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练习题(3)答案
《统计学原理》形考作业参考答案

《统计学原理》作业(一)(第一~第三章)一、判断题1、社会经济统计工作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
(√)2、统计调查过程中采用的大量观察法,是指必须对研究对象的所有单位进行调查。
( × )3、全面调查包括普查和统计报表。
(× )4、统计分组的关键是确定组限和组距(×)5、在全国工业普查中,全国企业数是统计总体,每个工业企业是总体单位。
(×)6、我国的人口普查每十年进行一次,因此它是一种连续性调查方法。
(×)7、对全国各大型钢铁生产基地的生产情况进行调查,以掌握全国钢铁生产的基本情况。
这种调查属于非全面调查。
(√)8、对某市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普查,该市工程技术人员的工资收入水平是数量标志。
(√)9、对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产区进行调查,以掌握全国主要粮食作物生长的基本情况,这种调查是重点调查。
(√)10、我国人口普查的总体单位和调查单位都是每一个人,而填报单位是户。
(√)二、单项选择题1、设某地区有670家工业企业,要研究这些企业的产品生产情况,总体单位是(C )A、每个工业企业;B、670家工业企业;C、每一件产品;D、全部工业产品2、某市工业企业2003年生产经营成果年报呈报时间规定在2004年1月31日,则调查期限为(B)。
A、一日B、一个月C、一年D、一年零一个月3、在全国人口普查中(B)。
A、男性是品质标志B、人的年龄是变量C、人口的平均寿命是数量标志D、全国人口是统计指标4、某机床厂要统计该企业的自动机床的产量和产值,上述两个变量是(D)。
A、二者均为离散变量B、二者均为连续变量C、前者为连续变量,后者为离散变量D、前者为离散变量,后者为连续变量5、下列调查中,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一致的是( D )A、企业设备调查B、人口普查C、农村耕地调查D、工业企业现状调查6、抽样调查与重点调查的主要区别是(D)。
A、作用不同B、组织方式不同C、灵活程度不同D、选取调查单位的方法不同7、下列调查属于不连续调查的是(A)。
统计学练习题3

第1-277题问题:企业的员工人数、工资是选项一:离散变量选项二:前者是离散变量,后者是连续变量选项三:连续变量选项四:前者是连续变量,后者是离散变量选项五:正确答案:2第2-175题问题:受极端数值影响最大的变异指标是()选项一:极差选项二:平均差选项三:标准差选项四:方差选项五:正确答案:1第3-1071题问题:两组数据的均值不等,但标准差相同,则选项一:均值小的差异程度大选项二:均值大的差异程度大选项三:无法判断选项四:两组数据的差异程度相同选项五:正确答案:1第4-621题问题:若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可决系数为0.9025,则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可能为( ). 选项一:0.90选项二:0.95选项三:0.99选项四:0.41选项五:正确答案:2第5-1199题问题:变异是指()选项一:标志与指标的具体表现不同选项二:标志和指标各不相同选项三:总体的指标各不相同选项四:总体单位的指标各不相同选项五:正确答案:1第6-599题问题:在因变量的总离差平方和中,如果残差平方和所占的比重小,则两变量之间()。
选项一:相关程度高选项二:相关程度低选项三:完全相关选项四:完全不相关选项五:正确答案:1第7-997题问题:如果相关系数能说明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则()。
选项一::1=ρH拒绝0H选项二::1=ρH,不能拒绝0H选项三::=ρH拒绝0H选项四::=ρH不能拒绝0H选项五:正确答案:3第8-1074题问题:某地2012年1-3月又新引进52个利用外资项目,这是()。
选项一:时点指标选项二:时期指标选项三:相对指标选项四:平均指标选项五:正确答案:2第9-611题问题: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中,总离差平方和的自由度为( );其中n为观测值的个数.选项一:n-1选项二:n-2选项三:n选项四:1选项五:正确答案:1第10-680题问题:如果所有商品的数量均按同一比率变化,计算出的派氏指数为105.45%,那么拉氏指数为()。
统计学 第三章练习题答案及解析

3%1%2%5.1++453025453025++++统计学第三章出题优课后习题答案原多项选择第三题D 选项解释有误,现在已经重新更改。
一、单项选择题1. 某商场某月商品销售额为1200万元,月末商品库存额为400万元,这两个总量指标( )。
A. 是时期指标B. 前者是时期指标,后者是时点指标C. 是时点指标2. 国民总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相差一个( )。
A. 出口与进口的差额B. 固定资产折旧C. 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净额3. 有三批产品,废品率分别为1.5%、2%、1%,相应的废品数量为25件、30件、45件,则这三批产品平均废品率的计算式应为( )。
A. B.C. D.4. 下列各项中,超额完成计划的有( )。
A. 利润计划完成百分数103.5%B. 单位成本计划完成百分数103.5%C. 建筑预算成本计划完成百分数103.5%5. 某厂某种产品生产量1月刚好完成计划,2月超额完成2%,3月超额完成4%,则该厂该年一季度各月平均超额完成计划的计算方法是( )。
A. 2%+4%=6%B. (2%+4%)÷2=3%C. (2%+4%)÷3=2%453025%1%2%5.1++++3%1%2%5.1⨯⨯6. 甲、乙两组工人的平均日产量分别为18件和15件。
若甲乙两组工人的平均日产量不变,但是甲组工人数占两组工人总数的比重下降,则两组工人总平均日产量( )。
A. 上升B. 下降C. 不变D.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7. 当各个变量值的频数相等时,该变量的()。
A. 众数不存在B. 众数等于均值C. 众数等于中位数8. 如果你的业务是提供足球运动鞋的号码,那么哪一种平均指标对你更有用?( )A. 算术平均数B. 几何平均数9. 某年年末某地区城市和乡村平均每人居住面积分别为30.3和33.5平方米,标准差分别12.8和13.1平方米,则居住面积的差异程度( )。
A. 城市大B. 乡村大10. 下列数列的平均数都是50,在平均数附近散布程度最小的数列是( )。
(整理)统计学练习题(包括答案)

第一章序论一、单项选择题1、社会经济统计是分析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_____。
A、质量方面B、数量方面C、质与量两个方面D、各个方面2、以下哪点不是统计总体的特征____。
A、社会性B、同质性C、大量性D、差异性答案:1是B;2是A3、社会经济统计的基本特点是_____。
A、数量性B、社会性C、抽象性D、总体的同质性4、以下哪个是组成总体的前提条件_____。
A、大量性B、同质性C、综合性D、广泛性答案:3是A;4是B5、抽查5个学生的考试成绩,考试成绩分别是75分、80分、85分、89分、93分。
这5个数字是____。
A、标志值B、标志C、变量D、指标答案:A6、在工业生产设备普查中,总体单位是_。
A、每个工业企业B、每台设备C、每台工业生产设备D、每台已安装设备7、在工业生产设备普查中,总体是___。
A、所有工业企业B、每个工业企业C、所有工业生产设备D、工业企业的每台设备答案:6是C;7是C8、下列哪个是连续变量___。
A、工厂数B、人数C、净产值D、设备数9、研究某市职工家庭收支情况时,统计总体应确定为____。
A、该市全体职工B、该市全部职工家庭C、该市每个职工家庭D、该市全部居民家庭答案:8是C;9是B10、下列标志属于品质标志的是____。
A、教师的教龄B、学生的成绩C、商品价格D、民族11、一个统计总体____。
A、只能有一个标志B、只能有一个指标C、可以有多个指标D、可以有多个标志答案:10是D;11是C12、以全国的石油工业企业为总体,则大庆石油工业总产值是:____。
A、品质标志B、数量标志C、数最指标D、质量指标13、要了解某市职工情况,统计指标是:____。
A、该市每个职工B、该市每个职工的工资C、该市全部职工D、该市职工的工资总额答案:12是B;13是D二、多项选择题1、统计的特点包括____。
A、数量性B、社会性C、可变性D、不变性E、综合性2、下列哪些是数量标志____。
《统计学概论》第三章课后练习题答案

《统计学概论》第三章课后练习题答案一、思考题1.什么是统计整理,统计整理的对象是什么?P612.什么是统计分组,它可以分为哪几种形式?P633.简述编制变量数列的一般步骤。
P70-754.统计表分为哪几种?P785.什么是统计分布,它包括哪两个要素?P686.单项式分组和组距公式分组分别在什么情况下运用?P667.如何正确选择分组标志?P658.为什么要进行统计分组?其主要作用是什么?P63(2009.01)二、判断题1.统计整理只能对统计调查所得到的原始资料进行加工整理。
(×)P61 【解析】统计整理分为两情况:一种是对原始资料进行整理,另一种是对次级资料即已加工过的现成资料进行在整理。
2.对一个既定总体而言,合理的分组标志只有一个。
(×)P67【解析】复合分组就是对同一总体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标志进行的分组。
3.在异距数列中,计算次数密度主要是为了消除组距因素对次数分布的影响。
(√ )P744.组中值是指各组上限和下限之中点数值,故在任何情况下它都能代表各组的一般水平。
(×)P72【解析】当组×)(2010.01)P71【解析】变量数列的分组可分为等距分组和异距分组,只有在等距分组的情况下,组数等于全距除以组距。
6.统计分组的关键问题是确定组数和组距。
(×)(2009.10)P65【解析】统计分组的关键问题是选择恰当的分组标志。
7.按数量标志分组的目的,就是要区分各组在数量上的差别。
(×)P66 【解析】按数量标志分组的目的,并不是单纯确定各组在数量上的差别,而是要通过数量上的变化来区分各组的不同类型和性质。
8.连续型变量可以作单项式分组或组距式分组,而离散型变量只能作组距式分组。
(×)P72【解析】对于连续型变量,一般只能编制组距式变量数列;对于离散型变量,如果变量值个数较多,并且变动幅度较大时,应该编制组距式变量数列,对于变量值较少的离散型数据,一般编制单项式变量数列。
《统计学》试卷答案

《统计学》练习题一、选择题1、统计总体同时具备三个特点是()A、同质性、大量性、可比性B、数量性、综合性、具体性C、同质性、变异性、大量性D、数量性、具体性、可比性2、要了解400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则总体单位是()A、400个学生B、每个学生C、400个学生的成绩D、每个学生的成绩3、标志是指()A、总体单位的数量特征B、总体单位的属性或特征的名称C、总体单位具有的特征D、总体单位表现的数值4、一个统计总体()A、只有一个标志B、只有一个指标C、可以有多个标志D、可以有多个指标5、对某城市工业企业未安装设备的调查,总体单位是()A、所有未安装设备B、每一台未安装设备C、所有工业企业D、每一个工业企业6、要了解2000户养蚕专业户的生产情况,数量标志为()A、2000专业户的收入B、每一专业户的养蚕收入C、养蚕专业户的户数D、每一专业户的蚕种类型7、在统计调查中,调查标志的承担者是()A、调查时间B、调查单位C、填报单位D、调查表8、统计调查中的专门调查有()A、统计报表、重点调查、典型调查B、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C、经常性调查、一次性调查D、全面调查、非全面调查9、调查某市工业企业职工的工种、工龄、文化程度等情况,则()A、调查单位是每个企业B、填报单位是每个职工C、调查单位和填报单位都是企业D、调查单位是每个职工,填报单位是每个企业10、某些产品在检验和测量时常有破坏性,一般宜采用()A、全面调杳B、抽样调查C、典型调查D、重点调查11、调查鞍钢、宝钢、武钢、包钢等几个大型钢厂,以了解我国钢铁生产的基本情况,这种调查方式属于()A、普查、B、典型调查C、重点调查D、抽样调查12、有意识地选取几十块地来估算某地区粮食产量,这种调查方式属于()A、重点调查B、非全面报表C、抽样调查D、典型调查13、下列调查中,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一致的是()A、企业设备调查B、农村耕蓄调查C、产品质量调查D、工业企业生产调查14、要研究某型号炮弹的平均射程,可以采用()A、全面调查B、典型调查C、重点调查D、抽样调查15、统计调查按组织形式划分,可分为()A、普查的典型调查B、重点调杳和抽样调查C、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D、经常性调查和一次性调查16、下列必须采用一次性调查的是()A、统计报表B、抽样调查C、普查D、重点调查17、按某一标志分组的结果表现为()A、组内差异性、组间同质性B、组内同质性,组间同质性C、组内同质性,组间差异性D、组内差异性,组间差异性18、下列分组按数量标志分组的是()A、职工按工龄分组B、人口按民族分组C 、人口按地区分组D 、企业按有制分组 19、变量数列中各组频率的总和应该( )A 、小于1B 、等于1C 、大于1D 、无法确定 20、下列分组按品质标志分组的是( )A 、工人按产量分组B 、职工按年龄分组C 、企业按产业分组D 、学生按考分分组 21、划分连续型变量的组限时,相邻组限必须( )A 、相等B 、不等C 、重叠D 、连续 22、统计分组的关键是( )A 、划分各组界限B 、选择分组标志C 、确定组数D 、确定组距 23、计算向下累计次数时,各组累计次数表示( )A 、各组上限以下的累计次数B 、各组上限以上的累计次数C 、各组下限以上的累计次数D 、各组下限以下的累计次数 24、统计表的主词是指( )A 、描述研究对象的指标B 、宾词的具体表现C 、各种指标所描述的研究对象D 、总体单位标志的总称 25、连续型变量的分组( )A 、只能是单项式分组B 、只能是组距式分组C 、只能是等距分组D 、只能是异距分组 26、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商品零售额属于( )A 、数量指标B 、相对指标C 、时点指标D 、质量指标27、某县有100个副食品零售商店,商业职工2500人,商业零售总额5000万元,在研究商业职工分布和劳动效率的情况时:( )A 、100个商店既是标志总量又是总体单位数B 、2500人既是标志总量又是总体单位数C 、5000万元既是标志总量又是总体单位数D 、每个商店的零售额既是标志总量又是总体单位数 28、下列属于平均指标的是( )A 、每平方公里平均铁路长度B 、全市居民人均GDPC 、居民人均拥有绿地面积D 、企业平均职工人数29、下列属于结构相对指标的是( )A 、产值资金占用率B 、产值计划完成程度C 、增加值率D 、百元资金利税率 30、计划规定成本降低5%,实际提高了2%,则成本计划完成程度为( )A 、103.2%B 、107.4%C 、93.1%D 、110.5% 31、当变量数列呈左偏钟型分布时,存在( )A 、o M ≤e M ≤XB 、e M ≤o M ≤XC 、o M ≥e M ≥XD 、o M ≥X ≥e M32、各变量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离差之和( )A 、为最小B 、为0C 、等于各变量值之和的平均数D 、为不确定值 33、某一单项式分配数列的各标志值都增加1倍,次数都减少一半,则众数值( )A 、不变B 、减少一半C 、增加1 倍D 、无法判定34、甲、乙两数列的平均数分别为100和185,标准差分别为15和20,两数列的离散程度( ) A 、二者相等 B 、甲低于乙 C 、乙低于甲 D 、无法比较 35、同质总体标志变异指标是反映现象的( )A 、离中趋势B 、集中趋势C 、变动情况D 、普遍水平 36、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发展速度下降,增长量也肯定下降B 、增长量不变,增长速度也不变C 、现象逐期同速增长时,逐期增长量也增加D 、现象逐期增长量上升时,逐期增长速度也上升 37、计算平均发展速度时,为保证用这一平均速度推算的最末一期发展水平等于实际水平,应采用( ) A 、几何平均法 B 、方程式法 C 、算术平均法 D 、调和平均法 38、根据年度资料的动态数列配合的趋势方程c Y =a +b X 中,参数b 表示( )A 、年平均发展水平B 、年平均增长量C 、年平均发展速度D 、年平均增长速度 39、若有三年的环比增长速度为5%、8%、12%,此三年的平均增长速度为( ) A 、3%12%8%5⨯⨯ B 、3%12%8%5++ C 、3%112%108%105⨯⨯-1 D 、31%112%108%105-⨯⨯ 40、若销量增长5%,零售价上涨4%,则商品销售额增长( ) A 、21% B 、9.0% C 、9.2% D 、1%41、某公司人均劳动生产率提高10% ,产值增加了20%,公司人数增加了( ) A 、10% B 、12% C 、9% D 、5% 42、编制总平均指标指数时,其中的数量指标( )A 、可以直接相加B 、不能直接相加C 、引进同度量因素后可以相加D 、有时可以直接相加,有时不能 43、下列属于数量指标指数的是( )A 、商品物价指数B 、单位产品成本指数C 、平均工资指数D 、商品销售量指数44、下列属于质量指标指数的是( )A 、工业产品产量指数B 、劳动生产率指数C 、职工人数指数D 、总成本指数 45、如果生活费用指数上涨20%,则现在的1 元钱( )A 、只值原来的0.85元B 、只值原来的0.75元C 、只值原来的0.83元D 、无法与过去相比 46、如果报告期商品价格计划降低5.3%,销售额计划增加10%,则销售量应( )A 、增加15.3%B 、增加16.5%C 增加15.8%D 增加16.15%47、某市1993年社会商品零售额为15000万元,1995年增至20000万元,其中物价上涨了8%,则商品零售量指数为( )A 、125.5%B 130.4%C 123.5%D 133.3% 48、以基期价格为同度量因素编制商品销售量综合指数即拉氏物量指数(010q p q p ∑∑)表示( )A 、价格水平不变的条件下,销售量综合变动的程度B 、报告期价格条件下,销售量综合变动程度C 、综合反映多种商品物价变动程度D 、综合反映多种商品销售额变动程度 49、编制综合指数要确定同度量因素,同度量因素的两个主要因素是( ) A 、比较作用和平衡作用 B 、比较作用和推算作用 C 、平衡作用和权数作用 D 、同度量作用和权数作用 50、抽样调查中( )A 、即有登记性误差,也有代表性误差B 、只有登记性误差,没有代表性误差C 、没有登记性误差,只有代表性误差D 、只有随机误差51、总体内部情况复杂,各单位之间差异很能大且单位数又多时适宜采用( )A 、纯随机抽样B 、类型抽样C 、等距抽样D 、整群抽样52、事先将总体各单位按某一标志顺序排列。
北语20秋《统计学》作业3【标准答案】

(单选题)1: 当()时,均值只受变量值大小的影响,而与次数无关。
A: 变量值较大而次数较小
B: 变量值较大且次数较大
C: 各变量值出现的次数相同
D: 变量值较小且次数较小
正确答案: C
(单选题)2: 当数据分布不规则时,其均值()。
A: 趋于变量值大的一方
B: 趋于变量值小的一方
C: 趋于权数大的变量值
D: 趋于哪方很难断定
正确答案: D
(单选题)3: 某地区农民家庭的年平均收入1995年为1500元,1996年增长了8%,那么1996年与1995年相比之下,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增加的收入额为()。
A: 7元
B: 8元
C: 15元
D: 40元
正确答案: C
(单选题)4: 当变量值中有一项为零,则不能计算()。
A: 算术平均数和调和平均数
B: 众数或中位数
C: 算术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
D: 调和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
正确答案: D
(单选题)5: X~b(n,p),大样本情况下,H0:p=p0,这时H0的拒绝域为()。
A: |Z|≥Zα
B: Z≤Zα/2
C: Z≥Zα/2
D: |Z|≥Zα/2
正确答案: D
(单选题)6: 若H0:μ≤μ0,抽出一个样本,其均值<μ0,则()。
A: 肯定拒绝原假设
B: 有可能拒绝原假设
C: 肯定接受原假设
D: 有可能接受原假设
正确答案: C
(单选题)7: 在组距数列中,如果每组的组中值都增加10个单位,而各组次数不变,则均值。
统计学(3)(含答案)

模拟题B一、单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的答案。
每题2分,共50分)1、某大学的一位研究人员希望估计该大学一年级新生在教科书上的花费,为此,他观察了200名新生教科书上的花费,发现他们每个学期平均在教科书上的花费是250元。
该研究人员所感兴趣的总体是( C )。
A、该大学的所有学生B、所有的大学生C、该大学所有的一年级新生D、样本中的200名新生2、1990年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为了估计佛罗里达州有多少居民愿意支付更多的税金以保护海滩环境不受破坏,共有2500户居民接受了调查。
该项调查中,最有可能采用的数据收集方法是( C )。
A、设计的试验B、公开发表的资料C、随机抽样D、实际观察3、1990年发表的一篇文章讨论了男性和女性MBA毕业生起薪的差别。
文章称,从前20名商学院毕业的女性MBA的平均起薪是54749美元,中位数是47543美元,标准差是10250美元。
根据这些数据可以判断,女性MBA起薪的分布形状是( B )。
A、尖峰、对称B、右偏C、左偏D、均匀4、要了解成都市居民家庭的收支情况,最适合的调查方式是( D )。
A、普查B、重点调查C、典型调查D、抽样调查5、某股票在2000年、2001年、2002年和2003年的年收益率分别为4.5%,2.1%,25.5%,1.9%,则该股票在这四年的平均收益率为( A )。
A、8.079%B、7.821%C、8.5%D、7.5%6、根据切比雪夫不等式,至少有( D )的数据落在平均数加减3个标准差的范围之内。
A、68%B、99%C、95%D、89%7、评价统计量标准之一是随着样本统计量的数学期望等于总体参数,该标准称为( A )。
A.、无偏性B、有效性C、一致性D、准确性8、如果峰态系数小于于0,则表明这组数据( A )。
A 、扁平分布B 、尖峰分布C 、左偏分布D 、右偏分布 9、在概率度(可靠程度)一定的条件下( B )。
A 、允许误差较大,应抽取的单位越多B 、允许误差较小,应抽取的单位越多C 、允许误差较小,应抽取的单位越少D 、无法确定允许误差和应抽取单位数的变化10、在其它条件相同时,抽样平均数的抽样标准差减少到原来数1/3,则抽样单位就须( A )A 、增大到原来的9倍B 、增大到原来的3倍C 、比原来增加9倍D 、比原来减少8倍11、在下列两两组合的平均指标中,那一组的两个平均数完全不受极端数值的影响( D )A 、算术平均数和调和平均数B 、几何平均数和众数C 、调和平均数和众数D 、众数和中位数12、若甲单位的平均数比乙单位的平均数小,但甲单位的标准差比乙单位的标准差大,则( B )A 、甲单位的平均数代表性比较大B 、甲单位的平均数代表性比较小C 、两单位的平均数代表性一样大D 、无法判断13、设样本1X ,2X ,……,n X 取自正态总体N (u ,2σ),其中u 、2σ为未知参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计学》练习题(3)第9章1.下面的陈述错误的是(D)。
A.相关系数是度量两个变量之间线性关系强度的统计量B.相关系数是一个随机变量C.相关系数的绝对值不会大于1D.相关系数不会取负值2.根据你的判断,下面的相关系数取值错误的是(C)。
A.-0.86 B.0.78C.1.25 D.03.下面关于相关系数的陈述中错误的是(A)。
A.数值越大说明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就越强B.仅仅是两个变量之间线性关系的一个度量,不能用于描述非线性关系C.只是两个变量之间线性关系的一个度量,不一定意味着两个变量之间存在因果关系D.绝对值不会大于14.如果相关系数r=0,则表明两个变量之间(C)。
A.相关程度很低B.不存在任何关系C.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D.存在非线性相关关系5.在回归模型y=β0+β1x+ε中,ε反映的是(C)。
A.由于x的变化引起的y的线性变化部分B.由于y的变化引起的x的线性变化部分C.除x和y的线性关系之外的随机因素对y的影响D.由于x和y的线性关系对y的影响6.在回归分析中,F检验主要是用来检验(C)。
A.相关系数的显著性B.回归系数的显著性C.线性关系的显著性D.估计标准误差的显著性7.说明回归方程拟合优度的统计量主要是(C)。
A.相关系数B.回归系数C.判定系数D.估计标准误差8.回归平方和占总平方和的比例称为(C)。
A.相关系数B.回归系数C.判定系数D.估计标准误差9.下面关于判定系数的陈述中不正确的是(B)。
A.回归平方和占总平方和的比例B.取值范围是[-1,1]C.取值范围是[0,1]D.评价回归方程拟合优度的一个统计量10.下面关于估计标准误差的陈述中不正确的是(D)。
A .均方残差(MSE )的平方根B .对误差项ε的标准差σ的估计C .排除了x 对y 的线性影响后,y 随机波动大小的一个估计量D .度量了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强度11.残差平方和SSE 反映了y 的总变差中( B )。
A .由于x 与y 之间的线性关系引起的y 的变化部分B .除了x 对y 的线性影响之外的其他因素对y 变差的影响C .由于x 与y 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引起的y 的变化部分D .由于x 与y 之间的函数关系引起的y 的变化部分12.若变量x 与y 之间的相关系数r=0.8,则回归方程的判定系数R2等于( C )。
A .0.8B .0.89C .0.64D .0.40第10章1.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t 检验是用来检验( B )。
A .总体线性关系的显著性B .各回归系数的显著性C .样本线性关系的显著性D .H 0:β1=β2=…=βk =0,2.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若自变量x i 对因变量y 的影响不显著,那么它的回归系数βi 的取值( A )。
A .可能接近0B .可能为1C .可能小于0D .可能大于13.在多元线性回归方程 01122i k k y x x x ββββ=++++ 中,回归系数 kβ表示( B )。
A .自变量x i 变动一个单位时,因变量y 的平均变动量为 kβ B .其他变量不变的条件下,自变量x i 变动一个单位时,因变量y 的平均变动量为 kβ C .其他变量不变的条件下,自变量x i 变动一个单位时,因变量y 的总变动总量为 kβ D .因变量y 变动一个单位时,自变量x i 的变动总量为 kβ 4.在多元回归分析中,通常需要计算调整的多重判定系数R 2,这样可以避免R 2的值( A )。
A .由于模型中自变量个数的增加而越来越接近1B .由于模型中自变量个数的增加而越来越接近0C .由于模型中样本量的增加而越来越接近1D .由于模型中样本量的增加而越来越接近05.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如果F 检验表明线性关系显著,则意味着( A )。
A .在多个自变量中至少有一个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显著B .所有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都显著C .在多个自变量变中至少有一个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不显著D .所有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都不显著6.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 如果t 检验表明回归系数βi 不显著,则意味着( C )。
A .整个回归方程的线性关系不显著B .整个回归方程的线性关系显著C.自变量x i与因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不显著D.自变量x i与因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显著7.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多重共线性是指模型中(A)。
A.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彼此相关B.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彼此无关C.因变量与一个自变量相关D.因变量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相关8.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如果F检验表明回归方程的线性关系显著,则(B)。
A.表明每个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都显著B.表明至少有一个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线性关系显著C.意味着每个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都不显著D.意味着至少有一个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不显著9.如果回归模型中存在多重共线性,则(D)。
A.整个回归模型线性关系不显著B.肯定有一个回归系数通不过显著性检验C.肯定导致某个回归系数的符号与预期相反D.可能导致某些回归系数通不过显著性检验10.如果某个回归系数的正负号与预期相反,则表明(C)。
A.所建立的回归模型是错误的B.该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不显著C.模型中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D.模型中肯定不存在多重共线性11.虚拟自变量的回归是指在回归模型中含有(A)。
A.分类自变量B.数值型自变量C.分类因变量D.数值型因变量12.设回归方程的形式为E(y)=β0+β1x,若x是取值为0,1的哑变量,则β0的意义是(A)。
A.代表与哑变量值0所对应的那个分类变量水平的平均值B.代表与哑变量值1所对应的那个分类变量水平的平均值C.代表与哑变量值1所对应的那个分类变量水平的平均响应与哑变量值0所对应的那个分类变量水平的平均值D.代表与哑变量值为1所对应的那个分类变量水平的平均响应与哑变量值0所对应的那个分类变量水平的平均值的差值13.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利用逐步回归法可以(B)。
A.避免回归模型的线性关系不显著B.避免所建立的回归模型存在多重共线性C.提高回归方程的估计精度D.使预测更加可靠第11章1.时间序列在长期内呈现出来的某种持续向上或持续下降的变动称为( A )。
A .趋势B .季节变动C .循环波动D .不规则波动2.只含有随机波动的序列称为( A )。
A .平稳序列B .周期性序列C .季节性序列D .非平稳序列3.季节变动是指时间序列( B )。
A .在长时期内呈现出来的某种持续向上或持续下降的变动B .在一年内重复出现的周期性波动C .呈现出的非固定长度的周期性变动D .除去趋势、周期性和季节性之后的随机波动4.简单指数平滑法适合于预测( A )。
A .只含随机波动的序列B .含有多种成分的序列C .含有趋势成分的序列D .含有季节成分的序列5.移动平均法适合于预测( A )。
A .只含有随机波动的序列B .含有多种成分的序列C .含有趋势成分的序列D .含有季节成分的序列6.简单指数平滑法得到的t+1期的预测值等于( B )。
A .t 期的实际观察值与第t+1期的指数平滑值的加权平均值B .t 期的实际观察值与第t 期的指数平滑值的加权平均值C .t 期的实际观察值与第t+1期的实际观察值的加权平均值D .t+1期的实际观察值与第t 期的指数平滑值的加权平均值7.如果现象随着时间的变动按某个常数增加或减少,则适合的预测方法是( C )。
A .移动平均B .简单指数平滑C .一元线性模型D .指数模型8.已知时间序列各期观测值为100,240,370,530,650,810,对这一时间序列进行预测适合的模型是( B )。
A .直线模型B .指数曲线模型C .多阶曲线模型D .Holt 指示平滑模型9.用最小二乘法拟合的直线趋势方程为 01t Y b b t =+若1b 为负数,表明该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为( B )。
A .上升趋势B .下降趋势C .水平趋势D .随机波动10.对某时间序列建立的指数曲线方程为 1500(1.2)t tY =⨯,这表明该现象( B )。
A .每期增长率为120% B .每期增长率为20%C .每期增长量为1.2个单位D .每期的观测值为1.2个单位11.对某时间序列建立的趋势方程为 100(0.95)t tY =⨯,表明该序列( D )。
A .没有趋势B .呈线性上升趋势C .呈指数上升趋势D .呈指数下降趋势12.如果时间序列适合于拟合趋势方程 01t Y b b t =+,表明该序列( A )。
A .各期观测值按常数增长 B .各期观测值按指数增长C .各期增长率按常数增长D .各期增长率按指数增长13.对某企业各年的销售额拟合的直线趋势方程为 6 1.5tY t =+,这表明( A )。
A .时间每增加1年,销售额平均增加1.5个单位B .时间每增加1年,销售额平均减少1.5个单位C .时间每增加1年,销售额平均增加1.5%D .下一年度的销售额为1.5个单位14.对某一时间序列拟合的直线趋势方程为 01t Y b b t =+,如果该数列中没有趋势,则1b 的值应该( C )。
A .接近于1B .小于1C .接近于0D .小于015.对某一时间序列拟合的直线趋势方程为 01t Y b b t =+,如果1b 等于零,则表明该序列( A )。
A .没有趋势B .有上升趋势C .有下降趋势D .有非线性趋势16.残差自相关是指不同点的时间序列( B )。
A .观测值之间的相关B .残差之间的相关C .预测值之间的相关D .观测值有线性趋势17.使用Durbin-Watson 统计量的d 的临界值表检验自相关时( B )。
A .如果统计量d <d L ,拒绝原假设,不存在自相关B .如果统计量d <d L ,拒绝原假设,存在自相关C .如果统计量d >d U ,拒绝原假设,存在自相关D .如果统计量d <d U ,拒绝原假设,不存在自相关18.对时间序列的数据作季节调整的目的是( A )。
A .消除时间序列中季节变动的影响B .描述时间序列中季节变动的影响C .消除时间序列中趋势的影响D .消除时间序列中随机波动的影响19.如果某个月份的商品销售额为84万元,该月的季节指数等于1.2,在消除季节因素后该月的销售额为( B )。
A .60万元B . 70万元C .90.8万元D .100.8万元20.Holt 指数平滑预测适合于( B )。
A .平稳序列B .含有趋势的序列C .含有季节波动的序列D .含有趋势和季节波动的序列21.Winter 指数平滑预测适合于( D )。
A .平稳序列B .含有趋势的序列C.含有季节波动的序列D.含有趋势和季节波动的序列22.如果一个时间序列不存在自相关,那么,所有(或大多数) 自相关系数都落在(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