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加莎·克里斯蒂小说里的五个秘密
东方快车谋杀案赏析

东方快车谋杀案赏析《东方快车谋杀案》是英国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创作的一部经典侦探小说,于1934年首次出版。
故事讲述了著名侦探赫尔克里·波洛在乘坐东方快车途中,遭遇一桩离奇的谋杀案,并揭示了整个故事的真相。
本文将对该小说进行深入的赏析。
一、故事梗概故事发生在1930年代的欧洲,赫尔克里·波洛乘坐东方快车前往伦敦。
在车上,美国富商拉奥尔夫被人谋杀,波洛被列为调查此案的特别顾问。
波洛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揭示了车厢里每位乘客的疑点和动机,梳理出一系列线索。
最终,波洛揭示出全部乘客是共同参与了拉奥尔夫谋杀并舍其性命的行动。
二、人物形象塑造作者通过细致的描写和对话,将每位乘客的性格和特点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例如,神秘的玛塔琳娜夫人,她表现出眼中只有金钱的贪婪本性;时髦的车厢女郎康斯坦茨,以及曾在美国警察局工作的菲尔斯蒂尔医生,他们各自都隐藏着秘密。
赫尔克里·波洛则是一个自认为是"最了不起的侦探",个性古怪但充满智慧。
作者透过对人物的塑造,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每个人物的动机和行为。
三、情节设计《东方快车谋杀案》的情节设计严谨而巧妙,反转令人惊叹。
通过对列车停放在雪地中的描述,阿加莎·克里斯蒂为故事制造了一个隔绝封闭的环境,增加了调查的难度和紧迫感。
在波洛的调查过程中,众多线索错综复杂,令人印象深刻的有钟表停时、衣物洗涤标签、姓名变动等,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最终揭示了真相。
而真相的揭晓则以波洛召集嫌疑人集合,公开指认凶手的方式,使得整个故事达到高潮。
四、主题探讨《东方快车谋杀案》中的主题有多重意义。
首先,作为侦探小说,它探讨了谋杀犯罪和破案的过程,通过揭示每个人物的动机和秘密,告诫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不要沉迷于个人欲望。
同时,小说还反映了社会阶层和人性的弱点,警示读者要对社会现象保持警惕和批判性的思维。
此外,小说中的法律与正义也是一大主题,正义最终得到了伸张,犯罪者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无人生还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悬疑经典语录

无人生还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悬疑经典语录无人生还: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悬疑经典语录阿加莎·克里斯蒂是英国最著名的悬疑推理小说家之一,她的作品充满了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和离奇的案件解决方法。
她的语言鞭辟入里,深入人心,下面是一些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经典悬疑语录,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和思考。
1. "最不可信任的是那些表现得最直白无忌的人。
" - 《小船航行》无数次,在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中,我们会发现那些直白无忌的人常常是罪犯。
他们的表达率真和相对简单的内心往往掩盖了更复杂的真相。
这也是令人深思的一点,故事中的每个角色都有他们隐藏的秘密,而我们阅读时需要保持警惕。
2. "谎言往往是由一些小事的再三重复而产生的。
" - 《神探白朗宁》阿加莎·克里斯蒂经常揭示人物之间微小的谎言会产生重大的后果。
小谎言不断被重复,并且随着故事的发展,最终暴露出真相。
这种悬疑手法使得读者不断思考谁在说谎,谁在隐藏真相。
3. "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最危险的敌人。
" - 《罗杰疑案》在克里斯蒂的小说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个普通人的内心陷入了黑暗。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秘密和心理负担。
而这些内心的斗争为故事带来了更多的悬念和紧张感。
作为读者,我们也常常思考自己的内心在面临困境时可能会如何。
4. "真相常常被隐藏在事实背后。
" - 《东方快车谋杀案》这句话揭示了小说中一个常见的悬疑手法,通过大量的事实,真相被隐藏在纷繁复杂的证据之下。
而主角大胆地推翻和重新组合这些事实,最终达到揭示真相的目的。
相信读者也能领悟到,在现实生活中,真相往往埋藏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
5. "任何不可能的事情,只要没有证明它不可能,那就仍然是有可能的。
" - 《无人生还》这句话出自克里斯蒂最有名的作品之一《无人生还》,成为了悬疑小说史上的经典。
关于阿加莎的八个冷知识-解释说明

关于阿加莎的八个冷知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阿加莎·克里斯蒂是英国著名的侦探小说作家,她以创造出希尔达·克莉丝蒂(Miss Marple)和波洛警官(Hercule Poirot)等经典侦探形象而闻名于世。
然而,除了她的作品之外,关于阿加莎的生活和创作还有许多冷知识,这些知识或许能让我们对这位文学大师有更深入的了解。
本文将带领读者一起探讨关于阿加莎的八个冷知识,揭开她神秘的面纱,让我们更加亲近这位文学巨匠。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内容: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部分,包括对阿加莎的概述、文章结构的介绍以及本文的目的。
第二部分是正文部分,分为三个小节,分别介绍阿加莎的早期生活、阿加莎的创作风格以及阿加莎的作品影响。
第三部分是结论部分,包括对阿加莎的影响进行总结、阐述阿加莎的文学地位以及展望阿加莎的未来。
通过这样的文章结构,我们将全面深入地了解阿加莎及其作品,从不同角度去探索她的魅力和影响。
1.3 目的:本文旨在揭示阿加莎·克里斯蒂这位作家的一些冷知识,通过对她早期生活、创作风格和作品影响的深入研究,来呈现一个不同于传统观念的阿加莎。
我们希望读者能够通过本文了解到更多关于这位文学巨匠的不为人知的一面,以及她对文学界的重要影响。
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些冷知识,让读者对阿加莎的作品和文学地位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最后,我们也将展望阿加莎的未来,探讨她对文学世界的持续影响。
2.正文2.1 阿加莎的早期生活:阿加莎·克里斯蒂,原名阿加莎·玛丽·克拉丽莎·米勒(Agatha Mary Clarissa Miller),1890年9月15日出生在英国德文郡托金赛尔的一家富裕家庭。
她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从小就表现出对阅读和创作的浓厚兴趣。
在她成长的环境中,文学艺术氛围浓厚,她的母亲和姐姐也都喜欢写作,这对她的成长产生了深远影响。
《无人生还》中的推理与悬疑

《无人生还》中的推理与悬疑简介《无人生还》是英国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创作的一部推理小说,也是她最有名的作品之一。
小说以一个荒岛上的豪华屋邸为背景,描绘了十个陌生人被困在其中并相继遇害的故事。
本文将探讨该小说中的推理和悬疑元素,展示克里斯蒂独特的写作风格和角色塑造能力。
推理手法克里斯蒂在《无人生还》中运用了多种推理手法,引导读者解开谜团。
以下是其中几种常见手法:1.红色线索:作者巧妙地通过描写场景、对话和行为细节等方式,隐藏了关键线索,读者需要仔细寻找并联想起来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2.反转:故事发展过程中,克里斯蒂巧妙地设计了多次反转情节,在读者看似明朗的情况下突然改变方向,使得真相更加难以预测。
3.心理分析:作者深入描写了每个角色的心理活动,读者可以通过对犯罪动机和人物心理状态的分析来推断凶手的真实身份。
悬疑元素《无人生还》作为一部悬疑小说,充满了扣人心弦和引人入胜的情节。
以下是其中几个引人注目的悬疑元素:1.封闭空间:豪华屋邸成为了罪案发生地,所有嫌疑人被困在其中。
这种封闭空间增加了紧张氛围,让读者感受到压抑和隔离。
2.十个陌生人:小说中出现十个各具特点的陌生人,每一个都有可能是嫌疑人。
这些角色之间的相互怀疑和互动使得故事更加扑朔迷离。
3.暗示与误导:克里斯蒂通过暗示和误导性描述,让读者对每一个角色都产生怀疑。
她巧妙地设立多个红线索和假线索,带领读者思考解谜。
结论《无人生还》以其推理手法和悬疑元素成为了阿加莎·克里斯蒂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作者灵活运用各种推理手法,巧妙布局了令人捉摸不透的悬疑故事。
读者在阅读中享受到了推理游戏的乐趣和紧张刺激感。
这部经典之作将永远留下深刻印象,成为推理小说的里程碑。
注:本文内容纯属虚构,与现实情况无关。
所有信息来源于个人创作和想象,并非从其他来源复制和粘贴。
从《不速之客》浅析阿加莎·克里斯蒂小说的魅力元素

从《不速之客》浅析阿加莎·克里斯蒂小说的魅力元素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创作生涯持续了50余年,总共创作了80部侦探小说和短篇故事集,19部剧本,以及6部以玛丽·维斯特麦考特为笔名出版的小说,著作之丰仅次于莎士比亚,被誉为侦探推理小说女王。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尽管写了凶杀与男女之情,但她的创作态度非常严肃,文笔简洁干净,没有渲染血腥和暴力,更没有任何色情描写,而是通过严密的逻辑分析进行层层地推理演绎,用悬念的设计揪住读者往下看,直到完全出乎意料的结局。
所以,看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并不是被深深打动,而是被深深吸引,欲罢不能。
那么到底是什么吸引读者废寝忘食一定要将小说一口气读完呢?下面将以《不速之客》为例,从五个方面展现阿加莎·克里斯蒂小说的魅力元素。
1 阿加莎·克里斯蒂开创了侦探小说的“乡间别墅派”“乡间别墅派”即凶案发生在一个特定封闭的环境中,凶手也是几个特定关系人之一。
这种写作模式是将案件设定在非常狭窄的嫌疑人范围和活动空间,营造出精彩推理与罪犯高超犯罪手段的对决。
一波三折的逆转,人物话里有话的暗示使读者百般努力,却会次次步入歧途,最终才会拨开迷雾,去除困惑的推理证据总是那么令人叹服。
她的这种写作模式成为侦探小说的一种经典模式,推动了世界侦探小说的发展。
在《不速之客》中各种人物也是在这样一个充满神秘感的孤寂别墅中粉墨登场的。
寒冷的冬季,在空旷寂静的南威尔士乡间,浓雾弥漫。
接近午夜时分,一辆汽车抛锚在一栋漂亮的、富有18世纪建筑风格的三层别墅门前。
司机借助着微弱的手电筒光亮一步步走近漆黑的别墅。
在无人应答后,他轻轻地推门进入一个大客厅,在手电筒的微光下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衣着考究的中年男人面对硕大的落地窗而坐,轻轻一推,男人的尸体立刻瘫软了下去。
接着死者的妻子及家庭的其他成员依次登场,在他们之间及与警探之间的对话中案件一步步发展变化。
神秘女人阿加莎克里斯蒂章节梗概

神秘女人阿加莎克里斯蒂章节梗概【原创实用版】目录1.阿加莎克里斯蒂简介2.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特点3.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成就4.阿加莎克里斯蒂的谜团5.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影响正文阿加莎克里斯蒂,全名阿加莎·玛丽·克拉克,英国著名侦探小说作家,与柯南·道尔并称侦探小说界的两大巨匠。
她的作品以神秘、惊险、出奇制胜而著称,被誉为“侦探小说之母”。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推理性,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
她善于利用意外、陷阱、谜团等元素,将故事情节安排得跌宕起伏,悬念迭起。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中,侦探角色通常运用心理学、逻辑学等知识,通过仔细分析案发现场和与相关人物的交往,最终揭开案件的真相。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成就举世瞩目,她共创作了 80 多部侦探小说,销量超过 20 亿册,翻译成 100 多种语言。
她的作品被多次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和舞台剧,影响深远。
阿加莎克里斯蒂还曾荣获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授予的“侦探小说大师”称号。
然而,在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生活和作品中,也有一些谜团。
例如,她在 1926 年与第一任丈夫的失踪事件,至今仍未解开。
此外,她在作品中涉及的一些知识领域,如毒药、心理学等,也令人质疑她是否真的具备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
阿加莎克里斯蒂对世界文学的影响是巨大的。
她的作品不仅丰富了侦探小说的类型和题材,还为后世作家提供了很多创作灵感。
如今,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已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部分,被誉为“人类智慧的瑰宝”。
总之,阿加莎克里斯蒂作为一位杰出的侦探小说作家,她的作品和生平都充满了神秘和传奇色彩。
阿加莎克里斯蒂推理女王悬疑之谜(经典语录)

阿加莎克里斯蒂推理女王悬疑之谜(经典语录)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是英国著名的推理小说家,被誉为“推理女王”。
她以独特的笔法和扣人心弦的情节,创造了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悬疑故事。
本文将介绍一些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经典语录,带您一起探索推理女王的悬疑之谜。
一、“任何人都可以犯罪,但并非每个犯罪者都能成为杀人犯。
”这句话揭示了阿加莎·克里斯蒂悬疑故事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人性的复杂性。
她所创造的角色多种多样,既包括普通人,也包括高智商的罪犯和侦探。
克里斯蒂深入描绘了人类内心的善良和邪恶,通过推理故事向读者展示了每个人都潜藏着罪恶的可能性。
二、“假设一切的可能性,无论多么不可思议。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悬疑故事充满了出人意料的情节转折,读者往往难以预测结局。
她对复杂的情节设定和伏笔的安排非常擅长,以至于读者往往很难揣摩故事的真相。
这句话呼吁读者保持开放的思维,不要局限于常规的思维模式,尝试着去猜测故事的真相,尽管它们可能超乎想象。
三、“所有的推理都必须基于事实,而不是假设。
”作为悬疑小说的奠基人,阿加莎·克里斯蒂注重事实和逻辑的推理。
她的故事中,侦探通常通过逻辑思维和细致观察,找出隐藏在事件背后的真相。
这句话强调了推理的科学性和客观性,要想解开悬疑故事的谜团,必须依据确凿的事实和线索进行推理。
四、“上帝从未犯罪,但真正的谋杀犯确实精于演技。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故事中,罪犯往往隐藏在故事的边缘,看似无辜而平凡。
他们不仅能够在众人面前装作无辜,还能通过巧妙设计的谋杀手法掩盖罪行。
这句话表达了克里斯蒂对罪犯心理和犯罪手法的深刻洞察,读者在阅读她的作品时往往会被罪犯的伪装所迷惑。
五、“问题并不在于正确的答案,而在于寻求答案的过程。
”对于阿加莎·克里斯蒂来说,推理故事并不仅仅是揭示真相,更是过程的乐趣。
故事中的侦探经过推理而解开谜团的过程充满了紧张和刺激,而这种过程本身也是读者乐于参与其中的。
阿加莎小说的心理分析技巧

阿加莎小说的心理分析技巧阿加莎·克里斯蒂是英国著名的推理小说作家,被誉为“推理女王”。
她擅长刻画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推理思维,使得她的小说充满悬疑与紧张感。
以下是阿加莎·克里斯蒂小说中常见的心理分析技巧:1. 角色的描写和心理分析:阿加莎·克里斯蒂通过透彻的人物描写和心理分析,塑造了各种各样的角色。
她会详细描述角色的外貌、语言、举止、态度等方面,同时也会揭示他们的内心世界和心思。
这些描写和分析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角色并推理出真相。
2. 掩饰和欺骗: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中经常出现的情节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欺骗他人。
她巧妙地运用角色的言行举止、心理暗示和描述来营造出一种虚假的氛围,使得读者很难辨别真相和谎言。
这种巧妙的伏笔以及真相的揭示,给读者带来了惊喜和满足感。
3. 简单的、可疑的行为:阿加莎·克里斯蒂常常通过描述角色的行为和言语来引起读者的怀疑。
她会给予某些角色简单的描述,暗示他们可能是罪犯或有嫌疑。
这种心理游戏让读者产生各种猜测和假设,增加了故事的紧张感。
4. 激起读者的好奇心:阿加莎·克里斯蒂善于设置悬疑情节,用巧妙的伏笔和引人入胜的剧情激起读者的好奇心。
通过她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扣人心弦的情节推进,读者会被引导到一个个迷局中,渴望找到答案。
5. 逆转和出人意料的结局: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以其出人意料的结局而闻名。
她善于使用逆转情节,将读者引向一个与他们之前的猜测和推理截然不同的方向。
这种出人意料的结局增加了小说的可读性和吸引力,让读者对整个推理过程充满了兴趣。
总之,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心理分析技巧使得她的小说具有深度和内涵,读者通过她描绘的人物和情节,可以一窥人类的心理和内心的复杂性。
她的作品在推理小说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也对后来的推理小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加莎·克里斯蒂小说里的五个秘密
在浩瀚如烟的文学长河中很难留下通俗小说作家的身影,英国侦探小说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却把她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了世界文学史册上。
大多数作家——即使那些著作等身、获得无数奖项的畅销书作家——也会在死后很快被读者遗忘,其作品也渐渐无人问津。
乔治·巴尔·麦卡琴(George?Barr?McCutcheon,1866—1928)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他在20世纪早期出版了多部畅销小说,其中《酿酒师的百万横财》(Brewster’s Millions,1902)还曾七次被改编拍成电影,在当时是声名远扬的文学之星。
然而,100年之后,已经没有几个人听说过他的名字,即使有人知道他的代表作《酿酒师的百万横财》,那可能也是因为曾主演过同名电影的影星理查德·普赖尔(Richard?Pryor)。
而克里斯蒂则完全是个例外。
这不仅因为她是有史以来作品最畅销的小说家(她的小说已经卖出约40亿册,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还在于她的作品历久弥新,始终深受不同年龄和阶层的读者的欢迎。
当然,克里斯蒂的作品之所以始终没有从人们的阅读视野中消失,是因为不管时光流逝还是科技发展,犯罪和阴谋总会存在,抽丝剥茧、直抵真相的侦探小说有其不可替代的阅读需求。
这使得克里斯蒂的小说特别适合改编,事实上,她那些最出名的小说仍然不断地被拍摄成电影或电视剧。
无论是原封不动地照搬原来的故事,还是旧瓶装新酒地加入新时代的元素,它们都保持了一部侦探小说围绕“谁是凶手”(whodunnit)为核心的叙事模式。
此外,尽管作为一名侦探小说作家,出版的都是平装本的廉价书,在世俗看来登不了大雅之堂,但是克里斯蒂常常无视旧有的写作樊篱,她标新立异,给读者带来惊险刺激的阅读体验。
毕竟,她是个女人,竟然写了一本由凶手自己来讲述故事的书,这在某種程度上就是一部推理小说。
这可能就是克里斯蒂的作品一直广为流传的原因。
尽管创作的是
让读者一口气读完的侦探小说,它们像煎饼一样被快速卖掉,并随即被遗忘,但克里斯蒂对探案的推理过程总是精心布局,并努力使其与情节、结构等完美契合,从而凸显出侦探的智慧。
事实上,在克里斯蒂的小说中,仅仅关注那些显而易见的线索是远远不够的,那些隐藏在小说中的作家自己的身影才更能让我们看出凶手是谁。
2021年11月,根据阿加莎·克里斯蒂同名小说改编拍摄的最新版《东方快车谋杀案》在世界各地上映。
这是该小说自1934年出版以来第五次被拍成影视剧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隐藏在阿加莎·克里斯蒂小说里的五个秘密,它对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作家本人及其作品显然大有裨益。
晚年患了痴呆症
克里斯蒂始终是一位笔耕不辍的作家,她在几十年的职业生涯里创作了大量高水准的侦探小说。
然而,她最后的几部小说(除了《帷幕》,Curtain,1975,她去世前一年出版,但30年前就写好了)质量明显下降,构思粗疏,文笔无趣。
这不是几十年高产后一个作家想象力衰退的结果;在她后期几部作品中,你能从字里行间看到克里斯蒂渐渐陷入痴呆的证据。
多伦多大学为此专门进行了一项文本研究,通过逐字逐句分析她的作品,发现她最后几部小说中词句的复杂性显而易见在急剧下降。
尽管克里斯蒂从未去医院接受过确切的诊断,但有假设认为她患了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又称老年痴呆症)或类似的疾病,让她的大脑不再听使唤,尽管她仍奋力坚持写作。
令人心碎的是,克里斯蒂好像意识到了自己状态的下滑。
她生前创作的最后一部小说《大象的证词》(Elephants Can Remember,1972),就是以记忆为主题来展开故事。
主人公阿里亚德娜·奥利弗夫人是位作家(显然是克里斯蒂的化身),要破解一起十年前的陈案,但她发现这超出了她的能力,于是寻求好友赫尔克里·波洛侦探的帮助。
不难想象,克里斯蒂知道自己正在走下坡路,于是写了这部小说来说明她已无力再去做过去对她来说轻而易举的事情。
她讨厌波洛侦探
克里斯蒂笔下最受欢迎和最具生命力的人物是赫尔克里·波洛,一名又矮又胖的比利时侦探。
他睿智机敏,脑袋里装满了“灰色小细胞”。
波洛出现在克里斯蒂的30部小说中,时至今日仍然是一个深入人心的侦探形象。
克里斯蒂从一开始就另辟蹊径,着意塑造一个迥异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流行的绅士侦探形象,比如在与阿加莎齐名的英国作家多萝西·L.塞耶斯(Dorothy?L.?Sayers)的笔下,侦探彼得·温西勋爵总是精力充沛、干练优雅、气质非凡。
与此相比,矮小肥胖但讲究尊严的比利时人波洛反而更让读者觉得亲近。
这也许正是克里斯蒂身为大师的过人之处。
然而,克里斯蒂后来渐渐厌烦起她成功塑造的这个人物形象,真心希望波洛不再深受读者青睐,这样她就可以不用再写他了。
这不是什么秘密,克里斯蒂自己就在多次访谈中提及此事。
有趣的是,你能从她小说的字里行间看出作者的这种态度。
她对波洛的描述永远停留在外表上——我们从来没有听到来自他内心的真实独白,这足以说明波洛侦探在克里斯蒂心目中的地位还远没有达到灵肉合一的高度。
而且,波洛在与他人打交道时,总是招来他们的闲言碎语。
显然,克里斯蒂只把他作为一个滑稽可笑的小丑式男人,其身上唯一的可取之处就是破案能力——当然,实际上是她的破案能力。
更有甚者,克里斯蒂在1945年写的《帷幕》中让波洛死于非命,然后将之束之高阁,只允许在她临终前才能出版。
克里斯蒂之所以这么做,一方面是她想在自己死前给波洛安排一个合适的结局;另一方面是她想确保在自己去世后,没有人能续写波洛的故事,让大侦探继续活在人间。
从1945年写成,到1975年出版,也就是说,30年前,克里斯蒂就在这本当作自己人生谢幕的作品中,把波洛设置成凶手并最终毙命,由此可以看出她对这一角色的讨厌程度。
1926年左右的阿加莎·克里斯蒂
同一个文学世界
当然,除了赫尔克里·波洛,克里斯蒂还塑造了其他侦探形象,马
普尔小姐就是她笔下的第二号侦探,也是为数不多的女侦探之一,汤米和塔彭丝这对侦探夫妇则出现在她的四部系列小说(《煦阳岭疑云》《密码》《暗藏杀机》《犯罪团伙》)中。
然而,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克里斯蒂笔下的所有人物都生活在同一个虚构的文学世界里,这可以从几部马普尔和波洛小说的背景人物中得到证实。
《白马酒店》(The Pale Horse,1961)最能说明问题。
小说里有四个同时出现在马普尔系列和波洛系列中的人物,这意味着马普尔和波洛侦查的案件发生在同一个文学世界,即同一时期和同一区域。
如果只是从名声这个角度来看,可以想知两位大侦探可能知道彼此的存在。
这是一个细微之处,意识到这点,有助于你了解克里斯蒂是如何构建她的文学世界的。
隐身在自己的作品中
阿加莎·克里斯蒂曾一度成为世界上最出名的女性之一。
1926年,在她莫名消失的十天里,各种猜测铺天盖地而来——而那还只是发生在她开始写侦探小说的第六个年头。
她的作品通常被人们街谈巷议,所以,每当她在作品中采取一些出人意料的改变,舆论都一片哗然;人们对她的关注已远远超出了小说本身的情节和结构。
然而,克里斯蒂确实在作品中以微妙的方式提及自己,比如在小说《藏书室女尸之谜》(The Body in the Library,1942)中就出现了她自己的名字:一个孩子罗列出他收集到的诸多著名侦探作家的亲笔签名——包括多萝西·L.塞耶斯、约翰·迪克森·卡尔、H.C.贝利,还有阿加莎·克里斯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克里斯蒂创造了一个虚构的世界,在那里也有一位叫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作家。
这种书里书外、虚虚实实的人物设置有时还真让读者分不清真假。
克里斯蒂还以“著名作家”阿里亚德娜·奥利弗来作为自己的化身,以自嘲的口气讲述她及其职业生涯的故事。
其实,克里斯蒂这是在变相告诉你她对自己职业和名声的看法。
不到最后一刻她也不知道凶手是谁
一般来说,作家在动笔之前已对故事的脉络和结局了然于胸,而
克里斯蒂则坦言:在打字机上敲下第一个字时,她经常对谁是凶手还是心中无数。
事实上,她和读者一样,也是根据情节的发展,通过对一条条线索的梳理来发现真凶的。
知道这点后,当你重读她的一些小说时,你会发现还真是这么回事。
她的作品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侦探在查明真相的过程中,会排查出许多嫌疑人。
这多半是因为克里斯蒂自己也不知道真相,她得靠對相关人物的逐个摸排来最后锁定凶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