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下的影子教学设计
阳光下的影子教案

阳光下的影子教案教案:阳光下的影子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认识到影子与光的关系;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践和思考的能力;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爱护阳光的意识。
二、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灯泡、座架、屏风、物体(树叶、纸板等);2. 多媒体课件:用于展示影子的形成原理和变化。
三、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5分钟)教师在教室里摆放一张纸板或者一片树叶,然后用手电筒从不同角度照射物体,让学生观察并说出物体在不同位置时的影子。
通过观察,学生评价彼此的回答。
可以分为以下几个观察点:a. 不同光源角度和高度对影子的影响;b. 物体相对光源位置的影响;c. 光源亮度的影响。
2. 知识讲解(15分钟)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讲解影子的形成原理和变化。
主要内容包括:a. 影子的形成原理:当光线照射到物体上时,由于光无法透过物体,光线被物体阻挡,形成了一个没有光线照射的区域,即影子。
b. 影子的形状和大小:影子的形状和大小与光源的位置、物体的位置以及物体的形状和大小有关。
c. 影子的变化:随着光源位置和物体位置的变化,影子的形状和大小也会发生变化。
3. 实验探究(30分钟)将灯泡放置于座架上,调整灯泡的高度和角度,让学生围绕灯泡放置不同的物体,如树叶、纸板等。
让学生观察影子的形状和大小,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加深对影子形成原理和变化规律的理解。
4. 讨论总结(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从不同角度观察影子,并与组员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
引导学生回顾实验过程,讨论影子的形状和大小与光源位置、物体位置的关系。
学生将自己的观察结果汇总,展示给全班。
5. 拓展延伸(10分钟)让学生观察室外的影子,引导他们注意不同时间和天气对影子的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太阳是一种光源,为什么我们不到太阳下面能够看到自己的影子?6. 巩固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请同学们回家找一些物体,利用阳光观察它们的影子,并画下影子的形状。
粤教科技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21课《阳光下的影子》教学设计

粤教科技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21课《阳光下的影子》教学设计一、教材简析《阳光下的影子》是粤教科技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上看到的光和影》的第2课。
在第1课中,学生通过让学生找影子和做影子实验,了解影子形成需要的条件。
教材以阳光下的影子变化为切入点,让学生观察树影变化,并利用日影模拟装置进行实验,分析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通过运用简易日晷观测时间,了解日晷是根据阳光下影子的变化规律来计时的原理制作的。
本教学设计引导学生通过制作和利用日影模拟装置来探索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光影的兴趣;引导学生经历一天的时间去观察、测量,并在观察记录纸上画出小短杆的影子变化情况,通过提出问题、观察记录、制作日晷、研讨分享等过程,分析影子变化和太阳位置变化的关系,充分锻炼自己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绝大部分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都会认为太阳的位置变化会对地球上物体形成的影子产生影响。
影子的变化包括长短变化和方向变化两个方面,光源变化包括高低变化和方位变化两个方面。
当太阳位置的方向改变时,影子就会发生长短和方向上的变化,这个变化存在一定的规律。
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对此的总体认知还是比较零碎的,并未对其规律性形成正确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1.知道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在一天中会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2.能通过观察,描述在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和长短的变化规律。
3.知道日晷是古代测量时间的仪器,能使用简易日晷测量时间。
4.能在教师引导下,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并得出结论。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一天中,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物体的影子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教学难点:1.利用简易日晷进行长时间观察,记录影子的变化。
2.能根据观察记录,实事求是地分析一天之中影子的变化规律以及与太阳位置变化的关系。
五、教学准备学生:科学教科书、笔、纸板、观察记录纸、小短杆、指南针、固体胶等。
教师:教学课件、关于日晷的知识单张。
【《阳光》教学设计15】 阳光下的影子教学设计

【《阳光》教学设计15】阳光下的影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12个字,会写也、长、山、出4个字。
认识2种笔画竖提、竖折和1个偏旁双耳刀。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感受阳光的美好与珍贵,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和认字。
【教学难点】文中最后一段的理解是教学的难点。
【用具准备】从网上搜集一些表现阳光像利剑洒向大地、河流的图片。
生字卡片,配合课文的乐曲。
【教学设想】这篇短文以抒情的笔调描写了阳光给万物带来了生机和魅力。
课文语言优美,学生对其中有些语句可能理解起来比较难,这可以借助生动的画面,出示有关从网上搜集来的图片,帮助学生增加一点感性认识,或者加动作表演,抓住关键词、重点句来理解课文。
学生通过观察图画对阳光有了深刻的体会,这时再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情,要让学生读中有画面、有形象。
对难点的突破可以通过与学生谈话的方式,让学生想象没有了阳光,世界会变成怎样?这样,学生很容易体会到阳光的宝贵。
全文适宜配乐朗读。
注意朗读指导要有层次性,并要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每天,是谁给我们带来光明?太阳把金色的阳光洒向大地,我们每天都生活在这个美丽的世界里。
你喜欢阳光吗?为什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看看阳光下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板书)二、初读课文1、自己借助拼音读课文,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读课文,同桌有不会的字,当当小老师。
3、学习生字:⑴生字娃娃拍着队走遍了阳光照射的第一个角落。
现在,他们藏在课文里了,让我们把他们找出来。
(圈生字)⑵向生字朋友打声招呼,把画出来的生字读一读,不会的拼拼音或请教同桌。
⑶游戏:登山看日出。
课件出示本课生字,学生认读,比比谁最先到达山顶。
阳像金野更面长早晨拉进谁自己拼读比赛读⑷男女生分读,抢答,齐读。
4、带着生字的正确读音朗读课文,并标明自然段。
三、细读课文1、学习第一自然段:⑴谁愿意读第一自然段?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利用课件演示阳光像金子)指导读金子。
《阳光下的影子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人教版2001》

《阳光下的影子》导学案一、导言《阳光下的影子》是一部描写中国工人阶级生活的现实主义小说,作者是鲁迅。
小说以描写工人阶级的生活为主线,通过描写主人公阿Q的形象,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阴郁和工人阶级的悲凉命运。
本导学案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小说中的主题和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二、进修目标1.了解《阳光下的影子》的背景和作者鲁迅的生平;2.理解小说中的主题和人物形象;3.分析小说中的文学技巧和艺术特点;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三、进修内容1.《阳光下的影子》的背景和作者鲁迅的生平;2.小说中的主题和人物形象;3.文学技巧和艺术特点的分析;4.小说的价值和意义。
四、进修过程1.导入通过介绍小说的背景和作者鲁迅的生平,引导学生进入《阳光下的影子》的世界。
2.进修主题和人物形象通过阅读小说的片段和对话,让学生思考小说中的主题和人物形象,分析阿Q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轨迹。
3.分析文学技巧和艺术特点通过分析小说的叙述方式、人物塑造和情节设计,让学生了解鲁迅的文学技巧和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讨论小说的价值和意义通过讨论小说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引导学生思考小说对当代社会的启迪和警示,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五、教室练习1.阅读小说的选段,分析其中的主题和人物形象;2.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对小说的理解和感受;3.小组讨论小说中的一个问题,展开思考和交流。
六、课后作业1.整理导学案中的进修内容,写一篇读书笔记;2.选择一个小说中的人物,写一篇人物分析;3.总结小说的主题和意义,写一篇读后感。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导学案的进修,学生能够深入理解《阳光下的影子》的主题和人物形象,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同时,通过讨论小说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情怀。
愿学生在进修中不息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成为具有批判思维能力和人文关怀的新时代青年。
《阳光下的影子》教案

《阳光下的影子》教案第一篇:《阳光下的影子》教案阳光下的影子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3、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过程与方法1、推测阳光下物体影子怎样变化2、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的数据。
3、一天中影子长变化的数据作出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柱状图4、根据观察数据,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5、运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解释人们为什么能用影子计时。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规律的2、能够按活动要求坚持观察如实记录数据3、能够根据数据和现象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推理二、教学准备教师演示:日晷的图片或课件分组实验:简易的日影观测仪、指南针三、教学重、难点探究影子的特点四、课时安排 2课时五、教学过程1、复习引入1)上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也有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3)看书上第26页,根据我们上节课的研究,推测一下大树的影子在一天中发生的变化情况,并让学生说说理由。
2、观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1)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2)学生认真阅读科学书上的说明,明白观察的目的和观察记录的方法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但每个人都要记录小组的观测结果3、整理我们的记录1)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观测数据2)教师讲解如何把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数据整理成柱状图:纵轴表示影长,横轴表示时间 3)每个学生自己将数据整理成柱状图4)分析柱状图:一天中阳光下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什么时候最长?什么时候最短?我们还有什么发现?5)关于祖国西部地区,影子最短时不是12时的说明4、日影观测仪1)古人曾经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能说说其中的道理吗?六、作业设计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第二篇:《阳光下的影子》优秀教案《阳光下的影子》教案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3、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过程与方法1、推测阳光下物体影子怎样变化2、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的数据。
阳光下的影子文本阅读教案

4. 总结。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强调阳光下的影子文本的阅读方法和技巧,鼓励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多加注意,多进行思考和分析,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五、作业。
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篇阳光下的影子文本进行阅读和分析,并撰写读后感或评论。
阳光下的影子文本阅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Βιβλιοθήκη 什么是阳光下的影子文本阅读。2. 培养学生对阳光下的影子文本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了解阳光下的影子文本的含义和特点。
2. 掌握阳光下的影子文本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
1. 学生如何准确把握阳光下的影子文本的含义。
(2)介绍阳光下的影子文本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学生在阅读阳光下的影子文本时,需要注重细节的观察和思考,通过对比现实情况和影子情况,理解影子背后的含义。同时,学生还需要善于运用联想和想象,通过对影子的解读,揭示事物的深层含义。
3. 实践。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一些阳光下的影子文本,例如寓言故事、诗歌等,让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理解阳光下的影子文本的含义和特点。
2. 学生如何运用阳光下的影子文本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展示一幅阳光下的影子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阳光下的影子可能有什么含义。引发学生对阳光下的影子文本的兴趣。
2. 学习。
(1)讲解阳光下的影子文本的含义和特点。阳光下的影子文本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某些事物或现象的表现和实际情况有所不同,需要通过细致的观察和分析才能理解其真正含义。阳光下的影子文本通常具有隐喻性和象征性,需要通过深入的思考和理解才能把握其内涵。
《阳光下的影子》名师教案

《阳光下的影子》教学设计一、教材简析太阳的运动和影子的变化对孩子们来说太习以为常了。
即使是一年级的学生也不陌生,但正是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变化却往往被学生忽视。
因此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知道太阳和影子的关系,发现太阳和影子的变化规律.知道可以通过影子的变化来推断太阳的变化,进一步感知人类生活离不开太阳。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3.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
(二)过程与方法1.推测阳光下物体影子怎样变化。
2.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的数据。
3.一天中影子长变化的数据作出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柱状图。
4.根据观察数据,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
5.运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解释人们为什么能用影子计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规律的。
2.能够按活动要求坚持观察如实记录数据。
3.能够根据数据和现象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推理。
三、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认识一天中影子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关系。
(二)难点:分析影子变化的规律。
四、教具学具的准备:手电筒、铅笔、纸板、橡皮泥等。
五、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师叙述谜语内容:一个火球天上转,东边升起西边落。
一时矮来一时高,高过之后又变矮。
万物生长离不了,送来光明和温暖。
2.学生猜谜。
(太阳)3.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影子了,关于太阳和影子你还知道哪些(晴天时大树有影子、篮球架也有影子;有阳光时就有影子;阴天时没有影子;有太阳的时候才能看到影子。
……)谈话:你们知道的还真不少,影子和太阳确实有关系,我们今天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阳光下的影子》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理解阳光与物体,物体与影子的关系。
《阳光下的影子》 教学设计

《阳光下的影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影子形成的原理,知道光源、物体和影子之间的关系。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物体在阳光下影子的变化,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其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践操作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分析和归纳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好奇心。
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交流与分享,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影子形成的条件和原理,以及影子的变化规律。
2、教学难点理解光源位置和角度对影子大小、形状和方向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观察法四、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手电筒、小木块、白色卡纸、量角器、直尺等。
2、多媒体课件:包含有关影子的图片、视频和动画。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影子图片或播放一段关于影子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影子是怎么形成的吗?(二)讲授新课1、影子的形成结合图片和简单的示意图,讲解影子形成的原理。
当光线照射到不透明的物体上时,物体挡住了光线,在物体的后面就会形成影子。
强调:光源、物体和形成影子的平面是影子形成的三个必要条件。
2、影子的特点(1)让学生观察自己在阳光下的影子,描述影子的形状、大小和方向。
(2)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影子的特点,如影子与物体的形状相似,但大小和方向可能不同。
3、影子的变化(1)提出问题:影子的大小、形状和方向会发生变化吗?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变化?(2)进行实验:将小木块放在白色卡纸上,用手电筒从不同的位置和角度照射,观察并记录影子的变化。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光源位置和角度的变化会导致影子的大小、形状和方向发生改变。
(三)巩固练习1、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一些与影子相关的练习题,如判断影子的形成条件、画出指定物体在不同光源下的影子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阳光下的影子》教学设计(1)
一、教材简析
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光》单元的第二课。
本课是在阳光下(室外)研究光和影的关系,是对上节课在探究活动中所发现的规律在自然环境中的验证、拓展和进一步理解。
本课不仅是上节课的延续,同时还为学生接下来学习“光是怎样传播的”的内容做好了准备,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因为影子的产生和其特点正好反映了光直线传播的规律。
二、学生分析
学生能说出太阳是东升西落的,大部分能画出一天中阳光下的影子是由西到东且影子在正午的时候是最短的。
但五年级的学生在长时间的探究活动中缺乏耐心,特别是在等待时学生难以忍受孤独,希望通过本节课的验证实验,学生能够体会并初步克服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孤独与艰辛。
三、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
(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
一天中,正午时影子最短,(清晨和/或)傍晚时,影子最长。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的数据。
(2)根据一天中影长变化的数据制作出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柱状图。
(3)根据绘制图表,观察数据,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
(4)说出生活中人们对影子变化规律的应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规律的。
(2)能够按活动要求坚持观察和如实记录数据。
(3)能够如实地分析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运用合理的数据进行推理。
四、重难点
重点:观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
难点:整理实验数据,绘制成柱状图。
五、器材准备
长4cm的小木棒,超轻粘土,A4纸,铅笔、指南针,地平式日晷
实验装置图示及说明:
1、超轻粘土用来将小木棒固定在A4纸上,方便学生测量影子。
2、选用4cm长的小木棒是为了防止影子太长而无法在A4纸上记录完整。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上节课我们在教室里探究了光和影的关系。
今天,我们把实验的材料搬到操场上,你猜猜看,给你一天的时间,你觉得小木棒的影子会怎么变化
(二)实验观察
1、出示、讲解实验装置的组装方法,并用指南针确定方向,在A4纸上做好标记,并用重物固定。
2、提示观测记录的内容:(1)太阳的方向和影子的方向(2)影子的长度(3)观测记录的时间(年/月/日/时/分)
3、学生实验。
课堂上,每隔10分钟观测记录一次;课后,在其它课下课后观察记录,直到放学。
教师在巡视时要及时指出学生在实验中的问题,适时地帮助学生。
第二课时
(三)数据整理
1、由于我们测量的数据表较多,比较杂,我们可以将不同的数据分类处
理。
我们可以将“影子的长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绘制成柱状图,它能更容易地发现影子变化的规律,也能获得更多的信息。
指导学生将影子的长短变化绘制成柱状图。
(1)从柱状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
一天中,上午的影子逐渐变短,到正午时影子最短,下午时影子逐渐变长,傍晚时,影子最长。
】
(2)你能试着解释下影子长短发生变化的原因吗
【上午的时候太阳逐渐升高,太阳照射的角度逐渐变大,所以影子会越来越短;到了正午的时候太阳照射的角度最大,影子的长度最短;然后到了下午太阳要慢慢下山了,太阳照射的角度逐渐变小,影子的长度就越来越长。
】(3)再猜猜看,清晨太阳刚出来时,用我们的装置去测量影子的长度可能会有多长呢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周末的时候起个大早,再用我们的实验装置测一测清晨太阳刚出来时的影子长度,和同一天太阳落下时影子的长度比一比,看看哪个影子更长。
完成实验并有记录和照片为证的同学可以获得积分奖励。
2、对比太阳的方向和影子的方向,你有什么发现
【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
】
(四)“光影”运用
1、出示地平式日晷。
古人利用日晷来计时,你能说说日晷计时的原理吗……
2、出示日晷计时的补充资料。
(1)地平式日晷:地平日晷的晷面必须严格水平,晷面和晷针之间的夹角就是当地的地理纬度。
适合低纬度的使用。
由于日晷的产生是从观察阳光下竖直物体影子的方向变化而开始的,因此最早的日晷可能是地平式日晷。
但它必须在使用其他计时工具进行精确计时的条件下,根据表影随时间变化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刻划,这显然是不方便的,但如果采用均匀刻划的方法又会带来相当大的计时误差。
这是地平式日晷重大的缺陷。
(2)赤道式日晷:晷面为赤道面,晷面和水平面形成的夹角即为当地的纬度。
晷盘上的刻度是等分的。
夏季和冬季,轴投影在晷盘上的影子会分在晷盘的北面和南面。
适合中低纬度地区使用。
七、作业辅导
自主作业:选择一天,在同一个地方,利用实验装置测量、记录太阳刚出来时影子的长度和太阳快落下时影子的长度,比一比哪个时候的影子更长。
教学建议:由于阳光下的影子变化所需观察时间较长,因此,建议教师用一节课的时间和学生探讨并实施实验活动,再利用课余时间继续完成实验;下一堂课开展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