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市城乡总体规划(2012——2030)规划公示
济源市人民政府关于在全市开展城乡一体化样板区建设的实施意见

济源市人民政府关于在全市开展城乡一体化样板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济源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7.07.25•【字号】济政〔2017〕24号•【施行日期】2017.07.2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建设综合规定正文济源市人民政府关于在全市开展城乡一体化样板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济政〔2017〕24号各产业集聚(开发)区管委会,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市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济源市作为全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市和全域规划建设的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承担着重要的试点、示范任务。
为全面落实《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的实施意见》(豫发〔2013〕14号)精神,经市政府研究决定,在我市开展城乡一体化样板区建设工作,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抓住建设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的历史机遇,全力实施产城融合、城乡一体,以样板聚集、打造亮点为重点,深化改革、创新机制为动力,综合全域旅游发展、特色小(城)镇建设、特色产业培育、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改善、农村综合改革等,加速要素集合、产业聚合、统筹发展,努力把城乡一体化样板区打造成为我市经济增长的新高地、产业升级的新载体、城乡统筹的新平台。
二、基本要求城乡一体化样板区建设涉及范围广、涵盖内容多,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
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要求,科学指导。
通过3年左右的时间,建成1—2个高标准城乡一体化样板区。
(一)政府引导,市场主体。
市、镇两级政府充分发挥组织领导、协调服务、资金奖补、督促检查等作用,全域统筹建设。
充分调动和发挥市场主体作用,鼓励生态条件优越、集中连片并发展潜力巨大的区域优先发展的同时,引导带动力强、持续投资能力强的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样板区投资、建设、运营和管理,逐步形成多方主体参与、良性互动的样板区建设新格局。
济源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济源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讨论稿>第一编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城乡规划和建设管理,保障城乡规划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指规划区,是指本市、镇和村庄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含风景名胜区规划)。
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市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中,根据本市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划定。
第三条本规定所指城乡规划包括城市规划、镇规划、村庄规划。
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
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为增强城乡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应在总体战略、专题规划研究等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编制法定规划。
第四条在本市规划区内制定、修改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遵守本规定。
各项建设工程的规划管理和建设,应当按照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或村庄规划执行;详细规划、村庄规划未作出规定或者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村庄规划的,应当按照上层次城乡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本规定执行。
第五条在本市规划区内制定城乡规划和实施规划管理应当采用与国家坐标系统相联系的济源市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并且同市国土等部门测量坐标系统相兼容。
第六条城乡规划编制应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可实施性,并有利于发挥规划的引导、统筹、调控等公共政策作用。
第七条城乡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承担城乡规划的具体编制工作,编制城乡规划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标准。
第二编规划编制第一章一般规定第八条城乡规划编制应当注重和加强对土地使用现状及已经作出的规划审批和许可行为的调查,应当具备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现状、城乡规划工程地质勘察和城乡规划测量、环境等必要的基础资料。
城乡规划勘察和测量应当满足城乡规划编制和实规划管理的需要。
第九条编制城乡规划应当符合上层次法定规划和建设单位的设计任务书、委托合同的有关要求及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的规划条件,遵守国家和省、市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采用符合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的基础资料。
第9章产业政策及规划相符性分析

+Fe 氧化+特种吸附剂混凝沉
淀、硫化-石灰中和、高浓度泥浆-铁盐
淀+机械过虑”,废水经处理
法、生物制剂、电絮凝等方法或组合工
后,全部回用,不外排。
艺处理。
(十九)鼓励含砷物料产生量较大的企
采用湿法冶金技术回收含砷
业对含砷废渣和废料进行资源化处置;
四、
污泥、砷烟尘等废渣和废料中
3
采用湿法冶金技术回收含砷污泥、砷烟
本项目位于济源市玉川产业集聚区,该集聚区为河南省批准的 180 个 产业集聚区之一,该集聚区规划区的总体发展定位是:国家级有色金属深 加工基地。该项目的实施,有利于区内有色金属冶炼废渣的综合利用,可 以减少冶炼废渣对环境的污染。本项目已列入静脉产业园重点项目(见附 件 1)。
因此,本项目的建设符合《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 年)》 要求。
济源市发改委同意,备案的有效期延长一年。备案的具体内容见附件 2。
本项目建设方案与备案内容一致,具体分析见表 9.1- 1。
表 9.1- 1
本项目建设方案与备案内容一致性分析一览表
序号 项目
备案内容
拟建内容
1 企业名称 济源市中亿科技有限公司
济源市中亿科技有限公司
一致性 一致
10 万吨有色冶炼废物资源综合利用项10 万吨有色冶炼废物资源综合利用
济源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济源市“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济政办〔2017〕74号

济源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济源市“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正文:----------------------------------------------------------------------------------------------------------------------------------------------------济源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济源市“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济政办〔2017〕74号各产业集聚(开发)区管委会,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市人民政府各部门:《济源市“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17年11月22日济源市“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我市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关键时期,拉长农业这条“四化”同步的短腿,补齐农村这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根据《河南省“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和《济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规划背景第一节发展成效“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农业农村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市委、市政府坚持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按照“稳定政策、改革创新、持续发展”的总要求,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实施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措施,顺利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全市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农业基本实现现代化。
“十二五”末,全市农业总产值实现36.77亿元,是“十一五”末的1.57倍;全市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达到75.2%,超过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标准。
综合性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的“一城、一廊、两带、四区、五大主导产业”的发展框架和产业布局初步形成。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
全市优质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一连增”,总产稳定在2.3亿公斤左右;全市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5.1万吨、2.4万吨、3.5万吨,油料、蔬菜及食用菌、水果和水产品总产量分别达到0.19万吨、29.54万吨、3.03万吨和3.8万吨。
济源市城市规划分析报告

现状分析
豫西北门户,晋煤 外运的重要出口。 承东启西,联南贯 北的交通要冲。
区位条件
现状分析
济源市地处黄淮 海平原西端与山西高 原交接处,即处于我 国地形第一阶梯与第 二阶梯的交接处,北 部和西部为太行山和 王屋山,南部和东南 部为黄土丘陵。全市 山地、丘陵、平原等 地貌类型齐全,总的 地势形态是西北高、 东南低。其中山区约 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 62.1% 。
濮阳
郑州
开封
洛阳
平顶山
店
信阳
核心区规划
规划区范围:济 源市市域一体化总体 发展规划范围包括济 源市区、轵城镇、承 留镇、思礼镇、克井 镇、五龙口镇和黎林 镇,总面积860平方 公里。
规划区范围
核心区规划
综合交通规划
交通方面
综合交通规划
铁路方面重点规划建设焦作—济源—洛阳城际轻轨线、济运铁路和济孟铁路专用线。 (铁路) 规划建设济源至阳城高速公路南部延长线和北部绕城高速公路,市域高速公路将形 成以长济高速、二广高速、济阳高速和北部绕城高速组成的“两纵两横”型高速交 通体系。全面提高现有公路等级,将S306卫柿线济源境改造为一级公路;S309 西端延伸经小南姚、封门、西坪、至豫晋边界;S243郭木线克井至洛阳吉利区改 造为一级公路,成为济源-吉利区快速路;S245邵吉线全线改造为二级公路,同 时将方山—坡头段改道,邵原以北段延伸至阳城县;X001南段和X008提升为省 道,分别作为南太行旅游专线和S306的南延伸线;将S312升级改造成为G327 的延长线,形成晋煤外运的主要通道。另外,规划南太行旅游专用线,按照二级道 路等级设计。 规划期末,在市域范围内构建“五纵六横”的公路交通网络体系。 五纵:G207、S243、水洪池-马住省道、二广高速公路、济阳高速公路; 六横:G327延伸线(S312提升)、S309、S245、S306、南太行旅游专用 线、长济高速公路。(公路) 积极推动济源军用机场改建为军民两用机场,尽快发展成为省内主要的支线旅游机 场。(航空)
济源规划公示

济源规划公示济源市是位于河南省中部的一个县级市,是国家生态总抓手、黄河生态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也是我国规划建设的第一个国家级新区。
随着济源市的发展壮大,规划公示也成为了市政府与市民之间交流的重要途径。
济源市规划公示是指市政府对即将实施的规划项目进行公开信息的发布,征求市民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公示,市政府可以将规划项目的内容、目标、范围等信息向市民进行公开,使市民了解到市政府的发展思路和举措,同时也能够听取市民的意见和建议,改进和完善规划项目的内容。
在济源市的规划公示中,市政府通常会公布一些重要的规划项目,如城市建设规划、交通规划、生态环境规划等。
这些规划项目的公示内容通常包括规划的基本情况、规划的目标和任务、规划的范围和要点、规划的实施措施等。
市民可以通过查看公示内容,了解到市政府对济源市未来发展的规划思路和举措,从而更好地参与到城市发展中。
济源市的规划公示对于市民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公示可以增加市民对规划项目的了解和认同感。
通过公示,市民可以了解到城市规划的目标和发展方向,从而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市政府的发展思路和举措,提高市民对规划项目的认同感。
其次,公示可以提供给市民参与规划决策的机会。
市政府在规划公示中通常会征求市民的意见和建议,市民可以通过书面或者在线的方式向政府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这不仅可以表达市民对规划项目的关注和思考,还可以提供有益的建议和意见,促进规划项目的改进和完善。
最后,公示可以增加市民对市政府的信任和支持。
公示是一种公开透明的行政决策方式,可以使市民了解到政府工作的进展和决策的过程,增加市民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
同时,公示还可以反映市民的诉求和利益,帮助政府更好地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提升政府的行政效能。
总之,济源市规划公示对于市民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市政府应该加大公示力度,提升公示质量,增加市民对规划项目的参与度,推动济源市的发展进程,实现更高水平的城市建设和发展。
济源市城乡总体规划(2012——2030)规划公示

济源市城乡总体规划(2012——2030)规划公示(1)录入:网站管理员来源:济源市城乡规划管理局时间:2012-7-6 关注度:6025目录第一部分总则第二部分市域城乡统筹规划第一章市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第二章人口和城镇化水平预测第三章市域空间管制规划第四章村镇体系规划第五章市域城乡建设总体布局第六章村庄整合规划第七章市域综合交通规划第八章市域基础设施规划第九章市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第十章市域旅游发展规划第十一章市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第十二章市域综合防灾规划第十三章与周边城市协调发展指引第三部分中心城区总体规划第一章城市性质和城市规模第二章城市空间结构第三章公共服务设施和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规划第四章居住用地与保障性住房用地规划第五章工业与仓储用地规划第七章土地开发强度控制与引导第八章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第九章绿地系统规划第十章水系与景观系统规划第十一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第十二章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第十三章市政工程设施规划第十四章城市防灾与公共安全规划第十五章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第十六章旧城改造规划第十七章城市“五线”控制规划第十八章城市建设时序第十九章规划实施措施及建议第四部分附则第一部分总则第1条规划目的根据河南省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加快“三化”协调发展,建设中原经济区,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战略部署,济源市确定了争当“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区,建设城乡一体化示范市的战略目标,为促进济源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经省政府批准,济源市人民政府对《济源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进行修编,编制《济源市城乡总体规划(2012—2030)》(以下称本规划)。
第2条指导思想贯彻科学发展观,突出区域一体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规划理念,建立济源城市发展新模式,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济源从地区中心向区域中心转变;加强济源城乡总体规划的综合调控能力,提高规划实施效能。
济源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济源市预留发展用地管理规定的通知

济源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济源市预留发展用地管理规定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济源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8.11.02•【字号】济政〔2018〕30号•【施行日期】2018.11.0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济源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济源市预留发展用地管理规定的通知济政〔2018〕30号各产业集聚(开发)区管委会,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市人民政府各部门:《济源市预留发展用地管理规定》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遵照执行。
2018年11月2日济源市预留发展用地管理规定预留发展用地政策是保障被征地农民的生产生活、维护被征地农民利益的一项保护性举措。
我市现执行的预留发展用地政策主要为2011年出台的《济源市人民政府关于规范和加强被征地村(居)安置留用地管理的意见》(济政〔2011〕82号)和《济源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城中村(旧)城改造工作的补充规定的通知》(济政办〔2014〕48号)。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新生事物的不断出现,部分政策在执行中已不符合实际需要,造成大部分预留发展用地处于闲置状态,阻碍了预留发展用地利用和土地收储工作开展,制约了村(居)集体经济建设。
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预留发展用地的管理工作,坚持让利于民的原则,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激发村(居)民配合土地征收工作的积极性,减少土地收储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规定,现制定本规定:一、预留发展用地指标的核拨条件要求核拨预留发展用地指标的,应同时符合以下条件:(一)在一环路内的村(居);(二)人均耕地在0.3亩以下(以当年户口在本村并且享有耕地和本村福利待遇的人口及本村耕地面积为核算依据)。
二、预留发展用地指标的核拨标准(一)符合预留发展用地核拨条件的五个办事处所属村(居),按该村(居)现有可征用土地面积10%的比例核拨预留发展用地指标;环城路内属轵城、承留、克井等镇的村(居)按项目出让土地10%的比例核拨预留发展用地指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条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2年—2030年
近期:2012年—2015年
中期:2016年—2020年
远期:2021年—2030年
第6条规划区范围与规划空间层次
(1)规划区范围
济源市城乡总体规划的规划区范围即济源市所辖行政区划范围,总面积1931平方公里。
第7条规划强制性内容
文本中下划线部分条文为本次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是对城市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违反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进行的建设,应当按照严重影响城市规划的行为,依法进行查处。
第二部分市域城乡统筹规划
第一章市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第8条战略目标
总体目标。至规划期末,济源市现代城市和现代农村和谐交融的新型城乡形态基本形成,城乡体制障碍基本消除,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实质性转变,城乡居民就业充分,教育、医疗、社保等城乡公共服务实现市域同待遇,城乡一体化发展持续走在河南前列,成为全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典范。
战略三:“设施优先,共建共享”
统筹城乡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周边城市的联系通道建设,优化中心城区与功能区、新型农村社区的交通连接;加快供水设施与水源建设,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全域信息化。探索建立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建设模式,推动全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战略四:“民生为本,服务均等”
烟草产业优势区——利用邵原、王屋、下冶、大峪山区资源优势,以培育烟草重点镇、重点村和烟草生产示范园区为重点,集中新建或改造规模化育苗大棚、密集式炕房和烟草生产示范区。
冬凌草产业优势区——利用济源冬凌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冬凌草国家标准诞生地的资源品牌优势,重点在北部克井镇、西部下冶镇及其周边的退耕还林区,充分利用现有果园和林地,间作种植冬凌草。
城镇化和人民生活发展目标。到2030年,城镇化率达到85%左右。形成中心城区、组团、中心镇和新型农村社区的四级城镇体系格局。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规划至2030年为1500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规划至2030年达到72000元。
社会发展目标。实现城乡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初中阶段入学率规划到2030年为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规划2030年达到95%以上。到2030年,市域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覆盖率达到95%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2030年达到100%。各级城镇和农村社区建设完善配套的综合性社会福利机构和福利设施,城乡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
邵原特色产业园——以发展特色旅游产品加工、林果加工等复合型产业为主,加快园区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推进煤化工、焦化等污染型企业的搬迁,改善园区生态环境质量。
玉泉特色产业园——重点发展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等产业,打造成豫西北、晋东南最大的食品加工产业基地。
第二章人口和城镇化水平预测
第13条总人口预测
2015年全市总人口76万人;2020年全市总人口84万人;2030年全市总人口98万人。
建立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体系,完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强化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上主体和主导作用,完善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保障和配套措施,加快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城乡一致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率先实现公共基本服务全覆盖。
战略五:“保育生态,优化环境”
渔业生产优势区——充分利用黄河小浪底、西霞院沿黄等现有大型库区,重点加强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沿黄现代渔业示范区、中西部名特优新水产养殖区、水产苗种产业区三个渔业生产优势区。
第12条工业发展空间规划
综合考虑济源市已有的工业基础和发展条件,构建“三区、三园”工业架构。三区:虎岭产业集聚区、玉川产业集聚区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三园:梨林特色产业园、邵原特色产业园和玉泉特色产业园。
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规模发展”的基本原则,规划形成五大农产品优势区域。
现代粮食高产示范区——以优化品种结构、优化作物布局、改善品质结构为重点,依托轵城镇等水利设施较好的平原镇,大力开展粮食高产创建,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蔬菜产业集聚区——依托设施蔬菜产业基础,集中发展温室、大棚、中小拱棚等设施蔬菜规模,优化蔬菜生产品种结构和外销渠道。重点建设北部城郊蔬菜集聚区、东部绿色生态外销设施蔬菜集聚区、南部特色蔬菜集聚区、西部高山越夏蔬菜及制种集聚区。
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到2030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至1.5吨标准煤/万元,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至2.2吨标准煤/万元;能源转换总效率提高到8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100%;工业废气治理率达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100%。生态环境质量跻身全国优秀城市前列。
第9条战略措施
战略一:“核心带动,全域一体”
第14条城镇化水平预测
2015年全市城镇人口为45.6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60%左右;
2020年全市城镇人口为58.8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70%左右;
2030年全市城镇人口为83.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85%左右。
第15条城镇化发展策略
(1)城乡一体化策略
以城乡一体化统领济源市社会经济发展,构建中心城区、复合组团、中心镇、新型农村社区紧密衔接、统筹发展的四级现代城乡体系。
第2条指导思想
贯彻科学发展观,突出区域一体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规划理念,建立济源城市发展新模式,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济源从地区中心向区域中心转变;加强济源城乡总体规划的综合调控能力,提高规划实施效能。
第3条规划修编重点
1、重新评估新时期城市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科学分析济源市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判断济源在中原经济区中的地位和作用,确定城市发展目标和战略路径。
(2)规划空间层次
济源市城乡总体规划在空间层次上划分为市域、城乡一体化核心区和中心城区三个层次。其中,市域即济源市所辖行政区划范围,总面积1931平方公里;城乡一体化核心区范围包括中心城区、玉川组团、曲阳湖组团和沿黄组团;中心城区规划范围为,北至北环路,南至南环路、S309,东至207国道、西至西环路,规划控制面积80平方公里。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02年)
(4)《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
(5)建设部《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2002年);
(6)建设部《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2002年);
(7)《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12号)
(8)《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19号)
经济发展目标。争取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0%以上,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到5%左右;到2030年,市域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赶上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城市水平。第二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下降至55%左右;第三产业比重至少达到40%;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现有基础上继续提高。
(9)《城市黄线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44号)
(10)《城市蓝线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45号)
(11)《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
(12)《河南省城镇体系规划(2010—2020年)》;
(13)《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14)《济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以建设生态宜居精品城市为目标,加快各类生态设施建设,推进济源猕猴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快荒山、煤矿塌陷区治理、农村土壤修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加强生态廊道建设和保育,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生态环境安全体系。
战略六:“传承文化,提升品位”
充分挖掘山水文化、道文化、药文化、画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按照“市态建设融合发展,彰显“诗画山水、灵秀济源”特色,突出“愚公移山”、“山水济源”两大品牌,提升济源文化魅力。
第10条产业结构调整思路
1、产业总体发展思路
围绕各功能区产业发展定位,突出特色、错位发展、融合互补,推动原材料产业向高附加值、循环和低碳方向转型,加快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积极培育新兴服务业,壮大服务业规模;推动特色高效农业加快发展,形成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3)加快发展咨询、会展、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升第三产业整体层次;围绕区域山水文化,壮大生态旅游产业,使济源成为北方最重要的生态旅游目的地之一;
(4)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绿色有机农业、生态循环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建成独具特色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第11条农业发展空间规划
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先进矿用机电、新材料、生物农药、光电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孵化中心,建成立足济源、面向全省、辐射华北的重要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国家级研发基地、科技创新基地,成为济源市对外开放的窗口、综合改革的试验区。
梨林特色产业园——以市域养殖基地、无公害水果、食用菌等特色农副产品资源为依托,重点发展纺织、农副产品加工等轻型工业,打造特色产业集群。
7、突出城市特色和文化内涵,塑造出独特、优美的城市景观;加强环境保护和城市安全规划,构筑城乡生态框架,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8、研究城市发展时序,安排近、中、远期市政交通和公共设施等重大建设项目用地,合理引导城市有序发展。
第4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9年)
虎岭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精细化工产业、装备制造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以中原特钢、豫港焦化、金马焦化、富士康等大型企业集团为依托,促进优势企业向产业集聚区集中,加快产业升级,建成为河南省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和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
玉川产业集聚区——结合克井镇现有工业基础和资源优势,重点发展能源、有色金属加工等产业,加快完善园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建成生态园林式产业园和循环经济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