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污泥池运行中常见的问题
活性污泥系统的常见异常现象与对策

活性污泥系统的常见异常现象与对策一、污泥上浮原因分析焦化废水处理调试期间,工艺采用A/O/O,在曝气池,二沉池存在污泥上浮原因分析1、有可能曝气量太大,使活性污泥颗粒不能充分絮凝成菌胶团,被打散,从而上浮。
2、有可能是厌氧发酵是造成积泥而上浮3、水质太差引起丝状膨胀,4、水温较低污泥负荷太高导致非丝状菌膨胀5、也有可能二沉池中反硝化生成氮气是污泥上浮综合以上有可能是1、3、5建议:控制曝气量,调整PH值,增加厌氧的停留时间,或者重新改造吧二、污泥解体后怎么办?1、废水中存在难生化的新污染物,有毒性物质的可能,确定主要污染物的指标是否高出生物降解的可能,已经形成抑制。
容积负荷不低,生活污水也没有这么高的负荷,不能成级数的增加。
2、冬季运行温度较低,营养盐N/P的控制。
控制进水浓度,楼上说的很好,闷它一段时间。
3、控制ph.4、水浓度偏高,建议画出水解酸化部分,正要厌氧停留时间不能保证。
再确定原因后再讨论污泥的增加,可能不会解决真正的问题。
检测出水进水的主要的污染物浓度。
很可能是这方面的原因。
泡沫的问题,可能就是生物性解体泡沫,污泥持续的解体,还会出现。
气浮的效果不好,可能是气浮的运行有问题,或者是污泥解体残体不多,已经完全的无机化,但是控制好药剂的投加,是可以去掉的。
水质混浊、絮体解散,处理效果降低既是污泥解体现象,运行中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污泥中毒,微生物代谢功能受到损害或消失,污泥失去净化活性和絮凝活性。
多数情况下为污水事故性排放所造成,应在生产中予以克服,或局部进行预处理;正常运行时,处理水量或污水浓度长期偏低,而曝气量仍为正常值,出现过度曝气,引起污泥多度自身氧化,菌胶团絮凝性能下降,污泥解体,进一步污泥可能会部分或完全失去活性。
此时,应调整曝气量,或只运行部分曝气池。
三、解决污泥膨胀的方法在采用活性污泥法处理各种废水的运行管理中,由于各种原因引起怕曝气池活性污泥致毒、活性受到抑制产生的微生物性质和类群的改变,有些微生物(如丝状菌)的过量增长形成泡沫或浮渣,以及运行时机械应力、挟裹气论等出现活性污泥比重降低而上浮。
活性污泥法运行中的常见问题及故障解答

活性污泥法运行中的常见问题及故障解答(一) 普通活性污泥法处理市政污水,发生污泥膨胀,SVI>400,决定在曝气池前端分隔设厌氧选择器。
由于这方面的经验少,想搞清楚,如果把选择器设大一些,会有什么不好的吗? 我们现在设厌氧选择器站总生化池体积所谓25%, 回流污泥与污水的接触时间大约为1小时。
解答:1.市政污水发生丝状均膨胀,不太多见,因为市政污水成分合理,不像工业废水成分单一而更易发生膨胀。
2.增设前段厌氧池,的确是比较好的控制丝状菌的方法。
3.单从工艺上谈,自然设置大一点为好!从您提供的资料来看,生化池停留时间是4小时,好像短了点,如果污泥负荷较高的话,建议放大该厌氧选择器。
(二) 污水处理中,为什么沉淀池出水会带绿色?池塘的水也是带绿色。
原因应该差不多吧!解答:我想池塘水带绿色,绝大部分情况下是藻类所致。
废水的话,处理水达标排放,也会有诸如小球藻等游动型藻类滋生,使出水带色,当然,由于源水带色,而使出水带色的情况也很常见,如印染厂废水、纸厂涂布废水等带色废水。
(三) 我们现在的污水暂时能达标,但是这是因为我们的管网还在建设,现在的进水很大部分都是修管网排过来的地下水,一小部分生活污水只来源于一所大学,所以进水的BOD很底。
我们的设计进水是2.5万吨/日,现在的进水量根本不能满足连续进水,连续出水的工艺要求,日进水量大概就在8000方,现在如果不看SV30,水是能达标,但是曝气池里好象没污泥,想到3月份或4月份管网建设完成,城市大部分污水进来,没有污泥,担心达不到标,如果SV30能有个10% ,我也没那么担心,但是现在2个月过去了,还是只有2%,而且用马铁炉烘后发现,有机成分只占做SV30污泥的20%左右,剩余的全是无机物质或惰性物质,这样的污泥对于3或4月份进来的污水能否有效,真是让人怀疑啊。
解答:1.有的调查工作还是需要的,比如您的外围管网建成后进水量、水质,需要有第一手参考资料,这样您才能调控好您的生化系统来迎接进水。
活性污泥法在污水处理中的问题及措施

活性污泥法在污水处理中的问题及措施活性污泥法是一种常见的污水处理方法,通过在污水中引入活性污泥,利用微生物的作用来降解有机物和去除污水中的污染物。
虽然活性污泥法在污水处理中有着良好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
问题一:污泥浓度不稳定在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水时,污泥浓度的波动会影响处理效果。
过高的污泥浓度可能导致氧气的不足,从而影响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同时还可能造成污泥的浓度过高,导致处理系统的阻塞。
而过低的污泥浓度则会导致处理效果下降,无法有效降解有机物质和去除污染物。
解决措施:1.加强对污泥浓度的监测,及时调整加药量和通气量,保持污泥浓度的稳定。
2.采用智能化控制系统,实时监测和调整系统参数,提高污泥的控制精度和稳定性。
3.定期对处理系统进行清洗和维护,避免因污泥浓度不稳定而导致的阻塞问题。
问题二:气味污染在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水时,由于微生物的代谢会产生一些有害气体,如硫化氢等,容易造成周边环境的气味污染,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和环境质量。
解决措施:1.采用密闭式处理系统,减少有害气体的扩散,控制污水处理过程中的气味污染。
2.加强对气味污染的监测,通过合理的通风、脱臭等技术手段对气味进行处理,减少气味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3.在污水处理设施周边建立植被带,利用植物的吸附和分解作用来减少气味的扩散和影响。
问题三:抗冲击能力差活性污泥法在处理污水时,对冲击负荷的适应能力较弱,当污水中的污染物浓度或水质参数发生剧烈变化时,容易影响处理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处理效果。
解决措施:1.对处理系统的设计和运行参数进行合理的选择和优化,提高处理系统的稳定性和适应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污水水质参数的变化。
2.在处理系统中设置预处理装置,对原水进行粗筛分、中和、调节等处理,降低污水水质参数的波动幅度,减小处理系统的冲击负荷。
3.采用多工艺联合处理技术,使系统能够根据污水水质参数的变化调整运行方式和参数,提高系统对冲击负荷的抗性。
活性污泥系统运行中常见的异常情况

活性污泥系统运行中常见的异常情况1、污泥膨胀:二沉池曝气池的沉淀区:污泥结构松散,沉降性差,造成污泥上浮而随水流失,污泥流失量大,使曝气池中混合液浓度不断降低,严重时破坏整个处理过程。
原因:理化生物及生化方面外,还与运行管理构筑结构型式等方面的原因。
污泥膨胀分为丝状体膨胀和非丝状体膨胀。
由于丝状微生物大量繁殖,菌胶团的繁殖生长受到抑制的结果,丝状体对活性污泥絮体起架桥作用。
没有足够的丝状体形成的绒絮不牢固,在曝气池絮动水流的冲击下,容易被破碎成细小的针状体,这是污泥沉降快,SVI低,但水混浊,叫非丝状体膨胀,主要是由于、排泥不通,高负荷运行而引起的丝状体大量繁殖的原因:1、溶解氧浓度:曝气池内溶解氧在0.7~2.0mg/l范围内,有可能出现丝状微生物,但在低溶解氧生长良好或厌氧条件下,不影响,则应加大曝气,最低应保持在2mg/l左右。
2、冲击负荷:若曝气池内有机物超过正常负荷,膨胀程度提高,使絮体内部溶解氧消耗提高,在菌胶体内部产生了适宜丝状体生长的低溶解氧条件,丝状微生物快速生长,加剧了氧的渗透困难。
3、进水化学条件的变化:a、营养条件变化:一般营养为BOD5:N:P=100:5:1下生长,若是P不足,C/N升高,适宜丝状菌生长。
B、硫化物:过多化粪池的腐化水及粪便废水进入活性污泥设备会造成污泥膨胀,一般加5-10mg/l氯或曝气方法,将硫化物氧化为硫酸盐。
C、碳水化合物d、有毒重金属的冲击负荷可抑制丝状菌,还有PH值,水温的影响,菌胶体温度适中PH=6~8中,丝状菌在高温,酸性环境中生长(PH=4.5~6.5)解决方法:预防与抑制预防:加强管理监测水质,污泥沉降比,污泥指数,溶解氧等。
制止措施:当进水浓度高,出水质差时,加强曝气,最好是在2mg/l以上,加大排泥量,提高进水浓度,合碳高而使C/N比失调时,投加含氮化合物,加氯起凝聚和杀菌双重作用,在回流污水中加漂白粉或液氯,可抑制丝状菌生长,调整PH值(加氯量按干污泥的0.3~0.4%估计)3、污泥上浮:(1)污泥脱氮上浮:在曝气池负荷小而供氧量大时,溶解氧高使氨氮被硝化菌转化为硝酸盐,发生硝化在二沉池中缺氧。
活性污泥的常见问题

一、大块污泥上浮沉淀池断续见有拳头大小污泥上浮。
引起大块污泥上浮有两种情况:1、反硝化污泥上浮污泥色泽较淡,有时带铁锈色。
造成原因是曝气池内硝化程度较高,含氮化合物经氨化作用及硝化作用被转化成硝酸盐,NO3-N浓度较高,此时若沉淀池内因回流比过小或回流不畅等原因使泥面升高,污泥长期得不到更新,沉淀池底部污泥可因缺氧而使硝酸盐反硝化,产生的氨气呈小气泡集结于污泥上,最终是污泥大块上浮。
改进办法是加大回流比,使沉淀池污泥更新并降低沉淀池泥层,减少泥龄,多排泥以降低污泥浓度,还可适当降低曝气池的DO水平。
上述措施可降低硝化作用,以减少硝酸盐的来源。
2、腐化污泥与反硝化污泥不同之处在于污泥色黑,并用强烈恶臭。
产生的原因为二沉池有死角造成积泥,时间长即厌氧腐化,产生H2S,CO2,H2等气体,最终使污泥向上浮。
解除方法有消除死角区的积泥,例如经常用压缩空气在死角区充气,增加污泥回流等。
对容易积泥的区域,应在设计中设法予以改进。
二、小颗粒污泥上浮小颗粒污泥不断随水带出,俗称漂泥。
引起漂泥的原因大致可有如下几种:1、生物系统处理负荷(水量和浓度)变大,可以出现跑泥,多为水量增加后,二沉池的停留时间就缩短了,活性污泥来不及沉降就流出了二沉池,由此产生跑泥。
同时,进水浓度增高,会导致活性污泥活性增强,不利沉降。
出水浑浊而带有跑泥现象。
2、丝状菌膨胀污泥来不及沉降会产生跑泥现象。
3、过于低负荷运行,污泥老化后,微生物自身氧化,解絮。
同样会产生跑泥。
4、气温低,曝气过度,PH变化过大,有毒及惰性物质进入生物系统等等,也会产生跑泥。
5、进水水质。
如PH、毒物等突变,有毒及惰性物质进入生物系统等等,也会产生跑泥。
6、污泥因缺营养或充氧过度造成老化。
7、进水氨氮过高,C/N低,使污泥胶体机制解体而解絮。
8、池温过高,往往超过40度9、机械曝气翼轮转速过高,使絮粒破碎。
解决办法是弄清原因,分别对待。
在污泥中毒时应停止有毒废水的进入;对缺乏营养,污泥老化和解絮污泥须适当投加营养,采取复壮措施。
活性污泥系统在运行中有哪些常见的异常现象?如何解决?

活性污泥系统在运行中有哪些常见的异常现象?如何解决?活性污泥处理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有时会出现种种异常情况,造成处理效果降低,污泥流失,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异常现象和解决措施。
(1)混合液溶解氧不足现象:活性污泥呈灰黑色,污泥发生厌氧反应,污泥中出现硫细菌,出水水质恶化。
原因:①负荷量增高;②曝气不足;③工业废水的流入等。
对策:①控制负荷量;②增大曝气量;③切断或控制工业废水的流人。
(2)SV值异常①污泥沉淀30~60min后呈层状上浮(污泥上浮),多发生在夏季。
原因:硝化作用导致在二沉池中被还原成N2,引起污泥上浮。
对策:减少污泥在二沉池的HRT;减少曝气量。
②在沉淀后的上清液中含有大量的悬浮微小絮体,出水透明度下降。
原因:污泥解体,曝气过度;负荷下降,活性污泥自身氧化过度。
对策:减少曝气;增大负荷量。
③泥水界面不明显。
原因:高浓度有机废水的流入,使微生物处于对数增长期;污泥形成的絮体性能较差。
对策:降低负荷;增大回流量以提高曝气池中的MLSS,降低F/M值。
(3)SVI值异常原废水水质的变化和运行管理不善都会使SVI异常。
(4)污泥膨胀污泥膨胀是指活性污泥质量变轻、膨大,沉降性能恶化,在二沉池中不能正常沉淀下来,SVI异常增高,可达400以上。
导致污泥膨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两种。
①因丝状菌异常增殖而导致的丝状菌性膨胀。
主要的丝状菌有球衣菌属、贝氏硫细菌、以及正常活性污泥中的某些丝状菌如芽孢杆菌属、某些霉菌等。
②因黏性物质大量积累而导致的非丝状菌性膨胀。
当出现污泥膨胀时,可考虑采取以下措施。
①杀灭丝状菌,如投加氯、臭氧、过氧化氢等的药剂。
②改善、提高活性污泥的絮凝性,投加絮凝剂如硫酸铝等。
③改善、提高活性污泥的沉降性、密实性,投加黏土、消石灰等。
④加大回流污泥量并在其回流前进行再生性曝气。
⑤使废水经常处于好氧状态,防止厌氧反应的发生,如预曝气。
⑥加强曝气,提高混合液的DO值。
⑦考虑调节水温;水温<15℃时易于发生高黏性膨胀;而丝状菌膨胀多发生在20℃以上。
活性污泥法运行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总结1-30问

在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水的日常运行管理中,常易出现污泥上浮、活性污泥不增长或减少、产生大量泡沫等问题。
这些问题若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将直接影响系统的处理效果,甚至直接导致处理系统的失败。
所以,研究解决常见问题的对策,对污水处理的日常运行管理至关重要。
本期我们将给大家分享活性污泥法运行中遇到的异常问题及解决对策。
问题:1平常在课本中讲到活性污泥法MLSS时说应该控制在2000~3000mg/L。
但是工程上好像有时要远小于课本上说的,这是源于什么呢?回答:(1)MLSS具体定多少,完全取决于F/M值;所以,MLSS值不应该是固定的,与入流污废水底物浓度及系统调整(指进水含有难降解、高SS值等情况的事前应对)有关。
(2)同时,需要考虑MLSS值中的有效成分,从而能够综合评估。
问题:2我现在调试的是荧光增白剂废水,原料主要有三聚氯氰,DSD酸,苯氨,二乙醇氨,纯碱,对氨基苯磺酸等,现处理工艺是调节池---微电解---UASB---好氧a池---沉淀池----好氧b池----二沉池进水量3.5方没小时,由于调节池没有曝气,UASB出水忽高忽低,UASB出水不稳定COD在1000到1800间,CL在9000mg/L左右,进好氧后我加自来水2.5方每小时,同时加面粉75kg,好氧两个池,每个池子有效容积100方,生物可以见少量钟虫,好氧A 池sv42%(厌氧出水带泥,MLSS变化较大)好氧B池sv18%出水在COD650左右,好氧a 池MLSS是815mg/L,好氧b池MLSS为216mg/L,好氧a池回流污泥675mg/L,好氧b池回流污泥mlss是310mg/L,好氧a池每天排泥10立方,泥龄估算在8天左右,好氧b池每天排泥8个立方,泥龄在9天左右,出水混浊,我感觉就是污泥培养不起来,去除率不高,怎么回事请问我该如何操作?回答:(1)既然UASB出水已经很高了,就不要在好氧区投加面粉了。
(2)面粉大多含有支链淀粉,不易快速利用和降解的,并且考虑价格问题,通常培菌不用的。
活性污泥法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活性污泥法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活性污泥法是去除有机污染物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目前国内外95%以上的城市污水处理和50%左右的工业废水处理都采用活性污泥法。
具有很强的净化功能,去除BOD(生化需氧量)及混合液中活性污泥浓度的效率高,均可达到95%以上。
高中低负荷。
由于是依靠微生物处理,运行费用较低。
适合于各种有机废水,大中小型污水处理厂。
1. 活性污泥法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曝气池首端有机污染物负荷高,好氧速度也高,为了避免由于缺氧形成厌氧状态,进水有机物负荷不宜过高。
为达到一定的去污能力,需要曝气池容积大,所以占用的土地较多,基建费用高;好氧速度沿池长是变化的,而供氧速度难于与其相吻合适应,在池前段可能出现好氧速度高于供氧速度的现象,池后段又可能出现溶解氧过剩的现象,对此,采用渐减供氧方式,可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另外,活性污泥对进水水质、水量变化的适应性较低,运行效果易受水质、水量变化的影响。
2. 污泥膨胀的概念及其解决办法2.1. 污泥膨胀的原因①丝状菌膨胀,活性污泥絮体中的丝状菌过度繁殖,导致膨胀,促成条件包括进水有机物少,F/M太低,微生物食料不足;进水氮、磷不足; pH值低;混合液溶解氧太低,不能满足需要;进水波动太大,对微生物造成冲击。
②非丝状菌膨胀,由于进水中含有大量的溶解性有机物,使污泥负荷太高,而进水中又缺乏足够的N、P,或者DO (溶氧)不足。
细菌很快把大量有机物吸入体内,又不能代谢分解,向外分泌出过量的多糖类物质。
这些物质分子中含羟基而具有较强的亲水性,使活性污泥的结合水高达400%(正常为100%左右),呈黏性的凝胶状,无法在二沉池分离。
另一种非丝状菌膨胀是进水中含有较多毒物,导致细菌中毒,不能分泌出足够量的黏性物质,形不成絮体,也无法分离。
2.2. 解决办法组成废水的各种成分由于比例失调,也可引起污泥膨胀,如废水中C/N比失调,若由于碳水化合物的含量过高,可适当的投加尿素、碳酸铵或氣化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性污泥池运行中常见的问题(一)污泥膨胀描述污泥膨胀程度的指标有30min沉降比、污泥体积指数和污泥密度指数。
大多数污泥膨胀是由于丝状体膨胀,这是由于丝状微生物大量繁殖,菌胶团的繁殖生长受到抑制的结果。
丝状体对活性污泥絮体起仲架作用,如果没有足够的丝状体,形成的绒絮不牢固,在曝气池紊动水流的冲击下,容易被破碎成细小的针点体。
这时,污泥沉降快,SVI 低,但出水混浊,这叫做非丝状体膨胀。
当丝状体过多,长出一般絮体的边界而伸入混合液时,其架桥作用妨碍了絮体间的密切接触,致使沉降较馒,密实性差和SVI高,但这时的上清液可能报清。
当丝状体存在的数目足以形成适宜的絮体督架而无显著分枝伸入溶液时,絮体大而浓密、沉降性好、SVI低、上清液清净,这叫做非膨胀污泥。
以沉使过的生活污水为料液的试验表明,丝状体长度小于107μm/mL者,为非膨胀污泥;反之为膨胀污泥。
导致丝状体大量繁殖的原因有:(1)溶解氧浓度曝气池内溶解氧在0.7~2.0mg/L范围内,虽然都可能出现丝状微生物,但在低溶解氧条件下却能生长良好,甚至能在厌氧条件下残存而不受影响。
所以城市污水厂的曝气池溶解氧最低应保持在2mg/L左右。
(2)冲击负荷如果曝气池内有机物超过正常负荷,污泥膨胀程度提高,使絮体内部溶解氧消耗提高,在菌胶团内部产生了适宜丝状体生长的低溶解氧条件,从而促使丝状微生物的分枝超出絮体,伸入溶液。
丝状体的分枝为细菌的聚合和较大絮体的形成提供了延伸的骨架,加剧了氧的渗透困难,从而又导致了内部丝状体的发展。
(3)进水化学条件的变化一首先是营养条件变化,一般细菌在营养为BOD5:N:P=100:5:1的条件下生长,但若磷含量不足,C/N升高,这种营养情况适宜丝状菌生活。
其二是硫化物的影响,过多的化粪池的腐化水及粪便废水进入活性污泥设备,会造成污泥膨胀。
含硫化物的造纸废水,也会产生同样的问题。
一般是加5~10mL/L氯加以控制或者用预曝气的方法将硫化物氧化成硫酸盐。
其三是碳水化合物过多会造成膨胀、。
其四是有毒重金属的冲击负荷可抑制丝状菌,但不能使丝状菌消失并产生针点絮体,造成出水悬浮物提高和SVI降低。
还有pH值和水温的影响,丝状菌灾在高温下生繁殖,而菌胶团则要求温度适中;丝状菌宜在嵝曰肪?pH值=4.5~6.5)中生长,菌铰团宜在pH值=6~8的环境中生长。
解决污泥膨胀的办法因产生原因而异,概括起来就是预防和抑制。
预防就要加强管理,及时监测水质、曝气池污泥沉降比、污泥指数、溶解氧等,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
污泥发生膨胀后,要针对发生膨胀的原因,采取相应的制止措施:当进水浓度大和出水水质差时,应加强曝气提高供氧量,最好保持曝气池溶解氧在2mg/L以上;加大排泥显,提高进水浓度,促进微生物新陈代谢过程,以新污泥置换老污泥:曝气池中合碳高而倔碳氮比失调时,投加含氮化合物;加氯可以起凝聚和杀菌双重作用,在回流污泥中投加漂白粉或液氯可抑制丝状菌生长(加氯量按干污泥的0.3~0.4%估计),调整pH值。
(二)污泥上浮(1)污泥脱氮上浮在曝气池负荷小而供氧量过大时,出水中溶解氧可能很高,使废水中氨氮被硝化菌转化为硝酸盐,此过程称为硝化。
这种混合液若在二沉池中经脚较长时间的缺氧状态(DO在0.5mg/L以下),则反硝化菌会使硝酸盐转化成氨和氮气,此过程称为反硝化。
反硝化过程中形成的氨重新溶于水,只有氮以气体形式存在于水中。
当活性污泥上氮气吸附过多时,由于比重降低,污泥就随气体浮上水面。
防止污泥脱氮上浮的办法有:减少曝气,防止硝化出现;及时排泥,增加回流量,减少活泥在沉淀池中的停留时间;减少曝气池进水量,以减少二沉池中的污泥量。
(2)污泥腐化上浮在沉淀池内污泥由于缺氧而腐化(污泥产生厌氧分解)。
产生大量甲烷及二氧化碳气体附着在行泥体上,使污泥比重变小而上浮,上浮的污泥发黑发臭。
造成污泥腐化的原因有:二沉池内污泥停留时间过长;局部区域污泥堵塞。
解决腐化的措施是加大曝气量,以提高出水溶解氧含量;疏通堵塞,及时排泥。
此外,曝气池结构尺寸不合理,也能引起污泥上浮,主要是污泥回流缝太大,使大量微气泡从缝隙中窜出,携带污泥上浮;还有导流区断面太小,气水分离较差,影响污泥沉淀。
(三)污泥的致密与减少污泥体积指数减少会使污泥失去活性。
在运行中,虽不及前一问题重要,但也应引起足够重视。
引起污泥致密、活性降低的原因有:进水中无机悬浮物突然增多;环境条件恶化,有机物转化率降低;有机物浓度减小。
造成污泥减少的原因有:有机物营养减少;曝气时间过长;回流比小而剩余污泥排放量大;污泥上浮而造成污泥流失等。
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有:投加营养料;缩短曝气时间或减少曝气量矿调整回流比和污泥排放量;防止污泥上浮,提高沉淀效果。
(四)泡沫问题当废水中含有合成洗涤剂及其它起袍物质时,就会在曝气池表面形成大量泡沫,严重时泡沫层可高达1m多。
泡沫的危害表现为:表面机械曝气时,隔绝空气与水接触,减小以至破坏叶轮的充氧能力;在泡沫表面吸附大量活性污泥固体时,影响二沉池沉淀效率,恶化出水水质;有风时随风飘散,影响环境卫生。
抑制泡沫的措施有:在曝气池上安装喷洒管网,用压力水(处理后的废水或自来水)喷洒,打破泡沫;定时投加除沫剂(如机油、煤油等)以破除泡沫。
油类物质投加量控制在0.5~1.5mg /L范围内,油类也是一种污染物质,投量过多会造成二次污染,且对微生物的活性也有影响;提高曝气池中活性污泥的浓度,这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控制泡沫的方法。
如果袍沫十分严重,在设计时,应考虑用鼓风曝气式活性污泥法系统。
三、活性污泥法运行中需要测定的主要项目(1)反映污泥情况的项目污泥沉降比--最好2~4h测定一次,一般而言,以SV<30%为好;污泥指数--在标准活性污泥法里,以SVI=50~150为理想,达到200以上则认为污泥可能膨胀;曝气池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MLSS或MLVSS--标准活性污泥法中,通常MLSS=1500~2000mg/L。
生物相的显微镜观察--好的活性污泥在显微镜下看不到或很少看到分散在水中的细菌,看到的是一团团结构紧密的污泥块;不太好的活性污泥,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丝状菌,亦可看到一团团污泥块;很差的活性话泥,则丝状菌很多;鞭毛虫和游动型纤毛虫只能在有大量细菌时才出现;固着型纤毛虫(如钟虫),存在于有机物很少,BOD5在5~10mg /L左右的废水中;轮虫在水质十分稳定、溶解氧充分时才出现。
(2)反映污泥营养的项目属于污泥营养的测定项目有:BOD5;出水氨氮(至少1mg/L);出水磷(至少1mg/L);溶解氧(不低于l~2mg/L);二沉池出水DO不低于0.5mg/L。
(3)反映污泥环境条件及处理效果的项目水温、pH值、生化需氧量。
化学需氧量、有毒物质。
调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①污泥膨胀一般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好氧池内的污泥负荷较低,丝状菌的比表面积比菌胶团大,在营养料受到限制和控制的状态下,比表面积大的丝状菌在取得底物的能力方面要比菌胶团微生物强,导致污泥膨胀。
解决办法:适当增加进水量、减少好氧池内的污泥量、向好氧池内补加碳、氮、磷。
二是好氧池内的污泥负荷较高,很容易造成好氧池缺氧,在缺氧的条件下,有利于丝状菌的优势生长,导致污泥膨胀。
解决办法:增加好氧池的污泥浓度、曝气量,适当减少进水量。
②沉淀池出现大块污泥上浮,上浮污泥带有淡铁锈色、不臭并附有小气泡,经分析为污泥反硝化所致。
解决办法:加大回流比、缩短泥龄、增加污泥负荷、多排泥。
在污水生物处理系统中,一种有机物能否得到降解以及降解率高低取决于系统内是否存在相应的能够降解该有机物的微生物及其数量。
而系统中相应微生物的存在与否及数量取决于系统的固体停留时间(泥θc)及微生物的比生长速率μi。
如果处理系统的θc/μi<1,则该有机物在处理系统中得不到降解。
θc/μi越大,该有机物的降解率越高。
在污水处理系统的进水中存在多种有机物,其对应的降解微生物的比生长速率和降解速率也不同。
长泥龄的延时曝气系统正是利用上述原理,使活性污泥微生物生态系统具有生物种类多、稳定性好的特点,强化慢速和难生物降解有机物的去除,从而提高COD和色度的去除率。
通过往曝气池中投加铝盐、铁盐或粉末活性炭的方法可提高曝气池对有机物特别是对难降解有机物的去除率。
其原理一是絮凝作用,既提高曝气池的污泥浓度和生物滞留性能,又提高了生物种群的多样性;二是吸附作用,直接吸附部分难降解有机物。
但对投加铁盐来说,除絮凝作用外,还有增强污泥活性的作用(能提高污泥中的微生物对有机物的降解速率)以及可能转化部分难降解有机物的作用。
试验结果表明,生物铁法用于处理难生物降解的印染废水,有机物去除率高于普通活性污泥法,COD去除率提高10%~15%,并且因其MLSS高而具有良好的抗冲击负荷能力,其剩余污泥沉降性能好、含水率低、便于处理。
从经济和处理效果上考虑,投加铁盐的生物铁法是首选。
微生物的共代谢作用是近几年的最新研究成果,当存在或加入易降解物后,难降解的有机物可与易降解物构成微生物的共代谢关系,从而提高脱色和有机物去除率。
投加比例适当时,像活性黑K—BR这种典型的生物难降解染料脱色的时间可缩短一半。
共代谢的结果甚至可将部分难降解物在厌氧时也彻底分解。
慢速和快速生物降解有机物的水解酸化(发酵)过程有助于形成难降解有机物转化与水解所需的厌氧还原性环境,可提供剩余还原力(NADH+H+)和电子,使芳香族化合物为代表的难降解有机物的可生物处理性得到明显改善,这也是厌氧水解(酸化)能够改善污水可生物处理性的本质原因之一。
在实际应用上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尽量提高反应器中活性生物浓度、加长污泥泥龄和改善微生物的滞留能力,厌氧活性污泥与生物膜两种生物处理法的结合可较好地完成这一作用在设计中,还设置回流设施,将好氧段的一部分剩余污泥送到厌氧区,增加厌氧区易生物降解有机物的产生能力,以进一步促进厌氧区的生物共代谢作用和厌氧还原作用。
在二段好氧池中,增加生物铁法作为备用(投加硫酸亚铁或氢氧化铁),起增强微生物滞留能力和处理效果的作用。
当进水水质发生变化,或污水处理厂所承担的污染负荷高于设计负荷时,在不需改动原有设计的基础上,向好氧池中投加铁盐。
由于铁盐对活性污泥的絮凝和催化作用,可提高有机物特别是难降解有机物的色度去除率。
活性污泥法是目前城市污水处理厂应用最为广泛的生物处理方法之一。
据报道,采用活性污泥法的污水处理厂普遍存在泡沫问题,使得污水处理厂的操作、运行和控制都产生了一定的困难,严重影响了出水水质。
对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调查显示,50个采用活性污泥法的污水处理厂中有46个受到不同程度的泡沫问题的影响[1];美国108家采用活性污泥法的污水处理厂中有56%受到泡沫问题的困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