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附红细胞体病详解规范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与防治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与防治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在红细胞表面寄生或游离于血浆、组织液及脑脊液中,而引起的以黄疸、贫血、高热为主要症状的人畜共患病,猪发病时,皮肤发红,故又称猪红皮病,赤兽体病等。
1 流行特点1.1 传播途径吸血昆虫,如,蚊虫、吸血蝇、猪虱、疥螨等叮咬是主要传播途径;猪只相互斗殴,舔食断尾的伤口或饮食被血液污染的水和饲料发生直接传播;被污染的器械,如,注射器、断尾钳、耳号钳、手术器械等血液性传播;怀孕母猪感染后,可通过胎盘直接传给胎儿,此外,人工授精也可传播该病。
1.2 流行季节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发生于温度高、湿度大的7~9月份。
1.3 易感猪群不同年龄和品种的猪都易感,通常发生在哺乳仔猪、怀孕母猪以及免疫力下降的育肥猪身上。
仔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2 临床症状2.1 一般症状猪附红细胞体病的潜伏期一般为1周左右,病猪体温突然升高为40.5℃~42℃,皮肤发红;精神萎靡,食欲减退,呼吸困难。
随着病情发展,患病猪体力下降,走路摇摆不稳,喜欢堆卧,便秘或腹泻;背腹部毛色铁锈色,皮肤苍白,可视黏膜苍白,轻度黄疸;尿液淡红或呈红褐色。
患病后期,黄疸或苍白,患病猪形体消瘦,贫血,相当多病猪眼圈,肛门周围发青;耳尖变干发绀,边缘向上卷起,排血红蛋白尿,最后呼吸困难,衰竭死亡。
2.2 仔猪症状7~10日龄仔猪多发,体温升高至40.5℃~42℃;眼结膜苍白或变黄;四肢抽搐,发抖;腹泻,粪便深黄色或黄色粘稠、腥臭;死亡率高达90%,大部分仔猪临死前抽搐或四肢划地,有的出现角弓反张。
断奶仔猪多发病于40~60日龄。
病猪嗜睡,精神沉郁,喜扎堆,体温升高;病程迁延时间长,体质弱的猪皮肤苍白;大部分病猪眼结膜发炎。
2.3 母猪症状怀孕母猪和哺乳母猪患该病精神不振,喜卧,体温升高,大部分发病猪全身皮肤发红,个别猪中、后期皮肤黄染或苍白,部分怀孕母猪出现流产,产死胎,产弱仔,胎儿或死胎皮肤苍白,皮下脂肪黄染。
(26)猪附红细胞体病

(26)猪附红细胞体病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以贫血、黄疸和发热为特征。
病原附红细胞体对干燥和化学消毒剂抵抗力弱,但对低温的抵抗力强,一般的消毒药均能杀死病原体。
病原体在37℃,0.5%石炭酸溶液中3小时即可被杀灭。
流行病学本病主要发生于温暖季节,夏季发病较多,冬季相对较少。
牛、羊、兔、猪、鸡都可感染,但大部分是隐性感染。
各阶段猪的感染率达80%~90%。
症状各阶段的猪均可感染发病,潜伏期7天。
发病初期表现发热,体温可达40℃以上,发抖、聚堆;采食量明显下降;胸、耳后、腹部皮肤发红,尤其是耳尖部出现紫红色斑块;严重者呼吸困难,咳嗽,步态不稳。
随着病情发展,病猪可能出现皮肤苍白、黄疸,哺乳猪和保育猪群中僵猪的比例明显升高。
母猪妊娠后期容易发生流产或死胎;产后母猪容易发生乳房炎和泌乳障碍综合征。
慢性感染母猪易衰弱、黏膜苍白、黄疸,不发情或延迟发情,屡配不孕。
病理变化病猪主要表现贫血和黄疸;可视黏膜黄染或苍白。
病猪血液稀薄、颜色变淡;肝脏肿大,黄棕色;全身淋巴结肿大,质地柔软,切面有灰白色坏死灶或出血斑点;脾脏肿大,变软,边缘有点状出血;肾脏肿大,有出血点;心脏扩张,柔软,心包内有淡红色液体。
严重感染者肺脏发生间质性水肿。
治疗目前治疗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特效药物很少。
常用药物有:(1)贝尼尔(血虫净)。
猪发病初期,每公斤体重用贝尼尔5~7毫克深部肌肉注射,间隔48小时重复注射一次。
(2)四环素类(土霉素或四环素)。
每公斤体重用20~30毫克肌肉注射,连用5天。
去势、转群等造成严重应激时,给猪注射土霉素,以防发病。
(3)对氨基苯胂酸钠或阿散酸。
每吨饲料拌药180克饲喂,连喂1周,以后改为每吨饲料拌药90克,连喂1个月。
(4)右旋糖酐铁。
仔猪和慢性感染的猪可补充右旋糖酐铁200毫克。
预防预防该病重点是灭蚊、驱蚊和驱除猪体内外寄生虫。
预防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发生可以降低附红细胞体病的发病率。
猪附红细胞体病

猪附红细胞体病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猪附红细胞体(又名红细胞孢子虫)寄生于细胞和血浆中而引起的一种原虫病。
主要引起猪(特别是仔猪)高热、贫血、黄疸和全身发红,猪感染可引起死亡。
一、虫体特征附红细胞体大小直径约1微米,平均长0.8微米,最大2.5微米。
呈环形、月牙形、逗点状和球形不等,虫体呈淡蓝色,中间核为紫红色,虫体多依附着在红细胞表面,少数游离于血浆中。
微小附红细胞体,直径0.5微米,多在红细胞内、血浆中则见不到。
二、流行病学属人畜共患病,本病多发于7—9月,但有的地区11月份也发生,有的地区阳性率达30%以上。
气候干旱少发生,病猪是主要传染源,吸血昆虫以及污染针头、器械为主要传播途径,不同年龄猪均可感染,1月龄左右的仔猪病死率高。
本病一般呈隐性感染,无明显临床症状,多在应激时发病。
调查资料表明,猪附红细胞体病感染率高达90%以后,暴发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猪场的猪死亡率达80%以上。
呈地方性流行。
三、临床症状潜伏期6—10天,体温39.5—42℃,怕冷,呈稽留热,食欲减退或废绝,颤抖,转圈或不愿站立,离群卧地。
粪便初干或球状,附有粘液和血液,粪便呈黑褐色,有时便秘、下痢交替。
叫声嘶哑、气喘、呼吸困难,有的呈犬坐,张口呼吸,鼻有分泌物,心搏加快,可视粘膜初充血,后苍白,轻度黄疸,尿呈黄色。
全身皮肤红紫,以耳下、颈下、腹下、鼻镜、腹股沟、四肢先发红,后出现不规则紫斑,边缘界限不明显,指压不褪色。
后变为青紫色,界限不明显。
耳发绀、变干,边缘向上卷起。
血液稀薄,采血后流血持久不止,后期血液粘稠,呈紫褐色。
有的全身发痒,乱蹬,部分公猪尿鞘积尿。
病猪生长缓慢,营养不良。
四、病理变化尸僵不全,全身皮肤黄染,且有大小不等的紫色出血点或出血斑,四肢末梢、耳尖、腹下、股内侧皮肤出现紫红色斑块。
全身脂肪显著黄染,血液稀薄、色淡、凝固不良,在腹部、胸、气管两侧皮下结缔组织呈胶冻样水肿,腹腔、胸腔有大量淡黄色积水,肺、气管水肿。
猪附红细胞体病诊断与防治措施

猪附红细胞体病诊断与防治措施猪附红细胞体病是一种由猪附红细胞体病毒(PRRSV)引起的传染性疾病。
本文将介绍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和预防措施。
一、病因和流行病学特点猪附红细胞体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也可以通过直接接触、群体感染和母咪传播。
疾病的主要病原体是PRRSV,其主要通过感染猪附红细胞体病阳性的猪只传播给其他猪只。
疫情多发生在春季和秋季,且对生长发育中的猪只感染的危害更大。
二、临床症状猪附红细胞体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食欲下降、呼吸急促、咳嗽、便秘或腹泻、发绀等。
慢性感染猪只可能还会出现呼吸困难、流产和新生猪存活率低等表现。
三、诊断方法1. 临床症状诊断:根据猪群中较高的发病率和上述临床症状,初期可以进行初步诊断。
2. 实验室检测:采集血液样本进行PRRSV的ELISA或PCR检测。
ELISA检测方法主要通过检测猪血清中的PRRSV抗体,而PCR检测方法则通过检测猪血液中的PRRSV核酸来诊断。
四、治疗和防治措施目前尚无特效治疗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药物。
但以下预防措施可以帮助减少疫情的发生:1. 引进抗体阳性的猪只进入养殖场:通过引进已感染过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猪只,使得养殖场中的猪只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暴露于病毒,增强自身抗病能力。
2. 引进对疾病抵抗力较强的品种:选用对PRRSV抗体阳性反应较弱的猪种,以减少感染率和病死率。
3. 加强对动物的饲养管理:注意合理的饲养密度,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定期消毒养殖场,采取严格的防疫措施等。
4. 强化免疫措施:通过定期对猪只进行强化免疫,增加猪只的抵抗力和免疫防御能力。
-如果猪只感染了猪附红细胞体病,兽医建议采取以下措施:a. 隔离感染猪只:将感染PRRSV的猪只隔离,并与健康猪只分开,以防止病毒传播。
b. 加强饲养管理:提供适宜的饲料和饮水,增强猪只的免疫力,并控制环境温度和湿度。
c. 合理使用抗生素:根据兽医的建议,使用适当的抗生素控制并预防继发感染。
猪附红细胞体病诊断与防治措施

猪附红细胞体病诊断与防治措施猪附红细胞体病(Porcine Parvovirus Infection)是由猪附红细胞体病毒(PPV)引起的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
本文将介绍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方法以及预防和治疗措施。
一、病原体特点猪附红细胞体病毒是一种双链DNA病毒,属于红病毒科。
病毒主要通过体液传播,如粪便、尿液、胎儿组织等。
猪附红细胞体病毒主要感染胎猪,导致胎死宫内、重型流产和滞产等症状,引起猪场的经济损失。
二、诊断方法1. 临床症状猪附红细胞体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胎儿死亡或畸形、母猪流产、滞产、后群猪怀孕率降低、猪仔死亡率增加等。
2. 病理学检查对猪胎儿进行解剖观察,发现病变主要表现为胎儿器官发育不全、瘙痒组织形成和胎盘浆膜囊腔积液等病理变化。
3. 实验室检查可以使用ELISA、PCR、补体结合试验等实验室检查方法,对猪附红细胞体病进行确诊。
三、防治措施1. 加强免疫猪场在保证卫生环境的基础上,使用合适的疫苗对猪群进行免疫,提高猪对猪附红细胞体病的抵抗力。
2. 妊娠检测与隔离针对新引进的母猪,应进行妊娠检测,并进行隔离观察。
对检测阳性的母猪,及时隔离以防止病毒传播。
3. 强化卫生管理定期清洗和消毒猪舍设施,及时清理排泄物,控制病原体的传播和扩散。
对于流产或滞产的猪群,要及时清除胎盘和死胎,避免再次感染。
4. 合理饲养与营养给予合理的饲养管理,加强猪场环境调理。
提供充足的饮水和饲料,合理配方,提高猪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5. 定期检测定期对猪群进行猪附红细胞体病的检测,及时发现潜在的感染病例,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避免病毒传播和扩散。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一种严重的猪群传染病,对猪场经济和养殖业有较大的影响。
通过加强免疫、隔离、卫生管理、合理饲养和定期检测等综合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猪附红细胞体病的传播,降低经济损失。
猪附红细胞体病诊断与防治措施

猪附红细胞体病诊断与防治措施猪附红细胞体病(PCV2)是一种由猪细小病毒引起的疾病,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厌食、呕吐、腹泻等。
PCV2是造成全球猪只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最常见的病毒性感染之一。
本文将重点介绍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一、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1. 临床症状猪附红细胞体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厌食、呕吐、腹泻、体重下降、运动缺乏等。
在幼猪中,常见的症状还包括呼吸困难和黄疸。
严重感染的猪只可能表现出全身性水肿、肝脏和脾脏肿大等症状。
2. 病理学改变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病理学改变主要包括淋巴组织萎缩、淋巴滤泡颗粒样变性、淋巴滤泡周围有炎症细胞浸润、淋巴滤泡内肿瘤性巨噬细胞的增多、肝脏弥漫性出血及炎症细胞浸润等。
3. 实验室检测目前,用于诊断猪附红细胞体病的主要实验室检测包括PCR检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免疫组化检测等。
PCR检测主要用于检测病毒的核酸,ELISA则用于检测病毒的抗体。
免疫组化检测主要用来检测病毒在组织中的分布情况。
1. 病毒灭活疫苗目前,病毒灭活疫苗是预防猪附红细胞体病的主要手段之一。
病毒灭活疫苗能够诱导猪只产生一定的免疫应答,从而降低疾病的感染率和死亡率。
在养猪场中,定期接种病毒灭活疫苗是预防猪附红细胞体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2. 提高猪只的免疫力提高猪只的免疫力是预防猪附红细胞体病的关键措施之一。
在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可以有效增强猪只的抵抗力。
定期对猪只进行免疫强化,可以有效降低猪附红细胞体病的发病率。
3.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4. 合理使用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当出现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疫情时,及时合理使用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可以有效控制疾病的传播,降低猪只的死亡率。
在使用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时,需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使用,避免滥用和过量使用。
5. 合理饲养管理合理饲养管理也是预防猪附红细胞体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养猪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持猪只的适宜生长环境,避免过度密集饲养,保持猪只的合理运动,保证猪只的正常进食和饮水等。
猪付红细胞体病祥解

•附红细胞体病患猪常伴发细菌性、病毒性或寄生 虫性等疾病,如链球菌病、猪水肿病、仔猪副伤 寒、猪肺疫、猪丹毒、猪瘟、弓形虫病等。这些 病原体易污染猪舍环境,使隐性感染猪的抵抗力 下降,并呈现混合感染,导致高死亡率及巨大的 经济损失。故在临床上,应充分重视,并予相应 对症的治疗,以保证安全。 现在国内外治疗猪附红细胞体病大多采用抗生 素、磺胺类、砷制剂等药物进行治疗,症状有所 缓解,猪皮肤的颜色恢复正常,“治愈”后仍然 可以从体内检测出猪附红细胞体,仍可以传染给 人或其他动物,达不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5.4 鉴别诊断 5.4 •5.4.1 猪肺疫与猪附红细脑体病 5.4.1 症状相似处:体温高(41℃~42℃),耳、 胸前、腹下、股内侧皮肤紫红,气喘,呼 吸困难,犬坐等。症状不同处咽喉型咽颈 肿胀,口流鼻液。猪肺疫喉部及其周围结 缔组织出血性浆液浸润。胸膜有纤维性肺 炎,切面大理石纹,抗生素药物及时治疗 有效。
5 、診斷 •依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等可 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必须结合实验室检查, 分析血液学指标变化。必要时可以通过切 除疑似感染猪的脾脏或将疑似感染猪的血 液输给切除脾脏的猪来确诊。这是因为切 除脾脏后3-20 d(最多为20 d),被猪附红 细胞体感染的猪呈急性发病经过。
•5.1 临床诊断 5.1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发热、贫血、黄疸等 症状具有一定的诊断意义,其他临床症状, 如食欲减退、呼吸急迫、心悸亢进等非特 征性症状在本病的诊断上意义不大。
臨床症狀
• 3.1 一般症状 病猪体温突然升高为40.5℃~42℃,皮肤发红,指压退 色;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怕冷聚堆,咳嗽、流鼻涕,呼 吸困难,尿液淡黄。发病中期,病猪行走时后躯摇晃,喜 卧厌立,便秘或拉稀,精神沉郁,呼吸困难;血液稀薄, 色淡,往往随注射针孔流血不止;皮毛枯燥,背腹部毛色 铁锈色,皮肤苍白,耳内侧、背侧、颈背部、腹侧部皮肤 出现暗红色出血点,可视黏膜轻度肿胀,初期潮红,后期 苍白,轻度黄疸;尿液淡黄、淡红或呈红褐色,卧地不起。 后期,病猪耳朵变蓝色、坏死,排血便和血红蛋白尿,最 后四肢呈游泳状划动,呼吸困难,衰竭死亡。
猪附红细胞体病详解

猪附红细胞体病详解1 简介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寄生于猪的红细胞表面或游离于血浆、组织液及脑脊液中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猪发病时,皮肤发红,故又称“猪红皮病”。
图1 病猪皮肤发红2 流行病学2.1 传播途径⑴ 通过摄食血液或含血的物质,如舔食断尾的伤口、互相斗殴或喝被血液污染的水与尿而发生直接传播;⑵ 经由节肢动物叮咬以及器械的机械性发生间接传播,如猪虱、蚊虫、吸血蝇、疥螨、被污染的注射器、用于断尾、打耳号、去势的器械等;⑶ 妊娠母猪感染后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发生垂直传播;⑷ 此外,配种也可传播该病。
2.2 流行季节和地区该病四季均可发生,但多发生在高温高湿的7~9月。
2.3 易感猪群不同年龄的猪均有易感性,通常发生在哺乳猪、怀孕的母猪以及受到高度应激的肥育猪身上。
2.4 诱发因素附红细胞体病是由多种原因引发的疾病,只有在应激和肌体抗病力降低的情况下才会诱发此病。
如饲养管理不良、天气突变、突然换料、更换圈舍、密度过大等应激因素或患猪瘟、猪蓝耳病、传染性胸膜肺炎、猪链球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等慢性病时,最易并发和继发附红细胞体病。
3 临床症状3.1 一般症状病猪体温突然升高为40.5℃~42℃,皮肤发红,指压退色;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怕冷聚堆,咳嗽、流鼻涕,呼吸困难,尿液淡黄。
发病中期,病猪行走时后躯摇晃,喜卧厌立,便秘或拉稀,精神沉郁,呼吸困难;血液稀薄,色淡,往往随注射针孔流血不止;皮毛枯燥,背腹部毛色铁锈色,皮肤苍白,耳内侧、背侧、颈背部、腹侧部皮肤出现暗红色出血点,可视黏膜轻度肿胀,初期潮红,后期苍白,轻度黄疸;尿液淡黄、淡红或呈红褐色,卧地不起。
后期,病猪耳朵变蓝色、坏死,排血便和血红蛋白尿,最后四肢呈游泳状划动,呼吸困难,衰竭死亡。
图2 病猪皮肤上有出血点图3 病猪耳廓坏死图4 病猪全身出血3.2 母猪症状部分怀孕母猪出现早产、产弱子、流产,但胎儿或死胎皮肤黏膜苍白,皮下脂肪黄染,胸腹腔有淡黄色或淡红色的积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猪附红细胞体病详解
1 简介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寄生于猪的红细胞表面或游离于血浆、组织液及脑脊液中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猪发病时,皮肤发红,故又称“猪红皮病”。
图1 病猪皮肤发红
2 流行病学
2.1 传播途径
⑴ 通过摄食血液或含血的物质,如舔食断尾的伤口、互相斗殴或喝被血液污染的水与尿而发生直接传播;⑵ 经由节肢动物叮咬以及器械的机械性发生间接传播,如猪虱、蚊虫、吸血蝇、疥螨、被污染的注射器、用于断尾、打耳号、去势的器械等;⑶ 妊娠母猪感染后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发生垂直传播;⑷ 此外,配种也可传播该病。
2.2 流行季节和地区
该病四季均可发生,但多发生在高温高湿的7~9月。
2.3 易感猪群
不同年龄的猪均有易感性,通常发生在哺乳猪、怀孕的母猪以及受到高度应激的肥育猪身上。
2.4 诱发因素
附红细胞体病是由多种原因引发的疾病,只有在应激和肌体抗病力降低的情况下才会诱发此病。
如饲养管理不良、天气突变、突然换料、更换圈舍、密度过大等应激因素或患猪瘟、猪蓝耳病、传染性胸膜肺炎、猪链球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等慢性病时,最易并发和继发附红细胞体病。
3 临床症状
3.1 一般症状
病猪体温突然升高为40.5℃~42℃,皮肤发红,指压退色;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怕冷聚堆,咳嗽、流鼻涕,呼吸困难,尿液淡黄。
发病中期,病猪行走时后躯摇晃,喜卧厌立,便秘或拉稀,精神沉郁,呼吸困难;血液稀薄,色淡,往往随注射针孔流血不止;皮毛枯燥,背腹部毛色铁锈色,皮肤苍白,耳内侧、背侧、颈背部、腹侧部皮肤出现暗红色出血点,可视黏膜轻度肿胀,初期潮红,后期苍白,轻度黄疸;尿液淡黄、淡红或呈红褐色,卧地不起。
后期,病猪耳朵变蓝色、坏死,排血便和血红蛋白尿,最后四肢呈游泳状划动,呼吸困难,衰竭死亡。
图2 病猪皮肤上有出血点
图3 病猪耳廓坏死
图4 病猪全身出血
3.2 母猪症状
部分怀孕母猪出现早产、产弱子、流产,但胎儿或死胎皮肤黏膜苍白,皮下脂肪黄染,胸腹腔有淡黄色或淡红色的积液。
产房母猪分娩后,常伴有乳房和阴唇水肿,产后感染和泌乳不良、缺乏母性等特征。
病愈母猪死胎率明显升高,哺乳母猪发情延迟。
3.3 仔猪症状
哺乳子猪通过母乳感染,表现消瘦、拉黄色稀便、黄疸、背毛黄染、贫血、呼吸困难,病死率为30%~80%,死后耳尖、尾根、四肢末端和腹下皮肤发绀。
4 病理变化
可见血液稀薄,皮下水肿,粘膜、浆膜、腹腔内的脂肪、肝脏等呈不同程度的黄染;全
身淋巴结肿大,肺脏水肿;心包积液;肝脾肿大,边缘有粒大至黄豆粒大稍隆起的紫色梗死灶;胆囊肿大,胆汁充盈;肾脏有出血点或表现为贫血,腹水增多。
5 诊断
依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等可作出初步诊断。
确诊必须结合实验室检查,分析血液学指标变化。
必要时可以通过切除疑似感染猪的脾脏或将疑似感染猪的血液输给切除脾脏的猪来确诊。
这是因为切除脾脏后3-20 d(最多为20 d),被猪附红细胞体感染的猪呈急性发病经过。
5.1 临床诊断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发热、贫血、黄疸等症状具有一定的诊断意义,其他临床症状,如食欲减退、呼吸急迫、心悸亢进等非特征性症状在本病的诊断上意义不大。
5.2 病理学诊断
猪患附红细胞体病后全身各部均无特征性的病理变化,一般无需作病理学检查。
因此,对本病确诊,必须先进行实验室检查。
5.3 实验室诊断
实验室诊断的方法很多,如可用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相差显微镜观察和染色血液涂片观察等。
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反应敏感、检出率高,但试验条件要求高,需要时间较长。
相差显微镜观察和染色血液涂片观察以及鲜血直接压片,所需设备和药品较少,且操作简单、快捷,检出率也较高,一般在半个小时内即可作出确切诊断。
5.3.1 相差显微镜观察法
从可疑病猪的耳尖采血,用玻璃棒蘸取血液一小滴,滴于载玻片的中央,盖上盖玻片,制成血液压片(也可制成悬滴标本),置相差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如果在许多红细胞上都发现有猪附红细胞体,即可作出确切诊断。
5.3.2 鲜血压片镜检
从耳静脉取病猪血液一滴于载玻片上,加等量生理盐水混合、加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若发现猪的红细胞变形,还可以看到在血浆中抖动、转动的原点状病原体,见到变形的
血细胞及呈淡绿色荧光的附红细胞体,为阳性。
5.3.3 血片染色镜检
取死猪血液于载玻片上推片,以姬姆萨染色镜检,可见红细胞边缘不整齐,呈菜花状、星状,红细胞表面有许多圆形、椭圆形紫红虫体,轻轻旋动显微镜微调,可见附红体折光性很强,像一轮轮淡蓝色宝石(红细胞),嵌着一颗颗闪闪发光的珍珠(附红细胞体)一样,以瑞氏染色,可见虫体呈紫蓝色,个别为黄色,为阳性。
革兰氏染色呈阴性。
图5 红细胞呈菜花状
5.4 鉴别诊断
5.4.1 猪肺疫与猪附红细脑体病
症状相似处:体温高(41℃~42℃),耳、胸前、腹下、股内侧皮肤紫红,气喘,呼吸困难,犬坐等。
症状不同处咽喉型咽颈肿胀,口流鼻液。
猪肺疫喉部及其周围结缔组织出血性浆液浸润。
胸膜有纤维性肺炎,切面大理石纹,抗生素药物及时治疗有效。
5.4.2 猪气喘病与猪附红细胞体
病症状相似处有传染性气喘,呼吸困难,体温高(40℃以上)等。
症状不同处:猪气喘病一般体温不高,咳嗽呈痉孪性,体表皮肤有少量出血性紫斑。
5.4.3 猪弓形体病与猪附红细胞体病
症状相似处:体温高(40℃~42℃),食欲减退或废绝,精神萎顿,粪初干、后干稀交替,呼吸浅快、困难,耳、下肢、下腹皮肤可见紫红色斑等。
症状不同处:猪弓形体病病猪有流水样鼻液,虫体浸害脑部时有癫痫样痉挛,后躯麻痹。
剖检可见肺淡红或橙黄膨大,有光泽,表面有出血点,肠系膜淋巴结髓样肿胀,如粗绳索样,切面有粒大出血点。
回盲瓣有点状浅表性溃疡,盲肠、结肠可见到散在的小指大和中心凹陷的溃疡,磺胺类药物治疗有效。
5.4.4 蓝耳病与猪附红细胞体病
症状相似处初生仔猪类似猪流感症状,有的生死胎或呈“木乃伊”,妊娠母猪,百天左右,突然出现厌食,体温高或低,鼻流清涕,鼻端耳尖发凉,喜卧嗜睡。
症状不同处:蓝耳病病猪耳尖耳边缘呈现蓝紫色,个别猪鼻端瘙痒,鼻盘擦地,极度不安,临产母猪多数死亡,或超过预产期,阴门流出褐白色粘稠性分泌物。
屡配不孕,配后个别流产,能产出弱仔猪,不到24小时后死亡。
个别仔猪呼吸困难,耳、鼻盘呈蓝紫色,多数死亡。
断奶后50~60天,仔猪也有少数蓝耳现象,两天后消退。
5.4.5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与猪附红细胞体病
症状相似处:体温高(40.2℃~42.7℃),呼吸困难,呈犬坐势,耳、鼻、四肢皮肤紫蓝色,剖检可见肺泡与间质水肿等。
症状不同处: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多发生于4~5月和9~11月,以6周至6月龄多发,从口鼻流出泡沫样血色分泌物。
剖检可见胸膜和肺表面有纤维性渗出物附着,抗生素药物及时治疗有效。
附红细胞体病患猪常伴发细菌性、病毒性或寄生虫性等疾病,如链球菌病、猪水肿病、仔猪副伤寒、猪肺疫、猪丹毒、猪瘟、弓形虫病等。
这些病原体易污染猪舍环境,使隐性感染猪的抵抗力下降,并呈现混合感染,导致高死亡率及巨大的经济损失。
故在临床上,应充分重视,并予相应对症的治疗,以保证安全。
现在国内外治疗猪附红细胞体病大多采用抗生素、磺胺类、砷制剂等药物进行治疗,症状有所缓解,猪皮肤的颜色恢复正常,“治愈”后仍然可以从体内检测出猪附红细胞体,仍可以传染给人或其他动物,达不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6 治疗与预防
6.1 治疗
治疗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药物虽有多种,但真正有特效的不多,每种药物对病程较长和症
状严重的猪效果都不好。
由于猪附红细胞体病常伴有其他继发感染,因此对其治疗必须附以其他对症治疗才有较好的疗效。
下面是几种常用的药物:
⑴ 血虫净(或三氮眯、贝尼尔) 每公斤体重用5mg-10mg,用生理盐水稀释成5%溶液,分点肌肉注射,1天1次,连用3天。
⑵ 咪唑苯脲每公斤体重用1mg-3mg,1天1次,连用2天-3天。
⑶ 四环素、土霉素(每公斤体重10mg和金霉素(每公斤体重15mg口服或肌注或静注,连用7天-14天。
⑷ 新胂凡纳明按每公斤体重10mg-15mg静脉注射,一般3天后症状可消失。
6.2 预防
预防本病的发生应加强猪场的卫生防疫,消除各种应激因素。
在温热季节应定期喷洒杀虫剂,以杀灭蚊、蝇、蜱、牛虻、体虱、跳蚤等吸血昆虫,消除传染媒介。
发病猪只要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
对无治疗价值的病猪应及时进行淘汰,以清除传染源。
阳性猪群,饲料中可添加四环素等,以消除隐性感染。
购入猪只要进行血液检查,防止引入病猪或隐性感染猪。
本病流行季节给予预防用药,可在饲料中添加上霉素或金霉素添加剂,或每公斤饲料添加90毫克阿散酸或45毫克洛沙砷,连续使用3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