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下的影子》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阳光下的影子教案

阳光下的影子教案

阳光下的影子教案教案:阳光下的影子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认识到影子与光的关系;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践和思考的能力;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爱护阳光的意识。

二、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灯泡、座架、屏风、物体(树叶、纸板等);2. 多媒体课件:用于展示影子的形成原理和变化。

三、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5分钟)教师在教室里摆放一张纸板或者一片树叶,然后用手电筒从不同角度照射物体,让学生观察并说出物体在不同位置时的影子。

通过观察,学生评价彼此的回答。

可以分为以下几个观察点:a. 不同光源角度和高度对影子的影响;b. 物体相对光源位置的影响;c. 光源亮度的影响。

2. 知识讲解(15分钟)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讲解影子的形成原理和变化。

主要内容包括:a. 影子的形成原理:当光线照射到物体上时,由于光无法透过物体,光线被物体阻挡,形成了一个没有光线照射的区域,即影子。

b. 影子的形状和大小:影子的形状和大小与光源的位置、物体的位置以及物体的形状和大小有关。

c. 影子的变化:随着光源位置和物体位置的变化,影子的形状和大小也会发生变化。

3. 实验探究(30分钟)将灯泡放置于座架上,调整灯泡的高度和角度,让学生围绕灯泡放置不同的物体,如树叶、纸板等。

让学生观察影子的形状和大小,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加深对影子形成原理和变化规律的理解。

4. 讨论总结(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从不同角度观察影子,并与组员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

引导学生回顾实验过程,讨论影子的形状和大小与光源位置、物体位置的关系。

学生将自己的观察结果汇总,展示给全班。

5. 拓展延伸(10分钟)让学生观察室外的影子,引导他们注意不同时间和天气对影子的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太阳是一种光源,为什么我们不到太阳下面能够看到自己的影子?6. 巩固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请同学们回家找一些物体,利用阳光观察它们的影子,并画下影子的形状。

阳光下的影子教案

阳光下的影子教案

阳光下的影子教案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3.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过程与方法1.推测阳光下物体影子怎样变化2.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的数据。

3.一天中影子长变化的数据作出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柱状图.根据观察数据,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运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解释人们为什么能用影子计时。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规律的.能够按活动要求坚持观察如实记录数据3.能够根据数据和现象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推理二、教学准备教师演示:日晷的图片或课件分组实验:简易的日影观测仪、指南针三、教学重、难点探究影子的特点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过程、复习引入1.上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也有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3.看书上第26页,根据我们上节课的研究,推测一下大树的影子在一天中发生的变化情况,并让学生说说理由。

、观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1.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2.学生认真阅读科学书上的说明,明白观察的目的和观察记录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但每个人都要记录小组的观测结果、整理我们的记录1.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观测数据2.教师讲解如何把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数据整理成柱状图:纵轴表示影长,横轴表示时间3.每个学生自己将数据整理成柱状图4.分析柱状图:一天中阳光下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什么时候最长?什么时候最短?我们还有什么发现?5.关于祖国西部地区,影子最短时不是12时的说明四、日影观测仪古人曾经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能说说其中的道理吗?五、作业设计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六、板书设计阳光下的影子铅笔影子的变化影子变化柱状图:《阳光下的影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会持续观察影子长度的变化过程,培养学生测量记录、采集数据、作出简单的图解。

《阳光下的影子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人教版2001》

《阳光下的影子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人教版2001》

《阳光下的影子》导学案一、导言《阳光下的影子》是一部描写中国工人阶级生活的现实主义小说,作者是鲁迅。

小说以描写工人阶级的生活为主线,通过描写主人公阿Q的形象,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阴郁和工人阶级的悲凉命运。

本导学案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小说中的主题和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二、进修目标1.了解《阳光下的影子》的背景和作者鲁迅的生平;2.理解小说中的主题和人物形象;3.分析小说中的文学技巧和艺术特点;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三、进修内容1.《阳光下的影子》的背景和作者鲁迅的生平;2.小说中的主题和人物形象;3.文学技巧和艺术特点的分析;4.小说的价值和意义。

四、进修过程1.导入通过介绍小说的背景和作者鲁迅的生平,引导学生进入《阳光下的影子》的世界。

2.进修主题和人物形象通过阅读小说的片段和对话,让学生思考小说中的主题和人物形象,分析阿Q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轨迹。

3.分析文学技巧和艺术特点通过分析小说的叙述方式、人物塑造和情节设计,让学生了解鲁迅的文学技巧和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讨论小说的价值和意义通过讨论小说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引导学生思考小说对当代社会的启迪和警示,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五、教室练习1.阅读小说的选段,分析其中的主题和人物形象;2.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对小说的理解和感受;3.小组讨论小说中的一个问题,展开思考和交流。

六、课后作业1.整理导学案中的进修内容,写一篇读书笔记;2.选择一个小说中的人物,写一篇人物分析;3.总结小说的主题和意义,写一篇读后感。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导学案的进修,学生能够深入理解《阳光下的影子》的主题和人物形象,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同时,通过讨论小说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情怀。

愿学生在进修中不息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成为具有批判思维能力和人文关怀的新时代青年。

《阳光下的影子》教案

《阳光下的影子》教案

《阳光下的影子》教案第一篇:《阳光下的影子》教案阳光下的影子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3、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过程与方法1、推测阳光下物体影子怎样变化2、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的数据。

3、一天中影子长变化的数据作出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柱状图4、根据观察数据,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5、运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解释人们为什么能用影子计时。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规律的2、能够按活动要求坚持观察如实记录数据3、能够根据数据和现象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推理二、教学准备教师演示:日晷的图片或课件分组实验:简易的日影观测仪、指南针三、教学重、难点探究影子的特点四、课时安排 2课时五、教学过程1、复习引入1)上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也有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3)看书上第26页,根据我们上节课的研究,推测一下大树的影子在一天中发生的变化情况,并让学生说说理由。

2、观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1)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2)学生认真阅读科学书上的说明,明白观察的目的和观察记录的方法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但每个人都要记录小组的观测结果3、整理我们的记录1)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观测数据2)教师讲解如何把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数据整理成柱状图:纵轴表示影长,横轴表示时间 3)每个学生自己将数据整理成柱状图4)分析柱状图:一天中阳光下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什么时候最长?什么时候最短?我们还有什么发现?5)关于祖国西部地区,影子最短时不是12时的说明4、日影观测仪1)古人曾经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能说说其中的道理吗?六、作业设计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第二篇:《阳光下的影子》优秀教案《阳光下的影子》教案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3、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过程与方法1、推测阳光下物体影子怎样变化2、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的数据。

阳光下的影子文本阅读教案

阳光下的影子文本阅读教案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阳光下的影子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对阳光下的影子文本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4. 总结。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强调阳光下的影子文本的阅读方法和技巧,鼓励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多加注意,多进行思考和分析,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五、作业。
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篇阳光下的影子文本进行阅读和分析,并撰写读后感或评论。
阳光下的影子文本阅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Βιβλιοθήκη 什么是阳光下的影子文本阅读。2. 培养学生对阳光下的影子文本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了解阳光下的影子文本的含义和特点。
2. 掌握阳光下的影子文本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
1. 学生如何准确把握阳光下的影子文本的含义。
(2)介绍阳光下的影子文本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学生在阅读阳光下的影子文本时,需要注重细节的观察和思考,通过对比现实情况和影子情况,理解影子背后的含义。同时,学生还需要善于运用联想和想象,通过对影子的解读,揭示事物的深层含义。
3. 实践。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一些阳光下的影子文本,例如寓言故事、诗歌等,让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理解阳光下的影子文本的含义和特点。
2. 学生如何运用阳光下的影子文本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展示一幅阳光下的影子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阳光下的影子可能有什么含义。引发学生对阳光下的影子文本的兴趣。
2. 学习。
(1)讲解阳光下的影子文本的含义和特点。阳光下的影子文本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某些事物或现象的表现和实际情况有所不同,需要通过细致的观察和分析才能理解其真正含义。阳光下的影子文本通常具有隐喻性和象征性,需要通过深入的思考和理解才能把握其内涵。

《阳光下的影子》名师教案

《阳光下的影子》名师教案

《阳光下的影子》教学设计一、教材简析太阳的运动和影子的变化对孩子们来说太习以为常了。

即使是一年级的学生也不陌生,但正是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变化却往往被学生忽视。

因此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知道太阳和影子的关系,发现太阳和影子的变化规律.知道可以通过影子的变化来推断太阳的变化,进一步感知人类生活离不开太阳。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3.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

(二)过程与方法1.推测阳光下物体影子怎样变化。

2.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的数据。

3.一天中影子长变化的数据作出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柱状图。

4.根据观察数据,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

5.运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解释人们为什么能用影子计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规律的。

2.能够按活动要求坚持观察如实记录数据。

3.能够根据数据和现象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推理。

三、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认识一天中影子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关系。

(二)难点:分析影子变化的规律。

四、教具学具的准备:手电筒、铅笔、纸板、橡皮泥等。

五、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师叙述谜语内容:一个火球天上转,东边升起西边落。

一时矮来一时高,高过之后又变矮。

万物生长离不了,送来光明和温暖。

2.学生猜谜。

(太阳)3.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影子了,关于太阳和影子你还知道哪些(晴天时大树有影子、篮球架也有影子;有阳光时就有影子;阴天时没有影子;有太阳的时候才能看到影子。

……)谈话:你们知道的还真不少,影子和太阳确实有关系,我们今天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阳光下的影子》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理解阳光与物体,物体与影子的关系。

《阳光下的影子》 教学设计

《阳光下的影子》 教学设计

《阳光下的影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影子形成的原理,知道光源、物体和影子之间的关系。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物体在阳光下影子的变化,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其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践操作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分析和归纳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好奇心。

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交流与分享,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影子形成的条件和原理,以及影子的变化规律。

2、教学难点理解光源位置和角度对影子大小、形状和方向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观察法四、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手电筒、小木块、白色卡纸、量角器、直尺等。

2、多媒体课件:包含有关影子的图片、视频和动画。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影子图片或播放一段关于影子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影子是怎么形成的吗?(二)讲授新课1、影子的形成结合图片和简单的示意图,讲解影子形成的原理。

当光线照射到不透明的物体上时,物体挡住了光线,在物体的后面就会形成影子。

强调:光源、物体和形成影子的平面是影子形成的三个必要条件。

2、影子的特点(1)让学生观察自己在阳光下的影子,描述影子的形状、大小和方向。

(2)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影子的特点,如影子与物体的形状相似,但大小和方向可能不同。

3、影子的变化(1)提出问题:影子的大小、形状和方向会发生变化吗?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变化?(2)进行实验:将小木块放在白色卡纸上,用手电筒从不同的位置和角度照射,观察并记录影子的变化。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光源位置和角度的变化会导致影子的大小、形状和方向发生改变。

(三)巩固练习1、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一些与影子相关的练习题,如判断影子的形成条件、画出指定物体在不同光源下的影子等。

阳光下的影子教案

阳光下的影子教案

阳光下的影子教案教案标题:阳光下的影子教学目标:1. 理解光的传播规律,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基本原理。

2. 能够观察和描绘光的传播路径、反射路径和折射路径。

3. 掌握太阳光照射下产生的影子的形成原理。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大白纸、黑色纸、透明胶带、彩色铅笔、白色纸板、手电筒、光线穿透的玻璃块、尺子等。

- 准备一些与阳光、光线有关的图片或视频。

2. 学生准备:- 铅笔、橡皮、直尺、彩色笔等。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回忆他们在阴天和晴天分别看到了什么。

2. 引导学生思考太阳能否穿透不透明的材料,比如纸板,黑色纸等。

探究活动:3. 使用手电筒照射在黑色纸上,引导学生观察产生的影子,并提问:影子是怎么产生的?4. 为了进一步观察影子的形成,教师可以在白色纸板上放置一个物体,比如小球,用手电筒照射在小球上,并观察产生的影子。

5. 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影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特点,并提问:为什么物体会有影子?解释活动:6. 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阳光照射在物体上产生的影子,并解释光的传播规律以及光的反射和折射的基本原理。

7.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阳光下,物体才会有影子?实践活动:8. 分组让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用光线穿透的玻璃块照射在纸上,观察影子形成的变化。

9. 学生用彩色铅笔描绘出影子的形状,并用彩色笔标记出光的传播路径、反射路径和折射路径。

10. 学生互相展示和交流他们观察到的结果,并进行讨论。

拓展活动:11. 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思考光线的传播和影子的形成情况,并记录下来。

12. 能够简单解释光线和阴影的现象。

总结活动:13.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光的传播规律和光的反射、折射的原理,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14. 学生回顾本课学习到的内容,并进行自我评价。

评估活动:15. 教师设计一些简答题或填空题,让学生回答与光的传播和影子相关的问题,以检查他们对本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延伸活动:16. 学生可以再进一步研究光的反射和折射的实验,如提供一个容器,让学生填充水,观察物体在不同水深下的折射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阳光下的影子
一、前端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选自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光中第2课。

阳光和影子是同学们进入光学世界的第二课,是为以后研究光的传播、光的反射等问题的基础知识,教材通过“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和“整理我们的记录”两部分从而总结出阳光下物体影子规律。

整个教材引导学生模拟实验的形式发现并解决生活中的科学问题,并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总结实验规律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年龄约11—12岁。

阳光和影子的变化,学生们太熟悉不过了,即使是低年级的学生也不陌生,可越是习以为常的变化往往会令同学们忽视。

前面他们已经学习了光和影,所以对于阳光和影子有了些专业的认识。

本课通过让学生模拟实验的形式,让学生们通过观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从而知道阳光与影子的关系,发现阳光照射下影子变化的规律,知道可以通过影子的变化从而推断太阳的变化。

此外五年级的学生即将升入中学,更应培养他们学习光学的兴趣,并用系统科学的方法研究问题,如绘制表格和柱状图,还可以进一步感知人类生活离不开太阳。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别一天中影子的变化和阳光的变化。

难点:理解阳光与物体、物体与影子之间的关系,归纳阳光下影子的
变化规律;绘制表格和柱状图。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教学的前端分析,在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的指导下,我将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 影子方向随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和太阳方向相反
2.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最高,影子
最短,太阳最低,影子最长)
3.人们很早之前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2)过程与方法
1.推测阳光下物体影子怎样变化
2.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的数据。

3.一天中影子长变化的数据作出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柱状图
4.根据观察数据,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
5.运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解释人们为什么能用影子计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
规律的
2. 能够按活动要求坚持观察如实记录数据
3. 能够根据数据和现象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推理
三、教学过程:
(1)复习并引入(3-5min)
1.教师提问:一个圆球,挂在空中,四季出现,冬天少见。

学生猜谜底:(太阳)
2.上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光和影)关于太阳影子你还知道哪些?(白天大树有影子,晚上路灯下有人影……)
我们知道影子和太阳确实有关系。

下面我们为您来学习新的一课“阳光下的影子”。

想想看从清晨到黄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在不断变化,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也在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呢?根据我们上课的研究,说说我们的推测及理由。

(设下铺垫)
(2)探究: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30min)
1.猜想假设:
小组讨论并交流(一天中太阳在正午时最高,物体影子最短;太阳在清晨傍晚时最低,物体的影子最长)
2.制定方案:
教师提问:同学觉得怎么设计实验才能观察到物体影子的变化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经小组研究讨论得出实验方案(把铅笔用橡皮泥固定在白纸板上,用手电筒充当光源,模仿太阳一天在天空中的变化,观察纸板上铅笔影子的变化,注意长短和方向的变化,然后依次把他们的位置画下来)。

3.实验操作
准备实验用的材料(白纸板、手电筒、铅笔、橡皮泥),学生们分组,相互团结合作,教师在一旁指导监督。

4.整理我们的记录
绘制铅笔影子的变化表格,记录同学们的实验观察数据。

教师讲解如何把表格里的内容转化成柱状图,纵轴表示影长,横轴表示时间,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去。

(3)师生归纳总结
阳光下影子的规律:
1. 影子方向随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和太阳方向相反。

2.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最高,影子最短,太阳最低,影子最长)。

3.人们很早之前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

拓展:古代人们是怎么观察太阳变化的,并如何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的,请同学课后查阅资料讲出其中的道理。

板书设计
§2.2阳光下的影子
一、列举生活实例
大树在白天的影子,晚上路灯下的人影等
二、探究:观察阳光下的影子实验
1.猜想假设
2.制定方案
3.实验操作
4.整理我们的记录
三、总结阳光下影子的规律
太阳:东—南—西低—高—低
影子:西—北—东长—短—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