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精品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枣儿》教案(精选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枣儿》教案(精选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枣儿》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详细内容如下:1. 第一部分:了解《枣儿》的作者、创作背景、作品主题等。

文本的叙述方法与语言特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本的叙述方法、语言特点及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讨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文本的叙述方法、语言特点及修辞手法的分析。

2.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悟,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枣儿”的寓意,引入本课的学习。

2. 背景介绍介绍作者、创作背景、作品主题等,为学生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3. 阅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本内容。

4. 分析课文(1)分析文本的叙述方法与语言特点;(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3)讨论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5. 例题讲解精选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

6. 随堂练习设计与课文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小结8.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枣儿》2. 主要内容:叙述方法与语言特点修辞手法思想感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分析课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举例说明;(3)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枣儿”的寓意的理解。

2. 答案:(1)叙述方法:顺叙、倒叙、插叙等;语言特点:生动形象、富有诗意、情感真挚等。

(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等。

(3)“枣儿”寓意:象征家乡、亲情、童年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推荐阅读相关作品,如作者的其它作品、类似主题的文章等;(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与感悟。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文本的叙述方法、语言特点及修辞手法的分析。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枣儿》优质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枣儿》优质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枣儿》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枣儿》这篇课文。

主要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理解,分析作者通过对比、讽刺手法对旧社会陋习揭示,以及通过人物形象塑造反映出社会现实。

具体章节为第四单元第二课。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创作背景。

2.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通过分析课文,使学生认识到旧社会陋习危害,培养正确价值观。

4. 提高学生写作技巧,学会运用对比、讽刺等手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人物形象,理解作者讽刺手法。

2.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阅读理解,培养学生文学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发生在农村寓言故事,引发学生对农村生活思考,进而引入本课。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分析课文:b. 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如何通过对比、讽刺手法揭示旧社会陋习。

c. 分析课文中典型句子,体会作者表达技巧。

4. 例题讲解:a. 出示例题,让学生尝试解答。

b. 讲解例题,分析解题思路。

5. 随堂练习:a. 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完成练习题。

b. 讲解练习题,分析解题方法。

六、板书设计1. 《枣儿》2. 主要人物及其特点3. 对比、讽刺手法4. 典型句子分析5. 解题思路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简述课文中主要人物及其特点。

b. 请举例说明作者在课文中运用对比、讽刺手法。

c. 请结合课文,谈谈你对旧社会陋习认识。

2. 答案:a. 主要人物特点:略b. 对比、讽刺手法:略c. 旧社会陋习认识: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效果,以及学生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反映农村生活文学作品,如《荷花淀》等,进一步解农村生活,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学过程中,有几个细节是我需要重点关注。

2024年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人教版课文及教案

2024年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人教版课文及教案

2024年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人教版课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旨。

2.能力目标:培养阅读理解、文本分析和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对家乡、亲人的热爱之情,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掌握文章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文章主旨的把握。

2.人物心理活动的分析。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家乡的印象和感受。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2.教师辅导学生理解生字词,解释课文中的难点。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枣儿”具有什么象征意义?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点。

四、作业布置2.预习下一课时的内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课时我们学习了《枣儿》,大家对课文有什么印象?二、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旨。

2.教师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心理活动。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父亲和儿子分别具有什么特点?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点。

四、写作训练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以《枣儿》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反映家乡的变化。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课时我们学习了课文《枣儿》,大家对作文写作有什么收获?二、作文评析1.教师挑选几篇优秀作文,进行评析。

2.学生分享写作心得,互相学习。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环保主题是如何体现的?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结合课文内容,思考家乡的变化,为家乡的发展提出建议。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写作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旨。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文本分析和写作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他们热爱家乡,增强环保意识。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枣儿》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枣儿》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枣儿》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枣儿》。

全文围绕“枣儿”展开叙述,通过讲述乡村孩子摘枣、卖枣的故事,展现了我国农村孩子的勤劳、善良和智慧。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分析课文的结构和写作特点,学习并运用文中生动的语言描绘事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词、短语和句型,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分析课文结构和写作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农村孩子的关爱和赞美,培养勤劳、善良、智慧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的结构和写作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重点: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生动语言描绘事物,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红枣实物,引发学生对“枣儿”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找出生词、短语和句型,做好笔记。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难点和重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用课文中的生动语言描绘一幅关于“枣儿”的画面。

6.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典型句子,讲解其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模仿运用。

7.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六、板书设计1. 课文枣儿2. 课文结构:起因、经过、结果3. 写作特点:生动形象、细腻传神4. 重点词语:勤劳、善良、智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枣儿”为题材,写一篇短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和改进。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关于农村生活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农村生活,培养关爱农村孩子的情感。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枣儿》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枣儿》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枣儿》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枣儿》一篇。

文章通过讲述枣儿与奶奶之间的亲情故事,展现了我国农村的生活风貌和传统美德。

详细内容包括:分析文章结构,解读关键词语,体会作者情感,学习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故事情节,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 学习文章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他们对家乡和亲人的关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文章结构,解读关键词语,体会作者情感。

难点:学习文章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应用于写作实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关于家乡和亲人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家乡和亲人的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让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美,了解故事情节。

3. 精读课文:分析文章结构,解读关键词语,体会作者情感。

b. 解读关键词语:挑选文章中出现的关键词语,如“枣儿”、“奶奶”等,让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其含义。

c. 体会作者情感:通过分析文章中的具体描述,让学生体会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之情。

4. 例题讲解:分析文章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拟人等,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中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分享感受,培养合作精神。

六、板书设计1. 文章结构:开头、发展、高潮、结尾2. 描写方法:对比、排比、拟人3.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所学,以“我的家乡”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答案:无固定答案,要求运用所学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课后阅读:推荐阅读其他关于家乡和亲人的文章,进一步体会作者情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积累更多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枣儿》精品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枣儿》精品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枣儿》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枣儿》一篇。

主要内容包括:戏剧的背景介绍、人物分析、情节梳理、主题思想探讨等。

详细内容涉及戏剧第一幕至第三幕,重点分析枣儿与奶奶、爸爸、妈妈之间的亲情关系,以及枣儿在故事中的成长变化。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戏剧的背景、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分析枣儿这一角色的性格特点,学会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3. 掌握戏剧的表现手法,体会作者传达的亲情、友情等美好情感,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枣儿这一角色的性格特点,理解戏剧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情节梳理、人物分析和主题思想探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有关亲情的故事短片,引发学生对亲情的思考,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戏剧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环境。

3. 情节梳理:带领学生一起阅读戏剧,梳理第一幕至第三幕的主要情节,分析人物关系。

4. 人物分析:以枣儿为中心,从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剖析其性格特点,理解其在故事中的成长变化。

5. 例题讲解:针对枣儿与奶奶、爸爸、妈妈之间的亲情关系,设计相关题目,进行讲解。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戏剧中的象征意义,并进行课堂讨论。

7. 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从戏剧中体会亲情、友情等美好情感,探讨作者传达的思想观念。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戏剧背景、人物关系图。

2. 黑板右侧:情节梳理、主题思想。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枣儿在故事中的成长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家庭的影响。

2. 答案:枣儿在故事中从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成长为一个明理懂事的孩子。

这种变化使家庭关系更加和谐,也让家人认识到教育孩子的重要性。

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教案、教学设计
a.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推荐与《枣儿》主题相关的文学作品,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b.开展写作比赛,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感悟和体验融入作品中,提高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c.开展亲子活动,让学生与家长共同完成与家乡、亲情相关的任务,增进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感情。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以一首关于家乡的诗歌《故乡》为切入点,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通过诗歌的渲染,激发学生对本节课主题的兴趣。
师:同学们,我们先一起来朗读一首关于家乡的诗歌《故乡》,感受一下诗人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学生朗读)
2.教师引导:家乡是我们每个人最熟悉的地方,那里有我们最亲爱的亲人和朋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枣儿》,也讲述了一个关于家乡、亲情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
(二)讲授新知
3.在情感态度方面,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家庭、亲情和友谊有强烈的关注,容易受到情感教育的感染,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
4.学生在表达与创作方面,有一定的词汇积累和写作技巧,但文学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的运用尚需加强。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枣儿》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枣儿》是九年级下册语文的一篇精读课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
1.知识层面:掌握课文中涉及的生字、生词,理解词语的含义,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节奏和语气;掌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理解并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枣儿》。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理解,分析作者通过对比、讽刺手法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以及探讨作品中的深层含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和句式。

2. 分析作者的创作背景,理解其通过对比、讽刺手法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他们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分析作者的创作手法。

重点:掌握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关于枣儿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枣儿的关注,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 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详细过程:学生阅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精讲:分析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句式,讲解作者的创作背景。

详细过程:教师讲解,学生做好笔记。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对比、讽刺手法。

详细过程:教师分析,学生思考,共同讨论。

5. 随堂练习:针对例题,设计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详细过程:学生完成练习,教师批改并讲解。

六、板书设计1. 课文主题:《枣儿》2. 重点词语:对比、讽刺3. 作者背景:创作手法、作品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生活中对比、讽刺现象的看法。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不少于200字。

2. 课后阅读:推荐阅读同类文学作品,拓展阅读视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对比、讽刺现象,学会观察和思考。

组织课后阅读活动,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关于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和句式的细节。

2. 教学难点与重点中关于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分析作者的创作手法的细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枣儿
教学目标
1.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故事内容。

2.分析剧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其中反映的社会现实。

3.分析本文运用的象征手法,培养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童年往事,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我们记忆的长河里。

有人说,它像一幅画,充满种种绚丽的色彩;有人说,它像一首歌,闪烁着串串快乐的音符。

它天真烂漫,时时给我们带来美好的遐想。

然而,《枣儿》中的小男孩却有自己独特的童年经历。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孙鸿的戏剧——《枣儿》。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孙鸿,当代剧作家。

他所写的话剧小品《枣儿》,发表于《剧本》1999年第1期,曾荣获“1999年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

作品背景: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日益强劲的现代化浪潮却无可阻挡地席卷着一切与之不相适应的思想和观念,迫使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熟悉的生活。

《枣儿》等靖江戏剧小品以呐喊的方式对现代化带来的人性变异
和感情淡漠提出了善意的批评。

目标导学二:通读文章,把握故事内容
通读话剧,概括剧情。

明确: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

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盼望。

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目标导学三:分析人物形象,理解社会现实
1.你对文中的老人和男孩的人物形象有怎样的认识?
明确:剧中的老人是一个农民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

他念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剧中的男孩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天真而又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他的这种天性又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2.你对剧中未出场的两个人物怎么看?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明确: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在外面的世界闯荡;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定居城里,抛弃了旧家另成新家。

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的现状。

目标导学四:体会文中运用的象征手法
1.揣摩语言,分析下列台词的象征意味。

(1)老人老子个儿大……就叫枣儿。

(2)老人(捏捏男孩的脸)爷爷小时候……不中看,谁要啊。

(3)老人听好,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儿。

噢,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

(4)男孩枣儿叔叔……爷爷,你怎么了?
(5)男孩爹回来会带……你的枣儿甜!
(6)男孩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

明确:(1)“个儿”并非指个子,隐含了永不褪色的亲情,永远割舍不了的乡情。

(2)老人内心呼喊儿子,因儿子没有回应而伤心;老人年老,被儿子遗忘,透出一种深深的失落感。

(3)“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不仅是对吃枣而言,也是对一般生活哲理的泛指,其中隐含的是对既往岁月、对传统生活、对精神家园的感情。

(4)“迷路”是喻指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表现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

(5)“巧克力”具有与“枣儿”相对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内涵,它是现代生活的象征。

日益强劲的现代化浪潮却不可阻挡地席卷着一切,迫使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熟悉的生活。

(6)走出去的人们,往往迷恋于外在世界,忘记了回家的路,但
他们最终会回来的,喧嚣之后是平静,躁动之后是安宁。

2.剧本采用了象征手法,“枣儿”象征着什么?
示例:(1)“枣儿”象征着亲情。

老人思念儿子,男孩想念父亲,“枣儿”凝聚着老人与男孩的对亲人的情感。

(2)“枣儿”象征着故乡。

枣树生长在家乡,老人和小孩在树下盼望儿子和爸爸回来吃枣。

在这样的情境中,“吃枣”意味着回到故乡,“枣儿”也就成了故乡的象征。

(3)“枣儿”是传统生活的象征、精神家园的象征。

它所牵涉的老人与儿子、男孩与父亲等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当今社会的缩影,喻示的是社会转型期人们普遍面对的现实: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情感、心态、思想观念、生存方式、精神归宿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总结: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是传统生活的象征和精神家园的象征。

剧本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赋予了“枣儿”以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涵,使全剧具有了深厚的思想内蕴。

3.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题?请同学们结合全文各抒己见。

明确:(1)剧本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也表现了老一辈的深厚乡情。

(2)剧本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人们的温暖亲情和心灵沟通。

(3)剧本反映了现代化进程中,青壮年离开乡土、老人孩子留守家园的农村状况。

(4)剧本表现了社会变革时期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追寻。

(5)剧本表现了社会的深刻变迁,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三、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