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力学的主要原理

合集下载

概念土力学基本原理及应用

概念土力学基本原理及应用

概念土力学基本原理及应用土力学是土壤力学的简称,是研究土壤的力学性质、力学行为和力学计算方法的一门学科。

它基于大地工程学和土木工程学的基本原理,通过实验、理论和计算方法,研究土壤的应力、应变、变形和稳定性等力学特性,为土木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维护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下面将从土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面进行详细描述。

一、土力学的基本原理1. 应力原理:土壤的内力状态可以由应力表示,而应力可以分为均匀应力和非均匀应力两个部分。

均匀应力分为三个方向上的法向应力和剪切应力,非均匀应力则与土壤的物理性质和边界条件有关。

2. 应变原理:土壤的干燥密度、含水量等物理性质会受到应力的影响,从而导致土壤的体积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可以通过应变表示。

土壤的应变又可以分为线性弹性应变和非线性塑性应变两部分。

3. 变形原理:土壤在受到外力作用后会发生变形,这种变形可以分为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两部分。

弹性变形是指土壤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的可逆变形,而塑性变形则是指土壤在达到一定应力水平后发生的不可逆变形。

4. 稳定性原理:土壤的稳定性是指土体在外力作用下能够保持稳定的能力,常用于评估土壤的适用性和承载力。

土体的稳定性与土壤的黏聚力、内摩擦角、承载力等因素有关。

二、土力学的应用1. 地基基础设计:通过土力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对地基基础的稳定性和承载力进行分析和计算,从而指导地基基础的设计和施工。

2. 边坡和挡土墙设计:土力学的原理可以用于分析边坡和挡土墙的稳定性,评估其抗滑性和抗倾覆性,并提供相应的设计和施工建议。

3. 地震工程:土力学对地震工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通过分析土壤的动力特性和响应,来评估土壤的液化、地基沉降等问题,从而提高地震工程的安全性。

4. 岩土工程:土力学在岩土工程领域也有广泛应用,可以用于分析土石体的稳定性、地下水流动规律,以及岩土工程中的渗透、固结和变形等问题。

5. 水利工程:土力学可以用于水利工程的土石坝、堤防和渠道的设计和监测,以及泥石流和滑坡等灾害的防治。

土力学实验指导书

土力学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 土的三项基本物理性指标的测定一、实验目的土的三项基本物理性指标是指土粒比重ds 、土的含水量w 和密度ρ,一般由实验室直接测定其数值。

在测定这三个基本指标后,可以换算出其余各个指标。

二、实验原理和方法 1.土粒相对密度ds土粒质量与同体积的4℃时纯水的质量比,称为土粒比重(无量纲),亦称土粒相对密度,即式中 ρs ——土粒密度,即土粒单位体积的质量,g/cm 3;ρw1——4℃时纯水的密度,等于1g/cm 3或1t/ m 3。

一般情况下,土粒相对密度在数值上就等于土粒密度,11ds w ss w s V m ρρρ==但两者的含义不同。

土粒比重决定于土的矿物成分,一般无机矿物颗粒的比重为2.6~2.8;有机质为2.4~2.5;泥炭为1.5~1.8。

土粒(一般无机矿物颗粒)的比重变化幅度很小。

土粒比重可在试验室内用比重瓶法测定。

通常也可按经验数值选用,一般土粒土粒相对密度参考值见下表。

土粒相对密度参考值2.土的含水量w土中水的质量与土粒质量之比,称为土的含水量,用百分数表示,即%100⨯=swm m ω含水量w 是标志土含水程度(湿度)的一个重要物理指标。

天然土层的含水量变化范围很大,它与土的种类、埋藏条件及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等有关。

土的含水量通常采用“烘干法”测定。

从含水量的定义可知,实验的关键是怎样测得一块土中所含水份质量以及颗粒质量。

所谓烘干法便是为此设计的一种实验方法。

先称小块原状土样的湿土质量,然后置于烘箱内维持100~105℃烘至恒重,再称干土质量,湿、干土质量之差与干土质量的比值,就是土的含水量。

计算公式为:%1000221⨯--=m m m m ω 式中: W ——含水量(%) m 1——盒加湿土质量(g ) m 2——盒加干土质量(g )m 0——铝盒的质量(g ),按盒号查表可得,由实验室提供。

3.土的密度ρ土单位体积的质量称为土的密度,g/cm 3。

在天然含水量情况下的密度称为天然密度,即Vm =ρ 测定密度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土体内部结构的密实情况。

土力学资料

土力学资料

土力学概述一、土力学学科的重要性土是地壳岩石经受强烈风化的产物,是各种矿物颗粒的集合体,由固体颗粒、水、和空气三相组成。

土木工程技术人员离不开土,在建筑工程中土作为地基承担了建筑物的全部荷载。

在道路建设中,土又作为建筑材料被使用。

而土本身又是千差万别的。

因此,土木工程人员必须了解土的性质,并应用之为工程建设服务,这就是要学习土力学的重要原因。

二、土力学与土质学的概念土力学:土力学是从力学与工程的角度研究土的一门学科。

即:土力学是利用力学的一般原理,研究土的物理、化学和力学性质及土体在荷载、水、温度等外界因素作用下工程性质的应用科学。

它主要研究土的应力、变形与强度、稳定性。

也研究土——结相互作用的规律,也是工程力学的一个分支。

由于土是自然历史的产物,以及土的分散性,使得土力学这门学科除了应用一般连续体力学的基本原理外,还须结合土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在土力学中提出的力学模型,必须通过现场勘察及室内土工实验测定土的计算参数,须通过专门的土工试验技术进行探讨。

土力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土的定义:土是矿物或岩石碎屑物构成的松软集合体。

是岩石经过风化、剥蚀、搬运沉积等过程后,形成的各种松散的沉积物。

在建筑工程中称之为“土”。

这是土的狭义概念。

广义的概念也包括岩石在内。

三、先导课程四、本学科的发展概况【工程实例】意大利比萨斜塔1.工程事故概况比萨市位于意大利中部,靠近罗马市与米兰市中间的佛罗伦萨市,有铁路相通,交通方便。

比萨斜塔位于比萨市北部,它是比萨大教堂的一座钟塔,在大教堂东南方向相距约25m。

比萨斜塔是一座独立的建筑,周围空旷,游人可以环绕塔身行走与观赏。

斜塔西侧有一大片四季常青的草地长达200m,景色秀丽。

比萨斜塔建造,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期,自1173年9月8日动工,至1178年,建至第4层,高度约29m时,因塔倾斜而停工。

第二期,钟塔施工中断94年后,于1272年复工,至1278年,建完第7层,高48m,再次停工。

土力学中的有效应力原理

土力学中的有效应力原理

土力学中的有效应力原理有效应力原理是土力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是基于有效应力理论的基础,用于描述土体内部颗粒之间的力学状态。

在土力学中,土体的有效应力是指影响土体体积变形和强度特性的部分应力。

有效应力原理的应用可以帮助工程师合理地设计和分析土体的力学性质,从而确保工程的安全可靠。

有效应力原理的基本假设是:土体中的颗粒间存在一定的摩擦力,这种摩擦力会影响土体的力学性质。

在土体受到外部载荷作用时,颗粒之间的摩擦力会使土体内部的颗粒产生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一种分布不均匀的应力状态。

有效应力原理认为,只有这种分布不均匀的应力才能真正影响土体的体积变形和强度特性,而与之无关的应力则不会对土体产生影响。

在实际工程中,为了计算和分析土体的力学性质,我们需要确定土体的有效应力。

有效应力的计算是基于有效应力原理进行的。

根据有效应力原理,土体的有效应力等于总应力减去孔隙水压力。

孔隙水压力是指土体中水分所产生的压力,它与土体的饱和度和孔隙水的压力有关。

有效应力原理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在地基工程中,我们需要考虑土体的有效应力来确定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力。

在岩土工程中,我们需要了解土体的有效应力来评估边坡的稳定性和地下水的渗流规律。

在土石坝工程中,我们需要计算土体的有效应力来评估坝体的变形和破坏机理。

有效应力原理的应用需要考虑土体的物理性质、力学性质以及水分状况等因素。

不同的土体类型和工程环境下的土体特性会对有效应力产生不同的影响。

因此,在实际工程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模型来计算和分析土体的有效应力。

有效应力原理是土力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描述了土体内部颗粒之间的力学状态。

有效应力原理的应用可以帮助工程师合理地设计和分析土体的力学性质,确保工程的安全可靠。

在实际工程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模型来计算和分析土体的有效应力,以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

有效应力原理的掌握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和从事相关工作的工程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土力学原理

土力学原理

土力学原理
土力学原理是土木工程中的一项基础原理,用于研究土体在外力作用下的力学行为。

在土壤力学中,有许多重要的原理被广泛应用在土壤的设计和分析中。

土力学的研究对象是土体,土体是由颗粒、水分和空气等组成的多相材料。

土力学采用连续介质力学的观点来研究土体的力学性质。

其中最重要的三个原理分别是:
1. 应力-应变关系:应力-应变关系描述了土体在外力作用下的应变响应。

根据弹性理论,土体的线性弹性行为可以用胡克定律来描述,即应力与应变成正比。

这一原理在土体的设计和分析中非常重要。

2. 塑性力学原理:塑性力学原理用于描述土体的塑性行为。

在土体达到一定的应力水平后,它会发生塑性变形,即应力超过了土体的弹性极限。

塑性力学原理可以用来解释土体的流动、变形和稳定性。

在土体的基础工程和边坡稳定性分析中,塑性力学原理是十分重要的。

3. 应力传递原理:应力传递原理是土力学中非常基础的原理,它描述了土体内部应力的传递方式。

根据这一原理,土体内部的应力是从上部施加的外力通过土体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传递的。

应力传递原理在土体的承载力和排水性能的研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些原理为土壤力学的研究提供了基础理论和方法,为土木工
程师在设计和分析土体结构时提供了指导。

通过深入学习和应用这些原理,可以更好地理解土壤的行为特性,从而做出科学、合理的工程决策。

土力学原理

土力学原理

土力学原理土力学是土木工程中的重要学科,它研究土体的力学性质和力学行为,为土木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理论依据。

土力学原理是土力学的基础,它包括了土体的力学性质、土体的应力分布、土体的变形特性等内容。

本文将从土力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应力分析、变形特性等方面进行介绍和分析,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

1. 基本概念。

土力学是研究土体受力及其变形的科学,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土体的力学性质和土体的力学行为。

土体的力学性质是指土体在受力作用下的力学特性,包括了土体的强度、变形性质、渗透性等;而土体的力学行为则是指土体在受力作用下的变形规律和破坏形态。

了解土体的力学性质和力学行为对于土木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具有重要意义。

2. 应力分析。

土体在受力作用下会产生应力,应力是描述土体内部受力状态的物理量。

根据受力方向和大小的不同,土体的应力可以分为正应力和剪应力两种。

正应力是指垂直于截面的应力,它包括了拉应力和压应力;剪应力是指平行于截面的应力,它是土体内部的切应力。

在土力学中,应力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工程师了解土体受力状态,从而进行合理的设计和施工。

3. 变形特性。

土体在受力作用下会产生变形,变形是土体力学行为的重要表现形式。

土体的变形特性包括了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两种。

弹性变形是指土体在受力后能够恢复到原来形状的变形,而塑性变形是指土体在受力后无法完全恢复到原来形状的变形。

了解土体的变形特性对于土木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帮助工程师选择合适的土体材料和合理的工程方案。

4. 结论。

土力学原理是土木工程中的重要学科,它研究土体的力学性质和力学行为,为土木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从土力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应力分析、变形特性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

在今后的工程实践中,我们应该深入学习土力学原理,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为工程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土力学知识点总结

土力学知识点总结

1.土力学是利用力学一般原理,研究土的物理化学和力学性质及土体在荷载、水、温度等外界因素作用下工程性状的应用科学;2.任何建筑都建造在一定的地层上;通常把支撑基础的土体或岩体成为地基天然地基、人工地基;3.基础是将结构承受的各种作用传递到地基上的结构组成部分,一般应埋入地下一定深度,进入较好的地基;4.地基和基础设计必须满足的三个基本条件:①作用与地基上的荷载效应不得超过地基容许承载力或地基承载力特征值;②基础沉降不得超过地基变形容许值;③挡土墙、边坡以及地基基础保证具有足够防止失稳破坏的安全储备;5.地基和基础是建筑物的根本,统称为基础工程;6.土是连续、坚固的岩石在风化作用下形成的大小悬殊的颗粒、经过不同的搬运方式,在各种自然坏境中生成的沉积物;7.土的三相组成:固相固体颗粒、液相水、气相气体;8.土的矿物成分:原生矿物、次生矿物;9.黏土矿物是一种复合的铝—硅酸盐晶体;可分为:蒙脱石、伊利石和高岭石;10.土力的大小称为粒度;工程上常把大小、性质相近的土粒合并为一组,称为粒组;划分粒组的分界尺寸称为界限粒径;土粒粒组分为巨粒、粗粒和细粒;11.土中所含各粒组的相对含量,以土粒总重的百分数表示,称为土的颗粒级配;级配曲线的纵坐标表示小于某土粒的累计质量百分比,横坐标则是用对数值表示土的粒径;12.颗粒分析实验:筛分法和沉降分析法;13.土中水按存在形态分为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固态水又称矿物内部结晶水或内部结合水;液态水分为结合水和自由水;自由水分为重力水和毛细水;14.重力水是存在于地下水位以下、土颗粒电分子引力范围以外的水,因为在本身重力作用下运动,故称为重力水;15.毛细水是受到水与空气交界面处表面张力的作用、存在于地下水位以下的透水层中自由水;土的毛细现象是指土中水在表面张力作用下,沿着细的孔隙向上及向其他方向移动的现象;16.影响冻胀的因素:土的因素、水的因素、温度的因素;17.土的结构是指土颗粒或集合体的大小和形状、表面特征、排列形式及他们之间的连接特征,而构造是指土层的层理、裂隙和大孔隙等宏观特征,亦称宏观结构;18.结构的类型:单粒结构、蜂窝结构、絮凝结构;19.土的物理性质直接反应土的松密、软硬等物理状态,也间接反映土的工程性质;而土的松密和软硬程度主要取决于土的三相各自在数量上所占的比例;20.黏土就是指具有可塑性状态性质的土,他们在外力作用下,可塑成任何性状而不产生裂缝,当外力去掉后,仍可保持原性状不变;土的这种性质叫做可塑性;21.黏土从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的分界含水量称为界限含水量;土由可塑状态变化到流动状态的界限含水量称为液限锥式液限仪;土由半固态变化到可塑状态的界限含水量称为塑限;土由半固态状态不断蒸发水分,体积逐渐缩小,直到体积不再缩小时土的界限含水量称为缩限;22.液限与塑限之差值定义为塑性指数;Ip;表征土的天然含水量与分解含水量之间相对关系的指标是液性指数;23.根据灵敏度可将饱和粘性土分为低灵敏、中等灵敏、高灵敏;24.粘性土结构遭到破坏,强度降低,但随时间发展土体强度恢复的胶体化学性质称为土的触变性;25.影响土渗透性的主要因素:颗粒大小、级配、密度以及土中封闭气泡;其他因素:土的矿物成分、结合水膜厚度、土的结构构造、土中气体;26.土的压实性是指土体在压实能量的作用下,土颗粒克服粒间阻力,产生位移,使土中孔隙减小,土体密度增大的这种特性;27.在一定的压实功能下使土最容易压实,并能达到最大密实度的含水量称为土的最优含水量;28.影响击实效果的因素:含水量、击实功、土的性质;29.土体液化是指饱和状态砂土或粉土在一定强度的动荷载作用下表现出类似液体性质而完全丧失承载力的现象;30.砂土液化造成灾害:喷砂冒水、震陷、滑坡、上浮;31.影响土液化的主要因素:土的密度、土的初始应力状态、往复应力强度和往复次数;3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把土分为:岩石、碎石土、砂土、粉土、粘性土、人工填土;33.岩石根据坚硬程度分为:坚硬岩、较硬岩、较软岩、软岩、极软岩;34.碎石土:漂石、块石、卵石、碎石、圆砾、角砾;密实度:松散、稍密、中密、密实;35.砂土分为:砾砂、粗砂、中砂、细砂、粉砂;36.黏性土是指塑限指数Ip大于10的土;Ip>17为黏土,10<Ip≤17为粉质黏土;黏性土分为:坚硬、硬塑、可塑、软塑、流塑;37人工填土:素填土、杂填土、冲填土;38.附加应力是指由于外荷载的作用,在土中产生的应力增量;39.在基础底面与地基之间产生的接触压力称为基底压力;40.土在压力作用下体积缩小的特性称为土的压缩性;土体在外力作用下,压缩随时间增长的过程称为土的固结;41.压缩系数是评价地基土压缩性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压缩模量Es与压缩系数a成反比,Es越大,a就越小,土的压缩性越低;42.地基最终沉降流量是指基土在建筑荷载作用下,不断产生压缩,直至压缩稳定时地表面的沉降量;43,分层法假设:a.地基土是均质、各向同性的半无限线性体;b.地基土在外荷载作用下,只产生竖向变形,侧向不发生膨胀变形;c.采用基底中心点下的附加应力计算地基变形量;44.分层法步骤:①分层;②计算基底压力及基底附加压力;③计算各分层面上土的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并绘制分布曲线;④确定沉降计算深度;⑤计算各分层土的平均自重应力和平均附加应力;⑥按公式计算每一分层土的变形量△Si;⑦计算地基最终沉降量;45.地基最终沉降量=瞬时沉降+固结沉降+次固结沉降;46.根据超固结比OCR可把天然土层分为:超固结状态、正常固结状态、欠固结状态;47.土的抗剪强度是指土体抵抗剪切破坏的极限能力;48.当土体中某点任一平面上的剪应力等于土的抗剪强度时,将该点即濒于破坏的临界状态称为极限平衡状态;49.剪切试验实验室常用仪器:直接剪切试验、三轴压缩仪、无侧限抗压仪、单剪仪;现场试验十字板剪切仪;50.直剪仪优点:操作简便,并符合某些特定条件;缺点:a.剪切过程中试样内的剪应变和剪应力分布不均匀;b.剪切面认为地限制在上下盒的接触面上;c.剪切过程中试样面积逐渐减小,且垂直荷载发生偏心,但计算抗剪强度时却按照受剪面积不变和剪切应力均匀计算;d.不能控制排水条件,不能两侧试样中的空隙水压力;f.主应力无法确定;51.黏性土在不固结和排水条件下的三种标准试验:固结不排水剪、不固结不排水剪、固结排水剪;52.挡土墙的结构形式:重力式、悬臂式、扶壁式;53挡土墙的土压力是指挡土墙后填土因自重或外荷载作用对墙背产生的侧向压力;54.主动土压力:当挡土墙向离开土体方向偏移至墙后土体达到极限平衡状态时,作用在墙背上的土压力;55.被动土压力:当挡土墙在外力作用下,向土体方向偏移至墙后土体达到极限平衡状态时,作用在墙背上的土压力;56.静止土压力:当挡土墙静止不动,墙后土体处于弹性平衡状态时,作用在墙背上的土压力;57.朗金土压力理论是通过研究弹性半空间体内的应力状态,根据土体的极限平衡条件而得出的土压力计算方法;58.库伦土压力理论是根据墙后土体处于极限平衡状态并形成一滑动楔体时,从楔体的静止平衡条件得出的土压力计算理论;基本假设:墙后填土是理想的散粒体、滑动破裂面为通过墙踵的平面;59.挡土墙的设计包括:墙形选择、稳定性验算、地基承载力验算、墙身材料强度验算以及一些设计中的构造要求和措施;60.重力式挡土墙根据墙背倾斜方向:仰斜、直立、俯斜;衡重61.地基破坏形式:整体剪切破坏、局部剪切破坏、冲剪破坏;62.地基承载力:地基承受荷载的能力;63.影响土坡稳定的因素:土坡作用力发生变化、土体抗剪强度降低、水压力的作用;64.基础是连接上部结构和地基之间的过渡结构,起承上启下作用;地基:天然地基、人工地基;基础:浅基础、深基础;65.天然地基上浅基础设计的内容和一般步骤:a.掌握拟建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地质勘测资料;b.在研究地基勘测资料的基础上,结合上部结构的类型,荷载和性质、大小和分布,建筑布置和使用要求及拟建基础对原有建筑设备和坏境的影响,并了解当地建筑经验、施工条件、材料供应、保护坏境、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等其他有关情况,综合考虑选择基础类型和平面布置方案;c.选择地基持力层和基础埋置深度;d.确定地基承载力e.按地基承载力确定基础底面尺寸;f.进行必要的地基稳定性和变形验算;g.进行基础的结构设计;f.绘绘制基础施工图;66.整个结构或结构的一部分超过某一特定状态就不能满足设计规定的某一功能要求,这一特定状态称为该功能的极限状态;可分为: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正常使用极限状态;67.地基基础设计和计算满足三项基本原则:a.有足够的安全度;b.控制地基的变形c.基础的材料、形式、尺寸和构造应适应上部结构、符合使用要求,满足地基承载力和变形要求,还应满足对基础结构强度、刚度和耐久性的要求;68.直接支承基础的土层称为持力层,其下的各土层称为下卧层;69.地基承载力按三种设计原则:安全系数设计原则、容许承载力设计原则、概率极限设计原则;70.地基变形特征:沉降量、沉降差、倾斜、局部倾斜;71.倾斜指基础倾斜方向两端点的沉降差与其距离的比值;72.局部倾斜指砌体承重结构沿纵向6~10m内基础两点的沉降差与其距离的比值;73.地基基础设计丙级建筑物的情况:a.地基承载力小于130kPa,且体型复杂的建筑;b.在基础上及其附近有地面堆载或相邻基础荷载差异较大,可能引起地基产生过大的不均匀沉降时;c.软弱地基上相邻建筑存在偏心荷载时;d.相邻建筑过近,可能发生倾斜式;e.地基土内有厚度较大或薄厚不均匀的填土,其自重固结尚未完成时;。

土力学

土力学

一、名词解释土力学:利用力学的一般原理,研究土的物理、化学和力学性质及土体在荷载、水、温度等外界因素作用下工程性状的应用科学。

基础:将结构承受的各种作用传递到地基上的结构组成部分,一般应埋入地下一定的深度,进入较好的地层。

土的颗粒级配:土中所含各粒组的相对含量,以土粒总重的百分数表示。

土的结构:指土颗粒或集合体的大小和形状、表面特征、排列形式以及它们之间的连接特征。

包括单粒结构、蜂窝结构和絮凝结构。

土的触变性:黏性土结构遭到破坏,强度降低,但随时间发展土体强度恢复的胶体化学性质。

相对密度:土的固体颗粒质量与同体积4℃时纯水的质量之比,称为土粒的相对密度。

固结度:地基在荷载作用下,历经时间t 的固结沉降量ct s 与其最终沉降量c s之比。

临塑荷载:指地基土中将要而尚未出现塑性变形区时的基地压力。

土的抗剪强度:土体抵抗剪切破坏的极限能力。

最优含水量:在一定的压实功(能)下使土最容易压实,并能达到最大密实度时的含水量。

界限含水量:粘性土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分界含水量。

液性指数:表征土的天然含水量与分界含水量之间相对关系的指标。

塑性指数:液限与塑限之差定义为塑性指数。

基底附加压力:引起地基沉降的那部分压力。

地基:支承基础的土体或岩体。

天然地基:未经人工处理就可以满足设计要求的地基。

人工地基:若地基软弱、承载力不能满足设计要求,则需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称为人工地基。

桩侧摩阻力: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桩身材料将发生弹性压缩变形,桩与桩侧土体发生相对位移,桩侧土对桩身产生的向上摩阻力。

桩端阻力:桩侧摩阻力不足以抵抗竖向荷载,一部分竖向荷载传递到桩底,桩底持力层将产生压缩变形,桩底土对桩端产生的阻力。

桩的负摩阻力:桩土之间相对位移的方向决定了桩侧摩阻力的方向,当桩周土层相对于桩侧向下位移时,桩侧摩阻力方向向下,称为负摩阻力。

土的固结:土的压缩随时间增长的过程,主要指孔隙水压力消散,有效应力增长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力学的主要原理
首先,土力学是研究土的力学特性的学科。

它主要研究土的形变特性、强度特性、渗流特性等。

这些特性决定了土在承载结构荷载下的应力变形关系。

接着,我们来看土的形变特性。

这主要是指土的压缩性和膨胀性。

压缩性指土在压力作用下减小体积的特征,用压缩系数表示。

膨胀性则相反,是指土在压力释放后体积扩大的特征,用膨胀指数表示。

影响土的压缩性和膨胀性的因素有土的细粒组成、颗粒排列方式、初始密实度等。

然后是土的强度特性。

这决定了土的抗剪切破坏的能力。

强度特性通常用剪切强度参数来表示,包括粘聚力和内摩擦角。

这些参数受土的密实度、颗粒形状、水分含量等因素的影响。

粘土的强度主要来自粘聚力,沙土的强度则主要来自内摩擦。

土的渗流特性也很重要。

这与水在土中的流动相关。

主要参数是渗透系数和孔隙率。

渗透系数表示土对水的透过能力,孔隙率表示土体中孔隙的多少。

渗流特性受颗粒大小、孔隙率、水分含量等因素影响较大。

另外,土的固结与加固也是土力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固结是土颗粒重排过程,使孔隙减少、密实度增大。

加固是通过措施提高土的抗剪强度、减小压缩性等。

常用的加固方法有排水、碾压、灌浆等。

通过室内试验可以确定这些参数指标,结合土的物理性质分析土的力学特性。

在工程实践中,根据不同土条件采用不同的基础处理方案,控制沉降变形,保证工程安全。

以上简要概括了土力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包括形变特性、强度特性、渗流特性以及固结加固等。

土力学参数的准
确确定对相关工程设计至关重要。

希望这些内容对你理解土力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所帮助。

如果还有疑问,欢迎继续讨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