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笔记整理

合集下载

预防医学学知识点总结

预防医学学知识点总结

预防医学学知识点总结1. 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疫苗是一种含有微生物抗原的制剂,通过注射进入人体,激发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从而形成对该微生物的免疫保护。

疫苗接种可以帮助人体建立免疫力,从而减少感染特定传染病的风险。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常规儿童疫苗包括:乙肝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卡介苗等。

除了儿童疫苗外,成人也需要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等。

有关疫苗接种的时间表和接种方法,应当遵循当地卫生部门的推荐。

2. 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通过向公众传达健康知识,增强公众的健康意识,改善公众的生活方式,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健康教育内容包括:饮食营养、运动健身、心理压力管理、饮酒戒烟、艾滋病预防、儿童保健等。

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如医生诊疗过程中的健康宣教、社区健康讲座、健康教育书籍、健康网站等。

健康教育可以让公众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学习如何保持健康,减少疾病的风险。

3. 环境卫生环境卫生是指保持环境的清洁与卫生,预防环境污染和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危害。

环境卫生包括空气环境、水环境和食品环境的卫生保护。

空气环境卫生包括减少大气污染、保持室内空气清新等措施;水环境卫生包括保持水源清洁卫生、饮水卫生等;食品环境卫生包括食品卫生和食品安全等。

环境卫生对人体健康有重要的影响,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可以减少某些疾病的传播。

4. 营养健康营养健康是指通过合理膳食,保持适当的体重和营养水平,预防由于营养不良导致的疾病。

合理的膳食可以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增强抵抗力,减少患病风险。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制定了膳食指南,以指导公众合理膳食,保持营养健康。

营养健康的重点内容包括:膳食搭配、饮食均衡、饮食习惯、食物安全等。

5. 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生活、工作和社交的适应能力,以及对自身情绪、心理状况的控制能力。

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压力等已经成为全球健康的重要负担。

预防医学第四版总结笔记

预防医学第四版总结笔记

预防医学第四版总结笔记
【实用版】
目录
1.预防医学的定义和作用
2.预防医学的主要学科
3.预防医学的工作领域
4.预防医学的发展趋势
正文
预防医学是一门应用学科,旨在保护个体和确定的群体的健康,预防疾病发生,控制疾病的传播。

它是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临床医学、康复医学及人文社会学科等相结合,全面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

预防医学的主要学科包括寄生虫学、免疫学、传染病学、食品卫生、环境卫生、劳动卫生和职业卫生等。

这些学科为预防医学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帮助人们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和传播途径,从而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

预防医学的工作领域非常广泛,涵盖了全国各地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

主要科室包括地慢、性爱、食监、免疫、职卫等,不同单位具体划分有所差别。

预防医学专业人员在这些领域从事疾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健康教育、疫苗接种、卫生监督等工作,以确保公共卫生的安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预防医学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未来的预防医学将更加注重个体化和精准化,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疾病进行早期预测、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同时,预防医学还将加强与临床医学的结合,实现从疾病治疗到预防健康的全过程管理。

总之,预防医学是一门关乎人类健康的重要学科,它以保护和促进个
体和群体健康为己任,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医疗知识】预防医学重点知识点整理复习

【医疗知识】预防医学重点知识点整理复习

★预防医学的模式:环境-人群-健康★健康:整个身体、精神和社会生活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

★三级预防:第一级预防(病因学预防):防止疾病发生,降低发病率,促进健康宏观的根本性措施:针对疾病危险性的增加,建立健全社会、经济、文化等措施机体措施: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婚前检查、孕妇和儿童保健、慎用医疗措施和药品环境措施: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第二级预防(临床前期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防止疾病发展,降低病死率,保护健康.传染病应做到“五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早报告第三级预防(临床预防):及时治疗,防止病情恶化.防止病残及康复,提高生存率,恢复健康.1、环境:人类和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空间及外部条件。

预防医学所研究的环境是由环绕人类的各种自然因素构成的。

2、环境污染:由于人类活动使有害的物质或因素进入环境。

造成环境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引起环境的质量下降。

影响人类及其他生物生存发展的现象。

3、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转归:迁移,自净,转化(由污染源排放后,直接进入环境的污染物,称为一次污染物。

一次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化学反应后,转化形成的称为二次污染物。

)4、生物富集作用:生物体能从环境介质中浓缩某些污染物,使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不断增加,最终可显著高于环境介质中的浓度。

5、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吞食,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吞食,从而形成以食物形式进行物质转移的锁链关系。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特点:广泛性,长期性,复杂性,多样性。

6、环境污染对健康的损害:急性危害:由于短时间内大量污染物接触所引起,通常其损害表现迅速,剧烈,呈明显中毒症状,疾病爆发,甚至死亡。

(LA光化学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慢性危害:无机汞转化为甲基汞在水中富集水俣病。

镉通过稻米,饮水在体内聚集—痛痛病远期危害:致突变作用(可遗传变异),致癌作用,致畸作用(胚胎胎儿)间接危害: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饮用水细菌学指标细菌总数:<100(CFU/mL)总大肠菌群与粪大肠菌群:每100mL水样中不得检出游离性余氯:为使饮水具有持续消毒能力,消毒时加入的氯消毒剂,在发挥杀菌作用而消耗之后,应有一定量的剩余,称为游离性余氯。

预防医学考试重点难点整合笔记(共5篇)

预防医学考试重点难点整合笔记(共5篇)

预防医学考试重点难点整合笔记(共5篇)第一篇:预防医学考试重点难点整合笔记常见室内空气污染物对健康的影响(来源):1.一氧化碳对健康的影响 CO主要来自含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与吸烟过程。

《室内空气质量指标》CO最高容许浓度1h均值=<10mg/m3.2..甲醛对健康的影响HCHO主要来源于室内家具与某些装饰材料,如胶合板、中密度纤维板、壁纸、油漆、涂料、黏合剂等材料均含有甲醛或可水解为甲醛的化学物质。

孕妇长期接触会引发妊娠,使新生儿染色体异常。

长期接触会导致鼻咽癌、脑癌、结肠癌、白血病等严重疾病。

3.总挥发性有机物对健康的影响主要危害:引起机体免疫功能异常;影响中神经系统,出现头痛、头晕、无力、胸闷等症状;感觉性刺激,嗅觉不适;刺激上呼吸道及皮肤,出现变态反应;影响消化系统,出现食欲不振、恶心等,甚至可损伤肝和造血系统。

4.氡对健康的影响氡是无色、无谓、有天然放射性的一种惰性气体,氡原子的衰变产物成为氡子体。

常温下氡及其子体在空气中能形成放射性气溶胶而污染空气,室内氡的来源主要有花岗岩,砖沙,水泥及石膏之类的建筑材料,特别是含有放射性元素的天然石材向室内释放,或通过水泥地面和墙壁连接处,地面的缝隙,空心砖墙上的小洞以及污水坑和下水道等进入室内,高浓度氡会导致机体血细胞出现变化,氡衰变过程产生的α粒子可在人的呼吸系统造成辐射损伤,诱发肺癌预防医学试题:1.举例说明环境污染的来源及其对人群健康的危害?2.述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关系以及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3.什么是三级预防?论述临床医师在三级预防中的作用?4.饮用水消毒的常用方法有哪些?简述氯化消毒法的原理及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5.根据我过居民的饮食习惯特点,拟出提高我国居民蛋白质营养水平的方案?6.如何预防和控制职业性有害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危害?7.试述传染病的基本流行环节与传染病的预防措施?8.呼吸道传染病的流行特点有哪些?试述传染病的预防策略和措施?9.试述疾病分布的描述方法及探讨疾病分布的意义?水是健康之本——世界著名的医学博士、日本的杜疗先生说:“长寿与健康的秘密尽藏在水中。

完整版)预防医学知识点

完整版)预防医学知识点

完整版)预防医学知识点1.健康促进是指协调人类环境的战略,通过促进人们维护和改善自身健康的全过程,规定了个体与社会对健康各自应担负的责任。

2.健康教育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过程,促使人们自觉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和减少危险因素的影响,从而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3.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又称化学元素性地方病,是由于地球表面化学元素分布不均,使某些地区的水和(或)土壤中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而引起的某些特异性疾病。

4.公害是由人为原因造成广泛的环境污染,而引起对居民健康的严重危害和生态破坏。

5.公害病是因严重的环境污染而引起的区域性疾病。

6.介水传染病是指机体通过饮用或接触被病原体污染的水,或者食用被该水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的疾病,也称为水性传染病。

7.地方性氟病是生活在高氟区的居民通过食物、饮水及空气等介质长期摄入过量氟而发生的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氟斑牙和氟骨症。

8.碘缺乏病是指机体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因碘长期摄入不足而导致的一系列病症,包括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地方性克汀病。

9.必需氨基酸是指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较慢,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获得的氨基酸。

10.条件氨基酸是指半胱氨酸和酪氨酸等可减少人体对某些必需氨基酸需要量的氨基酸。

11.非必需氨基酸是指人体自身可以合成并满足机体需要的其余九种氨基酸。

12.蛋白质生物价是反映食物蛋白质消化吸收后被机体利用程度的指标,用被机体利用的蛋白质量与消化吸收的食物蛋白质量的比值的100倍表示。

生物价越高,表明蛋白质被机体利用效率越高。

13.蛋白质互补作用是指混合食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食物蛋白质,其中所含有的必需氨基酸取长补短,相互补充,达到较好的比例,从而提高蛋白质利用率的作用。

14.必需脂肪酸EFA是指人体必须从食物中摄入,因为自身无法合成的脂肪酸。

目前认为n-6系列的亚油酸和n-3系列的α亚麻酸是人体必需的两种脂肪酸,前者可以在体内转变为花生四烯酸,后者可以在体内转变为20碳五稀酸EPA和22碳六烯酸DHA。

预防医学笔记整理样本

预防医学笔记整理样本

绪论一、防止医学1、防止医学:是以人群为研究对象,以“环境—人群—健康”作为工作模式,运用当代科学理论和办法,摸索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及其规律,制定其防止方略和办法,消除和控制危(wei)险因素,达到防制疾病、增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和延年益寿目的学科。

2、防止医学特点:研究对象是人群,涉及个体和群体,以群体为主,重要着眼于健康和无症状患者;突出防止为主观念,实行三级防止方略和办法;研究重点是健康影响因素以人群健康关系;注重与临床医学结合,将防止整合于临床实践中,强调疾病积极防止作用,具备更大人群健康效益;研究办法上注重宏观和微观相结合。

3、医学模式:解释和解决健康与疾病问题整体思维和办法及行为方式。

(医学模式转化经历了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社会医学模式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临床防止影响:从治疗服务扩大到临床防止服务,从技术服务扩大到社会服务,从院内服务扩大到院外服务,从生理服务扩大到心理服务。

4、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完好状态,而非但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健康决定因素:人类生物学、生活方式<最重要>、环境及卫生服务)5、三级防止方略与办法重要内容(重点)答案见书第七页表格6、国内卫生工作面临挑战重大传染病和慢性病流行比较严重;妇幼保健工作比较薄弱;农村卫生发展依然滞后;医药卫生体制机制有待健全和完善。

第一章环境与健康1、环境:指在特定期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因素构成整体状态,这些因素也许对生命机体和人类活动直接或者间接地产生现时或者远期作用。

环境分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原生环境:指天然形成,且基本未受人为活动影响自然环境,如原始森林地区、人迹罕至荒漠等。

原生环境存在着许多对人体健康有利因素,例如清洁水、空气等都对健康起增进作用,但原生环境对人群健康也会带来不良影响,例如有地区水或者土壤浮现某些因素含量过多或者过少,从而引起生物地球化学性地方病。

预防医学重点知识

预防医学重点知识

预防医学整理重点知识1.预防医学preventive medicine:以人群为研究对象,应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有关学科的理论知识,研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探讨病因并制定防治疾病、增进健康、延长寿命、提高生命质量的对策和措施的综合性学科。

2.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人类在与疾病作斗争和认识自身生命过程中得出得对医学本质的概括和对医学的总的看法。

3.健康health:不仅仅指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完好状态。

4.公共卫生public health:为了预防疾病、促进健康,依据预防医学原理采取的一系列防治疾病社会活动。

5.初级卫生保健PHC primary health care:最基本的、人人都能得到的、体现社会平等权利的、人民群众和政府能负担得起的卫生保健服务。

6.健康促进health promotion:促进人们维护和改善自身健康的全过程,是一种协调人类和环境的战略,他规定了个体与社会对健康各自所应担负的责任。

7.环境environment:围绕人类的空间及其包含的各种因素,为人类生存提供空气、水和食物等必须条件,这些因素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8.自然环境natural environment:围绕人类的周围,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一切自然形成物质和能量的总体。

9.原生环境primitive environment:天然形成的未收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或影响较少的自然环境。

10.次生环境secondary environment:由于人类生产生活以及社会交往等活动的影响,使天然形成环境条件发生了改变的自然环境。

11.生态系统ecosystem:由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的环境所构成的一个有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的功能系统。

12.生态平衡ecological equilibrium: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输出和输入,生物种群和数量以及个数量之间的比例,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关系。

预防医学知识点笔记整理

预防医学知识点笔记整理

预防医学知识点笔记整理预防医学是一门致力于通过预防措施来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学科。

它涵盖了广泛的知识领域,从疫苗接种到健康教育,从环境卫生到营养健康。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整理一些预防医学的知识点,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有益的信息。

一、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医学中最重要的措施之一。

疫苗是通过引入病原体的部分或者死去的病原体来激发人体免疫系统的一种方法。

通过接种疫苗,人体可以产生特异性免疫,从而在接触到真正的病原体时能够迅速做出反应。

常见的疫苗包括百日咳疫苗、麻疹疫苗等。

二、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预防医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向公众传递正确的健康知识,提高人们的健康素养,可以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

比如,在感冒季节,提醒大家勤洗手、避免拥挤场所,可以有效减少感染风险。

此外,健康教育还包括饮食健康、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知识。

三、环境卫生环境卫生对于预防疾病同样至关重要。

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可以降低病原体的传播和滋生的机会。

比如,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细菌和病毒的滋生;保持食物卫生,避免食物中毒等。

另外,环境卫生也涉及到垃圾处理、水源保护等方面的工作,这些都是为了保障人们的健康。

四、营养健康饮食习惯对于身体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预防医学强调均衡膳食,提倡多样化的健康饮食。

食物中的各种营养素对于身体正常运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比如,维生素C有助于增强免疫力,钙有助于骨骼健康。

此外,预防医学也呼吁减少糖分和脂肪的摄入,以预防肥胖和相关疾病。

五、早期筛查早期筛查是预防医学中的重要策略之一。

通过对特定人群进行定期的体检和检查,可以在疾病发展的初期就进行干预,从而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

常见的早期筛查项目包括乳腺癌筛查、宫颈癌筛查等。

早期筛查的目的是尽早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争取更好的治疗和康复效果。

预防医学的目标是实现“疾病的预防胜于治疗”的理念,通过控制疾病的发生和传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以上是我对预防医学知识点的一些整理,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一、预防医学1、预防医学:是以人群为研究对象,以“环境—人群—健康”作为工作模式,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探索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及其规律,制定其预防策略和措施,消除和控制危险因素,达到防制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和延年益寿目标的学科。

2、预防医学的特点:研究对象是人群,包括个体和群体,以群体为主,主要着眼于健康和无症状患者;突出预防为主观念,实施三级预防策略和措施;研究重点是健康影响因素以人群健康的关系;重视与临床医学结合,将预防整合于临床实践中,强调疾病的积极预防作用,具有更大的人群健康效益;研究方法上重视宏观和微观相结合。

3、医学模式:解释和处理健康与疾病问题的整体思维和方法及行为方式。

(医学模式的转化经历了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社会医学模式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临床预防的影响:从治疗服务扩大到临床预防服务,从技术服务扩大到社会服务,从院内服务扩大到院外服务,从生理服务扩大到心理服务。

4、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健康决定因素:人类生物学、生活方式<最主要>、环境及卫生服务)5、三级预防策略与措施的主要内容(重点)答案见书第七页表格6、我国卫生工作面临的挑战重大传染病和慢性病流行比较严重;妇幼保健工作比较薄弱;农村卫生发展依然滞后;医药卫生体制机制有待健全和完善。

第一章环境与健康1、环境:指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和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现时或远期作用。

环境分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原生环境:指天然形成,且基本未受人为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如原始森林地区、人迹罕至的荒漠等。

原生环境存在着许多对人体健康有利的因素,例如清洁的水、空气等都对健康起促进作用,但原生环境对人群健康也会带来不良影响,例如有的地区的水或土壤出现某些因素含量过多或过少,从而引起生物地球化学性地方病。

次生环境:指人类社会生产活动下,原生环境中的物质交换、迁徙和转化、能量与信息的传递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的自然环境,如耕地、种植园等。

2、生物地球化学性地方病:由于地理地质原因,使地壳表面的元素分布不均衡,致使有的地区土壤、植物、煤和水中某些元素含量过高或过少,导致该地区人群中发生某特异性疾病。

3、生态平衡: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输出和输入,生物性种群和数量,以及各种群之间的比例,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关系,即为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是生物生存,活动和繁衍正常进行的基础。

4、环境污染:指有害环境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徙、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5、公害: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破坏造成公众的安全、健康、生命财产和生活方面的危害。

(公害事件:环境污染造成短期人群大量发病和死亡事件。

如水俣病甲基汞,米糠油事件多氯联苯,痛痛病镉。

公害病:由于环境污染引起的区域性疾病。

)6、环境污染对健康的损害(重点)1.急性损害2.慢性损害3.远期损害4.致敏作用5.非特异性损害。

具体内容见书19页7、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特点(重点)1.影响范围大,接触人群广。

2污染物浓度低,作用时间长。

3.污染物复杂,作用多样性。

4污染物种类多,呈联合作用。

5污染容易,治理困难8、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因素1 理化性质;2.剂量或强度;3.作用时间;4.多种污染物的联合作用;5.个体因素。

第二章食物与健康1、营养:是指人体通过摄取各种食物,经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中的营养素和其他有益成分,以维持机体的生长、发育和调节各种生理功能的生物学过程。

营养素:指食物中能够被人体消化、吸收和利用的有机和无机物质,是可给人体提供能量、构成机体成分和组织修复以及生理调节功能的化学成分。

2、氨基酸模式与蛋白质的互补作用,必须氨基酸,限制氨基酸(p31)3、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价1.消化吸收率;2.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3.氨基酸评分;4.氮平衡;5.蛋白质的净利用率;6.蛋白质的功效比值。

(重点)4、维生素的分类:分为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和脂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

5、合理营养的基本要求1、摄入的食物应供给机体足够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素;2. 摄入的食物应保持各种营养素平衡,包括各种营养素摄入量和消耗量以及各种营养素之间的平衡;3.通过合理加工烹调尽可能减少食物中营养素的损失并提高消化吸收率,并具有良好的色香味形,使食物多样化,促进食欲,满足饱腹感;4.食物本身清洁无毒害,无污染,食之对人体无害;5.有合理的膳食制度,三餐定时定量,比例合适,分配合理,零食适当。

6、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是一组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重点)。

四项内容:平均需要量(EAR):是群体中每个个体需要量的平均值,是根据个体需要量的研究资料计算得到的;推荐动物营养素摄入量(RNI):作为个体每日摄入该营养素的目标值,可以满足某一个群体中绝大多数(97%~98%)个体需要量的摄入水平;适宜摄入量(AI):是通过观察或实验获得的健康人群某种营养素的摄入量;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是平均每日摄入营养素的最高限量。

第三章职业因素与健康1、职业性有害因素:在职业活动中产生或(和)存在的、可能对职业人群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造成不良影响的因素或条件,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等因素或条件,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等因素。

职业损害的种类有职业病,工作相关疾病和职业性外伤。

2、职业病:广义的职业病是指与工作有关并直接与职业性有害因素有因果关系的疾病,即当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和时间超出了人体代偿能力,产生机体不能代偿的功能性损害和器质性病理变化,出现相应临床征象,影响劳动能力,这类疾病称为职业病。

具有立法意义的职业病则为狭义职业病。

职业病的特点(重点)1.病因明确,在控制了相应病因或作用条件后,发病可以减少或消除;2.所接触的病因大多数是可以检测或识别的,一般需接触水平到一定程度才发病,因此,存在接触水平(剂量)--反应关系;3.在.接触同样有害因素的人群中,常有一定的发病率,很少只出现个别病人,具有群体发病的特点;4.早期发现并及时合理处理,预后较好,发现愈晚,疗效也愈差;5.大多数职业病目前尚无特殊治疗方法,重在预防,除职业性传染病外,治疗个体无助于控制人群发病。

3、职业病的判断(54页)1.职业史;2.职业卫生现场检查和危险评价;3.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

第四五六章了解:社区预防服务的概念和内容,临床预防服务的概念。

第七章食品安全与食源性疾病1.食品安全:是指食品中不应含有可能损害或威胁人头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以免导致消费者发生急性、慢性毒害或感染性疾病,或产生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健康的隐患。

2.食源性疾病:是指摄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

3食品中毒:是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食品中毒的主要特点(重点):发病潜伏期短,呈爆发性;中毒患者临床表现基本相似,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炎症状为主;发病与某种食物有关,患者有食用同样食物史;人与人之间无直接传染。

(食物中毒病原分为:细菌性食物中毒、真菌及其毒性食物中毒、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

)细菌性食物中毒(P93—P96)第八章职业病预防与控制1.铅中毒(P103)2.苯中毒临床表现及治疗与处理(P107)3.矽肺(重点):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较高的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矽肺是尘肺中最常见、危害最严重的一种。

是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较高的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通常接触含有10%以上游离二氧化硅的粉尘作业,称为矽尘作业。

矽肺的病理改变是弥漫性间质纤维化和矽结节形成。

临床表现:症状和体征:矽肺病患者在早期无明显自觉症状,随病情发展或发生并发症,症状和体征才渐趋明显,出现胸闷、短气、胸痛、咳嗽、咳痰等。

X线胸片表现:矽肺病理改变在X线胸片上的反映,与肺内粉尘蓄积、肺组织纤维化的病变程度有一定的相关关系;肺功能改变:随病情发展,可出现肺活量及肺总量降低,伴肺气肿和慢性炎症发生时,时间肺活量降低,最大通气量减少;并发症:肺结核(主要),肺部感染、自发性气胸、肺心病等。

预防措施(109页)控制粉尘危害、消除尘肺的根本措施是贯彻执行国家有关防止矽尘危害的法律法规,坚持综合防尘,把粉尘浓度降到国家卫生标准的接触限值以下。

我国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八字”综合防尘措施,即革(改革工艺过程,改进生产设备)、水(湿式作业)、密(密闭尘源)、风(加强通风)、护(做好个人防护)、管(健全防尘设备管理制度)、教(普及防尘知识的宣传教育)、查(定期监测和健康检查),对我国控制粉尘危害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第十章医源性和药源性疾病的防制1.医源性疾病:系指由于医护人员的诊断.治疗或预防措施不当引起的不利于身心健康的疾病。

2.医院获得性感染是病人,医护人员或来访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简称院内感染或医源性感染。

3.传播途径:空气,手,医疗器械,血制品及药品4,药源性疾病:又称药物诱发疾病,指由于药物作为致病因子引起人体功能或组织结构损害,并具有相应临床经过的疾病,属医源性疾病范畴。

5.药源性疾病分类(P121)第十一章传染病的防制1、传染病:是由于特异性病原体(及其毒性产物)所引起、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动物疾病。

传染病的流行机制和流行过程(P126—P128)1)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且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包括病人(最重要的传染源,感染者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称为传染期)、病原携带者:(是指没有出现任何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分为三类:潜伏期病原携带者、恢复期病原携带者、健康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

(2)传播途径: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进入新感宿主前,在外环境中所经历的全过程。

(经空气传播:经飞沫传播、经飞沫核传播、经尘埃传播;经水传播:经饮用水传播、经疫水传播;经食物传播;接触传播:直接和间接接触;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机械携带传播和生物性传播;经土壤传播;医源性传播;围生期传播:经胎盘传播、上行性感染、分娩时传播。

);(3)人群易感性: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的易感程度。

2、疫源地:指传染源排出病原体可能波及的范围,也即易感者可能受到感染的范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