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真题
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984年美国开发出从数字数据打印出3D物体的“3D打印技术”,并在2年后开发出第一台商业3D打印机。
之所以叫“打印机”,是因为它借鉴了打印机的喷墨技术,只不过,普通的打印机是在纸上喷一层墨粉,形成二维(2D)文字或图形,而3D打印则能“打”出三维的立体实物。
以一个手电筒为例,3D打印机能通过电脑将手电筒进行立体扫描,创建三维设计图,之后对这个立体原型进行“切片”,分成一层一层的,之后,打印机就将原材料按照设计图一层一层地“喷”上去,直到最终造出一个手电筒,只不过3D打印机喷出的不是墨粉,而是融化的树脂、金属或者陶瓷等材料。
3D打印这种增材制造技术一下子就吸引了美国空军,他们认为,如果将这种技术用在武器制造上,产生的威力将是惊人的。
在传统的战斗机制造流程中,飞机的3D模型设计好后,需要花费长期的投入制造水压成型设备,而使用3D打印技术后,零件的成型速度、应用速度会大幅度提高。
在航空工业上广泛被使用的一种金属是钛,它的密度只有钢铁的一半,强度却远胜于绝大多数合金,如果通过激光将钛熔化并一层层喷出飞机,无疑将大大提高美国战机的制造速度。
为此,1985年,在五角大楼主导下,美国秘密开始了钛合金激光成形技术研究,不过,由于在制造过程中钛合金变形、断裂的技术难题无法解决,美国始终无法生产高强度、大尺寸的激光成形钛合金构件,只能进行小尺寸钛合金部件的打印或进行钛合金零件表面修复。
我国于1999年开始金属零件的激光快速成形技术研究,集中开展了镍基高温合金及多种钛合金的成形研究,形成了多套具有工业化示范水平的激光快速成形系统和装备;掌握了金属零件激光快速成形的关键工艺及组织性能控制方法,所成形的钛合金及力学性能均达到或超过锻件的水平,为该技术在上述材料零件的直接制造方面奠定了基础。
2022-2023学年浙江省杭州重点大学附属中学高二下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2-2023学年浙江省杭州重点大学附属中学高二下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屈原疾王听之不聪也聪:聪明其文约,其辞微微:简约B. 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滓:渣滓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效法,继承C. 人穷则反本穷:困窘没有出路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夺:强取为己有D.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属:属于举类迩而见义远类:类似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屈平之作《离骚》邪曲之害公也B. 顷襄王怒而迁之皭然泥而不滓者也C. 君因我降,与君为兄第欲因此时降武D. 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3. 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父母者,人之本也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B. 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C. 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人君)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D.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4. 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 不顾恩义,畔主背亲B. 空自苦亡人之地C. 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D. 信义安所见乎5. 下列对加点词的词类活用划分正确的一项是()①单于壮其节②羝乳乃得归③得夜见汉使④反欲斗两主⑤诚甘乐之⑥空以身膏草野⑦杖汉节牧羊⑧何久自苦如此⑨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⑩尽归汉使路充国等A. ①⑧/②⑥⑦/③/④⑩/⑤⑨B.①⑤/②⑥⑦/③⑨/④⑩/⑧C. ①⑤/②⑦/③⑥/④⑧/⑨⑩D.①⑤/②⑥/③④/⑦⑨/⑧⑩6.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相坐,即“连坐”,古时的一种罪名,指一个人犯了罪,有关的人连同治罪。
B. 足下,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所用的敬辞,表示尊敬对方。
C. 黄门,常指宦官,因为汉代黄门令等职常由宦官充任,后来“黄门”逐渐成为中枢行政机构。
D. 年号,帝王用来纪年的名称。
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忧外患等大事、要事时,会更改年号,一个皇帝可能不止一个年号。
浙江省回浦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回浦中学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二语文试题一、(18分。
每小题3分)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噱头(xuã)趿拉(tā)打烊(yànɡ)大腹便便(pián)B.肄业(yì)拜谒(yâ)殷红(yān)恹恹欲睡(yān)C.苔藓(xiǎn)草垛(duò)龟裂(jūn)自怨自艾(yì)D.装帧(zhēn)腼腆(diǎn)缜密(zhěn)跌宕起伏(dànɡ)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有利益作祟,很难将当下乌烟障气的电视购物市场滤清,最有效的就是提高准入门槛,加速法律法规健全,加强监管力度。
B.任何一种舶来的艺术样式要在另一种文化中落地生根,必然要汲取受众所属民族的文化的营养,其中包含对民族原型的征用,电视剧创作同样如此。
C.在《中国好舞蹈》启动发布会上海清坦言,第一天录制就让她兴奋得彻夜难眠,第二天继续保持亢奋,几度为选手的表演“澎湃”到不能自己。
D.窗外环境幽静,花香袭人,树影婆娑,满目苍翠……闲坐窗前品茗读书,或与好友笑谈古今,或小酌,或搏弈,怡然自得。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这些人对茶也形成了偏见,以为中国茶只是下里巴人解渴的东西,档次不高,一般隆重场合,总是端出英国红茶,似乎唯此才够贵族。
B.与傅雷夫妇素昧平生的女子江小燕为傅雷夫妇保存骨灰,鸣冤叫屈,被打成反革命,曾十几年过着宵衣旰食的悲惨生活。
C. 最近,网上就某些城市以邻为壑的做法提出了严厉批评,认为将垃圾倾倒到农村不仅破坏了环境,而且影响农民的生活。
D.针对街头信笔涂鸦的问题,市政财政管理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以期从根本上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地名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和文化载体,记录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民族的变迁与融合、人们生活环境的发展变化,是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
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检测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检测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有学者分析指出:回忆录和“史传”性散文在20世纪50年代受到特别提倡,它们与“革命历史小说”一起,以具象手段确立现代中国历史的权威叙述,在民众之中的影响甚至超出“正史”。
革命回忆录其实就是一种史传体文学作品,是通过弘扬革命者的英雄事迹达到传播红色文化和教育后人的目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革命回忆录写作,更多是一种主流意识形态主导下的具有鲜明政治倾向的群众性写作运动。
“群众写作运动大多有着切实的目的和明确的目标,简言之就是通过集团写作的方式,记载并讴歌无产阶级及其人民大众所从事的伟大事业,进而扩大影响,凝聚人心,壮大力量,造就自己的政治优势。
”因此,新中国成立初期革命回忆录,“是‘红色阅读’潮流下的英雄叙事”,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并被赋予了特殊政治功能和时代要求,从而承担起了传播红色文化、构建新的政治认同和塑造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
在传统中国社会,传记文学是普及传播历史知识的重要方式之一。
对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的广大普通民众来说,传记文学是获取历史知识的重要渠道。
革命回忆录是介于历史与文学之间的传记体散文作品,其特点是读者面广,可读性强,其中扣人心弦的革命英雄故事,最容易引起读者共鸣,因此在传播革命历史方面发挥了非常独特的积极作用。
虽然某一篇革命回忆录只是记录了某人、某事或某场战役的某个片段,但无数个片段和故事汇聚到一起,从不同角度、各个侧面相互补充、彼此印证,以小见大,就可以像珍珠一样被有机整合串联起来,从微观层面勾勒出一幅中国革命的历史长卷,从而生动揭示和展现出中国革命的奋斗历程。
革命回忆录正是新中国的缔造者们,对缔造新中国这段艰苦奋斗历程的生动再现,就是通过大众书写的方式建构关于中国革命的集体记忆。
“作者都是这些重大事件的见证人,他们的文字比史书自然多了一些生动鲜活的细节和带有个性色彩的真情实感”,就更能打动人。
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带答案-三原县北城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北城中学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二语文试题(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试卷上无效。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字自从成了汉语的书面符号,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最重要的载体。
从甲骨文所记录的商周编年史,毛公鼎的篆文所镌刻的嬴秦的历史,先秦诸子的论辩和散文,汉代的《史记》《说文》,直到康乾盛世所刻的九百卷、近五万首的《全唐诗》和近八万卷的包括经史子集的《四库全书》,浩瀚的典籍集聚了一代又一代文化精英的思维逻辑和艺术创造。
中国作为古典文献的大国,其文献数量或质量都无愧为上乘。
汉字所以能够长盛不衰,它的生命力来自它的内部结构。
汉字是形音义三位一体的结构体,在形音义之中,表意是它的主体功能。
隶变之后字形稳定少变,占汉字大多数的形声字,表意的形旁相对明确,表音能力较差。
稳定的形、义使它超越了标音能力的缺陷,尽管古今汉语和南北方言语音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还能“由文知义”。
于是,隔代的人可以共享书面阅读,异地的人可以借助文字沟通。
不同的民族虽有各自的语言,用汉字书写的书面语,都被大家尊为共同的文化载体。
唐代之后的一千年间,《切韵》系韵书作为标准音,通过科举取士普及全国,形成了“文读”的字音类别,使古今南北的字音差异保持着多多少少的对应,使操着不同口音的人都认同统一的汉语。
满族入关统治中国三百年,正是处在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转变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华文化达到鼎盛的时期,《四库全书》和《红楼梦》所标志的文言和白话也登上了顶峰。
这就是各民族共同使用汉字、多民族共同创造统一文化的最好见证。
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正定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正定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自媒体时代下的电影美学嬗变罗静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以自主、自我、自由为典型特征的自媒体以感性、个性、散乱等方式,来实现对信息的传播。
自媒体一方面蕴含着提升主体信息传播主动性等功能,另一方面却隐藏着缺乏传播统一性、客观性等方面的缺陷,导致自媒体环境下的部分信息存在价值错位、审美异化等方面的问题。
近几年涌现出的‚微电影‛可谓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典型代表。
它不仅诠释了自媒体时代的内涵,而且代表了现代电影美学的嬗变,成为时代发展的又一‚符号‛,相较于传统的电影制作而言,微电影具有与之相区别的审美与价值定位。
其以‚青年化‛‚生活化‛‚民间化‛等为创作品质,获得了社会广大受众的认可,展现出了独特的生命力。
所谓‚微电影‛,是指在自媒体时代的大环境下,一种以‚微小投入、微小制作、微小剧情、微小记录‛为内容特征,以精致、简短、筒约为表现特征的电影。
微电影实现了电影从传统精英制作模式向草根‚拍客‛的转变,从普通事实记录向剧情创作的转变,成为一种有别于传统电影制作,但又脱离于普通拍摄记录的影视作品。
实践中,不同视角下的微电影具有不同的分类,按照创作的层级不同,可将其分为自由创作型、企业定制型和专业制作型。
其中,自由创作型系个人情感意志的自由表达,不带有任何商业目的,主要依靠个体的媒体平台进行传播;企业定制型则是由企业投资进行制作,内容倾向于广告化、商业化;专业制作型是由专门的影视公司进行制作,以商业化为创作取向。
从当下微电影所反映的内在审美取向来看,大多数微电影题材来源于现实,‚再现‛于现实,能够让广大受众臵身于剧中,具有纪实性与真实性,系一种纪实的美学。
在这一点上,有别于通过各种电影特技来塑造美、抽象美的传统的蒙太奇流派。
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微电影在取材源于现实、‚照顾‛现实的同时,也渗透许多非纪实手法进行拍摄,具有制作的技术性与修饰性,如运用再现场景的拍摄手法,同传统的电视纪录片相区别。
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涡阳县2023~2024春学期高二年级第二次月考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至二单元、《陈情表》《兰亭集序》《拟行路难(其四)》。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近日,首款文生视频模型Sora 问世,可以根据文字指令创造出逼真的富有想象力的场景,展现出前所未有的专业视频生成能力。
因而,技术与文艺的关系再一次引发人们关注与探讨。
近年来,科技的迭代创新让人应接不暇,在催生文艺新形式、文化新业态的同时,也给不少人带来困惑和忙乱。
如何认识新技术引发的新文艺现象,如何把握其影响下文艺创作和评论的方向,是当前需要研究解答的问题。
对文艺来说,除了审美属性、意识形态属性,它还具有传播属性。
为什么说文艺有传播属性?或者说为什么要上升到“属性”的层面来认识文艺的传播特性?其一,文艺创作的动机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传播。
用匈牙利文艺理论家阿诺德·豪泽尔的话说,艺术家每一次对思想、感情和理想的抒发,都是对真实或假想的接受。
艺术从一开始就是一种交流、传播行为,是个体之间连接的纽带,以建立共同生存所需要的秩序。
其二,文艺的呈现依赖传播介质和载体。
只有审美意象只能说是郑板桥所说的“胸中之竹”,只有借助媒介将其变成“手中之竹”,艺术作品才得以呈现。
没有介质和载体,就没有文艺作品的产生。
其三,文艺需要传播才能得到欣赏者“身份认证”。
从理论上说,只有创作的作品成为人的审美对象时,艺术品才真正成为艺术品。
2020-2021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语言文字运用1.在下列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谭鑫培的唱腔,其感情上的描绘,尺寸上的操持,长短腔的安排,都是章法分明,。
《空城计》散板前六向用腔简捷,到第七句腔调迂回曲折,如行云流水,悦耳动听,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化境。
有时,耐人寻味;有时浓墨一挥,气象万千。
听之似乎无板眼之拘;细拍之则,意到神随,美不胜收。
A. 秋毫无犯淡妆浓抹丝丝入扣B. 秋毫无犯轻描淡写环环相扣C. 有条不紊轻描淡写丝丝入扣D. 有条不紊淡妆浓抹环环相扣【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平时积累成语知识,并熟知成语题目设置的陷阱,比如成语色彩失当、对象误用、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毛病,本题中,第一处,秋毫无犯:秋毫:鸟兽秋天新换的绒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犯:侵犯。
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有条不紊:紊:乱。
形容有条有理,一点不乱。
这里说唱腔,应该是有条不紊。
第二处,淡妆浓抹:(1)指浓淡适宜,颜色很好看(多用来形容优美的风景、华丽的衣着)。
妆:化妆。
(2)浓艳和淡雅两种不同的装饰,也比喻浓丽和素雅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色。
轻描淡写:原指描绘时用浅淡的颜色轻轻地着笔。
现多指说话写文章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
这里形容唱腔,用的是轻描淡写的本意,和后面“浓墨一挥”形成对比。
第三处,丝丝入扣:丝丝:每一根丝;扣:织机上的主要机件之一。
织布时每条丝线都要从筘齿间穿过。
比喻做得十分细致,有条不紊,一一合拍。
环环相扣:一环接着一环,形容连接紧密。
此处的“扣”,是动词,义为套住或搭住。
环是圆圈形的物品,环与环相互套在一起,很牢靠,没有脱落之虞。
比如自行车的传动链条,就是“环环相扣”,一节与一节衔接得很牢固。
这里说唱腔应该是丝丝入扣。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平时积累成语知识,并熟知成语题目设置的陷阱,比如成语色彩失当、对象误用、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毛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下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一、选择题1.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无误的一项是()A . 丰赡(zhān)谄媚(chǎn)畎亩(quán)亟待解决(jí)畏葸不前(xǐ)B . 孝悌恸哭朝觐揠苗助长(yà)猝不及防C . 譬如哂笑龟裂(guī)强恕而行稗官野史D . 水獭(tǎ)秦桧怵惕绚丽多姿放辟邪侈(chǐ)2. 下列词语的书写,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A . 布衣疏食集腋成裘偃旗息鼓诛连九族B . 见危受命流连忘返因材施教言不及义C . 囿于成见忿忿不平脉膊微弱民生凋蔽D . 置若罔闻察颜观色愤世嫉俗金壁辉煌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 . 没有人不渴望幸福,但幸福究竟是什么呢?它不可琢磨,却又似乎无处不在。
不同的人对幸福有着不同的理解。
B . 铁路部门关于解决一票难求的“表态”已多次食言,一票难求的问题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得到解决,人们拭目以待。
C . 实行“问责制”以后,各政府部门分工更加细致明确。
只要大家各行其是,各尽其责,就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D . 由于楼盘前临碧水背依青山,环境十分优美,发售第一天便十室九空,销售场面十分火爆。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A . 市环保局通过实施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扬尘污染综合治理,市区已基本杜绝了现场搅拌混凝土的违规现象,大气环境质量逐年提高。
B . 疾控部门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判定这是一起由饮用不洁桶装水引起的以诺如病毒为主的感染性腹泻疾病。
C . 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跨省转续工作渐入常态,运行平稳,特别是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跨省转续工作逐步正常化。
D . 运输量对能源消费影响最大,无论是货物运输还是旅客运输,它的运输量是决定交通运输能源消费水平的最主要因素。
二、现代文阅读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庸”辨析张岱年①以前曾经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见解,认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庸”。
对于这个问题,应略作辨析。
②“中庸”观念是孔子提出的,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论语·雍也》)对于中庸的含义无所解释。
但是说“中庸之为德”,而不是说“中庸之为道”,足证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而不仅是指一种抽象原则。
孔子又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子路》)中行是较高的品德,应与中庸同义。
孟子说:“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孟子·尽心下》)不说中行而说中道,中行、中道,当是同一意义。
总之,中庸、中行、中道,应具有同一含义,指高于狂狷的修养境界。
③《中庸》篇有云:“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所谓执两用中应即对于中庸的解释。
《说文》:“庸,用也。
”中庸即用中,指随时运用中的原则,处事恰如其分。
孔子尝说:“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后儒解释中庸为“无过无不及”,是正确的。
④“中庸”观念包含一种认识,即许多事情都有一定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和没有达到这个限度一样。
这就是“过犹不及”。
有些事情,确实如此。
如饮食衣着以及睡眠之类,确实是“过犹不及”。
但是,许多事情的限度是随时代的演进而改变的。
例如所谓“君臣之义”,过去认为是必须遵守、不可逾越的。
但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打倒了君权,使人类历史大大前进了一步。
又如中国封建时代排斥所谓奇技淫巧,阻碍了自然科学的进展;近代西方实证科学长足进步,技术远远超过了前代,促进了文化的高度发展。
在历史上,在一定的范围内,超越传统的限度,往往可以实现巨大的飞跃。
如果固守“过犹不及”的中道,就不可能大步前进了。
因此,“中庸”观念,虽然在过去曾经广泛流传,但是实际上不能起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
所以,我认为,不能把“中庸”看做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⑤近代西方国家都宣扬自己的民族精神。
如法国人民鼓吹法兰西精神,德国人民提倡日耳曼精神等等。
中华民族必有作为民族文化的指导原则的中华精神。
古往今来,这个精神得到发扬,文化就进步;这个精神得不到发扬,文化就落后。
正确认识这个民族精神之所在,是非常必要的。
(1)本文认为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以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A . 孔子提出“中庸之为德”,而没有说“中庸之为道”,足证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
B . 孔子在《论语·雍也》中对于中庸的含义无所解释,可以推测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
C . 孔子在《子路》中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中行应与中庸同义,是较高的品德。
D . 孟子说:“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中道与中行和中庸含义相同,指高于狂狷的修养境界。
(2)下面对“中庸”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 《中庸》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所谓执两用中就是对于中庸的解释。
B . 《说文》:“庸,用也。
”中庸即用中,指随时运用中的原则,处事恰如其分。
C . 中庸就是孔子在《论语·先进》中所说的“过犹不及”。
D . 后儒提出“无过无不及”,这是对中庸的正确解释。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 中庸就是在两个极端之间寻求适中的方法,既不要“过”也不要”不及”,这个观念是孔子提出的。
B . 所有事情都有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和没有达到一样,这就是“过犹不及”。
C . 在历史上,只有超越传统的限度,才可以实现巨大的飞跃。
固守中道,就不可能前进。
D . 作者认为,“中庸”观念虽然在过去曾经广泛流传,但是实际上不能起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
6.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孔孟(有删节)黄仁宇①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
既有《论语》,则有《孟子》。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
《史记》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
”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做苏格拉底,把孟子比做柏拉图。
②但是我们仔细比较他们,却也发现很多不相同的地方。
最明显的,《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如孟子凡事紧张。
所以大成至圣能够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避免“小人常戚戚”的态度去保持他的悠闲。
孔子令门人言志,只有曾皙最得他的赞许。
而曾皙所说的,大致等于我们今天的郊游和野餐,“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与这种态度截然相对的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
孔子还说饭菜不做好,这样不吃那样不吃,衣服也要色彩裁剪都合式。
孟子却毫不忌讳地提出“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而且“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之四方”等辞句也经常出现在他的嘴中。
③孔子没有直接的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
《论语》之中,“仁”字出现了66次,没有两个地方解释完全相同。
但是他既说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的话,可见他认为性恶来自先天。
他又说“观过,斯知仁矣”,好像这纠正错误,促使自己为善的能力,虽系主动的,但仍要由内外观察而产生。
孟子则没有这样犹疑。
他曾斩钉截铁的说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孔子自己承认,他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
孟子的自信,则可以由他自己所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一句话里看出。
这种道德力量,经他解释,纯系内在的由自我产生。
所以他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也就是宣示人人都能做圣贤。
④孔子对“礼”非常尊重。
孔子虽然称赞管仲对国事有贡献,但仍毫不迟疑地攻击他器用排场超过人臣的限度。
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他死时孔子痛哭流涕,然而孔子却根据“礼”的原则反对颜渊厚葬;又因为“礼”的需要,孔子见南子,使子路感到很不高兴。
孔子虽不喜欢阳货的为人,但为了礼尚往来,他仍想趁着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他。
孟子就没有这样的耐性。
齐宣王称病,他也称病。
他见了梁襄王,出来就说:“望之不似人君。
”鲁平公没有来拜访他,他也不去见鲁平公。
他对各国国君的赠仪,或受或不受,全出己意。
他做了齐国的吊丧正使,出使滕国,却始终不对副使谈及出使一事。
⑤这中间的不同,不能说与孔孟二人的个性无关。
或许《论语》与《孟子》两部书的取材记载不同,也有影响。
但是至圣和亚圣,相去约两百年,中国的局势,已起了很大的变化。
孟子说“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这八个字正好可以用来说明他们之间的距离。
(1)下列对原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A . 文章由儒家学派的两位著名代表孔子和孟子的传承落笔,用比较具体的论据证明了“孔孟总是形影相随”这一主旨。
B . 文章第②段用“但是”转入比较孔孟的不同,主要用例证法,论据充足,有说服力。
C . 文章第③段说孟子没有孔子“犹疑”,主张性善来自先天,“斩钉截铁”用得形象而准确。
D . 文章第④段举四个例子来证明孔子的观点,采用例证法,给人以真实感。
E . 造成孔子和孟子思想言行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二人所处时代的局势“起了很大的变化。
”(2)课文第②段说“孟子凡事紧张”,“紧张”一词含义是什么?(3)孔子和孟子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根据文意,分三点对此概括说明。
三、文言文阅读7. 阅读文言文一,完成各题。
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
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寡人耻之,愿比①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②,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
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王请勿疑!”(两段文字分别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第1、5章)孟轲,驺人也。
受业子思之门人。
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
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
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其后有驺子之属。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注释】①比:为,替。
②耨:nòu,锄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