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具体分布的月份
二十四节气介绍

●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 由于2000年来,我国的主要政治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 域,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
参考。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立”即开始的意思。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 ● 夏至、冬至——表示夏天、冬天到了。“至”即到的意思。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 ● 春分、秋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分”即平分的意思。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公历每年的2月18日前后为雨水。 ●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每年公历的3月5日左右为惊蛰。 ●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公历每年大约4月5 日为清明。 ● 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类作物的生长。公历每年4月20日前后为谷雨。 ●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大约每年公历5月21日这天为小满。 ●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每年的6月5日左右为芒种。最热时节,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它们分别处在每年公历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 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 ● 寒露——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 ●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 ● 小雪、大雪——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小雪在每年公历11月22日,大雪则在12月7日左右。 ● 小寒、大寒——天气进一步变冷,小寒还未达最冷,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公历1月5 日和该月的20日左右为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节气中的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分别为干支历寅月、卯月、辰月、巳月、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亥月、子月、丑月的起始。
立春:又名立春节、正月节、岁旦等,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是干支历的岁始,乃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代表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
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寅位时为立春。
现行是依据太阳黄经度数定节气,当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于每年公历2月3-5日交节。
干支纪元,以寅月为春正,立春为岁首。
立春,大地回春,终而复始、万象更新,在传统观念中,立春具有吉祥的涵义。
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依据斗转星移定岁时。
天维建元,从寅开始,如《淮南子·天文训》收录:“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月徙一辰,复返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岁而匝,终而复始”。
十二月运行,周而复始,岁末十二月指丑方,正月又复还寅位,“斗柄回寅”,春回大地,进入全新的循环,万象更新,新岁开启。
建寅的正月,又叫做“元”月,立春为元月元日,立春是干支(岁、摄提)的历元。
《史记.天官书》将立春称为“王者岁首”:“正月旦,王者岁首,立春日,四时之始也”。
春季为四时之首,立春又是春季之始,立春既是“四时之始”,又是一岁之首。
立春是“四立”之一,反映着冬春季节的更替,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立春标志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
立春,在自然界,最显著的特点是万物开始有复苏的迹象。
时至立春,在我国,北回归线(黄赤交角)及其以南一带,可明显感觉到早春的气息扑面而来。
而在以北大部分地区,只能是说进入春天的前奏,万物尚未复苏,还处于万物闭藏的的冬天。
对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来说,距北回归线(黄赤交角)越远,进入春天越迟。
二十四节气划分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二十四节气划分篇一:二十四节气&季节划分详细精确解读(一)、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廿(nian)(节气的日期在上半年是每月6号和21号在下半年是每月8号和23号)(二)、二十四节气立春:每年的2月4日或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02-06 雨水:每年的2月19日或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02-21惊蛰: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
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03-06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
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03-21清明:每年4月4日或5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04-06谷雨: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04-21立夏:每年的5月5日或6日,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05-06小满:每年的5月21日或22日,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05-21芒种:每年的6月5日或6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
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06-06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06-21 小暑: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07-08大暑: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正值中伏前后。
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07-23 立秋:每年的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08-08处暑: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
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08-23白露:每年的9月7日或8日,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二十四节气歌

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解释:春(立春)雨(雨水)惊(惊蛰)春(春分)清(清明)谷(谷雨)天,夏(立夏)满(小满)芒(芒种)夏(夏至)暑相连(小暑和大暑)。
秋(立秋)处(处暑)露(白露)秋(秋分)寒(寒露)霜降(霜降),冬(立冬)雪(小雪)雪(大雪)冬(冬至)小(小寒)大(大寒)寒。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二十四节气由来二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
东亚传统夏历(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分别根据日、月的运行制定:月的部分是以朔望月为基准确定的,岁是以回归年(太阳年)为基准确定的。
阳历每回归年约365.2422天,二十四节气据此而划分。
由于历史上我国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农业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早在东周春秋战国时代,汉族劳动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
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
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
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
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淮南子》一书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古时把节气称“气”,每月有两个气,前一个气叫“节气”,后一个气叫“中气”。
二十四节气按月分布情况如下表,它又同农历闰月的安排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十四节气及其有关地理知识汇总

⼆⼗四节⽓及其有关地理知识汇总24节⽓歌春⾬惊春清⾕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寒每⽉两天⽇期定最多相差⼀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下半年是⼋廿三⽴春:2⽉4⽇-5⽇,谓春季开始之节⽓⾬⽔:2⽉18⽇—20⽇,此时冬去春来,⽓温开始回升,空⽓湿度不断增⼤,但冷空⽓活动仍⼗分频繁。
惊蛰:3⽉5⽇(6⽇),指的是冬天蛰伏⼟中的冬眠⽣物开始活动。
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温和风的变化都较⼤。
春分:每年的3⽉20⽇(或21⽇),阳光直照⾚道,昼夜⼏乎等长。
我国⼴⼤地区越冬作物将进⼊春季⽣长阶段。
清明:每年4⽉5⽇(或4⽇),⽓温回升,天⽓逐渐转暖。
⾕⾬:4⽉20⽇前后,⾬⽔增多,利于⾕类⽣长。
⽴夏:5⽉5⽇或6⽇。
“⽴夏”,万物⽣长,欣欣向荣。
⼩满:5⽉20⽇或21⽇叫“⼩满”。
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6⽉6⽇前后,此时太阳移⾄黄经75度。
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
夏⾄:6⽉22⽇前后,⽇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北⾄,⽇长⾄,⽇影短⾄”,故⽈“夏⾄”。
⼩暑:7⽉7⽇前后,⼊暑,标志着我国⼤部分地区进⼊炎热季节。
⼤暑:7⽉23⽇前后,正值中伏前后。
这⼀时期是我国⼴⼤地区⼀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暑不热”,⾬⽔偏多。
⽴秋:8⽉7⽇或8⽇,草⽊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8⽉23⽇或24⽇,“处”为结束的意思,⾄暑⽓即将结束,天⽓将变得凉爽了。
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分宝贵。
⽩露:9⽉8⽇前后,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温下降很快,天⽓凉爽,晚上贴近地⾯的⽔⽓在草⽊上结成⽩⾊露珠,由此得名“⽩露”。
秋分:9⽉22⽇前后,⽇光直射点⼜回到⾚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10⽉8⽇前后。
此时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北半球⽓温继续下降,天⽓更冷,露⽔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霜降:10⽉23⽇前后为“霜降”,黄河流域初霜期⼀般在10⽉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
二十四节气与阴历月份对应表及玄机

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中就有按夏至计算始耕日期的记载。东汉《四民月令》中已广泛用节气定农时。以后的历代农书更广为引用,作为决定农时的根据。元代《王祯农书》中设计了一个《授时指掌活法之图》,按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逐一编排农事。
据记载,公元前二世纪中国汉朝开始采用农事二十四节气。
标签: 立秋 冬至 节气 二十四节气 谷雨 .
立秋忙打靛 处暑动刀镰.
白露烟上架 秋分无生田.
寒露不算冷 霜降变了天.
立冬交十月 小雪地封严.
大雪河叉上 冬至不行船.
小寒进腊月 大寒又一年.
和二十四节气相关的还有一些称呼:
春社 立春后第五个戊日
秋社 立秋后第五个戊日
入梅 芒种后第一个丙日
中气 雨水 春分 谷雨 小满 夏至 大暑 处暑 秋分 霜降 小雪 冬至 大寒
斗建 寅 卯、中绳 辰 巳 午、中绳 未 申 酉、中绳 戌 亥 子、中绳 丑
音律 夷则 蕤宾 姑洗 太簇 黄钟 太簇 姑洗 蕤宾 夷则 无射 黄钟 无射
(斗建、音律出自《淮南子》)
其中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是用来划分一年四季的;二分、二至是季节转折点,即春分、秋分表示昼夜平分,气候适中;夏至、冬至表示暑夏寒冬的到来。“四立”表示季节的开始,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雨水表示降雨季节的开始;惊蛰是冬眠蛰虫开始复苏,出土活动;清明表示天气开始转暖草木新绿,景象清新;谷雨是降雨开始增多,有利于谷物的生长;小满表示草木开始繁茂,夏熟谷物子粒开始饱满;芒种是一年中农事繁忙的时节,需要及时进行夏收、夏管、夏种。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表示一年中最热、最冷的出现时期,其中处暑表示炎热季节的结束。白露、寒露、霜降反映气温下降的过程与程度,具体来说,白露表示气温下降快,湿度尚大,多露水;寒露表示地面辐射冷却快,凝结的露水温度低;霜降表示进入降水季节;小寒、大寒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降雨降雪时期的程度;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反映季节和农作物的生长现象。
二十四节气具体分布的月份

大寒
每年公历1月20-21日交节,是天气寒冷到 极致的意思,也是表示冬季即将结束,春暖 花开的日子不远了。
冬季节气特点
01
02
03
04
气温逐渐降低,天气寒冷干燥 。
北方多降雪天气,南方则多阴 雨绵绵。
人们开始注重保暖和进补,以 抵御寒冷。
冬季也是一些疾病的高发期, 需要加强防范。
05
二十四节气与农事活动
秋分
每年9月23日或24日,太阳到达黄经180°时为秋分。这一天昼夜平分,之后白天逐渐变短,夜晚变长 。
寒露与霜降
寒露
每年10月8日或9日,太阳到达黄经195° 时为寒露。此时气温更低,露水更多且 带有寒意。
VS
霜降
每年10月23日或24日,太阳到达黄经 210°时为霜降。表示开始出现霜冻,对 农作物有一定影响。
冬至
冬至节有吃饺子、汤圆的习俗,寓意团圆、 吉祥。
清明
清明节是重要的祭祀节日,人们会扫墓、踏 青,表达对先人的怀念之情。
其他节气
在不同的节气里,民间还有放风筝、荡秋千 、春季节气
春季的节气与养肝、疏肝、理气等中 医养生方法相关,如惊蛰时节应注意 预防肝病等。
夏季节气
秋处露秋寒霜降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 露、霜降等节气在诗词中常被 用来描绘秋天的景象,如“蒹 葭苍苍,白露为霜”等。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 寒、大寒等节气在诗词中则常 被用来表达冬天的寒冷和雪景 ,如“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 直”等。
节气与民间习俗
立春
民间有“咬春”的习俗,吃春饼、萝卜等食 物,寓意迎接春天的到来。
秋季节气特点
01
气温逐渐下降
从立秋到处暑,虽然暑气未消 ,但气温已经开始逐渐下降; 到了寒露和霜降,气温更是明 显降低,需要注意保暖。
农历月上起日法

农历月上起日法一般命理书在介绍四柱推算时只讲解了年月时三柱推算法及口诀。
对于农历日干支只推荐查万年历。
目前网络上介绍的要么是阳历推算法要么是盲派的口诀记忆法。
但很不利于初学者。
现根据本人所实践的月上起日法介绍出来供大家参考:一、牢记住十二中气节气在阳历各月的大致分布日期。
特别是十二气。
采用定日法记住十二中气所在阳历月日最好。
不必精准。
正月雨水节在2月19日,二月春分在3月21日,三月谷雨在4月20日,四月小满在5月21日,五月夏至在6月22日,六月大暑在7月23日,七月处暑在8月23日,八月秋分在9月23日,九月霜降在10月23日,十月小雪在11月23日,冬月冬至在12月22日,腊月大寒在来年元月21日等。
二、采用阳历推算日干支法推算出前述各月中气日的农历。
因为除有闰月的年份外。
每个农历月都有二十四节气中的气分布。
其方法网络上多有介绍。
最好是推算出上年冬至日的农历日期日,因为每年冬至都是在十一月。
除特殊年份外不会在其他月份。
这也是古代推算二十四节气的起点日。
以冬至所在的月日为起点推算其余十一气的农历月日。
三、以十二气所在农历月日干支为基础推算出各农历月各日期的日干支。
1首先掌握每年元旦日农历日期和日干支推算法。
其农历日期推算法口诀如下:起始差值用四除,商余用法要记住商数乘以十四值,余数乘以十点六。
二个乘值再相加,除以二十九点五。
余数只看整数值,即为农历日期数。
此是各年元旦值,其余日期自然明。
以上口诀的起始年是以1900年或以1976年为基础进行推算法的。
建议2000年后采取以1976年为基础进行为好。
否则有差异。
其每年元旦日推算公式:A(推算年-1900或1976)/4=商,,,,余数。
B上年冬至农历日期={[(商数X14)+(余数X10.6)]-9}/29.5的余数.C元旦农历日期=冬至农历日期+10D十二中气农历日期:如雨水日期=(元旦日期十49)/29.5的余数不四、以上年冬至日期为基础的推算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七二十四节气具体分布的月份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掌握二十四节气歌,理解其意义;搜集有关二十四节气具体分布的月份,理解其含义;
过程与方法:学习搜集资料的方法:网上搜集、民间采访、阅览室搜集;养成自觉搜集信息资料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生活有用二十四节气,关注家乡气候变化,培养学生辨别二十四节气能力。
活动过程:
一、搜集并理解二十四节气具体分布的月份表;
二、搜集有关二十四节气具体分布的月份资料;
三、集体汇报与整理,形成较完整的资料。
相关资料:
二十四节气是把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分为二十四段,每段约隔半个月,分别在十二个月里面。
在月首的叫“节气”,在月中的叫“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
这二十四个节气的名称和顺序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其中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是用业划分一年四季的“二分”,“二至”是季节转折点;“四立”表示季节的开始。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表明一年中
最热、最冷的出时期。
白露、寒露、霜降反映气温下降的过程与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降雨降雪时期的程度;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反映季节的家作物的生长现象。
节气是我国历家的一个杰出的创作,并且在历法中占着重要的位置,对农业生产有很大的作用。
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
这个“气”字实在是指气象、气候的意思,古人是观察了(主要是华中、华北地区)每一个阶段内所特有的气象或物象、然后定出各段名称的,节气只固定在太阳的一定日期上,不跟阴历日期而变动,所以它属于阳历的范畴。
二十四节气按月分布情况表
二十八二十四节气具体分布的季节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掌握二十四节气歌,理解其意义;搜集有关二十四节气具体分布的季节,理解其含义;
过程与方法:学习搜集资料的方法:网上搜集、民间采访、阅览室搜集;养成自觉搜集信息资料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生活有用二十四节气,关注家乡气候变化,培养学生辨别二十四节气能力。
活动过程:
一、搜集并理解二十四节气歌;
二、搜集有关二十四节气具体分布的季节;
三、集体汇报与整理,形成较完整的资料。
相关资料:
二十四节气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
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
现代人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准确地确定了二十四节气的具体时间:
春季
立春太阳位于黄经315度,2月2-5日交节
惊蛰太阳位于黄经345度,3月5-7日交节
春分太阳位于黄经0度,3月20-22日交节
清明太阳位于黄经15度,4月4-6日交节
谷雨太阳位于黄经30度,4月19-21日交節夏季
立夏太阳位于黄经45度,5月5-7日交节
小满太阳位于黄经60度,5月20-22日交节
芒种太阳位于黄经75度,6月5-7日交节
夏至太阳位于黄经90度,6月21-22日交节
小暑太阳位于黄经105度,7月6-8日交节
大暑太阳位于黄经120度,7月22-24日交节秋季
立秋太阳位于黄经135度,8月7-9日交节
处暑太阳位于黄经150度,8月22-24日交节
白露太阳位于黄经165度,9月7-9日交节
秋分太阳位于黄经180度,9月22-24日交节
寒露太阳位于黄经195度,10月8-9日交节
霜降太阳位于黄经210度,10月23-24日交节冬季
立冬太阳位于黄经225度,11月7-8日交节
小雪太阳位于黄经240度,11月22-23日交节
冬至太阳位于黄经270度,12月21-23日交节
小寒太阳位于黄经285度,1月5-7日交节
大寒太阳位于黄经300度,1月20-21日交节二十四节气简介»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二十九了解每个节气所在月份的天数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掌握每个节气所在月份的天数,理解其意义;搜集有关每个节气所在月份的天数,理解其含义;
过程与方法:学习搜集资料的方法:网上搜集、民间采访、阅览室搜集;养成自觉搜集信息资料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生活有用二十四节气,关注家乡气候变化,培养学生辨别二十四节气能力。
活动过程:
一、搜集并理解每个节气所在月份的天数;
二、搜集有关每个节气所在月份的天数;
三、集体汇报与整理,形成较完整的资料。
相关资料:
二十四节气日期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但在农历中,节气的日期却不大好确定,再以立春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农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
现在的农历既不是阴历也不是阳历,而是阴历与阳历结合的一种阴阳历。
农历存在闰月,如按照正月初一至腊月除夕算作一年,则农历每一年的天数相差比很大(闰年13个月)。
为了规范年的天数,农历纪年(天干地支)每年的第一天并不是正月初一,而是立春。
即农历的一年是从当年的立春到次年立春的前一天。
例如2008
年是农历戊子年,戊子年的第一天不是公历2008年2月7日(农历正月初一),而是公历2008年2月4日。
关于24节气的准确日期,请参照该年苗族历法的每月一、十六日,如冬至为苗历新年,2008年冬至为12月21日,但2009年冬至却为12月22日,因为2009年12月21日为苗历十月三十日(苗历除夕),22日才是苗历新年。
二十四节气简表
三十了解二十四节气一共的天数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掌握二十四节气一共的天数,理解其意义;搜集有关二十四节气一共的天数,理解其含义;
过程与方法:学习搜集资料的方法:网上搜集、民间采访、阅览室搜集;养成自觉搜集信息资料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生活有用二十四节气,关注家乡气候变化,培养学生辨别二十四节气能力。
活动过程:
一、搜集并理解二十四节气一共的天数;
二、搜集有关二十四节气一共的天数;
三、集体汇报与整理,形成较完整的资料。
相关资料:
二十四节气来历节气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即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又称“日短至”、“短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又称“日长至”、“长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
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对节气有所记述。
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
二十
四节气名称首见于西汉刘安的《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等概念。
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
我们祖先把5天叫1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
由于2000年来,我国的主要政治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
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
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由落下闳、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并规定无中气之月,定为上月的闰月。
节气日期速算法
通式寿星公式——[Y×D+C]-L
Y=年代数、D=0.2422、L=闰年数、C取决于节气和年份。
本世纪立春的C值=4.475,求2017年的立春日期如下:
[2017×0.2422+4.475]-[2017/4-15]=492-489=3
所以2017年的立春日期是2月3日,就是这么简单。
二十四节气表。