在巅峰时期,三元曾占据了北京市场的8成,即使是2003年,三元也有超越50%的市场份额。

大本营失守以及本钱控制乏力,使得三元利润大幅下滑。

三元股份第三季度的季报披露,2004年1~9月,该公司的营业利润为负5439万元。

2004年12月22日,郭维健因业绩缘由,辞去三元股份董事总经理职位。

此消彼长。

市场规模在近年已没有太大的增幅,而面对主要对手——蒙牛、伊利的凌厉攻势,竞争乏力,三元在大本营的失利是肯定的。

败笔解析:品牌力不如对手国度统计局的资料显示,近几年来,我国城镇居民乳品消费增长幅度都在20%以上,而经过几年的高速增长后,增幅将相对放缓。

在这种背景下,蒙牛、伊利等行业巨头加大了营销力度。

无论是广告投入还是促销力度,以及公关事情的炒作,蒙牛、伊利等企业都不遗余力、相互攀比,但与蒙牛、伊利等明晰的品牌定位、弱小的品牌塑造攻势相比,三元要差很多。

营销专家李光斗以为,近几年,三元品牌定位比拟模糊,摇晃在〝北京人的牛奶〞和〝新颖牛奶〞等概念之间。

而品牌定位的模糊,招致品牌传达效果的削弱,抚慰企业增加品牌传达活动。

2004年,即使是在三元的大本营——北京市场上也很少可以看到三元的广告。

三元品牌的忠实度降高攀在道理之中了。

价钱缺乏竞争力经过抵消费者的调查,李光斗发现:乳品属于价钱敏感型商品。

十大营销失利案例分析

十大营销失利案例分析

十大营销失利案例分析2002年中国市场上显现的不仅仅是成功案例,为数众多的不成功案例具有更强的戒备意义。

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证明中国市场并不完全是〝流着牛奶与蜜的迦南地〞。

一.爱立信手机:反应迟缓,屡失良机2001年10月,索尼手机和爱立信手机合并的时候,双方高层为那个合资公司制定了高远目标——5年内成为移动多媒体产品业界全球第一。

爱立信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前柯德川在合并时表示:〝爱立信和索尼强强联手、互有所长。

这家合资公司在世界通信业向移动互联网迈进的进展中将处于独一无二的领导地位。

〞然而互补性在合资公司成立的前一年半时刻内并没有显现出来。

倒是2003年2月传出消息,曾为索尼爱立信手机的合并描下美好蓝图的柯德川黯然下课,间接证明索尼爱立信的合并,并未达到理想成效。

市场研究机构提供的数据更是证实索尼爱立信手机市场表现专门糟糕。

2002年3季度,索尼爱立信全球销量比2001年同期两公司的销量下降约40%,而同期却成了诺基亚和摩托罗拉的丰收之期。

在全球最大的中国手机市场上,2002年国产手机迅速崛起。

相比迅速崛起的波导、TCL、厦新等本土新贵,曾经占据中国市场30%份额的爱立信手机表现惨不忍睹——研究数据显示,爱立信的市场占有率自去年年底的11%降至6月底的2%不到。

索尼爱立信如何了?反应速度慢、工作效率低下、缺乏明确的市场应对措施是其糟糕表现的要紧缘故。

在手机差不多完全成为时尚产品的今天,新机型和新概念产品必须不断推出,才能保持住市场领先地位。

而索尼爱立信2002年推出的新机型数量偏少;其推出换代概念产品的速度也严峻滞后。

以拍照手机为例,曾被爱立信寄以厚望的T800已成业界笑柄,其上市日期一推再推,直到今天还没能在中国正式上市,与此形成鲜亮对比的是,甚至国内的一些二线手机厂商都差不多推出了同类产品。

在中国市场上,面对急速崛起的本土新贵,处于磨合期的索尼爱立信不但没有采取应对措施,更几乎停止了其市场宣传工作,销量急速下滑并不惊奇。

失败的品牌营销案例

失败的品牌营销案例

失败的品牌营销案例1. Pepsi在1992年举办的“Number Fever”(号码热)活动中的失败。

在该活动中,Pepsi在瓶盖上印上数字,消费者可以通过匹配数字来赢取奖品。

然而,一个数字“349”被错误地印制在了数百万瓶的瓶盖上,导致了抗议和暴力事件的发生。

Pepsi最终被迫取消活动,并付出了巨额赔偿金。

2. 红牛在2009年举办的“红牛击倒世界”(Red Bull Flugtag)活动中的失败。

该活动是一场飞行比赛,在参赛者自制的飞行器上从高处跳水。

然而,在加州的一场比赛中,参赛者的一架飞行器失控,导致两名观众受伤。

这一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给公司形象带来了巨大负面影响。

3. 高露洁推出的“高露洁全面牙齿美白计划”在中国的失败。

该品牌广告宣称使用产品能够立即让牙齿变得更白,但实际效果并不如宣传所述。

消费者对该产品的效果表示怀疑,并开始抵制该品牌的产品。

高露洁作为一个全球知名的牙膏品牌,此次营销失败影响了其在中国市场的声誉。

4. Pampers在中国推出的“护舒宝”品牌,以卫生巾的名称命名。

然而,在中国,卫生巾通常称为“卫生棉条”,“护舒宝”这个名称并不为消费者所熟知。

加上该品牌在市场定位上和消费者需求存在差异,导致了销售不佳和品牌知名度低下。

5. 赛百味(Subway)在2015年的“鸡肉真实故事”(Chicken Real Story)广告中的失败。

该广告宣称赛百味的鸡肉含有100%的鸡肉,但经过测试后发现,其中只有50%的鸡肉,其余的成分为大豆蛋白。

这一事实被消费者和竞争对手揭露后,赛百味不得不撤回广告并向消费者道歉,对其信誉造成了一定影响。

中国知名企业营销失败案例

中国知名企业营销失败案例

中国知名企业营销失败案例“巨人”倒下、“太阳神”下山、“飞龙”落地、“标王”破产,一大批知名企业被营销危机和营销失败笼罩,过去曾是领导市场潮流风云企业,而现在却陷入亏损甚至破产的困境。

山东的秦池、三株、广东的爱多、健力宝、万家乐、白云山、科龙、珠海的巨人、深圳的康佳、重庆的奥妮、河南的亚细亚、东北的延生护宝、河北的春都、四川的长虹、陕西的505、长岭等,无一不是盛极一时的中国知名企业,如今都纷纷因各种营销危机陷于困境。

纵观中国营销市场,可见大有营销失败的企业。

案例1:长虹、康佳—价格大战中的牺牲者从89年长虹发动第一次彩电价格战开始,价格大战就成了许多企业的唯一营销工具。

彩电价格大战、空调价格大战、出境旅游价格大战,机票打折大战等等各类价格战五花八门。

据中国市场研究专家卢泰宏等人的调查,卷入价格大战的行业有家电业、服装业、零售业,民航业、运输业、旅游业、汽车业、通信业、餐饮业,出版业以及生产资料业等11个领域。

在这些价格大战中,一些是使不正常的价格归于合理的正常降价,如汽车价格战,而更多的则是恶性价格战。

像彩电价格战,导致的是全行业亏损;出境旅游价格战,甚至打到了“零团费”,不仅引发了大量的争端,而且还严重破坏了市场秩序。

仅以彩电为例,就可看出恶性价格战的危害。

中国彩电行业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四川长虹,曾是中国家电土国领袖和股票,市场龙头,因为自己发动的一连串价格战,使长虹陷入了营销危机之中,一时难于自拔。

如今不得不把中国电子百强头把交椅拱手让给了联想,家电品牌价值第一的位置让给了海尔。

不仅让出了中国家电市场的领导权,也使自己的股票利润由最高时每股收益达2.97元,降到2001年中报每股收益仅l分钱,下降了差不多三百倍,让人感到长虹大势己去。

2001年6月7日,复出后的长虹总裁倪润峰公开对媒体宣称:“长虹病得不轻”!’他说:“长虹高速发展的背后,忽视了不少问题,使得长虹近两年走入低谷”。

长虹病在何处?长虹高速度发展的背后究竟忽视了什么问题使长虹近两年走入低谷?倪润峰可能有自己的答案,但笔者认为,盲目的价格战不能不说是重要原因。

营销十大失败案例

营销十大失败案例

营销十大失败案例
一、搜狐对百度的“报复性”营销
搜狐致力于将引擎功能作为一种营销手段,其推出的“报复性”营销
活动,本来是为了对抗百度弹出广告的干扰。

却在瞬间引发了大量的热议、嘲讽、指责与嘲弄,最终引发了官司,双方都最终收获空手而归。

该次搜狐的营销活动虽然具有一定新意,但是由于没有全面考虑消费
者的心理和行为,以至无法达到预期的营销效果,最终使得搜狐深陷困境,也让该次“报复性”营销活动付诸东流。

二、联想“被人讨厌”营销
联想公司于2024年发起了一次“被人讨厌”营销活动,即在社交平
台上发起“谁来拯救联想,联想被人讨厌了”的讨论,鼓励消费者发表自
己眼中的“可爱”“讨厌”品牌。

然而,这次营销活动在短时间内就引发
了消费者的市场反响,招致了强烈的负面评价,最终也被社会舆论淹没。

该次营销活动,由于消费者对“被人讨厌”这一话题过于敏感与抵触,令联想遭受到大量的热议抨击,从而导致其营销活动失败,也使这次营销
活动彻底收场。

三、 NoticeBored家居商店的宽带促销活动
NoticeBored家居商店尝试推出一次宽带促销活动。

年度十大营销败笔

年度十大营销败笔

年度十大营销败笔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营销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多样化。

每年,企业力图通过各种营销手段来吸引消费者的关注和购买。

然而,有些企业的营销策略却失败了。

本文将介绍年度十大营销败笔,希望对营销人员有所启示。

1. 科技公司的虚假广告在2019年,科技公司的虚假广告成为了人们谴责的对象之一。

Facebook、YouTube和Amazon等公司在推广中使用了虚假或误导性的广告。

例如,Amazon在2019年表示,其产品Echo Dot Kids Edition可以自动地过滤掉不适合孩子的内容,但实际上这个功能存在缺陷。

这些虚假广告对消费者产生了不良影响,而这些公司也因此受到了处罚。

2. 营销策略不当一些公司在选择营销策略时没有考虑到受众和市场,导致了营销失败。

比如,2019年Pepsi推出的广告中,一名黑人模特在穿过警察密集的人群时拿起一瓶Pepsi送给了一名警察,使得警察撇开了一旁的事情,确立了他与黑人姑娘之间的友谊。

这则广告遭到了社会的抨击,认为Pepsi试图利用美国的种族问题来推销自己的产品。

3. “去行政化”运动的滥用在2019年,许多品牌试图以“去行政化”(De-Cluttering)来吸引消费者的关注。

然而,一些品牌滥用这个策略,结果是让消费者失去了对它们的关注。

例如,MVMT Watches的广告中展示了一名模特带着手表在时间凝滞的背景下跳跃,但这只让人感到困惑而不是吸引人的注意力。

4. 恶俗或无聊的营销有些品牌试图以恶俗或无聊的方式来引起消费者的兴趣,然而这往往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例如,Gillette 2019年的一则广告中,通过描绘男性的糟糕行为来鼓励男性更积极地支持女性权益,但很多男性却对这种营销方式感到不悦,甚至有些人表示不再使用Gillette的产品。

5. 微信直播的滥用中国很多品牌和商家都开始使用微信直播来销售自己的产品,但一些商家滥用了这个功能,通过虚假宣传和欺骗来吸引消费者的关注。

过度营销案例

过度营销案例

过度营销案例过度营销是指企业或个人在推广产品或服务时,使用过于激烈、过分夸大、甚至误导性的手段和方式,以达到销售目的的行为。

下面列举了10个过度营销案例。

1. 虚假宣传:某公司宣称他们的产品可以短时间内让消费者减肥10斤以上,但实际效果却不明显。

这种虚假宣传误导了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感产生了负面影响。

2. 不实承诺:某家电商网站在促销活动中承诺购买某款电视机,送一台高端手机,但实际上并没有提供手机赠送。

这种行为让消费者感到被欺骗,对该电商网站产生了不信任感。

3. 强制销售:某汽车销售商在售后保养时,强制消费者购买高价的保养套餐,否则就不提供保修服务。

这种强制销售行为让消费者感到被迫消费,对该销售商产生了不满。

4. 广告轰炸:某手机品牌在电视、网络、报纸等渠道大量投放广告,频繁出现在用户的视线中,甚至不顾用户的需求和反感,给用户带来了困扰和厌烦。

5. 电话骚扰:某保险公司通过购买用户个人信息,频繁打电话给用户推销保险产品,打扰了用户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6. 虚假评论:某餐饮企业雇佣人员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发布虚假的好评,夸大了自家产品的质量和口碑,误导了消费者。

7. 低价陷阱:某电商网站宣传某款商品特价促销,但实际上库存极为有限,只是为了吸引消费者进入网站购买其他商品。

8. 整容美容行业的过度承诺:某整容医院宣称他们的手术可以让消费者短时间内变得如明星般美丽,但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这种过度承诺误导了消费者的期望,造成了心理和经济上的损失。

9. 虚构用户评价:某手机品牌在电商平台上发布虚构的用户评价,将负面评价删除或隐藏,让消费者产生了对产品的误导。

10. 误导性广告:某化妆品品牌宣称他们的产品可以使消费者的皮肤由黑变白,实际上这种效果是不可能实现的。

这种误导性广告给消费者带来了不必要的期望和经济损失。

以上是10个典型的过度营销案例。

过度营销不仅会给消费者带来负面影响,也会损害企业的信誉和形象。

因此,企业在推广产品或服务时应遵守诚信原则,避免使用过度营销手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2年十大营销失利案例2002年中国市场上出现的不仅仅是成功案例,为数众多的不成功案例具有更强的警戒意义。

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证明中国市场并不完全是“流着牛奶与蜜的迦南地”。

一.爱立信手机:反应迟缓,屡失良机2001年10月,索尼手机和爱立信手机合并的时候,双方高层为这个合资公司制定了高远目标——5年内成为移动多媒体产品业界全球第一。

爱立信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前柯德川在合并时表示:“爱立信和索尼强强联手、互有所长。

这家合资公司在世界通信业向移动互联网迈进的发展中将处于独一无二的领导地位。

”然而互补性在合资公司成立的前一年半时间内并没有显现出来。

倒是2003年2月传出消息,曾为索尼爱立信手机的合并描下美好蓝图的柯德川黯然下课,间接证明索尼爱立信的合并,并未达到理想效果。

市场研究机构提供的数据更是证实索尼爱立信手机市场表现异常糟糕。

2002年3季度,索尼爱立信全球销量比2001年同期两公司的销量下降约40%,而同期却成了诺基亚和摩托罗拉的丰收之期。

在全球最大的中国手机市场上,2002年国产手机迅速崛起。

相比迅速崛起的波导、TCL、厦新等本土新贵,曾经占据中国市场30%份额的爱立信手机表现惨不忍睹——研究数据显示,爱立信的市场占有率自去年年底的11%降至6月底的2%不到。

索尼爱立信怎么了?反应速度慢、工作效率低下、缺乏明确的市场应对措施是其糟糕表现的主要原因。

在手机已经完全成为时尚产品的今天,新机型和新概念产品必须不断推出,才能保持住市场领先地位。

而索尼爱立信2002年推出的新机型数量偏少;其推出换代概念产品的速度也严重滞后。

以拍照手机为例,曾被爱立信寄以厚望的T800已成业界笑柄,其上市日期一推再推,直到今天还没能在中国正式上市,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甚至国内的一些二线手机厂商都已经推出了同类产品。

在中国市场上,面对急速崛起的本土新贵,处于磨合期的索尼爱立信不但没有采取应对措施,更几乎停止了其市场宣传工作,销量急速下滑并不奇怪。

效率低下、反应迟缓,也许正是是索尼爱立信手机在2002年败走麦城的原因。

2003年索尼爱立信已把占据10%全球市场占有率当作了目标,能否实现,似乎不容乐观。

点评:面对迅速变化的市场,应该用更快的速度去应对变化。

爱立信手机的溃败是对其效率低下、反映迟缓的惩罚。

爱立信能够重获消费者、经销商的信心吗?爱立信已经没有任何可以借重的东西了,除了表现得比竞争对手更有效率。

二.乐华彩电:渠道激变酿悲剧在不停的价格战攻势下,家电行业飞速进入战国时代。

家电行业通过激烈的价格战,形成了专业家电连锁终端商,规模厂家出现,导致行业整体利润率不断下降,行业进入微利时代。

这时候,在大厂家和强势终端的共同挤压下,中小家电厂家的日子愈发艰难。

怎样降低成本,怎样更多获取利润就成了家电行业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曾为本土家电厂家建功立业的自建渠道就成了它们“不能承受之重”,渠道变革遂提上日程。

2002年乐华彩电扮演了彩电渠道变革的急先锋。

乐华渠道改革的核心是全面推行“代理制”。

为了完成从渠道自营制到代理制的根本转变,乐华首先对企业结构进行了调整,做好必要调整后,乐华开始了疾风暴雨式的渠道革命。

乐华一口气砍掉旗下30多家分公司以及办事处,同时乐华对其选定的代理商提出了严格要求:“现款拿货”。

从理论上分析,全面推行代理制后,厂家集中精力搞研发、品牌,代理商做渠道、分销、售后服务,因为现款现货,厂家提高了现金流转速度,还能够节省一大笔自营渠道的运营支出;可谓益处多多。

然而是否有经销商愿意加盟呢?对代理商来说,他们没有帐期、没有了厂家的终端和市场支持,风险和压力大增。

这样,代理制能否推行下去,就取决于企业的品牌和实力。

而作为二线彩电品牌,乐华彩电并不具备吸引经销商的足够实力和品牌资源。

从公开资料上看,乐华也估计到了这种情况。

乐华在调整渠道前预想,可以借助国内新出现的强力家电连锁终端进行销售,继而争取专业代理商加盟。

在这种思路下,乐华匆匆砍掉了自己自建渠道,从全国各大商场、超市中撤柜,并大量裁撤售后服务人员。

乐华的渠道激进很快让自己尝到了苦果。

强力家电连锁终端主要集中在一类二类城市,在这些城市中间,乐华彩电因为不具备强大品牌、对消费者吸引力不强,因此其销售额直线下降。

因为乐华彩电大量裁撤其售后服务人员,致使正常的售后服务不能提供,以广州为例,最多的时候,广州消费者协会一周就能接到消费者40多个对乐华彩电的投诉。

销量锐减切断了乐华彩电的现金流,售后问题则直接打击了消费者和终端商对乐华彩电的信心。

2002年11月,曾被乐华彩电寄予厚望的连锁家电销售商对乐华彩电丧失信心,北京国美率先对乐华撤柜,至此,乐华彩电无力回天。

从5月到11月,半年内乐华彩电就轰然坍塌。

乐华渠道变革失败的原因是,乐华推行的渠道革命太过激进,对于市场形势、代理商的反应、自身实力缺乏准确估计。

点评:没有比稳定的渠道更重要的了。

调整渠道失败比一次不成功的广告攻势风险要大得多,如果渠道不能不变,那么就必须保证在可行的前提下去逐步改变,而不应该推进激进的“休克疗法”。

三. 润妍:三年准备,一年败北世界著名消费品公司宝洁的营销能力早被营销界所传颂,但2002年宝洁在中国市场却打了败仗。

其推出的第一个针对中国市场的本土品牌——润妍洗发水一败涂地,短期内就黯然退市。

润妍洗发水的推出,是为了应对竞争对手对其持续不断发动的“植物”、“黑头发”概念进攻。

在“植物”、“黑发”等概念的进攻下,宝洁旗下产品被竞争对手贴上了“化学制品”、“非黑头发专用产品”的标签。

因为这些概念根植于部分消费者的头脑中,无法改变,因此面对这种攻击,宝洁无法还击。

为了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宝洁从1997年调整了其产品战略,宝洁决定为旗下产品中引入黑发和植物概念品牌。

在新策略的指引下,宝洁按照其一贯流程开始研发新产品。

从消费者到竞争对手,从名称到包装,宝洁处处把关试。

经过了长达3年的市场调查和概念测试,2000年润妍终于登上了起跑线。

而同是在2000年,联合利华推出了具有黑发植物概念的夏士莲品牌延伸产品——黑芝麻洗发水。

两年后,夏士莲的黑芝麻取代了奥妮百年润发留下的市场空白;而宝洁却对表现不佳的润妍丧失了信心,2001年5月收购同样以植物配方为概念的“伊卡璐”,于是宝洁推出的第一个本土品牌只能接受夭折命运。

润妍的失败和很多因素有关。

润妍采用和主流产品不同的剂型,需要经过洗发和润发两个步骤,这种产品在上世纪80年代曾是主流,但现在已经被2合1产品惯坏了的消费者,并不喜欢把洗头时间拖长一倍。

润妍把目标消费群体定位在高知识城市白领女性,而这个群体现在对黑头发并不感冒;针对该人群的高价格,又不能被黑头发目标消费群体接受;润妍还沿袭了飘柔等旧有强势品牌的价格体系,在这种价格体系下,经销商没有利润,又不能不做,但新品牌润妍并没有“压榨”经销商的资本,润妍的价格政策,导致经销商对其采取了抵制态度;润妍的概念推广比起夏士莲黑芝麻洗发水来,显得笨拙有余、锐利不足。

对于黑发概念,夏士莲通过强调自己的黑芝麻成分,让消费者由产品原料对产品功能产生天然联想,从而事半功倍,大大降低了概念传播难度;而润妍在传播时,似乎并没有强调首乌成分。

润妍在市场运作也存在严重失误。

在奥妮惨败、市场出现瞬间空白之际,比起规避风险来说,更重要的是用尽快的速度填补空白,但宝洁却把三年时间浪费在市场研究和概念测试上。

试想如果润妍能在奥妮败退的一年内推出,那么市场上恐怕早没有夏士莲黑芝麻的生存空间。

点评:宝洁的营销能力倍受营销界称赞,但润妍的失败却证明,宝洁僵化、低效率的营销流程,需要变得更有效率、更灵活,以便更好的适应中国市场。

四.第五季:资本高手的营销试验资本运作高手张海在入主健力宝之初,就利用媒体放出声来,要用10亿元为健力宝打造一个具有“神秘配方”的全新饮料品牌。

巨额推广费 + 神秘配方,这个新产品着实掉足媒体胃口。

2002年初,健力宝以3100万元获得中央电视台世界杯足球赛“赛事直播独家特约播出”权。

这就意味着,健力宝在世界杯期间,平均每天要为这个新品牌支出近100万元巨额广告费用。

世界杯开战,新品牌终于揭开面纱。

新品牌断然和健力宝运动饮料脱离关系,与以前健力宝用运动名人推广不同,新产品则给自己打上了时尚的标签,以迎合年轻消费者的口味。

在球赛直播开始前的黄金时段里,一群酷酷的跳着街舞的各种肤色的动感青年,很快就让第五季的广告语“现在流行第五季”广为人知。

资本高手张海给第五季投入的巨额推广费用、制造的媒体话题和电视广告等,无不预示新产品将有了一个美好开局。

但遗憾的是,良好的开局并没有带来理想销售效果。

与传统消费品先推单一产品,待单一产品拥有较好销量、建立起品牌后,逐步进行品牌延伸不同,张海团队在市场启动之初,就一股脑儿推出第五季的众多延伸产品,包括6大系列,30多个品种,产品类别横跨茶饮料、碳酸饮料、果汁、纯净水等,可谓一问世就是子孙满堂。

这种在导入期同时推广多产品、多型号的品牌策略,对于快速消费品来说,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第五季也不例外。

只要简单分析一下就会知道,同时推广多规格、多产品,因为无法判断那种产品更容易销售,厂家、渠道均只能平均分散,从而导致推广重点不明,进而形成巨额的库存,降低现金流转速度。

另外对于生产厂家来说,因为产品规格多、品类太多,也存在难以组织生产、销售管理困难等等问题。

在上市之初就强行多种型号产品,无疑是犯了基础错误。

由于健力宝多年来沿袭代销制,对于快速消费品非常重要的分销和终端管理,健力宝几乎无能为力。

在没有强力渠道、不能保证对终端的覆盖和控制的情况下,就草率进行广告轰炸,则是第五季犯下的第二个常识错误。

第五季代价错误的代价是,这个耗费数千万元推广的新品牌,尽管广告语路人皆知,但在不少地方,连走上货架的机会都没有。

“莫名其妙”是对第五季营销的最好评价。

点评:资本运作高手也许能够成为营销高手,但前提是尊重营销的规律。

五.长城电脑:人事变动何时了在过去的七年里,长城电脑平均每年都要撤换一名总经理,2003年可能也不例外。

2月10日长城计算机深圳股份有限公司(000066)总裁孙治成抵京,成立了一个7人“电脑整机业务领导小组”,孙治成自任“空降指挥部”的小组长,直接接管起了长城电脑业务。

而此时据长城电脑总经理吴庆生上任之时仅10个月时间。

尽管长城电脑2002年的年度报告要到4月中旬才能公布,但其2002年第三季度财报中透露,长城电脑2002年1到9月份的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及净利润分别比千年年同期下降了36.06%、53.84%及21.01%。

吴庆生上任时曾对媒体讲:“PC做成现在这个样子,已经没有什么好说的了,关键是能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将业绩冲上去。

”一年过后,业绩不能重振,,吴庆生去职如箭在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