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医药故事医道传奇
中国古代名医事迹及医德故事(精选10篇)

中国古代名医事迹及医德故事(精选10篇)中国古代名医事迹及医德故事(精选篇1)吴有性:苟利患者生死矣,岂因祸福趋避之明朝末年,战争连绵,灾荒不断,疫病流行。
崇祯辛巳(公元1641年),山东、河南、河北、浙江等地疫情猖獗,延门阖户,感染者往往相率倒毙。
一般医者以伤寒论治,难以取效。
“不死于病,乃死于医”,身处那种情况下的吴有性认为“守古法,不合今病,以今病简古方,原无明论,是以投剂不效。
”吴氏因此系统地钻研古代医书,认为历代医书研究温病的太少,故而不揣固陋,大胆设想,深入观察,“格其所感之气,所入之门,所受之处及其传变之体”。
结合临床实践经验编写了《瘟疫论》,成为我国医学发展史上继《伤寒论》之后又一部论述急性外感传染病的专著,在外感病学及传染病学领域均占有重要的地位。
吴氏的医学成就与其不顾个人安危,亲临疫区寻求疾病之因、探求治疾病之法,奋不顾身地为患者着想的精神与举动是分不开的!在他看来,患者的生死才是大事。
只要自己所为有利于患者便行,怎么能够因为自己的福祸而左右探求为民疗疾方法的步伐呢!真可谓:苟利患者生死矣,岂因祸福趋避之!中国古代名医事迹及医德故事(精选篇2)扁鹊,其真实姓名是秦越人,又号卢医。
据人考证,约生于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四O七年),卒于赧王五年(公元前三一O年)。
他为什么被称为“扁鹊”呢?这是他的绰号。
绰号的由来可能与《禽经》中“灵鹊兆喜”的说法有关。
因为医生治病救人,走到哪里,就为那里带去安康,如同翩翩飞翔的喜鹊,飞到哪里,就给那里带来喜讯。
因此,古人习惯把那些医术高明的医生称为扁鹊。
秦越人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刻苦钻研,努力总结前人的经验,大胆创新,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医术高明的医生。
他走南闯北,真心实意地为人民解除疾病的痛苦,获得人民普遍的崇敬和欢迎。
于是,人们也尊敬地把他称为扁鹊。
扁鹊善于运用四诊,尤其是脉诊和望诊来诊断疾病。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述了与他有关的两个医案:一个是用脉诊的方法诊断赵子简的病,一个是用望诊的方法诊断齐桓侯的病。
中医药名人故事

以下是一些中医药名人的故事:
1. 扁鹊:战国时期的名医,精通各科,被誉为“医祖”。
他的医术高超,曾经治愈了赵国太子的重病。
扁鹊还发明了“望闻问切”的四诊法,为中医诊断奠定了基础。
2. 华佗:东汉末年的名医,擅长外科手术,被誉为“外科圣手”。
他发明了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醉剂。
华佗还创编了五禽戏,是一种强身健体的体操。
3. 张仲景:东汉末年的名医,被尊称为“医圣”。
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对后世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孙思邈:唐代的名医,被誉为“药王”。
他的著作《备急千金要方》是中国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对后世中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5. 李时珍:明代的名医,著有《本草纲目》一书,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药物学著作之一。
他历时 27 年,对药物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和描述,对后世中医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些中医药名人的故事,不仅展现了他们高超的医术和卓越的成就,也反映了中医药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悠久历史。
中国古代名医传奇故事

【导语】从古⾄今发⽣过很多传奇故事,那些或勇敢或悲壮或凄惨的事迹虽已离我们远去,但⼈们会将它们的伟⼤的英雄事迹流传下来,风靡⼈间!下⾯是⽆忧考分享的中国古代名医传奇故事。
欢迎阅读参考!【篇⼀】中国古代名医传奇故事 华佗是古代三国时的神医,他料病如神,预知⽣死,治疗神奇,⼿到病除,但你知道他是怎么把医术学得那么好的吗? 华佗⼩时候失去了⽗母,母亲因病⽽死。
华佗发誓,长⼤以后⼀定要做个医⽣,治好百姓的病。
于是,他踏上了学医的旅程。
华佗出了京城,听说某某⼭上有⼀座庙,庙⾥有⼀位长⽼医术⾼明,他风餐露宿,爬⼭涉⽔,不管乔风下⾬,还是不停⽌学医的征途。
过了⼀个⽉左右,他终于到了,但由于过度连劳累,突然放松所经以就倒下了。
那位长⽼救了他并收他为徒。
长⽼开始让华佗⼲些粗活,但华佗做什么事都全⼼全意,没有半名抱怨的话。
后来,华佗发现,长⽼把⾃⼰的医术的精华和⼼⾎都记录在⼏本题⽬叫《医案》的书上,量是他总是找准时机看上⼏眼。
长⽼正在看那本书,华佗见了,急忙抢过⼩徒弟给长的洗脚⽔,冲上了楼。
他⼀边给长⽼洗脚,⼀边悄悄地看着《医案》,长⽼猜透了他的⼼思,于是说:“华佗啊,你想看这本书就拿去吧!”华佗⼤喜过望,他顾不着给长⽼洗脚了,拿起书便冲下楼去。
经过⼏天的学习,华佗的医术⼤有长进,但他还是虚习求学。
长⽼时不时也带他去看病。
⼀天,华佗在看《医案》。
⼀个⼩徒弟跑过来了,他⼤声说道:“华佗,师⽗⽣病了!”华佗急急忙忙地跑上楼,摸着师⽗的脉,华佗的脸逐渐从紧张到放松。
原来,师没⽣病,⽽是在试探他的医术呢!当华佗下去的时候,⼀看糟了,《医案》被蜡烛的⽕烧了半边了。
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在屋⼦⾥团团转,于是,他凭着⾃⼰的记忆重新写了《医案》。
第⼆天,师⽗说:“华佗,那本书带来了吗?”化佗把⾃⼰抄得那本给了师⽗,他说:“师⽗,这本不是原来的那本,这本是我凭记忆重新写的,原来那本已经烛⽕烧了。
”师⽗⼀看,微微⼀笑,说:“华佗,你真过⽬不忘啊!”原来的那本并没烧,⽽是⼜在试探他呢!华佗长⼤后,为百姓治病,成了⼈⼈夸赞的“神医”。
中医药相关的故事

中医药的传奇故事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实践而闻名于世。
中医药的历史源远流长,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不断进步。
下面,让我为您讲述几个与中医药相关的传奇故事。
1. 神医扁鹊扁鹊是古代著名的神医,被尊为“脉学之宗”。
根据史书记载,扁鹊出生于战国时期,原名秦越人。
他精通道家和医术,擅长望、闻、问、切四诊。
相传,扁鹊在年轻时曾遇异人,得到传授医术的机会。
他由此获得了神奇的洞察能力,能够洞悉病人的病情,甚至预知生死。
有一次,扁鹊路遇齐桓公,通过观察齐桓公的气色,预测其将患病。
齐桓公不以为意,结果真的如扁鹊所言,齐桓公病重而亡。
这个故事展示了扁鹊高超的医术和对病情的精准判断。
2. 华佗与麻沸散华佗是东汉时期的名医,擅长外科手术和针灸。
他创制的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醉剂之一,为外科手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据传,华佗在年轻时曾游历名山大川,学习医术。
他通过观察动物和植物的生长规律,领悟到了自然之道,从而掌握了高超的医术。
有一次,一个病人患了严重的腿病,疼痛难忍。
华佗为他针灸治疗后,又配制了麻沸散让他服用。
服用后,病人痛觉消失,顺利完成了手术。
华佗创制的麻沸散为后来的麻醉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3.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李时珍是明朝时期的著名医药学家,他历经数十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完整的植物学巨著《本草纲目》。
这部著作共52卷,收录了1892种药物,涉及植物、动物、矿物等多个领域。
李时珍在书中详细描述了各种药物的形态、性质、用途和制备方法,并纠正了许多前人的错误观点。
为了完成这部巨著,李时珍进行了大量的野外考察和研究。
他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亲自采集药物标本,并请教当地的医生和药农。
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了许多新药物和新的用药方法。
《本草纲目》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还对世界植物学和药物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贡献。
这些传奇故事展示了中医药历史的丰富多彩和中医药大师们的卓越成就。
有关中医的传奇故事

有关中医的传奇故事中医一般指以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所以也称汉医。
以下是为你整理的有关中医的传奇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有关中医的传奇故事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就收载了1892种,每种中药的治疗作用究竟是怎样发现的,很难从文献中找出翔实的记载,而各种民间的传说却十分丰富。
上古时期把发现中药的功劳都记在神农的身上,神农之后就只能从传奇故事中去寻找根源了。
从这些传奇故事中,能知道药物用途的发展,多由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偶然发明而来,正如陶弘景《名医别录》序例中所说“藕皮散血,起自庖人;牵牛逐水,近出野老”,而这些传奇故事也就成为中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有一篇“鹿衔草”,读起来很有意思,故事说关外的山中有很多鹿,当地人常常头戴着鹿头藏在草中,并且拨动草丛发出声响,不一会儿,就引来鹿群,但是公鹿少母鹿多,公鹿轮流与母鹿交配,以致累的死了过去。
这时母鹿四散走入山谷,回来时都衔着一些草放在公鹿的口鼻旁边,公鹿经过草的香气一熏,很快就苏醒了。
这时伪装埋伏在草丛的人们立刻鸣锣放枪吓走鹿群,捡回放在那里的那些草,说这些草可以起死回生。
还有一个与此类似的故事也很感人,古时候有一个将军带人打猎,一只小鹿被他们打伤仓皇逃出丛林,在路边的庄稼地里遇见一位少妇,小鹿泪眼汪汪地注视着她,乞盼她能救自己一条活命。
这时打猎的人们已经追赶过来,少妇将小鹿藏在自己的裙子下面,终于躲过了打猎者的追杀。
过了几年,少妇生孩子难产,肚子痛了几天几夜没能产下婴儿,最后痛得昏死过去。
昏迷中的少妇,忽然听到了几声鹿鸣,声音似乎很熟悉,鹿的叫声唤醒了她,发现一只鹿站在面前,嘴里还含着一把草,少妇喝下那束草煎成的汤,很快就分娩了,母子双双脱离了危险。
鹿送来的那束草成了一味中草药,因为是鹿口中衔来的,人们就叫它“鹿含草”。
我们无从考证这些故事的真实性,但“鹿含草”确确实实是一味中药,有的书上称其为“鹿衔草”、“鹿蹄草”,具有祛风湿,补肾,止血的功效。
历史上关于医生的典故

历史上关于医生的典故医生,作为人类健康的守护者,自古以来一直备受尊敬。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流传着许多关于医生的感人故事和典故。
这些故事不仅展示了医生的医术和医德,也传递了人们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健康的渴望。
一、医术高超1. 华佗再世:形容医生的医术高超,如同古代神医华佗一般。
华佗是三国时期的名医,精通外科、内科、妇科、儿科、针灸等,其医术之精湛被誉为“神医”。
2. 扁鹊重生:出自春秋时期的名医扁鹊。
扁鹊精通望、闻、问、切等诊断手段,能准确地判断病情,治疗手段也十分高明。
二、医德高尚1. 悬壶济世:形容医生怀着仁慈之心,治病救人,无私奉献。
悬壶是古代医生出诊时所挂的药葫芦,成为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象征。
2. 仁心仁术:指医生怀有仁慈之心,技艺高超。
形容医生不仅医术高超,更有一颗仁慈之心。
三、妙手回春1. 杏林春暖:源自三国时期名医董奉的故事。
董奉隐居庐山,为人治病不收钱,只要求病人康复后在其住宅周围种植杏树。
数年后,其住宅变成一片杏林,春日暖阳照在杏林上,给人温暖和希望之感,因此被用来形容医生医术高超。
2. 橘井泉香:来自西汉道士苏耽的故事。
苏耽用橘叶和井水治疗瘟疫,橘井泉香后用来赞美医生医术高超,能救死扶伤。
四、救死扶伤1. 药到病除:形容医生开的药非常有效,一服药下去病就好了。
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名医张仲景的故事。
张仲景擅长诊治各种疾病,尤其擅长用中草药治疗。
他的药方往往能药到病除,使病人迅速康复。
2. 华佗切开痞块:这个典故源于华佗。
他发明了“麻沸散”,开创了外科手术的先河。
据传他曾为一位将军的腹部痞块成功进行了手术,使将军恢复健康。
这个故事展示了华佗高超的医术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3. 李时中巧治眼病:宋代名医李时中的医术传颂千古。
据传他曾治好了皇帝和一大臣的眼病,受到朝廷重赏。
这个故事展现了李时中的精湛医术和卓越才华。
4. 扁鹊见桓公:出自春秋时期神医扁鹊的故事。
扁鹊在见到齐桓公后,通过观察面色便能准确判断出齐桓公所患疾病,并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经典中医药故事

经典中医药故事
古代中医药的故事充满了传奇和智慧,其中一些经典的故事有助于传承医药文化和智慧。
这里分享一些广为流传的中医药故事:
1. 扁鹊医病:传说扁鹊是中国古代的一位著名医者,他以高超的医术治愈了战国时期的疾病流行。
故事中有关扁鹊医病的传说广为人知,例如扁鹊救赵国公主、扁鹊用针刺治病等。
2. 华佗救人:华佗是东汉时期的医圣,他以卓越的医术和仁爱的医德闻名。
其中一个著名的故事是他为曹操治疗头痛的故事,使用了“三才针”治疗。
3. 神农尝百草:传说中的神农氏是中国医药的开山祖师,他尝遍百草,总结了许多草药的药用价值,对中国的草药学和中医药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4. 平山堂:平山堂是清代著名医学家,他提出了“气虚津液亏损”的医学理论,被誉为“四诊之宗”。
5. 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张仲景是中国古代医学家,他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重要经典著作,对后世医学有深远影响。
这些故事不仅传承了中医药文化,也反映了古代医者对医学的探索和智慧。
它们是中华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今日的中医药学习和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发。
古代中医药人物故事

古代中医药人物故事古代中医药人物故事中有许多传奇人物和苦学医路上的磨难,他们的坚定追求和医学成就铸就了中华民族的医学文化。
此次,我们来一起探究古代中医药人物故事。
一、神农氏作为神农部落的首领,神农氏通晓医术,创造出了《神农本草经》。
他辛勤种植各种药草,日夜对症下药,最终创造出无数种药物,恢复了生灵的健康。
神农氏虽不凭证书,却以实际草药使用效果立传于世。
他被中医行业视为始祖。
二、扁鹊扁鹊,即华佗,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师。
扁鹊善于切开活人解剖,发展了许多久疑难杂症的诊疗方法,以智慧和勇气,挽救了许多垂危之人。
华佗在其多年的医学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丰富经验,撰写了包括《内经》、《伤寒论》、《千金方》等重要的中医经典著作。
三、张仲景张仲景是四川省眉山人,追求“轻病速愈,重病退难”之主,提出了“辩证施治”的治疗方法。
同时,他撰写的《金匮要略》和《伤寒杂病论》等经典医学著作,被后人当作临床诊疗重要文献而广泛传播流传。
四、李时中李时中是十七世纪明朝著名的医学家和书法家,其所创设的“中医四大经”包括《甲乙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以及《难经》,对中医临床诊疗有着重要的影响。
五、叶天士叶天士,即叶志青,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中医药学家,有“神农后人”之称。
他工作在国家药监局中药材部,主持指导了许多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掌握了数千种中药的研究和运用,多项药物治疗创新和相关专利技术使得中国现代中医药业水平提高。
以上就是中医药人物故事,每一位中医药大师都为中华医学文化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们的传说和功绩,不仅是中国历代医药人才的重要财富,更激励了广大医学爱好者为人类的健康而努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今医药故事(医道传奇)————————————————————————————————作者: ————————————————————————————————日期:古今医药故事(医道传奇)黄芪故事二则“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这是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别》诗,诗中的“王孙”是黄芪的别称。
黄芪,旧作“黄耆”,被李时珍称为“补药之长”。
熏蒸治柳太后中风南北朝时期,许胤宗在南陈新蔡王手下做官时,柳太后突然患中风说不出话来,请遍名医治疗都没有效果。
柳太后因为口噤不能服药,眼见病情一天比一天加重,新蔡王更是心急如焚,精通医药的许胤宗提出用热汤气熏蒸法为太后治病。
于是用黄芪、防风两味药煮汤数十斛,放到柳太后的床下,药汁弥漫,烟雾缭绕……不想,柳太后当天晚上就能说话了,经过一段时间调理,柳太后便康复同以前一样了。
柳太后猝患中风,全因年老体弱、气血失调。
而黄芪性温,善补气升阳、固表行滞;防风性微温,善散风,胜湿止痛。
二者相伍,既能补气固表,又能散风行滞,恰中病理。
再加上热气熏蒸,既能温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又能润肌肤、开毛窍,促进药物成分的吸收,故能在较短时间内收效。
险些要了袁枚的命清朝大文人袁枚在一年夏天因贪口患了痢疾,腹痛泻痢不止,医生认为袁枚年高体弱,于是用黄芪、人参等补益药治疗,结果邪无出路,致使袁枚病情加剧,险些丧命。
后来他的一位叫张止厚的老友劝他服用自制的大黄,虽然很多医生都认为大黄药性太过峻猛,年老病人不宜服用。
但是,袁枚还是服了大黄,结果痢疾很快痊愈了,他还特地作诗以谢老友:“药可通神信不诬,将军竟救白云夫。
医无成见心才活,病到垂危胆亦粗。
”中医学认为,下痢是由于湿、热等毒邪停留于肠中,导致肠道的功能失调而造成的。
治疗时应先给邪气以出路,引邪外出,而不能用参芪温补,造成气机壅塞,邪不能出,也就是常说的“闭门留寇”。
淡竹叶助张飞破曹营相传,建安十九年,曹操在朝中威势日降,此时,刘备已取得了汉中,羽翼渐丰,在诸葛亮的建议下,派张飞发兵声讨曹操,张飞带兵到巴西城后,即与曹操派来的大将张合相遇,张合筑寨拒敌。
张飞急破不下,便指使军士在阵前骂阵。
张合不理,在山寨上多置檑木炮石,坚守不战,直气得张飞七窍生烟,口舌生疮,众士兵也多因骂阵而热病烦渴。
诸葛亮闻知后,便派人送来了50瓮佳酿,并告知张飞依计而行。
“酒”抬到了阵前,张飞吩咐军士兵们席地而坐,打开酒瓮大碗饮“酒”,自己更是大把地狂饮。
此时有人禀报张合,张合马上登高一看,果然如此,狠狠地骂道:“张飞欺我太甚!”传令当夜下山劫寨,结果遭到惨败。
原来张飞使的是一条“诱敌之计”,他们白天在阵前喝的不是什么“佳酿美酒”,而是送来的一种中药汤——淡竹叶汤,既诱张合上当,又为张飞众军士们解火治病。
中医认为, 淡竹叶为禾本科植物淡竹的干燥茎叶,味甘、淡,性寒,归心、胃、小肠经。
有清热除烦、利尿之功,用于热病烦渴、小便赤短、口舌生疮。
以单味药6-9克,煎汤代茶饮,可预防喉痛。
黄土菜汤灭霍乱乾隆十六年,江阴、宜兴等地霍乱肆虐,恣意流行,每天都在死人,眼看瘟疫难以控制,并有蔓延之势,千总大人十分着急,派员去请叶天士。
叶天士来到疫区,察看了疫情,并用带来的中草药配制成“四逆汤”救治病人。
但霍乱流行面广,患病人多,带来的药材很快就要用完了,可疫情还是控制不住。
叶天士面对肆虐的霍乱,心急如焚。
这时,一个随行的人说,在他的家乡也流行过类似的病,当时挖取带蚯蚓的地下黄土冲水喝,效果很好。
一句话提醒了叶天士,他想起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上就有“黄土散”的方子,即灶心上烧过的土,药名伏龙肝,有温补脾胃、止吐止泄的功效;而天宁寺的和尚治上吐下泄是靠喝多年发霉的陈芥菜卤好的。
叶天士心想,灶心土研末后用陈芥菜卤送服定能起效。
于是,他发动村民烧黄土,天宁寺的和尚也送来了陈芥菜卤,让村民服用。
果然,村民在服用了陈芥菜卤后,患者很快痊愈,健康者再没有被传染,霍乱疫情很快被控制住。
千总大人也快马加鞭赴京城报喜,龙颜大悦,封叶天士为“一代神医”。
大众卫生报天津韩德承2012 09 18康熙得“茯苓膏”相传,康熙皇帝年幼时患过天花,可是痊愈后,不仅脸上留下了几颗浅浅的麻子,身体也十分虚弱,吃的东西难以消化,经常腹泻,四肢倦怠,懒于言语。
顺治帝见此十分着急,亲自召见太医院官员,讨论如何调理“小主子”的身体。
御医们几经研究,认为茯苓利水渗湿、补脾宁心、平火止泻、开心益气,久服还可延年。
于是提议用茯苓为小主进行调理,此提议马上得到了院使和顺治帝的同意。
但是由于小主患天花期间,药吃得太多了,所以不愿再吃苦药。
御医们会诊后认为食疗为上策,用药是下策,于是,御医和御厨们开始共同研究如何用茯苓做成食疗佳品。
几经研究试制,最后制成“茯苓膏”,且小康熙很喜欢吃这种风味独特的点心,不久便脸色红润,开始读书习武。
后来,“茯苓膏”还成了很有名的宫廷食品。
李白醉酒五加皮据传,唐代大诗人李白游罢安徽黄山后,乘船途经富春江。
当船至睦州(今建德梅城)时,他弃舟登岸,到山中拜访一位名叫权昭夷的隐士。
隐士取出美酒佳肴与李白对饮。
李白见所斟之酒色红如玉,饮之其味醇厚、甘香,席间的鱼形似银鱼,食之肉厚,且又细嫩鲜美,不由得拍手叫绝。
经再三问及,隐士才告之:“此酒乃睦州严陵某家用上等梁粢,配以五加皮、玉竹、红花等中药,采用严家的天下第五泉酿制而成,饮之有活血、祛风湿、强筋骨、悦颜色之功效,久服能延年益寿。
其鱼产于严滩,又名陵鱼。
”二人举杯畅饮,把酒夜谈。
次日,李白告辞,隐士又赠五加皮药酒10斗,陵鱼数斤。
当晚,船至严陵滩,李白见江中有一大石,便携酒肴登于石上。
为感谢隐士所赠酒肴之情,他便在石上赋诗一首寄赠。
诗曰:“我携一樽酒,独上江渚石。
自从天地开,更长几千尺。
举杯向天笔,天回日西照。
永愿坐此石,长垂严陵钓。
寄谢山中人,可与尔相调。
”喝得酩酊大醉,夜卧江石。
后人根据李白的故事写了一首诗:“色如榴花重,香比蕙兰浓。
甘醇醉太白,益寿显神功。
”就是对李白醉酒五加皮的生动写照。
李白能成就这名扬天下的佳句,五加皮药酒可谓功不可没。
也正是由于大诗人的佳句和传说,才使五加皮药酒得以广泛流传和发展。
至今为止,五加皮药酒仍是临床治疗风寒湿痹诸症的常用药物。
荔枝核治好白居易疝气炎夏的一天,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正在家中修改诗稿,忽一南方友人来看望他,还带来了一些新鲜荔枝。
于是,两人边谈诗,边吃荔枝。
白居易对美味的荔枝赞不绝口,当即挥笔写了一首荔枝诗:“嚼疑天上味,嗅异世间香。
润胜莲生水,鲜逾橘得霜。
”吃过荔枝,其妻春兰进来收拾核、壳,无意中将核包起来置于抽屉中。
一个月后,白居易因过累而疝气发作。
妻听人说,荔枝核煮水喝可治疝气,便如法炮制,果然灵验。
白居易大为感慨,逢人便说“荔枝核治疝气”有特效。
中医学认为,荔枝核入肝肾,有舒肝、散结、止痛功效,善治胃脘痛、疝气痛、妇女血气痛等症。
大众卫生报□湖南刘光泉柳宗元错买假药著文章柳宗元是唐朝著名文学家,在他众多著作中有一篇短文<&lt;辨茯神文&gt;&gt;。
说起这篇文章的来历,还有一段柳宗元买假药的故事。
柳老先生因长年笔耕劳累,患有心悸、胸痛病,当地名医嘱其将中药茯神二两煎汤,分三次服。
柳按医嘱从市场上买回“茯神”煎服。
那知服后不久胸中烦闷燥恼更甚,头昏欲吐,精神恍惚。
家人急将柳送至医生处。
柳倾其苦衷,怨其医道。
老医生甚感奇怪,遂让柳的家人取来药渣审视。
原来柳买来的哪是茯神,分明是老芋。
老医生说:“非我医方有错,是老先生被江湖药贩所骗,错买了毒芋。
”老医生又介绍说,毒芋又叫蹲鸱、野芋,主产于钱塘一带,食之有毒,形叶相似如一根,可杀人;而茯神则是补益上品。
二者一补一毒,天壤之别。
真相大白,柳先生向医生拱手作揖陪罪。
老医生亲让徒弟将上等茯神取来送给柳先生,让其按法服用。
半月后,柳先生病体康复。
假药野芋冒充茯神出售,可致人中毒,甚至致人于死,老百姓如何识得真假?柳先生一直挂记着这事。
他欣然运笔于纸上,写下了《辨茯神文》一文。
文中写道:“茯神之神,在于舒肝愉心,解积化滞,调和阴阳,君子食之,其乐扬扬。
野芋多生于低温之地,于水中潜藏繁盛,常与蝗虫混杂滋生。
单夫施计伎,刮野芋皮,削于茯神状,中空而外泽,以假乱真,敝之误服之,险遭不测。
乱真之世,无力挽救,药物既多假,知之者甚少,故蓍词意,以悟来者。
”大众卫生报河南卫远山片仔癀传说经典中成药片仔癀由麝香、牛黄、蛇胆、三七等配方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效,主治金疮伤痛、挫伤、扭伤等症。
传说,“片仔癀”的名称起源于闽南。
据传,明代嘉靖年间,奸相严嵩父子掌权,贪官污吏当道,朝政每况愈下。
此间,宫中有位御医,因痛恨奸相残害忠良,逃离京城,隐姓埋名,远走他乡,辗转来到福建漳州东门外璞山岩寺出家为僧。
当时寺中的和尚多习武强身护庙,舞棒弄枪免不了皮肉受损或刀伤骨折。
御医见状,多方采集药材,按家传秘方精制成锭,并将药锭切成片状,既可吞服,又可外用。
和尚们用此药后,跌打损伤不日痊愈,无不拍手称绝。
久而久之,附近百姓知晓后,一遇痼疾便到寺中求药,凡遇红、热、肿、痛者,只要吞服一片,立马见效。
因闽南人称各种炎症为“癀”,又因药呈片状,称“片仔”,故该药取名为“片仔癀”。
古时医疗机构甚少,无论离家或求功名到京城求学;或远渡重洋谋生;或商家南北进货或在外谋职。
只要身边有片仔癀,遇到急性外伤或多种炎症都可快速得到治疗,故而如今片仔癀仍是倍受人们青睐的东方“神药”。
大众卫生报四川叶乃卫孙思邈巧用蚂蝗疗眼疾孙思邈是隋唐时期著名的医药学家,在他的行医生涯中,有不少诊疗奇闻,用蚂蝗治病就是其中的一桩。
一天,一个小伙子的一只眼睛被什么东西撞了,立时,那只眼肿得就像一个熟透的桃子,痛得他直叫唤。
小伙子被人搀扶着来找孙思邈治疗。
孙思邈一看患处已经发青,充满着瘀血。
他认为应先排除瘀血,然后再给用药。
但是伤患的地方在眼部,用针挑吧,一不小心就会把眼球刺坏,太危险,不行。
他又瞑思苦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只见他急忙跑到后院去,在水池边捞了一会,捉了几只虫拿回来,叫病人躺在炕上,将那虫放在瘀血上边,旁人一看,原来是几条蚂蝗。
用它怎么治病呢?真是感到稀奇。
眨眼之间,只见那蚂蝗蜷曲了几下,便叮破了红肿的瘀血,吸吮起来。
不一会儿,蚂蝗的身子越来越粗,病人的瘀血越来越少,快要吸完了,孙思邈马上把蚂蝗拿掉,用清水洗净患处,再给敷上些药膏,叫病人休息着。
不过一个时辰,小伙子就完全轻松不痛了。
他起身对孙思邈感谢道:“我的眼睛刚才肿得那么厉害,一会儿工夫就被您老人家治好了,真是神仙一把抓呀!您这种治疗方法真是奇妙,我还从来没听说过呢!”孙思邈笑着说:“这也是以前从百姓中学来的,今日恰好给你用上了。
”嗣后,孙思邈蚂蝗吸血肿的神奇妙法一时盛传,他的名声也就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