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教育业发展大事记

合集下载

中国教育大事记(1949——2008)

中国教育大事记(1949——2008)

中国教育大事记(1949——2008)1、1949年新中国教育建设起步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毛泽东宣布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本政府的施政方针。

《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

在知识分子中进行思想与政治教育,有计划、有步聚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

新中国教育建设起步。

1949年11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举行成立典礼。

2、1950年颁布中学教学计划1950年8月1日,教育部颁布新中国第一个《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

1950年10月3日,中国人民大学举行开学典礼。

这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新型大学。

1950年12月1日,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成立3、1951年颁布第一个学制1951年10月1日,政务院公布实施《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学制。

它以法令形式确立和充分保障工农干部受教育的机会;明确规定了职业技术教育和业余教育在学制中的适当地位。

4、1952年教职工公费医疗1952年6月27日,政务院发出国家工作人员实行公费医疗的指示。

指示规定,从本年季起,全国各级学校的教职员工实行公费医疗制度。

从1953年春季起,高等学校的学生也开始享受公费医疗的待遇。

1952年7月8日,政务院发出通知,决定在全国高、中等学校学生中实行人民助学金制。

此前该制度已在一些地区公立学校实行。

5、1954年知识分子上山下乡掀起第一次高潮1954年5月24日,中共中央转发教育部党组《关于解决高小和初中毕业生学习与从事生产劳动问题的请示报告》,为此5月29日《人民日报》发表中央宣传部《关于高小和初中毕业生从事劳动生产的宣传提纲》。

此后,许多城镇高小、初中毕业生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形成知识分子青年上山下乡第一高潮。

教育50年大事记(1960年至1969年)

教育50年大事记(1960年至1969年)

教育50年大事记(1960年至1969年)一九六零年3月、5月,中共中央文教小组召开省、市委文教书记会议。

会议提出教学改革方针、原则和文教部门大办生产企业、学术批判、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等问题的具体政策。

3月8日,北京电视大学开学。

这是我国的第一所电视学校。

4月9日,陆定一在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教学必须改革》的发言,提出在中小学教学改革中应“适应缩短年限,适当提高程度、适当控制学时,适当增加劳动”。

此后,全国各地开始较大规模的学制改革试验。

4月10日,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1956-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提出要大力提倡群众办学、集体办学,在十二年内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6月1日-11日,全国教育和文化、卫生、体育、新闻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和个人中,教育工作者占65.4%。

11月24日-12月12日,中共中央文教小组召开全国文教工作会议。

会后向中共中央写了《关于1961年和今后一个时期文化教育工作安排的报告》。

次年2月7日,中共中央批转了这个报告,批示提出,当前文教工作必须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由此,教育系统开始进行教育事业和教育政策的调整、整顿。

一九六一年2月,中共中央书记处讨论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的教材问题。

决定由中宣部、教育部成立高等学校及中等专业学校理工农医各科教材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教材编写工作。

7月、12月,教育部两次召开全国高、中等学校调整工作会议。

会议提出高、中等学校要缩短战线、压缩规模、合理布局,通过调整工作集中力量提高教学质量。

并讨论调整教育事业的具体计划。

7月30日,毛泽东给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写信,赞成和支持该校实行半工半读和勤工俭学,希望各省也应该有这样的学校。

从此,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成为全国探索半工半读办学道路的样板之一。

9月15日,中共中央批准试行《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

1963年3月23日,中共中央批准试行《全是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和《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方面的变化[优质ppt]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方面的变化[优质ppt]
1.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被肆意歪曲。 2.干部队伍和师资队伍受到严重摧残。 3.高等教育规模被压缩。 4.高等学校基本建设停滞,教学设施遭受严 重损耗。 5.高等教育结构失衡,国家教育教学水平全 面下降。
文革时期教师被批斗
+ 那个“怀疑一切,打 倒一切”的狂热年代 所发生的事:各级学 校领导干部和教师, 特别是一些学术上有 成就的专家、教授, 均遭到残酷斗争,无 情打击,身心受到极 大伤害,有的被迫害 致残、致死。文革时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需要大量的工 科技术人才,因此教育的重心放在与 经济建设直接相关的高等教育,尤其 是工程和科学技术教育上。1952年开 始,中央人民政府开始仿照苏联模式 教育体系。此次院系调整,中国的高 等院校虽然数量大幅增加,但全国多 事大学学科单一,发展不均匀。
文化大革命对教育事业的破坏
谢谢观赏~
畅想网络
Imagination Network
感谢观看!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高考制度的恢复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不仅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 尤其为重要的事为我国在新时期及其后的发展和 腾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高考制度的恢复,使中 国的人才培养重新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据了 解,恢复高考的二十多年里,中国已经有1000多 万名普通高校的本专科毕业生和60万名研究生陆 续走上工作岗位。
取消高考制度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一开始,高考就都取消了, 但部分大学还有招生,进入大学读书的称为 工农兵学员,1966年以后,由于大部分的大 学停止招收,所有干部子弟也都去做了工、 农、兵,因此也都具备了工农兵大学生的资 格。
高考制度的恢复
1977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而中断了十年的 中国高考制度得以恢复,中国由此重新迎来了尊 重知识、 尊重人才的春天。1977年9月,中国教育 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 恢复已经停止了10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 以统一考试、则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

中国国际教育的发展轨迹

中国国际教育的发展轨迹

中国国际教育的发展轨迹
中国国际教育的发展轨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起步期(1969-1992):中国国际教育的开端可以追溯到1969年,当时巴基斯坦驻华使馆学校的开办标志着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所国际学校正式诞生。

这一时期的国际学校以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为主,数量较少。

2. 探索期(1993-2000):1993年成为中国国际教育的重要分水岭。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外交流的增加,公立学校国际部和私立国际学校开始出现,这一阶段主要引进国外教学课程和相关技术,开始探索国际教育的本土化。

3. 成长期(2001-2007):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际化进程加速,国际教育市场逐渐繁荣。

这一阶段中国国际学校数量迅速增长,办学模式也更加多元化。

同时,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式开始涌现。

4. 快速扩张期(2008-2019):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和全球化的加速,中国国际教育市场迎来了快速扩张。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大量涌现,中国学生出国留学的人数也大幅增加。

中国国际教育的规模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5. 缓步增长期(2020至今):受全球疫情和国际形势的影响,中国国际教育的发展速度放缓。

同时,中国政府加强了对国际教育的规范和监管,推动国际教育的质量和内涵发展。

这一阶段中国国际教育将更
加注重内涵式发展和质量提升。

总的来说,中国国际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到多元的过程,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需求的国际化教育体系。

未来,中国国际教育将继续朝着高质量、内涵式、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发挥更大的作用。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教育的发展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教育的发展变化

教学设施日趋现代化
中国教育发展大事记
• 1949年新中国教育建设起步 •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 • 1970年高考制度废除 • 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 • 1986年开始实行义务教育 • 2008年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全部
免除
总结
• 改革开放使经历了文化大革命严重摧残的中 国教育事业再次起步和快速发展,党和国家 对人才培养和国民教育的高度重视,加上教 育设施和师资力量的日益完善使得义务教育 和高等教育在全国不断普及,教育质量得到 全面提高,同时,教育的兴起为我国社会主 义建设培养了各行各业所需的大量人才,加 快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教育兴国理念
•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 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30年,是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教育工作的 30年,是教育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国民 素质显著提高的30年,是全面实施素质教 育、教育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的30年, 是促进教育公平制度建设显著加强、更多 惠及处境不利地区群体的30年。30年的教 育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 设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1971年高等学校逐步举办试办班, 恢复招生。废除招生考试,改为“自 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 学校 复审”。工农兵大学生由此出现。直 到1971年,大学才重新正式开始招生, 大学新生直接从工人、农民和士兵中 推荐产生,而不是通过高考。
进入七十年代,根据毛 泽东“大学还是要办的, 但学制要缩短”的指示, 大部分高校开始陆续正式 恢复招收新生。不过招收 新生的办法有了本质的变 化,这就是取消了全国统 一高考,直接从工人、农 民、解放军或生产建设兵 团中,选拔优秀的青年, 直接进入大学学习。
文革时期教师被批斗
• 那个“怀疑一切,打倒一 切”的狂热年代所发生的 事:各级学校领导干部和 教师,特别是一些学术上 有成就的专家、教授,均 遭到残酷斗争,无情打击 ,身心受到极大的摧残, 有的被迫害致残、致死。 文革时期,知识分子的地 位低下,臭老九成为知识 分子的代名词。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和不断的改革创新。

从古代的私塾教育到现代的普及教育,中国教育经历了许多重要的阶段和变革。

以下是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的详细描述:1. 古代教育(公元前2000年-公元1840年)古代中国的教育主要由私塾教育和官方教育组成。

私塾教育是由有学问的人在家中或者庙宇中传授知识,主要培养士人阶层。

官方教育则由政府设立的学校进行,培养官员和士人。

这个时期的教育注重经典的学习,以儒家思想为主导。

2. 近代教育(1840年-1949年)近代中国的教育发生了重大变革,西方的教育理念和制度开始传入中国。

在清朝末年,中国开始设立学堂和学校,引进西方教育体系,培养专业人材和士兵。

1905年,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北京大学成立,标志着中国现代教育的开始。

此后,中国各地相继建立了许多大学和学院。

3. 新中国教育(1949年至今)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教育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提出了“教育为人民、全民教育”的宗旨。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平衡,主要集中在城市和发达地区。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措施,推动教育的普及和均衡发展。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启动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教育改革的重点是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

中国实施了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基本的教育。

此外,中国还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建立了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

近年来,中国教育进一步发展,注重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也不断提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学生来华留学。

同时,中国还积极推动教育信息化,利用互联网和新技术改变教学方式,提升教育质量和效益。

总结起来,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经历了私塾教育、近代教育和新中国教育三个阶段。

从古代的经典学习到现代的普及教育,中国教育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前,中国教育正朝着更高质量、更公平、更创新的方向发展,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材做出贡献。

世界各国教育近现代发展历程

世界各国教育近现代发展历程

现代欧美 改造主义、要素主义、永恒主义、新托马斯主义、存在主义、新行为主义、结构主义、分析教育哲学、终身教育、人本化教育 教育思潮
6070年代确立和完善了中央和地方的互助合作关系普及10年义务教育的目标基本实现倡导综合中学制度发展1963罗宾斯高等教育报告应付高等教育如何服务于社会1972詹姆斯报告师资培训三段法
英国 管理体制 17-18世纪 国家无力也不重视教育, 发展缓慢沿袭旧 教育通过国教会管理 制 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1.学校:面向贫民的宗教团体慈善机关&私立收费学校,设 备简陋,师资缺乏,教学质量差,学校与入学人数严重不 1.文法学校&公立学校,来自教会或社会团体的资助; 足;落后; 2.以升学为宗旨,注意古典语言,体育,绅士风度的养; 2.家庭教育:富人阶级的启蒙和升学教育 高等教育 1.中世纪的牛津&剑桥等国教高等学府,学术气 氛浓郁;C18后受自然和实用科学渗入教学内 容; 2.非国教大学遭排斥很难持久; 代表人物 培根 弥尔顿 洛克
近代 (17-19 世纪)
19世纪
国家逐步干预教育 设国家教育委员会 1807拨款干预始
1870《福斯特法案》强迫初等教育,标志国民初等教育制 度正式确立;到1900基本实现了校为主,课程限于古典 科目,内容陈旧,教学方法保守,校风堕落; 1.1836 伦敦大学,重视自然学科的考试机构; 斯宾塞 2. 1864 克拉雷敦委员会-公学调查和改进内容和校董会; 带动了城市学院的兴起; 赫胥黎 3.1868汤顿学校文员会文法学校改进报告设三类中学未纳 2.新大学运动&大学推广运动;
19末-20 1.欧洲新教育运动2.美国进步主义运动3.德国试验教育学;4.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劳作学校;5.蒙台梭利;6.杜威; 初 1902《巴尔福特教育法》-1926《哈多报告》-1938《斯宾 斯报告》-1944《巴特勒教育法》:基本形成了文法中学、 20世纪前期 中央与地方共同管理教育 1918《费舍教育法》14岁以前初等义务教育 现代中学和技术中学三种类型的学校,为所有学生提供免 费中等教育的原则使中等教育成为衔接初等教育和继续教 现代 育或高等教育的中间环节; 1963《罗宾斯高等教育报告》应付高等教育如 (19世纪 确立和完善了中央和 60-70年代 普及10年义务教育的目标基本实现 倡导综合中学制度发展 何服务于社会 末-20世 地方的互助合作关系 1972《詹姆斯报告》师资培训三段法; 纪) 80年代《1988》 《1988年教育改革法》1.摆脱选择政策中央集权制的重要一步 2.实施全国统一课程和4次考试 3.新兴城市技术学校,效仿美国在工商企业支持下兴办的培养企业急需的精通技术的人才 4.废除双重 制,加大中央对地方高等教育的影响干预; 90年代继续落实80年代的教育,许多小学部适应全国统一课程和统一考试,因此教师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的内容方法方式改革成为改革重点;

国内外教育家成功教育案例及事迹

国内外教育家成功教育案例及事迹

国内外教育家成功教育案例及事迹任晓风高闸中学一`案例2006年9月7日,我国著名的英语教育机构“新东方”在美国成功上市,成为我国首家美国上市的教育企业。

新东方此次发行3000万股,募集资金规模在1.125亿美元左右。

新东方上市在媒体中是一则财经新闻,夺人眼球的卖点是俞敏洪成为最富教师。

新东方批量生产百万富翁早已不是新闻,然而,财富与教育如此直接的挂钩,仍然能激起人们的激情和狂想。

然而,在我看来,新东方上市的教育意义也许比财经更大,也更重要。

少数媒体捕捉到了这一财经新闻的教育内容——重新认识教育产业化。

当国内正在贯彻落实新的发展观,痛击畅行多年的“教育产业化”路线之时,新东方却反其道而行之,在教育产业化的大道上一飞冲天,从而激活了这个在国内令人避讳的敏感话题,使那些已经偃息的鼓吹教育产业化的理论获得新的动力。

事实上,教育究竟能不能营利、能不能走市场化之路,教育是否与利润真的势同冰炭不可相容,许多人一直心存疑虑。

以凤凰城大学为代表、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的兴起一直被引为证据,新东方兼得教育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事实,则提供了一个本土化的写证据。

毫无疑问,新东方的确是“教育产业化”的成功典范。

“教育产业化”在近年来的舆论中是一个贬义词,它是指90年代以来教育界为弥补教育经费短缺,以效率为主要追求,围绕学校收费、经营、创收、转制、产权等问题进行的改革。

由于缺乏对教育公平、教育品质的关注,出现了高收费、乱收费、择校热、上学难、上学贵等一系列乱相,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比较学术化的表达是“单纯财政视角”的教育改革,或者说是一种“经济主义路线”的教育改革。

然而,发展教育产业的概念本身并不邪恶。

义务教育之外的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方式提供和扩大教育服务。

发展教育产业,本来就是指更大程度地利用市场机制配置教育资源,大力发展政府举办的公办教育之外的教育市场,通过竞争性的市场机制和多样化的体制,扩大教育的供给能力,提高教育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并提高教育的丰富性、多样性,增加教育的选择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教育业发展大事记
以下是国内外教育业发展的重要事件:
1.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开始进行全面的教育改革,实现了教育的普及与发展。

2. 1978年:中国启动了改革开放政策,教育体制也进行了重大改革,开启了教育事业的新篇章。

3. 1999年:中国发布了《义务教育法》,确保了每个孩子都有接受基本教育的权利。

4.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这对国内教育产业的开放和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5. 2010年:中国实施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了未来十年教育的发展目标和重点。

6. 2015年:中国政府提出了“双一流”建设计划,旨在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7. 2016年:中国启动了“互联网+教育”行动计划,推动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推进在线教育的发展。

8. 2018年:中国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

9.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全球范围内的教育体系遭到严重冲击,迫使各国加速推动远程教育和在线研究模式。

以上是国内外教育业发展的一些重要事件和里程碑。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教育将继续发展和创新,为人才培养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