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粪处理技术

合集下载

蚯蚓处理污泥方案

蚯蚓处理污泥方案

蚯蚓处理污泥方案污泥是指水处理过程中从原水中去除的污染物后产生的固体废物。

传统的处理方法有焚烧、掩埋、填埋等,这些方法都不太环保且成本较高。

蚯蚓处理污泥是一种新型的处理方式,它通过利用蚯蚓对污泥的生物处理能力,达到污泥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蚯蚓处理污泥方案,包括处理过程、优缺点以及应用案例等。

处理过程蚯蚓通过摄食污泥中的有机质,在其肠道内进行消化作用,产生蚯蚓排泄物,也称蚯蚓粪便。

蚯蚓排泄物中含有丰富的微生物和酶类,具有良好的肥料价值,可作为优质的有机肥料使用。

蚯蚓处理污泥的具体过程如下:1.选择适宜的蚯蚓种类,常用的有红蚯蚓、黑蚯蚓等。

2.将蚯蚓放入污泥中,蚯蚓将会在污泥中生长、活动和繁殖。

3.蚯蚓通过摄食污泥中的有机质,在体内进行消化作用,将有机废物转化为有机肥料。

4.收集蚯蚓排泄物,蚯蚓排泄物中含有的微生物和酶类可以促进植物生长。

5.处理完成后,蚯蚓可以被分离或继续在污泥中培养。

蚯蚓处理污泥具有以下优点:1.环保:蚯蚓处理污泥是一种生态环保的处理方式,不会产生二次污染。

2.资源化:通过蚯蚓处理后的污泥,可以转化为有机肥料,充分利用了资源。

3.成本低:相对于传统的处理方式,蚯蚓处理污泥的成本明显较低。

4.适用广:蚯蚓处理污泥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污泥,如市政污泥、工业稠泥等。

蚯蚓处理污泥也存在以下一些缺点:1.处理时间较长:相比传统方法,蚯蚓处理污泥的处理时间会更长。

2.过程受温度影响:蚯蚓的生长和活动需要适宜的环境温度,因此处理过程会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

3.一定的技术要求:蚯蚓处理污泥需要专业的技术支持,因此对操作人员要求较高。

蚯蚓处理污泥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类型的污泥处理中。

以下是一些案例:1.法国巴黎郊外城市尚蒂伊市已经开始使用蚯蚓来处理污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美国弗吉尼亚州罗克山市政府在处理污泥时采用蚯蚓,减少了排放的温室气体和成本。

3.欧盟对蚯蚓处理污泥进行了多项研究,认为蚯蚓处理污泥是一种经济、环保、可持续的处理方式。

浅析猪场粪便生物(蚯蚓)处理技术

浅析猪场粪便生物(蚯蚓)处理技术

43浅析猪场粪便生物(蚯蚓)处理技术李海静(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广洋湖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江苏扬州 225800)摘 要:蚯蚓生物具有多元化功能,每日啃食固体废物量最大时,为其自身重量。

蚯蚓基数在1亿条时,单日处理固体废物容量为50t,产蚯蚓粪20t。

本文简要介绍了蚯蚓生物处理技术的应用意义,并且提出了蚯蚓生物处理技术猪场粪便的应用,借助蚯蚓生物工程的优势,改善生态环境。

关键词:蚯蚓生物技术;畜禽;速效磷0 引言现阶段,国内畜禽每年产粪便不足40亿t,在畜禽养殖业日益发展的背景下,粪便产量仍有持续增加的可能性。

据统计,预计三年内,畜禽粪便年产将突破40亿t。

1 蚯蚓生物处理技术的应用意义1.1 禽畜粪便对自然生态带来的影响如若禽畜养殖业未充分开展禽畜粪的管理与处理工作,极易造成禽畜粪随意排放事件发生,破坏着区域水土环境,继而滋生各类有害病原菌,对人畜健康造成威胁。

禽畜粪便年产量在38亿t,此数据属于不完全统计,并且呈现稳步上涨趋势,造成禽畜粪便已然成为农村环境中较为核心的污染源,降低农村整体的生态环境质量。

1.2 蚯蚓与禽畜粪便含量对比蚯蚓生物具有多元化功能,每日啃食固体废物量最大时,为其自身重量。

蚯蚓基数在1亿条时,单日处理固体废物容量为50t,产蚯蚓粪20t。

为此,对比相同质量猪粪与蚯蚓粪的肥力,如表1所示。

表1 相同质量猪粪与蚯蚓粪的肥力对比项目有机质/%全氮/%全钾/%速效氮/mg·kg-1猪粪52.40.05 2.49.1蚯蚓粪46.50.08 2.615.4项目速效磷/mg·kg-1全磷/%速效钾/mg·kg-1猪粪219.7 2.118.7蚯蚓粪242.22.518.9由表1发现:蚯蚓粪在有机质含量方面,相比猪粪低了5.9%,全氮、全钾、全磷、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六个方面,均表现出优势,相比猪粪分别高出:0.03%、0.2%、0.4%、6.3%、22.5%、0.2%;蚯蚓粪的综合肥力相比猪粪更强;每一亿只蚯蚓,在消耗50t 猪粪时,产出20t 蚯蚓粪,有助于缓解自然环境中的粪便容纳压力,具有良好的生态效应;其中蚯蚓粪的速效磷含量相比猪粪高出22.5%,证明其肥力良好。

污泥的蚯蚓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污泥的蚯蚓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近年来 , 随着我国污水处 理能力的快速提高 , 污
泥量也 同步大 幅增加 。截至 2 1 年 2月 , 0 1 已建成 的
给污水 处理厂的运营带来 了沉重的负担 ,已无法适
应社会环境 的发展需要 。 因此 , 如何妥善处理污 泥已 经成 为一个 亟待解决 的问题。
污水处理厂 2 9 0 4座 , 污水 的年实际处理量为 2 0 1 1. 3 亿 吨[ 】 】 。根据《 中国污泥处理处置市场分析报告 (0 2 1 1
21 污泥蚯蚓处 理前后 的理化性质变化 .
中能吞食 大量有机物质 , 并将其 与土壤混合 , 过砂 通
囊 的机械研磨作 用和肠道 内的生物化学作 用进行分 解转化。蚯蚓的消化能力极强 , 其消化道能分泌 出蛋
蚯蚓能够消化 吸收污泥中的有机质 ,改善污泥 的各种理化性 质 , 消除污泥臭味 , 产生含有大 量微生
中药材 、 动物饵 料等 。研究 还表明[, 1 蚯蚓通 过皮肤 O l 进行呼 吸 , 氧含量很低 的情 况下也能 维持生存 , 在 因
此蚯蚓这种 独特 的生活方式 和强大的消化 能力为剩
杨健1 等利用 蚯蚓 生物滤池(B ) E F处理污水厂剩 余污 泥并与未投 加蚯蚓 的普 通生物滤 池(B) 的处 Cr
再 与土壤 中的矿 物质结合成高 度融合 的有机一 无机
复合体 , 最终 以蚯蚓粪 的形式 排 出。蚯蚓 粪含有大量 有 机质 、 腐植酸 , 、 、 氮 磷 钾等养 分 , 且含多种 酶 、 并 微
胡坚、 张智【 】 等人将城市污水厂的剩余污泥经 自
然渗滤 消化后 , 与芦 苇 、 蚓混合进 行堆肥 , 蚯 考察 了 污泥中氮元素形态的变化特征。 究结果表 明 , 研 蚯蚓 能加速 有机 氮的矿化 , 提高堆肥产 品的肥效 。 蚯蚓的

蚯蚓粪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蚯蚓粪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蚯蚓粪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随着人们对蚯蚓粪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蚯蚓粪不仅是蚯蚓的代谢废弃物,其在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产量、抑制植物病害和改善土壤肥力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

那么蚯蚓粪肥怎么施用?蚯蚓粪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有哪些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一般按1份蚯蚓粪、3份土壤的混合比例使用,适用于花卉、有机蔬菜种植等。

1、直接使用蚯蚓粪是天然的有机肥,是可以直接使用的,而且不会烧苗。

如果是直接使用纯蚯蚓粪不使用土壤,就需要保持蚯蚓粪的潮湿,这样让蚯蚓粪中的微生物大量繁殖有利于植物生长。

2、底施在耕地时可撒施于地表,然后翻入耕作层至犁底层,这样可使耕作层逐年加深,提高地力,每亩每年可施10立方米的蚯蚓粪。

集中深施主要用于林、果和某些深根性作物的栽培,栽树时树坑深度应比通常栽植的深20~30厘米,集中施入纯蚯蚓粪约30厘米厚,栽完后按常规方法覆土浇水。

追肥与底肥的用量比为3:7,对一般经济作物,每茬每亩用100~200千克蚯蚓粪;果树每亩每年200~300千克,期间可适当减少化肥用量。

3、撒施将蚯蚓粪撒在植物附近土面上,使土表形成有益微生物层,可收到蓄水保墒效果,使地表植物根系发达,能够利用土表养分,对浅根性植物根系的生长尤为有利。

多用于草坪,一般以蚯蚓粪1kg每平米均匀撒施在草坪表层即可。

蚯蚓粪使用注意事项1、蚯蚓粪用新鲜的最好,还可以使用有比较短时间的发酵的蚯蚓粪,这样有利于微生物的增加,对肥力也会更好,而如果使用保存比较久的蚯蚓粪,会造成肥力有所流失。

2、蚯蚓粪还可以与一些无机肥料配合使用,这样效果更好。

3、蚯蚓粪不能放在太阳比较大的地方,不可以暴晒,这样会使一些微生物下降,一般是放在比较阴凉的地方。

4、蚯蚓粪不能和杀菌剂一起使用,如果一起使用的话,可能会消灭一些有益的微生物。

蚯蚓粪如何与蚯蚓分离

蚯蚓粪如何与蚯蚓分离

蚯蚓粪如何与蚯蚓分离
蚯蚓养殖的一个现实问题是:蚯蚓在箱养和大型养殖床中的蚓粪与卵茧需要分离。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蚯蚓粪如何与蚯蚓分离,看看分离方法有几种。

1.框漏法
对经过几次加料,成蚓密度大,卵茧数量多,饲料已基本粪化的养殖床,把蚯蚓和粪粒一起装入底部有1.2厘米x1.2厘米的铁丝网的大木框,利用蚯蚓避光的特性,在光照下,蚯蚓会自动钻到下层,然后用刮板逐层把粪粒和卵茧一起刮人料斗车,直至蚯蚓通过网眼、钻人下面新饲料为止。

然后,把粪粒和卵茧移人孵化床,在适宜温、湿度条件下,经30-40天,卵茧全部孵化,并长成幼蚓后,再继续采用上述框漏法,把幼蚓与粪粒分离,幼蚓进入新养殖床粪粒经风干、筛选、化验和包装成为有机复合肥料供应市场或白用。

2.饵诱法
当养殖床基本粪化后,采取以下方法:
(1)停止在表面加料而在养殖床两侧添加新饲料;
(2)将成蚓诱人新饲料中,待绝大部分诱出以后,再将含有大量蚓茧的老饲料床全部清出,然后再把老床两侧的新饲料和蚯蚓合并,清出的蚓茧和蚓粪,移在放有新饲料的养殖床表面进行孵化;
(3)待幼蚓孵出后,进入下层新饲料层采食,然后把上层的蚓粪用刮板刮出,进行风干,过筛包装作有机肥料。

3.刮粪法
利用光照,使蚯蚓钻人下方,然后用刮板将蚓粪一层一层刮下,刮到最后蚯蚓集中在养殖床地面。

取出的蚓粪和卵茧移人孵化床进行孵化培养。

幼蚓孵出后,用同法再进行分离。

蚯蚓粪养殖箱的工作原理

蚯蚓粪养殖箱的工作原理

蚯蚓粪养殖箱的工作原理
蚯蚓粪养殖箱是指利用蚯蚓的生物特性,将有机废弃物经蚯蚓消化分解转化成蚯蚓粪的装置。

其工作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有机废弃物收集:将果皮、蔬菜残渣、厨余垃圾等有机废弃物收集放入养殖箱内。

2. 蚯蚓消化分解:在养殖箱内增加适量的泥土作为蚯蚓的生活环境,并将蚯蚓引入养殖箱。

蚯蚓通过进食有机废弃物,将其消化分解,并在消化过程中产生蚯蚓粪。

3. 生物转化过程:蚯蚓经过消化分解后,将有机废弃物中的有机物质转化为富含养分的蚯蚓粪。

蚯蚓粪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元素,具有很高的肥料价值。

4. 收获蚯蚓粪:经过一段时间的养殖,蚯蚓粪会积累在养殖箱底部。

当蚯蚓粪达到一定数量时,可以将其收获出来,用作农田、花园等地的有机肥料。

此外,还可以再次补充有机废弃物,并继续养殖蚯蚓。

总体来说,蚯蚓粪养殖箱的工作原理就是通过利用蚯蚓的消化分解能力,将有机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料的过程。

这种养殖方式具有环保、经济、高效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有机废弃物处理和有机肥料生产中。

蚯蚓堆肥方案

蚯蚓堆肥方案

蚯蚓堆肥方案蚯蚓堆肥是一种利用蚯蚓分解有机废弃物并转化为肥料的生态友好方式。

它不仅可以解决废弃物处理问题,还能产生有机肥料,为农作物提供养分。

下面将介绍蚯蚓堆肥的原理、步骤及其优点。

一、蚯蚓堆肥的原理蚯蚓堆肥原理基于蚯蚓的消化分解能力。

蚯蚓通过进食有机废弃物,将其部分消化并排出粪便,形成蚯蚓粪。

蚯蚓粪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养分,可以作为肥料施用于农田。

二、蚯蚓堆肥的步骤1. 准备堆肥床:选择一个通风良好、避免受到雨水浸泡的地方,搭建堆肥床。

底部可铺设一层有机物(如秸秆、木屑等)作为过滤层,然后放入一层厚度约20厘米的有机废弃物作为蚯蚓生活层。

2. 放入蚯蚓:将合适数量的蚯蚓均匀分散放置在堆肥床上。

常用的堆肥蚯蚓有红蚯蚓和蚓砂蚯蚓。

3. 添加有机废弃物:将有机废弃物(如果皮、蔬菜残余等)均匀撒在堆肥床上,覆盖蚯蚓生活层。

4. 观察堆肥过程:保持堆肥床的湿度适宜,在堆肥过程中定期观察,并根据需要添加适量的废弃物。

5. 收集蚯蚓粪:当废弃物逐渐分解并被蚯蚓消化后,蚯蚓粪会逐渐形成。

可以定期收集蚯蚓粪,用于农田施肥或酿造有机肥料。

三、蚯蚓堆肥的优点1. 环保:蚯蚓堆肥过程中无需添加化学物质,不会产生有害气体,对环境无污染。

2. 有效利用废弃物:蚯蚓堆肥可以利用厨余垃圾、农作物残渣等有机废弃物,减少垃圾填埋量并解决处理难题。

3. 生态友好:蚯蚓堆肥是一种自然分解的过程,符合生态系统的平衡原理,有助于土壤改良。

4. 产出有机肥料:蚯蚓堆肥生成的蚯蚓粪营养丰富,有机质含量高,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农作物产量和品质。

总结:蚯蚓堆肥是一种环保、高效的废弃物处理和有机肥料生产方式。

通过合理建立蚯蚓堆肥方案,我们可以利用蚯蚓的消化分解能力,将有机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料,改善土壤质量,促进植物生长。

这不仅有利于环境保护,还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可持续的肥料来源。

蚯蚓养殖污泥处理方案

蚯蚓养殖污泥处理方案

蚯蚓养殖污泥处理方案蚯蚓养殖污泥处理是一种利用蚯蚓生态作用来处理污染水体和污泥的环保技术。

蚯蚓在养分丰富的有机废弃物中生长繁殖,其排泄物可以将污泥中的有机物转化为腐殖质和肥料,同时还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首先,为了开始蚯蚓养殖污泥处理,必须选择适宜的蚯蚓品种。

一般来说,红蚯蚓(Eisenia foetida)是最常用的蚯蚓品种,它们对环境的适应性强,繁殖速度快。

接着,需要准备合适的污泥和蚯蚓养殖场地。

在处理污泥方面,蚯蚓可以处理各类有机污泥,如生活污泥、农田积肥污泥、畜禽粪便等。

养殖场地应选择通风良好、阳光充足的地方,同时要避免暴雨和高温等极端天气。

然后,进行蚯蚓的繁殖和养殖。

首先,将蚯蚓散布在养殖床上,然后给予适量的有机物料作为蚯蚓的饵料。

常用的有机物料包括蔬菜残渣、水果皮、茶渣等。

此外,还要定期给蚯蚓补充适量的水分。

在养殖过程中,需要注意环境的保护。

首先要控制养殖床的温度,避免过高或过低。

其次,要定期清理养殖床的杂物和残饵,以保持床的通风和卫生。

另外,要防止病虫害的发生,如提前清除病虫害源和使用无毒环保的防治方法。

最后,蚯蚓养殖床中的污泥经过一段时间的处理,就可以收获优质的蚯蚓粪便和蚯蚓。

蚯蚓粪便是一种天然的有机肥料,富含氮、磷、钾等多种养分,可用于农田的积肥和蔬菜的种植。

而蚯蚓则可以继续进行繁殖,作为再循环利用的种源。

总之,蚯蚓养殖污泥处理方案是一种环保、经济的污泥处理技术。

通过蚯蚓的生态作用,可以将污泥中的有机物转化为肥料,减少环境污染,同时还可以获得优质的有机肥料和蚯蚓。

这种处理方案具有较高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蚓粪的采收2006-8-16 18:11:00 来源: 网友评论(0)蚓粪的采收往往是与蚯蚓的采收同时进行的。

适时采收蚓粪,不仅可以获得优质的蚓粪肥料,更重要的是为了清除饲养箱、床上的废弃物,防止环境污染,有利于蚯蚓的生长和繁殖。

蚓粪的采收往往又与投喂饲料同时进行,并与之相对应。

采收蚓粪的时机应视实际情况而定,如果饲料床己形成一定高度,并且已全部粪化,即可以清粪。

蚓粪清理和采收大致有三种方法:1.刮皮除芯法此方法可与上投饲料方法相结合。

当需要清除饲养床内的蚓粪时,用上投饲料方法补头一次饲料,趁蚯蚓大量进人表层新鲜饲料时,快速将新鲜饲料层(连同其中的蚯蚓)刮至两侧(刮粪工具可用手权),然后将饲料芯部除去,再将两侧新鲜饲料连同蚯蚓合二而一,均放于原饲养床上。

2 .上刮下驱法此方法可与下投饲料方法相结合进行。

即当采取下投饲料方法时,将上层蚓粪缓慢地逐层刮除,蚯蚓在光照下会逐渐下移至底层。

采收成蚓时也可采用这种方法。

3 .侧诱除中法此法可与侧投饲料的方法相结合。

当采用侧投饲料饲养蚯蚓后,蚯蚓多被引诱集中到侧面的新饲料中,这时可将中心部分已粪化的原饲料堆清除去,然后把两侧新鲜饲料合拢到原床位置。

除去的蚓粪的处理方法与刮皮除芯法相同,不过采用这种方法清出的蚓粪残留的幼蚓较多,应辅以上刮下驱方法将幼蚓驱净。

在采用上述方法收集到的蚓粪中往往有许多蚓茧,必须对蚓粪进行处理。

一是可将收集到含有蚓茧的蚓粪直接作为孵化基进行孵化,待蚓茧大量孵出,并达到一个月以上的时间时,再采用上述方法把蚓粪清除。

二是可将已收集到含有蚓茧的蚓粪摊开风干,但勿日晒,至含水量40 %左右时,用孔径 2 一 3 毫米的筛子,将蚓粪过筛;筛上物(粗大物质和蚓茧)即加水至水量为60 %左右,待孵化。

经筛筛选后的蚓粪含水率40 % ,可用塑料袋(但不要用布袋)盛装。

蚓粪的处理2006-8-16 18:07:00 来源: 网友评论(0)蚓粪的处理刚采收来的蚓粪大多含有水分和其他杂质,需要将蚓粪干燥、过筛、包装、贮存和运输等。

蚓粪的干燥一般采取自然风干和人工干燥的方法。

自然风干即把收集来的蚓粪放在通风较好的地方进行晾晒,通风干燥。

人工干燥,大多采用红外线烘烤的方法,除去蚓粪中的水分,速度较快,并能杀死细菌,然后再过筛,清除掉其他杂物,封人塑料袋中包装好待用。

蚓粪一般多用于改良种植各类花卉的土壤;有时也在蚓粪中掺人其它肥料等物质,如砂、某些动物粪便、泥炭、淤泥等。

在日本、美国和欧洲有些国家,已将蚯蚓和蚓粪作为商品进行交易、买卖出售。

蚓粪还可用来培养浮游生物,是很理想的培养剂和中和剂。

蚓粪浸泡、淋洗后所得液体,是一种极佳的液体肥料。

利用EM养殖蚯蚓2006-8-16 10:06:00 来源: 网友评论(1)在蚯蚓养殖过程中,蚯蚓饲料(家禽粪便、酒糟、蔗渣、剩余饭菜、废血和动物内脏等)的发酵处理是个关键,如饲料没有发酵或发酵不彻底,将产生有害气体,酸碱度过高或过低,都可能使蚯蚓逃逸、不产茧甚至死亡。

利用EM原液对粪料进行发酵处理,粪料发酵时间大大缩短,异味降低,而且饲料发酵好以后,pH值自然会达到6.5~7.5,不必调节,直接就可以饲喂,饲料利用率大大提高,蚯蚓产茧多,繁殖快,产量提高2~3倍。

方法如下:一、架堆用稻草、秸秆(裁成小段更好)先铺一层(厚10~15厘米)干料,然后在干料上铺粪料(4~6厘米厚),如此重复铺3~5层,每铺一层用喷水壶喷水(EM原液就在此时加入粪堆中,一吨粪料需要EM10公斤兑水100公斤左右),直至水渗出为好;如采用垃圾,一层垃圾一层粪,长宽不限,并用薄膜盖严;如果用100%粪料,先把粪料晒至五六成干后架堆,用EM兑水淋湿,用薄膜盖严。

二、翻堆在气温较高的季节,一般第2天堆内温度就会明显上升,4~5天可升至60℃~70℃,以后逐渐下降,当堆内温度降至40℃时(这个过程需12天)则进行翻堆,把上面翻到下面,两边翻到中间,并再加入EM稀释液。

冬天翻堆2~3次,夏天翻堆1次。

三、投喂饲料发酵结束后,扒开饲料淋水散热后即可使用,投喂时一般采用上添法和侧喂法,上添法就是把饲料铺盖在原有已被蚯蚓吃过的饲料上,每10~15天进行1次;侧喂法就是取出部分已吃完的饲料再把新饲料添在一边,下次添加另一边。

蚯蚓高产的措施2006-8-16 10:06:00 来源: 网友评论(0)一、分期饲养按蚯蚓个体的发育阶段而给予不同的养殖管理,是蚯蚓人工养殖能否取得高产的关键。

传统的“几世同堂”混养法,由于在采收利用上无法分别大小:超过最佳收获期的成蚓,来不及采收,浪费饵料和养殖设备;未到最佳收获期的幼蚓,采收了则降低产量,人工分拣又增加劳动强度。

人工养殖时,须建立专门的种蚓池与生产蚓池。

二、薄饲勤除成蚓每月投料两次,除蚓粪、取蚓茧或倒翻饲育床三四次,每次给料厚度为15厘米至20厘米,始终保持饵料新鲜透气,创造蚯蚓最佳生态环境。

适时采收在以往的资料中,介绍年收获蚯蚓3次至5次。

但在生产中发现,在饲料充足的情况下,利用蚯蚓生长繁殖的优势期(性成熟前后,以蚓体出现环节为标志)实行短期(一般以1个月为宜)高密度养殖,而又增加采收次数,及时调节和降低种群密度,保持生长量和采收量的动态平衡,是夺取蚯蚓高产的关键。

三、轮换更新通过种蚓的不断更新和养殖床的周期轮换,不仅保证了种群的旺盛,而且也避免了在同一床位长期养殖同一蚓群而形成的种群自然衰退。

种蚓宜每三四月更新一次。

四、养殖管理蚯蚓养殖分种蚓、蚓茧孵化、前期幼蚓、后期幼蚓和成蚓等几个时期。

不同时期的管理要求如下:1、种蚓管理。

养殖密度宜控制在每平方米2公斤至2.5公斤或每平方米1万条至1.5万条,每隔六七天清除一次蚓粪,采收的蚓茧投入孵化床保湿孵化,同时翻倒种蚓床,用侧投法补料,以改善饲育床生态条件,以利繁殖。

2、孵化床的管理。

孵化基厚度以10厘米至15厘米为宜,孵化基要保持碎细和湿润,每平方米可孵蚓茧5万至6万个,孵化基每月用铁叉松动一两次,以利通气与幼蚓成活。

3、前期幼蚓管理。

待孵化基大部分粪化时,要及时除粪,用下投法补料并及时扩床,以降低幼蚓密度。

4、后期幼蚓和成蚓管理。

后期幼蚓生长迅速,要增加除粪补料次数,用下投法补料并及时扩床养殖;当性成熟进入繁殖期后,要发挥蚯蚓生产和产茧优势,不失时机地降低养殖密度或及时采收利用,或取代旧的种蚓。

五、养殖密度的控制蚯蚓养殖的最佳密度,以每平方米2.8公斤至3.1公斤或每平方米2万条为宜,在此范围内,投种少、产量高。

前期幼蚓养殖密度可稍大于每平米3万条或每平方米2.5公斤;后期幼蚓至成蚓养殖密度可逐渐降至每平方米2万条左右。

进行密度控制应与轮换更新结合起来,将种蚓床、孵化床、前期幼蚓床、后期幼蚓床按1∶1∶2:4的面积比建造,结合扩床养殖,即可达到控制密度的要求。

蚯蚓冬季生长繁殖措施2006-8-16 10:06:00 来源: 网友评论(0)作饲料用的蚯蚓多是赤子爱胜属蚯蚓。

这种蚯蚓耐寒性强。

只要不是长期冰冻的地方,如管理得当,冬季,生产蚯蚓并不比夏季困难,应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采取越冬措施。

㈠保种过冬在严冬到来之前,将个体较大的成蚯蚓提取出来加工利用,留下一部分作种用的蚯蚓和小蚯蚓,把料床加厚到50厘米左右,也可以将几个坑的培养料合并到一个坑,上面加一层半发酵的饲料,或新料与陈料夹层堆积,调整好温度,加厚覆盖物,挖好排水沟,就可以让它自然过冬,到春天天气转暖时再拆堆养殖。

㈡保温过冬室外保温过冬,利用饲料发酵的热能、地面较深厚的地温和太阳能使蚓床温度升高。

坑深一般要求1米左右,宽1.5米,长5米以上,掘坑的地方与养殖蚯蚓要求的条件是一致的。

坑掘好以后,先在坑底垫一层10厘米厚的干草,草上加30厘米厚的畜禽混合粪料,粪料要求捣碎松散,有条件的地方可在粪料中加一些酒槽渣,含水50%左右。

粪上加10厘米厚的干草,干草上铺两条草袋或者麻袋,再投以30厘米含蚯蚓粪的培养料,料上盖一层稻草,草上加10.5厘米厚的发酵粪料,上面再盖好覆盖物,覆盖物上再盖塑料薄膜。

晴天中午揭开透气,并让太阳晒暖料床。

这样的蚯蚓温床温度可以保证在20℃以上。

一个月以后,原加的半发酵料已被蚯蚓取食一半以上,在上层又加一层半发酵料,取食一半以后又加一层。

蚯蚓密度太大时,应及时取用或分床。

保温好的,一个冬季里可繁殖出两代蚯蚓来,蚓体的生长速度比夏季还略高些。

㈢低温生产砍掉蚓床周围的一切荫蔽物,让太阳从早到晚都能晒到蚓床上;秋天遗留下来的床料不再减薄,让逐次加料来增加床的厚度,加料前老床土铲到中央一条,形成长圆锥形,两边加入未发酵的生料,并采取逐次加水让其缓慢发酵。

一个星期后,覆到中央老床土上,蚯蚓开始取食新料后,打平。

等新料取食一半后又如上法加一次新料。

晴天10点钟后把覆盖物减到最薄程度,让太阳能晒到料床上,下午4点钟后再盖上。

覆盖物要求下层是10厘米厚的松散稻草或野草,上面用草帘或草袋压紧,再盖薄膜。

洒水时,选晴天中午用喷雾器直接喷到料床上,保持覆盖的稻草干燥。

提取蚯蚓时,做到晴天取室外床,雨天取室内床。

虽然冬天蚯蚓长得慢,却因后备蚯蚓群多,也不会影响冬季成蚯蚓的提取量。

如何让蚯蚓高产2006-8-16 10:06:00 来源: 网友评论(0)分期饲养按蚯蚓个体的发育阶段而给予不同的养殖管理,是蚯蚓人工养殖能否取得高产的关键。

传统的“几世同堂”混养法,由于在采收利用上无法分别大小:超过最佳收获期的成蚓,来不及采收,浪费饵料和养殖设备;未到最佳收获期的幼蚓,采收了则降低产量,人工分拣又增加劳动强度。

人工养殖时,须建立专门的种蚓池与生产蚓池。

薄饲勤除成蚓每月投料两次,除蚓粪、取蚓茧或倒翻饲育床三四次,每次给料厚度为15厘米至20厘米,始终保持饵料新鲜透气,创造蚯蚓最佳生态环境。

适时采收在以往的资料中,介绍年收获蚯蚓3次至5次。

但在生产中发现,在饲料充足的情况下,利用蚯蚓生长繁殖的优势期(性成熟前后,以蚓体出现环节为标志)实行短期(一般以1个月为宜)高密度养殖,而又增加采收次数,及时调节和降低种群密度,保持生长量和采收量的动态平衡,是夺取蚯蚓高产的关键。

轮换更新通过种蚓的不断更新和养殖床的周期轮换,不仅保证了种群的旺盛,而且也避免了在同一床位长期养殖同一蚓群而形成的种群自然衰退。

种蚓宜每三四月更新一次。

养殖管理蚯蚓养殖分种蚓、蚓茧孵化、前期幼蚓、后期幼蚓和成蚓等几个时期。

不同时期的管理要求如下:(1)种蚓管理。

养殖密度宜控制在每平方米2公斤至2.5公斤或每平方米1万条至1.5万条,每隔六七天清除一次蚓粪,采收的蚓茧投入孵化床保湿孵化,同时翻倒种蚓床,用侧投法补料,以改善饲育床生态条件,以利繁殖。

(2)孵化床的管理。

孵化基厚度以10厘米至15厘米为宜,孵化基要保持碎细和湿润,每平方米可孵蚓茧5万至6万个,孵化基每月用铁叉松动一两次,以利通气与幼蚓成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